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天才当初,情窦三开
第一章 童年时光
天才出世
乌尔姆市(Ulms)位于德国南部,一座美丽的小城,山青水秀,地灵人杰,人称“迷你小镇”,不到1万人口。欧洲人民的母亲河——幽静、干净的蓝色多瑙河,从城中心缓缓地流淌而过,乌尔姆属于她的上游甚至与源头不远;南部就是如屏风一样绵亘高耸的欧洲人民的父亲山——阿尔卑斯山脉(Alps),顶上是皑皑白雪、半腰是青翠草地、其下是葱郁森林。
乌尔姆所在的巴伐利亚高原地区,是古老的斯图加特王朝所在地,到处是秀丽的古镇、城堡、别墅、乡村、田野,点缀着丘陵、山地、森林、湖泊、溪流、草甸,牛羊成群,阡陌纵横,地形起伏跌宕、景物绚烂丰富、山光水色,而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方之一。
乌尔姆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好,堪称水陆枢纽,经水路往下可到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国,而在陆路上她更是德国与奥地利、瑞士、意大利、法国之间公路、铁路的必经之地。
小城里,但见溪水如巷道弯弯曲曲,潺潺流淌,非常清澈。而豁然开朗的多瑙河岸,阳光轻轻洒在水面上,显得一片静静的蓝。水边的柳树向上扬起然后又垂下,上扬的是峥嵘的柳枝,垂下的却是妩媚的柳叶。水边的房屋,有高低,有大小,伸向蓝天的屋顶因此而显得错落有致。屋顶、外墙和窗框的形状与色彩各不相同却又彼此呼应,好像是在隔空对话。这里还有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乌尔姆大教堂(161.53米)。人们的眼睛宛转流连于各种奇妙的线条组合,仿佛走进了玩具王国。是在格林童话中见过的吗?在那静默的喧哗中,你若细细地倾听,风里仿佛有人在喊:“国王的耳朵竟是驴子的耳朵?”
但就是这么一个巴掌宽的小地方,口气却大得很,其城训竟为“乌尔姆人个个都是数学家”。据说,他们素来自诩是全德意志平均智商第一的城市。不过也不奇怪,像这样一个好山好水好位置好历史的地方,就好像是中国的杭州、苏州,钟灵毓秀、物华天宝,要说人不聪明、不出人才,那才是怪事,也对不起咱老天爷的造化。
这不,哪怕就光出一个爱因斯坦吧,也比得上人家整座城市甚至一个地区了。而就在爱因斯坦出生10年后,在乌尔姆东南200多公里的德国与奥地利边境上,二战发动者、“战争狂人”希特勒也出世了。此外,大文学家歌德、席勒、海涅、莱辛,大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大哲学家黑格尔、康德、尼采,大音乐家贝多芬、巴赫,大科学家莱布尼茨,大政治家俾斯麦,大宗教家马丁·路德……都是诞生在这片伟大的土地上。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德国乌尔姆小城班霍夫街(今天叫站前大街)135号,一个普通的犹太小业主家庭。
这似乎是很平常的一天,这天,我们居住的浩浩地球上,不知道有多少生命带着茫然的神情降生。但历史注定要把这天变得无比神圣。有人说:倘若茫茫宇宙中果真有无数智慧的星球,并在某一天和地球上的人类沟通了文明的信息,他们也会为这天脱帽致敬的。这天的荣耀,就是来自这个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婴孩的第一声啼哭。
遗憾的是,人类在经历伟大瞬间时,又总生不出伟大的感觉。平凡、普通、没有喧哗、也没有激动。还是前人说得好:“哪怕天才的第一声啼哭,那也不会是一首美妙的歌曲。”况且他又不是生在明星家庭,不是当年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的爱儿,也不是好莱坞“经典夫妻”朱莉和皮特的贵子。爱因斯坦的降生,最初只不过是给他的父母带来常人的欢乐。
年轻的夫妇俩都是犹太人。这是一个伟大的国际客家民族,类似于吉普赛人,天下到处走。但前者一旦选定一个好地方即定居下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勤奋发展,贡献卓著,声名赫赫;后者却不屑驻足,依然载歌载舞,男女携手,浪漫、潇洒地奔向天际海涯。
早在公元16世纪,爱因斯坦的犹太祖先便从不知名的地方游荡到了德国。不知什么原因,他们突然放弃犹太人四处迁徙的古老传统,转而钟情德国大地的山川、河流与森林,开始定居生活。到爱因斯坦父母这一代,除了些微宗教习惯外,他们实际上已成为地道的德国人,说德语、爱德国,把德国视为自己的祖国,把自己视为理所当然的德国人。
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母亲波林·科克两家一直定居在乌尔姆。1876年8月8日两人结婚后,其小家先是在慕斯特广场,后移居到班霍夫街。1944年,行将灭亡的第三帝国在遭至灭顶之灾时,也让爱因斯坦的出生地做了殉葬品,盟军的连续空袭,使其父母曾经的住所成为一片废墟。
赫尔曼和弟弟雅各布曾经短时间合办过一个做床垫羽绒的小厂,失败后又开了一家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犹太人善于经商赚钱的传统,并没有在他们身上得到骄傲的体现,或是漫不经心,或是不善投机,兄弟俩在生意场上表现平平,勉强维持着一家的生计。
但赫尔曼是精神上的乐天派,心灵平静,诚实温和,德意志民族追求崇高人格、自由精神的文化韵味让他如痴如醉。他本来极有数学天赋,中学时代就引人注目,可父母没钱供他上大学,他不得不弃学经商。渴求知识、渴求精神充实的愿望使他讨厌帐本。每到晚上,他总和心爱的诗人席勒、海涅作伴,还要在客厅里高声诵读。读到精彩的地方,他会突然定住脚步,以夸张的动作摘下夹鼻眼镜,脸上绽开无比纯真的孩童般的笑容,一双善良的眼睛盯着亲爱的妻子,说:“听,听呀,亲爱的波林,这诗多美!”
波林像大多数犹太女性一样,贤慧能干,个性较强。她家境优裕,受过良好的中等教育,文化修养很高,爱文学更爱音乐,擅长钢琴演奏。共同的爱好,使得爱因斯坦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他们不仅营造了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爱之屋,更为爱因斯坦的诞生和成长孕育出品味很高的文艺氛围。
爱因斯坦的童年是幸福的。他后来再伟大,成就再了不起,也该感谢他的双亲。父亲的数学天赋、母亲的音乐天赋,一理一文,恰到好处地合成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非凡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就是爱因斯坦继承父母天赋的明证。
但是,并非所有天才一生下来就什么都高人一等,什么都比别人强。甚至,一个天才的童年,总会有一些超乎寻常、与众不同的故事。
小爱生来就是个异数。他刚出生时,后脑勺大得不同一般,而且头骨呈棱角形,外带一个犄角把儿,这种异状后来永久性地成为爱翁的特征。但它导致喜欢当众弹奏钢琴、朗诵诗歌的唯美妈妈以为自己头胎就生了个畸形儿而受惊,几乎当场落下产后风。再说,他也缺少在中国古书上屡屡所写的,一个非凡之人出生必然是“红光扑怀,异香盈室”之类,似乎什么也没发生,与普通人一样。
我们现在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人类有史以来头脑最聪明、智商最高的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此外有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牛顿、哥白尼等)之一,可是据说他从小并不很聪明,他的成长属于典型的智力发展迟缓,好多年了还不会说话。我想,这可能并不是他不聪明,而是世俗世界、世俗之人并不理解他。而且,用中国先圣老子所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来分析,那也是说得通的。
出院那天刚回家,祖母(一说是姥姥)看到孙子,也低声嘀咕着:“太重(肥)了!太重(肥)了!”她不是说孙子的体重,而是孙子大而怪的头形让她不安。一个弱小的身躯,如何支撑得住这个硕大的脑袋?她们当然还不曾意识到:就是这个大而怪的头脑,他日将滋生出多么伟大的意识!
小爱总共在乌尔姆只呆了15个月,至今也没有证据表明他从离开后探访过自己的出生地。当他举世闻名了,乌尔姆市长曾给他写信,通知已将他故居门前的胡同命名为爱因斯坦大街。爱因斯坦致信答谢说:“我知道有条街以我命名了。令我稍感安慰的是,我本人不用为这条街上出了什么事儿负责。”
迁居慕尼黑
小爱落地不久,赫尔曼在乌尔姆的小本经营就遇到了麻烦。在其弟雅各布建议下,他们决定迁居慕尼黑,合办一家安装煤气和自来水管道的小企业。1880年,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赫尔曼全家来到慕尼黑,6月21日在该地申报户口,10月11日新企业开张。
爱因斯坦是赫尔曼与波林夫妇的长子,他还有个妹妹玛雅,比他小4岁左右,生在慕尼黑,长相甜美苗条,性格活泼开朗。兄妹俩一辈子感情很好。
爱家的生意最初一段时间还比较兴隆。当时正值气体白炽光年代,这些新技术产品似乎有广阔市场前景。赫尔曼兄弟两人又拿出几乎全部积蓄,加上波林父亲资助,开办了一家电子技术工厂,制造发电机、电弧灯、测试仪表等电气器材。这家企业在1885年5月6日正式注册。从此,赫尔曼为经营这个企业奋斗了10年,有过辉煌,但最后仍以失败告终。在1894年,赫尔曼又一次不得不带领全家去意大利米兰寻求新的谋生之道。米兰位于亚平宁半岛北部,一个工业发达的古老城市。
在赫尔曼先生的经历中,慕尼黑的14年,惨淡经营,充满苦涩的味道;可对于小爱,这却是温暖、安宁、幸福的14年。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婴孩到一个初具知识、略显个性的少年,乃至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在日后震惊世界,慕尼黑的时光总是值得回味的。
慕尼黑距乌尔姆100多公里,在其东南方。它是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巴伐利亚州首府,位于上巴伐利亚,海拔约519米,南距阿尔卑斯山边缘48公里,伊萨尔河(多瑙河支流)从市中心穿过。德语“慕尼黑”即“明兴”,意为“僧侣之乡”。约公元750年(中国唐朝)建立隐修院,标志城市发端。12世纪下半叶(中国南宋)僧侣获准在当地运盐商路与河流会合处建立市场,后建起桥梁要塞。
尤其在16世纪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时期,此地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哥特风格的各类文化发达到极点,以致人们交口称赞她为“伊萨尔河畔的雅典”。选帝侯马克西米连一世(1597~1651年,中国明清之交)统治时期,城市规模和财力扩大,兴建了许多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多样,景色迷人,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最美的城市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同时,它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成为德意志南部最瑰丽的宫廷文化中心。慕尼黑人爱喝啤酒,喝起来就像喝茶水一样,每人每年平均要喝230升,约合460斤,合一天1斤多,以致慕尼黑市享有“世界啤酒冠军”的称号。这里有一所慕尼黑啤酒大学,专为各国培养酿造学硕士和学士。每年10月的慕尼黑啤酒节,是世界上最盛大的民间节日之一。这里还是世界名车——宝马的生产总部。
原市政厅塔楼上的组钟,自古至今吸引着无数游客。组钟的12个钟点由12个骑士组成,从每天中午11时开始(夏天是17时),每到1个钟点,12个骑士就走马灯似地出来报时。一组1.40米高的彩塑人物则围成圆圈跳舞,向人们展示德国历史上威廉五世公爵与雷塔娜·冯·洛特林小姐结婚的场面。游客们为能观赏到这一景象,往往会在慕尼黑多停留一日或几日。
爱因斯坦的童年、少年时代,恰逢慕尼黑大发展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拓进取的人格意志,通过各种渠道浸润着他的心田。
慕尼黑郊外遍布清新的田野和幽静的森林。爱因斯坦一家的住处位于慕尼黑郊区的林德林,浓荫蔽地,绿茵环抱。天性浪漫的赫尔曼生意之余,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带领全家郊游。小爱似乎天生醉心于大自然,他常常瞪着两只好奇的眼睛,紧闭双唇,默默地跟着父母,默默地注视着眼前的自然景色。自然界的美与神秘,一次次冲撞着他的心扉。大自然的静谧养成爱因斯坦独自沉思的生活、研究方式,也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启迪,给了他排除人世纷繁烦恼的慰藉,同时也喜欢文体活动。
直到成人后,爱因斯坦也总是寻求远离繁华都市的乡村作为居住地。在柏林,他觉得住在哈裴尔河畔最舒适。此外,他最喜爱的是北海群岛和德国的东海海岸,尤其是阿伦斯霍卜和黑敦海岛。流亡之后,他住在美国普林斯顿,住房四周就是一座大花园,住房像绿色海洋中的一个孤岛。人们常以为这是爱因斯坦生性孤癖、不善交际的表现,其实不然。就文化背景来分析,爱因斯坦父子对慕尼黑郊外纯朴、自然的风景的神往与欣赏趣味,有着浓郁的时代感。
在爱因斯坦诞生前100年,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精神已为他准备了优良的文化个性基质。毫不夸大地讲,爱因斯坦日后无与伦比的创造性思维,正源自于他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感应和醒悟。就像德国古典园林毫无创造性,只有拙劣的模仿一样,没有身处原始自然风光中的自由呼吸,人是很难让个性自由伸张、让思维迸发出创造火花的。
慕尼黑郊外的自然风光,在爱因斯坦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了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的种子,同时,也过早给他带来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孤独”。但这种“孤独”不是那种人生的痛苦感,而是一种有强烈人格意蕴的自由、创造品性。如此强调独立的个性,既催生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中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又让他的生活方式显出许许多多常人眼中的“怪癖”。
童年时代的小爱还不可能向世人解释自己个性的内涵。他独来独往,时常故意躲开小伙伴、同学。即使同亲人在一起,他也只是一个沉默的听众。谁要是破坏了他独处的心境,一向沉静的他会突然爆发出激烈的情绪。爱因斯坦的妹妹后来回忆说:“每逢那样的时刻,他会变得脸色苍白,鼻尖发白,不能自制。”有几次,小爱竟向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扔东西,大发脾气。
爱因斯坦5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个家庭女教师。第一次上课时,小爱大概发现自己将失去自由的个人世界,又一次大发脾气,向老师扔椅子以示抗议。爱氏父母只好结束这第一次还未开始的教育。不爱和人交往的小爱,偏喜爱那些需要耐心和坚韧的游戏,比如用薄薄的纸片搭房子,不成功绝不罢休。
与牛顿等许多历史上的科学文化大师一样,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都快3岁了还不会说话。父母很担心他是低能儿,甚至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不是。正值全家束手无策之际,某天有个小姑娘骑儿童自行车随父母来访。待客的咖啡还没烧热,从未学舌过一个字的小爱突然在一旁开牙了,毫无前兆地秀出了一个特殊疑问句:“是的,可是,她的小轮子在哪儿呢?”当场全家惊翻。此为“一语惊人”寓言之德国版。而爱因斯坦从此还就会说话了!可是直到9岁时他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罗盘与小提琴
科学的光芒普照着大地,也照亮了小爱成长的道路。上学前的一天他生病了,本来沉静的孩子更像一只温顺的小猫,静静地蜷伏在家里,一动也不动。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儿子解闷。小爱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罗盘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并不听他的话,照旧指向北边。小爱又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向北边。不管他怎样转动身子,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就是顽强地指着北边。
小爱忘掉了身上的病痛,只剩下一脸的惊讶和困惑: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的呢?
他一连几天很高兴地玩着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67岁时还能鲜明地回忆出来,为童年期间的“罗盘经历”感慨万千。
小小的罗盘,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的科学巨匠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而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对于童年的爱因斯坦来说,独立的个性还只是一个“空筐”,它需要充实精神、文化的内涵。第一个装进这只“空筐”的是什么?是音乐。小爱3岁时,一天,母亲波林坐在钢琴旁,轻轻抚弄琴键,优美动听的旋律像潺潺溪水,从她的手指下流出。忽然,她觉得背后有人,她回头一看,小爱正歪着脑袋,全神贯注地倾听美妙的乐声。年轻的母亲高兴了,她说:“瞧你一本正经的,像个大教授!哎,亲爱的,怎么不说话呀?”
小爱没有回答,他只有3岁,还无法说清激起心灵感应的音乐到底是什么,他那对亮晶晶的、棕色的大眼睛中却又分明闪烁着快乐的光辉。琴声又响了,是贝多芬的奏鸣曲。小爱迈着摇晃的步子,无声地扑向一个新的世界,那里只有美丽、和谐和崇高。
不爱说话的小爱对音乐入迷了,6岁起练习拉小提琴。几年后,他唯一的消遣就是音乐,在母亲伴同下,他很快就能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了。
科学和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使音乐成为爱因斯坦终生的“第二职业”。不管旅行到哪里,他总是身不离提琴,甚至参加柏林科学院会议也要随身带着琴盒,以便会后拜访普朗克、玻尔时,能在一起拉拉弹弹。在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他一旦遇到困难,思索陷入困顿时,也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会在无形中开启他对物理学的思路,引导他在数学王国里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音乐往往能催化出爱因斯坦的科学创见和思维火花。在音乐的自由流淌中,深奥的理论物理学有了美妙的旋律。
爱因斯坦的孙子伯恩哈德·凯撒后来的书信记录里也说,爷爷最珍爱的物品是小提琴和烟斗。
爱因斯坦毕生痴迷音乐,尤其痴迷西方古典音乐,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的确,爱因斯坦的一生,对物理学之外的世界发表过很多议论,但他从不议论音乐,他仅仅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千百次地去感受,仿佛音乐是来自天国的福音。
按爱因斯坦的心理气质而言,如果他出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或启蒙运动时期,历史或许会把他造就成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比如达芬奇、莱辛。但在19世纪末的德国,一种以科学发明去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潮正在兴起。各种科学发明以前所未有的声、光、电、化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各种技术上的新鲜玩意给新一代人带来无穷的趣味,并吸引着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却也曾有人对爱因斯坦的“音乐才华”提出异议。有位听过爱翁演奏的人说,他拉起小提琴来像个伐木工。还有人说,他把握时间的能力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