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对生命的诠释
王力行
对于无缘习佛的人,“生”和“死”是绝对的两极,“生”是喜悦,“死”是哀伤;“生”是希望,“死”是绝望。看看医院中,产房传出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大家会向家属道声恭喜;病房传来病人的死讯,朋友会安慰家属节哀。
对于深谙佛法的人,“生”和“死”是连续的、循环的,是大自然的法则。因此,生不足喜,死不足忧。
印顺导师一生多病,生病对他是生命的常态,他还自娱:“一点小小因缘,也会死去的。”然而在他的自传《平凡的一生》中,他对生死却有不凡的看法:“于法于人而没有什么用处,生存也未必是可乐的;死亡,如一位不太熟识的朋友,他来了,当然不会欢迎,但是也不用讨厌。”
他更用做生意来比喻生死循环:“一年结束,一年开始”,“年年如此,并不是结账就完结”。
王端正先生,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人,他对这个社会有一定敏锐的观察,加上他多年用心习佛,对生命也自有一番体认。这本《生命的承诺》正是他结合二者的优势,对“生”做了深刻而彻悟的诠释。他谈的“生”,是包括了生命的法则、生存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不仅如此,他还从个人的“生”推展到社会、国家的“生”。
在《悟道》一文中,他写道,“文学家常常唱吟:不急于投胎的,正急于死亡。生命是一种轮回——诞生然后死亡,死亡然后诞生的轮回。”于是他提醒:如果人能觉悟这个“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生命法则,就能在生命的旅程中过得自在安详。
生命中的缘起缘灭、变化无常固然重要,作者更关切的,恐怕是人生存应该有什么样的意义,人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这些关键点上,从他在本书中对《取与舍》、对《天安》、对《未来》、对《承诺》等等的体悟,都能显现出端倪:
——要看一个人的生活品位,就看他对食、衣、住、行、育乐的取舍;要看一个人的道德高低,就看他对仁与不仁、义与不义、廉与不廉、苛与不苛的取舍。
——天安不如国安,国安不如民安,民安不如心安。
——不要做个执著过去的痴人,不要做个坐等未来的愚人;把握能抓住的现在,我们就是智人。
——多愁善感是生命的浪费与精神的消耗,具慈悲与智慧的人都不会在感怀中蹉跎一生。
——小女孩背弟弟,不觉得重,因为她背的是爱,不是重量;爱没有重量,爱不是负担。
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将这本书取名为《生命的承诺》,正代表了他视生命为“爱”,为“大爱”,也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承诺。
(本文作者为台湾远见天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人、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