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雨夜短文 作者:余秋雨 著


自序

在我的众多著作中,这本很特别,全是短文。

记得余光中先生曾经发表文章,称赞我的散文创造了长篇幅的极限,“动辄万言,长而不散,流转自如,意蕴沛然”。后来,很多评论家又以这个特点来定性所谓“文化大散文”。

其实,文学是一个自由的天地,散文更应该收纳自如。舞动漫天白绸固然是一种本事,剪取庭前小枝也需要别有情致。中国散文史上有一些短文非同小可,例如《世说新语》、东坡随笔、晚明小品中的一些篇目,虽寥寥几句,却能穿越时间,让后代惊叹不已。我认为,中国散文在意境和语言上的至美功夫,大多体现在短文之中。

时至今日,生活节奏加快,一般读者没有时间沉浸在长篇大论中了。偶尔能过目一读的,主要是短篇。某些读者喜欢用文学来点缀生活,动用的主要也是短篇。纽约联合国总部原中文组负责人何勇先生告诉我,当地有一家中国人开的餐厅举办过一次“余秋雨诗文朗诵会”,他去听了,发现大多是冒我名字的“伪本”。这样的“伪本”,在国内网站上更是层出不穷。这显然损害了我的文学声誉,但我在生气之余发现了一个技术性秘密,那就是所有的“伪本”都很简短。这也就是说,当代读者更愿意接受一个“简短版余秋雨”,伪造者们满足了这种心理,因此屡试不爽,形成气候。

其实我也写过很多短篇散文。例如《文化苦旅》中有好几篇并不长,《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的每一篇因匆匆写于路途,也长不了。但是很多读者都把它们看作一个个庞大考察计划的片断,不认为是独立的短文。

眼前这本书,把我写的很多独立短文收集在一起了,可供当代读者在繁忙的间隙里随意选读。但是,我毕竟是我,从小就排斥“文青”式的抒情、“鸡汤”式的教言,更厌烦故弄玄虚的艰涩、套话连篇的谄媚。我把每篇短文都当作一个文化大课题来完成,虽然笔调轻松,却包含着沉重的分量。我想,既然当代人只能利用短促的片断机会读一些短文,那我们更不能把这珍贵的机会糟践了。

这些短文大致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生长途中的震撼式感悟,叫作“万里入心”;第二部分,是千年文脉的点穴式提领,叫作“文史寻魂”。大家一读就能发现,第一部分散逸放纵,畅谈半辈子最动心的人生感受,完全不拘边界;而第二部分则在做一个艰难的实验,那就是用短文撬起半部文学史。支点很小,工程很大,难度很高,却是古代散文家和外国散文家经常做的事情。为了更好地完成“文史寻魂”的任务,本书还经过严格选择,提供了一份唐宋诗词必诵篇目,这也是着眼于当代读者极其有限的阅读时间。

本书所有的短文,与传统观念和流行思潮都有很大不同。按照我历来的习惯,如果没有什么不同,就不写了。因此,我要在读者进门之前先做一个预告:里边颇多坎坷荆棘,需要步步小心。

最后,需要交代一下书名上的“雨夜”二字。

我此生一直都在著述,不分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只不过,如果在深夜执笔时听到了雨声,则会惊喜地站起身来,到窗口伫立一会儿。深夜的雨,有一种古老而又辽阔的诗意,让我的思路突然变得鸿蒙而又滋润,于是,一个题目出现了。但这个题目又不能写长,因为一长就失去了诗意,而且那么美的雨声又不允许写作人闭目塞听。因此,雨夜的文章,大多不会琐细,不会枯燥,不会冗长。

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从本书的文章之短,感受到夜,感受到雨,感受到万籁俱寂中淅淅沥沥的醒悟和微笑。对此,我有期待。

戊戌寒冬雨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