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聊聊这门课
首先要请大家允许我坐着上课,而且还带着一杯茶。这是我上课的习惯,几十年都如此,走到哪儿都一样,就是一边喝茶,一边讲课。我把上课看作是聊天。聊天式的上课,这可能也是北大的一个传统。我的老师王瑶先生就是这么教我的。王先生的生活习惯是晚上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早上他要睡觉,不许我们去,下午四点钟以后,我们就去他家客厅里面聊天,每星期大概有一两次。因为王先生抽烟斗,我们就在烟雾缭绕之中,听他海阔天空神聊,听得似懂非懂,却因此感悟到了一些说不出、道不明,但会影响终身的东西。所以同门的同学都说我们是被老师熏出来的。我们今天不能用烟熏,因为这里是课堂,不是客厅;不过我们仍然可以聊天,这个课就是聊天课。当然,因为是正式课,还要考试,也不能聊得太海阔天空,得有一个中心:我们就聊鲁迅,而且聊的是鲁迅的书。
因此我要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听我聊天。这个课应该和高考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所以大家要摆脱高考的压力来听这个课,本身就需要有点勇气,也需要一定的决心。当然也有一定的好处,就是可以暂时走出高考的阴影,得到一点精神的松弛、休息,而且也享受一点精神的自由和欢乐。我希望这是一门超功利的、没有压力的自由、随意的课。
所谓自由、随意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看来,今天来这么多人不太正常,因为过一段时间你会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或者说你觉得我讲的没什么意思,或者说鲁迅没有什么意思,你尽可以走人,不一定非得来不可。我在北大就是这么宣布的:听我的课可以来去自由。不过我还说了一句:我敢于这么宣布,其实是我有这个自信,相信我的课能使你确有收获,不会白听,你不来是你的损失。其实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偶尔一两堂课不来听,在我看来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必看得那么认真。记得我上课时,有一个男孩子每堂课都坐在第一排,听得很认真。但有一回我在来上课的路上,遇到了这位学生,他一看见我,就赶紧往旁边溜。我猜想,他大概临时有事不能来听课,于是,就对他笑了笑,意思是说,不要紧的,你尽管做自己的事,他也对我笑了笑,大概有点抱歉的意思。这相视一笑,我感到很温馨:其实,讲课,聊天,也就是要追求这样一点温馨。——话说回来,我这是选修课,如果是必修课我不敢这么说,否则别:的老师要对我提出抗议了。
当然,听课还要做作业。每一堂课以后,都会布置一些作业,但因为我们这个课,时间安排太紧,同学们也不太可能每一课都做,你们愿意做多少就做多少吧,至少做两三次。不过,我还是希望有些同学能多做些,因为这是难逢的机会,作为大学老师的我和诸位中学生能够不仅通过上课,还通过作业进行交流,大概就这一次了。因此,希望大家这学期辛苦点,多下点功夫,是会有收获的,当然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最后讲考试。你不要分数也可以不考,如果要成绩,就要参加考试。考试题目现在就可以向大家宣布,就是写篇《我之鲁迅观》。这是我的传统题目,只要上鲁迅课,无论是研究生,大学生,现在还有中学生,最后都是这个题目。我是想积累资料,看看不同年代、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年轻人,是怎么看鲁迅的。如果你不想谈,或者要对鲁迅的某一个方面做一点研究,那么,在教材(《中学生鲁迅读本》)的第407页有参考选题,你可以自选一个,或者自己另立一题目来做。
现在干脆把评分标准也都告诉你们。有三条:第一,说真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对鲁迅的真实看法,你怎么看就怎么说,包括批评鲁迅、拒绝鲁迅,都可以说,必须说出真心话。第二,要言之有理。就是说,说他好,说他不好,都要有理由,能够自成一说,而且要把道理讲充分,不能无来由、无根据地胡捧或乱骂。第三,要有自己的见解。是“我”之鲁迅观,不是老师的鲁迅观,也不是某位专家的鲁迅观,因此,要有自己的创意,尽可能地有新意,有创造性,而且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说别人说不出来的,属于你自己的对鲁迅的发现。这样的新发现,新见解越多,说明你学了、读了确有收获,成绩也越好。一说真话,二讲道理,三有创造性:这就是考试评分的标准和要求。
还有一点希望:大家上课前要作预习。这也是当年我在附中上中学时的经验:每次上课前都把老师将要讲的课文看一遍,先取得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这第一印象特别重要。有了自己的印象,再去听老师讲课,就会有比较:老师讲的,哪些是我没有想到的,哪些是和我的第一印象相同或不同的,哪些是我能够接受的,哪些又是我不明白,或我不同意的。同时,就有了好奇心:看看老师会讲出一些什么新东西,会把我们带到我所不熟悉的,怎样的一个“新大陆”去?——这样,你来上课,就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而是主动地和老师一起探讨了。
这涉及我们这门课的性质,也是我来这里上课前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我想把它称为“导游课”。此话怎讲?先从1996年我给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开的一门课说起。这门课讲的是“20世纪40年代小说”,但我取了一个题目,叫《对话与漫游》。那一年中国美术馆正好举行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的原作展览,我去看了。展厅前面矗立着罗丹的代表作《思想者》的塑像,周围则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闹市一般。我突然感到罗丹和他的精神创造物此时来到中国,是有些尴尬的,由此产生一个意象叠合:“喧闹街市中的思想者”,并且对学生说了这样一番话:“请暂时远离那喧嚣的街市,到这里来,作一次无羁的精神漫游,天马行空般的思想驰骋。或许这漫游毫无结果,并不能解决你生命中的疑惑,但仍然是严肃的真实追求,你会感到精神的自由,心智的解放与生命的充实。”今天我想套用这段话,对诸位中学生朋友说——
“请暂时走出高考的阴影,到这里来,在鲁迅的书里,一位伟大的思想者的精神创造里,作一次书海漫游,一次精神散步。”
我的任务是担任导游,引导大家去探索这个名叫鲁迅的人,他的思想、他的文学和他的心理奥秘。我的具体任务有三:一是吸引你,使你对鲁迅产生好感,发生好奇心,于是就想来看看这道独特的风景。二是给你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讲讲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介绍要了解他的创造必须知道的有关材料。三是略加指点:“鲁迅风景”的最佳处在哪里?妙在何处?这样一吸引,二介绍,三指点以后,你就迫不及待地要自己去欣赏,去读鲁迅原著了。等到你自己出游,我就没事了,就可以在一旁微笑着欣赏你怎么欣赏了。如果你发现了我没有看到的“新景点”,你自己也担任起导游来讲解了,我失业了,我就太高兴了。或许我又会和你一起来指指点点,相互启发,不仅你作了一次精神漫游,我也游了一把,我们这个课就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这样的漫游,其实就是探秘,我们要怀着一种好奇心,走进一个我们并不熟悉,却是十分丰富、十分有趣的鲁迅文学世界,精神世界,这是一次灵魂的探险。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才会有我们每个人和鲁迅的心灵的相遇,和他进行精神的对话。我有一本书,是在北大给研究生讲鲁迅的录音整理稿,由三联书店出版,题目就叫《与鲁迅相遇》。其实,读鲁迅作品,本质上就是“与鲁迅相遇”。
但每一个人和鲁迅相遇的机遇和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原因不一样,途径不一样。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与鲁迅相遇的这样一个途径。也有人一辈子不会和鲁迅相遇,这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天下大得很,你不一定非得和鲁迅相遇,但是,相遇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途径。
说到这里,我很自然地想起,我自己第一次和鲁迅相遇的情形——而且相遇的地方就是南京,所以今天讲起来会觉得很亲切。那是在1948年,那时候我九岁,在中央大学附属小学读书,也就是今天的南师附小。当时我读四年级,很喜欢读书,正好我有一个哥哥,他正在金陵大学读书,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大学。有一天我从我哥哥的书柜里面翻出一本文选,打开一看,正好有一篇叫作《腊叶》的文章,是一个叫鲁迅的人写的。我就开始读,有一段文字立刻吸引了我,现在我和大家一起来读这段文字——
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地上,还带着几团浓绿。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
当时我是小学生,当然不懂这个,在我的感觉里就是一团颜色,红的、绿的、黄的。但是,在这样一团非常斑驳灿烂的颜色中,突然跳出一双乌黑的眼睛望着我,当时我本能地感觉到,这非常的美,非常的奇怪,又觉得很难受,甚至有一种莫名的恐怖,就是这个感觉在那个瞬间留在我的心上了。以后我长大了,读中学,读大学,以后开始研究鲁迅,一辈子研究鲁迅,但是始终有着那么一双在斑驳的绚烂的颜色当中的乌黑的眼睛望着我,直逼我的心坎,让我感到迷恋、神往,同时也让我悚然而思。这是对鲁迅一个奇异的体验,应该说,它是留在我的记忆深处的,甚至是留在我的生命的深处,这是属于我的对于鲁迅的感觉。
同学们,你们也有自己第一次读鲁迅的经验和体验。本来我想让大家讨论一下,但是时间来不及了,你们可以回忆一下,你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听到“鲁迅”这个名字的,你第一次读鲁迅的书有什么感觉,还有你今天、你现在是怎样认识鲁迅的。就算是今天的课留给大家的一个作业吧。
但我还要说一句:在你们写完了“我对鲁迅的最初印象”以后,就要把已有的对于鲁迅的各种理解、各种感受,暂时放在一边,让我们大家一起像婴儿一样,重新睁大我们的眼睛,重新感受鲁迅,重新发现鲁迅。——这也是我们这门课的一个任务。
以上就是我的“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