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 隆中十年养精蓄锐

忠孝的智者:诸葛亮 作者:程颖,肖双丹 编


少年诸葛

东汉末年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

这已经是皇帝登基的第十四个年头,但是这一年依旧和过去一样,灾情不止,兵乱不断。倍受折磨的百姓们在苛政重税的压力下苟延残喘,而东汉王朝却依旧夜夜笙歌,不问世事,仿佛对这残酷的现实毫无所知,将一座座高大华美的宫殿修建在了累累白骨之上。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在汉桓帝刘志逝世后,手握政治实权的窦氏选择将刘宏推向了皇位。刘宏登基后,他一心钻入了钱眼儿里,忙着从全国各地敛财,疯狂地充实着自己的小金库,而国库却空虚到拿不出足够的钱来赈灾,卖官鬻爵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而在这个时期,东汉朝廷开始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并设置了西园,国家政治陷入黑暗的漩涡之中不可自拔。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大多数官吏们为了能够得到顺利升迁的机会,只能跟随大流,恨不得从百姓身上剥下一层皮,找尽各种非常荒唐的借口收税,逼得百姓不得不卖妻鬻子,最后陷入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

东汉末年,朝廷的统治已经开始濒临崩溃。农业生产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基础摇摇欲坠,不仅出现了难以控制的土地兼并现象,更有天灾与瘟疫的双重打击,身处社会最底层的百姓与当权者的矛盾日益激化,在忍无可忍中,百姓只能纷纷举旗起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充满叛乱色彩的言论很快在民间广泛传播,并因为有人告密而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得到了密报的皇帝被吓破了胆,多年的骄奢淫逸已经磨平了他的冷静理智,当即就下令让全国搜捕叛党,只要与太平道扯上关系者,全部诛杀不留,一时间,血染山河,白骨遍野,因此牵连丧命者达上千人。即使如此,面对在朝廷不留余地的剿杀,太平道的口号却依旧响彻了民间,振臂之下,一呼百应,成千上万的信徒冲进了历史的洪流之中,东汉王朝这座已经腐朽的大厦开始摇摇欲坠,轰轰烈烈的起义像是咆哮着的猛虎撕咬着这个时代,被平静的假象所掩盖的矛盾掀起了骇人的惊天波涛。这次由张角领导的最后发展到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因头戴黄巾为象征性的标志,史称黄巾起义。

在农民与东汉当权者斗争的十多年间,投于黄巾起义的人数达十万,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皆有民兵成营。在这场起义中,“天公将军”张角、“地公将军”张宝和“人公将军”张梁,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兄弟三人不仅组织参与起义的民众在各处府署门上写上“甲子”的字样,还提前约定好在发动起义时缠上黄色头巾,作为识别的重要标志,并在之后领导起义军与东汉王朝进行战斗抗争。

不过几日之间,跟随张角等人的民兵就足矣震惊京师,手足无措的灵帝从各地调集精兵,准备全力进剿黄巾军,与此同时,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各地豪强地主,在配合官军镇压起义的同时,也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起义初期,黄巾军的主力分散在巨鹿、颍川、南阳等地,虽也有攻城略地的胜利战绩,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坚固的阵营,不仅缺乏实际战斗经验,也不能几地协同作战,因此始终没能取得有绝对优势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了平定战乱,打击黄巾余党,腹背受敌的朝廷只能被迫选择一次次将军事权力下放,各个地方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纷纷拥兵自重,占领一方,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群雄割据局面,原本的社会结构几乎分崩离析。

但是这次声势浩大的起义却没有真正推翻东汉王朝,根据黄巾军人数众多却兵力分散的特点,东汉王朝采取了集中兵力逐一击破的进攻方法,经过一番混战,逐步击败颍川、陈国、汝南、东郡和南阳的黄巾军,而在双方交战未果时,张角就因重病在冀州去世,黄巾军主力由张梁接手带领并继续固守广宗。同年10月,皇甫嵩率官军偷袭黄巾军营,张梁在两方交战中不幸阵亡,这次偷袭使三万多黄巾军惨遭杀害,五万多人投河而死,而死去的张角同样难免受人羞辱,更是被剖棺戮尸。随即,张宝也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不敌镇压军,兵败阵亡,十余万黄巾军被杀害。但是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之后,面对极其不利的局面,黄巾军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然坚持斗争,不肯向东汉投降。

对于这场浩大的农民起义,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并不是其唯一的导火索,造成地方豪强兴起的诱因也包括了刺史制度的变动。同时,这种政治变动也是造成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主因。180年,各州的最高长官如下: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以及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他们也是后来参与三国时期群雄角逐的重要人物。

这个时代的巨变给予了地方豪强崛起的机会,然而他们的最初目的不过是想依靠庞大的经济基础去组织私有武装军队在乱世中进行自保,却在自身势力的不断壮大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了拥有私人武力的军阀。如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曹操、刘备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了头角。尤其对于曹操来说,讨伐黄巾军成为他日后称霸的重要转折——青州黄巾军曾一度发展到拥众百万,后因作战失利,被迫接受了曹操的收编。而在平定冀州时,张燕领导的黑山军也投降于他,这使得曹操的军事实力迅速膨胀起来。

中央政府对于这样的情况,虽然有心改变,却终是无能为力,甚至还要依赖他们来维持制衡地方的稳定。这种特殊的格局发展到后期,又逐渐开始分化为士族与寒门两个阵营,其中,出身较高的士族在土地与权势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少数显贵也因此拥有垄断政府高层的实力,从而催生形成了三国两晋时期特有的士族政治。

家族渊源

诸葛亮生于一个官宦世家。

诸葛亮一族在三国时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魏、蜀、吴三国之中皆有其家族成员分布,而且其中一部分更手握重权,足矣掌握朝政动向。

《汉书》记载,诸葛亮之祖先可以一直追溯到西汉元帝时的诸葛丰,诸葛丰自小就表现得极为聪慧,并用功学习,熟读经史,曾出任御史大夫,后荐举为文学侍御史。因其性格刚直而扬名世间,执法公允,不畏权贵,当时的百姓都对他很尊重,元帝因为他的高尚节操而给予了其非常高的荣耀,授他符节,加封为光禄大夫。但是之后不久,诸葛丰在执法中威胁到了元帝宠臣的利益,元帝因此震怒而下令将符节收回,并降他为城门校尉。降为城门校尉后,诸葛丰并没有屈服,继续上书检举官员们的不法行为,后被元帝免为庶人。

幼年丧父

诸葛珪,字君贡,诸葛亮之父,汉末为青州泰山郡丞。诸葛亮在家中排行老四,上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诸葛瑾,下有一个弟弟诸葛均。

中平六年(183年),诸葛亮年仅三岁时,其母亲章氏染上了重病,没有撑过几日就撒手而去。

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父,在当时很有权力的州牧刘表手下谋生,是他的属吏。刺史制度源自西汉武帝时期,原本是想通过等级低的官员去监察等级高的官员,从而达到权力制衡的目的,随着权力的变迁,刺史的权力却越来越大,直到东汉灵帝时期,刘焉的建议得以采纳实行,将各州刺史改称州牧,虽属于地方性的官员,但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诸葛玄经常有机会在各地游历,素来与哥哥诸葛珪交往甚密,对几个侄儿自然是非常的疼爱,尤其是对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对这个叔父特别的喜欢,因为从他的口中,他总能听见他喜欢的那些奇人异事。

诸葛亮的童年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充满了天真与烂漫,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因为生于富贵的望族中,丰富的物质条件给了他良好的教育条件,年纪尚小便显现出了学习天赋,但是一切都被迫在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时画上了句号——他的父亲诸葛珪在病痛中去世了。

诸葛珪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大限之日马上要来了,趁着还算清醒,躺在病榻上的他唤来了自己的续弦顾氏,嘱咐她找回在外地的大儿子诸葛瑾和弟弟诸葛玄,顾氏听从了诸葛珪的要求,连夜派人把诸葛珪病重的消息带给了他们,催促他们立刻赶回见诸葛珪最后一面。向刘表说明了家中情况,诸葛玄就马不停蹄地奔驰在回乡的路上,而诸葛瑾也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往家中赶。

看着失去了父母的诸葛亮,他的叔父诸葛玄心中更是一痛。三岁失母,八岁丧父,再逢上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诸葛家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撑起这个偌大的家族。如今皇帝死了,叛乱起义四起,灾荒连年,官吏士兵犹如打家劫舍的土匪,如果自己不再对他们施以援手,那么这群孩子就真的没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可怜诸葛亮他们几个小小年纪就面临如此光景,诸葛玄终于下定决心承担起兄长未完成的责任,好好照顾他的遗孀和这群孩子们。这也让诸葛亮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艰难,眼前的挫折就像是一座翻越不过去的大山,窘境使这个早慧的孩子坠入了深深的迷茫,但是他已经开始意识到,他的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更是诸葛一族的命运。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刘宏在嘉德宫驾崩,谥号孝灵皇帝,于文陵安葬。年幼无知的少帝刘辩登基继位,暂由何太后临朝主政,这样就导致宦官和外戚轻松取得控制皇权的特殊权力,皇权逐渐没落衰微。深知朝廷派系之争的董卓得知灵帝驾崩的消息后,就密切注视朝廷各派动向,在河东伺机而动,随时准备见机行事。不久,大将军何进的密令就传到了董卓的手中。

少帝的舅舅何进是外戚势力的重要掌权人,在灵帝死后,他曾经一度因为担心自己利益不保,而与司隶校尉袁绍相互勾结,想要用计诛杀张让,但是此举遭到何太后强烈的反对,何进又诱董卓入驻朝廷,以圣旨名义召他进京讨伐张让,并希望以此来威胁何太后就范。董卓接到圣旨后,便立即召集人马,连日引军进京,上书少帝“逐君侧之恶”,“收让军,以清奸秽”,可是董卓还没来得及赶到洛阳,何进就因卷入争斗被张让等人杀死。这时,袁术也趁乱领兵进入洛阳,在听到何进被杀的消息后,便命人放火烧毁了南宫,并下令继续追杀张让等人,走投无路的张让和段硅劫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至黄河渡口小平津(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对此不知情的董卓在行进途中望见京城一片火海,就知道情况有变,知道少帝逃往北芒后,又急忙率兵前往拦截。当时,刘协九岁,少帝十四岁,相比与惊慌失措的少帝刘辩,董卓对镇定自若的刘协更为喜欢欣赏,而又考虑到他是董太后亲自抚养长大的,于是,便有了罢黜刘辩、拥立刘协的念头。

少帝在董卓的帮助下重新返回了皇宫,董卓也开始光明正大地干预整个朝廷,这也使得各个州牧纷纷利用天下大乱,名正言顺在地方割据势力,而那些未被改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机扩大权力和武装力量,还有人在战乱中自封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来,东汉中央政府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不复昔日汉室的威严。

血洗琅琊

陶谦,字恭祖,扬州丹阳(今安徽宣城)人,任幽州刺史,在任时因受身边小人蒙蔽而疏远了许多可用之才,使幽州的政治一度陷入混乱之中。

中平五年(188年)冬十月,青州、徐州一带的黄巾起义再度爆发,陶谦被调任为徐州刺史,因其将义军在短时间内赶出了徐州而受到褒奖,后来升迁徐州牧,前途可谓是一片大好风光,但是这一切很快就因为一个人的意外死亡而终结,这个人就是曹操之父曹嵩。有资料证明,杀害曹嵩的人名为张闿,他原本只是陶谦手下的一个小小都尉,在一次日常巡视中,意外见到了曹嵩一行人带着大量钱财上街,并不知道他身份的张闿最终禁不起诱惑,带领手下制造了这一桩非常惨烈的杀人抢劫案——不仅抢走了全部钱财,更是杀害了曹嵩及其随行的所有人以灭口。自知闯下滔天大祸之后,张闿便带着赃物连夜跑到淮南藏匿起来,而受到牵连的陶谦将要面对的,就是这个无法收场的烂摊子,他心知这是要大祸临头了,因为受害人不是一般背景,而是大军阀曹操的亲爹。

初平四年(193年),青州军打着复仇的旗号屠徐州城。

下邳(今江苏邳州)阙宣与陶谦共举兵造反,曹操讨伐陶谦。

连天的赤色火焰仿佛要将一切都烧尽,打着复仇旗号的青州军已经逼近了琅琊郡,他们一身缟素,如同鬣(liè)狗般号叫着,挥舞着刀剑砍向无辜承受灾难的百姓。他们就像是一群杀人不眨眼的恶鬼,所到之处不留任何活口,短短几天时间,无辜百姓的污血染红了河流,遍地尸体堆积,周围百姓一听闻青州军要来,也不管是不是真的,立刻拖家带口地仓皇而逃。知道青州军已经打到了琅琊郡的附近,城中百姓一时间惊慌失措,马上回家收拾好了行李家当,纷纷领着孩子老人,大批大批地聚集到了紧闭的城门前,也不顾官吏士兵的阻拦,互相推搡着想要出城。

人群中也包括诸葛玄一家人。几人来到了城外的空地,虽然平安无事,但都已是特别狼狈。诸葛玄担心其他人的安危,带着诸葛亮兄弟俩在城外守了半天,却只等来了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前来与他们会合,诸葛瑾、顾氏两人到底还是不见了踪影,与他们一行人走散了。想到那魔鬼般的青州军马上就要杀来,看着身旁毫无抵抗能力的几个孩子,诸葛玄忍着锥心的痛下了一个决定——不再找诸葛瑾和顾氏,他要带着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妹立刻启程出发避难,或许在哪个地方能够找到他们的安身之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