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抱负和才华的诗人在追忆悲剧性的一生与情感,他弹拨出一曲人生悲歌。晚唐大才子李商隐的诗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徊,在凄迷朦胧中,反映出一个衰颓的时代中正直而又不免于软弱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环境;既有所追求想象,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
那惊鸿一瞥的绝美相遇,心生无尽爱慕,虽然深知那是一段无果姻缘,却难抵那柔情似水,此情可待成追忆,爱如同花朵,只要给予阳光雨露,便一定能纷呈绽放惊艳。于是历经繁华之后,他冷静地审视着,爱与情,神奇绚烂如同夜月一帘幽梦,缠绵悱恻恰似春风十里柔情。放逐荒野的诗人,一身青衫,在风雨中默默咀嚼着身世之伤、不遇之伤、失爱之伤,爱不能直言,情不能明说,只能隐于绮丽的诗句之间和泛黄的典故背后。蝴蝶梦里沧海月明,那光阴的锦瑟重又弹起,千年之后,听来动人心魄。金风玉露,雾柳云度月,幽葩闲落,深情分付西风,此夜凉意惊梦,悲聚散,为伊消得人憔悴,山回路转,回首向来萧瑟处,道是无晴却有晴,堪叹华年逝如水。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汉族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死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当过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东川节度使判官等小官。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令狐楚的赏识,并在令狐楚的极力运作和推荐下得中进士,后入李党的王茂元幕,并将女儿许配给他,他由此而遭到牛党的唾弃与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党争的夹缝中左右执绌,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辗转于各藩镇佐幕为生,并于四十七岁的盛年郁郁而卒。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唐代诗人,晚唐乃至整个唐代,李商隐是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家道衰微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考证确认李商隐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无情最是帝王家,李姓王朝遗忘了这位才华横溢的末世王孙,他的皇族宗室身份太过遥远而被漠视。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治今陕西富平西北)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今属河南)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治今河北邢台)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其父李嗣任获嘉(今属河南)县令。
李商隐三岁左右,随父亲李嗣赴浙。不到十岁,李嗣去世。从此,家道衰微,孤儿寡母只得从江浙扶丧北回故乡郑州,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李商隐可谓是从小孤贫。当时的状况之凄苦,义山曾在《祭裴氏姊文》中写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或许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身体瘦羸文弱,形成了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也刺激了他希望通过科举入仕来振兴家道,光宗耀祖。
成长的岁月是艰辛的。身为家中长子,必须承担养家的责任,李商隐在成长的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峰回路转
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他的这位堂叔父想来也是位隐居的大儒,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回乡后,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十六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他获得了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唐才子传》载:“令狐楚奇其才,使游门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被这样一位时任天平军节度使又是当代大儒的贵人青睐,收为门生,义山也算是苦尽甘来、峰回路转了。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对他十分器重,让李商隐与其子令狐绚等交游,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并“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就是说,令狐楚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
在令狐楚的悉心教导下,李商隐成为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这种文体注重文辞的对偶,并使用大量典故,广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隐作为一位骈体文的专家,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旧唐书·文苑传》说李商隐“尤善为诔奠之辞”。由于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词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因此被认为这是他的诗歌中喜欢用典的原因。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李商隐的骈体文评价很高,认为只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骈体文就算全部遗失也不可惜。
李商隐由骈体文写作的迅猛进步而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
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调任京职,商隐离太原返乡,曾入王屋山学道两三年。这对其思想与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在这一时期(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认识令狐楚是李商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经历,使得他一生都处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从829年令狐楚聘用他作幕僚,到837令狐楚去世,他们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李商隐以谦卑诚恳的态度赢得了令狐楚的信任,令狐楚在病危之际让李商隐代他撰写遗表——这可是上呈给皇帝的政治遗言啊,由此可见令狐楚对李商隐的器重。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在公元837年帮助二十六岁的李商隐得中进士。可以说,这时,他还是很顺利的,直到他娶了王茂元之女为妻。
情诗里的隐痛
李商隐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最为人所传诵,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这些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的“准无题”诗近三十首。这些诗有的有所寄托,但大部分属于纯粹的情诗。如《无题二首》其一:诗中描写了与其相爱者心心相印而无缘久处的惆怅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屈沉下僚、受制于人的愁闷与不满。又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诗描写一对恋人在暮春时节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以及别后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之情,表现了真挚爱情之珍贵难得和人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典型地反映了士大夫隐秘的爱情生活和心理。李商隐的“准无题”诗也写得相当出色。如《锦瑟》此诗貌似咏物,实则咏怀。它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锦瑟起兴,充分运用了比兴、象征、典故等多种手法,将自己满腔的忧伤、郁愤之情,形象而又婉曲地表达出来。
然而,最美丽情诗的作者,却是爱情不成功的人所做。成功的爱情诗要让爱情比较不成功的人来做,这是也许,正是宿命。
都说人生是赌场失意,情场得意。但李大才子却是爱情不如意,事业不成功,就算逃禅也只是口头禅文字禅,达不到物我两忘的真如境界,真是情何以堪。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他的朋友崔珏这样写诗叹惜他。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他在自己的诗中这样叹惜自己。
李商隐是薄命才人,飘泊天涯的浪子。同时也是位惊才绝艳的大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代表着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唐诗三百首》中收录李商隐的诗二十二首,数量仅次于杜甫、王维、李白三人。唐朝诗歌经过盛唐、中唐充分开拓后已难乎为继。在气势衰微的晚唐,李商隐却横绝出世,为晚唐这迟暮的美人,再添加上一缕娇艳。如果说唐诗是牡丹,那么李商隐就为这末世唐朝开出了最绝艳的一朵。这朵倾国之色开放在大明宫巍峨颓败的宫墙上,摇曳着末世的风流。他的诗绮丽又典雅、深挚而又蕴藉,工整而又精致,喜欢用象征,隐喻,比兴,《无题》诸篇深情绵邈,语意晦涩难明,后人钩沉索隐,不亦乐乎。
《无题》诗创造出一种深情绵邈、意境含蓄的诗风,是李商隐诗歌的最大特色,历来号称隐讳难明,有如珍珑棋局,引起了许多考证高手或有闲阶层的兴致。
李商隐的无题诗,《全唐诗》中共收入十六首。另外,还有些诗以篇首或句中二字标题,如《锦瑟》、《碧城》等,应算作无题诗一类。李商隐的无题诗,情意隽永,富象征意味,容易引起联想,千多年来让人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是隐秘难言爱情记录;有人认为它借言情寄托诗人自己的政治怀抱;也有人认为它诗人向权贵陈情干谒的告白。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自来解无题诗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为其尽赋本事,各有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知其有寄托者多,直作艳情者少。夹杂不分,令人迷乱耳。”
那么,李商隐的无题诗到底说了些什么?李商隐生逢末世,又在党争中左右为难,一生爱情、功名、抱负无一顺遂,由情事到身世,由身世到功名,由功名到国运,最易百感交集,诗歌是诗人心灵的流露,但对忧谗畏讥、依违两难的李商隐来说,内在的思绪是不敢也不愿放肆得去表达,所以参照《道藏》中的隐秘诀文的表达方式来写写诗,他不是有意制造谜团,也许只是想表达,但是又不能痛快地表达,所以为此而已。你说他写情事,写人生遭际,写日薄西山的国运等等,可能一感引起百感,最后百感熔铸与一体,并不是不可能的。一些学者考证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是李商隐向令狐绹陈情干谒之作,而且一句诗影射一件事,个人觉得李商隐是没那个闲情去做这事,但在诗中,流露出那么一点意思,也不是没有可能。
综观李商隐的无题诗,大致有以下那么一些内容:
一是实写男女之情。部分无题诗中交织着李商隐爱情的希望、失望、乃至绝望,寄托着他爱情的欢悦、痛苦。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燕,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篷”,这显然是爱情诗,种种细节说明此诗似有本事背景,这些本事作者不肯说明,其实后人也无从追究。
二是言情之中另有所寄托。李商隐少既有才华,渴望用世,但抱负不能施展。发之于诗,“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他的无题诗有些可归类与此。如“何处哀筝随管急,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辗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三是百感交集意境混融。李商隐有些些无题诗,通篇写相思情意,意境混融,不觉得有什么寄托,但细读之又觉包藏细密,似有含蓄不尽的意味。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夜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是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篇,意境朦胧,要说是爱情诗,它深情绵邈,要说是政治寄托,恐怕又有那么点意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意义上引用不断。比如,我们可用于爱情,也可用于对事业的追求,唯其有不同的解读,所以他就具备更广泛的意义,这就是无题诗的魅力所在,这一点,也许唯一的局中人李商隐始料不及。
雾里看花:玲珑却剔不透的情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李商隐和心上人在“画楼西畔桂堂东”相见,当下就一见钟情,所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不能身生双翅飞到一块儿,但是心中灵犀相通,结下难解之缘。但是时间仓促,李商隐要去上班,“嗟余听鼓应官去”,这一面见得实在是匆匆太匆匆。
李商隐的诗,常以清词丽句著称,他寄情幽微,意蕴晦隐,含蓄委婉,富有朦胧婉曲之美。他的无题诗大多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堪称典型。诗人一生,命运乖戾,怀才不遇,阴险的倾轧下,无法大声呐喊,于寂寞和困苦中,只能把自己的千千心结,尽藏在呕心沥血的诗作里。诗人虽将身世之感并入华艳词章,但其艳丽而不猥亵,痴情却不狂癫。
这首无题诗中作者直接出场。抒写对昨夜春风一度、旋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开头两句由今宵情景引发对昨夜的追忆。星光闪烁,夜风习习,空气中充溢着令人沉醉的温馨气息,一切都似乎与昨夜仿佛,但昨夜的那一幕已难再追寻。三、四句由昨夜回到现境,写今夕之相隔引起的幽微心理,自己虽无彩凤之双翼,得以飞越间隔,但彼此的心,却有如灵异的犀角,自有一线相通。五六句写对意中人的想像,画楼桂堂,灯红酒暖,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渴望相会的情感是如此热切。“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在终宵的追怀思念当中,不知不觉,晨鼓已响,上班应差的时间又到,可叹自己如飞蓬般不能自主,不得已匆匆走马兰台(秘书省的别称,李义山上班的地方)。这首诗将爱情间隔的怅惘和身世飘蓬融合起来,既抒情,也伤身世。
昨夜星辰璀璨明照,间奏出凄美的音调。昨夜风凉爽拂面,吹拂着今日的思绪,加深了今昔相隔的怅惘。爱的执着造就了低回再三的震觫,没落的感伤注入瑰丽的凄凉。今宵的画楼西畔,犹有昨夜欢宴的美妙。星辰好风、灯红酒暖不知今夕何夕,而人生的轻愁与无奈则写满桂堂东。比翼齐飞的是身有双翼的彩凤,但心有灵犀一点通,那两心息息相通的正是你我,异常灵敏的感应把相爱的两颗心,衬贴得流畅美丽圆满。那间隔中的契合,那怅惘中的喜悦,相爱的心就是这样渗透,交融和慰藉。
那和风习习的春夜,那空气中弥漫着的醉人幽香,烘托出回忆中永恒的一幕。隔座送钩的游戏藏不住笑语喧阗,分曹射覆的行酒令,猜出来了彼此的心会神通不言自明。春酒暖人让心灵也极尽了华丽,蜡灯红光掩映的美貌越发鲜明。在以后无数落寞抑郁的岁月里,一次次给我以回味无穷的甜蜜。
柔美旖旎的昨夜好风注定了一次绝美相会,华美流转的情致永远地沉浸在温馨回忆里。想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当是时,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
你无言地注视着我,我知道你是在惋惜听鼓应官去的无奈。职事所羁,仕途蹭蹬。兰台多的是随风飘转的蓬蒿,人人追求春风得意,可兰台虚无缥缈若蓬莱仙境地。而走马兰台,身不由己,我本类一转蓬。就这样我们的偶遇旋即而成间阻的惆怅,一生怀想,刻骨铭心,然惆怅无尽。浅吟轻叹,惘怅未竟。岂独相思苦?复叹业未成!
绮丽流动中沉郁悲慨,哀怨千古冰月白。一片岑寂,冷中凝香在,幽幽飘来。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大诗人李商隐之七律无题,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这首七律无题,抒写了一个女孩子爱的幽怨,以及断无消息而痛苦相思,采取了深夜追思这种类心理独白的方式。之所以夜缝罗帐,是因思念而无眠。“金烬暗”、“石榴红”不经意地点染着景物,寓含着极丰富的内涵。把象征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又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的标志。
这首无题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是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接下来写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对方驱车匆匆而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未及通一语。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自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不知道多少天独自伴着黯黯残灯度过寂寥长夜,而眼下,又到了石榴殷红、春光消逝的时候;未联回到期盼上来,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诗意,希望一阵好风吹来,把自己吹向对方的怀抱。
那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在寂寥的长夜中,你在做什么?夜深缝罗帐,凤尾香罗的织纹精美,碧文圆顶的花样清丽,两种罗帐在渴望着团圆好合。你默默地缝着罗帐,在这无眠的深夜里,怎么能不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又怎么能不充满着对团圆的深情期待?
难忘的仍是那一次的邂逅。
裁为合欢扇,团团如明月。裁制成圆月形的绯红扇子,难掩一个少女满面的羞涩。雷声殷殷,阵阵响起,正是郎君的车驰之声。我们甚至连句话也没有来得及说,但我们的心在对视。从此,这颗深闺寂寞又敏感的女儿心,魂牵梦萦的就是你那深情的眼神。
烛芯燃成的灯花忽明忽暗,已是看过我多少个寂寥的不眠长夜。金烬陪过我多少回望断耿耿星河。几番石榴红,这红花好开的青春时光在断无消息中,令人心碎地流逝着。我的心上人啊,你为什么依然无音信?
期待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我的痴情化作奇想:我思念人乘的斑骓马,只系垂杨岸,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西南好风啊,你让我乘而飞至郎身边吧!
相见与团圆难道真的是镜花水月?心上人你难道真的是遥不可及?夜夜密缝罗帐,一针一线一相思,一针一线一泪滴。问君何时才是团圆日?那天你驱车匆匆走过,羞涩让我团扇遮面,于是虽然相见却未及通一语。这断无消息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在长期没有音讯的今天,时时回忆起,越发清晰越发痛楚越发让我思念你,忆当初我们的羞涩我们的甜蜜。你说好一定来接我,你说好我们一定要团圆,你说好我们永远相守不分开,可如今我却只有一份空空回忆。刻骨的思恋融入刻骨的哀怨,谁人能化这别忧?谁人能解这离痛?今夜你将斑骓系之于何处呢?你可还记得杨柳岸边曾有伊人望穿秋水?
爱情令心也憔悴了,有谁可怜有谁可惜?
就在绝望的荒原上等下去,看看又将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再也不必惊奇我独自度过一个个漫漫的不眠长夜,那伴着我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越发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知否知否,到石榴花再红,春天就已经消逝了.知否知否,在寂寞的期待中,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给我的是怅惘与伤感。
希望在绝望中燃烧,我的心在寂寞和痛苦中,依然贯穿着执着的深情。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李商隐堪称晚唐诗坛上的一位大家,影响深远。最能表现其朦胧婉曲之美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堪称典型。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是李商隐的创造。辞藻华美,音韵悠扬,朦朦胧胧,情深款款,眷念凄婉,绮丽动人。爱的欢喜、情的愉悦,和执着的爱恋,及绵长的相思,既缠绵沉痛,又极其真诚。
这首诗侧重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首句从环境氛围写起,幽居的主人公自伤身世,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帷幕深垂的居室弥漫着无名的幽怨;颔联用巫山神女梦遇襄王典故,写女主人公对爱情遇合的回顾,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有过自己的幻想和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而直到现在,我还像清溪小姑一样,独处无郎,终身没有依托。颈联从不幸的爱情转到不幸的遭遇,说自己就像柔弱的菱枝,却偏遭风波的摧折;又象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而使之飘香,措辞婉转,意极沉痛,寄寓有受到恶势力摧残而又得不到帮助的凄凉无助之感。未联写爱情遇合既然如梦,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自己并没有放弃追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即便是相思全然无益,也不妨抱痴情而惆怅终身。
这首诗确实是像对某些人的陈情自辩诗。“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似乎充满暗示,前句暗示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是一场幻梦,尽管自己迄今依然独居无郎,但人们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有辩解意味。这首诗如是写爱情,则是蕴藉含蓄,意境深幽,细腻优美,但如果是写给权贵的陈情干谒诗,则感觉辞卑气苦,格调偏低。
重帏深下,帘幕层层遮垂闭,幽邃的居室笼罩着深夜和静寂。弥漫在空气中无名的幽怨让莫愁堂里充满忧和愁,河中之水向东流,说是莫愁实难不愁。最愁的是午夜梦醒以后,此时清宵细细长,忧愁让不眠的长夜漫漫无边际,时间在这里改变了流逝的速度,缓慢到了滞留。在辗转中徒自伤感,往事如梦似幻。而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横遭朋党屡次摧折的惨痛际遇,谁人至此能不发一声凄苦的感叹!
我的心上人,到现在我才不得不含泪相信,当初那浪漫的巫山神女梦遇楚王式的相识相会相亲复相爱,到头来不过是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任凭世人嘲笑,清溪小姑仍是未能嫁,居处本无郎,终身无所托。菱枝本已微软柔弱,而风波不信,偏偏横加摧折;桂叶极具芬芳美质,月露却不肯滋润,让她难以飘香。现实之无情一至于此,沉痛的致慨可堪化解这无情吗?!
即使说相思全然无益,也不妨我执着痴情而惆怅终生。触及到了幻灭却仍然坚定不渝,这全是因为相思已刻骨铭心。无尽的惆怅让我偏把痴情说成是清狂,是的,这一种悲凉是强大的,命运是如此的不确定,所有的追求与努力现在全归于绝望,然而绝望中我还是张开希望的翅膀。伴随着回顾往事时的深慨轻叹,对着朋党势力屡屡射来的黑箭,我的心上人啊,我仍在向着你的方向,忍受着无尽的煎熬而飞翔!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缠绵悱恻的相思,哀怨动人的诗句,让爱情因其不能实现而极具悲剧美感。据古希腊美学观,悲剧能使人产生比一般美感更高级的崇高感,尤其是其之净化作用,让爱情升华且永恒。
商隐无题诗的魅力就在于那爱的绝望,凄婉感伤的色彩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诗人的主观情结通过语言符号而外化成典雅娟丽、精妙委婉的诗。把诗吟读,每一句都饱含着深情,却又不是大河决堤式的情感泛滥,直白而不突兀,含蓄却非隐晦。读罢,为悲情酸恸,也为那绝妙文采与贴切比喻而拍案叫绝,如“烧香”之“香”、“牵丝”之“思”谐音“相思”,让人莞尔一笑,心悦诚服。
飒飒东风细雨来,水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春为我们传出了生命萌动的讯息。金蟾形状的香炉虽上了锁,却锁不住袅袅炉烟;井水虽深,玉饰的虎状辘轳仍可汲上清泉。在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里,相思正深长且无孔而不入。
贾氏窥帘爱上了青年才俊韩掾,她对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勇敢啊。洛水女神也情之发乎中而不可抑止,才高八斗的魏王曹植感动于宓妃留枕而作《洛神赋序》。香销成灰,相思无望,美好情愫被毁灭后郁积成悲愤。爱情是缥缈难企及的海市蜃楼,却在相爱人心里开出不败的花朵。春花早已萌蕾绽发,相思却燃烧成灰化烬。
凄恻的眷恋,绝望的炽热,爱如落红满是悲剧的芬芳。任凭一寸相思一寸灰,我心却不会冷却同死灰,春心又共花争发,春心仍共花争发,春心正共花争发!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由疾而缓,由喷薄而出直抒胸臆的情感宣泄,到缠绵悱恻哀感动人,又由沉郁再到一线光明在前,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缱绻深情。柔肠百转,宕荡起伏,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极尽曲婉之妙,更兼其深情动人,实为咏唱爱情的千古名作。尤其是春蚕那一联又把殉情主义表现得深刻而富于悲剧美,举凡为理想、事业殉道,也常常引用。
关于这首无题,很多注家皆以为寓意令狐氏之作。或谓进士及第后,寓意君王之作。但基本上没有拿的出来的证明。从其描写的内容来看,首先应是情诗,但也熔铸了人生感概和政治失意之感。首句写相见不容易,而离别尤其难舍难分,一声珍重,便是海角天涯,风烟万里。二句写伤别之时,偏值春暮,东风无力,百花凋残,象征为离别相思之情所困扰,情绪低落;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言相爱之深切凝重,春蚕自缚,满腹情丝,生为吐尽,吐之既尽,命亦随之而亡,蜡烛自燃,热泪长流,流之既干,身亦成灰烬;五、六句设想象被怀念的女子的生活情景,暗含离人相思,心心相印之意,并示关切、珍重之意:晓妆对镜,抚鬓自伤,女为谁容,只是希望与心上人一见,然春光易逝,容颜易老,怎不令人悚然惊心?留命以待沧桑,保容以俟悦己者,其间苦情密意,令人叹惋;结尾说相距本不远,但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我的感觉是,这首此诗是作者爱情怅惘、人生感慨、政治失意的综合体,是百感交集的产物。本诗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雅,是李商隐诗中最为传诵的篇章。
是怎样的一个午夜梦醒时刻,又是怎样的突兀又摄人心魄!
一声叹息如歌:相见时难别亦难!我的心上人啊,难!难!两个难字浓缩了多少哀怨忧愁,那孤独无助的苦恋,那凄凉无依的酸痛,让两个难字道不尽万千哀怨,说不完的无奈感叹。
我们有过多少思念渴盼,才终于等来了这难得的相聚。可是时光无情,匆匆,太匆匆!如此短暂,短暂如此!还没有来得及多问几句,也没有来得及多看几眼,离别的催促声已响,黯然魂断中唯有期待下一次的相见,然而再次相见知何日?!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的艰难煎熬,怎一个难字了得!何以相见难?又何以别亦难?多年以后才发现那世事突变的背后,原来有一双翻云覆雨的黑手……
极度相思化成了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显别离的苦痛。伤别的你我恰又逢暮春天气,东风无力,任凭群芳凋逝;人世遭逢,悲怀难遣;天地间只剩下了一颗透明的泪滴。
彼此注视的柔情还停留在眼波,彼此相闻的气息还弥漫在左右,彼此缠绵的呢喃还萦绕在耳畔,彼此魂授神与的挚热还回旋在心间。相爱的人形影不离耳磨厮鬓犹觉不够,一日不见就是三秋之漫长折磨。不得见心上人的世界是多么残酷,那份空洞苍白是你我永不能承受之深痛。痴情总是九死而不悔,春蚕缠绵不尽,相思直到生命尽头。真爱总是刻骨铭心,把一见钟情燃烧至死缠绵至死。思君如明烛,煎泪几千行。在燃烧的煎熬中,抒一世的悲哀写就一世的忠诚。悲哀的烛直到成灰,满腔热泪才会流干。爱情升华到彻底的执着和牺牲,灼热和坚忍画出深情的无以复加。
漫漫的煎熬中有时光年年流逝,孤独的等待中青春已渐成黄花堆积。心上人啊,你怎知,对镜晨妆,我在为你轻抚如花之容颜,唯恐云鬓改色,唯恐红颜易逝,为了爱情我要长留住青春:让爱情在最美好的年华有最美好的结果吧!隔着天涯隔着海角,永远不能隔断的是彼此的思念,寒夜里的相思是怎样的一份悲凄?那月光正侵骨地寒凉,所思在远道,我在深深愁苦中想:亲爱的,你一定会夜夜上高楼独自吟诗,那清冷的月光是否会让你感觉到寒冷?那冰凉的露水是否会打湿你的衣衫?青鸟啊,请把我的温暖带给你吧!昼夜回环的相思年复一年地缠绵往复,终其一生都在灼灼思念中苦度,却一生无悔那缠绵的执着。日夜的思念跨越了阻碍重重,思君念君,情之不能自已,心上人啊,我能时刻感觉到你的冷暧。天佑有情人,真爱必将感动上苍。哪怕你的住处在蓬莱,哪怕蓬山此去无多路,哪怕你可望而不可及,可是有传书的青鸟在为我们殷勤探看,听,青鸟在说:前途一片光明!阳光永远灿烂!让真爱痴情,绵延再绵延,永无尽期。
爱得伤感爱得不易,心上人,这也许就是爱情的美丽。
这百折千回,这柔情似水,心上人啊,值得你我一生无悔。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後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李商隐《无题其四》
本诗开头两句先写闻乐,再写乐声从樱花盛开的深巷、垂杨轻拂的河边传出,表现出听着闻乐神驰、按声循踪的情状。颇有“良辰美景奈何天,伤心了是谁家院”之意味。三四句写“东家老女”婚嫁失时,自伤迟暮。五六句掉笔写历史上溧阳公主(梁简文帝女)嫁给侯景时的风光。同是阳春三月,丽日当空,一个是年长难嫁,形单影只,一个是少年得意,夫妇携手同乐。结尾写东家老女归来后的情景。暮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景色,丝管竞逐,赏心乐事的的场面,益发触动了她的身世之感,增添内心的苦闷与哀怨。这首无题应该说是一首以艳情寄寓身世的作品,以美女的无媒婚嫁,朱颜的见薄于时,寓才子不遇的感慨。清薛雪《一瓢诗话》云:“此是一副不遇血泪,双手掬出,何尝是艳作”,可谓知音。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这首无题写一位对远隔天涯的所慕女子的思念。首句说当初远别时对方曾有重来的期约,结果却是“空言”,一去却再也不见人来。经年远别,会合无缘,夜来入梦,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又踪迹杳然,只见得朦胧斜月照楼阁,只听得五更晓钟声凄清,何等的空虚,寂寥,惆怅。梦往往能够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但梦又往往演绎真实的现实,短暂的欢聚之后还是难堪的远别和无法自抑的悲泣,此梦是如此伤感,更强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梦醒之后不假思索的第一冲动,就是给意中人修书,心急情切,墨没磨浓就奋笔疾书。梦醒书成,残烛之黯淡余光半照着帷帐,被褥上似乎还依稀瓢袅着麝熏的微香。最后两句用刘晨重上天台寻觅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间阻的主题,双方本就阻隔不通,会合良难,后来对方又复远去,相见的希望就更加渺茫。
这首无题诗,生活原料已经被提炼、升华到只剩下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一切具体的情事都消融得几乎不留痕迹,情思幽邈,让人回肠荡气。一些学者认为这首无题是李商隐向令狐绹的陈情干谒之作,如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云:“首章二句,谓绹来相见,仅有空言,去则更绝踪矣!令狐为内职,故次句点入朝时也。梦为远别,紧接次句,犹下云隔万重也。书被催成,盖令狐促义山代书而携入朝,文集有上绹启,可推类也。五六言留宿,蓬山,唐人每以比翰林仙署;怨恨之至,故言更隔万重也”,如此学究解诗胶柱鼓瑟,把整首诗的美的意境是完全消解了,简直是焚琴煮鹤。
晓月斜照一个人的楼台,凄凉的五更钟声悠悠传来,心上人啊,短会久别是入梦之由,梦醒时迷离恍惚、真幻莫辨,而孤寂凄清中依然重复着强烈的思念,梦中轻怜深爱,那份欢乐来去飘忽不可追寻,每天每夜实实在在的只是离别后的清夜孤灯。
来是空言去绝踪,为欢短暂,换来更深泣心痛。不知历经过多久这样的重复:梦醒后总是坚信,五更天明以后我就可看见你了,但是,但是,但是,无数回强烈的渴望都只换来了更深的失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深深的失望渐成绝望,而我却又总是在绝望的煎熬中,用痴情培育着新的希望,心上人,你可知道我就是这样,天天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渴望着你我甜蜜的梦幻般未来。
蜡照烛光半笼半罩,麝熏芬芳的绣芙蓉床褥里,一个人儿未成眠。此刻夜已央,月光用清冷的光辉,把孤单满撒在金翡翠的绣帏罗帐上。锦字香笺,提笔满是无尽的思念,可这绵绵离恨怎能书写完?
夜夜盼望有好梦啊,与君梦中重相逢。可是好不容易盼来的一个甜梦,却是会醒来的。觉后怅然若失,窗外渐现出的晨曦,我看见阳光下的泡沫,只有旦夕间的一片斑斓与璀灿。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伤别之情在回环递进中达到极限!
我愿化作一缕风,时刻跟随着君的影踪。我愿化作一根线,编织成布缝成衣,温温柔柔紧贴君身边,丝丝缕缕与君缠绵、亲密而无间。我的心上人啊,相见无期是不愈的创伤,我的心里是永生不息的悲凄酸痛。可是我的心上人啊,我到哪里才能见到你的影踪?
李商隐少年欲炽,中年情深,一生深陷在这情爱里,顿不脱,甩不去,但这却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美丽斑斓、最幽邃缠绵、最隐讳难懂的爱情诗,虽然这也给李商隐带来无尽的想往和无尽的迷惘。这些深挚幽艳的情思,大都熔铸在他《无题》的诗里。但李商隐的无题诗,虽然是玲珑却不剔透,虽觉神光离合,虽有千年间阻,但只要以人性中共通的东西,设身处地以心灵去感知心灵,那么就能破解诗谜,让美丽的情诗玲珑剔透起来。
李商隐的未了情:一生长痛是柳枝
相比李商隐潦倒困蹇的仕途生涯,他的情感可谓是流光溢彩、精彩绝伦,真是痛并快乐着。他一生绯闻不断,桃花运从未离开过这个灵心善感的诗人。
李商隐的爱情生活,被许多研究者关注,部分原因在于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容易被人视为丰富的爱情体验的表达。这组诗风格秾丽新奇,笔下缠绵悱恻的爱情诗和曲折委婉的无题诗,深受时人及后人的钟爱,为世人争相传诵。
关于李商隐的爱情,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此津津乐道,甚至象阅读侦探小说一样揣摩分析他的诗文,希冀发现切实的凭据。而名叫柳枝这个女子被认为是与李商隐有过感情纠葛的。
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年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他还为这组诗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了柳枝的故事,这个故事应具一定的真实性。
而这个故事如果不是李商隐杜撰,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所作追忆柳枝的《柳枝五首》,个人觉得诗句远没有序言生动精彩: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生十七年,涂妆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居其旁,与其家接故往来者,闻十年尚相与,疑其醉眠梦物断不娉。余从昆让山,比柳枝居为近。他日春曾阴,让山下马柳枝南柳下,咏余《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谓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明日,余比马出其巷,柳枝丫环毕妆,抱立扇下,风鄣一袖,指曰:“若叔是?后三日,邻当去溅裙水上,以博山香待,与郎俱过。”余诺之。会所友有偕当诣京师者,戏盗余卧装以先,不果留。雪中让山至,且曰:“为东诸侯取去矣。”明年,让山复东,相背于戏上,因寓诗以墨其故处云。
译:柳枝,洛阳妹子。父亲是大款,在经商时翻船淹死了。柳枝有兄弟几个,但她妈最喜欢这个女儿。我一次从洛阳去长安的时候见过她。那年她十七岁,妹子居然有很深的音乐功底,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也很在行。回去后我就想她想得睡不着觉。我的堂哥李让山刚好是柳枝的邻居,他在她家窗台底下朗诵我写的诗。柳枝惊讶地问这是谁写的?李让山卖力地替我吹嘘了一通。豪爽可爱的柳枝妹子当时就扯下皮带,托堂哥转送给我,要我写一首诗给她。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和堂哥到柳枝窗台底下的弄堂里等着。柳枝那天梳着双髻特别可爱,很大方地指着我说:“三天后,我沐浴焚香,你们几个都过来。”我点头如啄米,周围人全羡慕极了。回去后,堂哥在几个哥们儿面前一通海吹,结果坏事了。要一起去长安的一个哥们儿,第二天偷偷地带上我的包就先去长安了。我知道他是妒忌我。本来我是想三天后再走的,可我惦记我包里的钱哪,那可是我几个月的生活费。没办法,我第二天只能追他去了,没能和柳枝赴约。这年冬天下了场很大的雪,堂哥来长安找我,告诉我柳枝被关东的一个大官娶作小妾。我写了《柳枝诗》五首请堂哥回洛阳的时候帮我抄在柳枝家的墙上。我答应过要送一首诗给柳枝,我写了五首。
美少女柳枝是东都洛阳城内一个富商的千金小姐,柳枝的父亲在经商时遭遇风浪而死。有兄弟数人,但其母最喜欢这个聪慧可人的女儿。
她长得花容月貌,温润如玉。柳枝性格豪放,活泼可爱,开朗大方,不习女红,更不爱化妆,颇有女汉子的风范。她喜欢唱歌,善解音律。十七岁的柳枝能弹琴吹箫,“作海天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李商隐的堂兄李让山和柳枝是邻居。一天晚上,月满中庭,李让山摇头晃脑地吟诵李商隐的《燕台》情诗。诗写得绮靡动人,诗念得也是生情并茂。在阁楼上推窗赏月的柳枝,被这首情诗所蕴涵的丰沛情感和秾丽的意境所折服,她起身下楼,急切地询问李让山,说:“这首诗写得太好了,快告诉我,作者是谁?”李让山说:“是我堂弟李商隐的作品。”李让山还告诉柳枝,刚好表弟李商隐和几个朋友进京赶考,这几天落脚在自己的家里。柳姑娘如果想一睹诗人的风采,可以为她引荐。唐朝时,男女交际比较自由,风气比较宽松,柳枝更是敢爱敢恨,听说诗人居然近在咫尺,不禁喜出望外,立即扯下衣带打了个同心结,烦请李让山交给李商隐,以表达爱慕之情,并要求李让山代她向李商隐求诗。
古典爱情中,风流才子们个个都是擅长用情诗泡妞的高手,青春女子被诗人用情诗打开芳心如痴如醉的故事不胜枚举。但像柳枝这样,被素不相识的李商隐的情诗引发春心大动,也是前所未闻的浪漫情事。由此可见李商隐的情诗对异性有多么大的杀伤力。
第二天,李让山带上李商隐去看望柳枝,两兄弟并辔来到柳枝家的里巷。柳枝梳着双髻,两手交错地站在门前柳树下等候。丫环打扮的柳枝,人柳相映,两相婀娜多姿。或许唐朝的男人如同现在日本男人钟爱女仆装的女孩一样,喜欢丫环装扮的嫩妹,反正一照面,李商隐就爱上了装扮独特、不事粉饰的美少女柳枝,而柳枝也被李商隐风流倜傥的诗人气质和言谈举止所倾倒。两人四目相望时,一见钟情,过电了。
那一年,柳枝芳龄十七岁,珠圆玉润;那一年李商隐二十三岁,风度翩翩。两人在柳树下私订了终身,柳枝约好三天后将焚香恭迎李商隐上门提亲:“三天后小女子焚香以待,请公子如期到来。”诗人欣然答应了柳枝的邀请,三日内魂不守舍,期待着与柳枝的相会。
或许两人命中注定有缘无份,与李商隐一同赴长安城赶考的哥们,出于羡慕妒忌恨,竟然恶作剧地将李商隐的行囊先行带到长安去了。行囊中有李商隐很重要的物件,包括有李商隐的卧装(内衣内裤及睡衣)全带到长安去了,迫使他不得暂时放下儿女情怀,急匆匆追往长安而去。李商隐因这一追,硬生生错过了与柳枝山盟海誓的约会。柳枝等来等去等成了一场空,暗自伤心不已。
那年的冬天,李让山冒着第一场雪赶到长安,告诉李商隐,迫于压力,柳枝已被关东的一位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长官东诸侯娶为姬妾了。
李商隐闻讯后悔不迭,肝肠寸断。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他只能抱怨造化弄人,让有情人不得成眷属。在深切的痛苦和自责中,李商隐一连作了五首《柳枝诗》,并请李让山题在柳枝的旧居墙上,寄托伤感和怀恋之意。
五首诗皆写得哀婉动人,表达了诗人对柳枝的思念之情,同时还有为柳枝的命运而担忧,并为自己不能与她百年好合,感到此恨绵绵无尽期的悲痛。
一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二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三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四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五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李商隐《柳枝诗》
柳枝五首展示了李商隐对柳枝的怀恋之意,第三首中前二句赞美柳枝的美貌和聪慧,下二句说她虽然这般美妙,自己却“不忍”对她轻薄。第四首以以珍贵的鱼鸟来比喻美慧的柳枝遭受关东豪强的摧残,深深为她的命运担忧,也许,如果不是那次爽约,柳枝的命运不至于如此。第五首感叹世间有许多美好事物能成双作对,而自己却不能,柳枝渺然不知所踪,是纠结在李商隐心中不可触摸的痛楚。
自古以来,大都是痴情女子薄情郎,李商隐可以把失恋的悲痛埋藏心里,然后再去爱别的女人。而性情刚烈的柳枝不能,她的心中除了李商隐,绝不能再容纳天下任何一个男人。洞房花烛之夜,柳枝誓死为李商隐守身,不愿与夫婿同床共枕。她用剪刀将裙角剪断,以决绝的行为向夫婿表明,她的心灵和身体只能属于李商隐,无人能够取代。身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夫婿大发雷霆之怒,却拿不怕死的柳枝没办法。为了惩戒和报复,有名无实的夫婿当夜就把将柳枝打入冷宫,禁闭在一座偏僻的小别苑里,还勒令柳枝终生不得与任何男性见面。
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传说,再次在柳枝的身上得到证实。对情郎的无尽思念,终于在被禁闭的当天夜里,集中爆发:刻骨铭心的思念耗尽了柳枝全部的心力,像梁羽生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中的练霓裳一样,满头青丝一夜变霜雪,红颜未老头先白!此后,柳枝在禁闭生涯中度过无数个思念李商隐的白天黑夜,终于在二十八岁那年冬天,带着李商隐所有的诗集,含恨离开了这个让她抱恨终天的悲情人世。
就这样,李商隐错过了他初恋的姑娘。专家考证,在李商隐的年表中有两次到江浙的经历,而这两次经历意图不明,一直让人迷惑并猜测,是不是与柳枝有关呢?后人考证,柳枝因为执意不从,不肯做小妾,又被辗转卖到湘楚之地的花街柳巷做了妓女。
李商隐曾经数次去江浙寻访,也许是希望找到柳枝替她赎身吧。有情人错肩而过已属无奈,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姑娘沦落风尘,是何等痛入骨髓的心碎。
宋华阳: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箱飘灯独自归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二十二岁的李商隐第一次参考科考,落第。同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跟随随至太原。两年后,李商隐再次参加科考,继续落第。这一年,触目惊心“甘露之变”发生,李商隐以诗为笔,严厉抨击宦官和藩镇势力,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差不多就是在这一个时期内,李商隐在仕进遭挫的情况下,一度在河南济源玉阳山、王屋山一带修习道术,发生了被后人考证出的与女道士宋华阳的情事。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宋华阳就被认为是李商隐的恋人。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苏雪林在《玉溪诗谜》中对于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发挥。对于李商隐爱情生活的研究,以苏雪林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1927)最为著名。此书在1947年曾再版,更名为《玉溪诗谜》。苏雪林的研究,继承了程梦星、冯浩等人的成果,拓宽和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内容。例如,通过她的考证,多数人接受了李商隐与女道士的恋爱经历。不过,苏雪林的猜测和推理几乎不加节制,从而构画出几段离奇的恋情,包括他曾与宫女偷情。
唐朝立国后,为了高贵门弟,神化李姓,于是尊崇道家,下诏规定了先道、次儒、后释的次序。虽然说唐朝宗室崇道有高攀门第的动机,但道家提倡的成仙不老和房中术对那些皇帝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学道成了时髦而又荣耀的事情,很多王孙贵族、甚至美丽的公主都入宫做起了道士。
当时唐王朝一位公主带着一群青春少女也在玉阳山的灵都观修行学道。其中一位姓宋的宫人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双双坠入了爱河,但他们的这种爱却得不到正统礼教的承认,所以他们只能暗中传书递笺,借诗或音乐来传情达意。后来有了狂热的幽欢,二人经常在观中秘密幽会,李商隐的诗中可以找到明证:“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李商隐《当句有对》)
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切,希望从幽会发展为长相厮守,但又担心天违人愿,所以幽会狂欢之余又隐含着分离的隐痛。后来这位宫人可能随公主回宫了,将来是否会重返灵都观,李商隐不得而知,所以他独自忍受着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箱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李商隐《春雨》)
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冒着夜雨,提着孤灯,来到宋氏宫人曾住过的地方凄然隔雨相望,然而那里人去楼空,物是人非,自己心爱的人早已悄然离去。
据南京大学钟来茵教授考证,李商隐二十三岁在河南玉阳山东峰学道,而在西峰的灵都观里,有一个姓宋的宫女,本是随行侍候入宫学道的桂阳公主,后也随公主修起道来。一个在东峰,一个在西峰,宋姑娘美丽聪慧,因着两峰之间的业务往来,两人结识了并很快坠入情网。在这里,极有可能是李商隐主动进攻,宋道士豆蔻年华,象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李商隐才子风调,以诗为箭,三下五除二,宋道士立即中招。
李商隐在玉阳山学道时,必须学习道家经典《道藏》。《道藏》中有不少“秘诀隐文”的表达方式,可能被李商隐用来表达自己不可遏止的情愫,同时又怕别人读懂不利自己,采取欲言又止、制作谜题一样的表达方式。学点秘诀隐文本来无伤大雅,要命的《道藏》中有很多关于房中术的内容,这对激发李商隐激情无疑是起了药引作用。“那该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李商隐研究专家和洪范老先生这样描述:“你想想,当时李商隐和宋华阳一个东山、一个西山,两个人相会一次要到两山之间一个叫玉溪的山谷,中间要各自走四公里的山路,全不顾狼虫虎豹,如果没有深刻的感情,他们不会这样做!”和先生说是“深刻的感情”,未免有些美化,但在那么寂寞的深山,一个年轻的才子,读着令人心惊肉跳的有关内容,遇见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冠,并且与她耳鬓厮磨研究些关于“祷词”如何措辞等问题,那是很容易刮擦出火花出来的。道家有道家的戒律,男女之欲在清修境地,是严格禁止的,偷香窃玉到公主身边的人来,也是大不敬的。但是,宋华阳绮年玉貌,顶着道冠,裹着青袍,颇有些“美艳圣女”凛然不可犯的态度,越是不可犯,但内心偏想犯,越是禁果,越是刺激,越是令人颠倒狂想。他们爱的行径在当时来说,是不合法又不合理,只合一个“情”字。所以偷偷摸摸,既有滞雨尤云的颤栗欢悦,又有悖理违规的极大恐惧。
最后,他们的事情还是给发现了,一个给遣返回宫,一个给赶出山门。
这段纯真的热恋一直深藏于心,所以多年后当他重过道观时,往事历历在目,而自己心爱的人仍音信全无,不由增添了新的惆怅和感伤。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若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李商隐《重过圣母祠》
时过境迁,必将是几十年之后了,此时的幽会处已布满苔藓,而所爱之人一去不复返,自己故地重游,怎能不生发重重感伤?想象她幽居独处,孤独幽寂,自是怅惆不能不已。后来,李商隐于偶然之中在长安见到了宋华阳及其他姊妹,但仍因身份之故,二人依旧不能欢会,于是商隐写了首七绝表白其伤痛之情:“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没想到朝思暮想的恋人一朝出现在眼前时,却仍就如玉宫中的彩蟾,可望而不可即,对于一对真心相恋的恋人而言,其伤痛之深可以想见!
民间传说李商隐在与王七姐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段悲剧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以后的诗中他常以荷花为题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都说是风流才子,李义山为中国几千年来罕有的才子,却并非风流之人。与他同时代那些大诗人,皆是“风月场中惯做工夫的”,且此等风流辈皆是视女人等同女色,惟流连美色,色衰则爱驰,更遑论痴情痴爱。义山则不然,义山深情纯情不艳情,多情不滥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明知相思无望仍不改情衷,以飞蛾扑火之炽烈奉献全身灰烬于至爱于命运之前,敢不令人泫然涕下,肃然起敬。
丹心啼血,一片痴情决然托出,不正是为“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的诗人自身画一“情痴”之像吗?
永忆江湖归白发
开成二年(837年)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并由于令狐绚的延誉,李商隐得中进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
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大和九年(835年)的“甘露之变”,使他目睹了朝官大量被杀、宦官擅权的血淋淋的黑暗政局,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转变,写下了不少批判黑暗现实的政治诗。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如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愤怒声讨了宦官的罪行,称颂了敢于反对宦官专权的将领,热切盼望铲除宦官、恢复皇帝的权力的《重有感》。又如效法杜甫《北征》的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
原来,在宦官专政期间,宪宗、敬宗皇帝都被宦官谋害,唐文宗于大和九年策动平宦,但没有成功,参与策划平宦的李训、郑注等官员予被宦官势力杀害,数千朝臣也遭牵累,或贬或杀,唐文宗皇帝由此也沦为傀儡,形同囚徒,这些宦竖除杀戮朝官,还纵容禁军掳掠屠杀百姓,造成长安一带伏尸百万,流血千门,这就是晚唐历史上的“甘露之变”。“甘露之变”又把唐王朝卷入了更深重的危机中。中枢的乱象直接影响到地方局势的动荡,藩镇割据势力尾大不掉,回纥、吐蕃和南诏等边地政权,更趁着唐室空虚,一再侵扰。政局紊乱,外患频仍,整一个大唐王朝衰败之象非常明显。这场甘露之变,让生性敏感的李商隐发出了“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的的悲音。他隐约看到唐帝国这棵渐朽的大树表面还繁叶翠碧,根系却在这场雷袭之变中埋下的致命硬伤,唐王朝复兴的生机如冬至初生的阳气,是那样的微弱。
这就是李商隐所生活的晚唐时代。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个风雨如晦的时代,一个江河日下的时代。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商隐还是没有灰心,有所期待。李商隐少年时就有政治抱负,写了大量的政治诗和借古喻今的咏史诗,他期待着凭着才华一定会有所作为,“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在这狂澜掀天的时代,他犹思力挽,在这风雨如晦的天地,他犹待晚晴。但不管李商隐的理性人格如何地体现期待的一面,但时代的颓象深刻地渗透到了所有子民的骨髓,时代的集体无意识,一定会在个体显无意识地显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李商隐诗篇中的名句,也许,他并不是有意影射大唐王朝,但确实是当时这个大唐王朝的真实写照,一如谶语。
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政治咏史诗,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商隐的政治诗又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出现。如《咏史》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愚昧和无能。《隋宫二首》意在提醒晚唐统治者要接受前车之鉴。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李商隐《隋宫》
又如《马嵬二首》,对唐玄宗为皇帝而弄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宠妃也保不住的可悲结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含蓄深沉,意在言外。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马嵬》
《贾生》深寓作者对晚唐统治者佞佛信道以求长生,而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又如《瑶池》借周穆王讽刺唐代皇帝们求仙,《随师东》借古事影射朝廷东伐李同捷。
李商隐咏史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或用假想之辞创作出带有虚构色彩的场景,突破史实局限,更深刻地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或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或微物,深入开掘,使之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之中,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长的情韵,达到寓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昧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应举之路:鸾皇期一举 燕雀不相饶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李商隐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有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十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应举的失败不会让李商隐反省自己学识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据李商隐自述,他在这方面是比较低调的(《与陶进士书》),但如果说他不曾对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
日薄西山 动荡频仍
李商隐所处的时候已是唐朝的末世衰象。
安史之乱是盛唐转向衰弱的分水岭,奸相李林甫为了长久把持朝政,防止文臣由节度使内调任宰相,劝说玄宗多用蕃将任节度使,因此,安禄山得以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唐精兵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致使安禄山在东北叛乱时西北军队不及救援,渔阳鼙鼓,动地揭天,长鞭指处,挡着辟易。安史乱后,唐朝在重创之中缓过一口气,但社会政治问题纷至沓来,犹如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出现一个缺口时,所有的病症就迅速暴露了出来:国库空虚,赋税苛重,藩镇割据,而统治者对这种种的问题却无能为力。
李商隐生活于中晚唐时代,历经宪、穆、敬、文、武、宣六朝。此时唐王朝日薄西山,穆宗以后,皇帝不是短命早夭,就是荒唐无行,政权摇摇欲坠,造成宦官专权的局面,朝廷官员中对宦官不满的大都遭到打击,而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一次科考,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在试卷中严厉批评了当朝宰相李吉甫,李对他们进行了打击,由此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债后来落到了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身上。牛李两党数十年中互相攻击,互相倾轧,成为晚唐政局动荡的重要根源。两党之间视若仇雠,壁垒分明,官场的沉浮升降,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道德文章和治世才能,而是取决与所依附之党派势力的此消彼长;派系之间勾心斗角,乌烟瘴气,让几任皇帝束手无策,十分头痛。党争折腾了将近四十年,本来折腾且由他折腾,但要命的是这一折腾与李商隐的一生近乎同始终。
这个时代深刻影响了李商隐的人生之路,也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文格调。他一生本来风华锦绣可期,却噩梦般地在一个日薄西山、动荡频仍的时代与牛李党争虬结到一起。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陷于党争的人都不如意,很多人一样的飞黄腾达,但何以双方都赏识的高才如李商隐,却落得个这样晦暗的结局?这是时代使然,也是性格使然,更是宿命使然。
牛李党争虬结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在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帮助下,李商隐总算中了进士,但中了进士并不意味着立即就有官做。而在这一年,公元837年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开成三年,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治今甘肃泾县北)作了王茂元府做掌书记,成为他的幕僚。王茂元是李党的要员,李商隐这个举动,牛党们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要知道,没有令狐一家的知遇之恩,就没有李商隐的当时的功名,你要去佐幕,哪里不可去,偏偏要投到令狐家的对头那儿去呢?牛李两党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他这样做,在牛党眼里,无异是背叛,牛党人士指责李商隐“背恩”、“无行”,而加以打击诋毁,从而使李商隐背上了沉重的舆论压力。在李党眼里,大家也不待见他,你今日能投李,焉知来日不投张,因此对李商隐侧目而对,都不愿意与李商隐接触。
和令狐楚一样,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感觉这小伙并不想大家所说的那样人品有问题,于是不但器重他,而且把同样爱诗的女儿许配给了李商隐。
从李商隐后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桩婚姻将他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因此,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隐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开成三年(838年)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后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七姐。他们婚后的感情很好,在李商隐的眼中,王七姐是一位秀丽温和体贴的妻子。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李商隐的本意可能原想置身于党争之外,可人在江湖,焉由得你一厢情愿的书生意气。结果两边不讨好,尤其是令狐绹不肯原谅他。结局可想而知。被认为“背恩”的李商隐从此两头不讨好,加以个性孤介,致使一生沉沦下僚。从开成二年踏入仕途,到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去世,义山二十年间辗转于各处幕府。东到徐州,北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南到桂林,西到梓州(今四川三台),抛家弃子,漂泊流离,仅四十七岁就病死家乡。
当时,在令狐绹官居高位后,李商隐曾多次尝试补救,写了很多诗给令狐绹,如“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林秋雨病相如”等,希望他顾念旧情,提携自己,但令狐绹始终不肯原谅他。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初试被录取,但复审时却被中书省有势力的牛党给压下来了。
得罪上司
本来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这是一个低级的官职,但有一定的发展机会。没过多久,一个月后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使以后发展受到影响。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他关心民生疾苦,显示出他的男儿热肠的一面。因为替蒙冤的死囚减刑(“活狱”)而忤触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因此受到孙简的责难。孙简很可能以某种不留情面的态度对待李商隐,使他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凑巧的是,在此前后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姚合设法缓和了紧张的局面,在他的劝慰下,李商隐勉强留了下来。但他此刻显然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工作,不久,开成五年(840年),他就再次辞职,并得到了获准。
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
这个时候文宗病死,武宗即位后重用李党,王茂元从泾原节度使调到北京做朝官。辞去了弘农县尉,李商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设法又回到秘书省任职为正字官。这一次,他的职位“正字”品阶比之前的“校书郎”还低。即便如此,李商隐毕竟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在唐代,大家普遍认为在京城里的任职会比外派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升迁,而李商隐所在的秘书省,又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对李商隐而言,另一个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获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这位精干的政治家几乎被授予全权处理朝政。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不到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他闲居在家的三年(会昌二年末至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会昌三年(843年),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刘稹叛乱时病故。王茂元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李商隐的升迁,但他的去世无疑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李商隐一直住在洛阳崇让坊已故去的岳父王茂元的宅邸里。他就是因为娶了跟令狐楚是对立一派属于李党的王茂元的女儿,才导致后来掌握朝廷大权的令狐绹牛党一派在仕途上对他赶尽杀绝,几无出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是他的好友在他去世后对他一生的评价。
这空荡荡的住宅,让李商隐触景生情,写了很多诗。
诗人失意,而诗却生机勃发。他这段期间写的诗用情凄迷、用词绮迷,世间有那么多情,情难舍情难断,情难表达,而李商隐能把弥漫的情写出弥漫的美,实为难得。
李商隐在这个宅子里写了很多夜诗。也许不眠的夜,总是太长,夜里虽然孤单,却是一个诗人的狂欢。世间此时,无色无味无声无息,而独住西亭的诗人静似皓月,孤单单自拨弄墨色,为夜愈添浓意。
此夜西亭月正圆,疏帘相伴宿风烟。
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
——李商隐《西亭》
明月照着半世的往事,涉水而来。李商隐扯一匹红尘万丈做珠帘,流苏浮影里,度一曲飞觞夜夜不疲。
夜总是太冷,所以要泼墨加厚重意,以诗温暖诗人,故在《夜冷》一诗里诗人以哀愁寻得共鸣的热闹。一声愁起,千叶万叶荷叶也滚起露珠来应和。
树绕池宽月影多,村砧坞笛隔风萝。
西亭翠被余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
——李商隐《夜冷》
未央的夜,冷清的夜,正是诗人写诗时。
霜天白菊绕阶墀
李商隐在闲居的几年里处理了一些家庭的事务,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一些亲属的墓葬迁回了故乡的家族墓园。这种维护家族荣誉的努力多少使他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现存的部分诗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淡化对政治生涯的兴趣和期待。他有时从事农耕,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写作田园诗歌。不过,纷乱的时局始终吸引着李商隐的注意力。他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倾向,几乎无法隐藏。
有人根据李商隐部分诗作的风格,推想他性格内向(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十一章)。这种猜测多少有些武断。如果从李商隐的另外一些活泼幽默的作品来看,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现存的资料(主要是他本人的诗歌和文章)表明李商隐的社交范围广泛,他是一个乐于交往而且颇受欢迎的人。
李商隐交往圈里的人物分为四类:
仕途人物:令狐楚、令狐绹、崔戎、王茂元、李执方、卢弘止、郑亚、柳仲郢、李回、杜悰、萧浣、杨虞卿、杨嗣复、周墀、姚合、孙简等人;
酬和诗友:杜牧、温庭筠、白居易等人;
志同道合:刘蕡、永道士、崔珏、李郢等人;
礼节往来:令狐绪、韩瞻以及他在各个阶段的同僚。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记载:在令狐楚去世后多年的某个重阳节,李商隐拜访令狐绹,恰好令狐绹不在家。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曾经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绹陈诉旧情,希望得到提携,都遭到对方的冷遇。感慨之余,就题了一首诗在令狐绹家的厅里: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李商隐《九日》)
委婉地讽刺令狐绹忘记旧日的友情。令狐绹回来看到这首诗,既惭愧又惆怅,于是令人将这间厅锁起来,终生不开。后来又有人说,这首诗使令狐绹恼羞成怒,很想铲除题诗的墙壁,但由于这首诗里有出现了他父亲的名字“楚”,按照当时的习俗,他无法毁掉诗作,就只好锁上门不看。也因此更加嫉恨李商隐。
宋代姚宽《西溪丛语》中记载唐末流传的一个故事:一群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游玩,有人提议以木兰为题作诗。于是众人一边饮酒一边轮流赋诗。这时,突然出现一位贫穷的书生,口占一绝:“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吟罢隐身而去。大家都感到惊奇,后来得知,这人就是李商隐的鬼魂。在另一个版本宋代李颀《古今诗话》中并没有鬼魂出现,是一群诗人在长安聚会时,有人朗诵这首诗,大家才发现原来他就是李商隐。
宋代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中说:白居易晚年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曾经开玩笑地说:希望我死后能够投胎当你的儿子。后来李商隐大儿子出世取名叫白老,这个儿子却十分蠢笨。直到小儿子出世,小儿子倒十分聪慧,大家都笑说如果白居易投胎,小儿子才是。
低谷
会昌五年(845年)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但朝局又开始动荡,此时,武宗与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关系已经到了晚期。次年三月,武宗去世,传言他是由于长期服用道士进献的长生药金丹而中毒身亡。
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宣宗李忱即位,他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因此,几乎整个会昌六年(846年),都持续新一轮政治清洗,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满怀指望的李商隐又没了指望。
这一年,李商隐在秘书省任正字。35岁的李商隐终于有了儿子(李衮师),他的堂弟李羲叟也在这一年中了进士,这两个好消息大概只能让他兴奋一时。由于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纲领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绹等人视为背叛,他不大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尽管他的职位几乎低得不值得在权力斗争中被排挤,但仍然可以想象他的郁闷心情。因此,当大中元年(847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三十七岁的李商隐,往赴桂林任职时,他几乎没有犹豫。但当他离开长安时,仍然显得无比凄凉和万般无奈。
羁旅飘泊的游幕生涯
从太和三年(829年)受聘于当时的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开始,李商隐多次进入地方官员的运作机构中担任幕僚的角色。事实上,他身为幕僚的经历比正式任职于朝廷的时间更长。不过,在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之前,他似乎一直将这样的经历作为过渡。对于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李商隐来说,这种经验非常重要,既是他历练工作能力的过程,也是积累社会关系的途径。不过,毕竟只是为日后的大展宏图而进行的准备活动。从时间上看,以往每一次的工作经验几乎都在数月之内,变动频繁,而且一旦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就会立即辞去幕府的工作。而这一次,李商隐作为郑亚的幕僚前往桂林时,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已近末路。在之后的十年间,他将在幕府游历中逐渐耗尽所有的政治热情,是的,他从此开始了羁旅飘泊的游幕生涯。
大中元年(847年)三月,李商隐告别家人,随郑亚出发,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行程,来到距京城大约五千里地以外的南方。郑亚的这次南迁,是牛党清洗计划的一部分。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斥的官员,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党。另一方面,也显示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信心了。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就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大中二年秋,他回到京城长安。
据说,他在潦倒之际,写信给故友令狐绹(他已经进入权力的核心)请求帮助,但遭到拒绝,结果只能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十年之前,他正好也是一个相当的职位(弘农县尉)。
李商隐担任盩厔尉时间不长,又被调回京城。此时,与大中元年他在秘书省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落寞之余,期盼着出现变化。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卢弘止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对李商隐也非常欣赏。如果他的仕途顺利,李商隐可能还有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止仅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这样,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凄凉景阳夕:谁与寄寒衣
大中五年,李商隐经历的另一次重大打击,是他的妻子王七姐在春夏间病逝。从李商隐的诗文上看,他和王七姐的感情非常好。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性,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可以想象,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他仕途上的坎坷,无疑增强了这份歉疚的感情。
有人从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中“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推断王七姐应为李商隐再婚的妻子。如果这种看法成立,李商隐应该还有一位初婚妻子,但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几乎空白。李商隐与王七姐的感情非常好,虽然“牛党”与“李党”之间的水火不容,注定了这桩婚事的惨淡。我们无从知晓当日他们有过怎样的誓言,令得李商隐愿意背负世人“背恩”的骂名,用一生的沉沦去交换一世的相守。
当年,李商隐最后情定王茂元的女儿王七姐。这段情事给他带来了温馨的归宿感,也带来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唐开成三年春,李商隐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却意外地被中书省驳下。之后,李商隐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府佐慕,受王茂元的赏识,并与王茂元小女儿成婚。由于李商隐在牛李两党都有不好的印象,因此这场婚姻,捧场的人甚少,李商隐与王七姐的婚姻,是双方相恋后的水到渠成,还是王茂元因赏识而许配,不得而知,但成婚后双方感情甚笃,在李商隐的诗中可以反映出来。应该说,李商隐多情心性,在情感之路上一路追寻,一路受伤。王七姐出身官宦门第,家教良好,雅好诗艺,品质不低。与王七姐的婚姻,使他的情感有了着落,因此加倍珍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李商隐毕竟并不是浮浪子弟。
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易碎,世事无常,对李商隐尤为冷酷,李商隐与妻子的感情生活只维持了十二年。十二年后,王七姐去世,三十七岁的李商隐又回到孑然一身的状态,仕途连番受打击,爱情也是如此受摧折,的确是让人感叹不已。
虽然王茂元家富于权势,但李商隐作为清高的读书人,婚后并没有依赖岳父,而是与王七姐过着清贫的生活。贫贱夫妻百事哀,为着功名与生计,李商隐一次又一次离妻别子,游幕他乡。
大中元年,他随郑亚远赴幕职一年。李商隐对妻子感情深挚,游幕期间,写了很多诗寄给妻子。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具特色的。其中一部分表现他与妻子王七姐的伉俪情深,代表作为《夜雨寄北》,此诗通过对巴山夜雨秋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之寂寞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世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可王氏与李商隐却始终相濡以沫。《夜雨寄北》中充满了温暖平淡的问候,和情真意切的期许: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当时李商隐羁旅西南,归日无期。妻子在期盼他团圆,他也是一样的心情。
这首诗,各本均作《夜雨寄北》,《万首唐人绝句》却作《夜雨寄内》,也就说是寄给“内人”(妻子)的,从内容来看,根本不像寄给朋友,说寄给妻子的倒还合适。
大中三年底,他又赴卢弘止武宁节度使府为判官,待大中五年春夏间罢幕归京,王七姐已然病死,留下一双小儿女凄然相对。
可怜夫妻竟来不及见上一面,便成永隔。而此时他们结婚还不到十二年,李商隐的悼亡追忆之作,如《正月崇让宅》、《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无家而作有家之想,血泪写成,令人不忍卒读。他的悼亡诗虽不如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后人所熟知,却有“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的凄凉漂泊之感。大雪茫茫,无家寄衣。雪中客孑然一身,思忆已亡人,怎不令人唏嘘。后首一句“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道尽“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的落寞。
《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妻子已经不在,谁还与我寄寒衣呢?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
——李商隐《房中曲》
妻子去世六年后,背负了太多人生的悲凄往事的李商隐再来到洛阳的崇让宅。
这座荒凉的王家旧宅,有他念念不忘的妻.身为丈夫的李商隐无限追悔,他一次又一次地向亡妻诉说衷情: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曾与妻子共同生活的住宅里,重门深锁,楼阁深迥,青苔满地,无语徘徊。夜幕降临,风起月晕,露寒花闭,不堪愁对,蝙拂帘旌,鼠翻窗网,夜来凄然无眠。就着昏黄的灯光下意识地寻找,恍惚间感觉妻子余温犹在,似真如幻,唯有一腔伤怀,萦绕心头,久久不散。
由宋华阳、柳枝到王氏,当然历史的风烟可能淹没了更多的其他对象,李商隐的情感之路,是如此地凄清、怅惘、悲凉。王七姐死后,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府主怜他鳏居清苦,要把乐伎张懿仙赐给他。当时李商隐正值中年,丧妻逾岁,续弦亦在情理之中,但李商隐因思念亡妻而婉谢,终生独居,妻亡后尚能如此钟情自守,妻在时又焉能轻佻放浪?由此可见李商隐不是轻薄之徒。他并不滥情,只是多情,深情而已。过往的情事,过往的恋人,他总是心心念念,伤怀不已。正是因为这种品质,他才会对妻子至爱甚笃,才会拒绝续弦,孤独至死。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他太执着,太深情,佛家的“我执”、“情执”他都具备,明知无益,明知无望,明知深情不寿,却总要追怀,如吸鸩毒。正因为他爱过就不能忘掉,所以他太多了痛苦和烦恼。
李商隐推开一扇扇尘封已久的门,随着吱嘎的声响,打开的是绿苔侵阶蔓路、曲折往回的幽暗深廊。这荒宅花月如有魂魄,在废墟上浮荡着一层幽冥凄艳之精气,似乎,一转身就能见到女鬼前来。一只蝙蝠拂帘进来,一只小鼠翻窗逃去,让李商隐惊猜是否将有魂魄归来。等了半天,依然只有冷寂寂的风声拂过。想起两人背灯私语时,李商隐不禁悲从中来,起而夜歌。
李商隐一生的政治悲剧从他遇见他的妻开始,但他却从不后悔与她携手的这短短时光。经历着剧烈政治内耗的大唐,一个个文人志士都在失去着他们独立的地位。当他们失去这种独立性的时候,那深入骨髓的凋零寂寞,让整个晚唐亦黯然消沉,如南海睡莲,夜则花低入水。而李商隐不能幸免于此,他只不过是爱上了一个女子,便被放逐荒野。有人说他负了义,但他却是承了情。一个情感瑞丽的诗人在这种党争中势必情义难两全,他想独善其身而不能,他想只看一个人自身的好而无论其属哪一派亦不能,他只能在两党相争的刀锋上行走,且行且悲恸。
锦瑟华年成追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李商隐的《锦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难理解的作品。它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是经典中的经典。这首七律,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跌宕起伏的命运,失落流离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酸楚伤痛的爱恋……这一切,就如同他名字中的那个“隐”字一样,朦朦胧胧,依稀仿佛,感觉得到,却捉摸不住,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这种基调让李义山的诗形成了一种悲哀伤感、典丽精工、迷惘虚幻、抽象朦胧、禅悟自适的诗风。这在《锦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象迷离,含义深邈,但诗的中心思想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论。于是它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思之谜”,或者说是文学的“哥德巴赫猜想”。这首诗具有超越诠释学的穿透与征服力量,既朦胧晦涩光怪陆离又家喻户晓,引无数人欣赏至极。《锦瑟》既有猜想价值,又有猜想余地,还能使猜解者错以为不难找到解谜门径。然而,深入研究下去,接踵而至的就是无尽的迷惑和茫然。自宋元以降,揣测纷纷,莫衷一是,因此它又是解释分歧最大的诗。
那写意中的静美琴音,在我的回忆中永远乐韵袅袅。回肠荡气的无标题音乐,就是你啊,锦瑟!在华年已逝的叹息中,我在问:你因何五十弦呢?没有理由,不须解释,更无从说起。我弹拨五十弦却说不清楚那人生的无常,瑟的锦缎美花纹,不就是那花样年华?瑟的悲凉凄声调,不就是这痛苦一生?
锦瑟啊,怎会这样巧,数来正好五十弦,恰似每人个生命中青春岁月那样短暂?那音韵不同的丝弦,那间隔有致的音柱,一弦一柱弹拨出的悠悠乐律,怎么能不让我想起生命的每一阶段?一音一节都明朗清丽、幽婉哀怆,怎么能不唤起我逝水流年的追忆?
孤寂落寞的日子里,我凝望面前的瑟,你还是那样典雅华美。只是时光如流,不知不觉中韶华远逝,轻拨慢捻,说不尽无边心事。一弦一柱声声催,同思同念同奏心曲。一琴瑟,一你我,物我神通融会,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往事万千,九曲惋叹,叹那远走的年华盛景。只有我知道,你的多弦正是那曾经的灿烂岁月。可是可是这花样年华是如此的短暂,所以每一弦都在痛惜,逝去的青春和曾经的相爱。
一曲繁弦惊醒了我的梦,佳人锦瑟哪里寻?我再不能成寐,是的,亲爱的,你已离去,只留给我孤夜漫漫。那清早开始的晓梦,短暂如电光石火,知否晓梦正是我快乐无忧的儿时。悠悠半个世纪,谁能物我两忘。对着人生如梦,到底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一切迷茫皆是人为,感慨万端上升为反思的探索和深层的质疑。
在意气风发的华年之后,我仍在思念你,你也仍在思念着我。那就把啼血的疼与痛托给杜鹃吧!晨雾袅娜,若隐若现,彩蝶停留在含苞待放的花枝上惬意小憩,生活是这样的诗情画意逍遥自在。可是,庄子,这是你吗?你的人生终极追求呢?鲲鹏展翅九万里!
不!那不是你,也不是我,我不能沉浸在这样的晨梦里。听,杜宇声声!那正是望帝那颗为民之春心化为了杜鹃。当春风和畅,万物待生,杜鹃哪怕声声啼血,也要不停地叮咛百姓不误播种时节。是的,哪怕只能如望帝那样死后化为杜鹃,我也要经国济世流惠百姓与未来。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月夜鼓瑟,感伤尤深。沧海明月之夜境尤其高旷皓净,那凄寒孤寂当又加十分,难言的怅惘里苦闷与爱赏兼有。沧海月明在碧波万顷之上,皎洁中更突显珠光的泪涟涟。传说南海有鲛人,其泪能出珠。珠即是泪,泪即是珠。在柔美月光和宁静海面的背景里,是谁盈着泪水出现?瑟清越的曲音,渐渐画出茫茫沧海。上有一轮满月,独有明珠一颗被遗忘,凄清而寂寥中黯然垂泪。珠化为泪,是否在泣遗珠之憾?满腹经纶、才华灼照却遭遗弃,谁说英雄不流泪,只是未到伤心时!
只有蓝田日暖时,美玉才会升腾袅袅的烟霞。盼望着期望着渴望着,那旭日东升照亮人生之路,使旧有的闲恨怅惘催化出勃勃生机,让春光永驻激励搏击奋进!珠有泪是静如水之阴柔美,玉生烟是动若火之阳刚美,这双重之美啊摄魂夺魄。
此情可待成追忆,顾叹着实苍凉感伤,复情韵深长,亲爱的,现在的我,想你,念你,怜你,惜你,每每悔不当初,当初为何没有好好把你珍惜再珍惜。人生为何总是要开这样的残酷玩笑,我们面对最最值得珍惜的,往往当年不更事的我却漫不经心。等到觉悟时,却早已错过。再不可追寻,空叹息已惘然。
锦瑟数弦,都在思华年。追忆更追悔。然而,空抱锦瑟空怨华年。无尽的辛酸致使心力交瘁,谁人到此能不惘然若失?
生命中所有美好的都是那样短暂?我们又为什么总是在当时不懂得去珍惜?而当我们惊觉时又为什么注定是彻底的失去?一切的后悔注定是徒然又为什么我们还要无比的哀伤?假如生命中你没有珍惜那个最应珍贵的人,又假如这个人竟飘然离你远走,远至那不可知的彼岸,那么在岁月长河中,那音容笑貌为什么从来不会随时间推移而褪色?那么是否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你才懂得了这爱早已成为生命中不能分割的一部分?宁静朗月和满天繁星营造了一个清辉下最美最温柔的夜,两个身处异地的孤独哀伤的诗魂,却在完全相同的情绪之树干上绽花飘香,华丽、深沉、缥缈、神秘、迷醉、向往……
一首锦瑟人难解,前尘往事纷纷说,华景旋消惆怅在,人生到头只赢得一个凄凉世界。思(“思华年”)、忆(“成追忆”)、迷(“迷蝴蝶”)、惘(“已惘然”)。莫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已皆梦。
锦瑟啊,你为什么偏要去要思华年?在事过境迁之后,这样的一番回首前尘。义山啊,你为什么偏要去作赋吟诗?博有文采而不同凡俗,志存高远却又不合时宜。人生识字糊涂始,一饮琼浆百感生。人读书识字,才百感交侵,迷惘历乱,对人生才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更深刻的疑问。
在这些光明如镜的时间陷阱中,生活着许多理想的梦游者。不管外面的喧嚣,不论历史的演进,在这里有的是永恒,地老天荒的长存和瞬间的一次心跳,没有任何的不同。
当我们满怀无限的热情和渴望,一层一层地剥去生命的华丽外装后,我们看到的是仅仅是一片空虚的光芒。在这种光芒的照射下,生命有一种受伤的心悸和紧张,但随即就是一阵彻底的放松,那积攒了一生的泪,无所顾忌地尽情奔流而来。
是的,莫衷一是,也许永远不能定格的无常啊,你是传说中一种勾魂摄魄的精灵,黑色的无常是大地之上众生的无奈,白色的无常是灵魂世界里探索的迷惑,人生无奈,感受无常。
深谙无常的诗心清楚地知道,锦瑟华年终将离去,代之的是凄迷欲断的蝶梦,椎心泣血的鹃啼,寂寥映月的珠泪,随风而逝的玉烟……果然,人生无常,逝者如川上说。刹那间理想破灭,刹那间追求落空,刹那间欢爱如烟,刹那间青丝成雪。
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在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幡然醒悟之时已风光不再。月夜里,沧海之珠用冰凉的泪映照世事变迁。日光照耀下,蓝田美玉化作幻灭的蒸腾云烟。漫漫岁月壮丽多姿,可是觉后之悟看到的又是虚无飘渺。就是在当时已是令人不胜惘然,又何况如今独自抚思,更不堪回首的是那一层层人生境界:物我两忘梦幻与反思的境界,奋进搏击追求与幻灭的境界,缠绵离合情天恨海的境界,物是人非惆怅寂凉的境界。如泣如诉映射出人生价值的悲剧式拷问,不仅是在拷问苍天、大海,不仅是在拷问日月和珠玉,也是在拷问命运,拷问古往今来的所有人。
《锦瑟》一诗,每一个字都很简单,每一个词亦都意不深,但它们这样组合在一起后,就如水中之音,镜中之花,令人知其意,而不敢指其事以实之。而整首诗如星辰为文章于天,如桃花行文采于地,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一首《锦瑟》恍若是李商隐跌宕的命运,失意的际遇,绮丽的爱情,梦幻的追忆……人间一只只狐狸来到李商隐的《锦瑟》之前乱拨琴弦,将不可言之言变成可言之言,将一首深邃的抒情诗变成一首首评论家自释而出的立意明确的悼亡诗、咏物诗、感遇诗、怀人诗、叙事诗……宋、元、明、清,揣度了一千多年,也被诘难、质疑、否定、推翻了一千多年。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唐朝其他诗人有显著的不同。中唐以后,诗歌开始大量集中于情爱、绮艳的题材,追求细美幽约,重主观、重心灵世界的表现。也就是说,大伙开始喜欢写抒情诗了。李商隐就是写抒情诗的高手,非常善于表达细微的情感。晚唐社会的衰亡破败、童年的困顿、仕途的失意、亲人的生离死别、爱情的不堪、身体的羸弱形成了义山庞大复杂的情感世界。所以他诗里情感的表达是多层次的,常常是一重情思里又套着另一重情思。看义山的抒情诗,你明明感觉联想到什么,可这种意象稍纵即逝,难以捕捉,如镜花水月,文字的联想魅力被发挥到极致,令人回味无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锦瑟》。诗里用了四个典故: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四个神话故事和一架五十弦的锦瑟之间,无论是情感上还是逻辑上都没有联系,出现了五个情感的喻体,可本体却没有出现。我们只感觉到错综纠结于其间的各种情思。欲语还休,一唱数叹。沉吟时,万念俱出而又万念俱灭,唯留下那不可言说的幻美真实存在。短短五十六字,就把要说的、没说的,都说尽了。
拨动心弦,一弦一柱,细数自己的锦瑟华年——那时他是个青葱少年,那时他是个有志青年,“将军樽旁,一人衣白。十年忽然,蜩宣甲化。”蹀躞花骢骄不胜,十七岁的他以未登第的白衣身份入令狐楚将军幕府,在令狐楚有如养父一般的教导下,十年一恍,他像蝉蜕旧壳一般新生了!那是他人生中最美的时光。他爱过,若碧霞仙城的仙女般的女道士让他尝过了爱而不得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滋味;他暗恋过,在细细的雨中站在一个女子的红楼下,久久地望着,却不能送一对耳环给她,“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也曾经被一个听到他的诗的女子暗恋过,却因他进京赶考,而错过了她的约会。也曾在及第之时,这人生最大的盛景之前,抱有一颗平常心品尝自己人生第一次最大的成功:“玉管葭灰细细吹,流莺上下燕参差。日西千绕池边树,忆把枯条撼雪时。”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
然后,他爱上了令狐家政敌的女儿,并与之结了婚。此时最关爱他的令狐楚已经去世,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上位。执意没有选择跟令狐绹同一政治立场的李商隐被指斥为忘恩负义,从此他的人生他的仕途“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为了养活家人,他只能从某个欣赏他的官员那里谋得一个小小的职位,然后羁泊欲穷年:他去过桂林,在那里体会“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来到巴山,听过“巴山夜雨涨秋池”;又到扬州,突然倦了这种羁泊,“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在他四处漂泊的时候,妻子已经去世,他甚至来不及见上最后一面……
站在一方蓝田之上,李商隐回望自己的一生,才发现已是沧海桑田一场。曾以为自己是庄生梦中的蝴蝶,在繁花似锦的梦程里飞奔。而如今梦已醒来,自己不过是一直在做梦的庄生,梦醒了,人也倦了,倦在这名利场里走奔。曾经的梦蝶早蹉跎成断翼残骸,而自己的爱情离了又聚,聚了又散。
此刻在太阳升起之时,所有的杜鹃萎身谢礼,化成声声的杜宇,唤着李商隐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就像简媜说的:“你的殿堂已是前尘,你的爱情已成往事。就把一款款的道理还给线装的书架,把一滴滴的泣血留给春泥,把一身姿态托给验尸的风雨,夜半湖心,秋虫唧唧……当太阳再升起,所有的杜宇声声唤你,所有的人间恩爱,你已双手归还而去。”
在人生无数次暗夜里,李商隐都有此归心,只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人认为《锦瑟》也是李商隐为纪念亡妻而作,以琴弦断裂比喻妻子去世。后人猜测“锦瑟”是个人名,乃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儿,李商隐在令狐家受学期间曾与她恋爱,但最终没有结果。这段情事并无确凿史料证实,加之《锦瑟》一诗辞意缥缈难寻,写得隐晦朦胧,并无实指,所以最终只能是个传说。如果是真的,那又该是怎样一场风花雪月,不应情深,却不由情深,欲说还休,让人感慨万端。
古来才命两相妨
李商隐的妻子去世时,为了照顾一双幼小的儿女,为留在长安任职,李商隐曾不得不去求已经做了宰相的令狐绹。他写了一些夸赞令狐绹文章,希望打动令狐绹。这次令狐绹荐引李商隐做了太学博士。这个职位,品级不算低,却是个冷官。当初韩愈在担此官职时就有过抱怨:“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任此职位的李商隐心里也异常苦辛,他说自己“攻文枯若木,处世钝如锤……”这个官衔同画饼一样,让他“悔逐迁莺伴,谁观择虱时”。
令狐绹看似帮助了李商隐以显自己豁达,实则腹黑的他让李商隐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有志于仕的人以经书磨之,无异于吃荤的让他吃素,吃素的让他吃荤。更何况,对于李商隐这样一个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宣称“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的人,更是难以忍受这种“主事讲经,申诵古道,教太学生为文章”的日子。
不单如此,李商隐无奈而求令狐绹的那些诗信后来都成了人们讥讽他的理由,《旧唐书》说他“背恩,尤恶其无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途者所薄”。《新唐书》则说李商隐“诡薄无行”。
李商隐穷途时亦学问津,却问错了人,屡屡问向令狐绹。其实,此时他也只有这个错误的人可相问,这是大唐那个时代的悲哀:天下茫茫志士却无路可去。从此本可张狂的他被看成世俗,本可放怀的他被看成舍不下,本是恩义两重的人被看成是势利,本是高洁的人被看成无节操,本是以义孤行的人被看成是墙头草。
文人末路的悲怆,让迫于生计压力向命运低头的李商隐,更显苍凉,他桀骜的一生在此折腰。他不仅为了自己而活,还需为了家人而为五斗米奔波。所以李商隐要为自己发出那一声长叹“古来才命两相妨”。李商隐低头了,但没有低下脊梁。他一直陪着李德裕一党走到万劫不复的境地,而他也跟着万劫不复,这样的坚持与勇气是让人动容的。
远隔天涯共此心
851年秋,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柳仲郢治梓州,辖区在四川盆地中部。柳仲郢赏李商隐之才,怜其之困,就奏辟李商隐为其幕僚。李商隐接受了参军的职位,他在简单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于十一月入川赴职。
李商隐写了两封感谢信给柳仲郢,里面提到柳仲郢“赐钱三十五万以备行李”。这笔钱在唐朝不是一笔小数目,正好可以让李商隐做安家费,将幼小的儿女留在长安托人照顾。所以李商隐说“不执鞭而获富,敢将润屋,且以腾装”。
李商隐先回到京城,他住在晋昌亭,晚上突然被惊禽声惊起。开窗一看,却见一鸟,飞来曲渚,来不知所来,过尽南塘,去不知所去,在天空无痕地飞过。这惊禽勾起李商隐在人世间的一腔惊悸之绪,一时陈情之感、悼亡之痛、远行之恨纷纷袭来:
羁绪鳏鳏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远隔天涯共此心。
——李商隐《宿晋昌亭闻惊禽》
李商隐写惊禽,先写自己亦是惊禽,而人间无处不惊。马嘶是一惊,塞笛是一惊,猿吟是一惊,村砧又是一惊,惊得他在天下竟无落脚之处。而普天下人亦都共此惊心,天下之不堪被闻者,不独惊禽,天下之不堪闻者,又不独晋昌亭上一鳏夫——晚唐已经无处给人安心。
深秋之时,李商隐出发去往梓州。
好友的儿子韩偓也来送行,写了一首诗相送,其间有句“连宵侍坐徘徊久”,让李商隐惊叹其才而写出了那著名的一句“雏凤清于老凤声”——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李商隐
在那冷灰残烛的离别筵上,你的儿子韩偓十岁就能在走马之间成文章。不久你将带着他行进在那桐花盛开的万里丹山路上,想他雏凤的鸣声当会比你老凤更清亮。你将在果州上任的路上剑栈风樯地水路兼程,从冰天雪地的冬天出发,第二年明媚春时你将会到达那里。冬郎(韩偓小字冬郎)你无须再凭何逊之才与我联句,我已如沈东阳瘦尽身骨也拟不出如此佳篇。
沈东阳,李商隐自注:“沈东阳约尝谓何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终未能到。’余虽无东阳之才,而有东阳之瘦矣。”
而韩偓果然雏凤清于老凤声,成为晚唐小有名气的诗人,其中著名的诗句有:“卷荷忽被微风触,泻下清香露一杯。”
世路干戈
李商隐出发了,开始了他一生当中寄迹幕府最长的一段时光。梓幕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他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了。五年后,他离开梓州,人生已经所剩无几。
李商隐来到梓州不久,便被柳仲郢派到成都处理事务。李商隐在成都遇见了表兄杜悰,写了一些诗文对这个被人评论为刻薄寡恩、素餐尸位的西川节度使大加褒扬,希望获得他的荐举得到朝职而能回到长安。
走投无路的李商隐又这样求助于一个口碑不好之人。而他因此写的歌功颂德的诗也成为他的污点,人们似乎又从他“恶草虽当路,寒松实挺生”的诗句里看到踩着李党李德裕逢迎牛党杜悰之意,让那清人冯浩大骂:“丑诋名臣,无聊谬算”,“以投赠之故,冀耸尊听,不惜违心而弄舌。”其实大唐有多少诗人不得不违心地逢迎上位者,连风清云淡的李白也不曾例外过。其实历史的真相往往被一层层尘灰所掩盖,李商隐如果没有对李德裕一派坚持的情义,又何来他政治上的惨败?
这个人品颇有争议的杜悰笑纳了李商隐对他的赞美,但是大概鉴于李商隐敏感的身份,也并未对他有任何实际的帮助。李商隐只好离开成都返回梓州。
在践行的宴席上,李商隐写了那首模仿杜甫的《杜工部蜀中离席》,说人间何处不分别,在这世道纷乱干戈未定时即使分别短暂也叫人珍惜。天朝的使臣还羁留雪岭未归,而皇帝的禁军还驻守在松州。众人皆醉我独醒,看江上风云多变幻。值此乱世,唯有成都的美酒堪送老呵,只因卖酒的仍是卓文君——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
此时喑哑的晚唐,如乌夜暗啼,空寂冷清,诗人们已经没有了盛唐的激情。是的,没有了李白、张旭那种天马行空式的飞逸飘动,也缺乏杜甫、颜真卿那种忠挚刚健的骨力气势。纵是不乏潇洒风流,却总开始染上了一层薄薄的孤冷、伤感和忧郁。身为中晚唐的代表诗人,李商隐是孤冷、伤感和忧郁的主力者,但他在晦暗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晦暗心理中,仍掩藏不住其蓬勃的抱负满怀的激情。他的诗时而落笔生绮绣,时而操刀振风雷。面对一个时代的突然奋起,李商隐也会豪迈、勇敢起来;而面对一个时代的萧条疮痍,李商隐也会秉承杜甫的沉郁顿挫、深刻悲壮的磅礴气势。比如他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比如他明确标明学杜甫的《杜工部蜀中离席》,让王安石说:“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但李杜二人的终极走向却是南辕北辙的。同样以内心迸发郁结很深的沉潜之气仗笔当空千里去,杜甫走向心外,与社会江山、街市自然接壤;而李商隐随着外面的风雨愈大而愈加走向内心,与其间一个浩浩茫茫虚无缥缈的世界接境。所以李商隐是“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而杜甫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木兰花尽失春期
回到梓州,一直公务繁忙中,很长时间都不能去欣赏蜀地的风景。第二年三月,流觞时节又到,李商隐这才得以偷空来到城外,想抢在春天离去之前,抓一缕春风,写一首小诗。他来到了流杯亭。那时的人们每到三月初都会来此水滨集聚宴饮,在水上放置水杯,杯停谁前谁即取饮,以拔除不祥,是为“流觞”。李商隐匆匆来到,赶了个春天的尾巴:
身属中军少得归,木兰花尽失春期。
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
——李商隐《三月十日流杯亭》
自己军务繁忙,等有空时来看春天,木兰花已经开谢,春天已经过去了。只好追着柳絮来到城外。在西溪岸上听得杜鹃啼,杜鹃只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人们评说此诗结句妙不说破。
不知不觉,李商隐在巴山已经待了三个年头。又到了春时,这次李商隐赶来个早,赶在成都二月二日踏青节出行。看着春色有情,人更多情,只觉新滩水声不解游人寻春意,只做夜雨打檐声,打得李商隐的心都碎了: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李商隐《二月二日》
大凡人生境界无常,若心头不乐,好境都成恶境。李商隐冷酷地频频揭开自己的痛处,一而再地提醒自己的磨难,却又要在这些伤口上轻轻地覆上一层温柔的薄纱,上面绣着落花游丝来显岁月静,又绣紫蝶黄蜂显青春深,在这种假象下面的真心实意却是血淋淋地在痛。这就是对自己冷酷对诗温柔的诗人李商隐。
三年了,多病的李商隐的诗情却越来越沉重。清晨初起时,看见浓雾弥漫,自伤前途迷茫,本想日浴咸池人间当是大放光明的清晨,可是五更之后天气却让人愁肠百结。在此三年,都在迷雾中度过,日头从来不肯来到我的屋梁为我送一线光明。这种让李商隐愁肠百结的迷雾,让李商隐感叹:“潼水千波,巴山万嶂,接漏天之雾雨,隔嶓冢之烟霜。皓月圆时,树有何依之鹊;悲风起处,岩无不断之猿……”
三年,三年何人不思乡。所以李商隐作一首《写意》,写思乡之意: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
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
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李商隐《写意》
潼江之险,玉垒之深,一堕其间,便成井底。而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只今一日又一日,如此返照难留,暮云已结,此地已无法安处。而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就这般度过,让人如何耐得住那思乡的孤寂呵。
天涯断肠人,千万恨,恨极在天涯。所以李商隐亦如众诗人所喜欢的那般要写《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李商隐《天涯》
伤时之感,迟暮之悲,飘泊之痛,种种纠结,言外只觉有一种深情。所以李商隐定定看着远在天涯的梅花,看成流落异乡不能回长安的自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李商隐《忆梅》
寒梅尚可做去年花,而人却非去年人,那些逝去的好年华啊,让李商隐身不堪恨,要那啼莺为自己泪洒最高花。
这是一个多么温婉的诗人,在风花雪月的锦缎之上洒自己伤春悲秋之泪,再没有往日的激情,如一条激情奔流的小溪遇山而停成了湖泊,浮荡着落花映照着惊月。
三生同听一楼钟
他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的几年,大部分时间都郁郁寡欢。他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
对古代知识分子来说,人生的悲凉,仕途的失望,往往促使他们叩禅问道,以此安慰无助的身心,追问生命的目的意义。妻子王七姐死后,李商隐万念俱灰,转而向佛学寻求安慰。“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在梓州幕府期间,他于长平山慧义精舍经藏院,拿出自己本已菲薄的俸禄,创石壁五间,金字勒《妙法莲华经》七卷。
在后期特别是王七姐殁后,李商隐所做诗文,往往流露出人生空幻,飘忽无常的感受,有的篇什以禅语如入诗,比如“仰看楼殿撮清汉,坐视世界如恒沙”《安平公诗》,比如“世界微尘里,我宁爱与憎”《北青萝》,比如“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题僧壁》等,可见对佛典有相当的涉猎,对佛理有相当的体悟。但是,他是一个人生未尽意者,一生热望,并不在此道,他的生命天平,始终偏向俗世价值的实现,而不是终极的超越。同是在失意之后向佛,王维是彻底斩断世缘,全身心投入,所以他是积极向佛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王维花事问花,菊事问菊,他没有站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化成流水、行云、青苔、芙蓉花的本身,物我浑一,物我两忘,有修有证;而李商隐的向佛,是消极的向佛,是文字的的调遣,是理路上的征求,是精神的安慰,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但是,李商隐的人生遭际和敏感的心灵,确使他客观得在作品中反映出人生无常迅速、世事飘浮如梦、有求皆苦、一切空幻不实的感受,却暗合了《金刚经》所揭示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暮春时节的某一日,李商隐披着一身的风雨轻踏在梓州寺院的地板上,看着那白石莲花灯台上长明的火焰,那前尘往事化作珠玉从身上如落英缤纷滚落。
此刻的他亦想要做这佛前之灯,秉明黑夜:“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李商隐在饱尝思家之苦、飘泊之辛、不遇之悲的时候,开始把目光投向佛心,希望秉一盏佛前灯,照亮自己的莲花路。
于是当他遇见跟自己擦肩而过留一颔首示以佛意的智玄法师,便追随而去,以弟子之礼侍之。
此时多病的李商隐是那么执着地寄望于佛,曾从这佛经中重得光明,那他亦希望能再次因佛之引导而从暗夜走入光明。
李商隐情痴爱重,执迷不悔。在他的心目中,女性空灵、优雅、美丽、迷人,让他深情向往。“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过楚宫》,男女欢情,是人间至乐,李商隐既向往,又深感其虚幻;既感其幻灭,又追求不已。“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铭心刻骨,欲罢还休,如同鬼魅般执着。李商隐沉迷在过往的怅惘、现境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当中,用万缕情丝捆缚着自己,用千斛红泪折磨自己,从而作茧自缚,导致痛苦无以解脱。
李商隐执着与人间的美好事物,但他最敏感的,却是一幅幅兰摧桂折、香消玉殒的惨烈图景:“狂飙不惜萝荫薄,清露偏知桂叶浓”《深宫》,“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无题》;他钟情美丽的女性,但这些美丽的女性却遭受无常的搏弄,“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槿花》,明艳如花,青春似火,也不过是朝开暮落。“愿得勾芒索青女,不教容易损年华”《赠勾芒神》,诗人幻想给人间带来生机春神勾芒,能迎娶萧杀的秋神青女,从而使时光之流凝固成永恒。由于对人生幻灭感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诗人对瞬间之美也表现出如火如荼的钟恋。“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夜深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只有对美的幻灭有切骨入髓感受的人,才会有秉烛赏残花的情怀。
某一日,那个曾与他同去药山访融禅师的崔八,因看早梅而以一诗赠李商隐。李商隐在听法师讲经时,收到这诗,想起他们两人曾一起沿着岩花涧草西林路去学佛法,未见高僧却只见猿。而如今——
知访寒梅过野塘,久留金勒为回肠。
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炉更换香。
何处拂胸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
维摩一室虽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场。
——李商隐《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
是的,在人生暗处,亦要天花作道场。
因一生沉沦失意而来往山水名胜的诗人常建,曾有一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时的李商隐如撞进如此山光里的小鸟,不是花迷客自迷,把一身红尘抖落,以一颗空寂之心来听这钟磬的清音。
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
——李商隐《送臻师二首》
李商隐送某法师离去,自己拈莲花归来,归来的时候,他的世界如此空寂,正好供奉他的一朵莲花绽放如他的诗。
他以诗人的直觉处处体悟人生无常。
隋炀帝凿河南游,艳称当时,唯余水调悲吟;唐明皇宠爱玉环,风流一世,仅剩淋铃哀曲;能征惯战的关羽、张飞,仍不免被人诛杀;帝王将相,盖世英雄,终难逃无常铁腕。信誓旦旦的爱情,掀天揭地的伟业,如空花,如露,如电。李商隐在《井泥》一诗中,感叹井中之泥,幽沉井底,然而,淘井的时候,它却能从井底升腾而出,承雨露滋润,赏云霞绚烂。俯观万象,又何止井泥如此?佛家讲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聚苦,娑婆世界,有情皆孽,有求皆苦。李商隐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对“求不得苦”感受尤深。求脱离痛苦而不得,求长享欢悦而不得,求实现理想而不得,“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无题》),徒有一腔的追求向往,却又因无常而难以实现;爱别离苦,也是李商隐的深切感受。“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燕作》)、“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离亭赋得折杨柳》)。
想李商隐年轻时入山学道,那时道家乃是入仙地,在唐朝也是入仕途,李商隐学道自然有着入世心,而如今李商隐把眼光放到佛之上,他已有下马别红尘之心。
面对着这个让自己跌宕一生,除了收获得一蓑风雨再无他获的入世的江湖,李商隐开始像那洗钵老僧临岸久,竟有些些悔与沧浪有旧期的意味。
春去荣华尽,年来岁月芜,龙门跃意尽,沧海有枯鳞。李商隐想要在此江湖裂帆截棹,另觅一独钓寒江雪的江湖,所以李商隐在人生的末年要在蓝田日暖上望沧海月明,在当时惘然追忆此间痴情。
如果说“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还在绝望中透出一线希望的话,那么“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则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真令人不爱此世
大中九年(855年),李商隐在梓州第五个年头时,柳仲郢因有佳绩,被调回京城任为吏部侍郎。征于是李商隐五年梓幕生涯也就结束了。
结束之时,李商隐回忆了这五年的生活:
不拣花朝与雪朝,五年从事霍嫖姚。
君缘接座交珠履,我为分行近翠翘。
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憀。
长吟远下燕台去,惟有衣香染未销。
——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
李商隐在此度过五度冬春,经常与同事一起参加筵席,看艺伎之舞。同事们皆有所托付,而李商隐抱病之身已再无风流心。长歌离开此地去,回首往事如云烟散尽,但留衣上香未销。李商隐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缕往事的云烟,却带得一身余香归去。
856年暮春,李商隐回到了长安,此时他的生命历程只剩下最后的三年时光。
就在这时,朝廷任命柳仲郢为兵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此后,柳仲郢又奏任李商隐为盐铁推官。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
李商隐在857年初来到了扬州,做他人生最后一个小官——盐铁推官。
858年,李商隐离开扬州,他已在那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
他大概已经隐隐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他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送自己魂归故里郑州。李商隐将要再回到江南,而后沿着少年时从江南送父亲魂魄归兮的那条路,将自己送回到郑州。
他先回了长安,从长安经洛阳再归郑州。经过洛阳的时候,写了一首长长的《井泥四十韵》:
皇都依仁里,西北有高斋。昨日主人氏,治井堂西陲。
工人三五辈,辇出土与泥。到水不数尺,积共庭树齐。
他日井甃毕,用土益作堤。曲随林掩映,缭以池周回。
下去冥寞穴,上承雨露滋。寄辞别地脉,因言谢泉扉。
升腾不自意,畴昔忽已乖。伊余掉行鞅,行行来自西。
一日下马到,此时芳草萋。四面多好树,旦暮云霞姿。
晚落花满地,幽鸟鸣何枝。萝幄既已荐,山樽亦可开。
待得孤月上,如与佳人来。因兹感物理,恻怆平生怀。
茫茫此群品,不定轮与蹄。喜得舜可禅,不以瞽瞍疑。
禹竟代舜立,其父吁咈哉。嬴氏并六合,所来因不韦。
汉祖把左契,自言一布衣。当涂佩国玺,本乃黄门携。
长戟乱中原,何妨起戎氐。不独帝王耳,臣下亦如斯。
伊尹佐兴王,不藉汉父资。磻溪老钓叟,坐为周之师。
屠狗与贩缯,突起定倾危。长沙启封土,岂是出程姬。
帝问主人翁,有自卖珠儿。武昌昔男子,老苦为人妻。
蜀王有遗魄,今在林中啼。淮南鸡舐药,翻向云中飞。
大钧运群有,难以一理推。顾于冥冥内,为问秉者谁。
我恐更万世,此事愈云为。猛虎与双翅,更以角副之。
凤凰不五色,联翼上鸡栖。我欲秉钧者,朅来与我偕。
浮云不相顾,寥泬谁为梯。悒怏夜将半,但歌井中泥。
——李商隐《井泥四十韵》
李商隐就要回到他的仙乡,在仙乡,他将再遇那些离他而去的佳人。
李商隐回到郑州之后,唐宣宗大中末年,即在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卒于此地的李商隐使得他的归乡成为真正的魂归。
这次归乡是李商隐用行为写成的一生最美的诗篇,他的一生也因这首诗而在最高潮、最烟花灿烂处结尾。
他对这世间留下最决绝的话是:“真令人不爱此世,而欲往走远飏耳!”那个巴山夜雨里写诗的诗人,终于随着朦胧的雨色融化到山河浮影里。君问归期未有期,永远不会有归期了,如烟花般绽出一朵,是李商隐以他敏锐的情怀,孜孜不倦,挥墨如彩,练为晚唐渲染绮丽的色彩,为仓皇末代送上一出出沉郁悲壮的千古绝唱。
大谬大误:诡薄无行
长安居,大不易。十年应试,十年求仕,李商隐付出整整二十年的心力,却始终不能登堂入室,实现光宗耀祖和济世拯民的理想,宣宗执政后更是彻底粉碎了他的梦。为了生计,宣宗大中年间,他先后追随外放的李党郑亚、卢弘政、柳仲郢等,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任幕职,离妻别子,碌碌风尘,漂泊羁旅。“此生真远客,几别即衰翁”,“路绕函谷东复东,身骑征马逐征蓬”,“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李商隐的人生,如鸿雁迷途,如孤舟飘摇,无限落寞,终古凄凉。更糟糕的是,大中五年(851年),器重他的卢弘正逝世,接踵而来是妻子王氏病故,连番打击,使李商隐几乎陷入绝望之境。“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这首“泪”,写尽人生苦痛,该是李商隐感伤身世的血泪结晶。.同年七月,李商隐远赴东川任幕职。妻子殇逝,子女寄居京师,自己又要天涯孤旅,佛家讲人生诸苦如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纷纷集聚到李商隐身心,令他抑郁万端,为消解苦痛甚至叩禅问佛。大中九年(公元855年)冬,李商隐回长安任盐铁推官,但不知为何三年后又被罢职。大中十二年底,四十七岁的李商隐病逝,结束了晦涩失意、忧谗畏讥、风刀霜剑、飘萍泛梗的无常人生,据说死的时候,他神态平和,不胜向往之意,是厌恶这个娑婆世界的剧苦流离,向往极乐世界的永恒的喜乐安宁?也许。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落花》)。在这个末世之中,李商隐“芳心”有情,希望用一生精力令寒冬回暖,却只落得零落飘荡,沾人衣裳的命运。读完才子的落寞的一生,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除了文学外,他这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与他的才华和抱负不堪匹配的一生,就连修在正史的评价,也是那样难看难听,《旧唐书》说他“恃才诡激,俱无持操”,《新唐书》说他“诡薄无行”,总之没有好话。真实的李商隐,是这样的一个人吗?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奉儒家为正统的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百分之百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用世,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当然,这个用世,一是要赢得衣食禄米,二是要光宗耀祖,三是要实现人生抱负。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的五重需要:一是生理上的需要,二是安全上的需要,三是情感和归宿的需要,四是尊重的需要,五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世事有变迁,人性无古今。我想作为李商隐,作为一个落魄家庭过早担当家庭责任的长子,他比任何人都更期待取得富贵,改变一家人的衣食难以为继的穷困现状;作为一个数代小官微命、门庭日渐衰落的家族事业的承继者,他比任何人都更期待着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作为一个自小便展露才华、赢得赏识的才子,他又比别人多了一份师心自用、济世拯民的用世情怀。所以,李商隐对仕途的苦苦追求,不完全是对富贵荣华热望,就像他在《安定城楼》中所抒发的那样:“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永忆江湖,即怀淡泊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功立业之志,二者看似矛盾,其实相成,如果没有淡泊的志趣,岂不是要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这首诗体现了李商隐的并不低下甚至有些高度的志趣胸怀。
从学养上来看,李商隐绝对是一等一的才华,李商隐熟谙历史,对历史治乱颇为留意,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感怀咏史诗歌,指陈得失,以古喻今,见地非凡。一些句子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为人耳熟能详,如: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李商隐《咏史》
但从李商隐的一生行迹和遭遇来看,他的才华更体现在诗文上面,他的见地也只是体现在书本中历史上,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他表现得那么幼稚、单纯、急迫、不通人情、不明世故。牛李党争,双方把个人恩怨渗入政治生活,这令人不耻,令狐绹等辈,有着个人胸怀方面的问题,但这是外部环境,是李商隐改变不了的,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取得主动,除了依附,还要看智慧圆融的眼光和手段。从李商隐的一生行迹以及所存诗文来考察,李商隐的性格和他欲说还休、吞吞吐吐的无题诗不一样,他个性鲠直,不善转圜,目光甚至有些短视,对李商隐来说,他不成功的人生,犯了几个错误:
一是过于天真。他可能是正人君子,他可能讨厌党争,他可能想超脱党争,他可能比较天真地以为,只要我心底坦荡,做好去自己,一心为公,就能得到现实的认可。确实,他的人品并像史书上说的那么差,令狐父子对李商隐有恩,终商隐之世,对令狐楚始终充满着感激之情,绝无半字微词。两党剧斗,他总是同情弱者,牛党中的萧浣,杨嗣复被贬时,他前往贬所探望,令狐綯贬官时,李商隐与他的交往反而密切;李德裕失势,李商隐毫无顾忌地其文集作序,为一个倒霉的宰相唱赞歌,这里可看出李商隐守正不阿,同情弱者的品格,但如要在政治上有作为,这样做是幼稚的。他致命的单纯,可能还在于无视盘根错节的政治网络,不愿意投身到党派的阵营当中,不愿意去琢磨各种人际关系,想不偏不倚,就事论事,期待着凭着才华入世,有所作为,却偏偏事与愿违,两边不靠,两边受夹板气,导致一事无成人渐老。但话又说过来,正是由于没有是非标准的党争,由于必然性偶然的朝居动荡,埋葬了李商隐的雄心壮志,阻断了李商隐的仕途前程,其实,李商隐是无辜的,要仔细分析起来,他真是没有做错什么,他是牺牲品,他是悲剧性人物,令人叹惋。
二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首先体现在过于急迫。他少时孤贫,被寄予了太多的改变现状的期待。作为新科进士,作为一个被各方目为有才华的人,前途应该是不可限量。因此他太急于步入仕进之途,他在令狐楚死后不久,即投向对方阵营中的王茂元,因该说,从人情伦理行来说,是没有去充分体察令狐一家所在阵营的感受的,人的一生,可能错过一次,就要错过一生。但是急迫的他,没有静下心来充分考察当前的政治生态,或者说,他根本就缺乏政治洞察力,就这样一头栽入险恶的江湖,从此就在这个漩涡中,备受煎熬;其次在男女情事上面,陷入较深,疏于检点,可能会导致社会上的一些看法,或者说,让想抹黑他的势力有着力的攻击点和口实。但考察历史,从来多才的大都多情,像李商隐这样的才子,在唐代那样奔放的时代,有几段男女情事,那是再也正常不过的,如果没有,那到反而是不正常。但问题是,据后人考证,他的情事涉及女道士、甚至宫嫔等,那就有些犯规了,也许,越是禁忌的的事,对人的吸引力越强?从李商隐深情绵邈的诗歌来看,他对感情是投入的,是绵长的,是深挚的,是有赤子之心,如人品有缺,是写不出那么至情至性的作品。他与王七姐结婚后,与对妻子的感情深笃,有夜雨寄北诗为证:“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说是在情感上体贴入微。大致来说,李商隐算是个好男人,只是有些时候自控较差而已。
总的来说,李商隐虽是一个不成功的男人,但他的人品没问题,才华没问题,有正义感,有抱负感,有同情心,绝不是忘恩负义之辈,绝不是无行之徒,这一点来研究者基本有定论。他的问题根源,在于那个时代,在于他的身世,在于他的性格,在于他的宿命。“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他,是薄命才子,生不逢世。
独树一帜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李商隐《锦瑟》意象图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过圣女祠》借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纯用白描,脱胎于六朝民歌。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晚唐的韩偓等人,宋初的西昆诗人,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在诗风上均受其影响。此外,唐宋的婉约派词人,明清的许多爱情剧作家,也都不断地向他学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那些表现伤感情调的诗歌,于凄艳哀婉之中融人身世时世之感,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比较显著,如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婉丽纤柔等。这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性的桥梁。
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历史给了他各种评价,《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说:“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后几句着实让人心寒,但清朝初年吴乔则说:“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清朝纪晓岚《四库总目提要》说:“《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近知名阿侯’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题者,‘万里风波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此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乖本旨。”
清朝贺裳《载酒园诗话》言:“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当代古典诗词作家苏缨、毛晓雯著有《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多情却被无情恼”,东坡这一句词若孤立来看,正可用作李商隐一生的总括。多情者本已易于自伤,况欲于无情的世界里寻觅情的归所,而终于无处堪用其情,便只觉得世界辜负了自己。这话对李商隐而言,没有半分矫情,毕竟他所有的委屈都是应该的,因为这世界当真辜负了他。
施蛰存认为,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维入选29首、李白入选27首。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晚唐时期,韩偓、吴融和唐彦谦已经开始自觉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到了宋代,学习李商隐的诗人就更多了。据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原诗》)北宋初期的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隐,经常互相唱和,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并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在当时颇有影响,但是未学到李商隐诗歌精髓,成就非常有限,影响力也随着欧阳修等人走上文坛而消失。此外,王安石对李商隐也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一些诗作“虽老杜无以过也”(《蔡宽夫诗话》)。王安石本人的诗歌风格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
明朝的诗人从前、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吴伟业,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明清二朝喜欢写艳情诗的人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李商隐诗更是专学李商隐的无题诗,例如明末诗人王彦泓的《疑云集》和《疑雨集》》(注:《疑云集》是否为王彦泓作品集,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香艳诗也是受到他的影响。
碧海青天吟红烛,相思万缕。道不尽、巴山夜雨。心有灵犀双飞翼,明珠有泪悲难诉。几缱绻,几参悟。人生向背知何处?陷纷争,一腔憎恶。夹缝栖身终不傍,平步难登仕路。竟不得、光宗耀祖。题壁樽前怜楚客,惹鸡肠嫉怨成羞怒。哀叹处,恨相负。
在漫天风雨的黄叶之下,冷雨敲窗,金烬销暗,秋尽天寒,抱影无眠时,柔软的心里那些不足与外人道的心事郁结的多了,终有一日酝酿出瑰丽的想像,在海水明月和翡翠芙蓉间,云蒸霞蔚成工巧凝练的诗文。很多人说李义山的爱情诗绮丽华美,甚则言其“绝艳”,但细看字里行间,写满的不是香艳软媚,而是字字惆怅,从首联黯然销魂到尾联。
从春寒着雨、珠箔漂灯的昏黄傍晚,到蜡照翡翠、麝熏芙蓉的幽暗深夜,主人公无论男女,都是茕茕孑立的一个人。窗前灯下,或怅惘,或追思,或寤寐思服,辗转而不得入梦。凤尾香罗、白色夹衣还是往日熟悉的温暖气息,却也不由得觉得冷。这是爱情的绝唱,也是人生的咏叹!面对人生这部宏阔的协奏曲,爱情其实也只能算是一段和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