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的历史渊源(2)

用地图看懂世界格局 作者:王伟


而伊凡三世在迎娶索菲娅公主后,从法理上说也就成了东罗马帝国的唯一继承者,后来“沙皇”这个称谓其实就是俄语中的“恺撒”,而作为东罗马皇室标志的双头鹰,也就成了沙皇俄国和现在俄罗斯联邦的国徽。而俄罗斯学者则一直认为俄罗斯是“第三罗马”(西罗马为“第一罗马”,东罗马为“第二罗马”)。

伊凡三世在迎娶了索菲娅公主之后,自然没有如罗马教廷所希望的那样,傻呵呵地去和土耳其人拼命——以当时莫斯科大公国的实力而言这基本等同于自杀。但是伊凡三世却充分利用了这次联姻所带来的“势”,既然莫斯科公国是东罗马的继承者,那么莫斯科当然就应该是其他信奉东正教的城邦的首都,伊凡三世就应当是罗斯诸城邦共同的国君,那么由莫斯科大公国来完成对东正教诸城邦的统一,在道理上也就名正言顺了。

索菲娅公主到达莫斯科时,还带去了大量原本收藏于君士坦丁堡的典籍,其中除了文化内容之外(所以俄罗斯文化确实传承了一部分拜占庭文化),还包括官制和礼仪制度。伊凡三世借此进行了一轮政治改革,打压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

后面的事情因非本书主线,所以就不赘述。简而言之,伊凡三世借此机会一路开疆扩土,在他去世之前,“莫斯科大公国”变成了“俄罗斯”,版图足足扩大了6倍。而与此同时,索菲娅公主经过一系列宫廷政治斗争,几经沉浮,最终让自己的儿子瓦西里登上了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瓦西里三世。换句话说,伊凡三世最初的布局还是被自己的王后给破了。继位后的瓦西里三世继承了老爹的遗志,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

从16世纪中后期伊凡雷帝时代开始,俄罗斯开始大举扩张领土,到公元17世纪,俄罗斯与奥斯曼土耳其两个帝国终于开始了正面碰撞。对于俄国上层而言,“南下”几乎是一个永久的战略命题,其主要方向大致是今天的南亚、中亚、西亚以及北非地区,再具体说,俄国的南下战略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越过高加索山脉南下,直抵伊朗,最终控制波斯湾;另一条是从费尔干纳盆地向南进入阿富汗,切开开伯尔山口。数百年来,这一战略几乎从未变化。

至彼得大帝时代,俄国的南下战略思路开始变得越发清晰起来,已经不再是居于苦寒之地的民族的本能反应,而是有明确的地缘战略目标:一般来说,人们通常认为俄国的南下战略,最终是为了获得温水港,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即便俄国人真能得到一两个温水港,也很难靠它们来挑战欧洲强国的海上霸权。相反,如果俄罗斯能够南下控制“世界岛”的中央区域——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那么完全可以凭借陆权来挑战西方的海权。

当时俄国南下所面对的对手,正是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公元17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与土耳其在241年里打了11仗,平均不到19年一战,第11战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俄土分属对立阵营。十月革命之后,多国干涉俄国内战,这其中也包括土耳其军队,这样算下来,俄土之间大战共计12次。

从17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已经开始逐步转入颓势,面对俄罗斯一直是败多胜少。通过200多年的不断交战,俄国人将与土耳其交战的战场逐步从乌克兰推到了西亚地区,他们从土耳其手中先后夺下了克里米亚半岛以及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并且让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脱离了土耳其的统治,成了独立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俄罗斯的崛起史其实就是土耳其的衰败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