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论(2)

人权与中国思想 作者:安靖如(Angle, S. C.)


评估刘的主张也使我深深地卷入中国的哲学史。尽管通常的漫画总是将中国人的思想描绘成完全是静态的,但我认为,所有的哲学话语都不是铁板一块,它们都是动态的:人们之间总是会存在意见分歧并且相互辩论,然后事物会发生变化。这个视角使我能够看到,儒家传统的某些流派是如何为中国的人权话语铺平道路的。纵观历史,我们应该将中国的人权话语理解为一个持续的创造性成果,而非只是对西方思想和制度的反应或误解。只有看一看历史上某些关键的时刻,我们才能确定应如何解释那些认为中国人的人权观念独具特色的主张。

最后,我将不会只是停留在刘的两个主张上。我并不只是这些问题冷漠的旁观者。没有人可以成为这样的旁观者。我将通过研究当代中国的权利理论家得出我的结论。东西方的人权话语都是动态的、充满竞争的过程。

通过更清楚地展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且通过说明我们应该信奉哪一种观念(根据我可以发现的最好标准进行判断),我试图为达成跨国界的、更广泛的共识而努力。

一些哲学和汉学的问题似乎离当今的人权实践问题相当遥远。但我坚信它们之间始终存在关联性,我也因此曾经试图撰写一本书来澄清这些关系。许多哲学家对中国研究很少,而许多汉学家又很少接触哲学。我并没有假定我的读者会对这两个领域都有研究,因此我将采用一些可行的方法来说明有关哲学和中国的知识,以便让那些对这两个领域都知之甚少却受过教育的读者也能够理解。

本章的目标将通过三个方面来帮助这些不同读者了解本书的主旨。首先,我将介绍一点历史的概貌,说明中国权利话语的范围,然后我将转而讨论最近一些与中国人权有关的学术主题。我将在我认为当前其他学者的一些比较好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研究,同时,对于我认为他们的研究存在缺陷的地方,我也将做出自己的回应;这种审视也可以解释本书为什么会以现在的面目出现。导论的最后一部分将对本书的其他部分做一个小结,同时对本书将要得出的结论做一个初步的阐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