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柳宗元诗稿全解

柳宗元文集(第4卷) 作者:(唐)柳宗元 著,刘振鹏 主编


柳宗元诗稿全解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其韵增至八十赠二君子

题解

本诗作于元和七年(812年)。唐代诗人作诗,十分讲究“制题”,这首诗的题目共有四十一个字,虽然很长,但奉和之作的题目必须要点明要旨。该诗的要旨全在题中显现出来:刘二十八、张员外二君子是所赠对象。而述旧、言怀、感时、书事,交代了所要吟咏的内容。稍加思索就会对全诗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这是一首长律。长律为律诗之一体,七律和五律都限定八句,超过八句者叫长律,亦称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其起止呼应与长篇古风同,任意铺排联句,多寡不拘,多至数十韵或百余韵。柳宗元的这首长律,长达八十韵,大气磅礴,飞转灵动,可谓排律中的佳作。

原文

弱岁游玄圃(1),先容幸弃瑕(2)

名劳长者记,文许后生夸。

鷃翼尝披隼,蓬心类倚麻。

继酬天禄(3)署,俱尉甸侯家。

宪府初收迹,丹墀共拜嘉(4)

分行参瑞兽(5),传点乱宫鸦。

执简宁循枉,持书每去邪。

鸾凤标魏阙(6),熊武负崇牙(7)

注释

(1)弱岁:指男子弱冠之年,即诗人幼年、青少年时期。玄圃:原指传说中昆仑山顶的神仙居处,中有奇花异石。后来也指魏晋南北朝时洛阳、建康(今南京市)宫中园名,时作讲经之处。

(2)先容:本意思先加修饰,后引申为事先为人介绍、推荐。瑕:玉上面的斑点,这里比喻缺点或过失。

(3)天禄:汉代阁名,后亦通称皇家藏书之所。

(4)丹墀:皇帝殿前石阶,涂上红色,叫做丹墀。拜嘉:拜谢赞美。

(5)瑞兽:象征吉祥之兽,如麒麟之类。

(6)魏阙: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下面常悬挂法令,后用作朝廷的代称。

(7)熊武:熊虎,古代旗饰。唐人避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讳,改“虎”为“武”。崇牙:旌旗的齿状边饰。

原文

辨色(1)宜相顾,倾心自不哗。金炉仄流月,紫殿启晨霞。

未竟迁乔(2)乐,俄(3)成失路嗟。还如渡辽水,更似谪长沙。

别怨秦城(4)暮,途穷越岭斜。讼庭闲枳棘(5),候吏(6)逐麋麚。

三载皇恩畅,千年圣历遐(7)。朝宗(8)延驾海,师役罢梁溠(9)

注释

(1)辨色:察看脸色。

(2)迁乔:比喻人的地位上升。

(3)俄:短时间。

(4)秦城:指长城。

(5)讼庭:即讼堂,旧时审理诉讼案件的场所。枳棘:原指枳木与棘木,因其多刺而称恶木,后常用以比喻恶人或小人,有时也比喻艰难险恶的环境,这里借指小人。

(6)候吏:即候人。古代掌管整治道路、稽查奸盗或迎送宾客的官员。

(7)圣历:指帝王的历数,国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遐:长久。

(8)朝宗:原指古代诸侯春、夏朝见天子,后泛称臣下朝见帝王,也比喻小水流注大水。

(9)师役:指军队从事大规模劳作。梁溠:指作桥于溠水上。

原文

京邑搜贞干(1),南宫步渥洼(2)。世惟材是梓,人仰骥中骅(3)

(4)刺苗入地,仍逾赣(5)石崖。礼容垂珌琫(6),戍备响铔鍜(7)

宠即郎官(8)旧,威从太守加。建旟翻鸷鸟(9),负弩(10)绕文蛇。

册府荣八命(11),中闱盛六珈(12)。肯随胡质矫(13),方恶马融(14)奢。

注释

(1)贞干:《易·干》:“贞者,事之干也。”孔颖达疏:“言天能以中正之气成就万物使物皆得干济。”因以“贞干”喻支柱骨干,亦指能负重任、成大事的贤才。

(2)渥洼:水名,在今甘肃省安西县境,传说产神马之处。后指代神马。

(3)骥、骅:好马,喻贤能。

(4)欻:忽然、迅速。

(5)赣:江西省的别称。

(6)珌琫:做装饰品用的佩刀。

(7)戍:军队防守。铔鍜:头铠。

(8)郎官:谓侍郎、郎中等职。秦代置郎中令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员,属官执掌护卫陪从、随时建议等。隋分郎官为侍郎与郎。唐六部郎官郎中之外更置员外郎。

(9)建旟:古代冬季大阅,州里之长立旟旗以为标志象征勇猛、敏捷。也指大将出镇。鸷鸟:凶猛的鸟。

(10)负弩:谓背负弓箭开路先行,古代迎接贵宾之礼。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

(11)册府:古时帝王藏书的地方,也指文坛、翰苑。八命:周代官爵分为九等级,称九命。其中八命为王之三公及州牧。《周礼春官·典命》:“王之三公八命。”

(12)中闱:后妃所居的内宫。六珈:古贵族妇女发簪上的玉饰。

(13)胡质:荆州刺史。矫:强壮、勇武。

(14)马融: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

原文

褒德符(1)新换,怀仁道并遮。俗嫌龙节(2)晚,朝讶介圭赊(3)

禹贡输苞匦(4),周官赋秉秅(5)。雄风吞七泽,异产控三巴(6)

即事观农稼,因时展物华。秋原被兰叶,春渚涨桃花。

令肃军无扰,程悬市禁贳(7)。不应虞(8)竭泽,宁复叹栖苴(9)

注释

(1)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

(2)龙节:龙形符节,泛指奉王命出使者所持之节。《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3)介圭:亦作“介硅”,一种上尖下方的玉。赊:远。

(4)禹贡:荆州所贡。匦:匣子。

(5)秉: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六十斛。耗:量词,古代计算禾束的单位,四百把为一耗。

(6)三巴:古地名,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于今天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

(7)程:法。贳:赊欠。

(8)虞:忧虑。

(9)栖苴:本指挂在树上的水草,这里指穷困窘迫的现实。

原文

蹀躞驺(1)先驾,笼铜(2)鼓报衙。

染毫东国素(3),濡印锦溪砂。

货积舟难泊,人归山倍畲(4)

吴歈工折柳(5),楚舞旧传芭(6)

隐几(7)松为曲,倾樽石作污。

寒初荣(8)橘柚,夏首荐(9)枇杷。

祀变荆巫祷,风移鲁妇髽(10)

已闻施恺悌(11),还睹正(12)奇邪。

注释

(1)蹀躞:小步走路的样子。驺:古代贵族的骑马的侍从。

(2)笼铜:鼓声。

(3)染毫:濡墨挥笔,指作诗、文、书、画等。素:帛。

(4)畲:播种前,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下种。

(5)吴歈:春秋时吴国的歌,后泛指吴地的歌。折柳:古乐曲《折杨柳》,多为怀念之作。

(6)楚舞:楚地之舞。传芭:古代南方祭祀时,舞者手执香草,相互传递。

(7)隐几:亦作“隐机”,靠着几案,伏在几案上。

(8)荣:草开花。

(9)荐:进献、祭献。

(10)髽:古代妇女服丧时用麻扎成的发髻。

(11)恺悌:亦作“恺弟”,指和乐平易。

(12)正:使动用法,使……归于合理。

原文

慕友惭连璧(1),言姻喜附葭(2)

沉埋全死地,流落半生涯。

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

敢辞亲耻污,唯恐长疵瘕(3)

善幻(4)迷冰火,齐谐笑柏涂(5)

东门牛屡饭,中散(6)虱空爬。

逸戏看猿斗,殊音辨马挝(7)

渚行狐作孽,林宿鸟为(8)

注释

(1)连璧:并连的两块璧玉,比喻并美的两物。

(2)附葭:语本《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后因以比喻攀附戚谊。

(3)疵瘕:腹中结块之疾。

(4)幻:变化。

(5)齐谐:人名,一说古书名。《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柏涂:汉东方朔性诙谐善解隐语,有郭舍人以“老柏涂”隐语问朔。朔曰:“老者人所敬也。柏者鬼之廷也。涂者渐洳径也。”事见《汉书·东方朔传》。后因以“柏涂”指诙谐的隐语。

(6)中散:中散大夫的省称。三国魏嵇康曾任中散大夫,世以“中散”称之。

(7)挝:古同“抓”,用指或爪挠。

(8):病。

原文

同病忧能老,新声厉似姱(1)

岂知千仞坠,只为一毫差。

守道甘长绝,明心欲自(2)

贮愁听夜雨,隔泪数残葩。

枭族音常聒(3),豺群喙竞呀(4)

岸芦翻毒蜃(5),谿竹斗狂P(6)

野鹜行看弋(7),江鱼或共

(8)氛恒积润,讹火亟生煆(9)

注释

(1)姱:美好。

(2)自:自刎。

(3)枭族:枭鸟的族类,比喻邪恶之辈。聒:声音吵闹,使人厌烦。

(4)喙:嘴,指鸟兽的嘴。也借指人的嘴。呀:张口的样子。

(5)蜃:蛤蛎。

(6)谿:同“溪”。P:传说中古代生长在中国四川的一种大牛,重千斤。

(7)鹜:鸭子。弋:用带绳子的箭射鸟。

(8)瘴: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是致人疾病的气。

(9)讹火:怪火。煆:火气盛。

原文

耳静烦喧蚁,魂惊怯怒蛙。风枝散陈叶,霜蔓綖(1)寒瓜。

雾密前山桂,冰枯曲沼蕸(2)。思乡比庄舄(3),遁世遇眭夸(4)

渔舍茨(5)荒草,村桥卧古槎(6)。御寒衾用罽(7),挹水勺仍椰(8)

窗蠹(9)惟潜蝎,甍(10)涎竞缀蜗。引泉开故窦(11),护药插新笆。

注释

(1)綖:古通“线”。

(2)蕸:荷叶。

(3)座舄:战国时越国人,也称越舄。仕于楚,病中思越而吟越声。见《史记·张仪列传》。后以“庄舄越吟”指怀乡之咏与感伤之情。

(4)遇:一作“慕”。眭夸:赵郡高邑人,高尚不仕,寄情丘壑。

(5)茨:用茅或苇覆盖房子。

(6)槎:水中浮木。

(7)衾:被子。罽: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

(8)挹:舀,把液体盏出来。椰:椰树的果实。

(9)蠹:蛀蚀器物的虫子。

(10)甍:屋脊。

(11)窦:孔、洞。

原文

树怪花因槲(1),虫怜目待虾。骤歌喉易嗄(2),饶醉鼻成齄(3)

曳捶牵羸马(4),垂蓑牧艾豭(5)。已看能类鳖(6),犹讶雉为(7)

谁采中原菽(8),徒巾下泽车。俚(9)儿供苦笋,伧父馈酸楂(10)

劝策扶危杖,邀持当酒茶。道流征短褐(11),禅客会袈裟(12)

注释

(1)槲:落叶乔木或灌木,木材坚硬。叶可喂柞蚕,树皮可做染料,果实可入药。

(2)骤:急。嗄:嗓音嘶哑。

(3)饶:多。齄:古同“齄”。鼻子上的小红疱,俗称“酒糟鼻”。

(4)曳:牵引、拉。捶:敲打。羸:瘦弱。

(5)蓑: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艾豭:亦作“艾猳”,老公猪。

(6)能:古代称一种三足鳖。鳖:爬行动物,生活在水中,形状像龟,背甲上有软皮,无纹,肉可食,甲可入药,亦称“甲鱼”、“团鱼”,有的地区称“鼋”,俗称“王八”。

(7)讶:古同“迓”,迎接。雉:鸟,善走,不能久飞,通称“野鸡”。雄的羽毛很美,尾长羽毛可做装饰品;雌的淡黄褐色,尾较短。:古书上说的像野鸡的一种鸟。

(8)菽:豆的总称。

(9)俚:民间的、通俗的。

(10)伧:粗俗的、鄙贱的。馈:赠送。

(11)道流:道士之辈。征:召集。短褐:古代平民穿的粗布短衣。

(12)禅客:佛教语。禅家寺院,预择辩才,应白衣请说法时,使与说法者相为答问,谓之禅客,亦用以泛称参禅之僧。会:聚合、合拢、合在一起。袈裟:和尚披的法衣,由许多长方形布片拼缀而成。

原文

香饭舂菰米(1),珍蔬折五茄(2)。方期饮甘露(3),更欲吸流霞(4)

屋鼠从穿穴,林狙任攫孥(5)。春衫裁白纻(6),朝帽挂乌纱(7)

屡叹恢恢(8)网,频摇肃肃罝(9)。衰荣因蓂荚(10),盈缺几虾蟆(11)

路识沟边柳,城闻陇上笳(12)。共思捐佩(13)处,千骑拥青(14)

注释

(1)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菰米:菰之实,一名“雕胡米”,古以为六谷之一。

(2)五茄:亦作“五加”。灌木,有刺或无刺。掌状复叶,夏开黄绿色花,核果球形。根皮和茎皮称五加皮,可入药。新叶亦可食用。因以五叶交加者为上品,故名。

(3)甘露:甜美的雨露。

(4)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

(5)狙:古书上说的一种猴子。攫孥:亦作“攫挈”,以爪相持。

(6)白纻:白衣。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时所穿衣服。

(7)乌纱:指古代官员所戴的乌纱帽。

(8)恢恢:宽阔广大貌。

(9)肃肃:形容网目细密。罝:捕捉兔子的网,也泛指捕鸟兽的网。

(10)蓂英:古代传说中的瑞草,又名“历荚”。

(11)盈缺:盈亏变化。《札记·礼运》:“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后因以“盈缺”指月。虾蟆:蟾蜍。古时认为月中有兔或蟾蜍。

(12)陇:土埂。茄: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13)捐佩:抛弃玉佩。语本《楚辞·九歌·湘君》:“捐余块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14)青:青绶,佩系官印的青紫色丝带。

诗解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紫殿启晨霞”,回忆与张署入仕以来的经历及同为监察御史的情况。情感中既流露出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无限留恋,又满怀着无限的感伤。这部分很短,不是诗人想要表达的重点。

第二部分,自“未竟迁乔乐”至“还睹正奇邪”,叙述张署出为郴州临武令以及迁为虔州、澧州刺史的经历和政绩。柳宗元是一位正直的官员,他所器重的同道中人自然也是这样的人。这里,他用大量的笔墨——或从礼制、仪容、士兵装束等方面进行侧面衬托,或以“贞干”、“材是梓”、“骥中骅”、“荣八命”等进行正面颂扬,无论是从主观评价还是从客观事实,都对张署的形象给予了充分的赞美。但是,真正牵动读者心神的并不是这些,后面部分才是诗人发自心底最撕心裂肺的悲鸣。

自“慕友惭连璧”至结尾为第三部分,这里声泪俱下地记述了诗人贬谪之后的艰苦生活和忧愤心情。“沉埋全死地,流落半生涯”,高度概括了这一部分所叙写的主要内容。诗人少年得志,仕途坦荡,仅因参与永贞革新的一毫之失,从此被贬于永州,不得重用。他的理想抱负从此无法施展,一腔爱国忠君之情欲报无门。诗人通过一幅幅饱蕴深意的特写镜头,用枭族、豺群、毒蜃、狂摩、瘴氛、讹火、喧蚁、怒蛙等加以渲染,又用典型的艺术手法描写出自己的生活苦况。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诗人还表现出几分少有的豁达。他在百姓中间体会到了难得的纯朴之情:“俚儿供苦笋,伧父馈酸楂”,“劝策扶危杖,邀持当酒茶”,“香饭舂菰米,珍蔬折五茹”,这都是身处朝廷无法品尝的体验。他还尽量安慰自己不要灰心于一时的失势。虽然他“屡叹恢恢网,频摇肃肃罝”,可始终还抱着美好的愿望和倔强的态度。诗的结尾“共思捐佩处,千骑拥青”正表现出这种憧憬。诗人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的心境下,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长诗的。

诗评

《柳子厚同刘二十八述旧言情八十韵》,韵愈险,而词愈工,气愈胜,最为长律中奇作。称柳诗者,未有及之者也!

——清代金武祥《粟香随笔·三笔卷一》

柳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灿若珠贝。

——《旧唐书·柳宗元传》

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

题解

弘农公,即杨凭,字嗣仁,虢州弘农人,故称弘农公。柳宗元被贬于永州时,杨凭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史。永贞元年(805年)十一月,移江西观察史。元和二年(807年),由江西道入为京兆尹。元和四年(809年),“以贪污僭侈”罪贬为临贺尉,不久,迁杭州长史。元和七年(812年),遂王宥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杨凭入朝为太傅。

此诗是柳宗元五言长律中的佳作,也是他抒发离乡去国的感伤之情的典型篇章。此诗写于元和七年,为贺友杨凭升迁而作。同样逢值大赦天下,友杨凭得以入朝任职,可自己却“不在量移之限”。此时的柳宗元已经忍过了八年的囚居生活,母妻俱亡、忠心不改,重返政坛的愿望,如今已变得更加渺茫。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忧愤、愁思之情,比前期更为浓烈。

原文

知命儒(1)为贵,时中圣所臧(2)。处心齐(3)宠辱,遇物任行藏(4)

关识新安(5)地,封传临晋(6)乡。挺生推豹蔚(7),遐步仰龙骧(8)

干有千寻竦(9),精闻百炼钢(10)。茂功期舜禹(11),高韵状羲黄(12)

足逸诗书囿(13),锋摇翰墨场。雅歌张仲(14)德,颂祝鲁侯昌(15)

注释

(1)知命:认识天命或命运。《论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与后文“知天”义同。儒: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

(2)时中:中庸之道。儒家谓立身行事,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易·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孔颖达疏:“谓居蒙之时,人皆愿亨,若以亨道行之,于时则得中也。”《札记·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孔颖达疏:“谓喜怒不过节也。”臧:善、好。

(3)处心:犹居心、存心。齐:使动用法,使……同样。

(4)行藏:指出处或行止,常用以说明人物行止、踪迹和底细等。《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5)新安:地名。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楼船将军杨仆立了大功,从函谷关迁往新安。

(6)临晋:地名。杨朗两仕于秦,被封为临晋君(今陕西省大荔一带)。杨仆、杨朗均为杨凭先辈。

(7)挺生:挺拔生长,亦谓杰出。《后汉书·西域传论》:“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闻孔墨之挺生,谓英睿擅英响。”豹蔚:《易·革》:“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后以“豹蔚”比喻君子、贤者风度姿容美好,也借指君子、贤者。

(8)遐步:远行。龙骧:亦作“龙襄”。指晋大将龙骧将军王浚。《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梁有龙骧,神威、拱宸等军皆武勇之士也。每一人铠仗费数十万装,以组绣,饰以金银,人望而畏之。”后以泛指英勇的军队。

(9)干:躯干、身材。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极高或极长。竦:恭敬、肃敬。

(10)精闻:精炼博学。《三国志·魏志·钟会传》:“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炼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百炼钢:亦作“百炼刚”,精炼的铁,比喻久经锻炼、意志坚强的人。

(11)茂功:丰功。舜禹:虞舜和夏禹的并称。

(12)高韵:高洁的气质。韵:气质。羲黄:伏羲与黄帝的并称。

(13)足逸:逸足,犹言捷足。傅毅《舞赋》:“良骏逸足,跑捍凌越。”比喻才能超逸的人。囿:借指诗书萃集之处。司马相如《上林赋》:“游于六艺之囿。”

(14)张仲:《毛传》:“(张)贤臣也,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15)鲁侯:《鲁颂·闷宫序》:“闷宫,颂僖公能复周公之宇也。”昌:显达。

原文

宪府初腾价(1),神州转耀铓(2)。右言盈简策(3),左辖备条纲(4)

响切晨趋佩(5),烟浓近侍香。司仪六礼洽(6),论将七兵(7)扬。

合乐来仪凤(8),尊祠重饩羊(9)。卿材优柱石(10),公器擅岩廊(11)

峻节临衡峤(12),和风满豫章(13)。人归父母(14)育,郡得股肱(15)良。

注释

(1)宪府:御史台。腾价:身价上升。

(2)神州:中国。《史记》:“中国名赤县神州。”这里指京师。铓:光芒。

(3)右言:杨凭曾为起居舍人,居天子右侧记言,故称“右言”。盈:充满。简策:古代连接成册的竹简,泛指书籍。

(4)左辖:杨凭曾担任左司员外郎,辖制诸司,称“左辖”。条纲:条规纲纪。

(5)晨趋佩:早朝时佩戴环佩。

(6)司仪:报告典礼或大会的进行程序的人。六札:谓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洽:谐和。

(7)论将:评论将领的才干。七兵: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左中兵、外中兵,并称“七兵”,受兵部尚书辖管。

(8)合乐:谓诸乐合奏。《仪札·乡饮酒礼》:“乃合乐。”郑玄注:“谓歌乐与众声俱作。”贾公彦疏:“谓堂上有歌瑟,堂下有笙磬合奏此诗。”仪凤:凤在起舞,且有容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9)尊祠:尊崇祠祀。饩羊:古时用于祭祀的生羊。

(10)柱石:支撑建筑物的立柱和石基,借指肩负国家重要使命的人。

(11)公器:官家的器物,亦指持官家器物之人,这里比喻国家的有才能的人。擅:独揽、占有。岩廊:高峻的廊庙,这里比喻为朝廷。

(12)峻节:高尚的节操。衡峤:地名,今衡山。

(13)和风:温和的风。豫章:古书上记载的一种树名,有的记载说即今之樟树。

(14)父母:指杨凭身为父母官,爱民若子。

(15)股肱:大腿和胳膊,均为躯体的重要部分,引申为辅佐君主的大臣,又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原文

细故谁留念(1),烦言肯过防(2)。璧非真盗客(3),金有误持郎(4)

龟虎休前寄(5),貂蝉冠旧行(6)。训刑方命吕(7),理剧复推张(8)

直用明销恶(9),还将道胜刚(10)。敬逾齐国社(11),恩比召南棠(12)

希怨(13)犹逢怒,多容竞忤(14)强。火炎侵琬琰(15),鹰击谬鸾凰(16)

注释

(1)细故:琐事。留念:留恋、怀念。

(2)烦言:烦琐之言,这里指争执。过防:谓防范严密。《易·小过》:“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王弼注:“居下体之上,以阳当位,而不能先过防之,至令小者或过。”

(3)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礼时用作礼器,亦可作饰物。真盗客:指张仪。《史记·张仪列传》:“(仪)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此句意为:张仪没有盗璧,你也如他一样有待昭雪。

(4)误持郎:指直不疑。《史记·范石张叔列传》:“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忘意不疑。不疑谢有之,卖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亡金郎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此句意为:不疑并未偷金,你也像他一般蒙受冤枉。

(5)龟虎:印符。体前寄:去官之意。

(6)貂蝉冠:元代之前,皇帝近侍大臣官帽上均系貂尾、黄蝉。此句指杨凭曾任左散骑常侍。

(7)训刑:谓宣传、解释刑法。语本《书·吕刑序》:“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孔传:“吕侯以穆王命作书,训畅夏禹赎刑之法,更从轻以布告天下。”命吕:指杨凭任刑部侍郎。吕:指吕侯,郑国大臣,曾得郑穆王之命掌管训刑之法,作吕刑。

(8)理:处理。剧:繁难的政务。张:张敞,汉宣帝时名臣,治理有方,深得宣帝赏识。

(9)销:消除。直用明销恶:此句意为刚正不阿,消除邪恶,大义凛然。

(10)还将道胜刚:此句意为道德美好,柔韧谦和又不缺乏刚强。

(11)敬:受人尊敬。逾:超过。齐国社:指齐国大臣石庆为相时,辅助齐王大治天下。石庆死后,立石相祠,为后人景仰。

(12)召南棠:《诗经·召南甘棠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据史书记载:周召伯巡行乡邑时,曾在甘棠之下决讼,后人由是歌颂他。

(13)希怨:着意减少怨恨。《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用希。”

(14)多容:做事多所宽容。忤:违逆、抵触。《新唐书·李义府传》:“凡忤意者,皆中伤之。”

(15)琬琰:琬、琰均为玉名。

(16)鹰击:古代武官名号,汉赵破奴曾为“鹰击司马”,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隋大业五年改“鹰扬副郎将”为“鹰击郎将”,见《隋书·百官志下》。这里比喻严酷凶悍。谬:错误、荒谬,这里是误伤之意。鸾凰:鸾与凤,皆瑞鸟名,常用以比喻贤士淑女。

原文

刻木(1)终难对,焚芝(2)未改芳。远迁逾桂岭,中徙滞余杭(3)

顾土虽怀赵,知天讵畏匡(4)。论嫌齐物诞(5),骚爱远游伤(6)

丽泽周群品(7),重明(8)照万方。斗间收紫气(9),台上挂清光(10)

福为深仁(11)集,妖从盛德禳(12)。秦民啼畎亩(13),周士舞康庄(14)

注释

(1)刻木:本指在木质器物上雕刻。这里是狱吏的代称。《汉书·路温舒传》:“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狱吏极端苛刻,因此连木头做的假吏也不敢见,形容对狱吏的深恶痛绝。

(2)焚芝:《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往来赂遗。”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若苗秽害田,随风烈火,芝艾俱焚,安能白别乎?”后以“焚芝”比喻贤人遭难。

(3)滞余杭:指杨凭于元和四年贬谪为临贺尉,后又从临贺迁徒到杭州,任杭州长史。

(4)知天讵畏匡:《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匡:春秋时地名,今河南长垣县。讵: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之意。

(5)齐物:春秋战国时老庄学派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庄子的《齐物论》中。诞:怪诞。

(6)骚:指屈原的《离骚》。远游:指屈原的《远游》。此句意为:喜欢《离骚》、《远游》一样的感伤情怀。

(7)丽泽:比喻惠泽。周:遍及。群品:百官。

(8)重明:指日月。

(9)斗:北斗星。收:聚、合拢。紫气:紫色的霞气,古人以为瑞祥的征兆。

(10)台:三台,星名,又名泰阶。清光:清亮的光辉,多指月光、灯光之类。南朝齐谢胱《侍宴华光殿曲水》诗:“欢饫终日,清光欲暮。”

(11)深仁:仁义深厚。

(12)禳:扫除。

(13)畎:田间小沟。畎亩:田地。

(14)康庄:四通八达的大道。《尔雅·释官》:“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

原文

采绶(1)还垂艾,华簪更截肪(2)

高居迁鼎邑(3),遥傅好书王(4)

碧树环金谷(5),丹霞映上阳(6)

留欢唱容与(7),要(8)醉对清凉。

故友仍同里(9),常僚每合堂(10)

渊龙过许劭(11),冰鲤吊王祥(12)

玉漏天门(13)静,铜驼(14)御路荒。

涧瀍秋潋滟(15),嵩少(16)暮微茫。

注释

(1)绶: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后用来拴勋章。

(2)华簪:华贵的簪子。古人用簪子把帽子别在头发上,华簪为贵官所用,故常用来指显贵的官职。陶潜《贺郭主簿》:“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截肪:腰间那段脂肪。《文选·魏文帝·(与钟大理书)》:“白如截肪。”李善注引《通俗文》曰:“脂在腰日肪。”

(3)鼎邑:《左传·桓公二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后遂以“鼎邑”指洛阳。

(4)傅:教导。此句意为:从遥远的地方回来,担任喜欢读书的王子的太傅。

(5)金谷:金谷园,今河南洛阳西北。

(6)丹霞:红霞。上阳:上阳宫。

(7)容与:闲适自得的样子。陶潜《闲情赋》:“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

(8)要:古同“邀”,约请。

(9)里: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这里指杨凭与往昔的朋友住在一起。

(10)常僚:谓常参官中之同僚。合堂:同处一堂。

(11)渊龙:渊潭的潜龙。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与其兄许虔被汝南人称为“平舆二龙”。这里借指许孟容侍郎与许司业。

(12)王祥:《晋书·王祥传》:“祥性至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这里借指王仲舒舍人。

(13)玉漏:古代一种分辨昼夜的玉器。天门:帝王宫殿大门。

(14)铜驼:铜制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前殿之前。陆机《洛阳记》:“汉铸铜驼二枚,在宫之南四会道,央路相对。”

(15)涧渥:二水名,均流经今洛阳市境注入洛水。《书·洛诰》:“我乃卜涧水东、渥水西惟洛食。”孔传:“又卜涧瀍之间南近洛吉。”后以代指洛阳。潋滟:形容波光荡漾。

(16)嵩少:嵩山和少山。

原文

遵渚(1)徒云乐,冲天自不遑(2)。降神终入辅(3),种德会明敭(4)

独弃伧人国(5),难窥夫子墙(6)。通家殊孔李(7),旧好即潘杨(8)

世议排张挚(9),时情弃仲翔(10)。不言缧绁枉(11),徒恨墨徽(12)长。

贾赋愁单阏(13),邹书怯大粱(14)。炯心那自是(15),昭世懒佯狂(16)

鸣玉机(17)全息,怀沙(18)事不忘。恋恩(19)何敢死,垂泪对清湘(20)

注释

(1)遵:沿着。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2)冲天:冲入蓝天,指情绪激越高亢。不遑:没有时间,来不及。

(3)降神:神灵降临。入辅:辅助朝廷。

(4)种德:布德,施恩德于人。敭:同“扬”。

(5)伧人:晋南北朝时南人对北人的蔑称。伧人国:这里指蛮荒之地永州。

(6)夫子墙:《论语·子法》:“子贡曰:‘夫人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本为子贡形容孔子学问道德之高,后以“夫子墙”比喻人之才德高不可攀。

(7)通家:指彼此世代交谊深厚、如同一家。殊:超过。孔李:孔子和老子。

(8)旧好:过去的交情。潘杨:即潘岳与杨肇。潘岳《怀旧赋》:“余十二而获见于父友东武戴候杨君。始见知名,遂申之以婚姻,而道元公嗣,知亦隆世亲之爱。”柳宗元与杨凭的女儿结婚,故比以“潘杨”。

(9)世议:世人的评论。张挚:张释之子,字长公,官至大夫,后因事被罢免,终身不仕。

(10)时情:世情。仲翔:即三国时吴国将军虞翻,字仲翔。因屡次犯颜直谏,孙权不悦,再加上性格怪僻,时人谤毁者居多,因此隐居丹阳泾县。

(11)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囚禁。枉:冤屈。

(12)徒:白白地。墨徽:马缰绳。这里指作者被囚居在永州。

(13)单阏:岁阴名,卯年的别称。《尔雅·释天》:“(太岁)在卯曰单阏。”《史记·天官书》:“单阏岁,岁阴在卯、星居子。”汉代贾谊《鹏鸟赋》:“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鹏集予舍。”

(14)邹书怯大梁:据《史书》记载,齐人邹阳曾在大梁游玩,很多人嫉妒他的才华。其中有人就上书诬陷邹阳,梁孝王大怒,将他囚禁在大牢中。邹阳恐怕“死而负累”,从狱中上书。此后梁孝王待他为上宾。

(15)炯心:忠诚的心,光明的心地。那自是:如何是好?

(16)昭世:贤明的时代。懒:怠惰。佯狂:装疯。

(17)玉机:织布机的美称。

(18)怀沙:《史记·屈贾列传》:“(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9)恩:皇恩。

(20)清湘:清澈的湘水。

诗解

全诗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开篇至“公器擅岩廓”。这里运用了铺排、比喻等手法,淋漓尽致地赞扬了杨凭非凡的气质与卓越的才能。写杨凭从小就“推豹蔚”、“仰龙骧”,“期舜禹”、“状羲黄”。无论是任职御史台,左司员外郎、起居舍人,还是礼部郎中、兵部郎中,抑或是太常少卿,都堪当国家的“公器”、朝廷的“柱石”。

第二部分是从“峻节临衡峤”至“骚爱远游伤”。这节是写杨凭屈于诬枉,被贬为湖南、江西观察使时的情况。诗人饱含同情地深切赞美杨凭在被君主所弃,不受重用的情况下,始终恪于职守,尽心尽力,任劳任怨,不失为百姓的父母官,朝廷的“股肱”良臣。杨凭是个爱国忠臣,虽辗转迁徙,“刻木终难”,但还是“希怨”、“未改芳”,时时“顾土怀赵”,系念着国家。杨凭的贬谪经历也正是诗人通过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之后的一种观照。

第三部分是从“丽泽周群品”到“种德会明敫。”终于,“重明照万方”,杨凭又在京师任职,从此“碧树环金谷,丹霞映上阳”、“涧瀍秋潋滟,嵩少暮微茫”。这里,诗人极尽抒写之能事,对杨凭推崇备至。他将杨凭比作“琬琰”、“鸾凰”。不仅如此,连杨凭结交的朋友也有张仲之“德”、鲁侯之“昌”、许劭之才、王祥之孝。

杨凭的苦没有白尝,风雨过后又见彩虹。这部分可谓全诗中最抢眼的高潮,是一波三折中的波峰。这里,既有诗人无比的艳羡,又暗含着诗人无限的憧憬。这种憧憬越强烈,反照出的后面的失落,越让人痛苦难当。

杨凭虽遭受磨难,但终有重见光明的一天。而诗人自己呢?只能长吁短叹,装懒“佯狂”,在“伧人国”里继续忍受煎熬。

全诗的第四部分,记述了诗人无奈、怨愤的心情。即便在这样幽怨的心情之下,诗人仍然希望如杨凭一样能一飞冲天,如贾谊写赋、邹阳作书一样能重受皇恩,一鸣惊人。

这首诗深得屈原遗风。柳宗元也像屈原那样善用比喻、夸张、铺排、渲染,善于用典,长于抒怀、明志,尤其是长于“哀怨”。这首诗深切地表达出了诗人离乡去国的忧怨、重受皇恩的期待以及关心国家的赤子之心。

诗评

柳州五言佳处在长篇,世徒赏其篇章,以配韦苏州,未为知言。

——清朝吴汝纶《跋所书柳子厚诗》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韩愈、李观皆所不及。

——严羽《沧浪诗话》

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

——沈德潜《唐诗别裁》

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一首 并序

韶州幸以诗见及,往复奇丽,邈不可慕,用韵尤为高绝。余因拾其余韵酬焉。凡为韶州所用者置不取,其声律言数如之。

题解

这是一首唱和诗,却不是一般的应景之作,诗中寄寓着诗人无法排遣的愁肠。诗是写给两位友人的:一位是裴曹长,其名不详,“曹长”是官名,推测曾为京官,现在被贬到了韶州;一位是吕温,他因参与王叔文新政而被贬,与柳宗元可谓同病相怜。虽然裴曹长其人不详,但柳宗元此诗同时酬与裴、吕二人,说明裴曹长的被贬亦与王叔文的新政有关。此诗所描述的是柳、裴、吕三人的共同遭际,所抒发的也是三人的共同情怀。只因柳宗元被贬的官位最低,遭遇最惨,故而愁情也最深。

原文

金马尝(1)齐入,铜鱼亦共颁(2)。疑山看积翠(3),浈水(4)想澄湾。

标榜同惊俗(5),清明两照奸(6)。乘轺参孔仅(7),按节服侯狦(8)

贾傅(9)辞宁切,虞童发未(10)。秉心方的的(11),腾口任(12)

圣理高悬象(13),爰书降罚锾(14)。德风(15)流海外,和气满人寰(16)

御魅恩犹贷(17),思贤泪自潸(18)。在亡(19)均寂寞,零落间惸鳏(20)

注释

(1)金马:据《史记·滑稽列传》载,金马门为官署门,因门旁有铜马而谓之金马门。后指朝廷或帝都,有时也借指翰林院。尝:曾经。

(2)铜鱼:《隋书·高祖纪》:“京官五品以上佩铜鱼符。”共颁:此处意指朝廷一同颁发官符,裴曹长和吕八大使同出为刺史。

(3)疑山:即九疑山。积翠:翠色重迭,形容草木繁茂。《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攒素既森蔼,积翠亦葱芊。”张铣注:“松柏重布,故云积翠。”

(4)浈水:据《元和郡县志·岭南道韶州》载:“曲江县:浈水在县东一里。”

(5)标榜:吹嘘、夸耀。惊俗:使世俗震惊。《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天竺伎能自断手足,刺肠胃,高宗恶其惊俗,诏不令入中国。”

(6)照奸:查知奸邪。

(7)轺:由一匹马驾驶的轻便马车。参:旧指下级进见上级。孔仅:汉代官员,官至大司农,位列九卿。

(8)按节:持节。节:出使时所用的凭证。侯猾:即稽侯狦,匈奴王子,后即位为呼韩邪单于,称臣事汉。此处指吕八大使曾出使吐蕃,使吐蕃宾服。

(9)贾傅:即贾谊,曾为太子少傅,故称贾傅。

(10):发半白。

(11)秉心:持心。的的:清楚明白。

(12)腾口:张口放言。:争斗貌。

(13)圣理:即圣治,为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讳而改称治为理。悬象:天象。多指日月星辰。《易·系辞上》作“县象”。

(14)爰书:古代记录囚犯的供词。罚锾:罚金。锾:六两日锾,古代赎罪,用锾计算。

(15)德风:《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邢呙疏:“在上君子为政之德若风;在下小人从化之德如草。”后因称君子为政之德为德风。

(16)和气:和睦的感情。人寰:人间、人世。

(17)御魅:抵御魑魅之灾,这里指贬谪到边荒之地。贷:宽恕、饶恕。

(18)思贤:指思念同自己一样被贬的友人。潸:流泪。

(19)在亡:犹存殁,指生者和死者。

(20)零落:不景气,衰落。惸鳏:无兄弟曰惸,老来无妻曰鳏。

原文

夙志(1)随忧尽,残肌触瘴痹(2)。月光摇浅濑(3),风韵碎枯菅(4)

海俗(5)衣犹卉,山夷髻不鬟(6)。泥沙潜虺蜮(7),榛莽斗豺獌(8)

循省诚(9)知惧,安排只自憪(10)。食贫甘莽卤(11),被褐谢谰斒(12)

远物裁青罽(13),时珍馔白鹇(14)。长捐楚客珮(15),未赐大夫环(16)

异政(17)徒云仰,高踪不可攀。空劳慰憔悴,妍唱剧妖娴(18)

注释

(1)夙志:平素的志愿。

(2)痹:患病。

(3)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4)菅: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很坚韧,可做炊帚、刷子等,杆、叶可作造纸原料。

(5)海俗:南海岛夷的风俗。

(6)山夷:指永州土著。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7)虺:毒蛇。蜮:传说中能含沙射影害人的水怪。

(8)榛莽:丛杂的草木。獌:狼的一种。

(9)循省:考察、省察。诚:实在、的确。

(10)安排:安置处理。憪:愉快。

(11)莽卤:粗疏、马虎。

(12)被褐:穿着粗布短袄,谓处境贫困。斓斒:颜色不纯。

(13)远物:谓远方所产的物品。《书·旅獒》:“不宝远物,则远人格。”《周礼·夏官·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致方贡,致远物,而送逆之,达之以节。”郑玄注:“远物,九州之外,无贡法而至者。”罽:用毛做成的毡子。

(14)时珍:应时的美味。白鹇:俗名银雉,似山鸡而白。

(15)楚客珮:《楚辞·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遗余珮兮澧浦。”王逸注云:“屈原既放逐,常思念君,设欲远去,犹捐玦珮置于水涯,冀君求己,示有还意。”

(16)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十三级。大夫世袭,且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环:圆环形玉饰寓含“返还”之意。

(17)异政:优异的政绩。

(18)妍唱:美妙的歌词、曲调。妖娴:指精巧雅致。

诗解

全诗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开篇到“腾口任”。这里追忆了三人当年“金马齐入”、“铜鱼共颁”的荣耀以及携手同游的旧情。他们三人清正廉明,敢于直谏,忠心耿耿。柳宗元对友人及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并无半点愧色,可谓扪心自问,无愧苍天。对于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诗人不敢由此直指君王,他把贬谪归罪于奸佞小人的搬弄是非。

第二部分从“圣理高悬象”起到最后。这里,他强忍住对君王的不满,竟然还说了四句“违心”的话——“圣理高悬象,爰书降罚锾。德风流海外,和气满人寰。”可是,这不能说明诗人的虚伪。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就会知道诗人是怀着多么无奈而又渴望君王回心转意的赤诚之情才说出这些话的。

这部分中,诗人饱含血泪地叙说了自己被贬于永州后的惨境——先说生活遭际的寂寞、零落,次说自己的心忧肌残、病魔缠身,再说蛮荒之地的鬼蜮虎狼之可怕、衣食之粗劣,最后才诉说新政的废弃、理想的破灭,将满腔的愁绪推向了高潮。

或许,柳宗元还抱着一线感动上苍、感动君王的希望吧!他反反复复地在诗中叙说这些,既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希望总有一天,君王能体察到自己的一番苦心,诏他回朝。

可是,每每想到这份希望,这份期待,他都倍感绝望与渺茫。所以,才会有了最后四句:“异政徒云仰,高踪不可攀。空劳慰憔悴,妍唱剧妖娴。”这里面既有无奈,又有不甘,还有自慰……总之,是很难说清的一种心情。

唱和诗大多为应景之作,可是柳宗元的唱和诗不仅绝无敷衍,还饱含深情,可谓感人至深。

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之什

题解

娄秀才,即娄图南,是当时寓居永州的一位失意秀才。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交往的朋友中,娄图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物。他是唐初侍中娄师德的后人。柳宗元在《送娄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中说:“仆未冠,求仕进,闻娄君名甚熟,其所为歌诗,传咏都中。”可知,娄秀才早以诗文闻名于京都。他因看不惯官场黑暗,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一直浪迹天涯,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流落到永州后,与柳宗元过从甚密,成为挚友。从元和元年(806年)到元和三年(808年)这三年中,柳宗元与娄图南一起游山玩水,论古道今,互相唱和,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美好的时光总是显得很短暂。娄图南即将远行,柳宗元的心中自然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与依恋,因此,便有了这首感情真挚、哀婉深沉的五言古诗。

原文

远弃甘幽独(1),谁云值故人(2)。好音怜铩羽(3),濡沫慰穷鳞(4)

困志情惟旧,相知乐更新(5)。浪游轻费日(6),醉舞讵伤春(7)

风月欢宁间(8),星霜分益亲(9)。已将名是患(10),还用道(11)为邻。

机事齐飘瓦(12),嫌猜比拾尘(13)。高冠(14)余肯赋,长铗(15)子忘贫。

晼晚(16)惊移律,暌携忽此辰(17)。开颜时不再(18),绊足去何因(19)

海上销魂(20)别,天边吊影(21)身。只应西涧水,寂寞但垂纶(22)

注释

(1)幽独:静寂孤独。

(2)值:遇到、逢着。故人:旧友、老朋友。

(3)好音:悦耳的声音。铩羽:本指鸟的翅膀被摧残,这里比喻不得志的人。

(4)濡沫:用唾沫来湿润,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语出《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慰:使……心里安适。穷鳞:失水之鱼,比喻处在困境之人。

(5)相知:相互了解,知心。更新:使精神上焕然一新。

(6)浪游:漫游。费曰:耗费时日。汉焦赣《易林·坎之鼎》:“探巢捕鱼,耕田捕,费日无功,右手空虚。”

(7)醉舞:犹狂舞。唐李白《邪歌行上新平长兄粲》:“赵女长歌入彩云,燕姬醉舞娇红烛。”讵:岂、怎。伤春:旧指春日施刑不顺天时,故谓之伤春,后指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8)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指男欢女爱。宁:岂、难道。间:间断。

(9)星霜:星辰一年一周转,每年遇寒而降霜,因以星霜指年岁。星辰霜露,这里谓艰难辛苦。分:情分。益亲:更深。

(10)名:名声。患:祸害。

(11)道:指“道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12)机事:机巧之事。《庄子·天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齐:跟……一般平。飘瓦:比喻外来的祸患。

(13)嫌猜:猜疑、嫌忌。拾尘:据《吕氏春秋·任数》记载: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颜回找到米后烧火做饭,孔子看见颜回在甑中抓饭吃。饭熟后,颜回拿饭给孔子吃,孔子说:“我梦见先君吃完饭后再送给我吃。”颜回知道孔子误会了,就说:“刚才炭灰掉进甑中,我觉得丢掉可惜,所以捡出来吃了。”孔子听了笑着说:“所信者目矣,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矣,而心不足恃。弟子记之。”后遂以“拾尘”喻误会致疑。

(14)高冠:高高的帽子。《楚辞·涉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配之陆离。”屈原以“高冠”喻自己的高洁品质。

(15)铗:剑柄。长铗:指长剑。《战国策·齐策》记载:冯谖做了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身边的人都看不起他,冯谖就弹着他的长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听说后满足了他的要求。他后来为孟尝君称相立下了大功。这里是说娄图南虽然像冯谖一样贫穷而能安然若素。

(16)晼晚:太阳偏西,日将暮。《楚辞·九辩》:“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朱熹集注:“晼晚,景映也。”

(17)暌携:分离。忽此辰:忽然就在这个时候。

(18)开颜:露出微笑。这句感叹欢乐的时光将不会再有。

(19)绊足:绊住了脚,指有所拘束而不能施展才华。这句意为:有所羁绊的岁月又怎么会离去呢?

(20)销魂:形容伤感到极点,若魂魄离散躯壳。也作“消魂”。

(21)吊影:对影自怜,喻孤独寂寞。南朝齐谢胱《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轻舟反溯,吊影独留。”

(22)垂纶:垂钓。纶:钓丝。传说吕尚(姜太公)未出仕时曾隐居渭滨垂钓。后常以“垂纶”指隐居或退隐。

诗解

此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诗的前十句,从首句至“星霜分益亲”。这里追忆了诗人和娄秀才在永州相濡以沫的岁月。越是在困境中,这份友谊就越发显得珍贵。“好音怜铩羽,濡沫慰穷鳞”,二句流露出诗人对娄秀才的感激之情,诗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备受摧残,穷途末路的罪人,而故友的同情与慰藉,使他受伤的心多少得到一些宽慰。“困志情惟旧,相知乐更新”中的“乐”,有种苦中作乐的滋味——这是在患难中的相知之乐,是饱含辛酸的忧患之乐。

诗的第二部分是从“已将名是患”至“长铗子忘贫”。此六句抒写了诗人和娄秀才共同的志趣与追求。正是共同的高洁与不愿同流合污的孤傲,使他们互为知己。他们鄙视那些钩心斗角的“机事”与互相猜忌的小人;他们崇尚的是光明磊落、理想远大、矢志不渝的屈原与穷且志坚的冯谖。

诗的第三部分是诗的后八句。这里叙写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分别的时刻就在眼前,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惆怅。朋友离去之后,还会有开怀欢笑的时刻吗?那些幽怨与痛苦将与何人排遣?诗人设想自己往后只能形单影只地过着孤寂的幽居生活,流露出对朋友无限的依恋之情。

柳宗元的这首赠别诗,感情真挚、哀婉深沉,堪称赠别诗中的佳作。

诗评

柳宗元在永州写的诗中,不管什么题材的诗作,都饱含深情,不言悲而悲不自禁,表面写乐而出乐中有忧;语似质而意蕴深婉。

——王田葵《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题解

娄秀才,即娄图南,唐初侍中娄师德曾孙,颇有才华。娄虽有“宣风歌德”之才,却不屑进士。他认为为官者要么能交结权贵,倚靠亲戚;要么出身豪门,吃山珍海味,骑宝马名车,以此来获得朋友的欢心;要么“坐高门,邀大车”,向权贵卑躬屈膝,“娇笑伪言”。而他认为自己不具备这些条件,于是遍游江南,来往于各寺庙间,以求入道之法,过着“居无室宇,出无僮御”的生活。

元和七年(812年),娄图南途经永州,寓居永州城南二里的开元寺。当时柳宗元心情抑郁,遇见娄便一见如故,常来开元寺与娄探讨佛理,聊以自慰。此诗为酬赠娄图南所作,写于元和十年(815年)秋。

原文

客有故园思(1),潇湘(2)生夜愁。病依居士室(3),梦绕羽人丘(4)

味道怜知止(5),遗名(6)得自求。壁空残月曙(7),门掩候虫秋(8)

谬委双金(9)重,难征杂佩(10)酬。碧霄无枉路(11),徒此助离忧(12)

注释

(1)客:指娄图南。何焯《义门读书记》:“谓娄将入道也。”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

(2)潇湘:陶岳《零陵总记》:“潇水在永州西三十步,(出)自道州营道县九疑山中。湘水在永州北十里,出自桂林阳海山中。至零陵北与潇水合。二水……自零陵合流谓之潇湘,故零陵亦有‘潇湘’之称。”

(3)居士室:指娄图南所居开元寺的房舍。慧远《维摩义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当时,娄图南寓居开元寺修道,故称之为“居士”。

(4)羽人丘:传说中的羽人国。据《山海经》说:“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人得道身生羽毛也……丹丘昼夜常明。”章士钊《柳文指要之部》卷二十五说:“子厚尝作《梦归赋》,不梦则已,梦则思归,而娄梦羽人之丘,则其入道之志坚矣。”

(5)味道:揣摩、品味“中道”之说。《后汉书·申屠蟠传》:“安贫乐潜,味道守真。”知止:谓志达到了至善的境地。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朱熹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6)遗名:遗弃名位。

(7)壁空:形容家境贫寒,一无所有。残月:清晨出现的弯月;残缺不圆的弯月。曙:天刚亮。

(8)候虫秋:秋虫入室鸣叫。《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9)谬:错误的,这里是谦辞,承蒙的意思。双金:“双南金”的略语,指优质黄金,这里比喻优秀的两篇诗文或两个人。

(10)征:诏请、寻求。杂佩:总称连缀在一起的各种佩玉。《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毛传:“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这里喻指文章的变化句式。委金、酬珮,是指柳娄二人唱和应答之意。

(11)碧霄:蓝天。枉路:弯曲的道路。

(12)离忧:遭受忧愁。离:通“罹”,遭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诗解

诗的前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愁怨忧思的感情基调。娄图南常年飘零在外,羁旅生涯,难免不胜愁绪。这里也暗示出了娄的部分病因。“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进一步剖析娄图南得病的主要原因。原来,娄图南被如何入道所困。诗的前四句,点明了题目,也为下文劝勉娄图南做了铺垫。

诗的五、六句为诗人劝勉之句。娄图南甘于清贫,乐于求道,文才“传咏都中”之名丧失殆尽,也无怨无悔。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两句,勾画出了一幅清幽愁伤的楚地秋夜图:月光下,寺院幽寂,寺门虚掩,石壁空空,秋虫“唧唧”。这两句历来被后来的诗人学者所推崇。

诗的最后四句既是劝慰之语,又是抒怀之言。诗人自谦一娄图南委以双金,而诗人却难酬以杂珮。对娄一心只想羽人飞天,诗人郑重指出:世间并无碧天云霄的来去之路,求道的结果也只会是“徒此助离忧”。诗人奉劝娄不要借入道求仙避世。

全诗以“愁思”开头,以“离忧”结尾。此诗不只安慰了娄图南的忧怀,也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愁思”、“离忧”之情。

诗评

起有逸思,律中带古意。

——孙月峰《评点柳柳州集》

张文潜论韩、柳五言警句时,认为“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两句“为集中第一”。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题解

吴武陵,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时最亲密的友人之一。《新唐书·文艺传》:“吴武陵,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元和初擢进士第。……初,柳宗元谪永州,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宗元贤其人。”

此诗当作于元和三年(808年)秋。理由有二:一、诗中“美人隔湘浦”句,说明其时吴武陵居住在潇水之西,柳宗元则居住在潇水之东城内。到元和五年,柳宗元迁居潇水之西愚溪,就不再与吴武陵有潇水之隔了。那么此诗应作于元和五年以前。二、诗中称吴武陵为“美人”,对他的琴艺和才干深表仰慕之情,似为初识其人时的口吻。吴武陵于元和三年初贬谪永州,柳宗元与他初识故应在元和三年。

原文

稍稍(1)雨侵竹,翻翻(2)鹊惊丛。美人隔湘浦(3),一夕生秋风。

积雾杳难极(4),沧波浩(5)无穷。相思岂云(6)远,即席莫与同(7)

若人抱(8)奇音,朱弦縆枯桐(9)。清商激西颢(10),泛滟凌长空(11)

自得本无作(12),天成谅非功(13)。希声閟大朴(14),聋俗何由聪(15)

注释

(1)稍稍:萧森、阴晦。

(2)翻翻:翩翩,鸟飞轻疾的样子。

(3)美人:品德高尚的人、贤人,此指吴武陵。以美人喻指心中仰慕赞美之人,是《诗经》和《楚辞》以来的传统手法。湘浦:潇水边。湘:这儿实为潇水。浦:水边。

(4)积雾:浓重的雾气。杳:幽暗、深广。极:穷尽,这里指看到尽头。

(5)沧:水青苍色。浩:水大。

(6)云:谓、说。这里是说得上的意思。

(7)即席:就席,在座席上。莫与同:不能与他同坐。莫:没、不。

(8)若人:伊人、此人。若:此。抱:怀有。

(9)朱弦:即练朱弦,这里是指用练丝(即熟丝)制作的琴弦。《淮南子·泰族训》:“朱弦漏越。”高诱注:“朱弦,练丝。”矩:紧绷,这里指琴弦紧紧地张在琴上。枯桐:焦枯的桐木,这里借指琴身。相传东汉蔡邕用烧焦了一截的桐木制琴,音甚美,故名焦桐,又叫焦尾琴。

(10)清商:商声,古代五音之一。古代以宫、商、角、徵、羽表示五阶声律,商音清越,故名清商。《韩非子·十过》:“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如清徵。一晋葛洪《抱朴子·畅玄》:“夫五声八音,清商流徵,损聪者也。”唐杜甫《秋笛》诗:“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激:激扬,飞荡。西颢:秋天。古人以东南西北配春夏秋冬,西代表秋。又古人称西方为颢天。《吕氏春秋·有始》:“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昂、毕。西方八月建酉,金之中也,金色白,故曰颢天。”

(11)泛滟:浮光闪动的样子。这里谓歌曲中宛转引长其声。凌:直冲向上。长空:宽广高远的天空。

(12)自得:自觉得意、开心。作:造作、做作。

(13)天成:谓合于自然,不借助人力,天然而成。谅:确实、真的。功:本领、能耐。

(14)希声:奇异的音响。闷:止、尽。大朴:原始质朴之大道。

(15)聋俗:愚昧不明事理的世俗之人。聋:听觉丧失或迟钝,喻愚昧无知。何由:由何、从何。聪:听觉灵敏,听得很清楚。

诗解

这首诗分为二层:

第一层为前八句,从开头至“即席莫与同”,写诗人对吴武陵的思念之情。凄雨侵竹,惊鸟翻飞,浓雾弥漫,烟波浩渺,勾勒出一片秋夜乍寒凄凉的景象。这一方面衬托出诗人被贬谪的愁苦忧戚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暗示出朝廷的黑暗和政局的险恶。诗人和吴武陵可谓同病相怜。在这样的夜晚,诗人一方面感到愁苦寂寞、孤寒无援,另一方面也由此及彼地表达了对吴武陵的惺惺相惜和深切同情。

第二层为后面八句,诗人对吴武陵的琴艺和才华进行了高度的赞赏,对吴武陵的才华被埋没深表愤慨。

首先,诗人通过侧面描写吴武陵的琴弦和琴身十分华丽名贵,为下面琴声的美妙作以铺垫。然后,诗人又从正面描写琴音的飞扬激荡、划破天际,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享受到琴声的高妙悠扬。“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此二句又与秋天和潇江之景相得益彰。

其次,诗人由琴声转向演奏者吴武陵。这琴曲犹如天籁,却是吴武陵真情实感毫无雕饰地自然流露。吴武陵的志趣高远,才华横溢,由此不言而喻。

全诗最后两句,是写诗人为吴武陵的才华被埋没而深表愤嫉。像这样志向高洁的曲调,那些市侩庸俗的权贵们是无法听懂、也无法理解的。这里,柳宗元用辛辣的嘲讽表达了心中无比的愤慨,这既是为友人的不被赏识打抱不平,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题解

这是一首抒情的五言古诗,约写于元和元年(806年)。当时,柳宗元住在永州龙兴寺。龙兴寺在城南,住持僧重巽坐禅于龙兴寺净土院,与住在龙兴寺西厢的柳宗元相邻。由于重巽是楚之南的“善言佛者”,故称其为“超师”。柳宗元于永州求佛道,主要是拜重巽为师。

诗中描绘了一幅晨读禅经图。柳宗元在贬谪永州之初,企图通过读禅经来求得精神的解脱,却不得要领。虽然,他对禅经并不精通,可禅院的清幽,也使他从中得到了一点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

原文

(1)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2)。闲持贝叶书(3),步出东斋(4)读。

真源了无取(5),妄迹世所逐(6)。遗言冀可冥(7),缮性何由熟(8)

道人庭宇(9)静,苔色连深竹(10)。日出雾露(11)余,青松如膏沐(12)

澹然(13)离言说,悟悦(14)心自足。

注释

(1)汲:从井里取水。

(2)清心:纯正之心。拂:抖动。尘服:沾染尘埃的衣服。

(3)贝叶书:指佛经,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4)东斋: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5)真源:本源、本性,这里指佛理“真如”之源。了:懂得、明白。无取:不取为己有。

(6)妄迹:迷信荒诞的事迹。世:世人。逐:追赶。

(7)遗言:前贤的遗训,这里指佛经所言。冀:希望。冥:深奥、深沉。

(8)缮性:涵养本性。《庄子·缮性》:“缮性于俗。”成玄英疏:“缮,治也;性,生也。”何由:怎能、因何。熟:精通而有成。

(9)道人:旧时对道士的尊称,这里指僧人重巽。庭宇:庭院。

(10)苔: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深竹:茂密的竹林。

(11)雾露:指雾。

(12)膏沐:原指古代妇女润发的油脂。《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朱熹集传:“膏,所以泽发者;沐,涤首去垢也。”此处指洗沐、润泽。

(13)澹然:宁静状,恬静、冲淡。

(14)悟悦:因了悟而喜悦。

诗解

诗的前四句为总起,用记叙的手法点明了时间、地点、事件:诗人清早起来,到净土院井里提水洗漱,然后拂去衣服上的灰尘,力求保持心灵的清静。“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是说作者手持佛经,走出东斋房朗朗诵读。虽然诗人对佛理并不精通,但从这里,分明可以看出他对佛法的虔诚。

接下来的四句,表达了诗人对玄妙佛理孜孜以求,却始终不得要领的苦闷。“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表明了世人的偏见。“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表达了佛理的难求。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这四句极具特色:庭院深深,旭日东升,苍苔、竹林沾满雾露,青松经过滋润显得那样翠拔。诗人用简洁的笔墨点染出庭院的空幽,气象一新,令人赏心悦目。

全诗最后两句“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是说:作者放下了佛经,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内心感到无比的满足。“离言说”乃是禅之境界,禅宗教外别法,不应文字,直指人心。

全诗描写了这份习禅的心境,既不故作高深,又耐人寻味,真可谓“深入理窟,高出言外”。

诗评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盖远过“竹经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予家旧有大松,偶见露洗而雾披,真如洗沐未干,染以翠色,然后知此语能传造化之妙。

——范温

“道人”以下言超师院之景,幽闲清净,游目赏心,反得雅趣也。

——章燮

赠江华长老

题解

该诗是柳宗元写给一位江华县老和尚的赠诗。长老是对寺庙住持或德高年长之僧的尊称。诗中这位老和尚生性喜静,沉于佛事,佛理精熟,生活俭朴。

柳宗元的赠答诗,一般都是写给亲朋好友的。像本诗这样写给既非亲故、又无深交的一般僧侣,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中唐时期佞佛成为朝野的风气。诗人多年居住在寺庙,被贬后心灵需要慰藉,感情也需寄托。习佛成为他南荒“系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二是,长老崇佛达到了诗人心中理想的境界:心无旁骛,对物质无所欲求。

总之,此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长老的敬仰与羡慕,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当时旧痛难平的心境。

原文

老僧(1)道机(2)(3),默语(4)心皆寂。去岁(5)别舂陵(6),沿流(7)此投迹(8)

室空无侍者(9),巾屦(10)唯挂壁。一饭不愿余,跏趺(11)便终夕(12)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偶(13)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

注释

(1)老僧:年老的和尚。

(2)道机:谓出尘修道的灵机。

(3)熟:程度深。

(4)默语:沉默或言说。语出《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5)去岁:去年。

(6)舂陵:地名,在今湖南宁远县柏家坪。

(7)沿流:谓顺流而下。

(8)投迹:举步前往投身。

(9)侍者:佛门中侍候长老的随从僧徒。

(10)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11)跏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或单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据佛经说跏趺可以减少妄念集中思想。

(12)终夕:通宵、彻夜。

(13)偶:谐和。

诗解

全诗可分为三节:前四句为第一节,诗人概括介绍了老和尚,赞赏他“道机熟”、“心皆寂”。中间四句则用白描的手法,着重反映了老和尚节俭的生活:老和尚不用徒弟服侍,家徒四壁,吃饭省俭,打坐终日。最后四句,诗人通过描写老和尚周围的静谧环境,衬托出老和尚不凡的修养。

全诗结构匀称,用笔简练。本诗并没交代出长老的家世如何,缘何而投空门,乃至姓名法号等等。诗人有意淡化这些,恰恰突显了老和尚的形象。或许,诗人理想中的佛道真人,就是像老和尚这样修为的人吧!诗人羡慕、向往老和尚的心境,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钦佩。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题解

王国安先生在《柳宗元诗笺释》中认为,此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年)春。“上人”是佛教中对有智、德、善行者的称呼,后用作对僧人的尊称。

柳宗元于永贞元年(805年)冬贬至永州,至则无处可居,只得寄居在永州龙兴寺,遂得以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重巽赠柳宗元以新茶,柳宗元作诗回赠,应当是第二年春以后的事情。观此诗,柳宗元心情已较平静,又新茶当采于春天,因此,王国安先生的说法当可信。

这首诗主要赞美了重巽所赠茶叶的奇妙功效,也表达了诗人对重巽的感激之情。

原文

芳丛翳湘竹(1),零露凝清华(2)。复此雪山客(3),晨朝掇灵芽(4)

蒸烟俯石濑(5),咫尺凌丹崖(6)。圆方丽(7)奇色,圭璧无纤瑕(8)

呼儿爨舞金鼎(9),余馥延幽遐(10)。涤虑发真照(11),还源荡昏邪(12)

犹同甘露饭(13),佛事薰毗耶(14)。咄此蓬瀛侣(15),无乃贵流霞(16)

注释

(1)芳丛:这里指芳香的茶树丛。翳:遮蔽、掩覆。湘竹:湘妃竹、斑竹。

(2)零露:降落的露水。《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郑玄笺:“零,落也。”清华:清雅美丽。

(3)复:又、再、更。雪山客:在雪山隐行修禅的佛祖。语出《涅槃经》卷14。这里指山寺中的重巽上人。

(4)掇:拾取、采摘。灵芽:珍异的茶叶嫩芽。灵:神异的、美妙的。

(5)蒸烟:上升的云气。濑:湍急的水流。

(6)咫尺:距离很近。咫:古代八寸。凌:在……上方,覆压。丹崖:赭红色的山崖,这里其实就是指山崖,丹崖是古代诗文中常用词藻。

(7)圆方:圆形的和方形的,这里指盏茶叶的竹器。丽:附着、附有。

(8)圭璧:古代帝王、诸侯在盛大典礼活动中所执的两种玉器,比喻人品美好。语出《诗经·卫风·淇奥》。这里指茶叶品质如同玉一样美好。纤瑕:细微的缺点、毛病。瑕:玉石上的疵点。

(9)爨:烧火做饭,这里指煎煮茶水。金:黄金,喻华贵。鼎:上古贵族所使用的一种炊具,多为礼器。金鼎:华贵的饮具,也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辞藻,其实是指煎茶的锅或壶罐之类。

(10)余馥:留下的香气。余:剩下的、残留的。延:延伸开来,扩散。幽遐:幽深遥远的地方。遐:远。

(11)涤虑:净化心灵。涤:清洗。虑:心思、精神。发:使流露,显现出来。真照:真相、本性。

(12)还源:回到本源,回复本性。源:水的源头,借指人的原初本性或本质。荡:清除,冲洗干净。昏邪:昏庸邪恶。昏:昏沉,神志不清。邪:邪气,影响身心的不正常因素。

(13)甘露饭:佛祖如来的斋饭,像甘露一样香甜。语出《维摩诘所说经》。

(14)佛事:佛教徒供奉佛祖的法事,这里指佛祖如来化缘来的斋饭,即上面所说的甘露饭。薰:通“熏”,指香气散发开来,使别的物体沾染了香气。毗耶:梵语,即毗耶离城,佛经中指古印度的一座大城市,为释迦牟尼逝世的地方。

(15)咄:叹词,犹“啧”,表示惊诧赞叹。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对……发出赞叹声。蓬瀛侣:仙客的友伴,这里指香茶。蓬瀛:二座仙岛名,即蓬莱和瀛洲。

(16)无乃:或许、恐怕。贵:比较用法,即比……更珍贵。流霞:流动的红色云彩,后用作仙酒名。语出《论衡·道虚》。

诗解

此诗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为前八句,诗人主要从重巽采茶的角度赞美茶叶的精妙。

全诗开头两句说: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既给茶叶赋予了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茶叶品质的好坏,直接与茶树的种类、采摘的时间、当地的气候等多种因素相关。茶树喜好阴凉湿润,古人认为竹下茶最佳。重巽所赠茶叶,正是所谓竹间茶。

富有经验的采茶者都知道,采茶时间最好是每年初春谷雨前后的新芽之时,若在清晨日出前带露采摘其品质更高。诗中第三四句说重巽亲自“晨朝掇芽”,表现出重巽深懂茶道,正合采茶之法。当然,这里也饱含着重巽的一番良苦用心,采茶事小,情谊却深。柳宗元在此也正想表明内心的感激之情。诗中第五六句所说的“蒸烟”和“丹崖”,进一步表明了采茶的不易与茶叶的珍贵。第七句中诗人通过赞美盛装茶叶的器具,侧面又点出了重巽的细心与周到。

诗歌的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作者煎茶、品茶后的种种美妙感受。

首先,第十句“余馥延幽遐”赞美了茶香的持久悠长。然后,诗人近乎夸张地描述了茶香的神奇功效——“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好茶的确有提神等功效,可是,“发真照”、“荡昏邪”还是闻所未闻。诗人上升到佛学高度赞赏此茶,当然,也是想由此赞美重巽其人。

喝着重巽赠送的香茶,诗人感到精神上有所提升,飘飘然竟想起了如来佛祖与天外仙境……

此诗名为写茶,实则记人。我们由此分明能够感受到诗人对重巽的敬仰与感激。这样含蓄的表达手法当为我们所学习。

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1)

题解

据何书置先生考证,吴武陵遇赦北还为元和七年(812年)。理由是,据《新唐书·吴武陵传》中载,吴武陵北归后,淮西吴少阳欲邀之入幕,武陵不答。而据《新唐书·吴少阳传》,吴少阳卒于元和九年九月,故知吴武陵北还在此之前。据柳宗元《小石潭记》、《与杨京兆凭书》、《与李睦州论服气书》、《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诸诗文,元和六年前吴武陵尚在永州。自元和六年到元和九年,其问唯有元和七年有过赦令,故知吴武陵北还之时应为元和七年。那么柳宗元此诗亦当为元和七年吴武陵北还之后所作。

原文

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1)。阳光竟四溟(2),敲石安所施(3)

铩羽集(4)枯干,低昂互鸣悲。朔(5)云吐风寒,寂历穷秋(6)时。

君子尚容与(7),小人守兢危(8)。惨凄日相视,离忧坐自滋(9)

樽酒聊可酌(10),放歌谅徒为(11)。惜无协律(12)者,窈眇弦(13)吾诗。

注释

(1)零陵:永州的旧名。李卿:李幼清,亦即李深源,又称李睦州。元侍御:元克己。简:信札,这里用做动词,寄赠书信。吴武陵:吴子松。

(2)弃捐:弃舍、遗弃,这里指不加任用。湄:水边。

(3)阳光:日光。竟:一作“竞”,满。这里是遍布的意思。溟:海。

(4)敲石:这里指敲击石块以取火光。安:何、什么。施:为、用。

(5)铩羽:羽毛被摧残脱落。铩:伤残。集:群鸟停聚在树上。

(6)朔:北方。

(7)寂历:犹寂寥,冷寂空旷的样子。穷秋:深秋。穷:终尽、末了。

(8)尚:崇尚。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

(9)兢危:戒慎忧惧。兢:小心谨慎。危:畏惧忧恐。守:保全。

(10)离忧:忧愁怨愤。坐:因、由于、为着。自:自然地。滋:生出、长。

(11)樽:蛊酒器。聊:姑且。酌:斟酒。

(12)谅:确实、委实。徒:白白地。为:做事,这里指唱歌。

(13)协律:调整音律,使之和谐。

(14)窈眇:美妙。弦:琴弦。这里用做动词,用琴弹奏。

诗解

全诗分为两大部分:

前八句从宏观角度,借用景物描写概括出诗作的背景——太平世道横遭贬谪之苦,诗人与友人的心境可想而知。柳宗元感到身为臣子的微不足道,“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深切地表达出了这种绝望。

在权贵们看来,当今世道太平,阳光普照,根本用不着革新多事,有所作为。可是,柳宗元认为这说明了权贵们的嫉贤妒能,他们对人才进行无情的扼杀和摧残,这是令柳宗元深恶痛绝的。“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这四句诗中,诗人用反语讥讽,“理”实为乱,“阳光”实为黑暗。

接下来的部分中,柳宗元对那些政敌进行了正面的攻击。“君子尚容与,小人守兢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这种愤懑。想必友人吴武陵与诗人在此问题上也是深有共鸣的吧!

诗的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与这些遭贬才士饮酒赋诗、聊以自慰的无可奈何。为了发泄悲愤,排遣苦闷,遭贬的才士只能以酒消愁,借诗咏怀。即便这样,诗人也还是无法忘却这份痛苦。最后,他绝望地感慨“惜无协律者,窈眇弦吾诗”,看来,无论如何,诗人也还是现实而又清醒的,这注定了柳宗元悲剧的一生。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1)

题解

柳宗元因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不幸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他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柳州。这首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他正当壮蛊之年,“一斥不复,群飞刺天”(韩愈《祭柳子厚文》),政治上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使得他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新唐书》本传说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这首绝句中一连串的奇思异想,正是他那“堙厄感郁”心情的写照。

原文

海畔尖山似剑铓(1),秋来处处割愁肠(2)

若为化得身千亿(3),散上峰头望故乡(4)

注释

(1)与:同。浩初:诗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称。亲故:亲戚、故人。

(2)畔:边、侧。似:有如。剑铓:又作“剑芒”,指剑锋。

(3)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这两句是说,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愁苦的心肠。

(4)若:假若。千亿:极言其多。化身:佛在人间暂时出现的人、动物或植物的形体。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

(5)散上:飘向。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

诗解

古人品评柳诗大都认为其诗“简古”、“澹泊”,可这只是柳诗意境风格的一个方面。柳宗元的这首绝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像山洪陡发,瀑布奔流,激起跳动飞溅的波澜,发出凄厉激越的声响,给人魂悸魄动的震撼。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深沉而又痛快地倾吐出来。

秋天,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端交感,愁肠欲断。诗人从肠断这一意念出发,顿觉矗立在周围的崇山峻岭巉削陡峭。此刻,群山已化为无数利剑的锋芒,割断诗人的愁肠。

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是痛苦的。然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乐府《悲歌行》),诗人却又能从这份痛苦中得到某种满足。正是在这种矛盾心绪的支配下,他想象自己化身无数“散上峰头”。此时的群山已不再是割断他愁肠的利器,而是助他眺望故乡的阶石了。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所谓“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狐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诏追赴都回寄零陵亲故

题解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自永州奉诏赴京,途中作此诗,回寄给在永州的亲朋好友。这首诗中寄托了诗人无比深沉的感慨。经过十年贬谪,诗人饱受了人间至苦。对于少年得志的柳宗元来说,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心理上,他都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此番回京,诗人仍不乐观,当权者大多是他抨击过的政敌,柳宗元深知他们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可毕竟,承蒙皇恩得诏还朝,应该说,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原文

每忆纤鳞游尺泽(1),翻愁弱羽上丹霄(2)

岸傍古堠应(3)无数,次第行看别路(4)遥。

注释

(1)每忆:常想起。纤鳞:小鱼。尺泽:小水池。

(2)翻愁:愁绪翻滚,意为担忧。弱羽:无力的翅膀。丹霄:青云,比喻高位。

(3)堠:古代河岸记里程的土堡。《周书·韦孝宽传》:“一里置一土堠。”或云五里只堠,十里双堠。韩愈《路傍堠》诗:“堆堆路傍堠,一双复一只。”应:是。

(4)次第:挨着次序,一个接着一个。行看:复看、又看。别路:离别的道路。

诗解

诗的起句用比喻的手法,极写诗人被贬永州后的凄惨经历。“每忆纤鳞游尺泽”七个字的背后,尽是辛酸。我们读过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的其他诗作之后再读此诗,会产生潸然泪下的心痛。

本来,得诏还朝是柳宗元十年来梦寐以求的结果,可此诗并未流露出诗人喜悦的迹象,相反,十年的贬谪经历,让他想起仕途惊惧难当。担心自己无力堪担重任,属过谦之辞。诗人真正担忧的是纷繁复杂的人事压力,他还无法顺应当时的潮流,违背自己的心愿,曲意逢迎权贵之徒,而这正是他深为忧患的地方。

诗的后二句实写眼前之景,诗人离永州越来越远,他一路北上,并没有极目北望,相反,却是一路回望。要知道:永州饱含着他多少数不清的辛酸啊!诗人用简短而又平实的十四个字,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渗透出他无尽的思绪。

离觞不醉至驿却寄(1)相送诸公

题解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奉诏回京,临行前永州亲友为他饯行。至驿站后他感慨万千,便写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他们。

原文

无限居人送独醒(1),可怜寂寞到长亭(2)

荆州不遇高阳侣(3),一夜春寒满下厅(4)

注释

(1)觞:古代喝酒用的酒杯。离觞:送别的酒。驿:驿站,古代来往官员及传递公文差役在中途歇宿、换马的馆舍。却寄:回寄,指到驿站后把诗回寄给永州送他的人。

(2)居人:指居住在永州的故旧。独醒:《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一柳诗用其意,紧扣题中“离觞不醉”。盖以屈原自喻,言其头脑清醒,不与世俗同流。

(3)怜:有怜爱、怜惜两个意义,这里应是后者。韩愈《赠崔立元》有“可怜无补费精神。”可怜:即可惜,这里引申为可悲、可叹。长亭:古时设在路旁供行人停息的亭舍。诗词中的长亭多指送别的地方。

(4)荆州:古州名,永州古属荆州。高阳:指汉高祖刘邦的谋士郦食其。他是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人,见刘邦时自称“高阳狂士”。在楚汉战争中,他多次为刘邦出谋,并亲自劝说齐王田广归汉,使刘邦未经一战而得齐地七十余城。侣:伴侣。

(5)下厅:指客舍。这句说作者心事重重,夜晚春寒料峭,不能成眠。

诗解

这首诗突出了诗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苦闷。首句“独醒”二字,紧扣诗题“离觞不醉”,并以屈原自喻,表明诗人头脑清醒,不与世俗同流。

这首诗的意象并不复杂——送别的长亭、料峭的春风、孤寒的夜晚,足以勾起人们的无限感慨。这里面比较令人费解的是“荆州不遇高阳侣”这一典故的取向。柳宗元在贬永州“系囚”期间,没有遇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朋友呢?

从他写给亲朋好友的书信中,我们发现:早在元和初年,柳宗元就曾先后给东川节度使严砺、荆南节度使赵宗儒、岭南节度使赵昌等写信献文,希望他们援引,但都无结果。元和四年,他接到家庭世交、时任京兆尹的许孟容的来信。“得罪五年,未尝有故旧大臣以书见及者”,所以他欢欣鼓舞地给他回了一封千余字的长信。信的结尾,切盼许孟容设法改变他的处境,满纸乞怜之词。接着他又给萧俛、李建、裴埙、顾十郎等故旧写信求援,也是毫无结果。

这些都说明:他在长达十年的贬谪生活中,一直没有遇到给他以援手的朋友,所以,尽管在他奉诏赴京时有那么些故旧亲朋为他送行,他还是感到“可怜寂寞”。

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在经过长达十年之久的贬抑之后,柳宗元清醒地意识到: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到朝廷重任,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援手是寸步难行的。所以,他在本应振作的时刻,反而一夜无眠,感到料峭的春寒包围着他,充溢于整个馆驿。

柳诗较少用典,这首诗虽不是古典诗词用典精当的范例,却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邃,内涵更加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1)

题解

吕温和柳宗元是同乡,他的继母出于柳氏,因此和柳宗元还是中表亲。吕温少年有为,有济世之志。柳宗元对他的抱负、才能、学问、文章都极推崇,他在《祭吕衡州温文》中说:“宗元幼虽好学,晚未闻道,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于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真正,而为道不谬。”吕温于元和三年被贬为道州刺史,两年后又转衡州刺史。衡、道两州都与永州紧邻,时柳宗元在永州贬所,自然与吕温交往较多。

元和六年(811年),时任衡州刺史的著名政治家、诗人吕温去世,年仅40岁。柳宗元失去了这样一位挚友,悲痛万分,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追悼他。这是和刘禹锡的悼诗,故称“同刘二十八”。

原文

衡岳新摧天柱峰(1),士林憔悴泣相逢。

只令文字传青简(2),不使功名上景钟(3)

三亩空留悬磬室(4),九原犹寄若堂封(5)

遥想荆州人物论(6),几回中夜惜元龙(7)

注释

(1)刘二十八,即刘禹锡。吕衡州:即吕温,生前为衡州刺史,故称吕衡州。李元二侍御:指李景俭和元稹,当时同被贬在江陵。

(2)衡岳:南岳衡山。天柱峰:衡山群峰之一。

(3)青简:竹简,古时曾用竹片书写文章和典籍。

(4)景钟:大钟,有些古钟上刻有铭文,记载当时的某些大事和人物的功绩。

(5)三亩:即“三亩宅”。《淮南子·原道训》:“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后以“三亩”指栖身之地。悬磬:室内空虚,只有梁椽,如同古代用作乐器的磬石只有一个人字形架子一样,古人常用以形容家中一无所有。

(6)九原:本为山名,在今山西新绛县北。相传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此,后世因称墓地为九原。堂封:指坟墓。语出《礼记·檀弓》:“吾见封之若堂者也。”郑玄注:“封,筑土为垄。堂,形四方而高。”意思是把坟墓筑成高高的方形,像堂一样。此子夏述孔子论墓葬之言。故后以“堂封”指称坟墓。

(7)荆州人物论: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东汉末,荆州牧刘表曾与刘备、许汜谈论天下人物,刘备极力推崇陈登,时陈登已死。

(8)元龙:陈登的字。他曾任广陵太守,帮助曹操消灭吕布。

诗解

此诗气魄雄浑,意境苍凉,不失为悼亡诗的典范。

首句则不凡,诗人将吕温之死比作南岳天柱峰崩摧,突出吕温的享誉之高、影响之大。鲜明的意象,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魄。

“士林憔悴泣相逢”直写众人的悲痛。柳宗元在(《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中说:“君之卒,二州之人哭者数月”,“余居永州,在二州中间,其哀声交于南北,舟船之上下,必呱呱然,盖尝闻于古而睹于今也”。这些情景,都是柳宗元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铭之于心、记之于文的。这里并无半点溢美夸张之矫饰,透露着诗人无限的痛惜之情。从众人的哀痛中,我们也能得知吕温生前的为人。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吏,能如此深受人民爱戴,实属难得。

诗的颔联,高度赞扬了吕温的文章。在柳宗元看来,吕温的文章足以流传后世,可是,他的政治才华还远远没有得到施展。诗人慨叹吕温的生不逢时,同时也暗含着对自身遭遇的感喟。

颈联写吕温生前的清贫以及死后的凄凉。吕温为官清廉,品德高尚——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即便是这样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好官,他死后也只能魂寄他乡。虽然当地人民出于对他的敬仰与爱戴,为他修筑了坟墓,但死后不能归葬故里,仍不免让人萌生凄凉之感。

尾联借用典故,抒写对吕温的怀念与叹惋。汉末刘表、刘备、许汜等人评论当世英雄豪杰,曾盛赞广陵太守陈登。陈登是颇有“扶世济民”之志,充满豪气与才华的人,不幸中年早逝。这里,诗人想象李、元二人在江陵谈论当世英豪时,也会怀念和推崇吕温,为之谈到深夜,如同当年刘备等人谈论天下英雄时推崇陈登一样。

此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吕温的深切哀悼,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

诗评

本诗深沉悲凉,笔力千钧,正如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所云:“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重别梦得

题解

梦得,刘禹锡的字。元和九年(814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重别梦得》是柳宗元赠给刘禹锡三首诗中的一首。

原文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1)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2)

注释

(1)岐路:指离别分手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道,下泣言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岐路言离,欢笑分首。”

(2)晚岁:晚年。翁:老头儿。

诗解

这首诗临岐叙别,情意深长,表面上不着一“愁”字,而平静中却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精妙概括了他与刘禹锡二十多年来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贞元九年(793年),二人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都,不久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与坎坷遭遇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之间的友情已非一般言语所能尽述的。刘禹锡能够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他在答诗中也抒发了同样的感慨——“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今朝岐路忽西东”,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今朝”、“忽”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点出诗人对转瞬别离的惊心。“西东”着实令人心酸: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他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不祥的预感。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诗人故作旷达地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互为邻里,白发相守,共度过晚年。此二句似与一般歌咏归隐的诗歌相同,但我们只要再看看(《三赠刘员外)》中,诗人又一次问刘禹锡“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就可以明白诗人与刘禹锡相约归田为邻的愿望中,蕴涵着怎样的情感。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路的离愁,唯其如此,诗人那信誓旦旦的语气也就更觉凄楚动人。

这首诗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堪称柳诗中的代表之作。

诗评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题解

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官职虽然比司马高了,可是地区却更为僻远,这实际上是政治迫害的继续。

在暮春三月的落花时节,柳宗元与他的同道刘禹锡又带着失望的心情一同离京赴任。这真是“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他们一路上相互赠答了不少诗篇,在共同政治思想和生活遭遇的基础上,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了。他们一直同行到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才依依不舍地分手惜别。

柳宗元到了柳州任所之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一天,他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寄给刘禹锡等四位同道。

原文

城上高楼接大荒(1),海天愁思正茫茫(2)

惊风乱飐芙蓉水(3),密雨斜侵薜荔墙(4)

岭树重遮(5)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6)

共来百越文身(7)地,犹自音书滞(8)一乡。

注释

(1)接:目接、看见。大荒:广阔而荒凉的原野,也指边远荒漠之地。

(2)海天:海天相接,一望无际。海天愁思:比喻愁思像海一样深,天一样广。茫茫:漫无边际。

(3)惊风:狂风。飑:风吹物体颤动。芙蓉:莲(荷)的别名。这里指荷花。芙蓉水,即长满荷花的水面。

(4)密雨:大雨。薜荔:又名木莲,一种缘墙树牵藤的蔓生香草。这两句写夏季急风骤雨中的近景,借美好的事物受到风雨的摧残,抒发对个人和友人屡遭不平待遇的愤懑之情。

(5)重遮:重重叠叠地遮蔽。

(6)江:指柳江,当时亦名浔水,蜿蜒曲折地绕城而流。九回肠:明喻柳江曲折,暗喻愁肠百结。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有“肠一日而九回”之句,梁简文帝《应全诗》中也有“望郡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句。柳宗元即取此意。这两句写远景,寓有去国离乡遥远,友人被重山远水阻隔,音书难通而产生无限愁苦之意。

(7)百越:亦称百粤。泛指古代岭南一带少数民族。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越族人民有断发文身的习俗。

(8)犹自:仍然。音书:音讯、书信。滞:不流畅,阻隔。

诗解

诗的开头两句总起,写诗人登上城楼触景伤怀。“城上高楼接大荒”,此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诗人面对着辽阔的大荒野,不禁悲从中来,愁思万端:远谪永州,十年被弃,壮志未酬,好不容易得到召还,满怀希望地回到长安,以为政治理想又可实现了,谁知立足未定,又被贬逐到更僻远的柳州。“茫茫”,既是写“海天”的无边无际,同时,也是写“愁思”的无穷无尽。

诗的中间四句,就登楼所见景象,由近及远借景抒怀。

前两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是近景。夏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惊”、“密”突出了狂风暴雨的肆虐。这两句表面上是写夏季急风暴雨的景象,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诗人用曲折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自然景象暗喻人事,有含蓄蕴藉之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此二句是远景。山上那重重树木,遮断了诗人的视线,使他望不到远隔千里的战友,他黯然神伤,不得不把视线收回。当他俯视城外的柳江时,不禁又产生了“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悲哀。这里,诗人用回环曲折的江流比喻自己的愁肠百折,异常贴切。此句既照应了开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又很自然地引发下文的慨叹。

诗的最后两句,直抒情怀,点明寄书寓意。诗人与刘禹锡等四位战友,一同遭受贬逐,天各一方。由于地处偏远,道路不通,彼此音信阻隔,竞不能相互慰藉。诗人的悲凉之意,不难得知了。

全诗构思细密,抒情深沉委婉、极富感染力,是一首情景浑融的佳作。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题解

这首诗,诗人写于柳州刺史任上。时当二月,地处南方温热地带的柳州早已是百花盏开,春色满园了。一场暴风雨洗劫了百花,这引起了诗人的一番感慨。

原文

宦情羁思共凄凄(1),春半(2)如秋意转迷。

山城(3)过雨百花尽,榕(4)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

(1)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羁思:羁旅之思。凄凄:形容悲伤凄凉。

(2)春半:谓春季已过半。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3)山城:依山而筑的城市。北周庾信《奉和泛江》:“岸社多乔木,山城足回楼。”唐白居易《郡中》诗:“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

(4)榕:常绿乔木,有气根,树茎粗大,枝叶繁盛。产于广东、广西等省。

诗解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正如《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心因“物色之动”而摇,辞因“情以物迁”而发。诗人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交集。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景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融为一体。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郁结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愁苦。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联系他在去柳州途中写的“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岭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诗句,就可以知道这一句抒发的,是何等分量的惆怅了。诗人不用浓墨重彩的渲染,只用“凄凄”二字就足以表明一切。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所谓“厚积薄发”,正是柳宗元不少诗作的特点。

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从诗的章法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诗人的孤寂无助之情显得更加强烈。阳春二月却见如秋之景,正说明了他内心的凄凉。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他心意凄迷了。莺声“乱啼”,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在于诗人所怀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这是诗人郁积多年的愤激、苦闷随触即发的倾泻。王士稹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准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景只是风雨凄凄的江南习见之景,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题解

诗题点明此诗写于诗人贬官柳州时期。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

原文

手种黄柑(1)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2)

方同楚客怜皇树(3),不学荆州利木奴(4)

几岁开花闻喷雪(5),何人摘实见垂珠(6)

若教坐待(7)成林日,滋味还堪(8)养老夫。

注释

(1)黄柑:果名,柑的一种。宋苏轼《峻灵王庙碑》:“石峰之侧多荔枝、黄柑,得就食。”

(2)城隅:城角,多指城根偏僻空旷处。

(3)楚客: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皇树:《楚辞·九歌·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后因以“皇树”为橘树的代称。

(4)利:从……中得到好处。木奴:《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阳太守李衡”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吴末衡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后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

(5)喷雪:形容白花怒绽。

(6)垂珠:悬挂的珠串。

(7)坐待:坐等。

(8)滋味:味道。堪:能、可以、足以。

诗解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为什么诗人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呢?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诗人对此作出了回答:原来,柳宗元爱柑橘主要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今天,诗人秉德无私,却远谪炎荒,此情此心,对谁可表?或许,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吧!诗人坚决与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划清界限,表明自己为官正直。

接着,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联想到将来它们开花结果的情景:“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诗人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现实中的诗人是如此的孤寂无望,他不禁要问自己:这幼小的柑橘树究竟要过多久才能开花?将来由谁来摘它的果实?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呆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

最后,诗人故作旷达地说:“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如果我们停留在表面理解这首诗作,难免要赞叹诗人的旷达,可是,结合柳宗元的其他诗作,我们不难想象对于柳宗元这样一个胸有块垒之气的志士来说,“坐待成林日”究竟是什么“滋味”。

应该说,这首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这是形成“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

诗评

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清人姚鼐《唐宋诗举要》卷五

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

——《欧阳文忠公集》卷二

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

题解

吕衡州,即吕温,字和叔,又字化光,贞元年间湖南观察史吕渭长子。贞元十年(794年)考中博学宏词科,“与王叔文厚善,骤迁左拾遗,除侍御史”。贞元十九年(805年),吕温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并成为王叔文“永贞革新”集团中的一员。第二年,吕温随御史中丞张荐出使吐蕃,留居一年有余。因而,当“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或遭杀戮或被贬僻地,独吕温不仅因外使得免,还缘例晋升户部员外郎。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吕温升任刑部郎中兼侍御史。因与御史中丞窦群、监察御史羊士谔等弹劾宰相李吉甫勾结术士惑乱朝政,先后被贬为均州刺史、道州刺史,一年后又改贬衡州刺史。在道州、衡州任上,吕温打击豪绅、惩治腐败,使二州上下焕然一新,政绩卓著。但在衡州仅年余便病逝任上。吕温生前与柳宗元交往密切,柳宗元跟他感情很深。

段九秀才,即段弘古,与柳宗元、吕温友善,曾在吕温门下。吕温于元和六年(811年)病逝,元和九年(814年),经刘禹锡、柳宗元向永州刺史崔能推荐,段九秀才被邀请到永州。段被邀至永州时,柳宗元在段处见到吕温的遗墨,顿时触物伤怀,写下了这首绝句。

原文

交侣(1)平生意最亲,衡阳往事似分身(2)

袖中忽见三行字(3),拭泪相看是故人(4)

注释

(1)交侣:交友。吴汝沦《柳州集点勘》:“‘侣’当作‘吕’。”近是。

(2)衡阳往事:指过去吕温任衡州刺史时治理政事。似分身:办事之多办事之快,好像能分身一样的神奇,此言吕温生前为官勤勉。

(3)三行字:即书迹。

(4)故人:指吕温。

诗解

吕温和柳宗元的关系非同一般。他是柳宗元的表兄,更是柳宗元的知己。柳宗元在《祭吕衡州文》中说:“海内甚广,知者几人?自朋友凋丧,志业殆绝,唯望化光,伸其宠略,震耀昌大,兴行于时,使斯人徒,知我所立。”吕温的逝世对柳宗元的打击相当大,这在他的诗文作品中多有体现。本诗首句就直接抒发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情谊,一个“最”字为全诗奠定了浓厚的感情基调。

第二句中,诗人仅截取了吕温政治生涯的一个横断面,高度评价了他在治理州郡上的政绩。其实,“往事”一词,包含着无数更为丰富的内容,诗人想起的往事还有很多很多,那些都已深藏在他心中,一触即发。

三、四二句最为感人。“三”字为虚指,表明字迹之少。睹物思人,何况见字如见人呢!诗人看见吕温的字迹,再也忍不住心中强烈的悲恸之情。堂堂七尺男儿竟顿时泪如雨下,这是怎样深厚的友情啊!此时吕温已去世三年,诗人还如此心绪难平,足见二人感情之深。回照首句一“最”字,可谓互为印证。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通俗易懂,背后蕴藉的感情真挚肺腑。可谓字字见血,句句含泪。

酬曹侍御过象县(1)见寄

题解

韩醇《诂训柳集》卷42云此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不知何据。曹侍御路过象县时有诗寄赠柳宗元,因象县距柳州较近,则柳宗元有可能是在柳州刺史任上。但旧注云破额山在今湖北省最东部黄梅县境内,而潇湘则属湖南。故前人于此亦多所怀疑。

另一种可能是:宗元此时在永州。曹路过象县时作诗寄给永州的宗元。永州是潇湘二水汇流之处,与象县相距颇远,正合“遥驻”之意。而且永州潇水中有白蘋洲,宗元欲采此蘋花寄潇湘怀人之意。

因为支持前一种说法的人较多,我们姑且按诗人于柳州作此诗赏析。

原文

破额山前碧玉流(1),骚人遥驻木兰舟(2)

春风无限潇湘意(3),欲采蘋花不自由(4)

注释

(1)酬……见寄:接受别人寄赠作品后,以作品答谢之。侍御:侍御史。象县:唐代属岭南道,蘋即今广西象州。此诗具体写作时间、地点不甚明了,却颇负盛名。

(2)破额山:是象县沿江的山。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这里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

(3)骚人:一般指文人墨客,此指曹侍御。木兰:属落叶乔木,古人以之为美木,文人常在文学作品中以之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这里称朋友所乘之船为木兰舟,是赞美之意。

(4)潇湘:湖南境内二水名。柳宗元《愚溪诗序》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这句说我在春风中感怀骚人,有无限潇湘之意。“潇湘意”是何意?应该说既有怀友之意,也有迁谪之意。

(5)蘋: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亦作猪饲料。亦称“大萍”、“田字草”。采蘋花:南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暮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清一统志湖南永州府》:“白蘋洲,在零陵西潇水中,洲长数十丈,水横流如峡,旧产白蘋最盛。”

诗解

首二句,诗人切题“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主要是从曹侍御赠诗的角度,抒发感激之情。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和事物来烘托他,这里不无隐藏着厚彼薄己的隐痛。

诗的后二句,主要寄托“酬”的内容。这两句体现了柳宗元独有的特色。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使人产生无限联想。“潇湘”一带,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不是把曹侍御称为“骚人”吗?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

结句中的“欲采蘋花”,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蘋花盛开,朋友之间相互赠送白蘋花以寄托离别相思之情是多么自然的事情啊!可是,作者却无此自由。为什么呢?显然,这与诗人谪居的险恶处境有关。

这首诗语言简练,写景如画。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句看,比兴并用,虚实相生,能够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

诗评

欲采蘋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未由意,与《上萧翰林书》同意,而词特微婉。

——沈德潜《唐诗别裁》

山前水碧,侍御停舟于此,我之感春风而怀无限之思者,正欲采蘋潇湘,以图自献,乃拘于官守不自由也。

——唐汝询《唐诗解》

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

题解

法华寺,今名高山寺,在永州城内东山上。唐代名法华寺,宋代改名万寿寺、报恩寺,明清改为高山寺。唐代法华寺在明万历初毁于火,今所残存高山寺为清代道光年间在法华寺原址旁边重新改建的。石门精室,在东山南隅不远崖下,其岩名华严岩。明隆庆《永州府志》:“华严岩,在县南一里之郡学后,唐为石门精室。”因有绝壁在石栈两旁敞开,故名石门。石门精室遗址今已被毁。

此诗当作于元和元年(806年)春夏间。其依据有四:其一,法华寺西亭建于元和元年夏,此诗未提及法华寺西亭,时间当稍早。其二,诗中有“愿言怀名淄,东峰旦夕仰”之句,应是慕名而初次探访口气。其三,诗中又有“尤悦草木长”之句,应为春夏间景象。其四,据王昶《金石萃编》卷105柳宗直等华严岩题名,柳子等出游华严岩为元和元年三月八日。因此,这首诗是柳宗元到永州之后最早的记游诗之一。诗的篇幅又较长,内容丰富,已明显地表现出柳宗元记游诗的独特风格和成就,值得我们高度注意。

原文

拘情病幽郁(1),旷志寄高爽(2)。愿言怀名缁(3),东峰旦夕仰(4)

始欣云雨霁(5),尤悦草木长。道同有爱弟,披拂恣心赏(6)

松溪窈窕(7)人,石栈夤缘(8)上。萝葛绵层甍(9),莓苔侵标榜(10)

密林互对耸,绝壁俨(11)双敞。堑峭出蒙笼(12),墟险临滉漾(13)

注释

(1)拘情:被拘束的心情。病幽郁:由于深深的苦闷而成病。幽:深、暗。郁:郁结、苦闷。

(2)旷志:旷达的志趣,舒畅的情怀。旷:开阔、开朗。志:心情、精神。寄:依托、凭靠。高爽:天气明朗,空气流通。

(3)愿言:思念殷切貌。《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郑玄笺:“愿,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怀:怀念、想念。名缁:名僧。这里指石门精室长老和法华寺览照(觉照)。缁:黑色,因为和尚多为黑色僧服,故借指和尚。

(4)东峰:东山。因在永州城内最高处,又名高山。旦夕:早晨和晚上。仰:仰慕、向往。

(5)霁:雨雪、云雾消散。

(6)披拂:摆动、摇动、飘动。恣:尽情、随意。心赏:心情欢畅。

(7)窈窕:山水深远的样子。

(8)栈:阶梯、台阶。夤缘:攀附。夤:攀扯。缘:攀缘。

(9)萝葛:这里泛指藤蔓植物。萝:丝萝。葛:葛藤。绵:延伸。层甍:高高的屋脊。层:高。甍:屋栋、屋脊。

(10)莓苔:苔藓。莓:青苔。侵:侵蚀。标榜:题额,题写有字句的匾额。

(11)俨:整齐。

(12)堑:深沟,这里指山涧。出:出露、显露。蒙笼:即蒙茏,草木茂盏的样子。

(13)墟:丘、山。险:高险。幌漾:形容水广阔无涯。

原文

稍疑地脉(1)断,悠若天梯往(2)。结构罩(3)群崖,回环驱万象(4)

小劫不逾瞬(5),大千若在掌(6)。体空得化元(7),观有遗细想(8)

喧烦困蠛蠓(9),蹋蹐疲魍魉(10)。寸进谅何营(11),寻直非所枉(12)

探奇极遥瞩(13),穷妙阅清响(14)。理会方(15)在今,神开庶殊曩(16)

注释

(1)稍:甚、颇、极。疑:通“拟”,类似。地脉:大地的脉络。主要指山丘沟壑的起伏和走向。

(2)悠:轻飘。天梯:古人想象中的登天的阶梯。比喻高而险的山路。

(3)结构:构建。这里指建造的寺庙佛舍。罩:覆盖,在……之上。

(4)回环:环绕四周。驱:奔驰。这里指变化万端,给人以目不暇接的动感。万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景象。

(5)小劫:佛教的时间名词。指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岁,又从八万岁减至十岁,如此经过二十个往返为一小劫。《法华经·化城喻品》:“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隋书·经籍志四》:“末法已后,众生愚钝,无复佛教,而业行转恶,年寿渐短,经数百千载间,乃至朝生夕死,然后有大水、大火、大风之灾,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归纯朴,谓之小劫。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逾:超过。瞬:眨眼之间。

(6)大千:佛教名词,又叫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指广大无边的世界。佛教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起来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叫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中含有千的三次相乘,故又叫三千大千世界。在掌:在掌心之中,喻细小。

(7)体:体会、领悟。空:佛教词语,指超乎色相现实的境界。通俗地说,万事万物都非其本相,而是无相的,虚无的。故佛教又以不执著于色相为空。得:懂得。化元:即化于元。世界的一切都是从元气化生而来。化:生成、造化,指自然界生成万物的功能。元:本原、元气。

(8)有:佛教词语,指色相世界。通俗地说,就是指万事万物一时所呈现于外的形态。色相的千变万化会阻碍人们对佛教真谛的把握和理会,所以佛教又以执著色相不能看破为有。遗:抛弃。细想:各种琐屑的念头和欲望。

(9)困蠛蠓:被蚊蚋之类飞虫所困扰。蠛蠓:一种小飞虫,形类蚊蚋,喜欢乱飞。

(10)跼蹐:畏缩恐惧的样子。疲魍魉:被魍魉弄得疲惫不堪。魍魉:传说中山川的精怪。

(11)寸进:细微的进展。寸:一寸一寸地,喻细微。谅:委实、其实。营:求。

(12)寻直:八尺长的直立的身躯。寻,八尺。非所枉:不是所随意弯曲的。枉,曲。

(13)极遥瞩:用尽目力向远方望去。极:用尽。瞩:望。

(14)穷:穷究,寻求根源或尽头。阅清响:考察发出清妙声响的山泉。阅:考察。

(15)理会:对事理有所领悟。方:正好。

(16)神开:精神开朗。庶:很。殊曩:与往昔不一样。殊:异、不同。曩:往昔、先前。

原文

兹游苟不嗣(1),浩气(2)竟谁养。道异诚所希(3),名宾匪余仗(4)

超摅藉外奖(5),俯默有内朗(6)。鉴尔揖古风(7),终焉乃吾党(8)

潜躯委缰锁(9),高步谢尘坱(10)。蓄志(11)徒为劳,追踪将焉仿(12)

淹留值颓暮(13),眷恋睇遐壤(14)。映日雁联轩(15),翻云波泱漭(16)

注释

(1)兹:此,这样的。苟:假如。嗣:接续。

(2)浩气:正大刚直之气,指雄阔的心胸和高远的精神。

(3)道:方式,这里指处世方式。希:盼望。

(4)名宾:名称是实际的外在之物。匪:通“非”,不是。仗:依靠、凭倚。

(5)超摅:腾跃。藉:借、凭借。奖:助、帮助。

(6)俯默:低首沉默。内朗:内心开朗。

(7)鉴尔揖古风:古代曾皙铿锵一声收住琴音,对孔子从容表明自己向往悠闲自在生活的志向,这样的风范令我拜服敬仰。《论语·先进》:“……点,尔如何?鼓瑟希,鉴(一作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鉴尔:即铿尔,弹奏琴瑟收尾时响亮划拨声。尔:词缀。揖古凤:向古人的风范表示拜服敬仰。揖:拱手礼,这里指敬服。

(8)终焉:始终。焉:词缀。吾党:我的同道人。党:同道而结合在一起的人群。

(9)潜躯:把自身潜隐起来。委:弃去、卸下。缰锁:缰绳、枷锁,指束缚。

(10)高步:犹高蹈,高蹈远行,指隐居避世。谢尘块:辞别世俗社会。谢:辞别、离开。尘块:尘埃,这里引申指俗世。

(11)蓄志:长期以来怀有某种志愿。

(12)追踪:追随古人的踪迹。焉:安、哪儿。仿:效仿、学习。

(13)淹留:停留。值:当、到。颓暮:衰老。

(14)睇:斜着眼看。遐壤:远方。遐:远。

(15)映曰:在阳光的映照中。雁联轩:鸿雁连队高飞。轩:高,高飞。

(16)泱漭:水势浩瀚的样子。

原文

殊风纷已萃(1),乡路悠(2)且广。羁木畏漂浮(3),离旌(4)倦摇荡。

昔人叹违志(5),出处今已两(6)。何用期(7)所归,浮图(8)有遗像。

幽蹊不盈尺(9),虚室有函丈(10)。微言信(11)可传,申旦稽吾颡(12)

注释

(1)殊风:不同的风俗。殊:特别、不同。萃:聚集。

(2)乡路:指还乡之路。悠:远、长。

(3)羁木:木偶。因木偶受绳线的牵引,故名。畏漂浮:害怕漂浮在水上,不知将流到何处去。《战国策·齐策三》:“土偶人曰:‘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然将何所之也。’”

(4)离旌:离乡出征者的旗帜。

(5)违志:背离了自己的心愿,指曲己而求仕。

(6)出:外出入世求仕。处:隐居避世。两:分开为二。

(7)何用:用不着。期:期求。

(8)浮图:梵语音译,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也作“浮屠”、“佛图”。

(9)蹊:小路。盈:满。

(10)虚室:空室,这里指空寂的佛舍。函丈:包容一丈见方之地,即方丈,指佛寺长老或住持之室。函:包容。

(11)微言:精妙之言。微:精微、精妙。信:相信。

(12)申旦:自夜达旦,犹通宵。《楚辞·九章·思美人》:“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申:延伸,一直到。稽吾颡:我虔诚地顶礼膜拜。稽颡:跪拜时额头在地上停留一会儿。稽:停留。颡:额头。

诗解

全诗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开头四句,点出诗人出游的原因。诗人自被贬以来,郁积着无尽的愁绪,这种心情无以排解,故想到借登山出游以抒“旷志”之怀。

第二部分从“始欣云雨霁”至“回环驱万象”。此段诗人极写出游所见美景,表达了诗人愉悦山水的心情。天气放晴,万物生机勃勃,诗人同爱弟一同登山,感到无比开怀畅快。诗人所见之景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幽僻,一是高峻。幽僻既是写实,同时,又与被贬蛮荒的悲凄感受暗含。高峻则是作者孤傲清高个性的映照。

第三部分从“小劫不逾瞬”到“追踪将焉仿”。这里,柳宗元由登高远眺产生了无限感慨:既有对佛家境界的探索领悟,又有对现实生活的感怀议论。总之,诗人极力抛开烦恼、名利,希求真正体会到观游山水的意义。

第四部分则为最后十六句,写诗人天晚以后的所见所感。这段流露出诗人无比孤寂落寞的心绪。首先是由天晚当归而引发的思乡之愁,然后是对前途的无望之叹,最后是希求皈依佛理以便解脱。

全诗虽记游山水,却始终不离诗人的悲愤幽怨。诗人也希望能够洒脱超然,可一旦抒怀畅谈,就难免充满悲切之音。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题解

朝阳岩,在今永州芝山城西朝阳公园内,位于潇水西岸。西亭,即刺史窦泌为元结建的茅阁。唐诗人元结比柳宗元来永州早四十年,他来永州游过朝阳岩并为之命名后,刺史窦沁为元结建了茅阁,即西亭。

柳宗元贬居永州后,常到此游览,借以排忧遣怨。此诗是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第一次游朝阳岩所作。

原文

谪弃殊隐沦(1),登陟(2)非远郊。所怀缓伊郁(3),讵欲肩夷巢(4)

高岩瞰清江(5),幽窟潜神蛟(6)。开旷延阳景(7),回薄攒林梢(8)

西亭构其巅(9),反宇临呀庨(10)。背瞻(11)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茆(12)。羁贯去江介(13),世仕尚函崤(14)

故墅即沣(15)川,数亩均肥硗(16)。台馆葺(17)荒丘,池塘疏沉坳(18)

注释

(1)谪弃:谪置,因罪而徙置。殊:与……不同。隐沦:隐居。

(2)登陟:登上。

(3)缓:放松、松弛。伊郁:忧郁、幽怨。

(4)讵:岂、怎。肩:与……比肩。夷巢:伯夷和巢父的并称,用以指品行高洁的人。

(5)高岩:指朝阳岩。瞰:从高处往下看。清江:水色清澄的江。

(6)神蛟:古代传说中指以魔力兴风作浪的蛟龙。汉刘向《新序·善谋下》:“夫神蛟济于渊,而凤鸟乘于凤,圣人因于时。”

(7)开旷:指天地、场地等开阔旷大。阳景:阳光。

(8)回薄:盘旋回绕。攒:积聚。林梢:林木的尖端或末端。

(9)构其巅:建造在山巅上。

(10)反宇:屋檐突起的瓦头。呀痚:深广的太空。呀:太空。庨:深广的样子。

(11)瞻:往上或往前看。

(12)菁茆:即菁茅,一种香草,古代祭祀时用它漉酒去滓。

(13)羁贯:古时成童发式,女曰羁,男曰贯。后泛指童年。这里指诗人童年的时候。江介:江左。指长江以东之地。《文选·左思(魏都赋)》:“况河冀之爽崆,与江介之湫湄。”吕向注:“介,左也。”

(14)世仕:历来做官。尚:尊崇、注重。函崤:函谷关、崤山,泛指中原地区。

(15)沣:水名,在陕西省。

(16)肥硗:肥沃。

(17)台馆:楼台馆阁。葺:累积、重叠。

(18)疏:分散。沉坳:很深的坳泽。

原文

会有圭组(1)恋,遂贻山林嘲(2)。薄躯信无庸(3),锁屑剧斗筲(4)

囚居固其宜(5),厚羞久已包(6)。庭除植蓬艾(7),隟牖悬蟏蛸(8)

所赖山川客,扁舟枉长梢(9)。挹流敌清觞(10),掇野代嘉肴(11)

适道有高言(12),取乐非弦匏(13)。逍遥屏幽昧(14),淡薄辞喧呶(15)

晨鸡不余欺(16),风雨闻嘐嘐(17)。再期永日(18)闲,提挈移中庖(19)

注释

(1)圭组:印绶,借指官爵。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组:古代佩印用组,引申为官印或做官的代称。

(2)贻:遗留、留给。山林:这里指代隐居山林的士人。嘲:嘲笑。

(3)薄躯:微贱的生命,谦辞。汉王粲《鹖赋》:“令薄躯以免害,从孔鹤于园湄。”信:确实。无庸:无须,没有用。

(4)锁屑:即琐屑,烦细、细碎。剧:使……厉害。斗筲:筲,一种竹器,仅容一斗二升。因斗和筲都是很小的容器,比喻气量狭小和才识短浅。《论衡·定贤》:“家贫无斗筲之储者,难责以交施矣。”《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囚居:这里指诗人贬谪之后的生活。固:本、原来。宜:应该、应当。

(6)厚羞:这里指诗人蒙受的巨大耻辱。包:容纳。

(7)庭除:庭前阶下,庭院。蓬艾:蓬蒿与艾草,亦泛指丛生的杂草。

(8)隟牖:狭小的窗户。隟:同“隙”。牖:窗户。蟏蛸:虫名,长脚蛛,俗称“喜蛛”。

(9)扁舟:小船。枉:徒然、空、白。长梢:才旨船浆。

(10)挹:舀,把液体盏出来。敌:相当。觞:盛有酒的杯。

(11)掇:摘取、拾取。野:这里指野菜之类。代:代替。嘉肴:亦作“嘉殽”,美味的菜肴。《诗·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殽。”

(12)适道:归从道统。宋程颢《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高言:高妙之言。

(13)取乐:寻求欢乐,寻开心。弦匏:指乐器。琴瑟为弦,笙竽为匏。

(14)逍遥: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屏:除去、排除。幽昧:昏暗不明。《楚辞·离骚》:“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王逸注:“幽昧,不明也。”

(15)淡薄:冷淡、不亲密。喧呶:声音嘈杂刺耳。

(16)晨鸡:亦作“晨鷄”,报晓之雄鸡。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四:“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不余欺:不欺骗我。

(17)缪缪:鸡鸣声,象声词。

(18)永曰:从早到晚,整天。汉刘桢《公》诗:“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

(19)提挈:扶持、帮助。中庖:家中的庖厨。

诗解

柳宗元这首五言古诗,以记游为题,从描绘眼前景物入手,继而写故乡之恋,往事之思,囚居之“趣”,运思缜密,蕴涵深远。他将个人遭际与满怀忧愤含融于山水之中,将深沉的忧思隐含在浅淡之间,细细吟咏,回味无穷。

诗歌前十四句抒写诗人登朝阳岩后的心境,描绘了朝阳岩及西亭的美景。首句一“弃”字,点出了诗人谪居的心情。他来这里登山临水,只求缓解一下忧郁的心情。正如他在《与李翰林建书》中所云,只是“闷即出游”而已。

这次来到朝阳岩,景色果真异常优美:位于潇水西岸悬崖绝壁上的朝阳岩俯瞰着奔腾的江水,洞窟幽深,岩口开阔,温暖的阳光在树梢盘旋;岩顶的西亭檐牙高啄,气势不凡;亭后星光点点,亭下却是云雨交替。如此美景却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惜非吾乡土”的感叹。眼前的美景虽然赏心悦目,但这毕竟不是自己的故乡啊!于是,诗歌自然而然地转写思乡述旧之情。

“羁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柳宗元曾随父亲移居夏口(今湖北武昌),“羁贯”句指的应该就是这次南迁,这时柳宗元十二岁。历来求仕都只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原地区,所以柳宗元在十六岁那年回到了他出生、成长的长安。当然,诗人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利安元元”的政治理想。

然后,诗人又满怀留恋地描写了他在长安的故居:故居就在沣水边上,那里有肥沃的田地、宽敞的台阁馆舍、碧波荡漾的池塘。如此美好的故居怎能不令囚居蛮夷之地的柳宗元思念?

接着,诗人又回到了眼前现实,忍不住自嘲道:“会有圭组恋,遂贻山林嘲。薄躯信无庸,锁屑剧斗筲。”这自嘲里饱含着多少万般无奈与满腔忧愤啊!

“囚居固其宜”自然也是自我解嘲。在他内心深处,并不认为自己是罪有应得,在《与许京兆孟容书》里,他曾那样执著地为自己辩解过。“厚羞久已包”怕也是诗人一时的宽解,从后面十年,乃至更长久的时间来看,诗人并没有真正包容这种羞辱。

最后的十四句,描写了诗人在永州的生活:院子里种植着蓬艾,狭小的窗户上结满了蜘蛛网。初到永州的柳宗元寄居在龙兴寺,终日与僧人为邻,过着孤寂的幽居生活,所幸常有一些喜好山水的客人来访,于是诗人常与他们结伴而行,登山临水,访寻名胜。他们饮清流、烹野菜,志趣相投,言谈高妙,醉舞欢歌,其乐也融融。当他每天清晨听见鸡鸣嘐嘐的时候,竟萌生了希望这样的日子更多些,或者干脆把家厨也带来过过这种逍遥生活的念头。

表面上看,诗人把自己的囚居生活写得充满乐趣,其实不然,他在《与李翰林书》中给自己的囚居生活打了个比方:譬如常年关在监狱里的囚徒,遇上好天气出来活动一下筋骨,在墙上摩擦搔痒,也感到很舒服,但这样的舒服也是能长久享受的吗?这才是诗人心灵的真实表白。

诗评

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姜夔

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题解

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这是一首写景诗。

原文

九疑浚(1)倾奔,临源委萦回(2)。会合属空旷(3),泓澄停风雷(4)

高馆轩霞表(5),危楼临山隈(6)。兹辰始澄霁(7),纤云尽褰开(8)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杳杳渔父(9)吟,叫叫羁鸿(10)哀。

境胜岂不豫(11),虑分固难裁(12)。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13)来。

归流驶(14)且广,泛舟绝沿洄(15)

注释

(1)九疑:《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璞注:“其山九谿皆相似,故云‘九疑’。”浚:此处指水深。

(2)临源:山名,《百家注柳集》云:“九疑、临源,潇湘所出。”萦回:回旋环绕。

(3)会合:聚集到一起。属:接连、连缀。空旷:视野开阔,无任何阻挡物。

(4)泓澄:水清而广。停风雷:谓波平涛息,水流转缓。

(5)高馆:高大的馆舍。轩霞表:高耸于云霄之外。轩:飞貌。

(6)危楼:高楼。山隈:山的弯曲处。

(7)兹辰:这个早晨。澄霁:天色清朗。

(8)纤云:微云、轻云。褰开:揭开。

(9)杳杳:幽远貌,渺茫。渔父:渔翁,捕鱼的老人。

(10)叫叫:远声。羁鸿:征鸿,即征雁。

(11)豫:欢乐。

(12)虑分:思绪纷乱。裁:自制。

(13)弥:更加。远念: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14)归流:流入海的河流。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李善注:“《尚书大传》曰:大水小水东流归海也。”驶:快速行进。

(15)绝:断。沿洄:顺流而下曰沿,逆水而上日洄。

诗解

山水诗是柳宗元最为擅长的,此诗以简省的笔墨勾勒出开阔非凡的画卷:“潇水奔腾出九疑,临源湘水逶迤行。二水会合空旷处,水清流缓波涛平。江岸高馆耸云霄,更有危楼倚山隈。雨后初晴天色朗,纤云舒卷碧空尽。秋高气爽日正中,江天一色无纤尘。”此十句开阖有度、动静结合、节奏时缓时急,犹如天上仙境,又似人间美景。让人读罢,心驰神往,飘飘欲仙。

这首诗的前十句主要是实写眼前之景,后八句则是由景生情、借景抒怀。“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因为有了“羁鸿”的哀鸣作陪衬,“渔父”之“吟”便也有了悲音,这悲音其实并非来自渔父之口,而是发自诗人的心底,由“羁鸿”的哀鸣,诗人不能不想到自己被贬他乡羁留穷乡僻壤的痛楚,因而再美妙的景色也不属于他,这景色不仅不能使他愉快起来,相反,他越想借它来排遣乡思,乡思反而越来越浓。

仙人的佳境诗人已没有心思欣赏,只好驾舟回程。然而,回程之路又在哪里呢?他所能回的“家”,与“羁所”同名,与“监狱”无异,他又何必急急忙忙地回到那“监狱”中呢?更为可怕的是,不回到那“监狱”他便无处可去。

诗歌结尾二句“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表达了诗人徘徊于江河之间,无处可依、岌岌可危的漂泊心境。

诗评

柳州于山水文字最有会心,幽细淡远,实兼陶谢之胜。

——汪森在《韩柳诗选》

开旷之景,叙来如见,宛然一幅活画。

——近代藤元粹《柳柳州诗集》卷三

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

题解

本诗所写香零山为永州八景之一,清代《一统志·湖南》卷云:“香零山在县东潇水中,山中所产草木,当春皆有香气。”香零山也因此而得名。

原文

隐忧倦永夜(1),凌雾临江津(2)。猿鸣稍已疏(3),登石娱清沦(4)

日出洲渚(5)静,澄明皛无垠(6)。浮晖翻高禽(7),沉景照文鳞(8)

双江汇西奔(9),诡怪潜坤珍(10)。孤山(11)乃北峙,森爽栖灵神(12)

洄潭或动容(13),岛屿疑摇振。陶埴(14)兹择土,蒲鱼(15)相与邻。

(16)美非所安,羁心屡逡巡(17)。纠结良(18)可解,纡郁(19)亦已伸。

高歌返故室,自罔(20)非所欣。

注释

(1)隐忧:内心里的忧愁、忧痛。倦:疲乏。永夜:长夜、永夕。

(2)江津:江边渡口。

(3)猿:哺乳动物,与猴相似,比猴大,颊下没有囊,没有尾巴,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都是。疏:稀稀落落。

(4)清沦:微波。

(5)洲渚:水中小块陆地。

(6)澄明:清澈明洁。皛:皎洁明亮。无垠:广阔无边。

(7)浮晖翻高禽:此句意为日光下,鸟儿展翅高飞。

(8)文鳞:指鱼。

(9)双江:指潇湘二水。汇西奔:会合之后向西奔流。

(10)诡怪:诡谲奇怪。坤珍:指大地呈现出的符瑞。《后汉书·班固传下》:“于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李贤注:“乾符、坤珍谓天地符瑞也。”

(11)孤山:香零山。

(12)森爽:森疏而爽豁。灵神:神灵、指各类神。

(13)洄潭:急流回旋。或:也许。动容:脸上显露出受了感动的表情。

(14)陶埴:制陶的黏土。

(15)蒲鱼:此处指采蒲和捕鱼之人。蒲:蒲草,老可制席,嫩者可食。

(16)信:确实、真的。

(17)羁心:旅思。逡巡: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逡巡而不敢进。”

(18)纠结:使陷入困惑或混乱状态。良:诚然、的确。

(19)纡郁:抑郁。

(20)罔:欺骗、蒙蔽。

诗解

此诗表达了诗人抑郁难解、曲折回环的心境,诗人所见之景也显得清幽孤静、跌宕起伏。

诗人从辗转难眠写起,待苦熬到黎明时分,来到河边。稀稀落落的猿声回响在山间。诗人登到山石之上,看见轻波流荡。这时,天色已渐明。

接着,诗人将游踪所至的胜景一一点出:洲渚上晶莹的银沙耀人眼目;飞鸟翱翔于头顶;游鱼身披彩鳞。远眺双江汇流西奔,回看北边“孤山乃北峙”。孤山上的树木令人神往,孤山下湍急的旋流让人心惊,被旋流包围的孤山让人觉得摇曳不定。从诗题看,诗人是“望”香零山,似乎并未登上它,但诗人所描写的感觉却又真真切切,仿佛身临其境才能得到的。

跟以往的记游诗一样,此诗最后直抒羁旅之忧怀,故作放达高歌而还,惹人哀怜。

诗评

子厚此诗,远在灵运上。

——苏轼《东坡题跋》卷二

一题便抵一篇游记,妙在言简而曲折无穷,诗便是逐笔皴染而出。

——汪森的《韩柳诗选》

南涧中题

题解

对“南涧”这一地名,历代注家认为“即柳记中石涧”。据何书置先生考证:“南涧是今杨梓街南面田洞中的涧水,它是由西而东注入潇水的。”

《南涧中题》颇具特色,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秋天,柳宗元游览永州南郊的袁家渴、石渠、石涧和西北郊的小石城山,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后四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这首五言古诗《南涧中题》,也是他在同年秋天游览了石涧后所作。

原文

秋气集南涧(1),独游亭午(2)时。回风一萧瑟(3),林影久参差(4)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5),寒藻舞沦漪(6)

去国魂已远(7),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8)

索寞(9)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10)

注释

(1)秋气:指秋日凄清、肃杀之气。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南涧: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石涧地处永州之南,又称南涧。

(2)亭午:正午、中午。李白《古风》诗:“大车飞扬尘,亭午暗阡陌。”

(3)回风:旋风。萧瑟:秋风吹拂树叶发出的声音。曹操《步出东门行》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5)羁:束缚、拘束。《淮南子·汜论训》:“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幽谷:幽静、深邃的山谷。

(6)寒藻:寒凉的水藻。沦漪:微波,水生微波。《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沦漪。”毛传:“小风,水成纹转如轮也。”

(7)去国:此谓迁谪。魂已远:言精神恍惚,魂不守合。

(8)失路:放弃正道。扬雄《解嘲》:“当途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少所宜:意谓幽居山水间正与我少年时代的意趣相投。

(9)索寞:枯寂没有生气,形容消沉的样子。冯延巳《鹊踏枝》词:“休向尊前情索寞。”鲍照《行路难》:“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10)期:约会。《诗·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

诗解

此诗以记游的笔调,写出了诗人被贬放逐后忧伤寂寞的心情,大有《离骚》之风。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

前八句着重描写游历南涧所见景物。时方深秋,诗人独自来到南涧游览。涧中寂寞、肃杀之气独聚于此。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诗人初到时若有所得,忘却了疲劳。可随即忽闻失侣之禽鸣于幽谷,眼见涧中水藻在波面上荡漾,却引起无限慨叹。

诗的后八句,便着重抒写诗人的种种感慨。自迁谪离京以来,诗人时常神情恍惚,怀人不见泪空垂。政治上的失意,使诗人一蹶不振。如今处境索寞,竟成何事?于此徘徊,亦只自知。以后谁再迁谪来此,也许会理解我这种心情吧!

南涧之游,本是为排解忧愁,不想所见景物,偏偏又勾起了他的苦闷和烦恼。刘辰翁品评“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二句时认为:“精神在此十字,遂觉一篇苍然。”这首诗写得平淡简朴,而细细体会,韵味深长,可谓“平淡有思致”。

诗评

苏轼曾有评语说:“柳仪曹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

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

——《东坡题跋》卷二《书柳子厚南涧诗》

苏轼称赞此诗“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

“秋气集南涧”,万感俱集,忽不自禁。发端有力。“羁禽响幽谷”一联,似缘上“风”字,直书即目,其实乃兴中之比也。羁禽哀鸣者,友声不可求,而断迁乔之望也,起下“怀人”句。寒藻独舞者,潜鱼不能依,而乖得性之乐也,起下“去国”句。

——清人何焯在所著《义门读书记》

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题解

大致而言,柳宗元此诗亦为记游诗,其游踪所至较前面几首诗所到的距离都远,所以诗人用了“遐征”二字,很有点征途漫漫的味道。据《湖南通志》卷十八《山川地理》篇载:“石角山在(零陵)县东北十里,山有小洞,极深远。连属十余小石峰,奇峭如画。”长乌村则较石角山更远,至少也得十几里山路,靠步行走来,自然也可称之为“遐征”了。但就此诗所描述的内容来看,游踪之远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心路历程的演变之远,写游踪也只是为自己的心理变化提供一个真实的注解。

原文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1)。久忘上封事(2),复笑升天行(3)

窜逐宦(4)湘浦,摇心剧悬旌(5)。始惊陷世议(6),终欲逃天刑(7)

岁月杀忧栗(8),慵疏寡将迎(9)。追游(10)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11),长乌遂遐征(12)。磴(13)回茂树断,景晏寒川(14)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15)鸣。风篁(16)冒水远,霜稻(17)侵山平。

(18)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乔木(19)馀故国,愿言果丹诚(20)。四支反(21)田亩,释志东皋(22)耕。

注释

(1)偷生:苟且求活。

(2)封事:奏章。

(3)升天行:指求仙学道之举。

(4)窜逐:放逐、流放。宦:在……做官。

(5)摇心:心忧不宁。悬旌:挂在空中随风飘荡的旌旗。

(6)陷:掉进,这里指横遭、身陷。世议:世人的评论。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

(7)天刑:朝廷的惩罚。天:上天,指朝廷,皇上。

(8)忧粟:忧愁恐惧。

(9)将迎:送迎,指人际交往应承,也指逢迎、迎合。《庄子·知北游》:“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10)追游:寻胜而游。

(11)幽步:闲步。

(12)遐征:远行、远游。

(13)磴:石头、台阶。

(14)晏:天清无云。寒川:寒天的河流。南朝宋谢灵运《李感赋》:“荑葇叶于枯木,起春波于寒川。”

(15)鹳:鸟,羽毛灰白色或黑色,嘴长而直,形似白鹤,生活在江、湖、池沼的近旁,捕食鱼虾等。

(16)风篁:风吹竹丛。篁:竹丛。

(17)霜稻:指晚稻。因霜后成熟,故称。

(18)稍:已、既。

(19)乔木:《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20)丹诚:即赤诚。

(21)四支:即“四肢”。反:通“返”。

(22)东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之沃壤兮”。李善注:“水田曰皋。东者,取其春意。”又,唐初王绩有战功,官至大乐丞,而自号东皋子,“挂冠归田,葛巾联牛,躬耕东皋”。

诗解

这首记游诗表达了诗人适意田园的心境,与以往记游诗的心境表现出很大不同。

诗人初贬永州时,其心境是那样地抑郁难伸、纠结难解,以至于在游潇湘二水相会处,游香零山时,再美的景色也激不起他的快意,勾起来的反而是他更多的故乡愁思。写这一首诗时的心境则大不相同,或许,正如诗人自己所言“岁月杀忧栗”。时间之流可以洗去一切血痕,当然就更能洗去人的郁闷;而更重要的是,随着诗人生活阅历的加深,与下层百姓的多方接触,他看清了小我的“身世轻”,终于从个人荣辱的小圈子中跳了出来。

所以,诗人对景色的描写也更见质朴,“奇峭如画”的小石峰,只一笔带过,平常的田园景色反而浓墨重彩,这不是诗人的疏忽,更不是本末倒置,而是诗人的心境变化使然。

柳宗元此诗自然不能与韦应物的游览诗相提并论,甚至也不能与柳宗元自己其他的游览诗相提并论,因为此诗根本就不能当作游览诗读,而应将它看做是一篇心理自传。所以,要了解柳宗元的心路历程,就不能不读此诗。

诗评

先用虚写,后用实叙,章法自变。

——汪森《韩柳诗选》

昔人论此诗,以为逼真韦左司游览诸作,予深不然之。子厚意志感慨已不如韦之恬淡,句调工致已不如韦之萧散,是本同道而异至,乌可谩议云乎?

——蒋之翘《柳集辑注》(卷四十三)

与崔策登西山

题解

这首赠诗写于元和七年(812年)秋,与诗人的山水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应是姊妹篇。一诗一文情怀相似,忧思相同,而且都未具体描写山的景色,而是发登临后幽古之思情。

这是赠给崔策的诗,崔策字子符,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弟弟,属中表亲,当时就学于诗人。柳在《送崔子符罢举诗序》中说他:“少读经书,为文辞,本于孝悌,理道多容,以善别时,刚以知柔,进于有司,六选而不获。”诗人在诗中除了以“连袂”点题,结篇以一“幸”字收束,以表诗人的感激之情,通篇未涉及崔策,而是言事抒情明志。

原文

鹤鸣楚山(1)静,露白秋江晓(2)。连袂度危桥(3),萦回出林杪(4)

西岑(5)极远目,毫末皆可了(6)。重叠九疑(7)高,微茫洞庭(8)小。

迥穷两仪(9)际,高出万象(10)表。驰景泛颓波(11),遥风递寒筱(12)

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生同胥靡(13)遗,寿等彭铿夭(14)

蹇连困颠踣(15),愚蒙怯幽眇(16)。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17)

偶兹遁(18)山水,得以观鱼鸟。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注释

(1)鹤鸣:《诗·小雅·鹤鸣序》:“诲宣王也。”郑玄笺:“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后因以“鹤鸣”指贤者隐居之义。楚山:山名,即荆山。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有抱玉岩相传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于此。

(2)晓:天明。

(3)连袂:即手拉着手。袂:衣袖。危:危险。

(4)杪:树的末梢。

(5)岑:小而高的山。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了:知道。

(7)九疑:在永州南宁远境内,是舜帝归魂之所。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8)微茫:迷漫而模糊。洞庭:在湘北,是楚怀王放逐屈原的地方。屈原在《湘夫人》中写道,湘君迎候湘夫人,秋水伊人,望眼欲穿,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绪茫茫,忧从中来。

(9)迥穷:极尽很远很远的地方。迥:远。穷:尽。两仪:古指天地或阴阳。《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诗中指天地间。

(10)万象:宇宙间的一切。

(11)驰景:日光。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水经注》:“又东,颓波泻涧,一丈有余。”

(12)筱:竹条。

(13)胥靡:又作“縃靡”,古代对一种奴隶的称谓,因被用绳索牵连着强迫劳动而得名。《庄子·庚桑楚》:“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

(14)彭铿:同“彭亨”、“膨胯”,腹胀大的样子。韩愈《城南联句》:“苦开腹彭亨。”孙伯野注:“苦开,乃破瓜瓠之苦者也。”夭:未成年的人死去。

(15)蹇连:如跛足的驴子行路艰难。蹇:跛足。《楚辞·七谏·谬谏》:“驾蹇驴而无策兮,有何路之能极?”又《易·蹇》:“六四,往蹇来连。”颠踣:犹颠踬、倾倒,引申为挫折。《抱朴子·百里》:“冒昧苟得,阉于自量者,虑中道之颠踬,不以笃茧服鸾衡。”

(16)愚蒙:愚昧不明。幽眇:精微深妙。韩愈《进学解》:“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17)悄:忧愁的样子。《诗·陈风·月出》:“劳心悄兮。”

(18)遁:隐、消失。

诗解

诗歌开篇,着笔高远,“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秋晨清露白鹤,描绘出一幅幽阔静谧的景色。

接着,诗人以平淡的笔墨,叙述了登山的历程:“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愚溪上有木桥相连,桥之“危”,路之“萦回”,道出了诗人心怀恐惧、仕途艰危的复杂感情,与上联形成极大的反差。

待登上山顶极目远眺:“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这四句既是实写,又形成了一高一小、一明一暗的两组意象,发人联想,意味无穷。“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的背后,具有很深的政治寓意。“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也可看成自况语,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睥视一切的情怀。诗中意与象、情与景、神与形相互交融。

诗人希望遥迢的风能给被谪贬的人带来好消息。贬谪七年了,诗人内心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痛苦。诗人把自己比作满肚子苦水的奴隶,他像个跛子一样害怕摔倒。面对“亲爱”者的疏远,他感到希望越发渺茫。

正是在这种处境下,诗人无可奈何地希求寄托山林聊舒羁心:“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

刘熙载在《艺概》里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此诀。”纵观全诗,离骚风韵,字字心血,却又真的做到了“岭渠直道当时事,不着心源傍古人”(《随园诗话卷三》)。

构法华寺西亭

题解

此诗当作于元和元年(806年)夏。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余既谪永州,以法华寺浮图之西临陂池丘陵,大江连山,其高可以上,其远可以望,遂伐木为亭,以临风雨,观物初,而游乎颢气之始。间岁,而元克己由柱下吏谪焉而来。无几何,以文从余者多萃焉。”可知法华寺西亭建于元克己谪永前二年。而元克己至永州不迟于元和三年,推之,法华寺西亭建于元和元年。因为本诗中提及“菡萏溢嘉色”,故知作诗之时为夏天。

原文

窜身楚南极(1),山水穷(2)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3)

西垂下斗绝(4),欲似(5)窥人寰。反(6)如在幽谷,榛翳(7)不可攀。

命童恣披翦(8),葺字横(9)断山。割如判清浊(10),飘若升云间。

远岫攒众顶(11),澄江抱(12)清湾。夕照临轩(13)堕,栖鸟当(14)我还。

菡萏溢嘉(15)色,筼筜遗清斑(16)。神舒屏羁锁(17),志适忘幽潺(18)

弃逐久枯槁(19),迨今始(20)开颜。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北望间(21)亲爱,南瞻杂夷蛮(22)。置之勿复道(23),且寄须臾(24)闲。

注释

(1)窜:逃匿,这里形容被放逐的狼狈。极:终极、尽头。

(2)山水:指环境。穷:极其。

(3)萧散:闲逸。任:任意、率性。疏:疏放、放诞。顽:顽劣、顽皮不顺从。

(4)垂:通“陲”,边。斗:通“陡”。

(5)欲似:好像。欲:似。

(6)反:相反,指与从山上俯视相反,从山下往上看。

(7)榛翳:丛生的草木浓密覆掩。

(8)童:仆。恣:任意,尽力的。披翦:砍削。披:砍伐。翦:同“剪”,削。

(9)葺:盖房。宇:屋檐,指亭阁。横:横对着。

(10)割:切开、划开。判:分开、差别。清浊:天地。古代认为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

(11)岫:峰峦。攒:聚集、凑拢。顶:峰顶、山头。

(12)抱:环绕。

(13)临:对着。轩:窗。

(14)当:对着。

(15)菡萏:荷花。溢:流出。嘉:美好。

(16)筼筜:一种竹子,茎粗而节长,这里泛指竹子。遗清斑:留下了清晰的斑痕。指湘妃在竹枝上洒下血泪,化为竹上的斑痕。

(17)屏:除去。羁锁:羁绊、束缚。

(18)志适:心情安适。志:心理活动或思想。适:安宁、舒适。幽潺:忧愁。潺:通“僝”,愁苦、烦恼。

(19)弃逐:舍弃驱逐,放逐。枯槁:憔悴。

(20)迨:到。始:才。

(21)间:隔离。

(22)夷蛮:古代称少数民族,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这里泛指南方各种少数民族。

(23)置:放下。勿复道:不要再说了。

(24)寄:托、靠、凭借。须臾:片刻。

诗解

此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首四句写遭贬后想通过出游聊以自慰。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心情苦闷忧愤,感到环境十分艰险。于是常出游以求排遣,更趁着萧散闲逸之时,大加放纵自己的疏顽之性。其实,柳宗元不是真的萧散,而是被剥夺了参与政事的权力壮志难酬。柳宗元也不是真的疏顽,而是保守派打击迫害他的借口托词。柳宗元强压满腔怒火,故作轻松调侃,这表明了他丝毫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倔强。

接下来的六句,是写东山的高峻和构建西亭。柳宗元构建西亭,是因为东山高峻,砍伐榛莽杂草之后,可以饱览风物,赏心悦目。一来算是萧散无事时做了一件自己乐意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二来证明自己确实生性疏顽,不思改过,反而变本加厉,孤傲山林,乐山乐水,表现出不屈抗争的勇气和愤激的心情。

然后,诗人抒发了建亭后所见美景的舒畅心情。写景从高而下,从远而近。在高峻的东山顶上仰天俯地,有遗世独立之感。远山凑拢,澄江怀抱,胸襟不由开阔博大。夕照临轩,栖鸟飞还,菡萏艳色,斑竹清痕,清丽宁静的自然美景,令他陶醉。由于贬谪而枯槁的精神,到此时方才开颜。当然,这只是暂时的、精神上的摒除和遗忘。

最后六句,写乡愁别情袭来,诗人强自宽慰,却愁上加愁。赏心乐事最忌孤寂,何况柳宗元又身处贬谪的现实之中,所以山水之乐只能暂忘心中郁垒,时间稍长,不由得又勾起了深切的乡愁离恨。结句倒颇有《古诗十九首》其一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味道,可谓意味深长。

遭贬而心情压抑,出游以求解脱,陶醉美景而暂悦,勾起乡愁,强自宽解而其实未能,这是柳宗元山水诗最常见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手法。此诗也证明了这一特点。

夏夜苦热登西楼

题解

这首诗写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特定感受、特定心态。诗人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成功地借助于炎炎夏夜的描绘,表现出心神不宁的情绪和无可名状的惆怅,锋芒直指唐王朝的虐民暴政,今天读来仍有不可低估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原文

苦热中夜(1)起,登楼独褰(2)衣。山泽凝暑气,星汉湛(3)光辉。

火晶(4)燥露滋,野静停风威。探汤汲阴井(5),炀灶(6)开重扉。

凭阑(7)久彷徨,流汗不可挥。莫辩亭毒(8)意,仰诉璇与玑(9)

谅非姑射子(10),静胜安能希(11)

注释

(1)中夜:半夜。《书·同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孔传:“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

(2)褰:撩起、披起。

(3)星汉:银河。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湛:古代宝剑名,世称湛卢。杜甫《大历三年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

(4)火晶:日头像火一样。《晋书·天文志》上引王仲任云:“夫日,火之精也。”卫元嵩《元包明夷》:“晶冥炎潜。”注:“晶,日也。”

(5)探汤:探试沸水。喻炙热。《列子·汤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汲:从井里打水。阴井:背阳之井。南朝梁任防《述异记》卷下:“甜溪水,其味如蜜,东方朔得以献武帝,帝乃投于阴井中,井水遂甜而寒,洗浴则肌理柔滑。”

(6)炀灶:在灶前烤火。戴氏侗曰:“炀者,火旁烘物,以火气扬之也。”郭璞注:“江东呼火炽猛为炀。”引申为焚烧。

(7)凭阑:即“凭栏”,身倚阑干。

(8)亭毒:化育、养成。语出《老子》:“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王弼注:“亭,谓品其形;毒,谓成其质。”毕沅曰:“亭毒成熟,声义相近。”刘峻《辨命论》:“生之无亭毒之心,死之岂虔刘之志。”(见《文选》)李周翰注:“亭、毒,均养也。”

(9)璇玑:古代称北斗星的第一星至第四星。天空北部有七星聚成斗形,故名北斗星。七星之名,一天枢,二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玉衡,六开阳,七摇光。一至四为斗魁,五至七为斗柄。斗魁称为璇玑,斗柄称为玉衡。

(10)谅:料想。姑射子:姑射山上的神女。姑射:山名,亦名石孔山,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相传古时此山住着一个神人,皮肤白得如冰雪,姿态柔美。事见《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11)静胜:以静取胜。语出《老子》:“静胜热。”希:希望。《广韵》卷一:“希,望也。”蒋之翘曰:“安能希,谓不可望也。”

诗解

全篇紧扣诗题,句句写“夏夜苦热”。

起首二句开门见山,交代时间、处所。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日温度高,且时间长。诗人半夜尚不能入睡,悄悄起身登西楼去乘凉。夜半如此,骄阳暴晒的白天,可想而知。简略几笔,就高度概括了夏天之热,生灵之苦。

“山泽凝暑气”四句是登西楼时之所见所感,极写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环境。时值中夜,山泽还如蒸笼,凝聚着暑热的炎气;长天无云,银河里也闪耀着刺眼的光辉;太阳烈焰的烧烤,滋润万物生长的露水已无影无踪;四野宁静,没有一丝凉风。

“探汤汲阴井”四句是登西楼后的活动,极写诗人如在火炉中熬煎的苦况。炎热不可挡,诗人想方设法来解暑:汲井水冲凉,开门扉纳凉,靠着栏杆乘凉。但是,井水却成了滚烫的开水,打开门灼焰扑面。

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如此致命的气候,诗人简直难以呼吸,他抬头看见北斗,不禁向苍天提出质疑:长此下去,万物怎能生长?生灵怎能延续?诗人引用“姑射子”这一典故,自嘲自解:既然不能以静胜热,就只能怅恨无边了。

柳宗元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转变时期,统治阶级奢侈腐化,赋税徭役日增,老百姓困苦不堪,形成了“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的局面。诗人在永州期间广泛地接触百姓,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捕蛇者说》一文就以毒蛇与赋敛作比衬,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统治集团“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现实。

诗人写夏夜酷热使人难以忍受,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又暗示着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唐王朝的暴政,使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还有什么“亭毒”可言?这种在比兴中巧寓象征的手法,大大地拓展了诗的内涵,又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题解

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凌员外司马,即凌准,柳宗元好友之一。凌准,字宗一,浙江富阳人,年轻的时候才华横溢,朝气勃勃,与柳宗元一起策划并参与了永贞元年(805年)由王叔文、王伾领导的“永贞革新”,是因王叔文事件被贬的著名八司马之一。当年,柳宗元贬湖南永州(现在的湖南永州),凌准被贬广东连州(现广东连县)。凌准是八司马中最不幸的,贬连州后,他的母亲在杭州抚阳去世,紧接着他的两个弟弟先后死去,凌准忧思成疾,双目失明,最后死于桂阳佛市。

对他的不幸亡故,柳宗元写了《哭连州凌员外司马》一诗和《故连州员外司马凌君权厝志》一文,表示沉痛哀悼,在诗文中,他以情驭辞,深情地回顾了他们昔日的友谊,盛赞凌准的气节与才学,并对他“有道而不明于天下,离愍逢尤夭其生”的不幸遭遇和“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飔”的死后凄惨情景,悲痛难平。

原文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1)。才难不其然(2),卒与大患(3)期。

凌人(4)古受氏,吴世夸雄姿(5)。寂寞富春水(6),英气(7)方在斯。

六学(8)诚一贯,精义(9)穷发挥。著书逾十年(10),幽赜靡不推(11)

天庭掞高文(12),万字若波驰。记室(13)征西府,宏谋耀其奇(14)

輶轩下东越(15),列郡苏疲羸(16)。宛宛(17)凌江羽,来栖翰林枝(18)

注释

(1)鬼神欺:凌准贬后,母丧,两弟相续死,己又丧其明以殁,灾难踵至,故云“鬼神欺”也。

(2)才难:难得的人才。《论语·泰伯》:“才难,不其然乎!”不其然:不就是这样吗?

(3)大患:大的祸患、灾难。

(4)凌人:指富阳凌统。

(5)《三国志·吴书·凌统传》:“凌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也。”五、六二句谓凌统之后,‘富阳凌氏遽尔衰落,无有声望之人。

(6)富春水:浙江省中部河流。

(7)英气:英武、豪迈的气概。

(8)六学: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9)精义:精辟的义理。

(10)著书逾十年:指凌准花了超过十年的时间著有《后汉春秋》二十万言、《六经解围人文集》八万言。

(11)幽赜:指书中疑难幽僻之处。《易系辞》:“探赜索隐,钩深致远。”靡:无、没有。推:寻求、探索。

(12)天庭:宫廷。掞:舒展,铺张。高文:指优秀的诗文。

(13)记室:官名,东汉置,掌章表书记文檄。后世因之,或称记室督、记室参军等。

(14)宏谋:宏大深远的谋略。《南齐书·高帝纪上》:“宏谋霜照,祕筭云回,旌旆所临,一麾必捷。”此二句意为:凌准以金吾兵曹为邠宁节度使掌书记。泾之乱以谋划佐元戎,尝有大功。

(15)輶轩:古代使臣的代称。东越:指浙东地区。

(16)列郡:诸君。苏:缓解、解除。疲羸:贫瘠之地。此二句是说凌准后迁侍御史,为浙东廉使判官,抚循罢人,按验污吏,吏人敬爱,厥绩以懋,粹然而光。

(17)宛宛:《史记·司马相如传》:“宛宛黄龙,与德而升。”

(18)来栖翰林枝:《凌君权厝记》:“凌准治浙东有绩,声闻于上,召以为翰林学士。”

原文

孝文(1)留弓剑,中外方危疑(2)。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3)

徒隶肃曹官(4),征赋参有司(5)。出守乌江浒(6),左迁(7)湟水湄。

高堂倾故国(8),葬祭限囚羁(9)。仲叔继幽沦(10),狂叫唯童儿。

一门既无主,焉用徒生为。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泣尽目无见(11),肾伤足不持。溘死委炎荒(12),臧获守灵帷(13)

注释

(1)孝文:德宗谥曰“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2)中外:谓宫内与朝廷。危疑:怀疑、不信任、疑惧。《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晋杜预注:“变例以起大义,危疑之理,故特称仲尼以明之。”

(3)此二句所指的是:德宗崩,近臣秘议三日乃下遗诏,凌准独抗危词,以语同列王伾,画其不可者六七,乃以旦日发丧,六师万姓安其分。

(4)徒隶:狱中服役的犯人。《管子·轻重》:“今发徒隶而作之。”曹官:属官。

(5)此二句指:凌准入为尚书郎,仍以文章侍从,由本官参度支,调发出纳,奸吏衰止。

(6)乌江浒:谓和州。

(7)左迁:贬职。

(8)高堂:旧称父母为高堂。倾:这里指死、丧。故国:故乡、家乡。

(9)此句是说凌准居母丧,不得归。

(10)仲叔:泛指兄弟。幽沦:沉沦、陷没,这里引申为死亡。此句言两弟相续去世。

(11)泣尽目无见:此句意思是凌准极其悲伤,不能进食,哭泣过度,导致双目失明。

(12)溘死:忽然而死。屈原《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炎荒:指南方炎热荒远之地。

(13)臧获:奴婢贱称。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一节:“墨家认为官无常责,民无终贱,臧获(奴隶)也是人。”灵帷:悬挂于灵堂中的幕帐。也作“灵帏”。

原文

平生负(1)国谴,骇(2)骨非敢私。盖棺未塞责(3),孤旐凝寒飔(4)

念昔始相遇,腑肠(5)为君知。进身(6)齐选择,失路同瑕疵(7)

本期济仁义(8),今为众所嗤(9)。灭名竟不试(10),世义安可支(11)

(12)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13)。顾余九逝魂(14),与子各何之。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注释

(1)平生:终身、一生。负:遭受。

(2)骇:通“骸”。

(3)盖棺:指身故。塞责: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4)旐:一种黑色魂幡,出丧时用。飔:凉风。

(5)腑肠:肺腑衷肠。

(6)进身:指被录用和提升。

(7)失路:放弃正道,比喻不得志。瑕疵:指毛病。此二句是说:两人当年共同受到提携做官,后来又一起遭受贬谪,受人诋毁。

(8)济:成就。仁义:宽厚正直。

(9)嗤:讥笑。

(10)灭名:毁坏声名。《国语·越语下》:“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不试:不用,不被任用。《礼记·缁衣》:“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成服。”《论语·子罕》:“吾不试,故艺。”何晏集解:“试,用也。言孔子自云,我不见用故多技艺。”

(11)世义:人世间的情义。支:支撑。

(12)恬:安静、安然、坦然。

(13)滋:生出、长。

(14)九逝魂:《楚辞·九章·抽思》:“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诗解

这首哭别亡友诗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起四句用点睛之笔大致概括了凌准的“才”与“命”。

第二部分,诗人通过凌准生前代表性的事件追忆了这位亡友。

首先,柳宗元介绍了凌准高贵的出身——他的祖先是尧、舜手下的掌水之官,他的前辈凌统是三国孙权的大将,功勋卓著,威震江东。

然后,诗人又称赞了凌准的才学。凌准是个学富五车的才子,他写了一首万言诗送给当时的丞相,得到赏识,后被提拔为崇文馆校书郎。诗中所讲的“天庭损高文,万字若波驰”指的就是这件事。凌准还著有二十万言的《后汉春秋》,八万言的《六经解围人文集》。柳宗元称赞他“著书逾十年,幽赜靡不推”,并不是用虚言为死人溢美。

接下来,诗人具体列举了凌准生前的五大政绩。一是,建中初年,凌准在邠宁节度使府中(又称征西府),以金吾兵曹的身份任掌书记,受到普遍好评。二是,他出巡浙东以东廉判官的身份安抚老百姓,惩治贪官污吏,官声很好。三是,写他因为在浙东的政绩被皇上诏为翰林学士。四是,唐德宗死后,朝廷大臣都认为三天以后再发丧,而凌准此时挺身而出,认为天下无主,必使四方猜疑,有野心的人乘机作乱,应该立即将皇上驾崩的消息通告天下,另立新主,以安定天下。当时的重臣王伾听从他的意见,第二天发丧,结果验证凌准的意见是准确的。由于及时发丧,确立了新君,天下人心安定,有异志者也不敢动。五是,凌准在翰林院调度钱粮,公正廉明,使那些作奸犯科者、想从国家的钱财中捞一把的人为之整肃。柳宗元通过介绍凌准的政德、政行、政绩表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和高尚正直的做人品格。

诗的第三部分,柳宗元表达了对凌准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永贞革新”失败后,凌准开始被贬到四川河州作刺史,与柳宗元一样,永贞元年九月他是在赴河州刺史任的路上,再次被降职,被贬到更僻远的广东连州做司马。在他被贬的途中,他的母亲经不起儿子远谪他乡的打击,因病而逝。紧接着,他的两个弟弟死亡,而朝廷的命令却是被贬之人不能回家送丧,必须按期到任。凌准为此痛不欲生,涕泪横流。他把眼睛哭瞎了,身体也病垮了,不久便一命归天。

可是,即便这样,天下的人都认为他是罪人、小人,连他的尸骸都不敢接近。人虽然死了,连个公正的评价都没得到,只有孤零零的灵幡和凄冷的寒风陪伴着他的孤坟。柳宗元是在为好友鸣不平,是对共同的不公正的命运进行痛心疾首的谴责与抗争。

第四部分,柳宗元缅怀了二人肝胆相照的友谊。共同的理想与共同的遭遇将两人紧紧连到了一起。他们曾经年轻气盛、壮志凌云,想为天下人谋福利、成仁义,想不到,一腔热血、几年艰辛,竞成了天下小人的笑柄。少年壮志和一生功名都化为泡影。

最后,柳宗元表达了生死异路,从此永诀的巨大悲哀。“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这是怎样质朴而又悲恸的哀鸣啊!告别自己同命的亡友,柳宗元为朋友悲,为自己悲,一颗孤心在泣血、战栗,这不仅是共同的命运产生的强烈共振,不仅是为过去的事情而感叹。柳宗元似乎是在凌准灵前长明灯的光焰里看到了自己同样不幸的未来。

夏初雨后寻愚溪

题解

在柳宗元所写的诗歌中,跟愚溪相关而又流传至今的达六首之多。如《溪居》、《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雨晴至江渡》、《冉溪》、《旦携谢山人至愚池》,以及这一首《夏初雨后寻愚溪》。另有涉及愚溪的文章五篇,即《愚溪对》、《愚溪诗序》、《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此外,他还曾经写过以“丘泉沟池堂溪亭岛”为内容的“八愚诗”,可惜已经失传。

就现有的诗文看,其内容虽然都跟愚溪或多或少有所关联,但借景抒情,且思想脉络跟他个人经历、情感变化几乎完全相吻合的,还要数这首《夏初雨后寻愚溪》。

原文

悠悠雨初霁(1),独绕清溪曲。引杖(2)试荒泉,解带(3)围新竹。

沉吟(4)亦何事?寂寞固所欲(5)。幸此息营营(6),啸歌静炎燠(7)

注释

(1)霁:指雨后或雪后转晴。

(2)引杖:持杖。《韩诗外传》卷八:“曾子有过,曾皙引杖击之。”

(3)解带:解开衣带。

(4)沉吟:沉思吟味。

(5)固所欲:本来就是我想要的。

(6)营营:奔走钻营。

(7)啸歌:长啸吟咏。炎燠: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南朝齐谢朓《出下馆》诗:“麦候始清和,凉雨销炎燠。”

诗解

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是说: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这里虽是纪实,但也暗含着诗人对前半生经历的感慨——暗喻他前半生历经坎坷,最后来到了“愚溪”这块“世外桃源”。

诗中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是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这里也似乎渗透着诗人这样的内心独白: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可我并没有灰心丧气,我要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什么毁谤、诬陷与攻击,统统撇在了脑后。同时,还要对那些后学晚辈之类“嫩竹”,尽力给予关照与扶持。

诗中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是说诗人回顾从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现在想想,那些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转而抒发“寂寞本所愿”的自我宽慰。

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跟屈原以身殉国相比,跟元和元年(806年)被赐死于贬所的王叔文相比,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人。“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柳宗元刚到永州的那几年,还念念不忘功名和仕途,对自己无罪获谴而愤愤不平,对世事不公深感委屈,牢骚满腹,曾经幻想着自己能够像贾谊一样,有朝一日被皇帝突然想起,法外开恩,重新起用自己。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永州山水的陶冶,纯朴民风的感染,加之赋闲日久,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与思考,原先那种急功近利的想法,逐渐地冷却下来,代之以清醒、成熟和稳重。

这首《夏初雨后寻愚溪》,跟作者同时期的许多诗文都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风貌。或许,正是这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困居“南荒”的十年,成了柳宗元生命里程中崭新的篇章,铸就了唐代文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题解

这是柳宗元诗歌集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之一,根据诗中提到的时间和事件,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作于元和三年(808年)秋天,正是诗人被贬永州后的第三年。南亭是永州城南某处的亭台,其遗址所在至今未详。诗题为七十韵,但不知为何,本诗实际上只有六十九韵,即一百三十八句。

原文

夙抱丘壑尚(1),率性恣游遨。中为吏役牵(2),十祀空悁(3)劳。

外曲徇尘辙(4),私心寄英髦(5)。进乏廊庙器(6),退非乡曲豪(7)

天命斯不易,鬼责将安逃。屯难果见凌,剥丧宜所遭(8)

神明固浩浩,众口徒嗷嗷(9)。投迹(10)山水地,放情咏《离骚》(11)

注释

(1)夙:素有的,一直有的。尚:原意为社会上的风俗、习惯等,在此指愿望、向往、喜好。

(2)中:指人生半途之中。牵:羁绊,这里指被牵绊而脱不开身。

(3)祀:这是商朝对年的一种称呼,十祀即十年。悁:忧愁、忧郁。

(4)外曲:表面上身体委曲着,指遵守君臣之礼而屈身。外:指内心之外,即身体。徇:顺从、曲从。尘辙:世俗的道路,指社会中追求做官的风气。

(5)私心:即内心。寄:依托、随附。英髦:俊秀杰出的人。

(6)廊庙器:指能肩负朝廷重任者。廊庙:借指朝廷。器:即才干。

(7)乡曲:乡里。曲:曲折处,角落,在此借指偏僻处。以上两句是描写诗人自己进入仕途能力不足,又不甘心退出仕途过平静生活的矛盾心理。

(8)屯难:艰难。见凌:蒙受凌辱。见:被、蒙受。剥丧:伤亡、丧乱。此处的屯与剥皆为卦名。

(9)神明:即神灵,在这里指帝王的神圣贤明。固:通“故”,原本的意思。浩浩:广阔宽宏的样子。徒:白白地。嗷嗷:众声嘈杂。

(10)投迹:举步前往,投身。

(11)《离骚》: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的代表作。

原文

再怀曩岁期,容与驰轻舠(1)。虚馆背山郭,前轩面江皋(2)

重叠间浦溆,逦迤驱岩(3)。积翠浮澹滟(4),始疑负灵鳌(5)

丛林留冲飙,石砾迎飞涛(6)。旷朗天景霁,樵苏远相号(7)

澄潭涌沉鸥,半壁跳悬猱(8)。鹿鸣验食野,龟乐知观濠(9)

注释

(1)曩:以往、从前、过去的。曩岁:早年、往年。期:期望。容与:悠闲自得的样子。驰:本意赶着马快跑,在此指驾船。舠:小船。

(2)虚馆:寂静的馆含。山郭:山城,或像城郭一样高陡的山。郭:外城、城墙。轩:栏杆。江皋:江岸。

(3)间:隔断、阻断。浦溆:水边。:石山。此二句形容山势,驱本意为马快跑,在此形容山势起伏,给人以如马匹奔跃一样的动感。

(4)积翠:指高出水面的绿岛。澹滟:水波纡缓、轻轻波动的样子。

(5)负:载。这里是被动用法,意为被……载起。灵鳌:神龟。鳌:海中的大龟。

(6)冲飙:急风、暴风。砾:小石子。

(7)天景:即天气。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樵苏:打柴砍草的人。

(8)猱:古书上对猕猴的称呼。悬猱:指猿猴翻空时离开了山石或树枝。

(9)此二句皆有典故:鹿群在野外吃草,互相鸣叫,从它们的叫声中可以证实它们十分友善。源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鱼儿很快乐,到水边去看看就能知道。《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吾知之濠上也。’”

原文

孤赏诚所悼,暂欣良足褒(1)。留连俯棂槛,注我壶中醪(2)

朵颐进芰实,擢手持蟹螯(3)。炊稻视爨鼎,鲙鲜闻操刀(4)

野蔬盈顷筐,颇杂池沼芼(5)。缅幕鼓枻翁,啸咏哺其糟(6)

退想於陵子(7),三咽资李螬(8)。斯道难为偕,沉忧安所韬(9)

注释

(1)诚:确实。悼:悲哀。暂:短暂的。良:很、特别。足:值得。

(2)棂槛:栏杆。注:注入、倒入。醪:浊酒。

(3)朵颐:指鼓动腮颊嚼东西的样子。芰:菱,俗称菱角。擢手:伸手。蟹螯:螃蟹的钳状脚。

(4)爨鼎:即烧热了的鼎。鲙:细切的鱼肉。

(5)顷筐:斜口筐,这里指箩筐之类竹器。芼:可食用的水草或野菜。

(6)缅慕:思念向往。鼓丰世翁:划桨的渔翁。哺:吃。糟:酒渣。《楚辞·渔夫》:“渔夫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7)退想:后来想到,再想到。於陵子:战国时齐国著名的贤士陈仲子。他认为其兄不义,便去了楚国於陵。楚王想拜他为相,他却与妻子一起逃走,替别人浇园。

(8)三咽资李螬:据《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陈仲子住在於陵时,三天没吃东西。他看到井台上有一个李子,虫子已经吃了一大半了,但他只用三口就把李子吃了下去。

(9)偕:共同,在一起。韬:隐藏、隐蔽。

原文

曲渚怨鸿鹄,环洲凋兰(1)。暮景回西岑(2),北流逝滔滔。

徘徊遂昏黑,远火明连艘(3)。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高。

敛袂戒(4)还徒,善游矜(5)所操。趣浅戢长枻,乘深屏轻篙(6)

旷望援深竿,哀歌叩鸣艚(7)。中川恣超忽,漫若翔且翱(8)

注释

(1)怨:哀,指哀叫,悲鸣。鸿鹄:天鹅。环:圆的。皋:花。

(2)景:在此指日光。岑:小而高的山。

(3)遂:终于。火:指渔船上的灯火。连艘:即连成一片的船。

(4)敛袂:整理衣袖,这是古人表示庄重敬服的礼仪。戒:通“诫”,告诫、提醒。

(5)矜:慎重、小心。

(6)趣:通“趋”,向、往。戢:收起。乘:乘车船,这里指驾船。屏:去掉。句中深浅二字指水深水浅。

(7)旷望:从开阔地向远处张望。援:执、持。鸣艚:行进中的船。

(8)中川:河中。超忽:轻快迅速的样子。漫:随意,此指让小船随水漂行。

原文

淹泊遂所止,野风自颾颾。涧急惊鳞奔,蹊荒饥兽嗥(1)

入门守拘絷,凄戚增郁陶(2)。慕士情未忘,怀人首徒搔(3)

内顾乃无有(4),德輶甚鸿毛(5)。名窃久自欺,食浮固云叨(6)

问牛悲衅钟(7),说彘惊临牢(8)。永遁刀笔吏,宁期簿书曹(9)

注释

(1)淹泊:停留。遂:顺着、遂着。颾颾:象声词,形容风声。蹊:小路。

(2)拘絷:束缚、拘谨,指放逐期间的规定。郁陶:忧思积聚的样子。

(3)慕士:仰慕豪杰之士。怀人:怀念亲人。首徒搔:徒劳的抓挠着头皮,指白白地苦思却毫无办法,心中忧思焦虑。

(4)内顾:在心中审视自己。乃:却。无有:没有,指自己没有才德。全诗自此句转入叙志。

(5)德輶甚鸿毛:此句源自“德輶如毛”,改成语意为德轻得像羽毛一样,引申为施行仁德并不困难,而在于其志向有否。輶:轻。甚:比……更……

(6)此二句说自己不是凭真实才德获得的名望,俸禄也太多了。云:称为。叨:通“饕”,贪食、贪婪。

(7)问牛悲衅钟:询问牛被牵到什么地方去,而后可怜它将被杀来衅钟。衅钟:古代杀牲口以血涂在钟上进行祭祀。见《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见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8)说彘惊临牢:来到猪栏因为猪怕死而感到惊异,于是就对猪进行威胁劝说。见《庄子·达生》。说:劝说。彘:猪。牢:猪栏。

(9)刀笔吏:指在甲骨或竹木上刻字写文案的官吏。簿书曹:掌管文书的官吏。簿书:公文。

原文

中兴遂群物,裂壤分鞬櫜(1)。岷凶既云捕,吴虏亦已鏖(2)

扦御盛方虎,谟明富伊咎(3)。披山穷木禾,驾海逾蟠桃(4)

重来越裳雉,再返西旅獒(5)。左右抗槐棘,纵横罗雁羔(6)

三辟咸肆宥,众生均覆焘(7)。安得奉皇灵,在宥解天弢(8)

注释

(1)中兴:指唐代经安史之乱后再次兴盛。遂群物:指顺利地生存发展。遂:顺利。裂壤:分封土地。鞬櫜:盛弓箭的器具,这里借指武将。

(2)岷凶:指剑南西川度支副使刘辟,在剑南西川节度史韦皋去世后,于元和元年正月叛乱。吴虏:指唐宪宗时反叛的镇海浙西节度使李铸。虏:是对敌人的轻蔑称呼。鏖:激烈的拼杀,这里指斩杀。

(3)扦御:抵御。方虎:周宣王时的著名战将。谟:谋略。富:比……多。伊:伊尹,商汤时著名宰辅。咎:咎繇,即皋陶,舜帝时著名贤臣。

(4)此二句以开辟山路一直通到传说中木禾生长的昆仑山,统治海洋一直越过传说中生长蟠桃的东海岛屿,说明国家的版图西起昆仑,东到海上。

(5)越裳:周代海国名,在交阯以南。雉:野鸡,这里指越棠国进贡的白色野鸡。西旅:周代古国名,在葱岭西。獒:高大的猛犬,这是西域进贡的贡品。

(6)抗:并列。槐棘:指代众公卿。罗:分布。雁羔:指代卿大夫。

(7)三辟:泛指各种犯罪受刑的人。肆宥:宽赦罪人,此指大赦。覆焘:遮盖,比喻恩泽庇荫。

(8)灵:福气,此指恩泽。在宥:处在被宽宥的行列中。解天弢:从朝廷的法网中解脱出来。天:指皇上、朝廷。弢:弓袋,比喻束缚、法网。

原文

归诚慰松梓,陈力开蓬蒿(1)。卜室有鄠杜(2),名田占沣涝(3)

磻溪近余基,阿城连故濠(4)。螟蛑愿亲燎,荼堇甘自薅(5)

饥食期农耕,寒衣俟蚕缲(6)。及骭足为温,满腹宁复饕(7)

安将蒯及菅,谁慕粱与膏(8)。弋林驱雀鷃,渔泽从鱽(9)

注释

(1)松梓:指家族亲人。陈力:用尽力气。蓬蒿:荒草丛,此指荒芜的田园。

(2)卜室:选地方定居。卜:选择。有:在。鄠杜:鄠县和杜陵,在长安附近。鄠县,今改为户县。杜陵,汉宣帝陵墓。

(3)名田:私人的田地。名:在此用作动词,使……归于名下。沣涝:沣水和涝水,皆为渭水支流。

(4)磻溪:渭水支流,相传为姜子牙垂钓处。阿城:阿房宫,秦代宫殿名,后来被项羽烧毁,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以西。

(5)螟蛑:农田里的一种害虫。荼堇:田中杂草。

(6)期:期待。寒衣:因为衣服单薄而寒冷。俟:等待。蚕缲:养蚕抽丝,此指纺织。

(7)及骭:衣服下摆达到小腿。骭:胫骨、小腿。为:算得上。宁:怎么。饕:贪食无厌。

(8)安:安于。将:享用。蒯及菅:蒯草、菅草,可用来编织。在此指粗糙的衣服、鞋等草织品。粱与膏:小米和肥美的肉,这里泛指美食。

(9)弋:射猎。雀鷃:麻雀和鹌鹑,这里泛指各种鸟类。从:追逐、追捕。鱽:江和刀鱼,这里泛指各种鱼类。

原文

观象嘉素履(1),陈《诗》谢《干旄》(2)。方托麋鹿群,敢同骐骥槽(3)

处贱无溷浊,固穷匪淫慆(4)。踉跄辞束缚,悦怿换煎熬(5)

登年徒负版(6),兴役趋代鼛(7)。目眩绝浑浑,耳喧息嘈嘈(8)

兹焉毕余命,富贵非吾曹(9)。长沙哀纠纆(10),汉阴嗤桔槔(11)

注释

(1)观象:指占卜后察看卦象。素履:本意朴素的鞋子,在此指朴实无华、无灾无祸的卦。语出《易·履》:“素履往,无咎。”

(2)陈《诗》:讲述《诗经》。谢:辞谢,在此指不能讲,不会讲。《干旄》:《诗经·鄘风》中的一首诗歌,是赞美喜爱善道的大臣的。干旄:旌旗的一种,“干”通“竿”,旄乃牦牛尾。

(3)方:正在。托:寄托,在其中。麋鹿:指代山野草民。敢:怎么敢。骐骥:千里马,在此指因为有才干而飞黄腾达的高官。

(4)无:没有,在此引申为心中没有,也就是不在乎。溷浊:污秽。固穷:安于穷困。淫幅:过分享乐。

(5)踉跄:因脚步很急而走路不稳的样子。辞:别、离开。换:代替。

(6)登年:多年。登:蛊、高、多的意思。徒:白白地、徒劳地。负版:背着国家的图籍,引申为带着官府的公文任状四处奔波。

(7)兴役:发动官府役事。趋:快步走。伐鼛:击鼓。鼛:一种长鼓,是古代官府用来鼓动役事的工具。

(8)绝:断开,在此指看不到。浑浑:混浊纷乱的样子,指代混浊的世俗情景。喧:闹,在此指耳膜失聪。息:停息,在此指听不到。嘈嘈:众声杂乱的样子,指代纷乱的世俗声音。

(9)兹:这样。毕:结束、了结。余命:余下的生命,残生。吾曹:我们这班人。曹:班、辈、批。

(10)长沙哀纠纆:贾谊因祸福无常,就像纠结缠绕在一起的绳索一样而感到悲哀。语出《史记·屈原贾谊列传》:“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其辞曰:‘……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纆:绳索。

(11)汉阴嗤桔槔:汉阴丈人以为机械将会诱发人们投机取巧的心思而鄙视桔槔,事见《庄子·天地》。桔槔:古代一种从井中汲水的器具。

原文

苟伸击壤情(1),机事息秋毫(2)。海雾多蓊郁,越风饶腥臊(3)

宁唯迫魑魅,所惧齐焄藨(4)。知怀褚中(5),范叔恋绨袍(6)

伊人不可期,慷慨徒忉忉(7)

注释

(1)苟:假如。伸:伸张、发扬。击壤:古代一种游戏,玩者以手中土石块抛击若干步外地上的土石块,击中者胜。相传尧帝时有一老人边玩击壤边唱歌,歌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于我哉?”后来这个故事就成为歌颂太平盛世的典故。这里所谓的击壤情,就是指包含着向往上古质朴无诈,逍遥自在,无与国事的道家思想的社会风情。

(2)机事:机巧的心事。息:消除。秋毫:秋天时细长的兽毛,喻细微的事物。

(3)蓊郁:树木茂盛的样子。饶:多。腥臊:鱼类和鸟兽发出的那种难闻的气味,鱼为腥,鸟兽为臊。

(4)宁:岂、难道。迫:威胁、强迫。魑魅:山神鬼怪,相传由山林异气所生,专门害人。齐:一样。焄藨:香气散发,这里比喻死亡。焄:香气。藨:通蒿,气体蒸发。

(5)知怀褚中:知怀念别人的救援之情。知是晋国将领,与楚作战时被俘,两国交换战俘时被放归。亨出《左传·成公三年》:“知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褚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萤善视之,如实出己。”褚:袋子。

(6)范叔恋绨袍:范雎顾念故人所赠绨袍的情谊。《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范雎曾受辱于魏中大夫须贾,逃至秦国而为相。后须贾出使秦国,范雎乔装穿破衣去见须贾。须贾可怜他,留他饮食,并送他一件丝袍。不久须贾知道范雎竟然是秦国丞相,大惊请罪。范雎因为须贾送他袍子,就宽宏大量地赦免了他。恋:眷顾、顾念。绨:光滑厚实的丝织品。

(7)伊:此、这种。期:期望。忉忉:忧愁烦恼的样子。

诗解

本诗前半段描写“游南亭夜还”,后半段则是“叙志”,这两部分通过遭贬和出游联系起来。诗人因遭到贬谪,竟然实现了多年来游遨山水的愿望,于是便将悲痛强压于自嘲与自我安慰之中,借助游山玩水而排遣。但诗人终究还是不能实现回家的心愿,他只能将悲苦转化为向皇帝的求救之辞,因为绝望而苦恼不堪。

第一部分“游南亭夜还”分三层来写。

第一层自开头至“放情”句。这一层是说,早年爱好山水的夙愿由于官务的牵绊而耽搁了整整十年,后来因为自己能力不行遭受贬谪,却来到了山水胜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时柳宗元的心中虽然悲愤,但却还是有所慰藉的。柳宗元被贬,真正的原因是朝廷权贵对当时革新派的仇视和摧残,但诗人在诗中却将其归结为自己的不才、天命、鬼责、卦辞、神明等等,这些都是其愤愤不平之辞,在他的内心深处,则以屈原自比。

第二层自“再怀”句起,至“沉忧”句,重点描写了在南亭所见的美景和众人野炊时的情趣。写景时,诗人突出了山川的幽静和动物们的自由自在,这种幽静流露出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愁苦,而自在则反衬了他现在无奈的拘谨。写野炊的情趣,则是想要暗示自己回归田园的志向,突出了个性的清高和品德的正直。

第三层自“曲渚”句起,至“怀人”句,描写乘舟夜还的感受。其间主要突出了对于驾舟的体会和入门后的幽郁。对于操舟,柳宗元十分小心,还提出了按照水的深浅宽急采用的各种办法。实际上,他是在用驾舟来比喻人生的道路要仔细正确地走好。被贬永州的初期,柳宗元的心情一直很沉痛压抑,所以一进门就感到拘束郁闷,勾起了对亲友们的思念。

第二部分“叙志”,分四层来写。

第一层自“内顾”句起,至“宁期”句,再一次说到自己的无才无德,不堪为官而获罪,这实际上是诗人对自己遭贬原因的自解与自嘲,正与本诗的开头遥相呼应。

第二层自“中兴”句起,至“在宥”句,这一层极力推颂朝廷的中兴景象,希望以此得到皇上的宽赦。当时宪宗即位后,朝廷确实有所振兴,柳宗元尽力歌颂中兴景象,当然有自己的私心,但他并没有过分的阿谀奉承。而渴望从政施展才华,也是柳宗元希望遇赦复出的重要原因。但革新派政治根基不牢又树敌太多,更重要的是由于革新涉及皇位继承的矛盾,宪宗对柳宗元等人很难原谅,所以柳宗元的希望显得很不现实,既可笑又可悲。

第三层自“归诚”句起,至“悦怿”句,诗人写了自己如果能归返故里则将安心务农,过平淡的田园生活。这里突出了他自耕自足的低微要求和安分思想。一方面显出柳宗元的清高,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遭受打击后的心灰意冷。这一层与第一部分第二层所写的野炊情趣相关联。

第四层自“登年”句起,至结尾,诗人写了自己所处环境的凶险而将丧命,期盼有人救援,然而,他自己也明白这是不切实际的,他绝望了。在这里写到了南蛮的凶险,与第一部分第一层投迹山水地照应,又与第一部分第二层写景的心情相衬,一乐一悲,皆由贬谪而起。蒙恩遇赦的希望渺茫,就连回家务农的最低要求也很难实现,于是诗人陷入了极度痛苦、矛盾和怨愤中,不能自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