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创始人手记:一个企业家的思想、工作和生活 作者:季琦 著


一、生活即是艺术

我绕了一大圈去寻找艺术,寻找艺术家,最终却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艺术品。

生活即是艺术。我们要将自己的一生当成一件最独特、最重要、最昂贵、最优美的作品来创作。

简洁之美

小时候念书,不知是因为老师怕烦呢,还是本来就如此,我发现所有考试题目的结果都比较简洁、美观。如果你辛辛苦苦地推导出一个特别复杂的结果,基本上都是错误的。数学题目做多了,我渐渐有了感觉,知道数学中存在一种“美感”。不仅逻辑上美,形式上也非常美。有一次在上解析几何课时,老师出了一道题,看谁算得快。像所有的解析几何题一样,这道题要演算好久。但我看了看题目,就直接报出了结果。老师和同学都非常惊奇,问我为何。我说,从题目本身,我感觉只有这样的形式才可能是正确结果,试着套进去一看,正好!

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式美吧。

从数学到物理,再到我们自然界的规律,都存在着“形式美”。

一个有意思的例子便是“引力”,大家都知道这两个公式:

万有引力:G为万有引力恒量,m是质量,r是距离。

库仑力:K是静电常量,q是电荷量,r是距离。

一个是大到天体的引力,另一个是微小粒子的引力,但在形式上却非常接近。再想一想人与人之间的引力,也非常相似:

L是吸引力常量,c(charisma)是魅力量,和容貌、知识、性格、财富、地位等个人特质相关,r是距离。

后来,爱因斯坦试图统一库仑力和万有引力,他想用引力场的概念来解释,但没有完成。但我坚信这个统一是存在的,一个不复杂的公式也是存在的,只是还有待于像爱因斯坦这样的高人去发现。既然微小粒子之间有作用力,那么由这些微小粒子组成的人、物体、天体也应该有相似的作用力特质。

上帝创造万物,只会遵循极少、极简单的几条规则,否则就不是万能的上帝了。

我们看上帝创造的自然界,那些花儿、动物,身上的斑纹、线条都是很优美的曲线和图形。用数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多次可导”的函数曲线。流畅、光滑、对称,你绝找不到一种动植物有着不和谐、不规则的曲线和图形。

更不用说上帝创造的构造如此精妙的人了。从我们平常生病就看得出来人体是如何精妙。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稍微有一点点不妥,人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但是这么精妙的人,只需要在猴子、猪、羊的基因组合里变动很小的一部分就可以构建了。男人和女人、美女和丑女、生与死之间的差异,需要变动的基因组合更少。

如此多彩的世界,如此精妙的创造,就是靠几个简单的规则改变来达成的。

作为宇宙的一分子,极其微小的一分子,人类的活动和价值观也应遵循这样的规则: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恰好的功能,并以简单、平实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简洁之美的规则,所谓“大道至简”。

宇宙万物以极少的基础构件,进行不同维度的应用。因此,人类的组织、产品的设计都应该“道法自然”,以简洁为美。

2009年3月26日

人生的两个视点

我们的眼睛总是在观察别人,在看别的事物。除了照镜子之外,很少能看到自己。现在,请移开镜子,闭上眼睛,向内看,观察自己,看看有何收获。

首先,画一根X轴,原点就是现在的你。

往左看,负轴方向是你的过去,但不是到负无穷远,而是你刚刚出生的那一刻,那个尽头是婴儿时期的你。

往右看,是你的将来,同样也不是到正无穷大,而是有限的时间,那个尽头是临死前的你。可能是个羸弱老者,也可能是其他形象。

这就是二维图示所呈现的你的一生,简洁、明了、直接而决断。

经常画这么一根X轴在你的心里,经常往左、往右看看,你可能会感到生命宝贵而短促,或者感到无奈茫然。

这会让我们有敬畏之心、仁爱之心,让我们有所珍惜。

这种审视自我的方法叫二维视点。

还有一种方法,是三维视点。

你坐稳,或者站直,沿着身体的中轴,从头顶往上拉一根无限远的直线。将你的身体留下,带上你的眼睛和灵魂,沿着这根直线往上,往上,再往上。

你会发现你的身体越来越小,越来越小。你会成为地面上的一个小点,然后小点渐渐模糊;随后,连地球也成了一个小点;再往上,太阳系成了一团模糊的星云。暂时到此为止。若再往无穷远去,超过了太阳系,就连想象力也无法到达。

到此为止的认识,就是我们生命的三维图示。类似灵魂出窍,玄妙而孤寂。

经常从太空看自己,你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和无意义,宇宙中多一个你,少一个你,有什么差别吗?可能有,可能没有。

这或许会让我们变得谦卑和宽容。

当我们从浩瀚宇宙中收回视线,再次“内观”。想象我们进入了身体,先是某一个器官,接着是器官的组织、细胞,最后到达最小的单元——量子。

通过细胞克隆,可以复制出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量子纠缠可能带有前世来生的因果。藏医认为,我们身体的运行规律跟天文星辰一样。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具备一样的佛性,而这纯净真心跟宇宙万物是一体的。

所谓宇宙,是由万物组成的全体;而每一个最小的单元里面又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

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非常独特和重要的。我们是个小宇宙,我们自备佛性。这又让我们觉得完满和喜悦。

换一个视点看自己,人生便有不同。

2009年12月31日

社会的统一场论

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各个行业的区分越来越明显。通常,不同行业的人会带有不一样的职业习惯,有些甚至固化到性格里去,成了这些职业的标签。比如财务、律师偏保守,政客重理性,牧师和善古板,艺术家个性强,商人灵活,科学家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军人比较粗犷,等等。

但是,当你近距离地接触各个行业的佼佼者,却能发现一种明显的趋同感。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通常非常一致,心态、价值体系也趋同。

这些佼佼者有许多共通点,通过“合并同类项”,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执着、专注、心无旁骛。能在一个行业内混出点名堂的人,通常都有那么一点“二愣子”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除了着迷和热爱,还有一份信念让他们坚持到最后。

二、不重名利,超然物外。画家在作画的时候,如果心里盘算着每一尺的价钱,估计画不出可以流传的作品。正因为这样的纯粹,他们才少了许多羁绊,才能够将自己的天分发挥到极致,取得常人难以取得的成就。

三、兼容并蓄,没有篱栅。他们不会拘泥于前人的教条,也不会局限于现存的套路,而是从不同行业、不同的人身上汲取营养,在继承人类最优秀的智慧后,进行自我创造和突破。

四、胸怀天下,普度众生。这些人总是从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一己之私利出发。这样资源的配置才能带来最大的效益,而资源的耗散产生出最大效率的能量,反哺给系统,形成稳定的良性循环。

五、运气好。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时运。很多人忽略了这个因素,总在自己身上总结经验,然后觉得自己多么能干,多么伟大。讲到运气,好多人觉得就是“唯心”,就是迷信。实际上,“时运”就是我们自己有意或无意,顺应了宇宙运行的大势,和迷信没有关系。

在对这些行业和人物进行观察的时候,我想起了登山。

开天辟地时,世上只有一座原始的山,没有上山的路。混沌初开时,一些有好奇心、有天分的人可以探索出许多不同的道路来。那些道路也没有明显的区分和定义,就像达·芬奇这样的天才,可以“探索”出许多条“路”来: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等。慢慢地,走的人多了,绕山一圈,就有了许多条通向山顶的道路。山顶是大家所努力追寻的目标,古人称之为“道”。不管从哪条道路上来,最终能够到达山顶的人,看到的是同一道风景。

一切学问的终点是“道”,一切文化归根结底也是“道”。

“道”是个说不清讲不明的东西。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佛家也有“顿悟”一说。不同行业的佼佼者也会经历类似“悟道”的阶段。

“道”虽然说不清楚,但“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和宇宙万物的规律是一致的。

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这三位伟大的科学家实际上都在寻找一个适合宇宙万物的“统一场”,这个“场”不仅能够反映日常物体的规律,也能反映微小粒子和巨大天体的规律,当然至今未果。牛顿和爱因斯坦最后都转向了宗教,而霍金原则上并不相信有拟人化上帝的存在,但是在探索的道路上,我看他正滑向斯宾诺莎的“上帝”

看似如此混沌的宇宙,其运作又是如此精准与和谐。在一条看似偶然的边界上,画出了一条清爽优美的存在曲线,让古今无数英雄折腰。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由人类组成的社会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统一场论”至今没有找到最后的答案,人类社会是否也存在类似宇宙的“统一场”呢?去发现更多的共性与本质,就是接近真理的道路。

2010年10月6日

乔布斯的启示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这篇演讲非常著名。我想借此谈谈我的想法。

在这篇演讲里,乔布斯讲述了他生活中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各个点连起来的。

乔布斯从他的出生开始讲起。他的生母是一个年轻、未婚的大学生,她决定让别人收养他,但前提是收养他的人必须大学毕业。一天半夜,乔布斯的养父母接到一个电话,问他们是否想要一个意外出生的男婴,他们欣然接受。但乔布斯的生母发现,他的养母从来没有上过大学,而他的养父甚至没读过高中,因此拒绝签署收养合同。几个月后,他的养父母答应她一定会让乔布斯上大学,她才勉强同意。

到了十七岁时,乔布斯上大学了。里德大学的学费昂贵,父母是蓝领,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他的学费上。六个月后,乔布斯觉得这样做不值得。他说:“我不知道我真正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大学能怎样帮我找到答案。但在这里,我几乎花光了我父母一辈子的全部积蓄。”他退学了。在当时,这个决定让他很担忧。回过头看,乔布斯却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最棒的一个决定。

这个决定并不浪漫。他没有宿舍,只能睡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为了填饱肚子,他去捡可以卖五美分的空可乐罐。星期天晚上,为了吃上一顿好饭,他必须走上七英里的路,穿过城市到达Hare Krishna寺庙。乔布斯跌跌撞撞往前走,全凭自己的直觉和好奇心,后来他发现这经历是无价之宝。

里德大学当时有也许是全美最好的美术字课程。大学里的每张海报、每个抽屉的标签上面都是漂亮的美术字。因为退学了,乔布斯不必去上正规的课,有机会去选修这个课程。他学到了花体和圣花体字体的区别,学会了怎样在不同的字母组合中调整间距等等。这些东西,当时看来毫无用处,但十年后,在乔布斯和伙伴设计第一台苹果电脑的时候,他把这些知识全都用了进去。乔布斯说:“如果我当时没有退学,就不会有机会去参加这个我感兴趣的美术字课程,苹果电脑就不会有这么多丰富的字体,以及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

十年后往回看,一切都非常清晰,每个点都连接起来了。

乔布斯总结说:“你一定要相信,这些小点也许在你生命中的某个时候会连接起来。你总得相信点什么:你的勇气、宿命、生命、因缘……不管什么。这个过程从没有让我失望过,只是让我的生命与众不同。”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说,是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不怨天,不怨地,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我们有时总是抱怨命运不好,出身不好,时代不好,或者公司不好,行业不好,领导不好。实际上,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说不准是未来某件事的因缘。当我们看上去碰到挫折的时候,它可能带给我们下一次崛起的力量。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在农村碰到的许多困苦给了我的身体和心灵足够的历练。后来在生活中碰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时,它们就变得容易打发了。一个在农村泥土里打滚拼搏出来的孩子,在未来的事业、工作中还是比较能够抗压和忍耐的,追求成功的欲望也比较强烈。现在许多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艺术家,小时候都比较不容易。困难如果没有把我们压垮,就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过去的困苦,成就了我们的进取和坚强。要是我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家庭和环境里,我怀疑自己是否能有足够的闯劲和韧劲,支撑自己连续十多年艰苦地创业。

我毕业分配的时候,因为户口问题进不了外企宝洁,只能进了一个国企——长江计算机集团。国企几年的经历,让我真正地了解了社会和人性;也因为不适应国企的环境,我逼迫自己下海创业,才有了后来的携程网、汉庭等。如果我进了宝洁,中国可能多了一个职业经理人,但少了一个创业者、企业家。

我是1985年进大学的。那一年,我们学校有很多优秀的同学保送进大学,有些去了南京大学,有些去了东南大学。因为我平常比较调皮捣蛋,大约老师们觉得我不够“又红又专”,保送的名额没有我,后来我不得已参加了高考,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学的时候,隔壁班有个同学叫万辉。正是因为他的介绍,我认识了回国寻找机会的梁建章,和在德意志银行干活的沈南鹏,后来我们三个(加上范敏)都参与创办了携程网。如果我被保送进南京大学,可能就不会有携程网这个故事了。

不管眼前的道路如何,即便有时候生活让我们没的选择,只要我们心里有信念和理想,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就是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人生。平庸还是伟大,富贵还是贫贱,成功或者失败,幸运或者倒霉……都是这些小点连起来的轨迹而已。

第二个是关于爱和塞翁失马的故事。

二十岁时,乔布斯和伍兹在乔布斯父母的车库里创办了苹果公司。十年后,它发展成了有四千多名员工、价值超过二十亿美元的大公司。公司成立后第九年,他们发布了最好的产品麦金塔。但也就在那一年,他被自己创立的公司炒了鱿鱼。原因是,在苹果快速成长的时候,他们雇用了一个很有天分的家伙和他一起管理这家公司。在最初的一两年,他们合作得还不错。后来,他们对未来的看法产生了分歧,最终两人争吵起来,而董事会并没有站在他的那一边。

三十岁的时候,乔布斯出局了。对他而言,这是灾难性的打击。最初的几个月,他不知该做什么。他甚至想过离开硅谷,离开这一切。但他渐渐发现,自己仍然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在苹果公司发生的这一切丝毫没有改变这个事实。于是,他决定从头来过。

事实证明,被苹果公司炒鱿鱼是乔布斯一生中最棒的事情:终日为功名所累,还不如做一个开创者来得轻松。他如释重负,进入了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创立了NeXT软件公司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还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在后来的运作中,苹果又收购了NeXT,他又回到了苹果公司。他在NeXT发展的技术,在苹果后来的复兴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如果没有被苹果开除这件事,后来的这些事情一件也不会发生。乔布斯说:“有些时候,生活会拿起一块砖头向你的脑袋上猛拍一下,不要因此失去信仰。我很清楚,支撑我一路走下去的,是那些我所爱的东西。你需要找到你的所爱,工作如此,爱人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将会占据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你要相信这份工作是伟大的,你必须先热爱它;你只有坚信自己所做的是份伟大的工作,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寻找,不要停下。只要全心全意地去寻找,在你找到的时候,你的心会告诉你的。”

我们很多人都可能碰到类似的事情。生活会给你带来起伏,在低谷的时候,你会对生活失去信心,无所适从。但中国古代早有故事说明其中的玄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挫折对于强者而言只会是养料,甚至是反弹的后冲力。乔布斯没有经历这次“被辞退”,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他的人格也不会这么圆润。

人类亘古以来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许多人不会去想这个问题,许多人痴迷于一些东西(权、钱、名、利等),看不清楚。乔布斯的回答是:找到你的所爱,将你生命中所有的时间花在你的所爱上面。不要为别人活着,要为自己活。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也是秉承这个原则。他将他的最后时光留给了家人,只见了少数几个外面的人。

世界上最幸运的事情,就是能够将工作和所爱结合在一起。巴菲特说,他每天早上都是拎着公文包,哼着小曲,踏着舞步去上班的。这样的境界就是热爱工作的境界。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像巴菲特这么幸运。你要么爱上自己的工作,要么换一个你爱的工作。哪怕只是为了谋生,也要找一个喜欢的行业和公司。

你可以有无数种可能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从幼儿园开始就为了上名校折腾,毕业以后希望找到高薪的工作,工作以后追求豪宅、名车,有了孩子以后再开始新一轮追逐。如果这就是你的所爱,也未尝不可。但,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一些更深远、更永恒、更精神一些的生命价值呢?

没关系,直接的、物质的所爱也可以。只要我们能找到,并且那是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真正所爱的就可以。为之奋斗一生,就是值得。

第三个故事关于死亡。

在这篇演讲的一年前,乔布斯被诊断出患有癌症。那天早晨七点半,他做了一个检查,报告清晰地显示,他患有胰腺癌。医生告诉他,那可能无法治愈,他也许还能活三到六个月。医生建议他回家,整理好自己的一切。那意味着,他将要把未来十年对小孩说的话在几个月里面说完;要安排好后事,让家人可以尽可能轻松地生活;意味着,他要说“永别了”。

但后来,乔布斯做了手术,“痊愈了”。

那是他最接近死亡的时候。也因此,他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乔布斯想到:“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必然的终点。没有人可以逃脱。也应该如此,因为死亡是生命中最好的发明,是生命的必由之路……你们的时间很有限,不要浪费时间去过其他人的生活。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是其他人对生活的思考。不要被其他人嘈杂的观点掩盖了你自己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的直觉和内心的指引。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

在大学里学英语时,有一句话,我看了一眼,至今难忘,叫“Listen to the sound of your heart(听从你内心的声音)”。我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也不知道哪条路可以通向成功,更不知道前方会遇到什么。与其扔骰子,不如听从内心的声音,一路向前。失败了也不会后悔,因为是你的内心要去那里。成功了,你内心的声音会更加坚定和清晰,你的人生也会更加绚丽和精彩。

乔布斯2004年查出有胰腺癌,做了手术,以为可以治好。想不到七年后,他还是走了。这七年,乔布斯给世人带来了太多的精彩,苹果的股票也从十七块上涨到四百块(实际上苹果的股票飞涨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乔布斯好像在和生命赛跑一样,不停地创新,不停地出新产品,不停地带给大家惊喜。在诊断出癌症后,乔布斯也可以退出日常工作,安心养病,慢慢调理。说不定这样,他的病情不会反复,至少不会恶化。那他还能有十年、二十年的时光,陪他的孩子们一起成长。但乔布斯没有选择这样的道路,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爱的事业里。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知道生命的可贵,因此更加拼命和努力。这样的强度,就是一个平常人也不一定吃得消,更何况一个患有癌症的人呢!我们今天能够用到这么好的苹果产品,都是乔布斯以心血和生命成就的。

生命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不多也不少,不偏也不倚。一个人不管多么能干,多么成功,如何聪明,甚至不管如何伟大,如何位高权重,都难以回避死亡。这是每一个人——伟大或者平凡,富有或者贫穷,高贵或者低贱——最后的同一归属。

想想死亡,尽管我们是一脸的无奈和虚无,但活着时还是要“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啊。

2011年10月9日

日日是好日

假期里也常有诸多烦恼。

比如,恭贺信息。我没有发信息问候的习惯,但经常收到别人的短信、微信。这时候,不好意思不回,但回了又要花费许多时间,很是麻烦。而自从有了发红包的功能后,就更麻烦了。别人跟你要红包,你总不能不给吧,好歹也是个老板。但是问候短信、微信,除了肥了电信公司和腾讯外,其实真没什么用。在节假日给你发问候的,多数是平常不熟悉、不联系的人,借此和你套套近乎,温润一下关系。熟悉的人,是不需要借节日来问候的;不熟悉的人,问候了也是白问候。在一大堆问候短信、微信里,你觉得给自己加了多少分?增加了多少的感情?

另外一个烦恼,是我平常很忙,节奏紧张,一放假神经松弛下来,反差太大,身体反而不适应,容易生病。

假期应酬也多。且不说有拜年、送红包、吃团圆饭、参加各类聚餐等重头戏的春节,就说中秋送月饼、端午寄粽子、圣诞跑大趴也够你忙的。太多的应酬更是沉重的负担。

至于假期其他的负面事项也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高速公路免费带来的拥堵、每年春运造成的全国性大迁徙、烟花爆竹带来的污染和扰民,等等。

几年前,我就开始尝试在海外过年,还为此取了一个名字,叫“逃节”,效果还不错。然而现在,出国过年俨然成了新的时尚,应酬也随之追到了国外,简直是逃无可逃了。

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修心。

前一阵子流行“拼命工作,拼命玩”的做法,认为理想的生活是不断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切换。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且不说拼命工作容易造成身心疲惫,就说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断交错,人体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也很难调节,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植物神经紊乱。

静下来想想,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是人类自己定义的。所谓节日,本来都是普通平常的日子。人们为了纪念、庆祝、传承,或是宣扬某种“美德”,甚至就是为找乐子找理由、找借口,定义出来的。

因此,如果我们能怀着平常心看待每一天,无论是上班还是放假,去除分别心,珍惜每一天,享受每一天;如果对人生能有美好的憧憬;如果心怀远大的理想;如果能肩负起集体的责任;如果有梦想要去实现……那我们的每一天都会非常快乐和开心,哪还有什么工作和放假的区别?

今日的我,已没有上班、放假的分别。

每天早上起来,心里都满怀让企业更好的理想,而且自觉我的工作很有意义,因为能够影响众多(每年近亿人次)中国人出行和差旅的生活。当他们远离熟悉的城市和家,我们能够提供温暖可靠的产品和服务给他们。华住的众多酒店,能够让他们安放疲惫的身心。我每天工作完毕,心里的喜悦也是满满的,为一天里完成的许多成就高兴,为想到、听到的好想法陶醉,为遇到有意思的人开心。

在节假日里,我也不会停止对企业的关注和思考。有时在这样的时刻,你会更有高度感和优越感。许多大的战略思考和文章,我都是在飞机上或万众喧嚣的假期里完成的。身在何处,反倒无所差别。

小时候看电影,总是将人分为中国、美国,八路、鬼子,好人、坏人;后来,我发现世上的人(也包括电影里的人)有太多不同的分类法,简单地分成两类是没法反映真实世界的。在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交体系里,为了方便和简单,我们习惯给万事万物、芸芸众生贴标签,根据出身、学历、职业等。所谓时尚、流行,所谓道德、习俗,也都是标签的一类。标签(语言、文字是最普遍的标签)限制了人们的思维,人为地设定了边界,画地为牢。当你不用二分法(比如对和错、好和坏)去看待一切,当你不给任何事物贴上标签,当所有的边界和可能都被打开,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如此美妙!

行文至此,我心生喜悦,不禁想起一首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抱着这样的心情看时光,看日子,你就会发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春宵。

“日日是好日”,是没有分别心,是一种禅心。在我们这个物质化的世界里,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中,能够保有一颗无分别的禅心非常有必要。

2016年2月14日

于东南亚某处

生活即艺术

前几年,为了做好中档酒店,甚至向高端品牌进军,我感觉自己也必须升级,再也不能是圆领衫、牛仔裤的范儿,就开始附庸风雅。参加各类画展,见艺术界人士,自己也试着做些收藏。

刚开始是瞎买,还好我那时没放开,没花太多冤枉钱。后来,我就听一些圈内朋友的意见去买,弯路是少走了,但是那些花费不菲的作品,我看来看去就是没感觉。再后来,我终于明白,就像人们对于美女的观点大多迥异一样,我怎么能够依靠别人的审美去收藏呢?花了钱,买的是别人的喜欢。即使是专家、名人的喜欢,也是他的,不是我的。收藏好比娶媳妇回来,天天看着她,自己不喜欢,那终究是不对的。

我的艺术底子差,不易看出作品的价值,而价格差异也好大,少的几万,多的几千万,那如何是好?慢慢地,我理解到,藏家其实是艺术家的赞助人。我们在收藏作品的时候,除了满足自己以外,也是在帮助艺术家维护他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专注于他们自己的理想国。

我收藏的条件也就演化成:喜欢作品、喜欢人、价格能够承担。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我才会收藏。因此,我得深入了解艺术家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的价值观。

艺术家们都很有意思,他们也有许多共同点。比如,他们都极其“自恋”,不管是真的假的,他们首先是被自己感动了。他们的生活总是在理想和现实中摇摆——但很明显,他们喜欢生活在梦想里,不擅长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作品是他们内心的投射,他们通过艺术作品来完成自我的表达。

有位大师擅长大画,他的作品大都以黑色为主,且多为悲剧题材,很震撼观众。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候机,发现为保险起见,他们一家要分别乘坐两个航班。他对世界如此悲观,是不是正因如此,才激发他画出了伟大的作品?

还有一位雕塑大师,思想和性格都特别有力量。我买过他的小型作品,但当他的一个大型雕塑在我家院子里竖立起来后,我才真正感觉到他作品的那种气势:傲然,有力,坚定,自信中透着些卑微和虔诚,充满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有位著名的摇滚歌手,除了偶尔搞雕塑,还创作油画。我收了一幅他的大幅油画,回来后发现很难挂,因为他的画跟他的歌很像,特别有性格,调侃中带点痞性,浓艳中带着批判,那种大胆和率真跃然纸上,但很难和环境融合。不管是歌还是画,都是他的表达。

有一天,有位著名艺术评论家发了一篇福柯谈生活艺术的文章给我,里面有一句话:“每一个体的生活难道不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吗?”一语点醒梦中人。

是啊,技巧已不再重要,表达形式已不再重要,艺术作品其实是艺术家形而上的形而下表达而已。有思想的艺术家,才能够创作出有思想的作品,伟大的灵魂才会诞生出伟大的作品。

而他们的生活本身,也是他们的作品。

既然杜尚随手拿来的小便斗,签上名就可以让它成为一件艺术品,那么每一个人的生活本身更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福柯说:“从自我不是给定的这一观点出发,我想只有一种可行的结果:我们必须把自己创造成艺术品。”

这就是我在附庸风雅的探索途中得到的意外收获。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们上海办公室是租来的。原来是一个非常破旧的老房子,租期也很短。几年前入住的时候,也算是认真收拾了一下,但总觉得有很多可改进之处。比如,我书房和阳台的前面有一扇门,还有一扇可以完全开合的落地窗。我觉得空间太散了,于是将门封起来。这样调整后,书房的空间就完整了,阳台的私密性增加了,还多了一面可以挂画的整墙。尽管是租期很短的房子,但为了完美,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调整、修改,直至自己满意为止。

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在于天长地久,不在于千秋万代。如果把生活当成一件艺术品,就应该把握当下的每一种可能,做到尽善至美。这里不存在商业的盘算,人情的练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造出自己满意的生活来。不是等待,不是幻想,而是生活在当下。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出差。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出差还是很累、很辛苦的,为了让差旅生活不那么枯燥、无聊,我给自己准备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出行锦囊。

菲利普·斯达克(Philippe Starck)设计的无线耳机,除了可以在飞机上听音乐,还可以接听电话。有时候用iPad Pro看连续剧可以听伴音,即使去上洗手间,这个距离蓝牙也不会断。

精选小包装茶叶或者袋泡茶,都是平常我喜欢的茶叶,在飞机上或者到了外地,拿出来简单冲泡,可以享受到美味精致的茶水。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茶祖的老树袋泡茶,茶叶品质好,冲泡容易。

除了茶,我还随身带一个小香插,一盒短枝沉香。到了住的地方,熏一支小香,旅途劳顿立马就消去了,万事美好。包括洗发水和沐浴液,也是带上平常喜欢的牌子,纯精油调配出来的味道,能够给感官非常美好的信息,令人一下子觉得神清气爽。

这些生活小细节,对我来说花费得起,也不会带来额外的负担,却让我精神上很愉悦,更热爱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做事,好好待人。

无须刻意而为之。我将生活看作自己的作品,坚持将生活的美学贯彻其中。

至于事业,我已经创立和共同创立了三家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每一家市值都超过了十亿美元,再去创业实在没有挑战啦,但假如我手里的企业,被我做成行业里的全球第一,这个才有点意思。

我已不再需要通过事业证明我自己,更不必通过事业积敛财富。做一些我没有做过的,不断地突破自我,以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这才是我对事业的态度。事业是我生活里不能缺失的一部分,可以让我保持一种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状态,可以不断挑战我的智慧,可以将我的价值观付诸现实,可以改善相当大数量人的生活。事业增加了我人生的醇度。

当明白生活即是艺术的时候,我想做的就是不断地去做自己没有做过的。

已知的我已经知道,未知的才是我想知道的。再次引用福柯的话:“在生活和工作中,我的主要兴趣只是在于成为一个另外的人,一个不同于原初的我的人。”

佛说,佛在你心中,众生皆具佛性。

我绕了一大圈去寻找艺术,寻找艺术家,最终却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艺术品。

生活即是艺术。我们要将自己的一生当成一件最独特、最重要、最昂贵、最优美的作品来创作。

2016年2月15日

生命的真谛

请静下心来,尽量跟我一起想象现在我感受到的情景:窗外的群山、流云、落叶、小黄花、薄雾、树、迷迭香、石头的建筑、玻璃窗里的影子、远处的灯火、壁炉的轻烟……

它们已存在不知多少个世纪。当我凝望这些事物发呆,恍惚中,不知今夕是何年,何年是今日。人类的一切纠结、挣扎、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争名夺利、丰功伟业、爱恨情仇、活色生香、杯弓蛇影、使命和酬应……都在这凝视里淡去、飘走,有的只是眼前的虚幻,抑或当下……

人类这样子生活了很多年。在我之前,有许多人在这样的当下生活过;在我之后,还会有许多人这样生活着。

在这个恍惚的时刻,我不禁自问到底有没有来生,还是只有这一辈子?我生有涯,如何将有限的时光花在那些值得花的事情上?

我从小受的是正统的教育——唯物论,还夹杂着许多意识形态的东西。成长过程中,一股野蛮鲁莽的生长力量让自己一味地向“上”奋斗、努力,根本不信一切唯心的东西,觉得那些都是蒙昧。但在几乎穷尽了一切可能的唯物后,在看尽了人间的许多风景,历尽了许多事业的艰辛和成就,阅过了众多的人事物后,我不禁问自己,我是不是同样掉在唯物的蒙昧里呢?

这几年,我读王阳明的心学、佛教的觉悟方法、老子的《道德经》,又再看尼采的权力意志、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福柯的生存美学……好像一以贯之,都是唯心的理路。而且,我的内心似乎跟这些“唯心”的观点更加合拍一些。

打开唯心这扇窗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向着“心”的方向发展和演变,更多地去阅读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书籍。我开始打坐,开始重读王阳明的《传习录》……

但对于来生,我还是不甚明了,不甚确定。从最初的0%到如今的60%以上,虽苦苦寻觅、考据,还是不甚有把握。不过没关系,就像我很久前写的一篇名为“生命中的两种假设”的文章一样,我也可以假设生命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有来生,一种没有。

假如有来生,不管是按照佛教的因果报应,还是量子力学的量子纠缠,都应该扬善避恶,让有限的生命陪伴生命中的所爱,不能也不该为了一时的欢愉,伤害他人、他物;反之,应该尽量创造美好,造福万物。那些算计和虚荣都是虚妄,毫无价值,毫无必要。所有的纠结和挣扎毫无意义,不过是自寻烦恼。法自然,顺自然,不仁不德,不伪不妄,至简而不淫物。

假如没有来生,只有这一辈子,人更应趋善避恶,不作恶,不蹉跎,顺从内心,做自己。将仅有的时间花在那些值得花的地方,将时间、智慧、物质跟身边有缘、相爱的人分享,与他们共度美好生活。

回头想想,我曾把那么多的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聊、无意义的事情上!那些没有必要的应酬,那些不相干的人,那些没有意义的局,那些原本可以陪伴我至爱的无聊时光……

我生也有涯,而美好无涯。当我离开这个世界,应不后悔,不遗憾,不感到人生虚度。值得我珍惜、令我不悔的一定不是那些名、利、虚荣、成败。最有意义的一定是顺从我的内心,活过,爱过,创造过。

年轻时思考生命的意义(意义是由客体定义,主体只有过程的意义。对于个体而言,生命无所谓意义,只有过程和当下),前几年体察“求真、至善、尽美”,如今我体悟到,不管有没有来生,人的一生都应该“真实、善良、美好”(这一点类似于王阳明的“致良知”)。

我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不管会不会回来,我没有理由自大,也没有理由自卑。我不害怕失去,也不喜乐得到。我不必慌张地抓紧感官的欢愉,也不必自寻烦恼,纠结在思想的循环中。不回来是顺道,回来是因缘。

众如斯,皆如斯,恒如斯。万物由心,心随万物;一归万物,万物归一。

2017年1月17日

仰望天空和脚踏实地

年轻时,尤为喜欢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书里的主人公“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月亮象征着一种美妙的精神境界,而六便士这种小面额硬币代表着世俗的蝇头小利。

那时,我也是如此,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一切理想主义的东西感兴趣:草地上的诗歌朗诵、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尼采的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我们在物质上可以说什么也没有,也没什么物质追求,但精神的富足平衡了物质的匮乏。

后来踏入社会,下海经商,数次创业,跟那些理想主义的东西越来越远,偶尔酒酣耳热之余,仰望天空,想想当初的理想,对比当下的现实,感慨万千!因为理想主义者柔软而细腻的内心,在冷峻的现实中不但毫无优势,反而容易受伤。

人到中年,内心平和安静下来,那些理想主义的东西又浮现出来。正像月亮,虽然乌云会遮住她,但她依然在那里。回顾自己的过往和实践,正是大学时代那些理想主义(形而上)在现实中的实验和表达(形而下)。没有当初的高远,我不一定能走这么远,可能会陷在物质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可能会掉进世俗的温柔乡,麻木不仁;也有可能会被内心的自尊蒙蔽,在虚荣和自我中耗尽一生。

这几年,我也接触了一些搞文化艺术的朋友,他们都是一些特别理想主义的人,那种理想劲儿跟我大学时代很像。在现实生活里,有些依然坚守纯粹的理想,有些愤世嫉俗,有些成了极端的人。当理想主义找不到出口的时候,激烈和极端就变成了某种自我伤害。我很普通,也比较幸运,我所经历的磨砺反而使我更平和。在当下,即使很多理想依然找不到出口,我也依然认为应该往美好的方向去奔,而不仅仅是讽刺、批判和否定。曾经我们凭借“破”的力量和勇气,让这个国家和民族走出了漫长的阴影和禁锢。到了今天,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需要突破,但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建设的力量,是创造的力量,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卡夫卡在《午夜的沉默》中说:“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

我坚信,人能够信仰一点什么比什么也不信仰要好。

到底信仰什么,没有那么重要。所有的宗教都标榜自己是终极真理。也许它们只是终极真理的一个方面;也许在信它们的人那里,它们就是终极真理。不管怎样,宗教带给人的平静、安宁、和平、善良,确实让许多人的内心得以解脱,获得抚慰,让普通人能够从世俗的生活中瞥见灵性的光辉。

不仅宗教如此,对企业理想的信仰、对梦想的信仰、卡夫卡说的“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都是一种信仰。

理想、信仰就是毛姆所说的月亮。只有月亮而不顾及便士的生活是无法美好的。实际上,东方哲学的“中庸”“执中”,跟西方的辩证法一样,说的都是万事万物要平衡,所有的极端都是偏执。我们可以在诗歌、小说中将理想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但现实生活中两者都需要。没有理想和信仰,就没有高度,走不远,格局不大;没有现实和经济,理想的翅膀就容易折断,掉在愤世嫉俗陷阱里的可能性极大。

不管是“仰望天空,脚踏实地”,还是“月亮和六便士”,都没有这一句来得生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鳖就是俗称的“王八”。虽然不太好听,但是话糙理不糙。

如果要想在商业上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必须既能“揽月”也能“捉鳖”。那些日常中的琐碎、精细、计算大概就是“捉鳖”这一类吧,而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则属于“揽月”的范畴。

熊彼得说:“资本主义的典型成就并非在于为女王提供更多的丝袜,而在于能使丝袜的价格低到工厂女工都买得起的程度。”织丝袜就是“捉鳖”,丝袜不再是女王的专宠,而是能够让女工买得起。在这个角度上看待企业的意义,那就到达了“揽月”的境界。

同样是织袜子,观念不一样,意义也就不一样。正像佛教所说,发心最重要。做事情的初心就是佛教所说的“发心”。

有了正确的“发心”,看清了意义,前行路中就会更有力量,也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帮助,才更有可能创造出“发心”里的美好。

这也正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既要能够“九天揽月”又要能够“五洋捉鳖”、既要“月亮”也要“六便士”的原因。

2018年2月4日立春

于新加坡

二、终点即是原点

人本来就是天的一部分,人欲太重的话,干扰太多,根本没法知道天是什么。当去除人欲,跟天合而为一,自然就感知到“天理”。安静了,你就能听到某个真切的存在——有人说是上帝,有人说是自然,有人说是真理。

追寻与安顿

创业以来,我做的事情都和“酒店”有关,有人问我,选择这个行业是出于偶然还是必然?其实我们在做很多选择的时候,在当下可能是偶然的,但经历过之后回头看,会发现偶然背后有很多必然。

为什么我会选择做酒店,并且是高标准的酒店?

我小时候的生活很苦,住的房子不能说看得见星星吧,但也差不多。外面下雨的时候,家里也会下。冬天根本睡不暖和,薄薄的被子上要压很多衣服保暖。除此之外,爸爸妈妈整天吵架……没有什么能让我有家的感觉。因为我有这么痛苦的童年,我自己做酒店后,就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不在家里的人能有家的感觉,这个家是安全的、可靠的。我一直有这种情怀或者说理想在。

我想,中国大部分企业家都有自己的情怀,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这些人的情怀,可能超越了人类本身的一些东西。我们自己本身内在有痛苦,我们想脱离它们,但这个过程,是通过超越自我的局限,去实现我们的理想。

时间是理想的试金石。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情,当时间足够长,你就会看出不一样。比如,有段时间很多人从美国退市,搞私有化,我们那时候股票价格也非常低,而中国的股市非常好,但我没有去做这样的事,因为我创业不单单是为了财富。而且,退市、再上市会花我很多时间,有这个时间的话,我为什么不花在产品的研发上?为什么不花在团队的建设上?我喜欢投资者而不是投机者购买我公司的股票。有没有情怀,就会在这种事情上体现。那时候,我连一点犹豫都没有。我不需要退市。ADS(美国存托股份)和ADR(美国存托凭证)概念炒得很热的时候,我不为所动。

但我并不是一直这么安心,安顿内心也需要漫长的思考过程。如果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睡觉了,晚上的时间都用来喝酒,那我会去思考。我会想,我的酒店会不会开不下去了?我是不是要去开酒吧?又或者,同行做了个好酒店,我会关注,去了解他们的产品,看看好在哪里。潮流的改变,客户的改变,这些才是我关注的。

我们都是凡人,喜欢喝酒、喝茶,喜欢日常生活的享受。但我们还应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的高低决定了人或者企业之间的差别。

但最大的差别或许是看不见的,那就是内心的安顿。

2018年3月20日

万物是心的映射

今年清明,我回老家如东扫墓,满目物是人非。

我见到了很多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同学,有些照理应该很亲切,但实际给我的感受却是陌生、遥远。过去他们身上有的淳朴和天真,那种两小无猜的感觉,现在荡然无存。回想童年,那些人是那么可爱,可是看到他们现在的样子……很难将想象中和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记忆中,我的邻居们也很慈祥、友善,现在呢?不晓得是他们变了还是我变了,他们看起来似乎很漠然,笑容也很客套。所有生动的东西都在消失。

我之所以现在很少回去,就是怕这种种现实肆意破坏留存在我童年里的那些美好的东西。

我们对人、对环境、对别人的看法,实际上是内心的一个映射。那么当下的我,是不是也变了太多?当我们天真烂漫、单纯无邪的时候,我们看别人也是通透的,看世界也是单纯明朗的。当我们变得老成,变得好像对这个世界更了解了,我们看这个世界的方式,也换成了一种成年人的世故、经济的眼光,自然,看到的世界就变样了。

用哪种眼光看见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呢?可能两种都是。当你有一天超脱的时候,可能出家、皈依了,看这世界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当你怀着欲望,怀着成功的野心,怀着赚钱的想法,看这个世界就到处都是机会,到处都是目标,到处都是成就。

我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看这外面就什么样。人越丰富,就越能看到更多的不一样。

此刻,我在这春日的庭院里写这篇文章,风轻轻地吹拂,树轻轻地摇晃,草儿嫩绿,樱桃树马上要结红色的小果子……这些美好的事物曾被我无视,尽管它们就在我眼前。但我现在能够看见它们,能看到万物鲜活的喜悦。

2018年4月15日

打坐的艺术

打坐是我现在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开始做这件事有一个因缘。

如家私有化的时候,我在纠结要不要跟另外一家去抢。如家承载着我太多的情结:它是我创始的,也是我的竞争对手。但是首旅那些领导都在——当初如家就是跟首旅合资的,对他们来说,如家特别重要。我就此陷入情感纠结。

一般来说,我在商业问题上很少纠结,总是很简单,很直接。但在情感上,我时常感到矛盾。这个矛盾让我当时特别难受。那阵子,有天我一个朋友说,季琦,我认识一位很好的方丈,他正好到上海,你见他一下。当时其实我不太想见,我跟他们不太会聊,但心里很烦,就胡乱答应了。见了面之后,我们也没讲什么事,他说“我们打会儿坐吧”,于是我们俩就打坐。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打坐,持续的时间不长,二十分钟左右,但脑子里一下子特别简单,特别纯粹,特别清楚,烦恼一扫而空。原先看南怀瑾的书的时候,我试着按附录上的七支坐法盘过腿,尝试呼吸,但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我不知道是他教我的方法得当,还是他的气场影响了我,让我到了一个非常美的境地。

因为打坐,如家那个烦恼没有了。再回头想这件事,就变得很简单。我不抢如家,对我没有大的影响,但抢的话,可能会失去全部的朋友。我们两家将全面开战,因为如家管理层肯定不愿意被我们收购。脑子一旦清晰之后,做决定就很快了。

我用的打坐方法是七支坐法。一般打坐是双腿盘,但我不用双腿,那样有点难受,注意力会被腿的痛苦带走。打坐的姿势要让你觉得舒服,不要让身体打扰你,如果腿的感受打扰你了,那得不偿失。也因此,腿的功夫要先练好,才能心无旁骛地打坐。现在我用单腿打坐能持续一个小时左右,用双腿大概能持续一刻钟。打坐时气守丹田,先调匀呼吸,到最后不要注意到呼吸,关注点若有若无地放在丹田的位置。如果脑海里有很多想法,就让它们流过去。不要去抵抗它,也不要去跟随它。

我几乎每天都打坐,每天睡前我会在卧室里打坐四十分钟左右。这是除了锻炼身体之外,我一直在坚持的事。有时候太累了,打坐会容易睡着,那就直接睡觉,但这种情况不太多。有时候出差,和朋友出去喝酒喝到十一二点,喝完也不适合打坐,精神容易涣散。白天比较闲的时候我也会打个坐,二十分钟左右,让自己放松。

打坐的时候,在放空、安静之后,可以把平日里困扰的念头引过来:要不要跟某个人结婚?要不要收购这间公司?那时形成的第一个直觉往往是对的。打坐的时候,人的大脑可能是最接近自然的状态,是人欲最少的状态。这时把人欲放进来,一称,就称出来重量。王阳明说“去人欲,存天理”,我的理解是,人本来就是天的一部分,人欲太重的话,干扰太多,根本没法知道天是什么。当去除人欲,跟天合而为一,自然就感知到“天理”。安静了,你就能听到某个真切的存在——有人说是上帝,有人说是自然,有人说是真理。

2018年4月10日

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平衡

华住有国际化的战略,国际化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东西方审美的碰撞。美学是价值观在视觉上和体验上的呈现,东西方美学各有特征,但不管东方还是西方,总有一些核心一致的价值观,所谓大道相通。

我的竹苑,不管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很喜欢,它的风格达到了东西方审美的一致认同。我在法国有套房子,中国人很喜欢,法国人也很喜欢,也是类似道理。我一直尝试着呈现东西方兼容的审美,而不是完全用东方或者西方的东西。

我们马上会在新加坡设一个总部,建筑本身是一栋黑白屋,这是一种在热带殖民区独有的结合英国“都铎式”建筑风格和当地风格的独特建筑。在那里我可能会选一件隋建国的“中山装”,再选一件英国雕塑家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的作品放里面——托尼·克拉格的东西很抽象、平衡得很美。这样东西方就会有一个对话:东方很具象,西方很抽象,于是场景就变得有趣了。室内的话,我可能会摆一幅周春芽的《绿狗》。周春芽的这个系列非常中国,那些狗要么很可爱,要么充满了欲望——中国式的欲望,不管中国的艺术家、企业家还是老百姓都有的那种欲望,那种张扬。同时,我可能还会选一些西方的画,像费舍尔的,抽象的,或者是扭曲的具象。我还想找一些新加坡当地的艺术家的作品。这样的环境是我所追求的,它既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在形式和审美上是全球化的,但在每个局部里有自己的表达,而且是并不突兀的表达。

美让我们心情愉悦,觉得很舒服,但这种舒服不是欲望。欲望是“形而下”的东西,美是“形而上”的,是很精神层面的。审美这件事纯粹让你看到了超越自身所处现实的东西。当我们看到樱花的美,会感叹:“哇,真是太美了!”因为我们现实的生活里没有这样的东西,而樱花的“表达”一下子击中了你。

所有的美都是超越现实的表达,而审美是与这种表达的对接。如果你有欲望,那就不是审美,而是体验,是感官的享受。当然这二者没有对错高低之分。人正好是介于神和动物之间的一种存在,既有动物性也有神性。很多人觉得神性特别好,只往神性上跑,我倒觉得既然身为人,充分享受二者才是最好的状态。做神的时候享受哲学、艺术、音乐这些精神、灵性的东西;做动物的时候享受酒精、美食、性爱这些肉体的东西。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平衡呢?

2018年4月5日

宋朝的优雅和奢侈

在我心中,美有百种,但优雅为上。优雅既不像豆腐西施那样风情万种,也不像林黛玉那样娇弱风流,而应该在豆腐西施和林黛玉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过度的东西是不优雅的。人是如此,设计亦然。一个设计师太彰显自己的个性,设计出来的东西就不优雅;经过仔细的考虑、平衡,做出来的设计才能优雅。优雅是淡淡地超越现实,是隐,是含蓄。在《红楼梦》里面,薛宝钗就很优雅,她平衡得很好。

最近我在看宋朝的相关历史、文化,我想打造一个顶级的酒店,想从宋朝的生活美学里汲取营养。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有个权宦叫童贯,家里做包子分工明确。包子里有馅,馅里有料,不同的料都有人专门做。有个女孩专门负责切包子馅里的葱丝,其他什么都不做。她后来嫁给一个男人,男人让她做个包子给他吃,她说她不会做,只会切葱丝。这种生活可以说糜烂,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宋人对生活是十分讲究的。

看北宋赵佶的《听琴图》,皇帝跟大臣听琴,旁边点了一支香,那场景很优雅。在宋朝,人与人的交往也很优雅,即使在妓院里,交往都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为媒介。没钱你可以写首词,像秦少游;有钱也要和诗情画意配合。宋朝虽然战争不断,但是市民阶层相对有钱,所以重生活享受,最终提炼出优雅的生活方式。

在我们传统文化几乎所有的领域里,宋朝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我们现在只知道明朝家具,但从画里可以看到,宋代家具的美学风格已经到了极致。明朝的家具其实是继承了宋朝的美学,只是做了更进一步的简化,而这简化没有改变宋朝的美学精神。除了家具,宋朝的书画也很厉害,比如范宽的画,米芾、蔡京的书法……

最后宋朝被一个野蛮民族、一个在审美上和经济上弱于宋朝的民族打败,十分可惜。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是没有考虑到外部环境的挑战。如果纯粹是一个封闭独立的经济体,它是没有问题的,但世界并非这样运转。国家也好,企业也好,人也好,文和武都不能缺。文很强,没有武是不行的。宋朝这么强的经济,照理说可以有很强的军队,但因为政策的原因没有发展军事,最后导致了它的灭亡。

审美有时候是种奢侈,甚至是跟死亡联系在一块儿的。宋朝这种太极致的审美,太阴柔的力量,最终让自己毁灭。这也启示我,无论做人还是做企业都要掌握好平衡。华住以汉庭、全季这样的酒店为基础,在我们皇冠的顶上可能有一两颗璀璨的钻石,这就是我要的平衡。而如若全部由金子和钻石铺路,那我们的企业就有可能会变成脆弱的宋朝。

2018年4月12日

时间是人类的幻觉

时间的概念是人类发明的。当你还是小孩的时候,你有时间的概念吗?没有。你哭也好闹也好睡也好,一切自然而然,你对时间的感知是很弱的。当我打坐的时候,我对时间的感知也是弱的。我可能打坐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但感觉只过了十分钟。

时间和真实的关系,就像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样。语言限制了人类的思维,时间也限制了我们了解宇宙的真相。只有忽略时间,你才能知道时间外的信息,才能打开时间。

空间也是相对的——空间很好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只要物体运动够快,达到光速,空间就会发生改变。而当我们把时间轴打碎,将它压缩成零,令其距离无限小的时候,只要足够敏感,我们其实是可以感知所有发生的事情的。

打坐用物理来解释是熵减或者熵不增。熵的概念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一个容器内有很多分子,这些分子一开始都是有序排列的,它们可能排成一条直线,但在没人管、没有任何外力干涉的时候,这条直线会变成弯的、散漫的。我们小时候排队,老师安排我们排好队然后走开,我们就会开始说话、乱跑,让这队伍从有序变无序——这就是熵增。当你是个婴儿的时候,非常有序,你有限的身体孕育了无限的可能性,不管是智力、身体,还是外貌——长大了可能长你这样,长他那样,长我这样,有无限的可能性。而我们长大、衰老、死亡的过程,就是从有序到无序。死亡让我们彻底无序:火化的时候,我们可能变成水分子、二氧化碳;而土葬时,我们可能转变为其他的形态,以不同方式散落在这个宇宙中。

按照释迦牟尼的观点,轮回其实是量子的轮回,信息层面的不一样导致我们变成不同的形态。信息组成这样就变成你,信息组成那样就变成我,有的变成石头,有的变成树。佛教的轮回观不是一个人的轮回,是所有事物的轮回,遵循熵增的原理。而打坐是一个熵减或者熵不增的过程。打坐的时候你要内观,不为外界所影响,把整个思路集中在呼吸上。这个时候,你不去想所有让你思维发散的东西,而将全部精力集中于一点,很纯粹地关注这一点,让身体处于归零的、不发散的状态。你只要发散,人就散了。人的意念对外界是有影响的,当你的意念是零,或者更准确地说,无限趋近于零、无穷小的时候,差不多就是入定的状态,这个状态是熵增最小的。

你如果尝试打坐,然后达到了一个境界,就能感觉到时间是相对的,空间也没有了。我打坐时是不知道身处何处的,也会忘记时间。忘我还达不到,但是忘记空间忘记时间是能达到的。当你的感觉发生了变化,时间感就会不一样。

上次在云南听罗旭分享他入定的故事。他是一个很率性的艺术家,有一阵子他在外面钓鱼,钓了一个月。有天下雪了,坐在水边的他一下子抵达了一个境界,外面的这个世界忽然不存在了。他知道雪飘落在自己头皮的某个角落,也能听到很远地方的一个人在说话,在用四川话说:“那个傻子是不是死了”。声音隔得很远,但他听得非常清楚。他到了三摩地,但他自己没意识到。

打坐会让人一下子进入另外一个世界,有了另外一种交流方式。但是这个交流跟世间是有连接的,且这个连接会变得很敏感。他在那儿坐了两个多小时,但自己感觉就一会儿工夫。那个以为他死了的人从很远的地方过来看他到底怎么了,平常大概要走二十分钟,但从那个人说话到来到他眼前,他感觉是刹那间的事情。我至今还没达到这个境界。

自然而然,无为而为,可能就是打坐与冥想的精要。

2018年4月12日

  1. 斯宾诺莎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能够将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发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因此,斯宾诺莎提出我们应该“本质地”看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