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功”的考证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向父亲王羲之询问学习书法的秘诀,王羲之指着家里的十八只水缸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十八缸的水写完,就知道了。”俄罗斯天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全部秘诀在于我每天准确地工作,我给自己订出规划,无论如何,每天早晨必须做些什么,而且保持对于工作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古今中外,凡在事业上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秘诀是:持之以恒。持之以恒是做一切事情所持的科学态度,常言说:胜利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最能耐久的人。
有一首散文诗把成功二字描述得较为精当——
希望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
信心是举起成功的擎天柱
毅力是连接成功的纽带
理想是黑夜走向光明的灯塔
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和泪珠
成功的道路充满了坎坷和风雨
假如你走进成功的境地
不要被成功的鲜花
迷醉了双眼
山外之山天外之天
有成功啊就有再一次的失败
一时的成功只是万里征途的第一步
只有不懈的拼搏
只有不骄的奋斗
才会踏上永远的成功之路!
智慧就是财富
在成功的诸要素中,智慧起着关键的作用。人们常说,智慧是财富。我们知道,财富分为两种,即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智慧首先是精神上的财富。有了智慧,在精神上你便不是一个贫穷者。其次,智慧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
据说,犹太家庭里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负责启蒙教育的母亲们几乎都要求孩子们回答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那么你将带什么东西逃命?”孩子们少不更事,天真无知,自然会想到钱这个好东西,因为没有钱哪能有吃的穿的玩的?也有孩子说要带着钻石或者其他珍宝出逃,有了它们,还愁什么?可这些显然不是母亲们所要的答案,母亲会告诉他们:“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是人生无价的财富。而智慧,很大程度上是从书本中得来的。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书本,当孩子刚懂事时,母亲们就会将蜂蜜滴在书本上,让孩子去舐书上的蜂蜜,其用意是想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
智慧是内在的,财富是外现的。智慧是人生修养的底蕴,财富是人生创造社会价值的标尺,两者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人生所需要的。但是,智慧本身就是财富,而且是最靠得住的财富,对人生影响最久远的财富。资源也许会枯竭,唯有智慧才生生不息。它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会产生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能够创造极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人可以一时失却财富,却不能一刻没有智慧。财富是智慧的体现,拥有智慧就拥有财富。而智慧并不仅仅体现在财富上面,拥有智慧将会拥有一切。
老报纸的价值
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400万美元
旧报纸,若是卖给收废品的,一斤三四毛钱。但上海吴江路就有一家老报纸馆专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和《文汇报》等老报纸,上世纪60年代的普通报纸,每张要卖218元,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普通报纸,每张也要卖128元。那些按理说没有收藏价值的普通旧报纸居然还卖得挺火。原来,商家打出的宣传是这样的:为自己或者是亲人卖一份生日老报纸吧!颜色已发黄的老报纸配以充满怀旧情调的包装,就有一些历史韵味。顾客主要是二三十岁的上海市民,他们或购买自己出生那一天的报纸,看看自己出生那天世界发生了哪些事;或卖来赠送给长辈,以引起长辈对青春的记忆。这老板叫刘德保,素有收集老报纸的兴趣。他将老报纸的卖点定位于生日礼物上,可谓别出心裁,既雅致,又有韵味;既可以满足青年人对出生那个年代的好奇,又会唤起中老年人对逝去岁月的缅怀。三四毛钱一斤的旧报纸得以卖出每张一二百元的高价,价钱翻了千倍以上,可谓极高附加值了!
摘自2003年第6期《思维与智慧》
作者:靳雪晴
点评: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为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好几个月过去了,没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一位休斯敦铜器店老板闻讯即飞往纽约,他看了看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未提任何条件就签了字。
当时不少人觉得他的这一举动不可思议。因为在美国垃圾处理有严格的规定,弄不好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
他却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把木头加工成木座,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像身上扫下的灰尘都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
不到一个月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400万美元,每磅铜的价格翻了上万倍。
踩着别人足迹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成功的脚印。要想成功,就必须有创意,只有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才能脱颖而出,在创意中成功。
一枚金币的推销术
在法国一个城市的偏僻小巷里,人们拥挤得水泄不通。只见一位50多岁的男人,拿出一瓶强力胶水,然后拿出一枚金币,他在金币的背后轻轻地涂上一层薄薄的胶水,再贴到墙上。不久,一个接一个的人都来碰运气,看谁能揭下墙上那枚价值5000法郎的金币。小巷里的人来来往往,最终没有人能拿下那枚金币,金币牢牢地粘在墙上。原来,那男人是个老板,由于他的商店位置偏僻,生意不景气,他便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广告办法:用胶水把一枚价值5000法郎的金币粘在墙上,谁揭下,那枚金币就归谁。那天,没有谁揭下那枚金币,但是,大家认识了一种强力胶水。从此,那家商店的胶水供不应求。
摘自2011年1月《意林》
作者:吴桂玲
点评:智慧的第一含义是创造力。
环境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你成功与否。有智慧,才是你成功的法宝。
营销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不是简单的买卖,它是建立在人们消费思维之上的一种策略。要想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既要有过硬的产品,又要有奇妙的广告。好的广告是产品的一半。一枚金币买不来红利,但是买来了消费者的信任,买来了商店的未来。
“第6罐可乐”
做这样一个游戏:假设可乐两元钱一罐,两个空罐可以换一罐可乐,如果给你6元钱,你最多能喝几罐可乐?大多数人说能喝到5罐可乐,怎样想办法喝到第6罐是游戏的核心。很多人会说,我只有一罐可乐了,没法继续了,干脆喝掉,一个空罐也没什么价值,扔掉算了。其实可以这样做:你把第5罐可乐喝掉,再向别人借一个空罐,就能换回第6罐可乐,把可乐喝掉后再把空罐还给人家。
这个游戏,让我们发现了空罐就是闲置的资源,空罐就是价值;每个人都有空罐,都有很多资源闲置着,关键看你能不能从中领悟什么。游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智慧。任何时候都需要发现和把握机会的勇气。
摘自2008年10月7日《青年参考》
作者:翟江波 杨清波
点评:很多人手中也许都有这样的“空可乐罐”,如何获得另一空可乐罐或者更多空可乐罐,那是一门做人、做事的艺术。其实,只要我们记着“双赢”的原则,比如将第六罐可乐的一半给对方喝,这样就可以获得空的可乐罐了。若是突破常规,改变游戏规则,将会得到更多。我们再换一种思考方式,用的不仅仅是“交换”的概念,而是用“投资”做生意的理念,其结果也许就完全不同了:首先用6元钱买空的可乐罐,假设现在市场价一个空可乐罐1毛钱,你可以买到60个空的可乐罐,这样你可以换30罐可乐,留上10罐自己享用,其余的20罐卖掉,为了使得资金周转的速度快点,你可以低于2元钱销售,为了好算,比如1元5角卖掉,这样你可以获得30元钱,留下自己的本钱6元钱,用24元再投资,其结果可想而知,可以赚更多的钱……也许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探索的方法,成功属于那些认真思考并利用空罐价值的人。
秘诀
哪里有鸟扑棱棱地飞起,那人就一定藏到那里去了
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一片树林子里玩捉迷藏,遇到过这样一位让我不能忘记的放羊老人。
那是一片茂密的林子,树冠大而枝叶繁盛,常常一个人藏起来,别人半天也不容易找到。那天,一个小伙伴藏起来,我们正要去找,放羊老人一把拉住我们,告诉我们一个在树林里玩捉迷藏的秘诀。
他说,别人藏起来以后,不要急着去找,先爬到一棵高树上看看,哪里有鸟扑棱棱飞起,那人就一定藏到那里去了。同样,藏起来的,要注意地上的动静,如果哪个方向虫鸣一下子停止了,那就意味着找的人已经从那个方向来了,你该想着换个地方……
我突然发现,以前那么多次的捉迷藏都是瞎玩,而那一刻,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以后多少年,我都让自己的人生触类旁通。
摘自2003年第21期《辽宁青年》
作者:马德
点评:老人简单的话语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成功的行动要靠智慧引领;而智慧之果,常常结在经验的藤蔓上。
容忍失败
世界著名的3M公司素以敢创新、产品多著称于世。但很多人不知道,3M公司开发的不少新产品未能进入市场,其失败率在25%-45%之间。
3M公司成功的要领就是他们非常能容忍失败的产品。一个挖了10年的矿产最后发现是假矿,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肯定是活不下去了,但是3M公司并没有因此而泄气,他们把假矿石磨成粉末,做成了非常畅销的沙皮纸。他们还研发过一种新胶水,结果不粘,他们不但没有把胶水给扔了,而且还意外发现,这种胶水粘在一种特殊的纸条上可以很容易撕下来,最后就发明了现在遍布全球的便利贴。
我们要在失败中找成功的机会,可能这个产品与预计的结果有出入,但是一定要容忍失败,说不定几年以后就成了新产品。
摘自2009年第18期《政府法制》
作者:董保存
点评: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创新如果片面追求成功率,害怕失败,不允许失败,一次失败,下次就要靠边站,那就势必阻碍创新,甚至扼杀创新。而宽容失败,则是激励研发人员不被一两次失败吓倒,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们的文化,本来就喜欢对成功者褒奖有加,而对失败者冷嘲热讽。这从一个方面,阻滞了创新风气的流行。鼓励创新,既要有创新成功奖励机制,更要有创新失败宽容机制。一个不能宽容失败的企业,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功。
容忍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意外地发现,其实偶然在必然之中!
舍小博大的经营智慧
有一年,日本广岛市水道局打算将埋在市区的电线、煤气管和自来水管的阀门位置、各类管道和铺设时间等,绘制出一幅能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示意图,水道局的预定价格为1100万日元。当时共有8家公司参加投标,报价分别为2700万日元、980万日元、55万日元、45万日元和35万日元。拥有大型计算机厂家的富士通公司最后报价竟只有象征性的1日元,以其几乎完全免费的绝对优势,逼得其他公司纷纷退场,一举中标。
富士通为什么要这样做?原来日本政府建设省早已发出通知,要求包括东京在内的11个大城市都要把铺设在地下的管道绘制成电子计算机能够控制的示意图,广岛不过是率先付诸实施的城市而已。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政府的最终计划是要根据绘制出的示意图来设计和安装电子计算机。
富士通丢弃这1100万日元却顺利中标并争取到了示意图的设计权,就等于把非富士通牌的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统统排斥到这一市场的千里之外,自己却成了使用这一图纸以控制地下管道的唯一的计算机生产厂家。
摘自2008年第12期下《今日文摘》
作者:罗有嘉
点评:“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这话用在商界也是完全适用的。“大”与“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且可相互转化。企业的目光若只盯住眼前利益,就可能赚了目前小利而失去长远之大利,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市场竞争中,小商人总是在各方面挖利润,最后只能赚取一点小利;而大商人总是舍小利,求大利,最终赢得了大利。富士通公司就是这种舍小利,求大利的“大商人”。
0
0
胜在多想一步
斐塞司博士有一个习惯,总是在午饭后坐在门前晒会儿太阳。一只母猫在阳光下安详地打着盹儿。
日光疗法便在世界上诞生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太阳一步一步向西移,渐渐被拉长的树影,挡住了母猫身上的阳光。母猫醒了,它站了起来,伸了伸慵懒的身躯,又踱到另一块有阳光的地方,重新卧了下来,接着打盹儿。这一切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可是猫的这些举动唤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心。
猫为什么喜欢呆在阳光下呢?是光和热,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
对,是光和热。
猫喜欢呆在阳光下,这说明光和热对它一定是有益的。那对人呢,对人是不是也同样有益?这个想法在斐塞司的脑子里闪了一下。可就是这么一闪,引发了斐塞司博士的灵感,之后不久,日光疗法便在世界上诞生了。斐塞司博士,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因病不得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休息。墙上挂着一张地图,在闲得无聊的时间里,他就很随意地观察这张地图。一天,他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地形好像是互补的,南美大陆巴西东部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西海岸的赤道几内亚、加蓬、安哥拉凹入的部分相对应,几乎可以把它们完全拼合在一起。
这个发现,让魏格纳兴奋了好一阵子,并由此引发了他一连串的思考。这两个大陆是不是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是的话,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分开的?不顾病痛,魏格纳着手收集了大量的地质学、古生物学的资料,终于证实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大陆板块漂移说。
摘自2005年第5期《少年读者》
作者:简单
点评:为什么每天都有许多人在看世界地图,而只有魏格纳得出了大陆板块漂移说?有些人几乎天天见到猫晒太阳,可为什么只有斐塞司一人发现了日光疗法?
一个普普通通的苹果砸在你头上,你可能会把苹果吃掉,但牛顿不同,他却因此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发现往往只要你比别人多想一步。天才与普通人往往只有一步的差距。多想一步,成了天才与平凡的分水岭、成败得失的分界线。
盛饭的哲学
德克萨斯州的亚林诺到了上中学的年纪,母亲把他送入当地一所学校。学校实行全封闭寄宿管理制,在那里他还得准备接受为期10天的意志磨练。
学校餐厅的午餐是无限量免费供应的,由于训练相当艰苦,往往等到亚林诺再去盛第二碗饭的时候,大锅里总是空空如也。
第二天,饭又告罄了,12岁的亚林诺嘟着嘴,这已经是他第三次饿肚子了。
第三天,母亲来看儿子,亚林诺满腹委屈地向母亲倾诉。谁知母亲听后哈哈大笑说:“孩子,吃饭的时候,你是不是一开始就盛了满满一大碗?”
亚林诺回答道:“是的。”
母亲又说:“这就对了,所以你吃不饱!”
亚林诺更诧异了:“我要是不先盛一大碗,就更吃不饱了。”
母亲神秘一笑:“你可以先盛半碗,这样你肯定就比别人先吃完,就有时间去盛第二碗,而且可以是满满一大碗!”
摘自2004年9月19日《羊城晚报》
作者:范高阳
点评: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我们不曾换一种思维去想。亚林诺的午餐,其实就是一门解决难题的哲学。有时候,解决难题并不在于去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而是去超越它,把难题变得容易。
套圈
无它,惟手熟耳
一元钱买10个直径约10厘米的塑料圈,站在横线上朝那几排工艺品抛圈,被套中的即归套中者所有。最后一排“猪头”造型的工艺品最为精致可爱,众青年皆想套之,但无一能中。这时,一毛头小伙拿着一扎圈走到“猪头”前,弯身把一个圈径直放在“猪头”上——圈竟然滑落下来!“骗人!这样无论如何都套不中!”众人纷纷指责老者。
老者无言,微笑着抓起一把圈,五六个一组,一齐向“猪头”抛撒而去,“乒乓”声过后——只见一圈兀自挂在 “猪头”上!“不是套不中,就看你怎么套!”老者说。
我想起上初中时读过的一篇古文《卖油翁》,文中结尾有一句话:“无它,惟手熟耳。”但继而又想,如一个个圈分散抛投,只怕是再熟练也无法套中。对此,众议纷纷,皆不得要领。老者最后道出其中玄机:一组圈一齐抛向“猪头”的一刹那,圈的反弹力因圈与圈间的相互挤压而得以减缓或消融,因而其中的某个圈就可能轻轻地附着在“猪头”上。
摘自2003年10月27日《羊城晚报》
作者:阳志乔
点评:个性张力不宜过度释放,机体整合的功能,以及由此联想到的团体磨合的合力精神、社会要素的重组优化等等,“套圈”深处的这些寓意,远远超越了《卖油翁》的含义。
奋斗的另一面
这是社会心理学教授的最后一课。他带着学生们来到家门口前的草坪上。教授指着一棵老槐树说:“这里有一窝蚂蚁,与我相伴多年。”学生们凑上前观看:树缝里有小洞,小蚂蚁们东奔西跑,进进出出,很热闹。教授说:“近些日子,我常常想办法堵截它们,但未能取胜。”学生们发现,树周围的缝隙、小洞大多被泥巴、木楔给封住了。“可它们总是能从别处找到出路。”教授说,“我甚至动用樟脑丸、胶水,但是,它们都成功地躲过了劫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它们惟一的进出口在树顶,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后,我发现它们重新在树腰的空虚处开辟了一个新洞口。”
学生们表示钦佩。教授说:“蚂蚁们的生存环境不比你们广阔,它们的奋斗舞台实在很狭窄,更重要的是,它们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因此,当它们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洞口被堵死这一事实时,它们就很快地适应了。而自然界中那些善于拼搏、厮杀的猛兽们,如狮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境况大多岌岌可危,因为它们似乎不太懂得奋斗的另一层力量——适应。”
教授说:“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去对抗生活才有胜算的光明。”
摘自2004年3月5日《西安日报》
作者:张小石
点评:人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能改变周围环境的,所以还必须学会适应。进化论告诉我们,适者生存。不学会适应就可能被淘汰。在大的变故面前,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当你不能改变环境时,你只有学会适应,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那种一意孤行的做法只能使自己被淘汰。
奋斗是为了改变自己,适应是为了保护自己。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扬 短 避 长
日本有一家企业,生产圆珠笔。然而,投放市场后销路并不好,圆珠笔芯中的油墨还没用完,笔芯上的圆珠就坏掉了。为此厂家不惜重金请来许多专家对笔芯上的圆珠质量进行攻关。但是,做了很多努力,效果都很不理想。专家断言,只能改进到目前这种效果了。厂家万分苦恼,圆珠笔生产陷入困境。
后来,这家企业的一名普通的操作工竟然用一个极为简单的方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令许多专家都束手无策的难题。他只是将笔杆截去了一段。这样,笔芯上的圆珠报废时,油墨也正好使用完了。
这家企业凭借这个简单得不可思议的办法,终于走出了困境,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摘自2006年第3期《涉世之初》
作者:孙君飞
点评:《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专家把精力都习惯地集中在扬长避短上,所以久攻不克;这位工人的方法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逆向思维,扬短避长,取得了成功。
引人向上的力量
一条8600公斤的巨鲸,竟能跃出水面6.6米,靠的就是训练师不断地鼓励和赞赏
一天,看电视新闻:一条重达8600公斤的大鲸鱼跃出水面6.6米,为观众表演各种各样的动作。记者问鲸鱼训练师,这个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训练师向观众披露了其中的奥秘:在开始时他们先把绳子放在水下,想办法使鲸鱼从绳子上方通过,鲸鱼每次通过绳子上方就会得到奖励,比如,给它鱼吃,或者拍拍它的身体,以示鼓励。当鲸鱼从绳子上方通过的次数逐渐多于从下方经过的次数时,再把绳子提高,只不过提高的速度必须很慢,不至于让鲸鱼因过多的失败而沮丧。
一条8600公斤的巨鲸,竟能跃出水面6.6米,靠的就是训练师不断地鼓励和赞赏。
摘自2004年第7期《知识窗》
作者:小平
点评:人也一样,鼓励和赞赏,才是真正引人向上的力量。
鼓励和赞赏,是对生命的理解与接纳,是对生命的体贴与怜惜;鼓励和赞赏是信任每一个生命的潜能,信任每个生命成长的力量。生命成长离不开鼓励和赞赏,鼓励和赞赏是一把火,会点燃生命的激情,使生命不断闪光。
鼓励和赞赏有时是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个温和的眼神,一句短短的话语……但它充满真情,真情鼓励,真心赞赏,才有力量。
中学生修改国旗图案
1958年3月,少年罗伯特刚14岁,正在美国兰开斯特市一所中学读初二。一天放学时,历史老师布置作业:每人独立完成一项与历史有关的创作,内容、形式不拘,要表达出自己的愿望,时间是一个星期。
美国的新图案国旗是在老师对孩子的鼓励与赞赏中诞生的
罗伯特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市政府门前高高飘扬的美国国旗,看到国旗图案上的星,想起报纸上正沸沸扬扬地报道着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快成为美国第49个和第50个州,不禁杞人忧天:国旗图案中才48颗星,表示不了美国50个州,怎么办?于是他决定把修改国旗图案当作自己的历史作业,将国旗图案上的48颗星增加到50颗,并且把它们重新排列。
罗伯特回家后立即用纸剪了50颗五角星,并开始排列。经过多次调整,他终于排出了自己满意的图案:单数的一、三、五、七、九行,每行6颗,双数的二、四、六、八行,每行5颗。他把50颗星端端正正地贴好后,于规定时间郑重地交给了历史老师。
对于罗伯特这么贸然地修改国旗图案,历史老师先是摇头,继而点头。他认为一个14岁的小娃娃修改国旗图案,虽然显得狂妄幼稚,但其心情真诚可嘉,于是给他评了最高成绩“A”。随后,在总评课上,历史老师又对罗伯特这项作业大加赞扬,并半认真半玩笑地建议他把这国旗图案寄给美国总统。
见老师如此赞扬支持,罗伯特当天就兴冲冲地将图案寄给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1959年5月的一天,已经读初三的罗伯特收到了美国国会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贺信,祝贺他修改的国旗图案获得通过。信中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法令,把罗伯特修改后的国旗图案作为美国国旗图案。
摘自2004年第7期《教师博览》
作者:裴重生
点评:美国的新图案国旗是在老师对孩子的鼓励与赞赏中的诞生的。
孩子的创造力潜力无穷,他们可以天马行空地想到很多我们成人往往觉得的不可能。家长、教师应当学会鼓励,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去发挥想象,尽情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积极地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重复一遍
她把自己的生命和其他同事的生命,从死神手里抢夺回来
化学实验室里,一位实验员向一个大玻璃水槽里注水。水流很急,水槽里的水不一会就灌得差不多了。那位实验员去关水龙头,万万没想到水龙头坏了,怎么拧也关不住。水很急,再有半分钟,就会溢出水槽,流到两旁的工作台上。一旦水浸湿工作台上的仪器,仪器便会爆裂,里面正在反应的药品流出,遇到空气会猛烈燃烧,几秒钟之内就能把实验室变成一片火海。他堵着水嘴,绝望地大叫了起来。其他的实验员听到叫声,看到这一情景,都呆住了,他们知道谁也不可能从这个实验室里逃出。实验室里顿时沉寂,死神一步步地靠近……
只听见“叭”的一声,在一旁工作的一位女实验员,把手中的瓷研杵投进了水槽,将水槽底部砸开一个大洞,水一泻而下。她把自己的生命和其他同事的生命,从死神手里抢夺回来。
表彰会上,人们问她,在那千钧一发之际,怎么会想起那样做?她淡淡一笑,说道:“我们上小学时,不是学过《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吗,我只不过重复一遍罢了。”
摘自2004年3月3日《重庆晚报》
作者:王培庆
点评:这个实验室里,人人都受过小学教育,学过《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为什么当时大家“都呆住了”,唯有她能重复一遍“司马光砸缸”?这是因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险情时,她比别人冷静。因其冷静,才有“重复一遍”的智慧。
梅花香自苦寒来
苦难如沙,人生如蚌,只有经历过沙的磨练,蚌里的珍珠才会光彩照人;人生如石,苦难如浪,只有经历过浪的拍击,人生才会圆润光滑;苦难如火,人生如剑,只有经历过火的炙烤,铸成的宝剑才会更加锋利。人生如茶,苦难如水,只有经历水的浸泡,人生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芳香。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因替李陵辩罪而遭受了惨绝人寰的宫刑,但他并未沉沦,并未败于苦难脚下。他忍辱负重,日复一日地投身于《史记》的创作中。“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对于苦难而彰显出的顽强与坚韧,正是由于苦难,才成就了一代伟人司马迁。
现代音乐人刘伟遭电击失去了双臂,但他没有被苦难击败,用双腿练习钢琴。刚开始,他连琴键都按不准,经常弄得双腿酸痛,但这阻挡不了他前行的脚步,最终他用双腿弹奏出了美妙的音乐,参加全国达人秀比赛获得了第一名。
苦难成就人生,成功与苦难是一对孪生兄弟。
最值得感激的“被落榜”
给张居正亮起了红灯
明嘉庆十六年(1537年),一场乡试在湖北武昌举行,主持考试的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顾璘是一代才子,历史上说他“有知人鉴”。在这次考试中,有一个人就特别受他的关照,他关照的方法不是提拔奖掖,而是让他“落榜”。
这个人叫张居正,参加乡试时年仅13岁,但考卷却答得相当漂亮。然而,正当考官准备将他录取时,却被顾璘阻止了。原来张居正在考试之前曾写了一首《题竹》,其中写道:“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他把自己比为凤毛麟角,要就此直上青云。这一方面展现了一种自信与抱负,另一方面也透露着那么一点自负和高傲。
顾璘把朝廷派来监督招生工作的赵御史请来,对他说:“张居正不是一般的人才,将来一定会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但是,13岁就让他中举,这么早入了官场,将来不过是多一个官场上风花雪月、舞文弄墨的文人,对国家其实是一种损失。不如趁他现在年龄小,给他一个挫折,让他多经历一些。”
赵御史很是犹豫了一番,最终按照顾璘的意见,给张居正亮起了红灯。
三年后,16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了乡试,并考中了举人。张居正的确没有辜负顾璘的一片苦心,日后正是他主持了明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改革,成为国家的脊梁。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自己比别人高多少,而在于肯把别人举上自己的肩膀。顾璘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至今仍给我们留下如此温暖的记忆。
摘自2013年11月25日《羊城晚报》
作者:佚名
点评:顾璘是深谙“少年得志大不幸”这个道理的。古有伤仲永,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长成后竟默默无闻;后有霍去病、王勃,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不过短短数年,留下一世英明,几摞黄土,万世遗憾!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生命的厚度、强度和亮度,其实取决于复杂经历之后的沉淀和升华。善于识人的顾璘,有意“打压”锤炼少年张居正,终使其成为一代名相。曾有史学家评述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国祚中,最后的76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才得以延续。当然,这其中顾璘也功不可没。
沉香与树人
在收藏与化妆品界,有句话叫“药王麝香、木王沉香”。自古以来,沉香就被列为众香之首,并且其价格远远高于大家熟悉的麝香。在最近十几年,沉香已经从过去的每千克万元飙升至每克万元,极品沉香更是卖到了每克1万美元,其价格是黄金的400倍。由于在熏烧时香气浓郁,能覆盖其他气味,而且留香时间甚长,在一些国家重要的典礼和聚会上,至今也还常常直接熏烧沉香。
沉香是怎么得来的?
原来,有种树木叫沉香树。通常树高6至20米,直径50至90厘米,属瑞香科植物。并非每棵沉香树都能产出沉香,只有一小部分沉香树才能产出沉香。当沉香树被虫咬、风吹折枝或人为致伤后,恰巧伤口又遭遇一种名为黄绿墨耳真菌的微生物感染,于是奇妙的变化就产生了。黄绿墨耳真菌从沉香树破损处入侵至树的体内,遭到树内抗体的排异,而黄绿黑耳真菌又不屈服,顽强地与抗体争,从而进行新陈代谢。这种生化过程,不断生成倍半萜和色酮类物质。这两种物质就是沉香。
这么说来,沉香树只有具备两个条件才可能产出沉香。一是受伤,二是遭遇黄绿墨耳真菌的侵入。或缺其一,沉香树还是沉香树,只是树内没有沉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类社会中,伟人之所以能够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成就其大,也是具备两条:一是后天的磨砺,二是抓住让其受益的机遇。这与沉香生成所具备的两个前提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摘自2010年6月上《思维与智慧》
作者:高兴宇
点评: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就是一条由挫折、机遇扭结而成的链条,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造成链条的断裂。在机遇与奋斗的指引下,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种前进,都是向成功进一步地靠拢。这些机遇常常是不期而至,但是这种偶然的机遇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使人们走上了一个新的历程。
没有不受伤的船
在西班牙港口城市巴塞罗那,有一家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的造船厂。这个造船厂里最宏伟的建筑,陈列着将近10万只船舶的模型。所有走进这个陈列馆的人都会被这些船舶模型震撼,不是因为船舶模型造型精致和千姿百态,不是因为感叹造船厂悠久的历史和对于西班牙航海业的卓越贡献,而是被每一个船舶模型上面雕刻的文字所震撼!
没有一只船从下海那一天开始没有受过伤的经历……
有一只名字叫“西班牙公主”的船舶模型上雕刻的文字是这样的:“本船共计航海50年,其中11次遭遇冰川,有6次遭海盗抢掠,有9次与另外的船舶相撞,有21次发生故障抛锚搁浅。”每一个模型上都是这样的文字,详细记录着该船经历的风风雨雨。在陈列馆最里面的一面墙上,是对上千年来造船厂所有出厂船舶的概述:造船厂出厂的近10万只船舶当中,有6千只在大海中沉没,有9千只因为受伤严重不能再进行修复航行,有6万只船舶都遭遇过20次以上的大灾难,没有一只船从下海那一天开始没有过受伤的经历……
现在,这个造船厂的船舶陈列馆,早已突破了原来的意义,它已经成为西班牙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成为西班牙人教育后代获取精神力量的象征。这正是西班牙人吸取智慧的地方:所有船舶,不论用途是什么,只要到大海里航行,就会受伤,就会遭遇灾难。
摘自2004年第1期《新一代》
作者:鲁先圣
点评:人生也是这样,只要你有追求,只要你去做事,就不会一帆风顺。就像大海里的船舶,只要不停止航行,就会遭遇风险。没有风平浪静的海洋,没有不受伤的船,没有不遭受挫折的人生。如果因为遭遇了磨难就怨天尤人,如果因为遭遇了挫折就自暴自弃,如果因为面对逆境而放弃了追求,如果因为受了伤害就一蹶不振,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个人,只要做事,就会遭受挫折,就会犯错误。而如果什么事都不做,虽然不会犯错误,也无挫折可言,然而其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扬起你生命的风帆吧,当你到达人生的终港时,“生命船舶”陈列馆中,时间大师将会留下你辉煌的风雨人生,而其中让你感到骄傲的不是成功的鲜花,而是光荣的挂彩。
非洲角马的生存法则
在非洲肯尼亚有一条马拉河,每年的10月份,都有上百万头角马从3000公里外的坦桑尼亚迁徙到这里。
马拉河中有两种动物是角马们在渡河时必然要遇到的杀手:一种是世上最大、最为凶残的尼罗鳄,一种是被称为“非洲河王”的河马。
而是选择与尼罗鳄和河马的斗争
有一年10月,马拉河的河水不再湍急,甚至有的地方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这时,几头年幼的角马发现在离准备过河的地点不远处河水很浅,而且尼罗鳄和河马在那里根本没有施展的空间。于是,不少年幼的角马聚集过去,准备从那里过河。令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几十头看上去像是头领且年老的角马过来驱赶那些年幼的角马回到原处,不允许它们从较浅处过河。角马们注视着这个举动,没有一头出来阻止。接着,角马开始过河。后果可想而知,角马死伤众多。
这一场面被《动物世界》摄制组真实地记录下来。工作人员问导游,角马明明知道马拉河里有凶恶的尼罗鳄和河马,为什么不从较浅且没有尼罗鳄和河马的地方过河,而是依然选择以前的路线呢?
导游说,马拉河像今年这样的情况难得一见,很多角马一辈子也遇不上。如果角马尤其是那些年幼的角马选择了从较浅处过河,并顺利到达对岸,那么次年3月,它们又要回来,再经过马拉河时,面对成群的尼罗鳄和河马,它们还敢过河吗?年幼的角马是角马种群繁衍生息的希望,它们过不了河就意味着死亡,那对整个角马种群意味着什么呢?所以,角马必须要教育年幼的角马放弃那老天疏忽的“恩赐”,以免丧失了抗争命运的本能,而是选择与尼罗鳄和河马的斗争。
摘自2007年第8期《成功之路》
作者:阿生
点评:面对鲜有的安全和屡见的危险,角马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生息而选择后者,这就是角马的生存法则。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角马面对凶险的生存环境能繁衍至今的原因吧。
自然的残酷,自然的伟大,这则故事着实令人感动。在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不再像角马那么艰难、那么惨烈,但现实中总有一些艰难险阻需要我们去勇敢面对。
鹰的启示
一个美国老人告诉我,他的牧师讲的一个关于鹰的故事,让他在即将过93岁生日时重返学堂。那个故事是这样的:
鹰是自然界最长寿的鸟,它们通常可以活到70岁。然而,在活到40岁的时候,鹰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们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们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们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这时候,鹰必须面对两种痛苦的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再获生命力。
再获生命力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150天不得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们会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去。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再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老鹰重新开始飞翔。这样的痛苦历程,使老鹰再活30年的岁月!
摘自2005年第11期《海外星云》
作者:汤新华
点评:子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人生之旅,何尝没有“老鹰再生”式的抉择呢!在生命的紧要关头,是自甘沉沦,还是弃旧图新,主动权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故而,每逢此时,万不可悲观萎靡,消极厌世,而应抖擞精神,升华境界,以期重新起飞。
嘲笑中的诺贝尔奖
1982年,41岁的他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这年4月8日,他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到一种“反常理”的现象——铝合金中的原子,是以一种不重复的非周期性对称有序方式排列的,他把这种固体物质命名为“准晶体”。但是,按照当时的理论,具有此种原子排列方式的固体物质是不存在的。他试图说服同事“准晶体”存在的事实,但几个月过去,不仅没人听他的解释,反而都以为他是疯子。他最终被要求离开所在的研究小组。
他近乎麻木地接受着嘲笑,始终不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去寻求支持,终于得到一个叫亚瑟的朋友帮助,准备将“准晶体”的有关研究成果公开发表。
但是,论文的发表并不顺利,众多的科学杂志拒绝了它。经过他和亚瑟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4年将论文发表于一家小刊物上,但论文随之被化学界人士认为是一派胡言。
但是,他不在乎,更专注地研究“准晶体”。他的执着打动了一些科学家,他们开始重新思考他的发现。最终,人们确认“准晶体”不仅存在,而且是一种硬度高且兼具弹性的材料,它不易损伤,使用寿命长,可应用于制造不粘锅具、柴油发动机等众多器物上。“准晶体”材料的发现,将会极大地改善人类的生活,是科学的最伟大发现之一;更主要的是,它的发现过程体现了科学最本质的精神——怀疑。
“准晶体”的发现者,就是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凭此他独享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古稀之年获大奖,谢赫特曼显得很平静,他说:“科学需要质疑,任何新事物的发现,难免要遭受误解甚至嘲笑,经受了嘲笑而笑到最后,也就成功了。”
摘自2011年10月13日《羊城晚报》
作者:彭龙富
点评:从发现独特的原子结构到获得诺贝尔奖,近30年的时间里,谢赫特曼经历了很多的曲折。他的发现一经发表,便饱受批评和诟病,之后,又被迫离开了他所在的研究小组。科学界、美国的科学界竟是如此的“昌明”?
获奖后,谢赫特曼70岁生日时,以色列工学院特意为他设计了一条领带,这条蓝绿色领带上的花纹正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准晶体图案。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声明中说,获奖者的发现改变了科学家对固体物质结构的认识。
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在高度评价了谢赫特曼研究的原创性的同时,也对全世界科学家们发出了警告:“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会陷于传统藩篱的桎梏中,保持开放的头脑、敢于质疑现有认知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
别迷失在“成功故事”中
有个读小学的孩子,尽管平日说话做事显得很机灵,可学习并不用功,于是,学习成绩不免受到影响。对此,孩子的家长不以为然,依然很自信,自信孩子智商高,以后一定会赶上去的。因为放任自流,缺乏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和正确引导,孩子成绩每况愈下便成了必然的趋势。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家长的自信,源于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智商高”?后经了解,原来,他听信了爱因斯坦孩提时的“故事”。
殊不知,这个传说中的故事,该是以讹传讹的产物。真实的情况是: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而不是后来认为的劣等生。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故事——小时候学习不好,长大后同样可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但是,令很多家长“失望”的是,爱因斯坦12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了。
有识之士直言不讳:不要痴迷于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中寻找经验。这些书大部分经过精致包装,很多重要事实不会告诉你。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父母是IBM 董事,是他们给儿子促成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
英国剑桥大学对从本校毕业的曾获诺贝尔奖的专家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他们并非天才,中学时代学习勤奋努力;大学时代大多也是埋头学业,成绩优异;工作后仍是兢兢业业,钻研不止。
摘自2011年7月25日《新民晚报》
作者:赵畅
点评:一个人的成功,是基础条件、机遇希望、家庭背景、天赋经历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成功人士要重新复制自我都不可能,遑论他人?真正能够复制成功的,便是自我彻悟、自我把握、自我努力。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故事”,不要太相信聪明,相信取巧和走捷径,只需在乎自己的判断,在乎勤奋、毅力等“大道理”。
父亲的网名:差一分钱
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实在土得掉渣。后来,我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
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你去帮我买包烟吧。
孩子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孩子急了,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烟。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孩子惊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很寂静。
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会送你一分哟。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父亲说,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却使我的人生得到一次升华呀!
摘自2006年第9期《乡土》
作者:葛取兵
点评:短文中用买烟差一分(钱)来隐喻高考差一分(数),这位“数学老师”是位真正懂行的“教育家”。他精心设计的“买烟差一分钱”,让他的学生刻骨铭心地记了一辈子。每一分的线上都有很多人。一分之差有时可以改变人生。那个粗心的学生那年高考正好高出分数线1分,因而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那次的“买烟差一分钱”,让他受益终身。
成功与习惯
一位世界第一的推销大师,在他结束自己的推销生涯时,全球有5000位保险界的精英来参加他的职业生涯告别会。当许多人问他推销的秘诀时,大师微笑不答。这时,全场的灯光暗下来了,从会场一边出现了四位彪形大汉,他们合力抬着一铁架走上台,铁架下放着一个大铁球。
这时,大师走上前,用一把小铁锤朝大铁球敲了一下,铁球发出轻轻的响声,却纹丝不动。以后,大师每隔5秒钟就用小铁锤对着大铁球敲一下,如此不断。可铁球还是一动不动,人们开始骚动,陆续有人离场而去。但是,大师还是一言不发,静静地敲着铁球。人越走越多,留下来的所剩无几。终于,大铁球开始慢慢晃动。经过40多分钟的不停敲击,大铁球摇晃起来,而且越晃越厉害,任何人的努力都不能让它停下来。这时,大师面对仅剩下来的几个人说,他一生成功的经验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以这种持续的毅力,每天进步一点点,当成功来临时,你挡都挡不住!
成功其实很容易。就是先养成成功的习惯!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摘自2013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作者:杨新元
点评: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所以,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习惯决定着你的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小聪明与破绽
那年夏天,某部来人到我们部队选拔战士。在他们到达之前,部队已经经过三轮筛选了,仅仅挑出5个候选人,其中有我的老乡小辛。
小辛参加的选拔考试经历大致如下——第一步是军事技术考核,成绩优秀;第二步是文化水平测验,成绩仍然优秀;第三步是面对特别事件的反应能力……
“请问1+1等于几?”主考官严肃地问道。小辛愣住了,考虑片刻,忽然想到看过的一则故事,赶紧回答:“在陈景润那里非常复杂;在政治家那里,可以是任意数;在商人那里……”
“敌人追击你,而你面对的是个悬崖,怎么办?”主考官再问。小辛大脑急速运转,答:“将鞋子脱一只下来放旁边,制造落崖假象;我则躲到悬崖下面去……”
小辛就败在这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我感到很奇怪:这就像脑筋急转弯,算什么测试呢?有标准答案吗?小辛说: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他们只是看被测试者喜不喜欢玩“小聪明”,结果大多数候选人都有那么点小聪明,被刷下来了。
主考官为什么讨厌小聪明呢?我是后来从另外渠道得知原因的:任何小聪明都是容易被人察觉的,小聪明越多,这个人的破绽就越多,小聪明往往意味着难成大事。
摘自2007年9月12日《大众阅读报》
作者:肖亚翰
点评:何谓小聪明?没有专门的解释。小聪明大概是相对大智慧而言的,它的落脚点在“小”字上。就是指那种不识大体,不看大局,不图长远,不计后果的一种聪明,或者说是一种只顾自己,只图眼前,只求显摆自己的一种聪明。通常与老百姓常说的“花花肠子多”“鬼点子多”如出一辙。在人与人交往中,小聪明总是在一些小处小节上蝇营狗苟,算计着“吃小亏占大便宜”,最终只能是招致他人以牙还牙的报复,落得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
你为成功付出了一万小时吗
最近一期的《经济观察报》上刊登了一篇一万字的文章叫做《解构成功》,作者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是《纽约客》的记者。文章大意是,据研究,巨大的成功需要两个条件,其中一个是一万小时的累计练习。
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是有所启示的,特别是披头士的故事。1960年到1962年末,披头士到汉堡去了五次。第一次,他们演了106晚,每晚五个小时以上。第二次,他们演出92次。第三次,他们演出48次,在台上待了172个小时。最后两次汉堡之行在1962年11月和12月,一共是90个小时的演出。加起来,他们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演出了270晚。到1964年他们一鸣惊人时,他们大概现场演出了12000小时。你知道这个数字有多么惊人吗?今天的很多乐队,整个职业生涯也没有演出过12000小时。
一万小时的练习是什么概念,每天练习3小时,也要练习9年多,真正的十年磨一剑。
摘自2009年2月25日《东方早报》
作者:沈若愚
点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还说,几乎在长达一代人的时间内,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们都在热烈地争论着一个问题——是否存在天才这种东西?我们往往以为,天才加上努力等于成就。问题是,心理学家们越是深入研究聪明人的成功生涯,就会发现天才起到的作用越小,而努力起到的作用越大。20世纪90年代早期,由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森和两名同事在柏林精英音乐学院完成的一项研究揭示出:一旦一名音乐家拥有足够能力进入最高级别的音乐学校,将一名演奏者和另一名演奏者区分开来的,就是他或者她的努力程度。
要想在复杂任务上做得杰出,就必须达到一个最低练习标准。这一点在对特长和技能的研究中一次次得到证实。事实上,研究者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们相信要想取得真正技能,必须达到一个神奇的数字:1万小时。“从这些研究中渐渐浮现的图景是:要想达到精通的水准,或者成为世界级水平的专家,在任何领域,1万个小时的练习都必不可缺。”
缺乏1万个小时的训练,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高水平竞技所需的技能。即使是莫扎特,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神童,也不能在投入1万小时之前达到大师水准。并不是因为你足够好才开始接受训练,而是训练让你足够好。
另外一件有关1万小时的趣事是——毋庸置疑,1万小时是个庞大的数字。它必须由你来完成,但是如果单靠你个人,尤其是当你还是个孩子时,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必须要有鼓励和支持你的父母。
下山才算成功
中国人喜欢把巅峰和登上巅峰当作成功的譬喻,为什么呢?意味着高人一头。于是有这样的诗句: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然而,在登上珠峰的运动员看来,登顶只算实现了目标,却不能叫成功。他说,下山才算成功。
有多少人败在下山的路上
一位英国登山家用照片记录了珠峰所见,山上有各式姿态的登山家遗体。从形态看,有人上行,更多的留在下山途中。
什么是成功?首先是活着。虽然许多死者被尊为成功,那是活着的人为他封的。攀登珠峰者下山所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比上山更多。登山家所储存的体能和勇气够不够下山使用,是未知数。
无论从哪种意义说,均衡都比毅力重要。体力分配属于智慧范畴,咬牙坚持属于耐力范畴。有多少人败在下山路上?太多了。
上山与下山,也适合于观察新近走红的新闻人物,看他八面风光之中是否谨慎、是否骄狂。有些新闻人物不知何时一个跟头从云端栽到地面,摔死了。他们只会上山,只会蛮干,只会享受风光,没考虑怎么样下山。所有登顶的人都要下山,位高权重的人也有卸任的日子。观他们下山实际是看他们的价值观里有没有一些叫做敬畏、感恩、谨慎、谦卑的成分,这是保护下山人安全的工具与护身符。上山看的是体力和运气,下山看的是技术和修养。
下山是比赛的后半段,也是接近终点的一段。如果它不代表成功,还有什么成功而言?所以说,下山才是成功的标志。
摘自2010年6月15日《今晚报》
作者:鲍尔吉·原野
点评:“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是一句内行的、全面的、包含生死考验的话。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在不断上山,又不断下山的过程。上山难,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其实下山往往更难。世上就有不少人,并不是败在上山,而且上山非常成功,却败在了下山,也就导致了登山过程的彻底失败。
人生不论做什么事,不仅要学会如何上山,加倍地努力上山,还应学会如何下山,而且在上山的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如何成功地下山,将成功上山和成功下山看作同一过程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两个阶段,因为下山才是成功的最终标志。
人生如能成功上山,又能成功下山,才可称得上智者的人生、强者的人生、成功的人生。
有一种安全是虚假的
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统计在战争中失事的战斗机和牺牲的飞行员以及飞机失事的原因和地点。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狂风暴雨,而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
更令人们不解的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紧急撤退时,而是在战斗机完成任务,胜利归来,即将着陆的几分钟里。
但是,心理学家对这个结果丝毫不惊讶,他们说这是典型的心理现象。在高度紧张过后,一旦外界刺激消失,人类心理会产生“几乎不可抑制的放松倾向”。飞行员在敌人的枪林弹雨里精神高度集中,虽然外界环境恶劣,但由于大脑正处于极度兴奋中,反而不容易出纰漏。
在返航途中飞行员精神越来越放松,当他终于看到熟悉的基地,自己的飞机离跑道越来越近时,他顿时有了安全感。然而,恰恰是这一瞬间的放松,酿成大祸。因此,人们管这种状态叫“虚假安全”。
在人生的路上,也有很多“虚假安全”,当成功近在咫尺的时候,千万别放松警惕。
记住,没有取得的成功,不是你的成功。
摘自2010年第9期《学习博览》
作者:王悦
点评:本来胜券在握,但精神松懈了,问题就接踵而至,甚至导致彻底的失败。
人生的路上,我们常会遇到这种“虚假安全”。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近在咫尺的时候,不要放慢自己的步伐,不要放松警惕,“看似流缓无险处,水底往往有沉沦”,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