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罗氏始祖罗贵
江门市棠下镇良溪村东边凤翔山下有一座800多年的古墓,古墓由巨大的花岗岩围砌而成,墓的周围青松耸翠,墓的主人是南宋南雄珠玑巷族群南迁领导人和组织者———罗贵。
罗贵(1086—1147年),讳以达,字天爵,号琴轩,贵是他读书时之名。祖籍山西太原,出生在广东南雄保昌县牛田坊沙水村珠玑里一个官宦之家,他本人则是南雄府岁贡生,中宪大夫诰封吏部尚书,授世袭锦衣卫之职。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旧称鶿底,原属新会)是罗贵率众南迁的终点。
罗氏大宗祠外景
罗贵墓
南迁诸族谱多载有《赴始兴县告案迁徙词》《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知府钟文达批词》《本府文引》《赴冈州告案立籍引词》《冈州知县李丛芳批词》等一应官府文书,对这次族群南迁,都载以罗贵领衔,其领头人作用明确无误。
南迁诸姓族谱多有南迁前商议的记述:“惟珠玑里居民九十七家,贵祖密相通透,团集商议,以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势恶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众议而相语曰:今日之行,非贵公之力,无以逃生,吾等何修而至此哉?今日之德,如戴天日,后见公子孙,如瞻日月,九十七家人即相誓曰:吾等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而予等独藉公之恩,得赖逃生,何以相报?异日倘获公之福,得沃壤之土地,分居安插之后,各姓子孙富贫不一,富者建祠奉祀,贫者同堂共飨,各沾贵公之泽,万代永不相忘也,世世相好无相害也。”
当时,罗贵只是个贡生,还未入仕,不是权贵,但在珠玑里先民生命财产和家族前途命运堪忧的危难关头,他挺身而出,与异姓乡亲团结互助,同舟共济,共赴危难,其人格感召力是巨大的。在此情势下,罗贵自然也必然成为南迁族群的领袖,成为庞大流徙队伍的组织者。
九十七家人商议后,罗贵便率领珠玑里三十六姓九十七户,领得官府正式文引,向“南方烟瘴”之地进发。南迁自宋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十六日起程,领得官府给限为四月二十日,他们于三月十六日抵达冈州,耗时两个月。一众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险象环生,付出沉重代价。据一些族谱载:“……时无舟楫,我祖兄弟砍竹为排,乘流漂泊,夜半突至连州江口,潦水冲散……”;“民虑及难,各挈家逃窜荔枝山下者万余人,遂结竹为排,顺水漂流,及狂风大作,排散,溺水死者甚多”。
罗贵率众来到珠三角的冈州大良都古鶿甲鶿底村立籍,并得到土人龚应达、冯天诚保结,罗贵还当了新增的新图一甲里长。
罗贵墓
根据诸《罗氏族谱》所载,罗贵共有九子,均为“之”字派;长子清之(字大用,号宗南)、次子慎之(字巨用,号广南)、三子辉之(字利用,号始南)、四子光之(字期用,号镇南)、五子曦之(字明用,号日南)、六子温之(字和用,号从南)、七子淳之(字广用,号幅南)、八子绍之(字振卿,号木浪荡)、九子信之(字贯用,号竹林溪)。罗贵还收养了一名异姓做儿子,所以又传罗贵有十个儿子。罗贵原配金氏,前五子均为金氏所出,金氏葬于南雄府保昌县珠玑蜜筒山。罗贵到冈州后,续娶了当地田氏女,续生四子,田氏与罗贵合葬于良溪村东边凤翔山。
罗贵的子孙先是主要散居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南海、广州、番禺、东莞、顺德和增城,及后,更有散居至潮州、化州,甚至有的远至广西、海南等,但主要还是在珠江三角洲一带。
良溪自罗贵开基后,人才辈出,宋代有罗贵之孙罗宝珍,中年入道,44岁在顺德建玄观修道,法名务光,号仙翁,活到130岁;孙罗宝琳,少年入释,后建宝琳寺,曾有诗云:“智慧有灯何日照,菩提无树几时栽。”此外,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粤东四家”之一的罗天池,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恩科解元罗芳,武德骑尉四川卫守武举罗始麟,近代画家罗艮斋等皆出自良溪村。全村曾有100多人在科举时代考取功名。
罗贵墓刻
棠下罗氏大宗祠有一副顶脊长联道出罗贵的功绩和良溪罗氏的渊源历史:
发迹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人,历险济艰尝独任。
开基鶿底,分居广、肇、惠、韶、潮各郡万千百世,支流别派尽同源。
(蒙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