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促进两岸交流

九二共识:汪辜会谈与共同协议签订 作者:王伟 著


一、促进两岸交流

●邓小平说:“关于祖国统一问题,我们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邓小平意味深长地说:“祖国统一后,所有中华民族的子孙就不仅是站起来了,而且飞起来了。”

●吴学谦说:“希望台湾当局顺乎世界潮流,尊重人民意志。”

邓小平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

1987年5月16日上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教授李远哲、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和夫人秦惠。

邓小平祝贺李远哲去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邓小平称赞李远哲、李政道做了很多工作。

邓小平高兴地说:

我们都是立足于振兴中华民族,口号是振兴中华。不管怎样,我们都是一个根,但如果光是根深蒂固,不发扬光大,我们都是没有什么光彩的。我们人口这么多,地方这么大,要急起直追。

接着,邓小平谈到祖国统一的问题。邓小平说:

关于祖国统一问题,我们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不实现统一,台湾的地位是不稳定的。不知哪一天,就会被人拿走。看来,只有按“一国两制”的办法才能实现祖国的统一。接着,邓小平强调说:

统一祖国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台湾现在尽管在经济上比大陆好,但差距在缩小。差距缩小在下个世纪50年代会表现得更明显。那时,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大陆的实力将大大超过台湾。如果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话,按十四五亿人口计算,就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6万亿美元。那时大陆的科学肯定比现在强,人才也会比现在多得多。

邓小平意味深长地说:

中国人脸上开始有光彩是什么时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祖国统一后,所有中华民族的子孙就不仅是站起来了,而且飞起来了。

李远哲和李政道都表示:“台湾人民都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邓小平说,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香港、澳门、台湾的制度50年不变。50年以后,香港、澳门、台湾在整个国家经济上的比重更小了,这就更没有变的必要。

邓小平在谈话中,再次强调了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当时,两岸关系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在早些时候的4月30日,台湾岛内要求与大陆“三通”和要求“返乡探亲”的呼声增高。

这一呼声正有力地冲击着国民党当局的“三不”政策。“三不”政策,为早年台湾对大陆的政策之一。1979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蒋经国采取“三不”政策。

1986年5月3日,一名台湾中华航空公司飞行员在空中制服了其他机组人员,将一架货运飞机劫持至中国大陆的广州机场,迫使蒋经国派出代表赴香港与大陆代表谈判遣返飞行员与货机事宜。这是国共内战以后双方官员首次接触。

同时,蒋经国政府受到民间日益增加的改善两岸关系的压力,开始考虑放弃“三不”政策。

与大陆“三通”本来是国民党当局禁忌的一个敏感问题,但是,台湾的社会舆论不顾国民党当局的这一禁忌,近几年不断公开谈论。

1987年3月至4月,在台湾当局“立法院”院会期间,一些非国民党籍“立委”,群起就这个问题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措辞激烈的质询。

“立委”谢学贤在一次长篇发言中,指责国民党当局的“三不”政策违背了台湾同胞的意愿;另一名“立委”许荣淑也说:

最近愈来愈多的大陆籍人士均强烈表明意愿,要回老家去祭祖、骨肉团聚,甚至期盼落叶归根、葬身故土……这种人伦亲情的阻隔,是这一代中国人的悲剧。

不但如此,在这次“立法院”院会期间,国民党籍的“立委”洪昭男、赵少康、李胜峰、吴德美等也在质询中要求与大陆“三通”。

国民党籍的“立委”敢于触及这个敏感问题,这是过去所没有的。

当时,台湾报纸报道,洪昭男在质询中说,台湾居民与大陆亲友联系“大多是纯粹出自于阔别三四十年的思念”,当局对“三不”政策“应持弹性作法”。

赵少康主张,基于人道立场,当局“应该协助台海两岸的离散家庭团聚”,“应给予两岸家庭通信的自由”。有的在发言中还就开放探亲问题向当局提出具体建议。

台湾报刊上要求与大陆“三通”,允许返乡探亲的读者投书及评论文章也明显增多。

《中华杂志》几乎每期都发表大陆籍退伍老兵要求允许返乡探亲的投书。这家杂志撰文说,“三不”政策不但违反人道伦常,而且“破坏民族团结,制造分离意识,阻挠国家未来统一”。

《民众日报》发表的高雄市一群退伍老兵的投书,迫切要求当局准许返乡探亲,“因为我们的年龄不能再等待了”。这家报纸还在4月6日和14日连续发表评论和署名文章,指出准许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乃是天经地义的事”。

4月20日,《中国时报》也发表题为《正视海峡两岸民间往返问题》的社论,主张海峡两岸的民间往返“应是可以做相当程度的开放”。

面对要求与大陆“三通”和返乡探亲的巨大舆论压力,国民党当局已难以招架。“行政院长”俞国华等高级官员在答复“立委”们的质询时,一会儿说“三不”政策只是“暂时性的手段”,一会儿又说“绝不会改变”;一会儿说这一政策是“积极”的,一会儿又说是“消极”的,理屈词穷,无法自圆其说。

连经常为台湾当局献策的一名旅美华人学者也看清了这一点,他在台湾《时报新闻周刊》上发表文章说,“‘三不’政策实行至今,无论在情、理、法各方面都有其矛盾,不合理之处,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

由此可见,国民党当局实行的政策已经无法顺应时代潮流,改善两岸关系是势在必行。

两岸人民要求废除三不政策

1987年7月,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国民党当局实行的政策,引起全世界华人的不满。

当时,海内外知名学者钱伟长教授说:

开放探亲比不开放好,探亲比不探亲好,但最好不要讲什么条件……海峡两岸隔离了30多年,已经产生了很大差别,再不交流,陌生、隔阂就更大了。

他感慨地说:

如能让海峡两岸的学者直接交流,一定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发展。倘若两岸的科技真的能直接交流,那就不得了,其成果全世界都会震惊。

钱伟长教授有许多亲戚、师友在台湾。90多岁的钱穆教授是他的叔父,他们只能通过朋友互相传递一点信息,已有好久没有见面了。

钱伟长说,他的叔父身体不很好,不能去香港会面,“我很想去台湾探望”。话语间流露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钱伟长说:“我有许多老同学在台湾。俞国华先生在清华时比我高一班;阎振兴先生是我清华同班同学;还有张光世先生,也是清华同班同学。”

毕朔望教授是国际笔会中国中心的书记,对海峡那一边的文化和社会情况也十分关心。他指出,海峡两岸的交流工作仅限于“看看月亮”、“思乡念亲”和“唱唱跳跳”是不够的,应该向更深层次拓展。

毕朔望说:

只有寻找到深层的共同点,才有可能使海峡两岸的交流有一个突破。海峡两岸隔绝了那么久是一个事实,如果不从实质性的交流做起,恐怕很难寻找到真正的共同点。这种实质性的交流包括经济、文化和体育等方面。

谈话接近尾声的时候,毕朔望教授再一次表露他的心迹:他想去台湾探亲。他说:

我有个哥哥在台湾,如果可能,我也想去那边看看。

同时,在海峡对面,1987年7月23日,由于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却仍禁止海峡两岸人民往来,台湾民众要求与大陆“三通”的呼声再度高涨。

7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以所谓“动员战乱时期国家安全法”取代已在台湾实施38年的“戒严令”,严厉限制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和两岸人民的往来。

对此,多名“立法委员”在“立法院”会议上发言指出,“国安法”中对于曾经前往大陆者禁止出境的规定“过于严苛”,“将彻底阻绝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的管道,严重违背人道精神”。

台湾文化大学教授王志文发表文章,呼吁台湾当局“万勿再借‘国安法’重筑亲情樊篱,让两岸的亲人趁高堂父母及亲人尚未凋零尽净之际,重聚一尽孝思”,以免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空留遗恨”。

文章指出,以“国安法抑制同胞亲情幸福所换取的,将只能是民怨的累积及日增的乡愁”。

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教授王晓波也著文指出,“今天任何力量也阻绝不了两岸同胞之情,当局应抚顺民情和潮流,基于国家和民族的考虑开放探亲”,通过探亲“补好祖国分裂的破网,进而实现中国统一”。

7月18日,面对舆论的压力,台湾当局不得不宣布解除已实行8年的“民众出国观光不得以香港为首站”的禁令。

台湾报纸报道说,这是当局暗许台湾居民到香港会晤大陆亲属,当局“正在考虑是否透过国际组织和设定一个第三地让两岸有血缘关系的中国人会面”。但是台湾民众强烈要求的是早日实现与大陆直接“三通”。

当时,《台湾时报》发表社论指出:

“三不政策”剥夺了民众再晤亲人的权利,造成生离就是死别的悲惨命运,有违人道和亲情伦理,是僵化了的政策。

台湾留美学者熊杰在接受台湾《自立晚报》记者的访问时也表示,台湾当局不准两岸离散亲人探亲“说不过去”,“欲解除两岸离散家庭的思恋之情,当局有义务和责任促成两地人民沟通,有义务让他们通邮,若能直接通信更好”;基于“同样道理,通商对双方都有好处,当局不该拒绝制止,开放通商无妨”。

他还提出,台湾当局“应开放大陆书禁,文化上更不应一刀两断”。

10月2日,在台湾“立法院”会议上,俞国华声称: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实际上是“对敌政策”,“今天我讲任何有关大陆的问题,首先必须掌握这个基本观念,因为这关系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千万不能模糊”。如果这样,对“三不政策”就一定能充分了解。

一些“立法委员”们则对台湾当局的政策加以抨击。“立法委员”刘兴善提出,台湾当局最近的“政治兴革”“对国人心理的冲击是前所未有”,他埋怨当局“总在面临无法抗拒压力时才改弦更张”。

“委员”林永瑞认为,“三不政策”是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盲点”,他主张开放大陆探亲与观光、直接通商、文化交流。

另一名“委员”黄书玮提出,无论是“旧三不”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还是“新三不”的不禁止、不鼓励、不协助,“都是不负责任的产物”,是“政治狭心症”。他主张“政治归政治,文化归文化,经济归经济”,“以全民利益为出发点”。

“立法委员”赵少康则形容“三不政策”是“玻璃帷幕”,让台湾民众“看得到大陆,摸不到大陆”。他认为,当局“所以不能就大陆政策迅速形成全面开放的政治号召,主要就是少数保守者害怕中共的统战”。

“立法委员”李胜峰在发言中透露,台湾当局宣布准备开放探亲之后,台湾“民间的反应几乎已到了‘百无禁忌,无所不谈’的地步”。

11月2日,面对两岸人民迫切的呼声,台湾当局终于决定开放探亲。

自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后,愈来愈多的来自大陆的信件涌至各邮政总局,使他们感到“因扰”。若代为投递,邮政总局担心违反当局的“三不”政策;若投不递,却又有违“万国邮盟”通邮自由的的规定。

与此同时,海峡两岸互通电话也日益增多,台湾电信总局也有“不知该如何防堵”的“困扰”。

当时,台湾媒体认为,在科技日益进步的情况下,海峡两岸之间完全可以通过第三地区的转接实现通话。

《中央日报》透露,台湾“交通部”已奉“行政院”指示,就开放探亲之后海峡两岸通邮,通话的情况作一检讨,将于日内呈报“行政院”,以便提出讨论。

到1988年8月31日,共有22.9万余人提出探亲申请,其中15.8万人已前往大陆探亲。

在提出赴大陆探亲申请的民众中,有2996人因为任公职或逾规定探亲等范围而未获准许探亲。

邓小平赞扬告台湾同胞书

1988年12月30日下午,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1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习仲勋、丁关根、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周谷城、严济慈、康克清、雷洁琼、谷牧、周培源、屈武、程思远、汪锋出席座谈会。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北京市负责人及首都各界人士共3000多人。

座谈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主持。他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向2000万台湾同胞致以新年节日祝贺和亲切问候。

彭冲说:

《告台湾同胞书》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得到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热烈赞同。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的“九条”及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符合海峡两岸历史现状,保障海峡两岸共同利益,已获广泛共识,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是两岸关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事件。

早在1978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

《告台湾同胞书》说:

亲爱的台湾同胞:

今天是1979年元旦。我们代表祖国大陆的各族人民,向诸位同胞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祝贺。

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最近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定,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更可见潮流所至……

台湾和祖国大陆,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这些年来,经济联系不幸中断。现在,祖国的建设正在蓬勃发展,我们也希望台湾的经济日趋繁荣。我们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这是相互的需要,对任何一方都有利而无害。

该书最后指出:

亲爱的台湾同胞:

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前途,既属于我们,也属于你们。统一祖国,是历史赋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我们早一天完成这一使命,就可以早一天共同创造我国空前未有的光辉灿烂的历史,而与各先进强国并驾齐驱,共谋世界的和平、繁荣和进步。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一光荣目标共同奋斗!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关系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座谈讨论《告台湾同胞书》的大型座谈会上说:

台湾归回祖国问题已提到日程上来。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告台湾同胞书》,体现了我们对台湾的归回和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基本立场、基本态度,但仍要做许多工作。

在京的政协全国常委、各党派负责人和爱国人士200多人出席了座谈会。他们热烈拥护和支持《告台湾同胞书》,大家表示要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而协力同心,共同奋斗。

吴学谦说应尊重人民意志

1988年12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在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1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吴学谦说:

大家知道,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地宣布了我们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得到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热烈赞同。从此,台湾海峡出现了和缓气氛。

吴学谦接着说: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教诲:“‘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海峡两岸都承认“中国只有一个”,“反对台湾独立”,“中国必须统一”,这是最可宝贵的共同基础和实现祖国统一的真正力量所在。时至今日,国内国际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只待人为。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寄希望于台湾党政军各界人士。

台湾当局既在缓和两岸关系方面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又设置了人为的障碍,力图长期维持分离的局面。希望台湾当局顺乎世界潮流,尊重人民意志,为了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早日和谈协商,共同加快祖国统一进程。

在讲话最后,吴学谦强调指出:

我们今天举行这个座谈会,就是要回顾10年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展望祖国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进一步阐明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和有关政策,以期继续推动和平统一的进程。

张春男、叶仁寿、彭培根、黄翔、李文生、田麦久等在发言中谈到,要实现中国统一,中华民族要大团结,大陆、台湾人民要站在一起。

文化是统一的重要基础;两岸律师、会计师要加强往来,共同研讨两岸往来中出现的法律问题。

要支持中青年间的往来;金门和厦门近在咫尺,更要加强往来。

《告台湾同胞书》已经发表了10年,但他的价值丝毫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受到两岸人民的重视。

早在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时候,它便受到两岸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当时,九三学社主席许德珩、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史良、中国民主促进会代主席周建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沈雁冰、童第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王芸生在一次座谈会发言中共同表示:

台湾科学文教界的人士中有好多是我们多年的老朋友。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是热爱祖国的。

当前,统一祖国也是我们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我们愿与台湾科学文教界的朋友们一道,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共同努力。

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胡厥文,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胡子昂、荣毅仁在发言中也表示:

台湾工商界朋友都是爱国有心的,许多人经营工商业,原来也是为了想要国家富强起来,在这方面,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我们衷心希望台湾工商界亲友同胞,能够趁此千载一时的良机,为统一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大业,同我们一道来加一把力!我们特别希望台湾的工商业者能促使台湾和大陆的经济交流、贸易往来早日实现,这是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具体贡献。

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季方说: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了,台湾当局若能顺应历史的潮流,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抛弃前嫌,使台湾归回祖国,我相信是一定会受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

对他们为实现国家统一大业做的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他们的个人前途也会同全国人民的前途一样光明。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负责人王昆仑在发言中,追述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共事,在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做出应有贡献后,即席赋诗一首,遥寄台湾朝野人士:

三十光阴去不回,同胞分手几时归?

祖国大地繁荣好,海外孤星形势危。

互助和平天下计,侵凌分裂万方非,

爱国一家欣此日,神州兄弟永同飞!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刘斐说:

30年的历史证明,我当年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人生易老,时不我待,多少老一辈的国民党人,未能亲见祖国的统一,饮恨长逝,言念及此,不能不有动于衷。

现在祖国正处于一派大好形势,也正是台湾归回祖国的大好时机。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持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呢?我们这一代的人为什么不在还能有所作为的时候,大家携起手来,对统一祖国的事业有所作为呢?

台盟总部负责人蔡啸说,我是一个台湾人。我们的祖先从闽、粤来到台湾,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这块祖国的土地,守卫这块祖国的土地,世代相传,祖孙相嘱,虽经沧海桑田,中华民族的赤子之心长存。台湾人民的爱国之心,是深深埋在心里的。

他接着坦诚地说:

我们和福建、广东的祖家血脉相连,骨肉相亲,一向往来不断。自从1949年以来,台湾和祖国大陆分隔。台湾海峡存在军事状态,使双方来往断绝,音讯不通,亲人离散,给我们民族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其中,台湾人民承受的负担、损失和痛苦最大最深。

《告台湾同胞书》为了消除这种状况,实现祖国的统一,完全符合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台湾人民的迫切要求。台湾人民将从祖国的伟大号召中,获得希望、信心和力量。

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董其武说: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政策是爱国一家。我起义到现在,已经30年了。在这岁月中,学习、生活、工作、交往、无一不受各级领导的亲切帮助、关怀,热情照顾。当前正是统一祖国的大好时机,台湾不乏明智之士,台湾当局应当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大智大勇的精神归回祖国,这样,才不失为统一祖国的爱国之士。

中国致公党负责人黄鼎臣说,今天国际和国内形势对实现祖国统一都非常有利。我希望台湾当局认清形势,顺乎民族的意志,适应历史的潮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为实现祖国统一做出贡献。

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杜聿明说,我们殷切期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不管过去如何,谁为祖国的统一做出贡献,祖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在发言中表示坚决拥护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他们分别说,台湾归回祖国已经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中央政策打动台湾人民

1988年12月,随着两岸关系渐趋缓和,平均每天有200余艘各国船只在金门穿梭往来,其中不少是大陆和台湾的渔船。

在台湾基隆、新竹、高雄、台南、澎湖与大陆的厦门、福州、东山、平潭之间有6条航线,约有10艘货船往返其间。

当时,海峡西岸已成为台湾渔民安全的避风港。福建、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在沿海地区修建了多处“台湾同胞接待站”,“台湾渔船停泊处”,热情接待前来避风、修船、贸易的台湾同胞。

两岸渔民在海上友好相处,相互救援,亲密无间。在两岸交往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陆探亲热”。

早在11月8日,台湾当局开始办理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当天就完成了31件申请手续。尽管这项措施对大陆同胞赴台仍有许多不合理的限制,但毕竟是开启了双向往来之门。

两岸学术、文化、体育交流由暗化明,方兴未艾。前来大陆演出、办画展、进行各种交流的台湾画家、作家、学者、歌星络绎不绝。

1988年下半年,“台湾史研究会”多位专家学者到北京、厦门与大陆同行举行“海峡两岸学术讨论会”;台北三位科学家前往北京出席国际科学联合会年会;台湾实业家应昌期和围棋选手林海峰赴京参加“应氏杯”国际围棋锦标赛。

台湾记者冲破台湾当局的阻挠,接踵来到大陆采访了中国共产党十三大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等重要会议,走访各界、各方面人士,报道在各地的所见所闻,增进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

两岸出版方面的交流势头更劲,互相出版对方作家的书籍不计其数,合作方式至少有六七种之多。至少有50家出版社翻印大陆文学作品,发行于市的大陆文、史、哲方面的书籍有1万种以上。

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工商业者把目光投向大陆市场。当年秋季广交会,来自台湾的商人多达1900多人。据台湾“外贸协会”调查显示,台湾商人中有70%希望通过香港与大陆做生意,至少有20%的台湾贸易商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以间接方式同大陆进行贸易。还有些中小企业也纷纷来大陆投资设厂。

国务院于1988年7月公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的规定后,台湾厂商来大陆考察或洽谈投资事宜更加活跃,投资范围从广东、福建等南部沿海地区向北方地区扩展。

海峡两岸的贸易关系正逐步从间接贸易、间接投资向直接贸易、直接投资的方向过渡。

12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两岸关系走向缓和的十年》的文章。

文章指出:

经过海峡两岸人民的长期努力,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有了可喜的、意义深远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与《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的“三通”、和平统一的目标还相距甚远,在发展两岸关系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诸多阻力和障碍。主要是台湾当局近年迫于内外压力,虽然对两岸关系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但这种调整还是有限的。

大陆方面真诚的的态度,让台湾的有识之士看到了祖国统一的前景,他们纷纷表示支持两岸深化交流。

1990年1月18日,生活在北京的部分台籍人士相聚一堂,畅谈海峡两岸形势以及对台湾家乡的思念,他们纷纷表示,希望台湾当局在新的一年里有所作为,允许两岸进行直接、双向交流和往来。

台盟中央主席团主席蔡子民回顾了近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深信祖国和平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蔡子民说:

台湾当局在人民的推动下,一步一步地开放台湾与大陆的往来,但是仍然坚持“三不”政策,在两岸人员交往方面设置重重障碍,这是不得人心的。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欧国菁在发言中说:

近来海峡两岸在文化科技领域的学术交流方面,有了新发展。但是台湾当局至今仍然坚持奉行“人紧物松”、“出宽入严”的不对等原则阻碍两岸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北京市台联会副会长魏玲说:

生活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多年来有亲不得见,有家不能归,他们日夜思念家乡的亲人。最近台湾当局允许1949年以前有台湾户口的台胞回台湾探亲、定居,但只允许带领未成年的子女同行。而这些台胞现在都已年逾花甲,难道还有未成年的子女吗?

魏玲说:“我出生在大陆,虽然抗战胜利之后回过台湾,但是根据台湾当局现在的政策,我不是出生在台湾也就不允许回去了,这太不尽情理了。”

一位台籍人士还指出:

1989年台胞来大陆探亲已达到50万人次,而大陆去台湾探亲、奔丧的只有3000多人,北京市只有8人。台湾当局口口声声标榜“为人道开放探亲”,试问这“人道”的标准究竟在哪里?

全国台联会会长林丽韫最后在发言中说,她所接触到的岛内同胞,对祖国大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极为赞赏,希望改革开放政策保持不变。

林丽韫说:

他们愿意到大陆来,参加大陆建设。在这种民心、民意推动下,两岸交流近年来在各个方面都有发展,今后也必将愈来愈频繁、愈来愈扩大。

大陆方面实行的政策,不仅符合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高瞻远瞩地为祖国的最终统一画好了蓝图。

1991年6月7日,中共中央台办负责人就海峡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问题发表谈话。

谈话说:

在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祖国方针政策的推动下,在海内外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形势朝着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

本世纪最后10年,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同全国各党派、团体、各界人士一道,继续为民族繁荣昌盛、国家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这个方针,是以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尊重历史和现实,从实际出发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好办法,并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

接着,中共中央台办负责人提出了3点建议:

为推动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根据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政策主张,我受权建议:

1、由海峡两岸有关部门和授权团体或人士,尽快商谈实现直接“三通”和双向交流的问题,扩大交往,密切联系,繁荣民族经济,造福两岸人民。对于台湾当局有利于直接“三通”和双向交流的主张和措施,我们都予以欢迎。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派出代表进行接触,以便创造条件,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还可以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讨论台湾当局关心的其他问题。在商谈中,可以邀请两岸其他政党、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

3、中共中央欢迎国民党中央负责人以及国民党中央授权的人士访问大陆。可以先来看一看,也可以来交换意见。我们都热情欢迎,以礼相待。如果国民党邀请共产党代表,我们愿意应邀前往台湾,共商国是。希望国民党对此严肃、认真地考虑。

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海内外同胞的殷切期望和神圣使命。两岸人民都希望台湾同胞和祖国大陆各族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能在爱国统一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为完成祖国统一的千秋伟业共同奋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