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 《唐诗三百首》中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八句或四句,是不是当时的诗人们统一了创作意见?

文苑英华 作者:李锡琴,李艳蕾 撰写


6 《唐诗三百首》中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八句或四句,是不是当时的诗人们统一了创作意见?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这两首诗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可两位诗人怎么会像商量过了,统一把诗写成了一个格式:五字一句,共写四句,还都二、四句押韵?况且,王之涣生活在初唐时期,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差了一百多年,两人根本没法见面。

位于山西永济的鹳雀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年间,因常有鹳雀栖息而得名。唐代曾有不少诗人题咏。今天的鹳雀楼重建于2002年。

其实,两位诗人的诗是按照一套固定格式写成的,这套格式叫格律。按格律写成的诗叫格律诗。格律诗不只是有句数和字数上的规定,还有音韵、平仄、对仗等的严格要求。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绝句和律诗两大类。绝句共四句,又分为五字一句的五绝和七字一句的七绝。律诗共八句,也分五字一句的五律和七字一句的七律。

诗歌创作的“格律”并非一夜而成,它有一个较长时期的酝酿、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南朝齐永明年间开始盛行“声律说”,就是诗歌创作讲究音调和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的萌芽。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朓,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如他的《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织罗衣,思君此何极”可算“五绝”的雏形。最早出现的律诗是隋末唐初的诗人王绩写的“五律”《野望》:“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当时并没有“律诗”这个名词,这首诗只被称为“五言四韵诗”。“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他们的诗使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初步定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盛唐时期格律诗完全成熟,产生了李白、杜甫等很多成就卓著的诗人。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被称为七言律诗的典范。

所谓“格”和“律”,并不是什么人事先划出的框框,让大家“依样画葫芦”,而是诗人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出来的。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格律诗的发展也有它的阶段性,而且发展变化永远不会终结。现代诗人闻一多创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他提出了著名的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创建了“新月派”诗社,因提倡新格律诗而成为在诗坛上非常有影响的社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