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逝水东流,高宗升天亲撰哀文 1

武则天全传 作者:欧阳茱莉


就在太子李贤被废的第二天,也就是永隆元年(680年)八月乙丑日,英王李哲被立为皇太子(后来即位时李哲改名为李显),改调露年号为永隆,又一次大赦天下。

如此频繁地更换太子,在历代实在少有。高宗李治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他又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整日忧愁着度过,身体状况自然更糟。就在李贤被废之后,高宗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资治通鉴》上关于李治的病情曾有过这样的记载:“(显庆五年)冬,十月,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后理政是由于高宗的病情太重,从而开始决断朝廷的一切事宜。另外,武则天天性聪敏,文史精通,处理起政事来也有条不紊,处理得也颇有分寸,事事按照高宗的意思顺旨而行,因此得到了高宗的信任。然而,武后一度“权与人主侔”仍是暂时性质,后来她之所以能长时间地掌握朝政,实为高宗不时发病且病势日益加重,自己乘机刻意发展的结果。

高宗自显庆五年风疾发作之后,病情一直不曾好转,同时似乎还染上了肺病,“久婴风瘵,疾与年侵。近者以来,忽焉大渐,翌日之瘳难冀,赐年之福罕邀。”风是指风疾,瘵多指痨病,也就是肺病。在中国古代,这种病几乎无药可治,人一旦患上,只能长期调养休息,经常服药。据史籍记载,高宗患病之后仍然十分勤于政事,朝堂上的大臣曾经上书劝谏他保重身体:“天皇昔常服饵,近更躬亲,睿情勤苦,天仪憔悴,若何以万能乘之重,四海之尊,暴露而行,旰日而食者也?”意思是皇帝您经常因病服药,现在因为整日忙于政务,更是憔悴,不应该再顶着酷暑长途跋涉劳累不堪。

后来,李治在久病不愈头疼难忍的情况下,不顾先帝太宗服丹毙命的前车之鉴,开始广征方士,炼丹合药。从开耀元年(681年)开始,李治也开始像前人一样服食丹药,当然,结果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并没有任何效果,他这风疾的病势反而变得更加沉重。

风疾似乎是李唐家族遗传病,根据史料记载,李唐家族有七位帝王曾先后患过此病,即高祖、太宗、高宗、顺宗、穆宗、文宗与宣宗。唐高祖是第一个得风疾而死的唐代帝王。据《资治通鉴》记载:“太上皇自去秋得风疾,庚子,崩于垂拱殿。”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得风疾,苦京师盛暑”的记载,不但如此,他还曾经把自己服食的药物赐给同样“以风疾废于家”的大臣高季辅。在李治之后的唐顺宗更是因为风疾而导致四肢瘫痪,口不能言,只能靠眼神和点头摇头来表示意见,“太子始得风疾,不能言”,导致继位后朝政为权臣王叔文所把持。到了穆宗,“因得风疾,不能履地,自是人不闻上起居”。文宗“上始得风疾,不能言。于是王守澄荐昭义行军司马郑注善医;上征注至京师,饮其药,颇有验,遂有宠。”这里讲到唐文宗因为得风疾而口不能言,郑注便是因为治疗有效而得到文宗的宠信,委以腹心,然而郑注才不能任,最后导致了甘露之变的惨剧。

武则天也明白李治的身体撑不了多久了,他毕竟是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心里其实还是爱着他的。那一段日子里,武则天在处理完平时的政事之后,尽量多陪着高宗。有的时候,他们也会聊到一些子孙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