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2012年是《清新时报》茁壮成长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我的信箱定期会收到这份我校学生自己办的报纸,我也经常会仔细品读一些优美的篇章,回味校园一角的风景,重温很多温暖的瞬间,换个角度看学校发展的历程,并对一些颇有见地的评论陷入思考,就一些同学的心声和现实的问题同其他老师进行讨论。十年,不仅是值得记录和梳理的成长节点,也是值得总结和发现的历史阶段,不仅是对一个人、一份报纸,抑或是对一所学校、一个社会。
过去的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十年,我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努力实现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从学习借鉴到彰显特色、从跟踪追赶到创新超越的转变,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过去的十年,是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十年,人类社会逐步迈入“知识经济”“全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很多师生来说,网络已经不只是一种生活态度,而是一种心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学校教师和校长,我们一方面希望《清新时报》这样的校园报纸能借鉴一些专业传媒的管理方法,形成可持续的人才梯队,不断扩展内涵、提升品位、办出特色;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在“一人一世界”的微博时代能不断改革创新,不仅不为“后媒体时代”所淘汰,更要展示“真媒体”的存在价值和独特魅力。
细细翻看这本《微观清华》,我和其中的很多“清新报人”一起,欣慰地回顾了报纸破茧化蝶、幼苗成材的历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报纸草创阶段立志做“新闻纸、真媒体”和成为新闻人“实践基地”的使命定位和价值探索;也不仅是作为“校园观察家”,以专业或准专业的视角,对学校生活的各个角落进行新闻上的敏感捕获、文学上的采风撷英、思想上的深刻反思;更是一个个年轻的新闻人在“全媒体化时代”对理想媒体和专业新闻的长期坚守,对清华校园和当前社会的热情关注,对公共价值和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所以,我很赞同《清新时报》是“人生的理想主义萌生和坚守的地方”这一说法。十年之间,报纸的版面常有改动,不变的是文字的价值,参与的人员周期更替,凝练的是办报的精髓;十年之间,这份报纸不仅确立了理想,注入了灵魂,塑造了每个“清新报人”,也为清华这锅百年老汤添加了独特的新鲜作料,让钟灵毓秀的清华风味更加香浓醇厚。
清华已经开始了新百年的征程,中国已经吹响了建设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号角,人类文明经过多次科技革命的洗礼也即将跨入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校园生活,也必将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通讯传媒会更加便捷发达,教学科研会更加扁平开放,校园生活也会更加丰富多彩。《清新日报》作为真正的“校园观察家”,纳入视野的不仅有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且要从生活观察、社会观察走向学术观察,承担起媒体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善于从新闻角度看学术,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大学的科研学术工作,帮助公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术前沿的最新进展,为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校园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校园媒体区别于社会媒体的独特魅力。面对未来,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清华大学坚持办学的理想,不断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创造可以引领未来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文化;只要我们的《清新时报》坚持办报的理想,不断与时俱进,就一定能站到大学乃至社会的船头,眺望海平面上出现的第一缕曙光。
“一花一世界,见微可知著。”让我们细细翻检这本《微观清华》,从一本书看一份报,从一个片段读一段历程。以此,共同期待清华人、期待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清华大学校长 陈吉宁
2012年9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