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真诚,因为他常常剖析自己。父亲的谦虚,使他成为一位真人,成为一位既有可爱的、幽默的性格,同时又有伟大成就的真人。此书从生活角度剖析老舍的一生,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位文学家!内容摘选:最后的粮票上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中国大地上流行过的各种票证,出乎意外,终于飞出了自己的躯体,成了一种奇特的符号,带着它无奈的合理,生来共存的悲哀,和不堪回首的苦涩。父亲死得早,票证的鼎盛时期他并没有赶上,不知道他会怎样对待后来愈演愈烈的票证,是无可奈何地摇头,依然用宽厚的眼神看着,还是说出什么特别幽默的话?不知道。知道的是,他非常老实地承认:他每天早晨要吃一个煮鸡蛋的!说这话,距离“文革”还有好几年呢。50年代初父亲写过一个电影剧本,名字叫《人同此心》,是以中学老师步春生一家人为模特儿,描述知识分子改造的。提议写剧本的是毛主席本人,他看了步春生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题为《我家两年来的变化》之后,认为很好,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共产党认识过程的真实性,如果写个电影剧本出来,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周总理和电影局的袁牧之、陈波儿商量,决定请刚写完《龙须沟》的父亲出来担此任务。本子写好了,却被在电影局供职的江青一句话给搁浅了。她说:老舍本人是个没改造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么能写好知识分子改造呢!十二三年后,江青终于找到将父亲实实在在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根据:每天早晨要吃一个煮鸡蛋。父亲和彭真市长很熟。50年代初,父亲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常常和市长们一起开会,处理北京市的各种日常事务,比如哪儿的房漏了,应去给修修,哪儿的路不成,得去管管。困难时期,父亲向彭真市长提议过:过年时,给大家伙弄点花生米吃吃怎样?而且,以他的幽默又悄悄加了一句:“我就顶爱吃花生米。”彭市长犯了愁。他知道,多加一项,就得加一种票,必须绝对平均,人人都有啊!可是,到哪儿去弄那么多花生?一个人半斤,全市一次就得几百万斤!彭市长苦笑:老舍真会给我出难题。难题归难题,过年时,真有了花生,每人二两。父亲并不知道,他的话起过什么作用,或许,在他看来,为老百姓办事,就该如此。在家里,吃早饭,他突然冒出一句话来:“要有个热油饼该多好。”摆出一副馋油饼的样子,板着脸,不乐,眼睛却在眼镜后面闪着一点点调皮的光。其实,他并不爱吃油饼,只是又在琢磨,给“大家伙”弄点油饼吃吃该多好。谈何容易呀,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日子里。他也知道,他的一句话,会惹出多大麻烦来。中国人口多,北京人口多,人人均等,不得了哇,不敢想。油饼,又何止油饼,成了他的苦恼和苦闷。父亲是穷人出生,很小就知道愁吃愁喝,知道挨饿的滋味,也知道当家的难处。他喜欢这个为老百姓办事的新社会,打心眼里有一种翻身的亲切感受。可是,弄到什么都要票的地步,吃鸡蛋,吃油饼,吃花生,都成了问题,他又陷入了苦闷。他高兴不起来。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他迎来了“文革”。他没有带粮票在身上的习惯,因为总是回家吃饭。人大、政协开会,他也从不驻会,所以用不着交粮票。1966年8月23日,病后的第一天上班,迎头挂满了批他的大字报。临近中午,造反派通知他,不再派车送他回家。他不知道上哪儿去吃饭,身上没有粮票。他也不想吃饭,吃不下呀。下午上班时便发生了那场大悲剧,他被打得体无完肤。他的倔强,他的正义,他的耿直,使得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根本无法收场。深夜,他做了向世界诀别的准备,冷静地对母亲说:“你去上班,不必为我担心。”“你呢?”“他们让我还必须去文联。”母亲老老实实为他准备了粮票和零钱,给他塞到中山装的口袋里,知道他得坐公共汽车到文联去。又过了一天,清晨,人们在新街口豁口外太平湖中找到了一位投湖的老者。他的外衣挂在一棵小树上,树下放着他的手杖和眼镜。在他挂在树上的中山装的口袋里,人们找到了一些粮票、零用钱和他自己准备好的名片,名片上没有头衔,只有两个字:“老舍”。他已经饿了两天两夜,颗粒未进,虽然,到最后,他是有粮票的。目录:关于父亲(代序)第一章童年,母亲的影响第二章青年,阅历社会大课堂第三章英伦,一个“写家”的雏形第四章齐鲁,成熟的“文牛”第五章抗战,“提只提箱赴国难”第六章归国,“人民艺术家”第七章晚年,创作的二度辉煌第八章身谏,太平湖的记忆第九章死亡,崇高的生命主题第十章北京,老舍的文学地图第十一章生活,情趣化的别样创作打拳唱戏养花说相声爱画玩骨牌和孩子们交朋友下小馆念外文写字养猫旅游行善分享起名字自己动手给人温暖收藏小珍宝剖析自己第十二章父亲,遥远而永久的怀念父子情深傻小子画画和爸爸过年教子八章最后的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