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假如诗词和港乐谈恋爱
提起古典诗词,你有什么看法? 你很可能会说:“那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已经和我们的时代脱节,是老古董了。 如今读起来,有些不明所以,很难产生什么共鸣。”
提起现代流行歌,你有什么看法? 你很可能会说:“流行歌唱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感情,而唱流行歌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喜爱的娱乐之一。 不过这些流行歌词嘛,难登大雅之堂,也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还是古人的文采好呀。”
关于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歌,上述的观点非常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而我呢,同时是一个古典诗词和现代香港流行歌(简称“港乐”)的脑残粉,既渴望看到古典诗词受人喜爱,又希望现代流行歌中一些优秀作品的价值得到正视。 所以每当听到上述这种观点,我总忍不住替古典诗词辩护几句,又替现代流行歌辩护几句。 但这种短暂的激辩总是没有足够的空间让我展开我的观点和证据,根本不能和别人互相说服,常常只能在混乱中不了了之。 于是我感到愧对我所钟爱的诗与歌,十分郁闷。
这种郁闷心情简直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我便想了一个近乎荒唐的法子:一个人躲进书房,听歌读诗思考,然后用洋洋洒洒数十万字,不被别人打断地阐述我对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歌的看法。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我想到的比较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歌的方式是,让它们来谈恋爱!现代华语流行歌的绝大部分都是情歌,古典诗词也有非常多的爱情叙事。 让大量的古今诗歌文本来谈论同一件事情,就有很多可供比较的地方了。
我不满足于让诗与歌笼统地来谈爱情,而是进一步细心地把爱情这个母题划分为诸多子题,这些子题既相对独立又非孤立,而是相互延展、印证、支撑、拆解、对峙,形成一个流动的不确定的平衡的系统性的整体,其中浪漫与现实交织,光明与阴影交织。 这个系统架构大致是这样的:第一部分先讨论古今诗歌对爱情的追问,以及遇见、暗恋这些爱情的初始形态;第二部分讨论恋爱过程中送花、昵称这些浪漫元素,主要是讲爱情好的一面;第三部分讨论流泪等爱情的代价和爱情的一些风险性,主要是讲爱情不太好的一面;第四部分讨论恩怨是非这些爱情的两面性;第五部分讨论分手的相关事宜;第六部分把爱情比作一个旅程,这个旅程有风景、乘客、家、行李、街灯、纪念册。 这六部分构成这本书的经线。
本书的纬线则是枟沿路旅程如歌褪变(时代史)枠枟沿路旅程如歌褪变(个人史)枠这两篇文章。 古典诗词有好些本是古代历朝历代的歌词,是音乐文学。 枟沿路旅程如歌褪变(时代史)枠从宏观层面粗略考察汉语音乐文学两三千年来的流变史,枟沿路旅程如歌褪变(个人史)枠则从微观层面谈论了历朝历代的歌曲是如何陪伴和见证当时的爱情。
每一篇文章中,我都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古典诗词和现代港乐(包括少量内地歌曲和台湾歌曲) ,从每一个细节将它们互相比较,用它们互相诠释。 你会发现,虽然表面上,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歌长得很不一样,但其实它们的相似之处简直多到俯拾即是。 很多人寻找现代流行歌和古典诗词的相似之处,只在“中国风”“古风”歌曲中下功夫。 殊不知,这种流行歌曲刻意传承和模仿诗词造成的相似还是比较表面的。真正耐人寻味的相似之处在于,现代流行歌并未刻意模仿,却无意中和古典诗词想到一块儿去的情况。 这些巧合,或许可以说向我们透露了一些深层、基本的人性的秘密。
或许这些内容会让你惊讶道:“哇,我们和古人还是很像的嘛。 人性真的有很多亘古未变的东西。 古典诗词还活着,还能说中现代人的心事。 很多我们以为是现代人独特的感受,原创的表达,其实古人早已感受过和写过。 而且诗词中弥漫的清气、静气,以及那种精微的美感,也许能帮助我们反思这个时代的轻躁和粗糙。 我们应该对古典诗词有更多的亲切感和敬意。”
或许这些内容还会让你惊讶道:“哇,现代流行歌虽有大量粗制滥造之作,也有不少佳作嘛。 这些佳作诚非高雅脱俗,但也绝不低俗恶俗,而是致力于用一种世俗的语言去把世俗的情感写透彻。 致力于采取现代的城市的意象,而非沿袭古典的意象。 这种定位,这种努力难能可贵。 在对人性的探索上,某些流行歌甚至比古典诗词更加深刻,也比古典诗词更多地正视了人性的不完美,也更多地尊重了情感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对我们当代的流行歌有更多的自信。”
我除了大量采取古典诗词和现代港乐的文本讨论爱情,还借助了一些戏曲小说的资料,比如大家熟悉的枟红楼梦枠枟西厢记枠(包括其前身枟莺莺传枠)枟牡丹亭枠 ,有些素材甚至会反复使用。 法国哲学家罗兰· 巴特有探讨爱情的名著枟恋人絮语枠 ,主要以德国作家歌德的枟少年维特之烦恼枠为分析底本。 本书的写作方式有向其借鉴。
书末还有两个特别的附录。 一个附录是从我搜集的近两百组诗词和香港流行歌词相似的句子中挑选出的五十组。 这个附录更是集中体现了古典诗词和当代流行歌词的相似性,体现了古今人性的相似性。从中可以看出很多有趣的东西来。
还有一个附录是我用诗词翻译的香港流行歌。 这是贪玩好奇,人为地给诗词和流行歌增添更多的缘分,同时也是在探索用诗词来表达现代情感的可能性。 当然笔者水平十分有限,这些不成熟的文字实验就博大家一笑吧。
读者对本书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疑问:在华语流行音乐中,为什么选择了港乐作为和古典诗词比较的主要对象,而未选择内地或台湾的流行歌?
大量采取港乐的文本首先是因为我比较熟悉和喜爱港乐,很想向人们推介其中的佳作。 从港乐的特点来讲,粉丝对港乐最常使用的一个评语就是“到肉” 。 所谓“到肉” ,就是“隔靴搔痒”的反义词,就是说这些歌的确能击中人的身心,挠到现代人真正的情感之痛痒,而非浮泛之辞。 也正是因为港乐善于抒写世情,那么拿来和反映古人情感的诗词对比,非常有利于让我们观察古今人性的异同。 当我把爱情分为诸多子题后,几乎每个子题都能找到写得不错的港乐,也佐证了港乐对各类情感现象都有较深刻的洞察。 当然,零星插入的一些内地歌曲和台湾歌曲也很精彩,对本书探讨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歌中爱情叙事的异同起了很大帮助。
从香港流行歌文化的内在诉求来讲,香港流行歌文化本身渴望和古典诗词相比较,已有多位重要的香港音乐人和乐评人表述过这一想法。 比如香港资深乐评人黄志华在他所著的枟香港词人词话枠中,第一章枟以古为鉴枠第一篇就是枟粤语歌词与宋词枠 ,并陆续谈及柳永、周邦彦、苏东坡、纳兰容若这些词人,明显致力于将诗词和歌词放在一个系统里比较。 而在香港资深乐评人黄志华、朱耀伟、梁伟诗编著的枟词家有道—— 香港16 词人访谈录枠一书中,其中的词人普遍认为香港流行歌词的(文学)价值被低估。 其中香港著名填词人卢国沾(获得过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的终身成就奖)和卢永强更大胆地点出,唐诗、宋词曾是当时的流行文化,我们今天的流行歌词是唐诗、宋词一脉相承的延续。 当流行歌词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研究它的价值就是一个十分值得做的工作。 卢国沾说:“今天的作品(指香港流行歌词)数十年,以至百年二百年后,自有人替我们分类和评价。”
于是我不揣愚陋,冒昧地去尝试了这个分类和评价的工作。 虽然已有不少人呼吁乃至实践了对古典诗词和香港流行乐的比较研究,但对之做如此大型且细致的爬梳,我相信本书应属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