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的诗题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作《夜泊松江》,《全唐诗》录此诗作今题,题下注:一作《夜泊枫江》。诗当作于安史之乱发生(755)后张继避地吴中时,“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清人王闿运称赞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话也适合张继《枫桥夜泊》。它不但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唐诗,被清人管世铭列为唐代七绝首选篇目之一,而且“流传日本,几妇稚皆习诵之”(俞陛云),而且被日本选入小学课本。
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实有多端。诗中将最普遍的人情——客愁,置于深秋季节江南水乡的霜月之夜,而略去了安史之乱的特殊背景,不但把客愁推向极致,而且有了更大的包容。这是一端。“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含有三个最能表现秋深与夜深的典型意象,“月落”是所见,“乌啼”是所闻,“霜满天”是所感。按常识应该是“霜满地”,而感觉却可以是“霜满天”,此之谓“无理而妙”(贺裳)。它表现出霜夜,寒气从四面八方压到客舟上来,使客子不可禁当。“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又含有三个意象:“江枫”“渔火”“愁眠(之人)”,一个“对”字将它们衔接起来。可以是拟人:“江枫”“渔火”与“愁眠”的客子相对;也可以是倒装:“愁眠”的客子与“江枫”“渔火”相对。泊舟水乡的情景,有如画出。
诗中融入古城、古寺、古刹钟声等人文元素,从而有很强的沧桑感、历史穿越感。这是又一端。“姑苏城外寒山寺”一句,包含一个城名、一座寺名。“姑苏城”是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这里是春秋时吴国的首都,历史文化名城。“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始建于梁代,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曾住而得名。仅是这两个名称,就可以唤起多么悠远的历史记忆。两个名词合为一句,各司其职:“姑苏城外”是表示方位的状语,而“寒山寺”是关键词,霜月之夜的夜半钟声,将从这里传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是水到渠成。那是什么感觉?可以说是非人世间的声音。听到这种神圣的声音,敬畏之心会油然而生,使人相信冥冥之中有一个天国的存在。唐代不少前贤也写古刹钟声,如“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孟浩然)、“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等,诗里的钟声是弥漫的。而张继的出新之处,是给钟声以一个终端——“到客船”。神来之笔,却道得如此自然。若倒转说:诗人在客船上听到半夜钟声,便是凡笔。有人说:“夜半钟声,非有旅愁者未必便能听到。”(刘永济)这表明,诗人处于失眠状态。
这首诗的前二句意象密集,精心追琢,有声有色有张力,历来脍炙人口。后两句直可以视为一句,意象较上两句为疏宕,几近白描,却同样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通常情况下,一首诗尤其一首绝句,有一二佳句,诗就站住了。而这首诗极练如不练,无一句不佳,两联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情辞俱美,且声律和谐。除了符合平仄粘对,诗句之中有意无意运用了许多双声叠韵,或准双声叠韵的词语,如“月落”(两入声天然有叠韵感)、“霜满天”(一字韵尾为后鼻音,二、三字为前鼻音)、“江枫”(韵尾为后鼻音)、“姑苏”(叠韵)、“寒山”(叠韵)、“钟声”(韵尾为后鼻音),清人李重华说:“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贞一斋诗话》)使诗音节流畅,念起来上口、响亮,极利于传播。是又一端。
此外,话题价值也是一端。这首诗使寒山寺一夜名扬天下,千余年来,游客不断。在有掌故的唐诗中,关于它的研究资料特多。全诗除第三句,句句都有不同的解读,有胜解、有可备一说、有牵强附会。如末句解读之一是:钟声响起的时候,又一只客船到了。即可备一说。只是与“对愁眠”失了照应,显得节外生枝。又如“夜半钟声”,北宋欧阳修说:“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六一诗话》)而陈岩肖则举出多首唐诗,如“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于鹄)、“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白居易)、“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温庭筠)等,证实唐代有半夜敲钟的情况。但也有人认为,诗人兴象所至,无关乎考据。
最后还应该提到,这首诗在后世的赓和之作、续貂之作、点窜涂改之作,无代无之,好事者辑为专集,可谓洋洋大观。按下七绝一体不表,单说1994年一首由陈小奇作词作曲,毛宁演唱的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其歌词就隐括了《枫桥夜泊》的大部分意象:“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歌中的“渔火”“枫桥”“月落乌啼”都来自《枫桥夜泊》,而又巧妙地把“钟声”换成“涛声”。歌里有一个代表现在的“我”,和一个代表过去的“你”,可以理解为一段藕断丝连的恋情,也可以理解为传统与现代的绵延不绝的瓜葛。可以说,《枫桥夜泊》穿越一千年又传来了依旧动听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