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词

唐诗宋词元曲(第5卷) 作者:李楠 编


宋词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仲和,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极大。词集有《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万里共婵娟

【注释】

①把酒:端起酒杯。②转朱阁:指月光围绕着红漆的亭阁不肯离去。绮户:以有花的丝绸为帘的门窗。无眠:失眠的人。③婵娟:月亮。许浑《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苏轼中秋节把酒赏月之作,是他最为传诵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出川宦游滞留密州。起调从询问明月肇始历年入题,透露了词人对超尘的兴趣。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用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表述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继而“我欲”转为“惟恐”,接着“起舞”,憧憬遐想,终因眷恋现实,视人间为仙境。其象征意识是以外放流落“人间”,为心安理得的归宿。下片咏月之盈亏,写与弟苏辙的离别相思之苦。将一己与亲人的离合上升到古今人类悲欢的高度,以达观的超然态度,开解自己心中之郁结,唤起人类普遍情感的共识。写到月的阴晴圆缺,渗透浓厚的哲学意味,将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来思考。全词通篇咏月,又处处牵涉人事。上片以明月自喻高洁,下片以圆月衬托别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世人所共鸣和传唱。

上片抒发对政治的感慨,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似花还似非花:意谓柳絮似花又不是花。晋代伍辑写过《柳花赋》,但有人认为柳絮不是花。②“思量”句:意谓看起来好像无情,却又有意。情思的“思”与柳丝的“丝”谐音双关。杜甫《白丝行》:“缲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绵金粟尺。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春天衣著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鸸语。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③难缀:难以收拾,此处指不能再接合到花树上去。④“春色”句:意谓如果杨花代表春天的话,那么春天也像杨花一样或委于尘土,或随流水而去。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之作。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达到物与神之间的境界。起句“似花还似非花”便抓住了杨花的特点,接下以“无人惜”的意脉贯下,一反历来诗人对杨花的评价,提起“无情有思”一篇精神。由此发端,将漫天飞舞的杨花喻为美人,她正在梦中“随风万里”,寻找情郎的游踪,终至美梦被黄莺的啼叫惊破。上片体物,花与人糅合,饱含情愫。下片就杨花事议论抒情。“不恨”三句,突出伤春幽恨。花已飘落,断无重上枝头之望,最令人伤感。晓雨过后,杨花“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令人心寒。那流水中化为一池的浮萍,仔细辨认,不是杨花,分明是离人点点滴滴的眼泪!此词将佳人惜春伤别的意旨,巧妙融入杨花的形魂与故实,似真似幻,不即不离。词意朦胧,优美缱绻,造成意境的空灵缥缈。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

①燕子楼:唐代张建封守徐州时娶关盼盼为妾,住燕子楼。其楼据说在徐州官署内。张死后,关盼盼因念旧恩,不肯再嫁,独住燕子楼十余年,最后不食而死。②明月如霜:形容月光皎洁的样子。③紞如:击鼓声。

【赏析】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知彭城(今江苏徐州)时所作。这首词形象地描画了夜宿燕子楼中的具体情境和梦惊后的惆怅情怀及复杂思绪。

上片写入梦前周围的美丽景色和梦惊后茫然若失的心情。

下片写梦醒后的种种复杂思绪。“天涯倦客”以下数语皆承上片“梦云惊断”而来。“望断故园心眼”一语可谓绝妙好词。“燕子楼空”三句得出哲理性的概括语“古今如梦”。末三句乃人生感慨。

洞仙歌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注释】

①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传说花蕊夫人肌肤清凉,夏热无汗。②河汉:此处指天上的银河。《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③流年:像水一样逝去的年华。

【赏析】

这首词精彩地描绘出一幅君妃夏夜纳凉的图画,那月明星稀、水风送爽、花香袭人、更漏滴幽的迷人仙境,花蕊夫人冰清玉洁的花容月貌和钗横鬓乱的旖旎风姿,以及一位风流皇帝携着宠妃洁白纤细的“素手”遥望星空、玩赏月色于龙楼凤阁、曲苑回廊间的惬意情景,着实令人神往。“但屈指”突转,暗示良辰美景终有尽日之怅惘。“西风”来而“流年”换,由夏至秋,是自然之规律。“不觉”二字道尽其妙。写帝王艳情,表现得清凉幽寂,可见作者超然的审美品位。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技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①缥缈孤鸿影:隐约不定,好像孤鸿的影踪,难以捉摸。②寂寞沙洲冷:水中的沙滩寂寞寒冷。

【赏析】

此词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特点是人而似鸿,鸿而似人,两个形象融为一体。上片写静夜鸿影、人影两个意象组合在同一时空,暗示作者以雁咏人的匠心。下片写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哀哀无告,却仍择地而栖,不肯苟同流俗。重点写孤雁心有余悸的凄惨景况和坚持操守的崇高气节。透过“孤鸿”的形象,容易看到词人经“乌台诗案”生死劫后,诚惶诚恐的心境以及他充满自信、刚直不阿的性格。

此词寄意深远,气质超脱,风格清新冷隽。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还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②,莫惊③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注释】

①三年枕上吴中路:指苏坚与自己在杭州同事三年。枕上:梦中,意谓如同做梦一样。吴中路:杭州在春秋时期属吴国,此处指在杭州做官奔忙。②松江:即吴松江,又称苏州河。③老子:老年人的自称。④右丞:指王维,王维曾官至尚书右丞。

【赏析】

此词是为送友人伯固归吴中而作。这首词表面看来是一首送别友人归里之作,但实际上写的是自己盼望“归去来兮”的情思。

上片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思念。起句概说伯固三年来梦中全在回吴中的路上,含蓄地表现伯固思家心切。接下用“黄犬”故实,盼伯固回吴后及时来信。“呼小渡”数句细节传神,虚中寓实,给对方一种“伴你同行”的亲切感。下片抒发了自己欲归不能的惋惜,间接表达对官海浮沉的厌倦。就伯固之“归”,抒说己之“归计”。词人在此表明自己一刻也未忘归隐的志向,并进一步强调,我如定一个归期,老天也会同意,你看,我身上的春衫,是盼归的爱妾一针一线缝的,她缝衣时滴下的相思眼泪,将西湖春雨浸润得更湿哩!全词平实叙来,如话家常。在典故中寄深情,抒高人之志。话别而不感伤,叙归而不酸楚。尤以结尾数句为奇。所以况周颐说:“‘曾湿西湖雨’是情语,非艳语。与上三句相连属,遂成奇艳绝艳。坡公天仙化人,此等词犹为非其至者,后学已未易模仿其万一。”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临皋:在黄州城南,靠近长江北边,苏轼曾寓居此地。②营营:往来不停地奔走于世俗之途。③縠纹:细微波浪。

【赏析】

这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上片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归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下片就是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写联想的内容。“此身非我有”最能概括词人近年的身事: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这一感叹道尽人生祸福无常,表明词人对生活的参悟。结三句承上而发,表示要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很符合他躬耕东坡的思想实际。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语言畅达,格调超逸。

定风波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吟啸:拉长高声吟诗。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寒意。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穷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①十年生死:至苏轼写此首悼亡词之时,苏轼发妻王弗去世十年整。两茫茫:生死两界,不能相通。②千里孤坟:王弗葬于四川眉山,而苏轼当时远在密州,相距十分遥远,所以说王弗所处之地为“千里孤坟”。③小轩窗:小廊上开的窗子。

【赏析】

这首词写作的时间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

这是一首悼亡词。当时苏轼徙知密州,不满自己的外迁,颇为失意。所居之地又是距家千里的密州,他在这种情形下悼念亡妻,愈显悲凉。词中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全词一气贯通,几个曲折,现实与梦境相交织,唱尽悼亡忆旧之哀痛。语朴情真,深婉挚着,感人至深。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①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黄狗,右臂架着苍鹰。②倾城:全城的人都出城来观看。③亲射虎,看孙郎;意谓自己出猎的勇猛的姿势能够比得上当年孙权射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乘马射虎于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④胸胆尚开张:意谓胸怀开阔,豪气勃发。⑤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符节,古代用以作为皇帝使节的凭证。云中:即汉代的云中郡。冯唐:汉文帝时一位直言敢谏的官员。西汉魏尚为云中郡守,守边有方,士卒百姓十分爱戴,但因报边功时与事实微有出入,被免官,结果边境不安。后来冯唐劝说汉文帝,要他重用贤才,恢复魏尚的职务,汉文帝派就派他持节云中郡,赦罪复官。⑥天狼:星宿名,主兵灾。

【赏析】

这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写于其知密州之时。记述的是一次出猎的盛大场面,抒发了词人慷慨豪壮、激昂奋励的思想感情。上片记述出猎的盛况。我这上了年纪的人(其实词人当时年仅三十九岁)也姑且抒发一次少年人的豪情吧。左手牵上矫健的黄狗,右手托着雄猛的苍鹰,带领着我这些衣帽整齐的将士们,像狂风一样卷掠过平缓的山冈。为了答谢全城的军民跟随我观看出猎的盛情,看我像三国时孙权那样亲手射杀猛虎吧!下片抒发报国杀敌的豪情。射猎回来庆功畅饮,酒兴更加激发了我的豪情壮志。虽然这鬓边已生出细小的白发,但又有什么关系!圣上什么时候才会派遣冯唐持着符节来云中赦免魏尚呢?只要皇帝重用我,我定会将这弓箭拉得像满月一样,射向西北边境的侵略者!北宋国势长期积贫积弱,经常受到来自西北边境的威胁,一贯主张加强国防力量的苏轼自然也常常为此而担忧,这首词就抒发了希望得到皇帝的重用,为国立功的爱国主义思想。全词场面阔大,气势雄壮,感情激昂,完全别于婉约派的剪红刻翠,低回婉转,的确称得上是“豪放”之词。

浣溪沙

籁籁衣巾落枣花,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①缲车:即缫丝车。②牛衣:《汉书·王章传》载:王章闻达之时上书弹劾权贵,他的妻子哭泣着劝阻道:人要知足,你不记得我们躺在牛衣中哭泣时的贫困情景了吗?王章说:这种事情不是你们女人能够理解的。这里指穿牛衣的人。③漫思茶:想随便喝点茶。

【赏析】

苏轼在徐州作知州时,去石潭谢雨的路上作了一组农村词,这是其中的一首。乡间小路上,到处弥漫着枣花的清香,词人走在树下,枣花如稀稀落落的雨点,纷纷落在他的衣服和巾上。村子里到处响着缫车的声音,正是农妇们忙着抽取蚕丝的时候啊。瞧!在那棵古老的柳树下,穿着粗布衣服的农人扶着车子,正叫卖着鲜嫩的黄瓜。上阕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出平静而又忙碌的初夏农村景象。下阕转述词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农村淳朴的民风,也透露了词人平易亲切的性格。因为喝了些酒,又走了很长一段路,眼看太阳越升越高,只觉得又累又渴,疲倦得昏昏欲睡。且去敲敲路旁农户人家的门,看能不能让自己歇歇脚,喝杯茶解解渴吧。这首词描绘初夏农村的景象,简淡古朴,而清新自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①子规:即杜鹃。②门前流水尚能西:流水还有向西流的时候,意谓人的青春也可能会再来。

【赏析】

水自古而东流,兰溪之水居然西去,这自然就引起了生性旷达的词人浓郁的诗兴和豪情。三月的傍晚,词人和朋友一起来到清泉寺不远处的兰溪。此时山已遍染翠绿,兰溪如带悠然西去,岸边的兰草刚刚长出短短的嫩芽,晶莹剔透,浸在清澈的溪水里。松林间的沙路湿润润的,洁净得像刚刚被泉水细细地冲洗过。雨声淅淅沥沥,不远处传来几声子规的啼声。上阕是写兰溪周围的优美景致,下阕转而抒情,也是议论:你看这兰溪的水还能义无反顾地掉头向西流去,谁说人的青春就不能复回?所以再不要空叹年华易逝,岁月催人老啊!词人借景抒情,阐发议论,笔调清畅,富有哲理,展露了词人超脱旷达的襟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水调歌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倚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

①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附近,为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②掀舞一叶白头翁:意谓浪头掀动扁舟,使舟上的白发老翁也好像在起舞。白头翁:白发老人,李白《见野草中有名白头翁者》:“醉入田家去,行歌荒野中。如何青草里,亦有白头翁?折取对明镜,宛将衰鬓同。微芳似相诮,流恨向东风。”③未解庄生天籁:不懂得庄子的“天籁”。天籁:自然界发出的声音,此处非人为的事物,见《庄子·齐物论》。④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意谓只要自己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胸怀宽阔,就会以一种泰然喜悦的心情来对待外界的一切事物。

【赏析】

苏轼因“乌台诗案”之祸,谪居黄州,友人张梦得于舍南长江边筑“快哉亭”,亭落成而赋此。词题一作《快哉亭作》。上片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忆及早年在扬州平山堂见到的山光水色。由此及彼展开思路,对先师的怀念,对快哉亭前风景与平山堂前风光相似之观感,还隐隐透露今日词人遭厄与当年醉翁受挫。下片写亭前所见长江景观。先写长江澄澈如镜,忽然起了风浪,一个白头老翁驾扁舟迎战风浪。接着就江而大风顿起的眼前景象,联想宋玉《风赋》之“雌风”、“雄风”之说,认为宋玉强作此解有违庄周所谓“天籁”之宏旨。尾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承上否定宋玉雌雄风之说,而肯定楚襄王“快哉此风”之叹,与“快哉亭”意旨巧妙绾合,表达了词人浩荡伟岸的人格及豪迈旷达的心胸。全篇之要旨在下阕。其以“风”为线索,突出浪中“白头翁”形象,让读者联想天地间的“快哉亭”就像大浪中的白头翁的一叶扁舟,词人在人生的江海中遨游,任凭风浪千里,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正气,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永远“快哉”!词人胸襟与气度开阔,超然于物外。此词富于联想象征,写景之中抒发心志,气魄宏大而有感染力。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道:道路。②多情:指墙外的行人。无情:墙里的佳人。

【赏析】

此作题一作“春景”,是惜春感怀之作。上片写暮春自然风光,春去夏来,自然界发生了许多变化。从郊游少年的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层次感、色彩感和运动感。“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对暮春景色的描述,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下片写春游途中的见闻和感想: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道上的行人多么希望能看到这一美妙的场面。可惜高墙把多情的行人和无心的佳人隔开,“多情却被无情恼”。词人一生执着地追求理想,到头来总是落空。此词也在寄托自己的感受。词作情韵悠远,有声有色而又婉媚绰约。《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西江月·梅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①幺凤:《古今词语》:“幺凤,惠州梅花上珍禽,名倒挂子,似绿毛凤而小。”②高情:高洁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词题或作《梅》、《梅花》,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野客丛书》说其“盖悼朝云而作。”苏轼侍妾朝云,姓王,字子霞,钱塘人。随词人徙岭南,不久即去世,时年三十二岁。苏轼另有《悼朝云》等诗悼念她。此词通过咏岭南梅花,赞扬朝云“玉骨”、“冰姿”和“仙风”。上片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片通过赞美梅花艳丽多姿,不施粉黛而自然光彩照人。来写朝云天然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全词咏梅,又怀人。咏梅中能注意突出岭南特色,并以绿羽禽是海仙派来“探芳丛”的神话让作品带有浪漫色彩。立意超拔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构之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东汉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曹操进攻东吴,东吴将领周瑜在赤壁以少胜多。②故垒:此处指赤壁之战时留下的军营外的防护壁。③小乔:《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孙策攻取荆州时)“得桥(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乔),瑜纳小桥(乔)。”④羽扇纶巾:羽扇,用长羽毛作的扇。纶巾:配有青丝带的兴。⑤樯橹灰飞烟灭:指周瑜大败曹操。樯:桅杆。橹:船桨。此处以“樯橹”代指曹操的军队。又因周瑜是以火攻胜曹,故称曹军“灰飞烟灭”。⑥酹:洒酒于地以示祭祀。

【赏析】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矶,抚今追昔,写下这篇气概凌霄的名篇。

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大开大合,意境宏阔,是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上片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具宏阔背景及邈远时间跨度的抒情空间。然后将当年鏖战的场所置于险峻礁岩及咆哮江涛布景下加以渲染,以惊心动魄的气势,激发人们对威武雄壮的历史大潮的震撼。

下片以疏快的笔致,突出在赤壁一战中决战决胜的英雄周瑜,以对他的潇洒从容的英武举止和青春才干的仰慕,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

尽管下阕流露出英雄失落的忧忿,全词仍激荡着动人心魂的阳刚之气,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整首高屋见瓴,气势宏大,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为宋词之典范,千古之绝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