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明山居诗

高僧山居诗 作者:张培锋


【注释】

[1]释延寿(904~975),五代宋初高僧。自幼信佛,戒杀放生。曾任余杭库吏、华亭镇将,30岁从龙册寺翠岩禅师出家。本为禅宗法眼宗第三代师,因主张念诵阿弥陀佛名号,且非常精进,日课佛号数万声,作《四料简》,提倡禅净双修,又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因住于杭州永明寺,人称永明大师。著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心赋注》四卷等。

有关永明延寿《山居诗》六十九首,陈尚君先生有过考订和说明,见《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92年,第1437页),认为此组诗为永明延寿佚诗无疑。《全宋诗》第一册亦收录了这组山居诗。

[○二五]此事从来已绝疑,[1]安然乐道合希夷。[2]依山偶得还源旨,[3]拂石闲题出格诗。[4]水待冻开成细溜,薪从霜后拾枯枝。因兹永断攀缘意,[5]誓与青松作老期。

【注释】

[1]绝疑:对佛教所说真理没有任何怀疑,这是学佛学禅的要旨。这组山居诗第一首第一句便有点题的作用。绝什么疑?参看永明大师《宗镜录》卷三十三这段阐述:“即事辩真,从凡见道。目前现证,可以绝疑。去法既然,乃至六趣轮回,四时代谢,皆是不迁,常住一心之道。”山居的生活平平常常,但皆含有真意,这便是“从凡见道”,能够见道,才会有下一句的“安然乐道”。

[2]希夷:参看贯休“心心心不住希夷”[○○八]诗注。

[3]还源旨:恢复自己本有真心的方法和途径。赞宁《宋高僧传·护法·唐朗州药山惟严》:“大抵谓本性明白,为六情玷污,迷而不返,今牵复之,犹地雷之复见天地心矣,即内教之返本还源也。”

[4]出格诗:如中唐时张籍《酬秘书王丞见寄》诗所谓“今体诗中偏出格”,即不完全按照近体诗的格律作诗。这两句是说,这些“出格诗”其实就是“还源旨”。

[5]攀缘:指凡夫之心执著于某一对象,时常攀缘外境,随外境而转,没有一刻宁静,佛教认为这是一切生死烦恼的根源,永断攀缘也就是能够还源。

[○二六]古树交盘簇径深,阒无人到为难寻。[1]只和算计千般事,谁解消停一点心?[2]冻锁瀑声中夜断,云吞岳影半天沉。寒灯欲绝禅初起,[3]透牖疏风触短襟。

【注释】

[1]阒(qù):寂静。诗人住在寂静无人能够找到的地方。

[2]“只和”句:承上一首“永断攀缘意”而来。只要让那个千般算计的攀缘心停息下来,那个如如不动的真心就能显露。

[3]禅初起:从禅定中出来。

[○二七]祇园闲适乐箪瓢,[1]莫讶烟霞道路遥。龙穴定知潜碧海,鹏程终是望丹霄。[2]拨云岩下来泉脉,嚼草坡边辨药苗。门锁薜萝无客至,庵前时有白云朝。

【注释】

[1]祇,依《全宋诗》第一册第19页。《全唐诗补编》此句“祇园”作“只(衹)图”,应是形近之讹。祇(qí)园,全称“祇树给孤独园”,印度佛教圣地之一,释迦牟尼曾长期在此宣讲佛法,后用来代指佛寺。箪瓢用孔子弟子颜回事,即《论语·雍也》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诗体现出永明禅师融汇儒释两教的精神,即:佛寺中的闲适生活与孔颜之乐是相通的。如作“只图”则缺乏了这层含义,且“只图”本身就包含了一种攀缘的意味,与禅师思想不合。

[2]丹霄:绚丽的天空,苍天。《北堂书钞》载贾谊诗:“青青云寒,上拂丹霄。”

[○二八]贪生养命事皆同,[1]独坐闲居意颇慵。入夏驱驰巢树鹊,经春劳役探花蜂。石炉香尽寒灰薄,铁磬声微古锈浓。寂寂虚怀无一念,任从苍藓没行踪。

【注释】

[1]这一句是说众生牢固的习气,即贪生养命,这是诗人闲坐观物时所感。下面“入夏”“经春”两句即具体写这种“贪生养命”的习气,苏轼所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二九]心地须教合死灰,藏机泯迹绝梯媒。[1]芳兰只为因香折,良木多从被直摧。[2]寒逼花枝红未吐,日融水面绿全开。支颐独坐经窗下,一片云闲入户来。

【注释】

[1]梯媒:荐引,指攀缘世事。

[2]唐代李咸用《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有“畹兰未必因香折,湖象多应为齿焚”的句子。

[○三○]达来何处更追寻,放旷谁论古与今。风带泉声流谷口,云和山影落潭心。资身自有衣中宝,[1]济世谁藏室内金。[2]策杖偶来林下坐,鸟声相和唱圆音。

【注释】

[1]衣中宝:为《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中一个著名譬喻:一个人在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忽有官事要离开,便将一个无价宝珠系在他的衣服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而不觉知。他醒来后,到了其他国家,为求得衣食,备受艰难,若稍有得,便以为足。后来遇到亲友,亲友告诉他:本来有一颗无价宝珠一直戴在他身边,只是他不知道而已。这里,亲友喻佛,醉酒者喻众生,无价宝珠喻佛性,为求衣食,备受艰难喻流浪生死。

[2]室内金:据《晋书·艺术传》、干宝《搜神记》卷三等记载,晋朝隗照善《易经》,预测到自己死后会有大灾荒,为避免妻子受苦,预先在室内埋500斤黄金,“藏金以待太平”。五年后,妻子按照其交代的遗嘱,找到了这些金子。

[○三一]事多兴废莫持论,唯有禅宗理可尊。似讷始平分别路,如愚方塞是非门。[1]刳肠只为生灵智,[2]剖舌多因强语言。争似息机高卧客,年来年去道长存。

【注释】

[1]讷(nè):语言迟钝。这两句是说,有些看上去似乎笨拙愚痴的人其实真正远离了分别和是非。

[2]刳(kū):剖开,挖开。

[○三二]碧峤经年常寂寂,[1]更无闲事可相于。[2]超伦每效高僧行,得力难忘古佛书。落叶乱渠凭水荡,浮云翳月倩风除。[3]方知懒与真空合,一衲闲披憩旧庐。

【注释】

[1]峤:山路。

[2]相于:亲近,相关。“闲事”指世俗之事。

[3]翳(yì):遮蔽。倩风:好风,清风。

[○三三]幽斋独坐绝参详,[1]兀尔何如骤世忙。拯济终凭宏愿力,[2]安闲须得守愚方。柴门半掩花空落,苔径虚踪草自荒。最好静中无一事,翛然唯得道芽长。[3]

【注释】

[1]参详:思虑,思量。《敦煌变文集·频婆娑罗王变文》:“心头托首细参详,世事从来不久长。”

[2]“拯济”句:愿力指佛菩萨在“因位”所发的本愿之力,一般与慈悲救度众生有关,大的愿力称为宏愿。这句是说,末法时期众生要求得解脱,须依靠佛菩萨的愿力。

[3]翛(xiāo)然:无拘无束的样子。道芽:修道的种子、根基。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道芽期日就,尘虏乃冰释。”

[○三四]旷然不被兴亡坠,豁尔难教宠辱惊。[1]鼓角城遥无伺候,轮蹄路绝免逢迎。[2]暖眠纸帐茅堂密,稳坐蒲团石面平。只有此途为上策,更无余事可关情。

【注释】

[1]旷然:豁达貌。嵇康《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豁尔:清醒貌。刘伶《酒德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两句是说,内心旷达清醒,就不会被兴亡、宠辱等世俗之事干扰。

[2]两句写远离世间俗务杂事的扰乱。

[○三五]触目堪嗟失路人,坦然王道[1]却迷津。[2]井藤梗上存余命,石火光中保幻身。[3]任老岂知头顶白,忘缘谁觉世间春。容颜枯槁元非病,亭沼消疏不是贫。

【注释】

[1]王道:指世俗功业。一般人皆认为这是一条广阔的大道,但在佛法看来,却是对生命本原的迷失,即前句所谓“失路人”。

[2]这两句即解释为何说“坦然王道”是迷津。井藤:《维摩诘经注》中有一个“是身如丘井”的著名譬喻:“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执之,下有恶龙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复欲加害,有黑白二鼠啮草,草复将断,大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恐怖。上有一树,树上时有蜜滴落其口中,以着味故,而忘怖畏。”在这个譬喻中,丘井表生死,醉象表无常,毒龙表恶道,五毒蛇表五阴,腐草表命根,白黑二鼠表日月,蜜滴表五欲之乐,得蜜滴而忘怖畏,喻众生得五欲之蜜滴而忘记自身生命的虚幻不实。

[3]石火:石头撞击时发出的一闪即逝的火花,喻生命的短暂易逝。智顗《四念处》:“掣电、野马、水泡、石火,以无常为常,斯甚惑矣。”

[○三六]言行相应宜此地,空谈大隐也无端。[1]升沉岐路非他得,生熟根机且自看。[2]嗔火微烟还渐息,贪泉余润亦消干。[3]平生正直须甘取,虚幻门中莫自瞒。

【注释】

[1]这两句是说,真正的山居要做到言行相应。“大隐”即所谓“大隐在朝市”,在诗人看来,这是无知的空谈。“无端”可作“无知”或“无凭”解。

[2]升沉岐路:指在六道中轮回,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不是上天安排也不是别人给予的,完全是自作自受,故称“非他得”。生熟:佛教中常用生熟来比喻众生根机,如《大般涅槃经》中有所谓“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等说法,比喻经过佛法的熏染,根机逐渐成熟。这句诗是说,一个人的根机是否成熟,其实是可以“自看”即自己体会到的,这本身也是一种禅悟的过程,对应最后一句“虚幻门中莫自瞒”,修行之道是绝不可以自欺欺人的。

[3]贪嗔痴是众生的病根。嗔心如火,贪心如水,痴心如风,当它们炽盛时,既引发自身各种疾病,也引发世界的各种灾难。修行即是要逐渐去掉这些妄想执着,自然证悟大道。

[○三七]怡和心境了然同,大道无私处处通。[1]举世岂怀身后虑,谁人暂省事前空。门开岩石千山月,帘卷溪楼一槛风。赢体健来知药力,缘心寂后觉神功。[2]

【注释】

[1]“大道无私处处通”即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华严境界,亦所谓“大道透长安”。古来歌咏此境之诗偈甚多,聊举数则以参考:“十方无上下,来往任西东。若得个中意,纵横处处通”(《寒山诗集》);“皎然天地无私照,一道光明处处通”(《续传灯录》卷十二);“山河不碍青霄路,妙用纵横处处通”(《古尊宿语录》卷九);“固知道本原无说,借路还家处处通”(《金刚经会解了义》);“一处通兮处处通,如风过树月行空”(《禅宗杂毒海》卷七),等等。而这一切,是由“怡和心境”获得的。

[2]缘心:攀缘的心。缘心寂灭之后,真心大道自然显露。

[○三八]进退应须与智论,浮萍自在为无根。埽门何太抛途辙,[1]解佩犹能弃渥恩。[2]草径旋封迷旧迹,苔阶乱织露新痕。不唯此景供游赏,无限烟萝尽一吞。

【注释】

[1]埽(sào)门:《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载:魏勃少时家贫,欲见齐相曹参,但没有门路,便每晨早起,暗中为齐相舍人清扫门外,后通过舍人得见曹参。后世用以指取媚权贵,夤缘仕进。

[2]解佩:佩是古代文官朝服上的饰物,因谓脱去朝服辞官为“解佩”。渥(wò)恩:深恩。这两句谓毅然断绝仕进之路,辞官归隐。

[○三九]尘网休重织是非,冥心何不合玄微。庄周梦里多迷旨,[1]惠子渔中少见机。[2]拶路古松和冻折,[3]盘空枯叶带霜飞。一言可达知音者,还得从吾此路归。

【注释】

[1]庄周梦:《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一句是说,庄周梦蝶体现出的那种迷蒙心态是因为尚未觉悟,仍有差别对待(庄周与蝴蝶相对),所以谓之“多迷旨”。永明禅师《心赋注》谓:“若以事相观,随差别而迷旨;若以一心照,随平等而归根。”这里显示古代禅师从《庄子》悟入,而超越《庄子》的精神。

[2]《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句是说,惠施较庄子少了一些禅机禅趣。《嘉泰普灯录》卷二载宋代法远禅师以佛典解读《庄子》此节,可以参印:“《首楞严经》曰:‘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又曰:‘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岂惟鱼水矣。如此,而无处不鱼,无处不水,岂待游濠梁之上,然后知鱼水哉。”

[3]拶(zā):逼仄。

[○四○]抱朴澄神蕴道光,[1]石炉闲爇六时香。[2]曳空横野云和静,逗石穿崖水自忙。晚圃雨来葵叶嫩,晴坡烧后蕨苗长。[3]一心包尽乾坤内,[4]莫把闲文更度量。

【注释】

[1]抱朴澄神:持守本真,澄澈神灵,不为外物所惑。《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曹植《七启》:“肥遁离俗,澄神定灵。”

[2]爇(ruò):烧。

[3]蕨: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长,嫩叶可食。

[4]“一心包尽乾坤内”七字为中国大乘佛教之根本思想,永明禅师对此作过详尽阐述。兹引其《宗镜录》卷二一段文字以参印:“一乘法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一切诸法,无有缺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更无别心。心无形色,无根无住,无生无灭,亦无觉观可行。若有可观行者,即是受想行识,非是本心,皆是有为功用。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又其《心赋注》谓:“所言摩诃衍者,此云大乘。又大乘者,是众生心。心体周遍,故名为大;心能运载,故名为乘。”

[○四一]松萝闲锁一身孤,履道安禅是密谟。[1]借问野云谁断续,思量春草自荣枯。多见异兽心堪伏,来惯幽禽不用呼。万物尽从成熟得,莫教容易丧工夫。[2]

【注释】

[1]履道:躬行正道。《周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安禅:静坐入定。王维《过香积寺》诗:“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谟(mó):谋划、策略。

[2]“万物”两句:修禅追求简易,但简易不是容易,一切要随顺自然,不可强求,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宋代宗杲禅师说:“若教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长篇小说《西游记》第二十二回,猪八戒要孙悟空背上师父,一个跟头,不就到了西天了吗?何必在地上行走,费这些工夫?遭这些磨难?孙悟空这样回答:“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可见,求取真经,历经磨难是必须的。经无所谓真不真,轻而易举获得的“真经”,也一定会变成“假经”。这些皆是甘苦中来,非语言文字所能传达。取经如此,参禅也是如此。

[○四二]平生初志已酬之,[1]怀抱怡然寂有归。古帙懒开缘得意,[2]幽房长闭为忘机。数行鸟阵连云没,一带泉声隔岭微。道合古今浑总是,[3]何须更虑昔年非。

【注释】

[1]初志:本来的志向。曹植《黄初六年令》:“欲修吾往业,守吾初志。”

[2]帙(zhì):书、画的封套。这句是说,那些古书也不必去翻看,因为已经得到其意旨。

[3]道合古今:古往今来的大道完全一样,没有丝毫差别。

[○四三]青山一坐万缘休,努力应须与古俦。[1]散诞襟怀因绝趣,消疏活计为无求。花明小砌和春月,松暗前轩带雨秋。景像自开还自合,怡然何必更忘忧。

【注释】

[1]俦(chóu),伴侣。“与古俦”即以古人为侣。

[○四四]自甘疏拙懒经营,大道从来戒满盈。[1]但起贪心迷有限,谁能触目悟无生。云融远景危峰小,风戛寒溪野艇横。[2]禅后不妨敷六义,只图歌出野人情。[3]

【注释】

[1]满盈:充足。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

[2]戛(jiá):敲打。

[3]六义:指诗赋。《<毛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敷:铺演。野人:山野之人。这两句是说,坐禅之后可以吟咏诗歌,表现山野之人那种超脱的情致,诗禅不相妨碍,典型地概括了山居之所以要有诗的原因。

[○四五]忙处须闲淡处浓,世情疏后道情通。[1]了然得旨青冥外,兀尔虚心罔象中。[2]泉细石根飞不尽,云蒙山脚出无穷。樵夫钓客虽闲散,未必真栖与我同。

【注释】

[1]“忙处须闲”两句诗深富哲理,后世学人引申发挥,无非此旨。这里引洪应明《菜根谭》中数语,读者自可体会其中滋味:“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一在世出世法也。”又,近代夏莲居居士《自警录》中两节文字也与此有关:“学道无他巧,只是生处令熟,熟处令生而已。何谓熟处?习气、分别、世味。何谓生处?觉照、不分别、老实念佛。但得一念熟,其余自然生。”“热忙、伶俐,皆与道背驰者也。何谓热忙?世情正浓之谓也。何谓伶俐?不曾真实用功,专掠虚头之谓也。此二种人,去道最远。”

[2]罔象:传说中的水怪,引申为水盛貌,又引申为虚无缥缈之态。《文选·王褒<洞箫赋>》:“薄索合沓,罔象相求。”李善注:“罔象,虚无罔象然也。”

[○四六]且停多事莫矜夸,[1]寂寞门中有道华。隈岭静同猿窟宅,[2]栽松闲共鹤生涯。荣来只爱添余禄,春过谁能悟落花。唯有卧云尘外客,无思无虑老烟霞。

【注释】

[1]停:放置,弃置。“停多事”即将繁杂的俗务放下。

[2]隈:山水等弯曲处。

[○四七]沉沉竹院锁轻烟,澹澹霞光欲曙天。遇境偶吟情自逸,逢人话道意无偏。古松交处眠青帐,细草浓时坐碧毡。[1]只此逍遥何所得,蔬食寒寝度年年。

【注释】

[1]毡:用兽毛等加工成的垫子。这里指浓浓的细草自然结成像毛毡一样的垫子。

[○四八]危岭如登百尺楼,千般异景望中收。浮生但向忙时过,万事须从静处休。道直岂教容鬼怪,理平唯只使魔愁。[1]空门莫说无知己,满目松萝是我俦。

【注释】

[1]“道直”两句:是说佛法的大道真理可以消弭鬼怪,破除邪魔。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佛教崇尚鬼神,甚至以拜神求鬼为佛教,这正是不明大道的缘故。

[○四九]巨浸层峦本自平,只缘人世强分明。[1]五侯门外悲欢意,长乐坡头去住情。[2]学道不如忘有念,修身争是了无生。三祇功业犹难及,[3]谁信尘劳直下明。

【注释】

[1]“巨浸层峦”两句:是说山河大地本来都是平坦的,因为世人的分别心而生出高低。分明:分别。如《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所说:“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波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

[2]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统称,五侯门指显宦贵族之家。长乐坡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唐人往往在此饯别,留下很多抒写离别之情的诗篇。

[3]三祇:三个阿僧祇劫。阿僧祇为梵文音译,意为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佛经谓一劫为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万年,故阿僧祇劫常用来形容极长的时间。

[○五○]雾锁烟霾宴寂堂,含虚凝绿水云乡。搜玄偈里真风远,招隐诗中野思长。[1]真柏最宜堆厚雪,危花终怯下轻霜。滔滔一点无依处,举足方知尽道场。[2]

【注释】

[1]招隐诗:古代左思、张华、陆机等都写过题为《招隐》的诗篇,一般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避世思想。

[2]“举足”句: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即凡成圣。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宗镜录》卷一:“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可见这是禅宗的重要观念。

[○五一]投足烟峦养病躯,驰求终是用工夫。千般有作皆从智,万种无依自合愚。意地已抛尘事业,[1]心田唯种稻根株。非时免见干人世,[2]野食山袍自有谟。

【注释】

[1]意地:犹心地。佛教认为意是支配一身之所和生发万物之处,故称。萧子良《净住子·发愿庄严门》:“原众恶所起皆缘意地贪、瞋、痴也,自害害他,勿过于此,故经号为根本三毒。”

[2]干:触犯,冒犯。

[○五二]急景韶颜不可追,[1]岂堪回首暂思之。浮云已断平生望,高节须存往日期。庭树任猿偷熟果,崖松停鹤惜高枝。轮蹄碌碌何时歇,[2]辗尽红尘为阿谁?

【注释】

[1]急景:急促的时光。韶颜:美好的容貌。

[2]碌碌:繁忙。

[○五三]幽栖岂可事徒然,昼讽莲经夜坐禅。[1]吟里有声皆实相,定中无境不虚玄。[2]直教似月临千界,还遣如空度万缘。从此必知宏此志,免教虚掷愧前贤。

【注释】

[1]莲经:《妙法莲华经》的简称,又称《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演说诸法实相,三乘归一的妙旨。

[2]“吟里”两句:是说吟诵经典的声音,字字句句皆是诸法实相的体现,禅定中的境界极为清虚玄妙。

[○五四]何如深谷一遗人,[1]宴坐经行不累身。[2]废宅可嗟频换主,凋丛愁见几回春。尖尖石笋烟笼碧,点点苔钱雨洗新。堪笑古人非我意,居山多是避强秦。[3]

【注释】

[1]遗人:遗世独立之人,隐士。

[2]不累身:没有牵累的人。天台宗典籍《四教义》卷十:“妙觉者,金刚后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名真解脱。萧然无累,寂而常照,名妙觉地。”

[3]“堪笑”两句:是说古来在山中隐居的人多是为了躲避战乱或暴政,如陶渊明《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居山而不明修习大道,甚为可惜。

[○五五]有山有水更何忧,知足能令万事休。大道不从心外得,[1]浮荣须向世间求。冲开烟缕飞黄鸟,点破潭心漾白鸥。好景尽归余掌握,岂劳艰险访瀛洲。

【注释】

[1]“大道”句:这里的“心”指永恒不变的真心,宇宙万象皆在此心之内,心外无物。《台宗十类因革论》谓:“若有一法从心外得,不由性起,则法成偏邪,体非常住故。”参看《达磨大师破相论》所载偈:“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五六]万事从来只自招,安危由己路非遥。[1]笙歌韵里花先落,松桧枝间云未消。数下磬声孤月夜,一炉香翥白云朝。[2]谁人会我高栖意,门掩空庭思寂寥。

【注释】

[1]佛教认为,众生一切苦乐、违顺等果报,都是自己善恶业力所感召的,没有外在的主宰能降祸赐福。《楞严经》卷八:“自妄所招,还自来受。”

[2]翥(zhù):鸟向上飞,这里引申为香烟袅袅上升的样子。

[○五七]万象从来一径通,但缘分别便西东。[1]遗簪只为情难尽,泣路方知意未穷。[2]偃仰不抛青嶂里,[3]往来多在白云中。平生分野应难比,涧饮林栖得古风。

【注释】

[1]“万象”两句:佛教认为,真如实相圆满无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是因为人有了分别之心,才产生时间与空间,分出东南西北。分别心即是迷妄,故称为虚妄分别。

[2]“遗簪”两句:用两个实例来说明分别心。《韩诗外传》卷九载:孔子出游,遇见一妇人因失落簪子而哀哭。孔子弟子劝慰她。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这是说忘不了故物旧情。《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这是说还不能真正忘怀世事。之所以如此,都是分别心在起作用。

[3]偃仰:俯仰,引申为从容游览。《诗经·小雅·北山》:“栖迟偃仰。”

[○五八]遁逸从来格自高,莫将泰岳比秋毫。[1]冷烟寒月真吾侣,瘦竹苍松是我曹。霜树叶疏幽径出,云泉声急晓风高。唯当话道闲吟外,时得工夫补毳袍。

【注释】

[1]《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谓:“意谓若以有形而观有形,则大小、寿夭一定而不可易者。今若以大道而观有形,则秋毫虽小,而体合太虚;而太山有形,只太虚中拳石耳。故秋毫莫大,而太山为小也。殇子虽夭,而与无始同原;而彭祖乃无始中一物耳。故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也。若如此以道而观,则小者不小,而大者不大;夭者不夭,而寿者非寿矣。如此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何是非之有哉!”

[○五九]任运腾腾无所依,[1]闲游长坐性怡怡。疏林不遣闲人到,密意多应夜月知。骤雨过时苔路滑,拨云行处石桥危。尘沙劫尽清风在,何假虚名上古碑。[2]

【注释】

[1]任运:听凭命运安排。《宋书·王景文传》:“有心于避祸,不如无心于任运。”法眼《圆成实性颂》所谓“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可见禅僧任运自在之心境。

[2]“尘沙”两句:一般人认为名字能够刻在石碑上就能“不朽”了,其实从恒河沙劫无限长的时间来看,世间的一切皆归虚无,古碑上的名字也是虚名而已。

[○六○]抱拙藏锋过暮年,高名何必指前贤。只于心上标空界,谁说壶中别有天。[1]郁密远林停宿雾,萧骚疏竹扫寒烟。从兹不更移瓶锡,[2]身外无余意了然。

【注释】

[1]壶中别有天:《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载:费长房为市掾时,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市罢,跳入壶中。长房于楼上见之,知为非常人。次日复诣翁,翁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后用“壶天”比喻仙境、胜境。这两句是说,心的广大较之“壶天”更为玄妙殊胜。

[2]瓶锡:僧人所用的瓶钵和锡杖,借指僧侣生涯。这句是说,从此不必再到处走动。

[○六一]息业怡神道最孤,藏名匿迹合良图。冥心难使龙神见,出语须教海岳枯。云驻庵前疑有意,鸟鸣庭际似相呼。资持随分安排了,[1]最急应须与道俱。

【注释】

[1]资持:资生的物品、用具等。对这些东西随缘使用即可,不必刻意去营求。

[○六二]松阴疏冷罩寒门,静见吾宗已绝伦。驱得万途归理窟,[1]更无一事出心源。烟云忽闭岩前洞,鸡犬时闻岭下村。放旷本来无别意,免教停海起波痕。[2]

【注释】

[1]理窟:义理的奥秘。《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序》:“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

[2]“放旷”两句:佛教为说明真心、妄心的关系,常用水与波的关系为譬喻。水喻真心,波喻妄心。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波为水相,水即波性。佛即彻悟并证得真心者,故如如不动,性海湛然,此即心能转物;众生心因妄想执着而随缘波动,故有生死相,枉受轮回之苦,此即心为物转。这两句是说,佛教所说的放旷,并非为了别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悟真心而已。

[○六三]景虚情澹两何依,抱一冥真绝万机。[1]松韵余风凉竹户,柏摇残露湿禅衣。岩灯雾逼寒光小,石像尘昏古画微。得趣了然无所虑,[2]任缘终日送斜晖。

【注释】

[1]抱一:《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2]得趣:领会意旨。张衡《东京赋》:“规遵王度,动中得趣。”李善注:“规,摹也。遵,循也。趣,意也。度,先王之法度,举动合礼之意也。”

[○六四]遁迹无图匿姓名,万重山后葺茅亭。[1]随情因事搜新偈,探妙穷微阅古经。与道交时心绝念,从缘感处物通灵。[2]应须长远存高节,屹屹乔松老更青。

【注释】

[1]葺(qì):用茅草盖房子。

[2]“与道”两句:这一联意蕴深广,耐人品味。大意是说:当我们的心与道合而为一时,心就处在“绝念”即没有任何妄念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真心;一切随缘,用真心去感应万物,万物也都有灵性,此即物我一如的境界。

[○六五]闲思尘世大悠哉,进趣门中尽可该。[1]抛却工夫平世路,枉劳心力构仙台。[2]隘空云水千重合,匝野烟霞一径开。幸有圆成平坦处,[3]辛勤谁解望山来?

【注释】

[1]进趣:又作“进趋”,追求、求取之意。《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世人皆有追求,多以“积极进取”为人生导向,这是“尘世”的基本状况。该:包括、概括。这两句是说:想一想尘世中久远劫来的状况,可以用“进趣”两个字来概括。

[2]“抛却”两句:分说儒、道两种人生追求。上句说儒教,以“平世路”即追求世间功名、谋求人世幸福为目标;下句说道教,以修炼成仙、追求长生不死为目标。这两者看似不同,其实都是错误的,皆没有超出尘世的范围,所以诗中批评为“抛却工夫”和“枉劳心力”。佛教出现于世间,正是为了弥补前两者的不足。

[3]圆成:圆满成就,指佛教所说的真如、涅槃境界。《宗镜录》卷三:“圆成实性,本不生故。”卷五:“圆成是真,遍计为妄。”这句是说,圆成平坦的真心境界是不生不灭的,从来都没有丧失过,只要人当下觉悟。这一句揭示佛教与儒、道两教最本质的不同处。

[○六六]千途尽向空源出,万景终归一路通。[1]忽尔有心成大患,坦然无事却全功。[2]春开小岫调新绿,水漾漂霞蘸晚红。莫道境缘能幻惑,达来何处不消融。[3]

【注释】

[1]这一首延续上一首,顺流而下,全说真心境界。世间万象的本源为空,空即是真,所以能够殊途同归,万法归一,一即是真。

[2]“忽尔”两句:上句之“心”指世人的妄心。真心如如不动,无生无灭。但一念无明生起,便有了妄心,妄心覆盖真心,世人认妄为真,生出万法,这就是大患,是世间一切烦恼、灾难、痛苦的根源。学佛无非是去妄归真,一旦归真,患即自灭。下句的“坦然无事”象示归真,“坦然”即心平,直心。

[3]这几句是说,大自然的一切皆是真心的显现,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春开”两句,形象地写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谓“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揭示“何处青山不道场”的宗旨。大自然种种现象也是“幻”境,但只要悟明真心,明了幻即是真,真即是幻,就不会被幻境所惑,一切圆融无碍,此心就已经住在真心中了。

[○六七]身心闲后思怡然,缅想难忘契道言。[1]千种却教归淡薄,万般须是到根源。[2]疏疏雨趁归巢鸟,密密烟藏抱子猿。禅罢吟来无一事,远山驱景入茅轩。

【注释】

[1]契道:与道相合。契道言是指参透大道的圣贤之言。

[2]“千种”两句:是说圣贤们的契道之言,说一千道一万,无非是要人归于淡薄、认清本源,即每个人的自性真心。

[○六八]万境闲来情澹澹,群嚣息后思微微。[1]当时白业无门入,[2]今日玄关有路归。[3]熟果不摇翻自落,[4]生禽谁唤却惊飞。到头何用空忙得,任运应须待对机。

【注释】

[1]嚣:喧哗,群嚣指世俗杂务、纷争。

[2]白业:佛教认为人在世间所作业有善有恶,善业称为白业,恶业称为黑业。这句是说,找不到作善业的途径。

[3]玄关:入道的法门。这两句合在一起是说,世间的善业皆属有为法,不能超脱生死,故不是究竟,只有找到玄关,才能契合大道。

[4]这一句揭示因果之理。佛教认为,世间因果,并无主宰者,一切都是众生自作自受,果熟自落,所以要任运随缘,顺应自然,不必强求,俗语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也就是前诗所说“万物尽从成熟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