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导读
王维的生平和思想
陶文鹏
王维(701—762)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字摩诘,名和字都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高祖、曾祖、父亲三代都做过司马。其父处廉,官汾州司马,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县),遂为蒲州人。母亲博陵崔氏,师事佛教禅宗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三十馀载。崔氏虔诚奉佛,对王维以后的消极避世颇有影响。
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词”(《新唐书》本传)。开元三年(715)十五岁,就写出《题友人云母障子》诗。是年离家赴长安,谋求进取。《过秦皇墓》诗题下注曰:“时年十五。”诗即赴京都途经骊山时所作。开元四、五年,在长安,间至洛阳,先后写了《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开元六年(718)十八岁,有《哭祖六自虚》诗。诗中有“念昔同携手,风期不暂捐。南山俱隐逸,东洛类神仙”之句。据此可知,王维在此年以前居长安时,曾和祖六一起隐于终南,并往游东洛。
开元七年七月,赴京兆府试,举解头。《太平广记》引薛用弱《集异记》说他年未弱冠,岐王推荐给某公主。他扮作乐师,奏《郁轮袍》,得公主赏识,因此得中解元。小说家言,不完全可信。
王维中解元后,自应在次年即开元八年(720)正月就试吏部,但《旧唐书》本传称维开元九年登进士第,故开元八年王维当或因故未参加考试,或应试落第。据史籍载,他在这几年常游历于宁王、岐王、薛王等豪贵之门。由于他能诗善画,工草隶,通音律,故所到之处,都受到爱重。他的《息夫人》、《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等诗,均是随从诸王游宴时所作。
开元九年春,王维擢进士第,释褐为太乐丞。这是太常寺的属官太乐令的副手,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教习、排练事务。但在这年夏秋之交,王维就被贬为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司仓参军。贬官的原因,据《集异记》说,是王维下属的伶人私自表演了专供皇帝观赏的黄狮子舞。然而这或许只是表象,另有深刻的政治背景。有学者认为,当时的执政者张说不满意于史官刘知几、吴兢等编纂《则天实录》的直笔,刘知几之子刘贶当时恰为太乐令,张说即借伶人擅舞黄狮子事打击刘氏父子,王维因此被牵累,与刘贶一起获罪贬官。刘知几不服,上诉,亦被贬为安州别驾。王维《被出济州》诗云:“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隐隐透露其中消息。也有学者认为,玄宗对其兄弟岐王范、宁王宪和薛王业有猜忌防范之心,曾于开元八年十月连发两桩大案,贬逐或杀害三王的亲信。王维与三王曾有过来往,他的坐罪被贬与此有关。
出贬济州,对于刚刚踏上仕途的王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因此感受到了官场的险恶。诗人怀着愤怨的心情到济州赴任。王维在济州生活了四年多。其间,曾到过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又曾渡黄河到清河(今河北清河),集中留下了诗作。开元十四年(726)春夏之间,他离济州司仓参军任。十五年,官淇上(淇水在河南北部,源出林县东南)。由于官职低微,政治失意,诗人滋生了归隐山林的思想。不久,他就弃官在淇上隐居。集中《偶然作六首》(其三)、《淇上即事田园》等诗,描写了他在淇上先官后隐的生活。
开元十七年(729),王维二十九岁,他回到了长安,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这时,他与赴京应举的诗人孟浩然交往。浩然暮秋冬初离京前,作《留别王维》诗,王维亦作《送孟六归襄阳》诗相赠。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他不再续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王维在回长安后的几年中,曾经入蜀。《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诗,是他入蜀行程开始的纪行之作。接着又写了《青溪》、《晓行巴峡》等诗。又,有的学者认为,王维在这个期间还曾漫游江南,到过越中等地。
开元二十二年(734),王维三十四岁。这一年,张九龄任中书令。张九龄以词臣而为相,给王维带来了希望。当时,玄宗和张九龄都居于东都洛阳。王维在秋天赴洛,写了《上张令公》诗,请求张九龄汲引。在盛唐,隐逸已成为仕宦的一种途径,因此王维献诗张九龄后,即隐居于地近东都的嵩山,待机出仕。《归嵩山作》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张九龄对王维很赏识,第二年便提拔他任右拾遗。这个官职的品阶虽不高,却是“扈从乘舆”的近臣,负责向皇帝进谏和举荐贤良等。王维心情非常兴奋,他在《献始兴公》诗中说:“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热烈赞美张九龄开明的政治主张,并表明了自己的气节和理想抱负。
王维任右拾遗后,随玄宗居东都。开元二十四年(736)冬十月,随玄宗还长安。第二年三月,王维参加了当时著名的贤相良臣的一次集会,与会的有萧嵩、裴耀卿、张九龄、韩休、杜暹、王邱等人。王维写了《暮春太师左右丞相诸公于韦氏逍遥谷宴集序》,文中流露出他以谏官身份得以参与盛会的喜悦之情。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张九龄屡次得罪玄宗,加上李林甫诬陷,这次宴会以后一个月,张九龄就被贬为荆州长史,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执掌了朝政。王维情绪沮丧,他作为张九龄的旧人,置身在李林甫专权的险恶政治环境中,真如履冰临渊。《赠从弟司库员外絿》诗中的“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就透露出他内心的矛盾和隐忧。他还写了《寄荆州张丞相》:“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诉说对张九龄的思念和知遇之感,流露了世无知音、不如及时退隐之意。
然而事实上王维并没有马上归隐。这年秋天,他受命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塞上,到凉州宣慰守边将士,并被留在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幕下任节度判官,在那儿生活了将近一年,写了一些有名的边塞诗。开元二十六年五月,崔希逸改任河南尹,王维也自河西返回长安,仍官监察御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年四十,迁殿中侍御史。这年秋天,他被派赴岭南,主持当地选拔地方官的事务。他从长安出发,经过襄阳、郢州、夏口到了岭南桂州治所临桂。一路上,写了《汉江临泛》、《哭孟浩然》等诗。开元二十九年春,他离开桂州,历湖湘、抵大江,沿江东下。经九江时,他登庐山游辨觉寺,写了《登辨觉寺》诗。又过润州,到瓦官寺拜谒璇上人,写了《谒璇上人》诗并序。然后,再循邗沟、汴水、黄河北归秦中。
天宝元年(742),王维转左补阙。以后,又屡迁侍御史、库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等职。但是,目睹朝政的黑暗腐败,他深深感到过去的开明政治已经消失。他对李林甫一伙是不满的。《重酬苑郎中》说:“仙郎有意怜同舍,丞相无私断扫门。扬子解嘲徒自遣,冯唐已老复何论。”便表露了内心的牢骚。《冬日游览》中的“鸡鸣咸阳中,冠盖相追逐。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等诗句,对李林甫一伙的烜赫权势还有所讽刺。他是不愿意谄媚自进、同流合污的。但是,由于他的妥协思想和软弱性格,他没有毅然辞官归隐、同李林甫统治集团彻底决裂,而是采取一种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方式,得过且过。他在开元二十九年(741)返京以后到天宝三载(744)以前的三四年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以后,又经营了蓝田辋川别墅,作为他和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所。当时佛教的宗派很多,其中禅宗分南北二派,即“顿教”与“渐教”。王维同这两派的禅师都有交往,对佛家各宗派的思想是兼收并蓄的,但更崇尚南宗禅学。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为“空”,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王维从佛教的义学中所接受的,最重要的就是这种思想。他的许多有关佛教的诗文,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西方变画赞》、《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等,都大谈“空”理。诗人一方面对奸臣专权的黑暗政治感到不满,另方面又走上一条与现实妥协、随俗浮沉的道路。但是这样做,他内心又是存在矛盾和感到痛苦的。因此便转向佛教,企图用佛教的“空”理来消除内心的痛苦,获得精神上的安慰。盛唐时代,最高统治者大力扶植道教,道教和道家思想广泛流行,社会上求长生、好神仙的风气很盛;而且出现了道教和佛教融合的趋势。王维生当其时,也接受了道教和道家的思想影响。唐玄宗一再制造玄元皇帝(道教教主老子)托梦、显灵的神话,以此迷惑群众,维护封建统治。王维即撰《贺玄元皇帝见真容表》、《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等文,加以宣扬、鼓吹。他在《赠东岳焦炼师》诗中,把当时著名的女道士焦炼师写成一个身怀异术的仙人,流露了自己的崇敬之情。他自己还曾有过一段学道求仙的经历。《过太乙观贾生房》诗里,记叙他隐居终南山时,曾和贾生一起采药炼丹,学道求仙。诗人很快便认识到了神仙之事的虚妄,但仍把学道和学佛二者结合起来。“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春日上方即事》),“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便是诗人佛、道并修的自白。他将道教的守静去欲、安心坐忘、知止守分等理论和修炼方法,同佛教的修习禅定、色空观念、随缘任运等学说融合在一起。在《山中示弟》、《〈璇上人〉诗序》、《能禅师碑》等诗文中,都表现出融合佛道的思想倾向。
然而,王维毕竟出身于一个仕宦家庭,从小就接受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他又是在政治比较清明、国家安定富强的开元盛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在青年时代意气豪迈,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张九龄被贬以后,他对佛教的信仰越来越深,隐退思想大大发展。但他的归隐,是由于政治理想同黑暗现实矛盾所致。即使在他晚年,儒家的兼济苍生的理想也仍然没有完全丧失。在《与魏居士书》中,他明确表示不赞成许由的捐瓢洗耳,嵇康的“顿缨狂顾”和陶潜的弃官致穷,宣扬他的人生态度是:“无可无不可。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也。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这段话是诗人走“亦官亦隐”道路的自我表白。他试图将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论,同佛、道的随缘任运、是处适意的处世哲学统一起来。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王维兼具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复杂的世界观。
王维的亦官亦隐缓和了他同李林甫集团的矛盾,他的官职也能按常度升迁,由右拾遗升至文部郎中和给事中。“中隐”使他保持了洁身自好,获得一种和平宁静的心境,又使他得以从混浊的官场脱身出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他在溪山如画的辋川,“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本传)。他站在理想的高度追求大自然的美,努力发掘自然美的奥秘,创作出大量意境壮美或幽美的山水田园诗,如《终南山》、《山居秋暝》、《辋川集》等。
天宝十四载(755),王维年五十五。这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长安陷落,玄宗仓皇奔蜀。王维当时任给事中,扈从皇帝不及,被叛军俘获。他不愿做伪官,服药取痢,伪称瘖疾。安禄山将他囚禁在洛阳菩提寺,迫以伪署。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八月,安禄山宴其群臣于洛阳禁苑中的凝碧池,命梨园诸工奏乐,诸工皆泣。王维在菩提寺中闻悉此事,含泪赋成《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一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抒发出对帝都沦陷的悲痛和对李唐王朝的思念之情。九月,王维被迫充任了给事中伪职。
至德二载(757),唐军收复两京。凡做过伪官的人,分六等定罪。由于王维的“凝碧池”诗早就传到肃宗的临时驻地,受到肃宗嘉许,加上弟弟王缙平乱有功,愿削官为兄赎罪,因此王维得到特别宽恕。乾元元年(758)春复官,责授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同年,又升迁为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乾元二年(759),复拜给事中。上元元年(760),王维六十岁,升任尚书右丞。
王维毕竟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职位越高,他对于自己“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责躬荐弟表》)的行为越感愧疚。他看到当时张后弄权、李辅国专政,朝廷上毫无振作中兴的气象,于是思想更为消沉,只感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他一再请求皇帝把他“放归田里”,让他“苦行斋心”、“奉佛报恩”(《责躬荐弟表》、《谢除太子中允》)。这时,他茕独无偶,暮年无子,“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
上元二年(761)七月,这位天才的诗人便离开了人间。死后,他被安葬在清源寺西,也就是他曾经生活了多年的辋川别业旁。
(选自《唐代文学史》[上],乔象钟、陈铁民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 此据赵殿成《右丞年谱》。又两《唐书·王缙传》皆谓缙卒于建中二年(781),年八十二。据此逆推,当生于公元700年。缙为维弟,断不能早生于兄。故有学者认为赵殿成之说不可信。陈铁民《王维生年新探》(《唐代文学研究》第一辑)认为,两《唐书·王缙传》关于缙卒年的记载大抵不误,而关于其享年的记载则未必无误,并据王维《与魏居士书》曰“仆年且六十”,考证王维此文作于乾元元年(758)春之后。从王维的诗文中寻出内证,认为赵殿成所定王维生年实际不误。兹从陈说。
- 参见王达津《王维的生平和诗》(《唐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 参见王从仁《王维和孟浩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 参见谭优学《王维生平事迹再探》(《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史双元《王维漫游江南考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 参见陈铁民《王维与道教》(《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