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的内容有些神经兮兮的,也许一些人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或有这样的感受。的确,本书与疾病相关,它讲述了一个备受疾病困扰的灵魂的故事,但并不是所有与疾病相关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种病态的心理。如一篇研究癌症的学术论文,它是从病理学的角度去写的,就不存在所谓的病态问题。近几年,为公众利益着想,人们常把疾病当成一种自然现象,不再讳莫如深,也不再妄加非议,认为疾病是魔鬼附体,把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独锁空阁,与人间隔离。然而,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有的人竟然认为遭受心智困苦之人,是异想天开的幻想家,认为他们只要意志坚定,多融入五彩斑斓的现实社会,就可恢复正常。这种想法愚蠢透顶,让人对此类病人缄默视之,失去了同情之心,也抽回了援助之手。卡莱尔和兰姆的朋友普罗克特夫人,一位睿智而坚忍的女人,就叮嘱一位总是外表病怏怏的年轻人说:“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的健康状况! 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建议充满善意,也非常明智。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意志坚定、藐视痛苦,就可以把痛苦束之牢笼。但是面对痛苦如果从积极意义上讲,遭受痛苦的折磨也许别有一番深意。痛苦,绝不是拙劣的错误、善意的失误,而是多彩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幕。
痛苦或许已经过去,或许正在疯狂肆虐,或许即将袭来,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面对,又何必刻意隐瞒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人的坦诚会让无数人受益。最暗无天日的苦痛来自于可怕的与人隔离的孤寂。如本书能播撒一缕微茫之光,让世人感受到一丝光明的福祉,本人将不胜满足。痛苦中没有病态,坦诚中没有病态。对痛苦漠然忍受,认为痛苦无可救药,难以避免,才是万病之源。本书的目的也在于表明:痛苦有法可医,有药可治,是万能仁爱的天意之温情所在。
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1907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