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这一番话,李治茅塞顿开,可是,天子说话金口玉言,怎有食言的道理。
武则天早有打算,她决定抗表上谏,把事情摆在明面上劝李治收回亲征高句丽的念头,顺水推舟地给李治一个台阶下。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极妙的主意。
在李治发出亲征诏书的十四天之后,武则天正式抗表上谏,满朝文武大臣纷纷附和,李治便顺势把亲征的事情取消作罢,一切顺理成章。
到了四月份,高宗下诏,命唐军四万四千人以水陆两路再次向高句丽进攻。苏定方率领的唐军连连大捷,到七月的时候,已经直抵平壤城下了。可是,一波稍平,一波又起,之前平定的百济现在又出了事情。
当时百济虽然国已不国,但是地方的力量却还保存着实力,亡国之后,各处的抵抗运动蔓延全境。刘仁愿的守兵寡不敌众。熊津江口也不容乐观,王文度一到任就死掉了,现在最急需的就是找一位将领替代王文度来抚平军心。这个时候,高宗和武则天又想起了刘仁轨。
刘仁轨拒守百济,在这基础上又先后攻克了支罗城及伊城、大山、沙井等地,和新罗联兵一举攻克了兵家要地真岘城。这样,大唐和新罗之间的粮道就被打通了。要知道古代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样一来,唐朝的军队在百济就稳定了下来。
可是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龙朔三年(663年)三月,日本天智天皇又横过来一笔,插手朝鲜半岛的事务,派出了近三万人的精英部队来救济百济,这一下,日本兵将一路下来攻陷了好几座城市,切断了唐军和新罗的联系。
情况确实十分危急。
高宗和武后听到了前方来报,当即决定,征发淄、青、莱、海四州兵马七千余人,九月,由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领,开赴熊津,与刘仁轨、刘仁愿会师。唐军士气大振。
不久,日本军队在白江口遇到了刘仁轨率领的大唐水师,大唐水师毫不留情,对其立即进行火攻,并伴随着箭如雨下,这样一来,日军几乎全军覆没。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见大势已去,只得再一次率众向唐军投降。
不能不说,一个卓越的将领对一场战争起到多么大的重要作用。而一个知人善任的君王,对一个将领的任用又是多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