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辑 作者:王之望,孙玉蓉,闫立飞


序言

王之望[1]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战争爆发时间最早、历时最长,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这场战争是日寇用枪炮和刺刀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的侵略战争,是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关头奋起反抗的无比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房,走向人民大众,投身到血与火的残酷斗争中去,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抗战生活体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写下大量优秀作品,为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伟大抗战留下了史诗般的历史画卷。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天津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于9月13日隆重召开天津抗战作家作品研讨会,现将与会人员的发言稿汇成一集,予以出版。

70年前,本集论及的部分天津作家,如孙犁、梁斌、方纪、鲁藜、袁静、王林、孙振、张学新、杨润身、穆旦等,大都是20岁左右的热血青年,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他们毅然投笔从戎,经受抗日战争烽火的锤炼。他们是出生入死、勇敢无畏的抗敌勇士,又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文艺战线子弟兵”。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深入敌后,在开辟和建设抗日根据地斗争中,以笔作刀枪,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与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一道,打击和消灭侵略者。1942年,日寇在冀中实施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时任火线剧社社长的王林在撤离人员之列,但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却坚定地表示只要还剩下最后一个老百姓,他就坚决不撤!同样,担任新世纪剧社社长的梁斌,经常带领剧社在剧烈战斗的间隙乃至炮火声中演出。他的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等作品,是在地道中完成的。张学新十二三岁,就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行列,成为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的一员。他在剧社里跳过舞蹈,唱过歌,演过戏,写标语,写街头诗,还随部队越过封锁沟到敌占区搞政治攻势,把传单贴到鬼子的炮楼上,把标语贴在伪乡公所的大门口。诗人穆旦则走上另一条抗战道路——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担任美军顾问翻译,亲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部队撤退时,他的战马倒地死亡,传令兵也死去,在热带豪雨密林中,忍受着蚊子叮、蚂蟥咬、痢疾肆虐和“发疯”的饥饿,坚韧地走过“最痛苦的历程”。血与火的斗争生活,磨砺了他们钢铁般的抗敌意志,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不仅在当时就写出不少作品,而且这些经历成为他们终身不竭的创作源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又陆续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

天津抗战作家及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据引人瞩目的位置,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孙犁的《荷花淀》,梁斌的《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与孔厥合著),孙振的《战斗的青春》与《死亡地带》,柳溪的《战争启示录》,周骥良的《吉鸿昌》与《女间谍覆灭记》,以及鲁藜和穆旦的诗篇等,都是影响颇大的文学名篇,有些被公认为不朽的文学经典。而抗战题材,实际上还成为不同时代非亲历作家的共同创作资源。譬如天津新时期作家武歆、龙一、宋安娜等人对同类题材,就展开新的发掘,并赋予了新的审美内涵。

天津作家的抗战作品主题鲜明,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以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和鲜活生动的艺术语言,全面描绘了中国人民悲壮慷慨的反侵略斗争历史风云。第一,深刻反映了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矛盾和阶级关系,指明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反侵略、反掠夺、反奴役的正义性,字里行间流露出抗战到底、中华民族必胜、中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和勇气。第二,以无比愤慨的笔触,真实描述了侵略者所到之处,野蛮制造千里“无人区”、对我无辜平民实行“杀光、烧光、抢光”政策的滔天罪行,将做出残暴兽行的有着丑恶嘴脸的侵略者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第三,表现了我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极其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团结一心,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用鲜血和智慧筑起反侵略的铜墙铁壁。第四,作家们见证和控诉了日寇罄竹难书的罪孽,同时也目睹了“美的极致”,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崇高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博大的人性襟怀。第五,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将宏大叙事与细节描写结合起来,用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生活。不言而喻,天津作家抗战作品是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和维护、推进世界和平事业教育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是我们纪念抗战的宗旨,也是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天津抗战作家作品的根本目的。今天,重温抗战作家作品,应当继承和学习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与时代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同时,抗战题材作为文学创作的丰沛资源,我们殷切期待今天的作家站在新的审美制高点,努力在抗战题材上进行更加深入的发掘,不断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先烈和民族的优秀作品。


[1]王之望,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首席专家,天津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