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寻访罗城老戏台

在他乡——远去的老调 作者:经典文库编委会 著


寻访罗城老戏台

朱仲祥

老戏台是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故乡游子永远牵挂的一份乡愁。但纵观现在的乡村,许多老戏台几乎都淹没在了时间的长河中。犍为罗城船型街的老戏台,则是保存至今并依然在使用的一处。于是,我们抽了个时间,沐浴着岷江之滨明媚的秋阳,寻寻觅觅而来。

走在罗城街道,只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附近四里八乡的人们,或穿行在条石砌成的街沿上,或漫步在宽敞的凉厅下,赶街或贸易。宽屋檐构成的街道两边的凉厅,是罗城船型街的一大特色,几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人们,在凉厅下开店、喝酒、吃肉、饮茶、观灯、看戏、听书、下棋、打牌、掏耳朵、抽叶子烟、卖狗皮膏药,仿佛这里是房屋围起来的一方世外桃源,人们怡然自得地享尽人间红尘的清福。我们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见乡亲们饶有兴致地挑选着喜爱的小商品:绣花围裙、卷边童帽、千家衣、假面具、烟杆嘴……从东头经老镇的下节街挤到了船型街,我们仿佛刚刚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了古时的世俗街景。在这里,没有新型机动车辆来往轰鸣,没有现代音响器具鼓噪喧嚣,一切都以自古沿袭的传统特色而存在着,让我们时空穿越般感受着浓郁淳厚的乡土气息。

但我所关心的还是罗城老戏台。我们进入船型街口,站在船型街中央抬头望去,一座老戏台便出现在眼前。作为古镇标志,罗城老戏台位于船型街中部。戏楼分三层,底层是下节街经船型街到上节街的通道,中层就是戏台,顶层四角飞檐高翘,状如云中飞鹏,姿态舒展,气势高昂。戏楼两旁的大木柱上挂有木黑板对联,联曰“昆高胡弹灯曲绕黄粱,生旦净末丑功出梨园”。内壁正中高悬横匾,匾云“神听和平”。戏楼前沿横排镂雕的图案,人物场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戏楼背后挺立着一座石牌坊。与别处的石牌坊不同,无角无檐,却气势雄劲,高大壮观。牌坊四柱上镌刻着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入怀有铁岭松风何须南海,到处是阳春白雪显属灵官”,横额为“濯濯永流”。整个戏楼给人一种古朴、典雅、庄重、沧桑的感觉。戏台是乡场中乡民们的文化娱乐场所,而两边宽敞的凉厅给场镇活动提供了全天候的服务,逢场天是集市,节日是广场,平日是交通,夜间可游玩。戏台前面两边就是船篷一样的厅廊。人们晴天看戏可挤满戏台前的小广场,如遇雨天则可站在凉厅里观看。

在古代,遇上节日或其他喜庆活动,常常是有钱人家请了附近的戏班子,在戏台上一连唱几天的戏,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台表演,川剧的变脸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如今这里依然保留了这一习俗,每逢年节或庙会,戏楼上便有整台的川剧演出,如《御河桥》《打金枝》之类,也演出灯影戏、木偶戏和民间杂耍,戏台上剧目异彩纷呈,戏台下观众乐不思蜀。戏楼前的街道也是镇上居民进行活动的场地。每逢节日和庙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穿红着绿,纷纷奔涌到这里来观看花灯、秧歌、平台和民间高跷表演,这里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罗城夜市”,想象中那该是何等热闹的场景。

老戏台前还经常活跃着一种奇特的民间灯舞——罗城麒麟灯,在省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已经被列入民间“非遗”加以保护。朋友告诉我们,罗城麒麟灯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中的“麒麟送子”,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相传,美丽的七仙女与董永相爱后,王母命天兵将七仙女强行带回天宫后生下一子。董永强压悲愤,一心苦读,高中状元。玉帝闻讯后,派一名天将护送董永的儿子乘坐麒麟下凡,在长安会仙桥将其子送还董永,这就是民间“麒麟送子”的传说。

我在乐山的一次节庆活动中,有幸目睹了麒麟灯的精彩。只见灯舞的表演,围绕情节展开:麒麟送子来到人间,土地前去迎接,云童、风女、旗阵、灯队簇拥相伴,天将威风凛凛舞动花枪,麒麟欢腾跳跃起舞,烘托出一派喜庆气氛。其间天将的威猛仪态、土地的善良滑稽、仙童的活泼顽皮、云童的矫健身手、风女的婀娜多姿,无不精彩纷呈,吸人眼球。麒麟灯表演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从服饰、音乐到表演动作,都借鉴了传统川剧的表现形式,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四川,无论城乡,喝茶与看戏似乎密不可分。我看见戏楼旁边有茶铺,便乘兴坐下体验了一把。我们刚在竹椅上落座,便有一个肩搭毛巾、一手托碗一手提壶的堂倌走过来,问一声“师傅喝茶嗦”,然后麻利地摆碗、冲水。茶叶在碗中旋转,立时扬起扑鼻的清香。我拿茶碗盖子拂弄着漂浮的茶叶,任由那清香在眉宇间飘荡,享受着一种莫名的惬意和舒畅。抬头望去,整条街几百个茶座,木桌竹椅,座无虚席。镇上老者,远方来客,团团围坐,一边喝着清香的茶水,一边打牌下棋,或咸咸淡淡地摆着“龙门阵”。

其实戏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自古以来都是台上唱戏,台下也唱戏。每个人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共同构成了一部五彩斑斓的社会大戏。比如罗城,不仅有大戏台,还有丝绸之路上的大商贸,还有大商贸中的大融合。

穿过戏楼和石牌坊下的通道,汇入广场的人群向上节街缓步前行。街道越走越窄,以致成了弯弯曲曲的小巷。构建石阶和铺筑古街的条石,当路的被踩踏磨损,线条不再挺直;靠边的长满苔藓,布满沧桑。古镇不仅有三观五庙五会馆,还有长瘐门、中和门、启明门、霭吉门、水星门、太和门、明远门七大闸门,留下了曾经的军事重镇的痕迹;另有正西街、正南街、中菜市、半边街、兴隆街、兴顺街、石桥街、横街、兴街等九条街与四小巷口,布局合理严谨。老店铺诸多,如“三元号”“万泰祥”“民乐园”“铁山春”“祥泰天”“亨又亨”“天然居”“舟和圆”菜坊、“船中楼”客栈、“杏花村”酒家、“雅仕居”“丰泰号”茶馆,悬挂着“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等古老招牌,尽显川南小镇街坊特色。每逢赶集、庙会,逢年过节或“黄金周”等喜庆日子里,街上往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离开罗城老戏台以及戏台周围的船型街时,我想起了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说过的一段话:“许多事物在我们眼前老去了、消逝了。可是,我想,许多似乎已经时过境迁的事物最后会显得新鲜、强有力和永恒。”是的,对这些经历风雨沧桑保存下来的古街道、老戏台,应该视如珍宝,无比珍惜,而不是熟视无睹,肆意摧残。保护好这些古老的乡村风貌,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