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前言
早在1937年的夏天,我们就受伦敦法伯出版社的各位先生和兰登书屋纽约分社的委托,要写一本关于东方的旅行读物。行程选择交由我们自行决定。8月,中日战事的爆发让我们决定前往中国。我们于1938年1月离开英国,7月末返回。
我们这是头一回在苏伊士以东地区旅行。我们不会说中文,对于远东事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了解。因此,几乎没有必要去指出这个事实,即我们不能保证这本书里所作的许多陈述的精确性。我们的消息提供者有些或许并不可靠,有些只是出于礼貌,有些是在故意开我们的玩笑。为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读者着想,我们只是记录了某些他有可能想看到的印象,以及他有可能想听的那类故事。
要全部列举我们的致谢者名单实在费时,但我们应特别感谢以下各位:
斯洛斯先生(香港大学副校长),尊敬的杰弗里·艾伦夫人,巴希尔·布斯比先生,威廉·斯普林先生,浙江省军事长官,金华县政府,艾尔斯医生,布朗医生,吉尔伯特医生,麦克菲迪恩医生,阿奇博尔德爵士和克拉克·科尔女士——为他们的殷勤招待;
布朗特先生(驻广州总领事阁下),莫斯先生(驻汉口总领事阁下),广东行政长官吴铁城先生[1],霍灵顿·董先生[2],杭立武博士[3],阿格尼斯·史沫特莱小姐[4],弗朗斯先生,埃德加·斯诺先生[5],弗雷迪·考夫曼先生,以及路易·艾黎先生[6]——为他们提供的讯息和引荐。
汉口电影制片厂提供了电影《战斗到底》[7]的两幅剧照;
叶浅予先生[8],他的漫画被我们用作了此书的卷首插画;
杨少校和邵洵美先生[9],感谢他们提供的中文诗歌。
牛津的休伊斯先生,感谢其提供的翻译协助;最后,还应同样感谢我们的助理蒋先生,为他所提供的可靠有效的服务。
W.H.奥登
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
1938年12月
[1] 吴铁城: 1937年至1938年冬广州沦陷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
[2] 霍灵顿·董: 著名报人、作家、外交家董显光的英文名。毕业于密苏里大学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新闻学院。抗战爆发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负责国民政府海外宣传,争取国际支持。
[3] 杭立武博士: (1904—1991)教育家、政治学家、政治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1929年获伦敦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国立中央大学政治系教授。1932年创立中国政治学会与中英文化协会。南京大屠杀期间,时任金陵大学董事会董事长、中英庚款董事会总干事的杭立武博士,发起组建了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国际委员会总干事兼难民区主任。此后杭立武曾奉命护送南京朝天宫的故宫古物西迁。抗战期间,历任国民参政会参议员,美国联合援华会会长,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政务次长,1949年任教育部部长。1949年后到台,筹建台湾故宫博物院,筹办成立东海大学。
[4] 阿格尼斯·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1928年即作为德国《法兰克福日报》记者来到中国。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史沫特莱访问了延安,1938年,史沫特莱在汉口为红十字会工作一年。10月汉口沦陷后,史沫特莱加入了新四军。奥登他们遇到她是在汉口期间。
[5] 埃德加·斯诺: 奥登一行来到中国前一年,即1937年,斯诺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
[6] 路易·艾黎: 在此前的1937年开始在中国实践其“工业合作社”运动。
[7] 汉口电影制片厂后改组扩充为中国电影制片厂。自1938年1月到10月武汉沦陷后迁往重庆的短短几个月中,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壮士》三部抗战故事片和五十余部反映抗战内容的纪录片、新闻片、卡通片等。奥登他们此后访问这个电影制片厂时所看的样片即是《八百壮士》,该片以四行仓库保卫战为题材创作拍摄,于1938年7月完成,由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战斗到底》应是当时初定的英文名。
[8] 叶浅予: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组织漫画宣传队,奥登此书选用的漫画即创作于这一时期。
[9] 邵洵美: 奥登一行在上海时,邵氏与奥登和衣修伍德多有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