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在唐代的清明节前一两天,有一个更重要的节日,就是寒食。相传晋文公时代有位功臣介子推,在论功行赏时被遗漏了,他也不声张,躲进山中。晋文公记起了,找不到他,就在这一天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悲剧就发生了。后来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把这天定为寒食节,民俗是当日不许生火,只吃熟食,又称熟食节。唐人写寒食的诗很多,孟云卿这首诗写在他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流寓荆州期间。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农历三月初。“二月江南花满枝”,是说在寒食到来之前,江南地气已暖,仲春二月,居然花满枝头了。这是良辰美景,接下来本该写赏心乐事,不料第二句“他乡寒食远堪悲”,却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作者关西人,漂泊江南,远在他乡过寒食节,佳节思亲人,不禁悲从中来,止不住浓浓的乡愁。
三、四句翻进一层,扣住寒食节,却从“贫居”着想。“贫居往往无烟火”,这个“无烟火”本是寒食节的特点,对于贫居来说,断炊之事是经常的,“往往”二字表明经常性,所以“无烟火”的日子又不限寒食节了。“不独明朝为子推”,“明朝”二字表明诗是在寒食节前写的,诗的灵感,产生于“贫居”无烟火与“寒食”无烟火搭成了联想。换言之,诗人不是为写寒食而写寒食,而是为“贫居”而写寒食。诗的写作不在寒食的当天,而在灵感到来的时候(寒食节前一天,或前几天)。作者巧妙地把两种“寒食”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写出当时穷人的辛酸。不独为子推而“寒食”,还为生生所资而“寒食”呢。世人一年过一个寒食节,而穷人天天过着“寒食”。这是反讽、是冷幽默、是含泪的笑。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做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词芜句累,且嫌做作。
作者是一位清贫的寒士,诗中的“贫居”当然可以是夫子自道,但也可以是为“贫居”者代言,因为比诗人更贫穷的还多着呢。“往往”二字,也可以用来表明普遍性。因此,把这首诗看作一首访贫问苦的诗,则更有现实意义。始知扶贫工作,深合于古仁人之心。今天人已经不再过寒食节,而“贫居往往无烟火”的情形,亦将不复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