谢尔盖·G. 叶利谢耶夫(1989~1975年)出身于俄国圣彼得堡一个富商家庭。他是首位被东京帝国大学录取的全日制西方白人学生,后来在美国成为日本研究的奠基人。
叶利谢耶夫主修日本经典文学,并在1912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1914年,他获得硕士学位,之后返回俄国;1921年,叶利谢耶夫为了躲避布尔什维克革命逃至法国,在巴黎大学教授日本文学;1932年,受邀到哈佛大学讲学,直到1955年返回巴黎,期间他一直默默地推动日本研究在美国的发展。
尽管叶利谢耶夫促进了日本、俄国和美国之间丰富而繁荣的文化交流,但日俄与日美之间的文化与种族关系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日本发动亚欧—太平洋战争微妙的心理因素。叶利谢耶夫沉浸于日本文化,他与日本同学一起学习、游玩,住日本传统风格的房屋,同日本文学界人士交往。和叶利谢耶夫一样,成千上万的俄国移民与日本人生活在一起,而美国西海岸的美国人却非常歧视居住在当地的日本人。
更糟糕的是,侨居日本的美国人并没有被日本同化,而是住在与世隔绝的高档社区里,过着高人一等的生活。这只能让日本人更加确信:白人有着明显的种族优越感,并对其他民族抱有歧视。
20 世纪初,美国颁布一系列反东方移民及侨民入籍法。这些法律原本针对中国劳工,但很快波及其他亚洲人,严重伤害了日本的民族自豪感。日本人强烈意识到,美国人是根据肤色来区别看待他们的。作为一个蒸蒸日上的帝国,日本认为,自己仅被西方列强当作另一个亚洲国家是不体面和有失尊严的。由于移居美国的日本人这一特殊情况及美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地位,日本人为自己创造了双重种族身份。日本认为,美国政府应该把日本民族看作国际社会中的“名誉白种人”民族。但由于美国社会严格制定了反种族通婚法、移居法和入国籍法,限制不同肤色的人种之间的交流,它不可能将所有普通的日本移民当作名誉上的白人。更糟糕的是,尽管日本政府从19世纪晚期就做出种种努力,但美国政府最终还是将日本移民称为“非白人种族”中不受欢迎的群体。美国一方面在外交上把日本看作名誉上的白人国家,另一方面依然把日本人看作非白种人,这种矛盾一直存在。然而,1924年美国颁布的排日法案表明,它最终选择拒绝处理这一矛盾。这让日本民族主义者下定决心与美国疏远,进一步促进了日本走上泛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