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狐狸的留日生活与青葱岁月
沐鑫博士嘱我为其新书作序,感铭之余不免惴惴。就我的认识,凡为书作序者应具备两项基本条件:理解力和影响力。理解力指通晓所著内容、明彻作者心声的能力。俗话说,各花入各眼。沐鑫博士笃志伽蓝,慧瞳禅心,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理解她对娑婆世界的体悟。影响力则指一个人的行为在某相关领域具有引领提带他人跟从的效果,这一点我更没有任何资本可言了。不过,一直以来沐鑫博士是我尊敬的学者和欣赏的女士,并且也曾和她同事几年,对于其人、其志、其才、其情也有个大致了解;因此,恭敬不如从命,谈谈阅读上述文字的感觉吧。
沐鑫博士的文字平实自然,读之有一种享受的感觉。恰如在天气雍和的午后品一杯下午茶,人懒懒的、茶淡淡的。文字是公共的资源,码字遣词、表彰感受却反映私人的性格与功力。随手翻开一篇日志,或言事或说景,娓娓道来,不急不缓、不温不火。如同倾听一位把每个音都唱得很准的歌者的低吟浅唱,听之涤荡身心。长期以来,由于外语在国民教育中的畸重地位,使得民族语言文字的影响日渐式微,国人母语表达能力下滑,词不达意、断章取义者有之;生词僻字、因形害义者有之。时下能看到这样用语到位、表达平顺的文字已属不易,作者以其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信手拈来而无穿凿的痕迹,用人们熟悉的方块字在抽象层面重新建构着生活的真实。
品读沐鑫博士的文字,明显感觉到她对于生活的体悟、敏感和追求。负笈东瀛、孑然一身(后来她老公过去陪读),面临着语言、学习和生活的多重压力,心中的孤寂、彷徨、苦闷、焦灼非亲历者难以感同身受。但在作者的日志中,这些负面情绪几无觅处。她总以一种平和而不失坚忍、认真而略带调侃的心绪记录着自己的留学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者见美,作者以积极的心态、敏感的触觉,不断地发现、欣赏、表达、传播生活中的自然之美、物化之美、人情之美、社会之美,并且每每因小细节而触发其小感动。这需要怎样柔软及悲悯的心灵!这些情感的基底还在于作者对生活、对家人、对朋友的爱,唯其有爱才有责任,唯有责任才有投入,唯有投入才能赋予其生活以意义。
扶桑求学、矢志以赴是沐鑫博士日志中潜而未彰的主线;读到相关文字油然想起坊间的一句话,“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女博士难上加难”。这种困难在于“女人”和“博士”两种角色传统定位的冲突:在东方社会对“女人”的传统定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对“博士”的要求则是“博古通今”、业有专精。在这两种角色和社会欲求之间折冲平衡,不但需要技巧。更需要持续的付出和经年的努力。作者在日志中描述着自己一方面努力尝试向“家庭主妇”角色的回归,另一方面又要投身到博士生阶段的繁重科研活动。攻取博士学位的历程是艰辛的,需要穷尽某个领域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知识的增量有所贡献,所以说没有经历痛苦求学经历的博士是不合格的。日本博士教育以其专业规范、治学严谨、考核严苛,世所共知,沐鑫博士的日志中有限的几次苦闷的记述基本都与自己的业务学习有关。天道酬勤、功不唐捐,经由上述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过程,沐鑫博士成就为一枚业界精英。
在我眼中沐鑫博士是一个雍和精致的女人,用书中的词语是为“上品”女人。几篇日志浮光掠影地使我们管窥到“上品”女人的大体内涵以及如何炼造而成。上品女人着装得体、举止有度、言语规范、端敬贤孝,此外,“上品”女人不因其“品”之“上”而悬浮世外,她也需要过入世的生活,作者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上品”女人也要接地气,也需“下得厨房、出得厅堂”,具备坚忍、宽容、相夫以敬等品行。活着是一种修行,“上品”女人的练就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如同“沙门四果”的获取须往生于欲界、色界等的磨砺。修行之要在于修心,作者在红尘生活中,以欢喜的心,悦纳身外的事物,在和外物的交往中修持护念自己“上品”的心念,并因这种交往而使身边的世界具有了温情和色彩。
沐鑫博士人淡如菊,文也如斯。读取她的文字,仿佛笑眯眯的她就在你身边,款款地向你讲说着她的似水流年。这使我们也融入了她的生活,因而获致了更切真地了解到她学者以外丰富内涵人生的机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每个人都是恒河里的一粒沙尘。但是,苔花如米小,也做牡丹开。沐鑫博士以女性独有的担当、求索,参与着这个世界的完善。
是为序。
胡海涛
(系本书作者的同事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