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大化厂 大化人 作者:张燕燕 著


引言

2010年的一天,我听到了“大化”要搬迁的消息。于是,我这个大化子弟被不舍与眷恋的心情牵引,独自来到大化,来到这个与我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老厂,一次次按下相机快门,记录着大化逐渐“消失”的背影。

那天天很热,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我站在大化正门三号门向厂区里望去,居然可以一眼看到最远处的海端,这在过去是绝对不可能的。以前,一走进三号门,就能看到一条南北走向直通海边的厂区道路,而道路两边林立着总厂办公大楼、大食堂、合成车间大楼等建筑,从合成车间伸出来的多条气体管线在道路上空纵横交错,只有透过管线的缝隙,才可以隐约地看到道路尽头的那个被“大化人”称为“南海头”的海边。“南海头”的西北面,有一座灰黑色的高楼,那是硫铵车间。硫铵车间的排空管线每天都要排出一定量的废气——三氧化硫。遇到阴天或雾天,三氧化硫就会与潮湿的空气发生反应,生成低浓度的硫酸降下来,人称“硫酸雨”。硫酸雨落到人的衣服上,衣服会被烧出一个个小窟窿;落到脸上、脖子上,便会有灼痛感。现在这里没有硫酸雨了,这是因为硫铵车间已经搬迁了。

三号门门岗的执勤人员管理很严,他们只允许前来怀旧的人们在距三号门门岗几米外拍照,而不许人们随便进厂。厂子里不时开出一辆辆载满陈旧设备的卡车,从人群边呼啸而去。拍照的人越来越多,由最初的几个到几十个、几百个。在人群中,我看到了曾经熟悉的面孔,有建国后第一批留美归国的大化老工程师李祉川的女儿李美漪,还有中心化验室的老工程师王琅骥的儿子王铮。这些老知识分子的儿女也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们的父辈早已不在人世,我想他们是来替父辈向曾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国制碱工业的发源地——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告别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已读小学二年级的李美漪,跟着父亲李祉川举家回到了祖国,全家落脚在北京。李祉川是应时任化工部部长侯德榜的邀请回国从事化工工作的。后来因侯德榜提议“侯氏制碱法”要在大化试验应用,于是一批归国效力的制碱专家被调进大化,李祉川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全家也就从北京迁到了大连。

大化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基本化学原料和化学肥料的生产基地。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恢复生产的国有化工企业,它积聚了全国当时最优秀的化工技术人才和管理者,并以最优质的产品支援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多种产品被评为“国优”、“部优”。纯碱是大化的主要产品,大化每年的纯碱产量占全国纯碱总产量的二分之一。

生产纯碱的工艺被称作“联合制碱法”。这个联合制碱法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叫“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是由侯德榜博士于抗战期间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四川五通桥,经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后创造的纯碱制造工艺。一经应用,使用该方法生产的纯碱便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在时任永利制碱公司经理范旭东先生的提议下,这一制碱工艺获得了国民政府的认可和冠名。

中国的制碱工业从旧中国民营的永利公司,到新中国的大化集团,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几代制碱人的不懈努力,才得以最终发展成功。现在的大化就像一位耄耋老人,虽历经沧桑,却难忘走过的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