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杜牧简介

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牧 作者:马玮 编


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二十三岁写《阿房宫赋》,名扬天下,二十六岁高中进士。后官至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吏部员外郎,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家世非常显赫。从征伐频仍、动荡不安三国的股肱之臣到由盛转衰、战乱不休的大唐的忠义名臣,杜牧的家族在六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功绩。

杜牧的祖上杜畿对曹操的征讨天下有着重大的贡献,曾先后被任命为护羌校尉、河东太守、司隶校尉和尚书仆射等职,受封为丰乐亭侯,其子杜恕也因为荫庇和功劳官至幽州刺史。杜恕的儿子杜预,更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

杜牧的曾祖父杜希望,是唐玄宗时边塞名将,曾任鄯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都督,立有军功。杜牧的祖父杜佑,更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史学家。杜佑从唐玄宗到宪宗,历仕六朝,出将入相,显赫非凡。从地方小吏做到封疆大吏,从流转中央各部做到当朝宰相,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还曾亲临军旅,指挥平定徐淮等地叛乱,著有《通典》。《通典》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为研究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杜牧的父亲杜从郁,则担任过太子司议郎、左拾遗、秘书丞等要职。

显赫的家族使得杜牧拥有良好的政治背景,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这样的家族荣耀或许也成为才华横溢的杜牧在建功立业不成之后痛苦的重要根源,无法光宗耀祖,更无法像祖上那样为国家效力。

杜牧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侍郎崔郾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在长安城郊为其饯行。柳宗元的挚友太学博士吴武陵,也骑着毛驴来凑热闹。崔郾素来敬仰吴老,连忙迎接。吴武陵对崔郾说:“我为你推荐一个贤士。不久前,太学生们都在传诵并议论一篇文章《阿房宫赋》,今天仓促没能带来作品,我为你吟诵下,为了大唐江山,您务必将此作的作者——杜牧录为进士。”听完之后,主考官崔郾拍案叫绝,赞叹不已,杜牧最终没有辜负吴武陵和崔侍郎的厚望,得中进士。

因为朝廷内部的朋党斗争和整个大唐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杜牧的仕途变得非常的坎坷,也很难拥有更高的地位来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宦海的沉浮、人生的动荡,让杜牧变得更加的抑郁难平。杜牧的做官历程遍布黄河和长江南北,这样的仕途体现了杜牧在朝廷身不由己的命运,同时也极大地开阔了他的文学视野,增强了他对晚唐社会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根据相关的文史资料,杜牧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唐文宗大和年间——也就是杜牧30岁左右,直到大中六年(杜牧卒年)。作品的风格多样,成就巨大,写景状物,表现祖国春夏秋冬美丽的自然风光:因为大唐江南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富庶,杜牧的诗歌中也有大量描写城市精彩生活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更多的是繁华即将化为烟云的忧虑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唐朝命运的痛苦和焦虑;因为晚唐朝廷的黑暗,打击排挤的残酷,杜牧的远大抱负和治国方策不得不谨慎小心地表露,加之杜牧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造就了杜牧在怀古和咏史诗方面的巨大影响。

在《郡斋独酌》中杜牧写道:“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杜牧才华横溢,满怀匡扶社稷的壮志,他研究过《孙子兵法》,并颇有造诣;他谙熟历史,为朝廷进谏。然而大唐早已不再清明,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藩镇割据争斗,朝臣尔虞我诈,末世的混乱和腐朽,最终不能让杜牧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美酒排遣着杜牧内心的苦闷,也让他更加痛苦,因为酒醒后仍然是无可奈何让他身心交瘁的乱世,“乞酒缓愁肠”“得醉愁苏醒”的诗句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情怀。

风流让杜牧的人生和名望有了些许瑕疵,然而游历青楼的肤浅快乐,其实也是杜牧对大唐前途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只能风流浪迹、遗忘苦闷的排遣而已:“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大好河山让杜牧满怀济世的激情,也承受着抑郁不得志的苦闷,然而无论如何,杜牧的写景佳作的确脍炙人口,美不胜收:“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内忧外患的唐帝国,让杜牧忧国忧民的情感痛苦万分,杜牧临死之前,闭门在家,收集整理生前所作诗文,仅留下十之二三,其余则毁弃不留。

杜牧死后不久,各地的农民起义就风起云涌、如浪如潮,五十年之后,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纷乱就拉开了序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