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意外”

像林徽因一样完美 作者:李智艳 著


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意外”

生活总是会给我们很多意外,意外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改变。既来之,则安之。只要坦然接受,就会发现,意外的人生并不会使我们失去很多,反之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

意外总比明天来得更早

1937年的夏天,“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身在北平的人们开始了大迁徙,对林徽因一家来说,这无疑是个最坏的旅行季节,未卜的前途,茫茫的前路,终点在哪儿,无从知晓。在这个时节举家迁徙,步履蹒跚几乎是必然的,可是,战火烧到了生活的边沿,不离开又如何活下去?

因为是逃难,除了生活必需的钱和工作必需的论文、古建筑研究资料,字画古董服装摆设只能统统放弃,尽量轻装上阵。林徽因和梁思成不得不舍弃北平家中那些精致的岁月积累,战争打碎了林徽因原本完整的家庭体系,意外竟然来得这么突然。

1937年8月,林徽因一家从北京乘火车到天津,从天津坐船到烟台,再转车至潍坊、青岛,之后乘火车至济南,再到郑州,最后抵达大后方长沙。这一路上,林徽因上下舟车16次,进出旅店20次,堪称她人生中最密集的辗转,身体劳累到了极点,所幸的是,在这压抑的空气中,她依旧保持着乐观。

在这逃亡途中短暂的居留地长沙,人们的心情如何可想而知,只有林徽因的家中仍能传出嘹亮的歌声,人们以歌声赶走心头的阴云,仍希望着美好的明天。有人说,林徽因的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团聚人的力量,她的优雅和坚定影响着周围的人,就仿佛神话中懂得人心灵密语的女神,总能够在人们最困惑的时候,给予他们心灵的安慰。

意外有时让人更坚强

10月,梁思成的弟弟辗转来到阴雨绵绵的长沙,他供职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准备迁往昆明。战时路途格外崎岖,昆明说近也远,林梁二人犹豫了。可战争的残酷由不得他们犹豫,日军轰炸了长沙,同时,梁思成主持的营造学社是民间组织,为了更好的发展,他也准备随研究院一起去昆明。于是,林徽因一家不得不再次出发。

12月初,林徽因一家离开长沙,奔赴昆明。

可是,对这一对小夫妻来说,意外迭至。梁思成在年轻时脊椎受过伤,可是他们一路逃难,从北平到昆明,刚到昆明,长途跋涉的辛劳使他的脊椎病发作,背部肌肉痉挛,痛得彻夜难眠。经过医生诊断,说是因为扁桃腺的脓毒所引发,需要切除扁桃体。可是切除了扁桃体后,却又引发了牙周炎,这让他疼得吃不下任何东西,甚至连水都不能喝,于是他满口的牙齿又被医生拔掉了。半年多时间里,疼痛使他不能在床上平卧,日夜半躺半坐在一张帆布椅上。

林徽因觉得看着梁思成遭受病痛折磨比自己生病还难受,但又不能减轻梁思成的痛苦。她承担起了全部家务,买菜、做饭,洗洗涮涮,往常最令她厌恶的家务她都一一亲历亲为,过去有女佣,但现在一切只能靠自己。她变着法子做可口的饭菜,只想让梁思成多吃一口。医生怕梁思成服用过量的止痛药会对药物产生依赖,建议他做些手工,以分散注意力。可是坐在躺椅上能做什么手工呢?不得不说林徽因的心思灵巧,她找出家人的袜子来,让他学着织补。

同时,他们的生计问题也同样严峻,家里的积蓄眼见就见底了。为了维持生计,林徽因到云南大学为学生上英语课,每星期6节课。课虽说不多,但学校离他们的住所很远,每次去上课来回要翻4个山坡,昆明海拔高,爬坡上山走得快了,林徽因就会胸闷气短,特别是下课回家,更觉得累乏。一个月下来,能赚40元钱的课时费。

林徽因的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团聚人的力量,她的优雅和坚定影响着周围的人,就仿佛神话中懂得人心灵密语的女神,总能够在人们最困惑的时候,给予他们心灵的安慰。

一半工资的皮尺

拿到钱,林徽因就在回家的路上走进了卖日用杂货的商店。她第一个要买的,便是外出考察古建筑用的皮尺,价值23块,占了工资的一半。林徽因也没有犹豫,她想,梁思成见了这皮尺一定也会很高兴。

走到回家的那条街拐角处,林徽因又花了几角钱为孩子们买了一块当地的特产——核桃糖、一包糖炒栗子。核桃糖是把核桃仁和熬化的蔗糖在盆里混在一起,凝结成冻状后扣在案板上,买多少切多少,像北京的切糕似的。糖炒栗子也让林徽因想起北京,不过昆明的糖炒栗子比北京的好吃。

林徽因买皮尺,和张爱玲小时候得到5块钱稿费时第一时间便跑去买了支口红,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她们对于所买的东西,都有一种真的热爱;相异之处,是张爱玲是对生活之爱,带着点负气的意味,林徽因是对事业和丈夫的爱,她是真的把事业当生命。

为了生活,他们还帮人设计私人住宅,可往往拿不到应得的报酬;他们也会被邀请出席权贵们的宴会,可宴会当场,林徽因必做声明:“思成不能酒我不能牌,两人都不能烟。”即使生活遭遇种种挫折和意外,但她依然保留着知识分子的那份清冷。

人的一生,很多时候都会因一些意外所改变,但并非所有意外都是坏的,生活频繁光顾的意外让林徽因颠沛流离,但她也彻底洗去了一身铅华,在饱尝生活的艰辛后,成了生命的勇者。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真正能一直沿着自己所追求的路走下去的呢?生活本来就是到处充满意外,或者说是到处充满机会、到处是障碍。意外的人生并不可怕,只要坦然接受,在任何状况下都勇往直前,意外就是成功。

中国营造学社小百科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创建于1929年的北京,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林徽因也是其成员之一。其名称中的营造二字取自宋李诫所著中国最早的关于建筑规制与技术的专业书籍《营造法式》一书,在这部书之后营造二字就专指中国传统建筑及其建筑技法和规范,中国营造学社之名即由此得来。学社以中国古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6年停止活动。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公”

比尔·盖茨说过:“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生活不会辜负认真对待它的每一个人。我们只要停止抱怨,适当修正自己的目标,并且加倍努力地去行动,就会得到生活的额外奖赏。

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不公

林徽因是一个“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的奇女子,一个名门闺秀沦落到四处逃亡,从衣食无忧到为了一点积蓄仔细算计,她的才情令无数人折服,她面对生活的勇气更是令世人刮目相看。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出自富商家庭,但是并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既不擅长女红,又不精通持家之道,婚后除了生下林徽因之外,其他的孩子都夭折了,因此无法得到林家的欢心。之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又娶了一房姨太太,接连为林家生下了几个子女,这位姨太太在林家的地位可想而知。

在传统的教条影响下,林徽因时常听到母亲的抱怨、责怪,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故而童年的生活并不是很愉快。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林徽因自然较同龄的孩子成熟、懂事一些,并获得了父亲的器重,让她享受最好的教育。只是母亲在心灵上带给她的阴影是无法抹掉的,懂事的她又不得不想尽办法去维护母亲的地位,她内心的纠结可见一斑。

林恒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有一段时间,林恒因为准备报考清华大学,暂时住在林徽因家中。林恒在家里的存在激起了林徽因母亲心中的怨念,时常将上一代的恩怨发泄在林恒身上。母亲的举动让林徽因左右为难,她不能将弟弟赶走,更不能忤逆母亲的意愿。林徽因在致好友费慰梅信中抱怨:“最近三天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人间地狱。我并没有夸大其词。头一天我就发现我的妈妈有些没气力。家里弥漫着不祥的气氛,我不得不跟我的同父异母弟弟讲述过去的事,试图维持现有的亲密接触。晚上就寝的时候已精疲力竭,差不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我知道我实际上是一个快乐和幸福的人,但是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

生活在轰炸之中

1937年10月,长沙正是连绵的阴雨天气。林徽因闹肚子,她歪在床上,身上搭着被子,屋子里的东西散发出霉湿的味道。梁思成和林徽因商量着动迁昆明的事。两个孩子在门口接雨水玩儿,在这阴郁日子里,他们清亮的笑声是唯一的亮色。

走,还是不走?林徽因在考虑。如果要去昆明,必须尽快走。再不走,等天气冷下来,一路上翻山越岭、下雨落雪会有许多困难。可是如果马上就走,除了路上的花销,一家人到昆明,手头就只能剩下三百来块钱,他们没有收入,身上的这一点点钱,等到了那偏远的西南,这一家老老小小该如何是好呢?

商量一番后,梁思成、林徽因便决定,还是先过几天看看情况再说。梁思成打算与“中美庚子赔款基金会”联系上,看是否能为营造学社申请到研究基金。

第二天,天放晴了,林徽因把发潮的棉被和衣物一一晾晒出去,然后坐在廊上的破藤椅上,眯着眼睛享受着这难得的阳光,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屋里的梁思成说着话。

突然,空中响起巨大的轰鸣,是战斗机飞过的声音。

“是中国的飞机吗?”梁思成跑出来问林徽因,因为事先他们并没有听到空袭警报。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还夹杂着炮弹穿越空气的尖利呼啸。

是日机的轰炸!

来不及多想,完全是出于本能,林徽因、梁思成一人抱起一个孩子拉着外婆就往楼下跑。还没跑出院子,离他们很近的一颗炸弹就爆炸了,房子顿时四分五裂,林徽因抱着儿子被气浪抛了起来,但意外地自己和孩子居然都没有受伤。房屋开始轧轧乱响,门窗玻璃、隔扇、屋顶、天花板,全都坍塌下来。危急关头,容不得人想太多,林徽因、梁思成飞快地冲出院子,跑到混乱的街头。

他们希望能跑到临时大学避难。但是眼看飞机一阵俯冲下来,林徽因、梁思成绝望地停下了脚步,一家人紧紧地偎在一起。反正人腿跑不过飞机,索性全家人死在一起吧!

爆炸声又起,居然是他们刚才准备跑过去的临时大学校园。

他们的住所已成了一堆废墟。死亡,原来距离他们那么近。

硝烟散去,惊魂稍定,从废墟中扒出了他们所剩无几的家当,当晚全家只好到朋友家去借宿。

张奚若租住的地方有两间房子,为林徽因、梁思成一家腾出来一间,自己一家五口挤在另一间里。

抱怨只是一种逃避

林徽因的生活甚至容不得她抱怨什么,命都差点没了,能活下来,已是万幸,一家人都还在,真的是不幸中的大幸。被环境所逼,一千金小姐跋涉千里,她没有抱怨什么;被生活所迫,一新时代知识女性不得不整天忙于家务,她也没有抱怨什么,只是向闺蜜吐吐槽写信发泄一番。林徽因曾“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缝着孩子的布鞋,买便宜的粗食回家煮,过着我们父辈少年时期的粗简生活。”“烧饭是俯身在一只三条腿的火盆上动手,火盆的顶部离厨房的泥地不过四五十厘米,只能支一口锅。燃料是用煤灰和泥做成的煤球,火必须扇旺到能做饭的程度。如果要洗澡、洗衣或洗碗,就得从水缸里舀出水来,在这个或另一个炉灶上烧热。除此以外,还要冒着尘土或泥泞,长途跋涉到村里去买那些买得起的食物带回家,而且还得天天去,因为根本没有冷藏这回事,连想都别想。当然没有电话或交通工具。”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说:“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上去了。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林徽因曾这样描述逃难经过:“我们在令人绝望的情况下又重新上路。每天凌晨一点,摸黑抢着把我们少得可怜的行李和我们自己塞进长途车,到早上十点这辆车终于出发时,已经挤了二十七名旅客。这是个没有窗子、没有点火器、样样都没有的玩意儿,喘着粗气、摇摇晃晃、连一段平路都爬不动,更不用说又陡又险的山路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别人家里比我们有钱、有权,他们可能确实能利用自己优先占有的某些社会资源,从而迅速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但这种唾手可得的成功,往往难以长久。而对于那些因为缺少某些资源,面临许多“不公”的人,他们的劣势也是优势,因为一无所有,就只有奋斗,他们会寻找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竭尽全力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只有这种经过一拳一脚打下来的成功,往往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当我们又想抱怨时,想想林徽因面对长途跋涉的从容,想想她在炮火中活下来的勇气,然后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的心结,用进取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这样,我们就可以心想事成。

萧乾小百科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炳乾。蒙古族,祖籍黑龙江省兴安岭地区,生于北京。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1930年,萧乾在北平林徽因家的“星期六聚会”上认识林徽因,此后与林成为好友。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作家契诃夫曾说:“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或许我们没有值得炫耀的家世背景,也没有出众的才华容貌,但我们同样也可以坚持自己的道路,走出一个未来。

让别人说去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在如今这个个性时代,但丁的这句名言至今成为很多人行动的座右铭。它告诫人们要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在自己的路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不必在乎别人说什么,认准目标后不断前进,不为世俗流言所动,不被飞短流长所扰。这样的境界是我们现在的人所追求的,但林徽因却早在近百年前就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无比自在了。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感情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究竟是爱,还是不爱?如果爱,为什么却不曾选择他?如果不爱,为什么不从此相忘于江湖,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要这样缠缠绵绵,暧昧不清?是的,至少在世人眼里,他们之间的感情是暧昧的,令人无法准确判断的。

但林徽因一直是懂得的,她在一次给胡适的信中,剖析了自己跟徐志摩之间纯真的友情,对他们之间曾有的那场恋爱,她说自己并没有觉得可羞惭,反而给了她不少人格上、知识上、磨炼修养的帮助。

志摩in a way(在某方面)不悔他有这么一段痛苦的历史,我觉得我的一生至少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Stimulant(激励),在我生命中,或恨,或怒,或Happy或Sorry,或难过,或苦痛,我也不悔的,我也不Proud(得意)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伊渥·韦奇说:“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这就是著名的“韦奇定律”。林徽因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因为和徐志摩扑朔迷离的感情,被质疑、被非议,所承受的压力又岂是外人所能知道的,但她一直保持着内心的高贵,而她之所以能一直让那些爱她的、懂她的人保持着高度的敬意,正是由于她的这种高贵真挚,这也正是她光芒万丈的原因,这光芒,不仅使徐志摩,甚至也使所有热爱林徽因的人感到温暖。

一本日记引发的纠纷

徐志摩飞机失事亡故后,胡适和林徽因等人打算搜集徐志摩的遗文,以出版徐志摩的文集。可是,在搜集徐志摩的文字时,林徽因和当时另一位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凌淑华因为徐志摩的“康桥日记”发生了纠纷。

1925年3月,徐志摩曾将部分文稿,两三册英文日记,还有陆小曼的两本日记放在小提箱里,交给凌淑华保管,并对她说:“要是我不能回来的话,你得给我写传。这箱子里面有你需要的材料。”徐志摩遇难前一直没有去取。徐志摩飞机失事后,凌淑华将部分资料给了正搜集整理徐志摩遗文的胡适,但记录当初和林徽因初遇那段时光的“康桥日记”却自己保存着,胡适后来又将手稿交给了林徽因。

林徽因想看看那时徐志摩究竟都写了些什么。但由于她的位置尴尬,还是有一些顾虑和迟疑的,但她也并不想掩饰自己对此的好奇和渴望,非常想看看那些日记,那里面应该详细地记录了徐志摩当时的所思所感,是了解徐志摩的重要资料。于是,她开口向凌淑华讨要,但凌淑华又在原本约好的时间爽约了,这令林徽因有种被戏耍的不快,后来凌淑华给她送来的日记,却又只有半本,缺失了与林徽因有关的内容。

林徽因给胡适写信详细述说了事情经过,并分析自己说:“我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我只是要读读那日记,给我的是种满足,好奇心的满足,回味这古怪的世事,纪念老朋友而已。”

胡适写信向凌淑华要徐志摩的剩下的日记,但那日记从此没了踪影,成了一件后人永远也说不清的往事。

徐志摩过世后,当时一些报刊对徐志摩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的离婚和再婚,都进行指责与攻击,这也是林徽因和胡适他们想要尽快将徐志摩的资料尽快整理出来的原因。无论是徐志摩生前还是身后,林徽因和他的故事都引起不少争议,但林徽因依然故我,坦坦荡荡,她内心的高雅素洁,足以淡化一切不堪流言。

凌淑华小百科

凌淑华(1900~1990),笔名叔华、素心。广东番禺人。女小说家、画家。原名瑞棠。1922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并开始在《现代评论》发表小说。1929年任教于武汉大学,主编《武汉文艺》。1940年起在燕京大学任教。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花之寺》《女人》,散文集《爱庐梦影》等。1956年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加拿大等地教中国近、现代文化,后寓居英国。本来还算得上是朋友的凌淑华与林徽因因为“康桥日记”事件交恶,两人从此再不往来。

不在得失之间挣扎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主宰生命的佼佼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用心地去体会生活。不要去计较什么得失,得到与失去,其实只在一念之间,即使生活中有一千个理由让你哭,你也要找一千零一个理由让自己笑!

失去总比得到的多

一路逃亡到昆明的林徽因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她失去了安定的生活,失去了高朋满座的良好氛围,失去了一展自己才华的机会,现在,她只能利用做家务活和照顾孩子、母亲之外的一点点时间进行自己的工作,而且常常被打扰……看上去,她失去了很多。

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陆陆续续从各地来到昆明。他们有坐汽车的,有徒步行走的,还有从越南绕行的。张奚若一家来了、赵元任一家来了、陈寅恪也来了。金岳霖绕道香港、海防,从河内乘窄轨火车到了昆明。闻一多身穿长袍,挽着裤脚,长髯飘飘,和学生一起从湖南经贵州徒步行走到了昆明。

朋友们陆续来到昆明,友人们又见面了。林徽因的生命中,始终不缺朋友,在这个朋友圈子里,她仿佛永远是最受瞩目的圆心,林徽因在给美国友人费慰梅的信中写道:“我喜欢听老金和奚若笑,这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忍受这场战争。这说明我们毕竟是同一类人。”在流亡的日子里,许多人只剩下身上穿着的一套西装或一件长袍,即使找到一间住房,也是真正的家徒四壁。不过,彼此的处境都差不多,战火与厮杀的边缘上,同一类人簇在一处,这多少能给林徽因一些心灵上的温暖,国难当头,兵荒马乱,大家能重新聚首,就是一种温暖、一种慰藉。

失去的总会有所补偿

金岳霖在给费正清的信中谈到林徽因:“……仍然是那么迷人、活泼、富于表情和光彩照人——我简直想不出更多的话来形容她。惟一的区别是她不再很有机会滔滔不绝地讲话和笑,因为在国家目前的情况下实在没有多少可以讲述和欢笑的。”

梁思成、林徽因一家租住在昆明城内,林徽因在给费慰梅的信中,谈到了他们的生活:

……梁思成笑着,驼着背(现在他的背比以前更驼了),老金正要打开我们的小食橱找点东西吃,而孩子们,现在是五个——我们家两个,两个姓黄的,还有一个是思永(梁思成的弟弟)的。宝宝常常带着一副女孩子娴静的笑,长得越来越漂亮,而小弟是结实而又调皮,长着一对睁得大大的眼睛,他正好是我期望的男孩子。他真是一个艺术家,能精心地画出一些飞机、高射炮、战车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军事发明。

温和的丈夫、幽默的朋友、可爱的孩子,林徽因仿佛在大后方重新找到了女人应该有的完整的生命,不再去计较得失,在这昆明稀薄的空气里,林徽因依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和煦阳光。

当然,还有他们一直为之努力拼搏的心爱的建筑事业。在昆明的日子里,梁思成关于赵州桥的论文刊登在了世界建筑的权威期刊《笔尖》上,这对夫妇俩都是一个莫大的鼓舞。1939年秋,梁思成和同事们用了半年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四川。而后方的家庭,则全靠林徽因支持着。

朋友再聚,给林徽因带来了很大的快乐,即使她失去很多,但亲友俱在,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就算是最难得的一种得了。而且,她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所以,她的心依然是富足的。

人生于世,宜当像林徽因那样有情有趣、亲人近之、朋友敬之,凡事都不要太过计较。其实,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总是计较来计较去,不但徒惹人烦心,而且,还往往大事办不成,小事也办不好,还不如不去计较。

金岳霖小百科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浙江诸暨人士,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当代哲学大家,被称为中国的“逻辑学之父”。1914年从清华学院毕业,官费留美,后游学欧洲。回国后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现今仍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

不要让自己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世上许多人,因为过于恐惧世人的批评,无法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他们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在扮演“别人希望的角色”。一个人要想活得自在,就不能根据别人的眼光和说法来改变自己,而要走出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精彩。

不容于同性

照着别人所期望的模式生活,牺牲自我,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事。因为最后为我们的行为“买单”的还是我们自己。所以,何必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让别人来左右我们的人生?要知道:活着,是为自己的精彩,是为自己的人生。所以,不要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也不要活在别人的评论中。

与林徽因交往较为密切的李健吾对她非常敬重,也因为他对林徽因的了解,他并没有把林徽因说成人人怜爱的大众宠儿。如他所说,林徽因也有她的孤独、寂寞、忧郁,她在女性中并不合群。李健吾甚至直言,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确实林徽因和亲戚里众多女性相处不谐,只与梁思庄没有芥蒂。这可能是因为林徽因的率真性情所致。

林徽因聪明而且多才,与她交往的无不是当时知识界的精英,如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逻辑学家金岳霖、物理学家周培源,在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里,无不是泰斗人物,就不必说胡适、沈从文、叶公超、朱光潜……而在同性中,鲜有此辈,才情多远远逊于林徽因。她们无法与林徽因在同一层面对话,林徽因又不愿假作谦和状和她们敷衍、周旋,那么同性们的误解、生分乃至嫉妒、怨怼,是可想而知的了。

虽然在同性中并不相容,但林徽因并未随着别人的眼光改变自己,迁就别人,在她看来,她就是她。勇敢的人能够坚持自我,坚定的人能够坚持自我,对未来充满信念的人能够坚持自我。坚持自我的人,他们的人生信条往往最简单,也最接近真理。

要有自己的追求

在少女时代,林徽因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智慧,有人曾评价说:“这样的一个女子,一开始就表明心意,不做别人眼里的传奇,要踏踏实实地过一生。”

跟随父亲在英国居住的那段日子,林徽因是孤单的,因为父亲常忙于公事,林徽因不禁有一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凄凉感。她这样回忆:“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独自坐着,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