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后,时局骤变,苏雪林辞武大教职到上海,那时胡适在沪正准备出国,苏雪林三次拜访:“胡先生对待我非常亲热,说我写的那封劝他快离北平的信,太叫他感动了。”此后天各一方。数年后,胡适到台湾,苏雪林与他在公众场合见过多次面,但“始终不敢上门去谒”,只在某年末“附在钱思亮等人后出名宴请,始得稍稍说话”。上世纪50年代末苏雪林正在做屈赋研究,胡适时为“中研院院长”,为申请长期科学研究会经费事,苏雪林常致信胡适并得到支持。温而厉的胡适也曾在做学问的“严谨”上和“谈话的分寸”上给其善意的提醒和指导。
苏雪林读书博杂,她不欣赏手边的原本《红楼梦》,认为“文笔实在不甚清爽,但诗词则不错,岂文章被脂砚斋改坏乎?”(1959.2.28)又批评该书:“不通文句简直俯拾即是。”判言:“曹雪芹如此不通而浪享盛名二百年,岂不可怪可笑?”(1960.8.4)她又读高鹗续作,写了篇二万字长文《请看红楼梦真面目》,她认为:“高氏续作有收敛无发展。完全是结束文字……笔力至大,文思至密,尤其是黛玉病死,宝钗出阁用倒笔,诚为千古未见之格局,亦千古未有之大文,胜史记、汉书十倍。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名著,皆恃高鹗续文,否则雪芹原文有何价值之有?”(1960.8.20)她自以为是,又写《世界文史第一幸运儿——曹雪芹》。讵料,文章发表后,胡适在致苏雪林的信中斥曰:“你没有做过比看本子的功夫,哪有资格说这样武断的话!”“你没有耐心比较各种本子,就不要做这种文字。你听老师好心话吧!”(《胡适书信集》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苏雪林感到胡适“似颇动气”,“谓我收罗版本不全,俞平伯校本尤一字未阅,不配谈红楼,又暮年体力与耐心也不足以做需要平心静气的文章!”苏雪林遭棒喝后,始知寡陋,“乃答胡老师一函,告以决意不再谈红楼了,请他放心。”(1961.10.5)若干年后,一《红楼梦》研究者出评论集,邀苏作序,苏拒绝,后改请林语堂。四个月后,胡适心脏病突发去世,“宛如晴空霹雳,使我心胆俱落,惊定,悲从中来,掩面大哭”。(1962.2.24)苏雪林旋于当晚预订车票,次日晨赶赴台北,作最后的告别。用七尺白布书挽联一副:
提倡新文化,实践旧德行,一代完人光史册;
武士死战场,学者死讲座,千秋高范仰先生。
为遣悲怀,她写了《冷风凄雨哭大师》、《适之先生和我的关系》等七篇追忆文章,后结集成《眼泪的海》。并对胡适的身后事提出整理遗著、塑铜像、设纪念馆等七点建议。此后苏雪林相当长一段时日的日记,均记录了与胡适诸多相关事宜。她收集悼念胡适的剪报,还出钱为胡适造了个半身铜像。其姊淑孟笑话她犯了“胡迷”。苏雪林写的《悼大师,话往事》又引起她与寒爵、刘心皇的一场恶战。这场论战先从文学意义上的批评,后发展到政治上的揭发和思想上的算旧账。苏雪林不示弱,气愤不过时又破口大骂出气。
人走了,茶未凉。胡适停灵南港,苏雪林每月必去灵堂焚香礼敬,作《南港谒陵记》等。一次赴南港公干,因时间紧迫未能赴胡墓祭拜,在临时住地虔诚地向胡墓方向“遥鞠三躬而已”。以后的日子,她每到台北必持礼品去看望师母江冬秀,或见胡颂平商讨建纪念馆事宜,化解江冬秀与胡颂平之间因胡适藏书缺失造成的误会,等等。(196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