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天一首古诗词(上册)

一天一首古诗词 作者:李锡琴 著


一天一首古诗词(上册)

虞世南

0(1)饮清露,流响(2)出疏桐(3)。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4)秋风。

【注释】

(1)0(ruí):本意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诗中比喻蝉头部伸出的触须。

(2)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得很远。

(3)疏桐:高大的梧桐。

(4)藉(jiè):凭借、依赖。

【解读】

你看那稀稀疏疏的梧桐树上的蝉儿呀,它那头顶上长长的触须,在风中摆来摆去,真像古人结在下巴处的帽带缨子,在风中显得那么飘逸、那么自在。蝉儿真是一个知足无欲的精灵,它对生活没有过多的追求,每天只要能从树叶上汲取一些清露来维持生命,它就会始终如一地趴在高高的树枝上,用它生命中所有的热情来放声歌唱。

刺啦——刺啦,听吧,那一声接一声的,高亢而响亮的声音足够让世间所有的声音逊色。这是因为有秋风在为它助兴吗?也许是的,但又不全是。蝉本生活在地底下黑暗的泥土里,为了让自己能够在阳光下唱响生命之歌,让自己的歌声把整个夏日唱响,自从有了生命的那一天起,它就从黑暗的泥土中一直往上爬,没有人相助,没有人喝彩,但它从来不曾放弃,单单从泥土中爬出来,它就花费了四年甚至更多的时间,然后到达了它的最终栖身之处——大树的高处,面对清朗的蓝天,在阳光之中,把自己贮存了多年的生命之歌,在大自然中嘹亮地唱起来。

诗人何以会如此用心地诵常人屡见不鲜的蝉呢?何以要特别歌颂它“居高声自远”的品质呢?

诗人虞世南,是在艺术地运用诗歌创作的象征手法,以蝉自喻,托物言志。他何以要这么做?因为,虞世南生活在唐太宗时期。唐太宗是一位重才的皇帝,他曾经屡次赞赏虞世南身怀“五绝”,即有德行之绝,有忠直之绝,有博学之绝,有文词之绝,有书翰之绝。“绝”就是出类拔萃。虞世南获得唐太宗如此高的赏识,并非如一些小人奸佞,是用花言巧语、阿谀逢迎得来的,而是自己以严于律己、勤于修身换取的。另一方面,按常理,得到天子如此高的评价,那是能让一个人行走天下无阻挡的最大资本,面对至高无上的荣耀,该怀有什么样的襟怀呢?虞世南以诗歌的形式向世人申明,他虽然坐享皇帝给他的荣耀,不是他“藉秋风”而“声自远”的,自己之所以能“居高”,全凭自己的本事。但诗人没有直说,而是借助自己笔下人格化的“蝉”来自况,借用诗歌中的主体意象“蝉”来表达自己对荣辱的态度。这就是象征的艺术手法。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读过《蝉》之后,不免会从中悟出一些关于生命的哲理:人应该像蝉一样,要努力让自己置身高处,修品要高洁,立志要高远,不要总想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他用诗歌的方式告诫人们:做人,应该学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意思就是说,要用心修养自己的人格,只有人格高洁起来,才有安身立命最可靠的力量。这与虞世南在这首诗里告诫人们的人生哲理可算异曲同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