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请让我为你讲一个故事,一个老故事。
和许多老故事一样,其中有欢乐也有哀伤,有温馨也有酸楚,有热闹也有寂寞;似乎过于平凡,还有点不合时宜,却有一种看似“慢半拍”但永不过时的温暖、悠然和浪漫;当然,还有爱情。
事实上,很多人都会把它当作一个爱情故事来读。
可如果你只是想要听一个爱情故事,那么我恐怕你也许会有些失望。这个故事里的爱情,与人们想象中古老故事里的爱情并不一样。它更现实、更琐碎、更复杂,好像不那么纯粹,又有一点沉重。但是相信我,它仍然是美好的,美好、真诚而动人。
然而我还是更愿意将之解读为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人如何与世界相遇,与真实的生活相遇;如何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又是如何在世事的无常和无情中尽力地守护它;一个人如何遇到所爱,如何与所爱之人相守,又是如何最终失去了她;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是如何保守着自己的心,保守着生活中的诗意与宁静,又是如何在回忆中重寻生命的光彩、柔情与美妙……是的,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和心灵的故事,一个人心灵的小小史诗。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多么微不足道,如果把你一生的故事,以如此优美、宁静而温暖的方式,娓娓道来,都会是一部心灵的小小史诗。
所以这样的故事有着长久的生命力,纵使时光流逝,故事里的人早已离开,他所属的那个时代也早已结束……但故事却永远让人为之动容,为之若有所思、若有所感。
正如一位不知名的诗人的诗句——
那些细小的花朵
散发着永远的芬芳
现在,请让我来为你讲述这个故事。
或许我的讲述方式有些特别,在最开始,我会先为你简单地讲述一下主角一生的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最初的讲述者——也就是我们的男主角,把它拆成了一个个浮光碎影的片段,以特别的方式重新连缀起来,就像是一位手法高明而又前卫的导演,或者是带着解构精神的现代画家——巧了,他确实是一位画家——创作的一个系列,欢乐的归欢乐,旖旎的归旖旎,悲哀的归悲哀,洒脱的归洒脱……这样的好处是每一个片段都被相似的记忆烘托,更加鲜明和鲜活,反复烙印进读者的意识中。——这正是阅读最美妙的感受。
但同时,我们也会迷失在这片记忆的丛林中,迷失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难以清晰地梳理出前因后果,看不清这个人的一生。当然,也许你会说这又何妨。是的,这又何妨。美国诗人庞德曾经说过,不知前因后果的情形下惊鸿一瞥的人生,才最应该被珍惜。
然而我不是诗人,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读者,我喜欢一个故事,喜欢一个人,就愿意知道他一生的故事,了解故事的因缘曲折,开始、发展与结局。所以,这一部分,就当是我为所有像我一样的读者,所做的小注解,让我们在走进这个人的心灵之前,先知道他都经历了什么,他生命中的那些人都是谁,他们为何欢笑,为何苦恼,如何厮守,如何分离。我总觉得,这样我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和他们的灵魂。——这未尝不是另一种阅读的美妙之处。
当然,最大的篇幅我会交还给我们的男主角,尽我所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他文字的气韵与性情——是的,文字也是有性情的,每个人的文字都是他灵魂的投影,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经历过什么,就会留下怎样的文字,无法真正地隐藏,也无法长久地掩饰。
我们的男主角,直率、天真、温柔而善良,有些自我,有些多情,有时似乎有点软弱犹疑,却又有着寻常时候不大看得出来的坚强和担当。所有这些,一一落在他的文字中,朴素、浅白、优美,不多加修饰而不失宛转的文字,让人动容或是莞尔都随他的意。
这样的文字最难译得妥帖,我只能说我会尽我所能,循着作者的文气脉络摸索过去,若能做到宛如白话家常就已经余愿足些,倘若偶尔能仿佛一点诗意与风情,就当作是天助吧。
此外,在有的地方,我会放缓节奏,诠释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在有些地方,我会加入一点自己的理解、感悟甚至想象。作为译者,我无法也无权判断这种方式是否适合用来讲这个故事,我只能说,因为我爱这个故事,我爱故事里的那些人,我为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嗔痴而牵挂,而感动。我也试图将这份爱、牵挂和感动,传递给你。
在最后,不可避免的,我们要面对这个故事最后的两个章节。
怎么说呢,最早接触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对《浮生六记》的最后“两记”我是抵触的。且不说近代学者早已论证这两卷确为后人伪造,普通读者如我,读完第四卷,再读第五卷,也能清楚地感觉到有些东西完全不一样了。就像一条自在流淌的小溪,忽然滞阻了一下,纵然再度向前,但流动的方式和给人的感受已经全然不同。
正如张爱玲说她儿时读《红楼梦》,读到第八十一回,便觉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所有的人与事都瞬间失去了光彩。不必等胡适先生的考证,敏感的读者就分辨出了文字和文字背后性情阅历的差异,从而自己辨出了真伪。
必须说句公道话,《浮生六记》的最后两卷,与前四卷的差异,并没有高鹗所续《红楼梦》与前八十回的差异那么大。虽然感觉有点怪怪的,但我还是读了下来,如果暂时放下前四记,最后两卷所记载的海国图景、天涯浪迹,以及逸闻趣事,也还是有可读之处。
年岁渐长,《浮生六记》的前四记,我时不时会翻看一下,但最后两卷,当年读过之后,确实也没有兴趣再读了。但奇妙的是,我反而渐渐地能够放下对它们的抵触情绪了,这或许是因为之后我接触到了许多同人作品的缘故。
我知道,“同人”这个词现在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和情绪,以至于有些扭曲。但在这里,我取它最简单的意思——
总会有读者掩卷之余,拿起笔来,因为不甘心或者不忍心:不愿自己喜爱的故事就此终结,自己喜爱的人物的命运定格于某处;或是为了那些文中终于未能实现的愿望、不得不破碎的梦想,最终还是分离的爱人,以及不可避免的死亡和失去。读者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想象和文字加以弥补,写成新的篇章,游离于原作之外,与原作息息相关,却又只属于自己,和与自己有着相同情绪愿望的读者们。
这就是同人。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浮生六记》这最后两卷视为同人作品呢?那未知的“作伪”的作者,因为喜爱这个故事,不忍心男主角流落京师后不知所终,于是让喜好游历的他继续浪迹山水,甚至渡海远游。又不忍心他经历命运的捉弄,于是让生性豁达的他领悟到修身养性的真谛,能够颐养天年,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纵然文字略为逊色,但这样的念想,难道不是与我们心底隐约的遗憾和希冀相吻合?至少我是这样希望的。
所以我把最后两卷的今译也附在最后,并斗胆地定义为“同人”,如果有人读完前四卷,觉得有些惆怅,有些意犹未尽,它们不失为一种阅读选择。
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是这个故事的“转述者”而已,应当让故事和故事里的人自己发出声音。请原谅我这有些啰唆的前言,请让我来为你讲述这个故事,这古老时光里的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