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建速成中学
●赵君陶认为:办好学校最重要的是选好领导和教师。
●赵君陶风趣地说:“他们把知识交给你们,这就是工农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的工农化了。”
●宋盛云在自传上写道:“今天能够来学习,真是想不到的事。”
全国教育会议提出扫盲
1949年12月23至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大行政区和各省、市、自治区的代表,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干部200多人。
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
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问题。会议提出:
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
会议还指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的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中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
会议制定了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即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指出必须坚持正确地对待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
会议提出:
要做必要的准备,以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识字教育,扫除文盲的伟大工作。
这次会议制定了《工农速成中学实施方案》。《方案》指出:
方针任务:为有计划地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干部,特举办工农中学,吸收工农干部及工业青年,给以文化科学教育,使其获得中等文化程度和基本科学知识,升入大学深造,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骨干。此项学校,由各部队、机关、工厂、学校大量举办。
招生对象与条件:学生来源,由各部队、机关、工厂、学校有计划地抽调与选送。其条件为:
1、参加革命斗争3年以上,具有相当于高小毕业程度,年在16岁至30岁,思想进步、身体健康、工作积极的部队、机关工作人员。
2、有3年以上的工龄,年在16岁至28岁,具有相当于高小毕业程度,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身体健康的工人,首先着重产业工人。
修业年限与课程:修业年限,暂定3年。必要时得延长为4年。其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工农青年干部具备高等教育的条件,获得中
等文化水平和基本科学知识升入大学或专科学校。为此,课程应力求精简,集中学好集中主要的学科。
此外,《方案》还对科目、教学计划、经费、学生待遇、教职员工待遇等,做了相应的规定。
《方案》规定:
经费:由中央统一筹划者,由中央拨发。在中央计划之外由各地举办者,由各地自筹。部队机关举办者,有部队机关统一筹划。
校舍及设备:校舍以用现有的房子为原则。设备可参照普通中学标准。
学生待遇:供给制。
教职员工待遇:供给制或相当于普通中学薪金制。
这次会议还讨论改进北京师范大学和各地师范学校的意见。
会议决定,集中一批有经验的干部、教师,编审中小学教科书等事项。同时,会议还作出了“争取在1951年开始扫除文盲的决定”。
在1953年11月24日,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扫盲标准、扫盲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通知》规定,扫盲标准为:
干部和工人,一般可认识2000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
农民一般能识1000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
城市劳动人民一般能识1500个常用字,读、写标准参照工人、农民的标准。
各省、市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根据群众要求,县扫盲工作委员会或教育科可给考试及格者发扫盲毕业证书。
从此,中国80%的文盲开始走进夜校、补习班,学习常用字。
教育部筹办工农速成中学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工农速成中学还是新生事物。因此,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有关创办工农速成中学的指示中,指出:
使工农干部、产业工人在短期内受到中等教育,以便进入人民大学及其它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培养成为新型高级知识分子,作为新中国建设的坚强骨干。
1950年4月,中央教育部筹办第一所实验工农速成中学。这是根据《工农速成中学实施方案》制定的“中央教育部直接举办一所招收学生200人”的要求,而实施筹办的。
这所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是北京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它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直属中央教育部领导的中学。
学校本着“用最少的钱办出好的学校”的号召,校址就附设在大同中学内。一个破旧的院落内,立刻充满了崭新的气氛。
第一届学生有116人,这是从政务院、中央组织部、北京市文教局三处,统一选送的194人中录取的。
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建校后,因为中学校舍条件较差,教育部又在北京西城区东养马营八号,觅得一处新址,有一个院子和一个小操场。
1950年8月,学校迁入暂住。同时,着手筹建正规的校园。
1950年10月,师生们日夜企盼的西郊新校舍,建成东教学楼和一座平房饭厅。二层楼的教职员宿舍还正在建造,学校便迁入了新校址。
当时,新校址还是一片旷野荒郊,甚至偶尔还有狼出没,连旁边的人民大学,也只盖了一栋“灰楼”和几排平房。
1951年11月,中央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一次工农速成中学工作会议,会议指出:
今后工农速成中学设置,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向大学附设方向走,这样师资设备等方面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根据中央会议精神,1952年7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下达文件,通知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正式移交中国人民大学领导。
在同年的8月15日,完成接交手续。
“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
学校在创办初期,教育部从东北、河北、山东等老解放区,选配了一批既有革命经验,又有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干部,担任学校的领导工作。
首任校长胡朝芝,1939年毕业于国立四川大学历史系。1940年,胡朝芝到延安,在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一班学习。
1949年12月,胡朝芝调入北京。
1950年1月,胡朝芝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工农实验速成中学校长。胡朝芝原则性强,而且富于经验,威望甚高。
副校长王食三,从老解放区河北正定师范学校调入,他博学多才,后来长期在人民大学任教。
教务副主任唐孝纯,是老教育家俞庆棠的女儿,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成人教育,并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唐孝纯就来到该校,担任教务副主任。
在1951年迁校不久,教育部又调山东昌乐中学校长夏加,来校担任教务主任。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夏加积极参加了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建工作,发展了他在战争年代形成的教育思想,在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总结出经验,在全国同类学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新型的工农教育起到示范作用。
全国办成工农速成中学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干部,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各地纷纷作出了关于创办工农速成中学的决定。
1950年4月,中南区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创办工农速成中学,并进行师资训练。
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还设立了一所实验工农速成中学。该区在1950年2月举行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曾讨论创办工农速成中学问题。
4月1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发布关于创办工农速成中学的决定,就工农速成中学的任务、学生来源及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项做了规定。
同时,中南军政委员会指出,开办工农速成中学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上半年训练师资抽调学生,下半年正式开学。
并计划在年内,成立工农速成中学4所,其中一所由中南教育部直接领导,其余3所由河南省、武汉市、广州市分别创办。
中南教育部根据上述决定,研究了开办工农速成中学的步骤,决定首先在部内设置机构,并着手训练师资、编选教材和筹办实验工农速成中学。
中南教育部计划,除河南省工农速成中学师资,由该省自行委托河南大学训练外,其余3所的教师,由该部委托武昌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师资训练班进行训练,由各省、市选调95名优良教师参加学习。
师资训练班在5月15日开学。预定学习期为半年。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在4月份便已着手筹备。校址设在中原大学内,决定首先举办4个班,招生160名,9月1日开学。
这4个班的各科教师,由工农速成中学师资训练班选任。师训班的各科教员,均担任集体编选教材和集体讨论教学法等工作,在教与学中实验,以体会工农学生特点,从而修改教材,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
师训班的教育行政组学员,还参加实验工农速成中学的行政工作,以便取得工作经验。
实验工农速成中学的招生事宜,经中南教育部邀请中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人事局、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商讨,分配名额,由中南直属机关和江西、湖南、湖北省保送学生,参加入学考试。
第一次入学考试在7月中旬举行。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在第一次入学考试时,发现各部门送来投考的优秀干部不多,而且有一部分不够入学条件。而中南军政委员会人事局,在审核学员入学条件上,有些放松。
因此,在同年的7月28日,中南教育部又召开了一次招生会议,邀请民政部、人事局、中南总工会等单位参加,由中南教育部潘梓年部长作报告。
潘梓年指出了第一次招生工作中的缺点,并介绍了东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招生的情况。
接着,中南人事局召开中南直属各机关的人事会议,商讨如何选送合格干部,进入工农速成中学学习的问题。
1950年1月,在中共中央发出工农速成中学暂行实施办法,决定以速成的办法,培养经过革命战争和各项实际锻炼的先进人物之后,中南教育部成立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领导小组。赵君陶任副组长,当时赵君陶是中南教育部中小学教育处处长。
赵君陶认为:
办好学校最重要的是选好领导和教师。
为了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赵君陶亲自到中南选教师。
同时,赵君陶还十分重视教材。她在中南教育部中小学教育处,抽调许多高水平的教师,组织起来编写教材。
赵君陶注重改进教法,主张教师们互相观摩、交流,相得益彰。
她还积极热情地帮助教师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以保证他们能够用心学习。
由于工农学员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赵君陶就把原来定的3年毕业,改为3年至4年毕业,这充分体现了赵君陶实事求是的精神。
赵君陶教育学生要尊重教师。她风趣地说:
他们把知识交给你们,这就是工农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的工农化了。
1953年,赵君陶调到中宣部工作。
为适应全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急需各项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为了迅速提高工农干部的素质,全国各地兴起了创办工农速成中学的热潮,专门培养工农干部。
赵君陶被调到南开大学速成中学任职。她的教育非常有特色,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速成中学既有普通中学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既要速成,又要系统扎实地掌握知识。
赵君陶认为,若不扎实,谈不上速成。因此,这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
为此,赵君陶和教师、学生共同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赵君陶采取老师指导,老师学生共同讲,老师总结的办法,以老师为主,启发了学生的思想,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赵君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主张通过讨论,共同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教育研究会。
赵君陶还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她组织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速成中学观摩学习、跟班听课和老师一起备课、上课、辅导、实验、修改作业。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速成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赵君陶要求青年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研究。她特别重视知识分子、关心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贴心人。
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和摸索,以赵君陶为领导的南开大学速成中学的教学有了显著地提高。
工农速成中学的发展
工农速成中学是崭新的人民教育,因而没有旧教育的传统制度、条件、习惯的限制。
根据《速成中学暂行实施方案》的指示,各地从实际出发,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制度、课程、教材、方法,走自己的道路。
速成学校偏重于文科,这与工农学生补习文化有着密切地关系。
北京实验速成中学的第一届学员,仅在北京市范围内招生,由学校向中央和北京市党政部门分配报名和录取名额,经中央组织部、中央人民政府人事局或北京市文教局审查,一律经过考试,合格后录取入学。
王成选同学是财委会行政科的办事员,入学时22岁。他14岁就参加了革命。
王成选小时候是因为家里穷而不能读书。
参加革命后,他又先后当特务连的战士、班长、警卫员等工作,不能专门进行学习。但是,王成选学习的心,并没有放下过。
到了北京后,王成选更感觉到没有文化的苦闷。他在机关工作,写不出报告,作不出总结,他感到非常地苦恼。
在听到工农速成中学招生的消息后,王成选再也坐不住了,加紧了刻苦学习。
入学后不久,正当学校要考试的时候,王成选在医院进行盲肠的手术。但还没有等伤口愈合,王成选就跑到学校参加考试。
宋盛云同学是一位保育工作者。她的家庭是雇农。宋盛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饭吃,就到地主家给照看孩子。
1938年,宋盛云的家乡解放后,她参加了儿童团的工作。1944年,当宋盛云到延安的时候,以为可以接着学习了。可是没想到,组织上派她到保育院工作。她当时就闹情绪,不愿再带孩子。
在保育院工作了两年之后,宋盛云才把思想搞通,明白了保育工作也是革命的一部分。
现在,组织上把她送来速成中学学习,宋盛云真是感到十分地欣喜。她在自传上写着:
今天能够来学习,真是想不到的事。
谷敏同学本是一个弃婴,她是被邻居收养,长大成人的。长大后,谷敏又做了童养媳。
新中国成立了,谷敏变成了一个机关的办事员。现在,组织上又把她送到学校学习。在谷敏心中,这的确是天大的喜事。
刘桂生同学是想了10年的学校,到现在才如愿以偿。
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着。
1952年,学校移交人民大学,改为人大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后,随即在全国范围内招生。招生基本条件未变,只在年龄上规定为16至30岁。
此后,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有相当一部分参加过长征和抗日战争的干部、部队指战员和全国劳动模范,入校学习。
战斗英雄周天才、战士作家高玉宝、劳动模范郝建秀、杭佩兰等,都曾在该校学习。
郝建秀当时是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她在青岛国棉六厂做档车工时,首创的“细纱工作法”,曾大大促进了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提高。
郝建秀本来没有什么文化,她之所以能在后来的各级领导岗位上从容应对,与她曾在工农速成学校努力学习,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是分不开的。
1952年,山东大学建立了工农速成中学。全校上下对此都十分重视,华岗校长亲自指导速中教师如何备课。
1952年11月30日,山大工农速成中学正式开学,郝建秀作为首届学生,从工厂来到校园。
郝建秀虽闻名全国,但是她到校后,便立即融入到班级活动中,和同学们一起打扫卫生,参加各项课外活动。
团支部书记刘晓桐老师,负责帮助郝建秀处理一些社会事务,主要是回复校外大量的来信。
每次,刘晓桐征询郝建秀的意见时,她总是先问组织上是怎么看的?校长是怎么说的?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
入学前,郝建秀只有小学三年级水平,写一篇文章字句不通,错别字连篇。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郝建秀的进步很快,一学期下来,7门功课都得了良好。第二学期开始分文、理科,又增加了几门新的课程。郝建秀不畏艰难,学习质量稳步提高。
1953年,郝建秀先后当选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共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等。她经常要去北京开会,往返于北京与学校之间,花去了不少时间。
1954年,领导决定将她转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插班学习。
郝建秀在中国人民大学工农速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华东纺织学院。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青岛、北京等地纺织系统担任领导工作。
工农速成中学的举办,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积极创办工农速成中学
在建国初期,教育“向工农开门”,这在当时是普及教育之举。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大量的工农速成中学,在全国遍地开花。
1950年4月15日,大连工农速成中学创办。
在旧社会,许多劳动人民和自己的子女,连小学也进不去。因为没有钱,上不起学。在4个月前,这些同学有些是拿枪杆子的军人,有些是拿锤子的工人,有些是拿锄头的农民。
在开学前,有些同学是在报纸的招生广告上知道招生的消息:念书不花钱,人民政府和共产党要培养大批工农专家。有些同学是在自己的工厂,或者农村的小组会上听说:上级号召上工农中学学习。过去旧社会把咱们弄成大老粗,现在是新社会啦,咱们是当家的主人,要学习成一个新型的知识分子。
在新生考试的时候,同学们从各工作岗位,背着简单的行李,就开始学习了。在同学们当中,真正高小毕业的只有半数,其余有些根本没有进过学校。
开始的时候,学起来真是有些困难。年龄大的同学,虽然容易领会,但是记不住。水平低的同学听课又听不懂,又不能各科都听。但是,这些工、农、兵学生,从来就没有怕过困难。
每天19时至21时,在上自习课的时间内,各科教师都和同学们在一起,随时解答一切疑难问题。同学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自习时间,有不明白的问题,马上就问老师。
仅仅上过二年级的高淑枝,开始各科都跟不上。
但是,她使用了“一好三多”的方法,不久就可以跟上学习进度了。高淑枝说:我在学习上并没有什么好法子,就是上课好好用心听,不会就多问,自习时间多练习,在课外也多想学习的问题,慢慢就不难了。
郭防同学在辽东省党校学习时,刚开始学了“小九九”。在工农速成中学开始学习时,老师在课上问他:“九乘六是多少?”郭防都不能马上回答上来。
因此,郭防在思想上有很大的顾虑,学习不够安心,始终怀疑自己跟不上学习。教师在特别辅导时,就专门帮助他,从而解决了这个困难。
国文老师在帮助学习差的同学时,规定每天写50个字,或造两、三个句子,并随时检查,纠正错误。
举办这样的工农速成中学,是相当紧张而又艰巨的。由于是在试办摸索经验,因此课程标准与进度,都没有统一的规定。
工农速成中学的目的是,要争取在3年内,完成中学的全部课程。学校的师生们,都在为完成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着。
一位曾在速成中学任教的老师说,在学校的教师生涯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这位老师说,当时他开始教学时,只有19岁,面对这些比他大好多的特殊学生,面对他们的朴实,他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位完全的老师,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也是学生,也是战友。他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优秀品质,感受到了他们的那份热情。
这位老师说:“这是我走上社会的第一站,也是这第一站,让我把握了人生的方向,知道了应该为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