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 I

成就渺小而伟大的人生 作者:苏菲儿


Chapter I

——Keywords:母爱/生命

——序语: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

01 一岁半

时间流逝对于每个人来说总有着一种或长或短的不明确感。今天是我生下儿子18个月的日子,这18个月对我来说,既像一个世纪般漫长,又似眨眼般转瞬即逝。而对时间这样的感受存在于我对以往很多事情的回忆之中。

已经不再是出生时不足3公斤那红红皱皱的婴儿,他现在会叫“妈妈妈妈”,会说“没有没有”,会爬上爬下。

上天如此仁慈,给予他生命,并赋予他成长的力量。

几天前,与一位挚友闲谈,他说做了爸爸以后,突然对“死”有了某种恐惧,会觉得母亲年纪大了,会在夜深人静时联想到一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和死亡的瞬间。

也许,我们真的都长大了。

小孩子出生之后,我总与母亲在一起,像连体婴般。比过往三十年自我有记忆以来的任何时刻都亲密。也正因为如此,我也恐惧有一天失去母亲,自己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世上,这孤独感好似掉进宇宙黑洞般令人窒息。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赤身裸体来到这个世上,欢天喜地迎来自己的下一代,哭天喊地送别那个把我们带来这世上的人。更有不幸的人,要在有生之年眼看自己的孩子离开这个世界。离别的过程是如此不可回避,这般残忍。可命运有它自身的安排,不明缘由。

脑中盘旋过这一大圈的生生死死,眼前熟睡的像天使般的胖小孩实在可爱。

佛说世间无永恒,任何事物都是无常且短暂的。快乐稍纵即逝,悲伤也会走。人之所以痛苦,就是贪恋永恒。得到快乐时,不愿接受它迟早会走的现实。

当我们内观心中当下的快乐和满足,喝一杯水体会到它的甘甜,闻一朵花带来的馨香。这一刻既是人间天堂,也是应当被好好珍惜的当下。

值此我亲爱的小孩满18个月之际,愿世人远离求而不得的苦痛,愿我们都学会珍惜当下、善待父母、善待身边人。

02 善良

万圣节快到了,美国大农村到处都是金灿灿的大南瓜,好天气去附近的南瓜农场走动走动也可以度过些许美好的秋日时光。

周末去了离家30公里的Centennial Farms,沿途风景有山有水令人很是心旷神怡,小小的农场种南瓜田和苹果树,养了两条年纪很老的大黑狗。稻草人和雕刻好的南瓜已增添了很浓的节日气氛。

那天去了很多小孩,两三岁是孩子最最可爱的年纪。摸摸地里的大南瓜、拖个平板车、坐个拖拉机都让他们兴奋不已。

大人们准备了pumpkin muffins(南瓜松饼)和饮品。初秋的早上有点冷,于是拿了三个松饼放在椅子上,准备就着点心喝个热咖啡再去田里玩玩。小孩子拿起其中一个松饼,孩子对甜食感兴趣,本稀松平常,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把第一个拿给了我母亲,第二个才放进自己嘴里。这个小小的举动令我母亲很是感动。

一个才20个月大的小婴孩已经懂得分享、懂得无私。心中自然很感恩学校教育得好,也希望孩子一直都能这么善良。

回想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读“孔融让梨”的故事,老师和父母也都会教我们,无私与分享,皆是美德。

可是,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入人心的道理却是——这个社会,你老实,是没有用的,是要被人欺负的。不是教你坏,是教你懂得保护自己。

随着我们长大,我们每个人都吃过很多善良的亏,受过很多无私的苦。

因为很善良,所以被人利用,因为不舍得别人受伤害,所以委屈了自己。

反过来想,我们每个人心里不也都住着一个“恶人”吗?

去超市买水果,我也想拿走最新鲜的那袋;去花店买花,也希望自己买到的是最美的那一束;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就算你对对手感到抱歉,也不可能轻易拱手让人;如果你中意的那个人也有人喜欢,你会不会就此放弃?

成年人的世界不再只有南瓜松饼那么简单了,我们要取舍的东西关系着我们的前途、利益、幸福。我们好像只能做“恶人”,才能在这个成年人的世界里生存下来,漂漂亮亮地活下来。

一个很尊敬的前辈,是个专业人士,学富五车、旅居海外多年。总喜爱对历史时政评头论足义愤填膺一番,黑即是黑、白即是白,却被妻子亲友笑称“愤青”。

一日同他闲聊,他说看了我的一篇博文,顿时“茅塞顿开,幡然悔悟”。

好奇问他是什么样的“金玉良言”?

“小孩子才说对错,成年人只讲利弊。”

嘻嘻哈哈之后,心中怅然,成年人的世界,如此悲哀。

做小孩真好,他们的世界只要一颗糖一块饼,就是幸福了。

亲爱的小孩,人生路那么长,愿你可以保持无私善良,很久很久。

03 托儿所

2017年秋末冬初,国内一线城市的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一夜之间舆论哗然。

鼓起很大的勇气打开网上的视频,看了一分钟不到便关了,气得浑身发抖,泪也要涌出来。受害孩子的母亲指着施暴者声泪俱下地控诉,身体都站不稳需要旁人搀扶,这是怎样的心痛和打击,为人父母的,绝对可以感同身受。

话说回来,我的小孩是早在18个月不到就开始送托儿所的,虽然在虐童事件之后身边的质疑声更多了,来自亲戚朋友邻居等等那些“关心”着我们的人。更有朋友在朋友圈立帖为证“决定把孩子在家里养到五岁再送学校”。

然而,上海这个地方,以房价为首,什么都贵。自从生了小孩子,对请育儿嫂和保姆的行价也会竖起耳朵听听,从每个月5千人民币起跳,我身边最贵的付到一万多。

O. M.G.简直刷新了我对雇佣行业的三观!

亲爱的朋友们,因噎废食是不对的,让我们洋气点,把你请育儿嫂的钱拿来付学费送孩子去好一些的托儿所好吗?

我的小孩在上海去了一家台湾人经营的早教中心,早上8点托到下午5点。

离家近,去学校看了一次,就定下来了。

在国内这种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的大环境下,把路还没走稳的baby送学校是要顶着各方压力的。

“家里没人带啊?可怜的哦!”

“早点去接他哦,要吃不饱的,带点点心给他回家路上吃……”

“怎么弄伤了啦?去找老师问问怎么回事!”

等等等等……我只想说,我后悔没早点把他送去。

第一周每天早上的离别都很dramatic,哭得撕心裂肺,也很快就开始生病发烧,感染一些孩子之间会传染的病。

但是,这个过程,你三岁把他送学校或者四岁送,都是要经历的。人生嘛,难免最初的一阵痛。

去了学校没两天,小孩子有一次在家,又去厨房打开了垃圾桶,我一个箭步冲上去阻止他乱翻,没想到,他把手里的垃圾丢进去,然后盖上盖子。

当时我简直惊了!自问没有这个本事像学校老师那么会教。

两个月后,我们去了美国,几天倒完时差后,我又把他送学校了。一开始也是可怜兮兮,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也听不懂别人说什么,哭得更厉害。

可过了没多久,他已经开始享受学校生活。学校有各种玩具和设施,环境其实比起家里容易磕磕碰碰的家具要安全许多。

很快,尚在牙牙学语20多个月的孩子会说hi, please, thanks.

把不满三岁的孩子送去学校,国内的人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反对声音最大的是“孩子还很小,他不会说话,学校照顾不好怎么办?”

其实,对孩子的照顾,不是无微不至事无巨细才是最最好,只要保证安全,多吃点少吃点吃好点吃差点都不应该太计较。

美国学校的教育更加粗犷,小孩子时常回来腿上有擦伤或者蚊虫叮咬,老师也只是轻描淡写。转头想想,受一点点小小的皮外伤并不会影响他的成长,他们在外面玩沙子爬树林简直happy得要上天。

更何况,我始终坚信,绝大部分幼教的老师们都是出于爱孩子才投身这个行业的。只要是以爱孩子为出发点的,我们就应该放心把孩子交给他们。更何况,现在通讯如此发达,微信发发照片和视频,非常方便。

最关键的是,小孩子在学校过集体生活,他才会学会分享和包容,他才会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只围着他转。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受到最好的照顾,但是,我们应该更希望他们是快乐健康有大爱的。

你指望一个保姆教会他这些,很难。

04 说再见

上海已经连着好多天雾霾严重。喉咙不舒服,头一次戴口罩出门,也不知道能防多少PM2.5,或只是寻个心理安慰吧。

想起多年前刚知道雾霾那阵,结识一男,每次出来都要戴口罩,说PM2.5会造成永久伤害。约会了几次就不再联系了,喜欢重视健康的人,但太过惜命的就爱不起来了。

与朋友叙旧,多年未见。最后一次出来玩时,我还在过晚出日归神魂颠倒的日子,现在我每天清晨6点起床、一日三餐按时规律。那时他刚被女朋友甩了,心中苦闷需要朋友做伴,现在换了几份工作,前任早已是前前前任。

只是,现实生活有时堪比韩剧,精彩无比。

朋友问我是否还记得那时女友跟他分手、他很是伤心的时候。

“当然记得,被人甩了,自然不甘心。”我调侃道。

“可是,你不知道的是,她死了。”

气氛有些凝结,我以为朋友在说笑。(我也希望前任去死。)

原来,朋友那时的女友得了绝症,家人瞒着她,后来病情恶化、瞒不住了,女孩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不想让男友伤心,故决绝分手。

朋友知道真相的时候,已是半年后女孩去世。

事情过去了,朋友的叙述已经很平静。之后他也结交过别的女友,现在也在认真追求有好感的女孩。现实的生活还是比韩剧好的,我们不会孤独终老,时间会冲淡一切。再轰轰烈烈崩塌的世界也是可以重建的。

朋友说现在心仪的女生在留学,他去探望了她,很是浪漫痴情的样子。

碰巧的是,那所学校也是我的母校。在不知名的英国小城,学校在华人圈最出名的除了排名蒸蒸日上的商学院和传媒专业,春天盛开的烂漫樱花,就剩哥哥张国荣了。

那时,年轻的Leslie未出道、未出柜,安安静静地在整日刮风下雨的英伦学着设计。

这听起来像一个传说。求学时,想到这样的传奇巨星曾在你走过的路、坐过的教室、吃过的餐厅留下过足迹,心中不免荡漾,那是真的。

如今,物是人非。

每一天都有一些事情发生,我们遇见什么新的人,送别什么的旧的人。可往往,我们会说“你好”,却不懂如何说“再见”。

跟前男友分手的时候,不管理智如何控制情绪,彼此还是说了很多负气的话。

分开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总做着相似的梦——我们两个人面对面坐着,膝盖对着膝盖这样近,我说“分开之前,我想跟你说、有很多很多话跟你说。”

每次梦醒,是怅然若失,梦中我有很多很多话想要说,但其实,分手已是定局,自己也不知道能说什么。

几年前,有一出舞台剧,叫《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教授走到人生的尽头,他的一位学生来他家里上了最后14堂课,每一次都在星期二。

这部剧探讨我们如何在人生中说再见。

只是,道别,很难。

人生的生离死别,任凭你如何盔甲武装,道“再见”,也终究是无奈无措的。不如好好珍重每一次相逢。

05 人事天命

受邀观看了舞台剧版《商鞅》的首映。

开场,面临被五马分尸的商鞅,一句“我不服天命”,气势磅礴。

开演前,收到家人辞世的消息。不意外,与病魔争斗了很久,与所有人一样,置身其中,便希望奇迹发生在自己家人身上,可惜的是,之所以称为“奇迹”,一般人不得见。

一片黑暗的剧场中,那种“人终究殊途同归”的宿命感变得愈发强烈。意外或明天不知哪个先来的宿命,时时刻刻围绕着我们。

与你一同生活过、爱过的人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留下的只有一些会随岁月淡忘的回忆和时不时缠绕心头的遗憾,这就是尚且活着的人所要承受的幸与不幸。

对那些在病逝前受尽折磨吃尽苦头的人,虽总想说一句“早知结果还是如此,不如不要去治,吃吃喝喝过完人生最后的时光。”可惜的是,但凡是个人,有求生的欲望,不到最后时刻,便不会放弃,这是人面对生活应当有的态度,亦是生为人的幸与不幸。

过世的人大抵总会提醒在世的人们珍惜生命、及时行乐。但是,怎么个“行乐”法呢?健康的人总以为自己要活个天长地久,所以总念着多赚点钱、找一个条件好些的人成家、买一套市区的房子、不要贷款,这样将来的生活便可得到保障。

倒也是一点也没有错。

与前同事聊天,聊了一些旧识的近况,例如生活如何、工作的新去向等等。同事说:“很多年后才发现,当初很在意的东西,现在看来不过是以前的自己太年轻,人终究是殊途同归的。”

我们并无就“殊途同归”再做深入的探讨。聊生死,并不适合同事之间。她想表达的更多的是那些追逐名利的过程与结果看似轰轰烈烈,但人最终追求的不过是在这世间走一遭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吧。

小时候的一个朋友,出身名门,相貌堂堂,人生闪耀着金光。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开着自己的小型飞机,还没飞多久飞机就掉下来了。得知他的死讯是在第二天的报纸上,那时心想,前一秒他可能还与朋友约了晚上的聚餐,转眼就灰飞烟灭了。

这才是人生吧。位高权重的工作也好、爱人对将来的承诺也好、市中心的豪华公寓也好,都只不过是极有可能被“意外”取代的、还没有到来的“明天”。

唯有看透这人生的无常,才能更用心活好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尽全力去爱自己爱身边的人。

06 太多太少

长辈做寿,最开心的无非是堂房的兄弟姐妹能聚在一起。长大了各忙各的,越来越少有机会这样。哥哥姐姐们早已成家,原本一桌刚好的小辈,因为新成员的加入逐渐坐不下了。

最小的哥哥有两个女儿,一个4岁一个6岁,长得甜美好看,每次都是大人们争相亲亲抱抱的宠儿。姐姐因为要上课所以没有来聚餐,妹妹一个人变得安静许多,少了平日跟着姐姐一起的次头怪脑。

席间,大家闲话家常,最大的堂哥突然对妹妹说:“你比姐姐乖,比姐姐长得好看。”

这一言论立刻被在席的兄弟姐妹们群起而攻之。

“不能这么说!你明显没有生养二胎的资格!”

哈哈!大堂哥的儿子已经快成年,他自然不会再有二胎的打算。

只是,我们这代人,好像真的在育儿方面科学了不少。读了点书,比起老一辈来更注重育儿的心理健康。

回想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家庭聚会的最大乐趣之一,就是大人们大庭广众调侃小孩子,拿我们幼时的糗事做谈资拿来下酒下饭。小孩子最大的任务也是随时被叫唤到大人那桌去表演点才艺取悦我们的叔叔阿姨们,什么唱唱歌、说说英文,或者轮流亲亲大人的脸颊。

而大人们最拿手的就是贬自家的小孩来夸对方。

我小时候读书好、人本分、从不闯祸,是家中长辈拿来夸奖的对象,同辈的哥哥姐姐们自然成了靶子。而自家的父母为了谦虚谦虚总是要说我“傻乎乎”、“木讷”什么的。

总之,谁家的小孩不被拿来比较呢?

小时候比读书升学,大了就比工作赚钱、结婚生子,再后来大人们知道尘埃落定,孩子们也大了,再比就伤自尊了,也就不说了,席间的话题变成了养身——这不吃那不吃这有病那有病,总之年纪大了焦点转移了。

而我们的下一代,大抵是不用面对这些的了,因为作为他们的父母,我们不会再这么做。

可是,有时也会疑惑,我们自认有了点文化,懂了点幼儿心理,可我们真的能做到满分吗?

对一个人的爱,是最最难把握的。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爱多了怕宠、爱少了怕伤,拔苗助长怕适得其反、完全放任自流又怕他长大了反过来怪我。

爱得刚刚好,究竟是几斤几两呢?

中国有句古话“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为了孩子甘愿受苦受难,为了孩子过好的生活拼命赚钱。我们这一代人有时仗着多读了几年书就一板一眼诟病父母的育儿之道,其实是极不孝顺的。

我们自小在家庭聚会上被调侃长大,也不一定真的落下什么心理阴影,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要怪别人。处处呵护处处小心言辞,把孩子养成玻璃心,将来他们也未必真能体会这份苦心。

一个孩子的成长,要爱、要善良、要父母的以身作则,其实就足够了。

07 医闹

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强至宇宙级的购买力,早已令全世界目瞪口呆。可是,也正是在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上,我们一定要坚韧无比地健康着,因为就医,是一件令人闻风丧胆的可怕事儿。

“医患矛盾”这样复杂敏感的社会问题,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原因,绝非一言两语能说清。

看过很多“奇葩”新闻——病人家属群殴医生、叠罗汉导致医护人员全身粉碎性骨折,医生戴头盔看诊避免被打……

(件件是真实新闻,网上可查)

太好笑了!我每次听闻都觉得滑稽,却从未细想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这样一个礼仪之邦天天有闹剧上演。

直到上周,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许是长途飞行、季节转换或别的什么原因,两岁不到的孩子感冒发烧了。本是幼儿常有的病症,我也只是在家正常护理。直到几日后的一个清晨,刚睡醒的孩子突然咳出一大口鲜血。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专业医护知识的妈妈,顿时慌了手脚,抱起他就去医院。

分不清东南西北哪个医院哪个科室,只知道离家最近的是中山医院,仅有的常识是综合医院有急诊有急救设备。

周一早上的交通水泄不通、下着毛毛雨,简直不能更糟,好不容易在医院保安赶东赶西指手画脚下,在地下车库停好车子,抱着快30斤重的孩子爬了三层楼到了急诊部。

挂号处的指示牌指示要去“预检”。来到“预检”窗口,一位医护人员坐在隔着玻璃的小窗里。

“你什么病?”她没有正眼看我。

“小孩子吐血了!”我已上气不接下气。

“了”字音未落。“我们不看小孩的。”这位医护人员已经低头做自己的事,而我被别的病人挤到了旁边。

我不是什么玻璃心的人,但当时的我,瞬间泪就涌了出来!

给有孩子的朋友致电求助,得到的答案是可以送别的儿童医院,但急诊也要排好几个小时的队。

后来的事也没什么好多说,孩子精神状态尚可,托了关系找到了私立医院的专家电话询问,被告知是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充血,不要太过担心。

这件事告了段落,过了段时间孩子也逐渐康复了。

只是,那素未谋面隔着玻璃也未看清长相、只觉挂了机器人面具的医护人员为何不能多说一句“我们这里没有儿童急诊,但有门诊”,让我不至于抱着吐了血的孩子茫茫然站在医院大堂,不知去往何处。

不要因为一件事去怪罪什么人,体谅他人的不易,体谅整个社会的不易,检讨自己的应急反应。

这是我正在做的。

可是,这个世界之所以会让人灰心,往往不是什么技术的缺乏,而是人,他多说一句少说一句,可能让你对整个行业整个人群的观感都变得不同。

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是在“双十一”的网购额达到多少百个亿,也不是横扫了欧美多少个路易威登旗舰店,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国民,在他生病的时候,依然可以相信,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医者的心,是父母心;他一生的积蓄不会因为一场重病付诸一炬;他不需要去托关系去塞钱去运用权势就能得到专业悉心的医治。

愿我们,不论身处哪个行业、在何种处境中,都能与人为善;愿同理心与我们同在,幸运与我们同在。

08 别离

4月1号自从成为张国荣的忌日后,令“愚人”平添苦涩,本该怀念小时候在奥利奥中夹牙膏捉弄同学的欢乐,被电台永无止境的怀旧金曲淹没了。

难免忧伤……

是多受人爱戴又英年早逝的遗憾,令一个人离开人世那么多年后,还有无数人在怀念他?

而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地,都在面对别离。虽然我们的离开,不会得到太多人的念记。

一位大学同窗,毕业后进入一家出版社工作,几年后跳了人生中第一次槽。

“跟领导说完辞职两个字的时候,我竟当场哭了出来,真是始料未及。”

平日里不算特别情绪化的女生,在聚会里回忆起这段经历,引来周遭一片“你戏太足”的玩笑吐槽。

然而,第一次说分手,不管是恋人还是工作,有这样的反应也许很正常吧。投入了期待,时间培养出一些感情,分离就充满离愁别绪。

如同小王子日夜浇灌了他那小小星球上的玫瑰花,旁人看来毫不出奇,却令那一片遥远的星球在小王子眼中如此与众不同。

母亲去参加表姐的告别式已经是个把月前的事了,现如今却总还会提及表姐生前那男友,以同学身份出现在告别式上,以未亡人之态手捧遗像走了长长一段出殡的路,哭得肝肠寸断。

生离死别,就是那么令人心碎,即便我们都明白,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只是何时会散,很多情况下,由不得人。

一个朋友,身怀六甲之时赴国外生产。临行前夕,男友提出分手,几番拉扯,成了定局。

如今孩子已经会走会跑会说话。

本以为这分手,应是极有仪式感的事,面对面坐下,悉数对方的不是、双方的不适,然后说一句对不起、说一句原谅、道一声再见,再分道扬镳、永无瓜葛。

可现实没有剧本,有时候,那离别,只是匆匆一别,从此生死不过问。

日前观看了文章出演的舞台剧《每一件美妙的小事》,这部独角戏唯一的角色是一个因母亲忧郁症三度自杀、自己也患上忧郁症的人。

剧中人物说起自己人生中第一次面对“死亡”这个课题,是小时候家中名叫大黄的狗。

大黄老了,兽医建议安乐死,让它不要再这么痛苦。

“我就这么抱着它,它好像变得轻了些、还是重了些,我说不清楚,总之不同了。”

这段表演,竟让如此不喜欢文章这个演员的我在剧场中落下泪来。

面对这永恒的别离,我们都是如此脆弱。

父母把小孩养大,看着长大成人的孩子结婚生子抚育下一代。而小孩子年幼不更事时,天真地以为与父母朋友会永远永远在一起。可是,人生最残酷的事并非贫穷,而是离别。

长大后,我们要面对离别,短暂或永远。

祖母去世后不久,有一次与父亲聊天。

“我一直都知道这一天会来,但最让人害怕的这一天还是来了。”

这话出自平日高冷寡言的父亲之口,令我心中难受极了。

离别让人无法逃避,有时甚至无从选择,我们只能接受,告诉自己要坦然。

与恋人分手,向工作告辞,都是不经历就不能令人生完整的过程,但也有人“幸运”地嫁给初恋,有人“踏实”地在一个地方服务至退休。

子非鱼,焉知鱼之不乐?

09 完美美好

陪小孩玩玩具,他热衷把乐高的方块叠得无比高,放在小汽车上。自然一不扶好就倒下来摔个四分五裂。小孩在这时总要一秒钟变脸,原本无比开心马上哇哇大哭发起脾气来。

当然,这只是小孩的玩意儿,跟他说要耐心哦,不要哭哦,跟你一起重新叠好。如此循环往复,而小孩也在欢笑和哭闹间乐此不疲。

原来那么小的婴孩已经在追求完美,我一个个叠起来的不能倒、不能坏、不能四分五裂。

可人生,大多是四分五裂的呀。追求完美,会痛苦的。

一日与同事闲聊,她说4岁大的儿子会因为一点点的不完美对自己大发脾气,譬如绘本上色画出格了一点之类,令她有些担心。

“是否总是夸赞他很棒、很聪明,给了小孩子压力?”

“这样活着会很累的。”

成年人经历了些许人生的挫折,已深感追求完美这件事,令人疲累。

我想要完美的人生——22岁遇见白马王子,30岁前生两个可爱的小孩,最好是哥哥和妹妹,35岁事业有成,名利双收……

这些梦18岁时做来很甜。

35岁时,你发现,遇见的男人都是渣,工作如鸡肋毫无起色,后辈人才济济,身边同年的朋友有的已经离了不止一次婚。

刘晓庆说“出名要趁早”,而你貌似已错过了飞黄腾达的年纪。

一切都是那么不完美。

身边更有白目之人时不时提醒着你现实残酷,青春不再。

一男性友人,几年前离了婚,没孩子。离婚的原因也没什么石破天惊,大抵只是性格不合或者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吧。离婚后立马投入到寻偶的状态,家人介绍、同事介绍、朋友介绍。

我问他,“你准备好了吗?感情上,心智上。”

“再不结婚生孩子,年纪要大了。”此男只有30出头,听闻这话时我竟觉得可能时空错了位。

友人的条件是不错的。当今社会,有稳定体面的工作,父母也是本分老实的人,有房有车无贷,长得也算斯文清秀,算得上优质的结婚人选。

可那个嘴,天天嚷嚷着自己再不生孩子,父母年纪要大了带不动了等等。

后来经过颇为积极的相亲活动,结识了一个女孩子,无婚史,28、29的样子,交往了半年就筹备婚礼了。

Excuse me?你急什么?

“我不急小姑娘也要急的呀,快三十岁了,她家里催着我们结婚。”失婚男突然一副行情太好自己也很无奈的恶心样。

结了婚,便老生常谈了,要快点生孩子,再不生小姑娘年纪大了生不出了,双方父母也要带不动小孩了。

我们身边有人执著地去做人生赢家,或艳羡这样的人生,可我们自己的人生却有那么多缺憾,让人好不沮丧,如同乐高崩塌的那个瞬间。若我是小孩,还能旁若无人嚎啕大哭,可我是大人,人前失态太难看了。

完美的人生一定是好的,可惜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大多无福得到,只能宽慰自己——人生就是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呀。

看了一出舞台剧,故事情节和表演都相当精彩,是近年来进剧场看到过的少数佳作之一。

可台下有个不怎么识趣的观众,明明是题材沉重略为心酸感人的故事,他偏偏要当作“票房蜜糖”的作品来欣赏,时不时爆发一下狂笑。因为是澳洲来的作品,外籍演员全英文对白,屏幕上有中文字幕翻译,可惜却时常卡壳,令观众时不时云里雾里。

然而,当台上的女演员情到深处落下泪来,这部作品我已经想给满分。

任何一件事你若全情投入过,不管过程怎样、结果怎样,就是美好的。

10 爱信任

小孩子快两岁了,活蹦乱跳,走着走着就能狂奔起来。

生命,妙不可言,一天一天,眨眼长大。

每个工作日的清晨,带小孩子去小区停车场取车出门。而这段路从一开始他在篮子里、在怀里、后来抱在手臂、再到现如今他能独自行走。

入冬之后,小孩子的体重超过了30斤,再加上厚厚的冬天外套,我提着大包小包已经无法单手抱着他走这段路。担心他在车库里独自乱走会危险,总下意识地去拉他的手,而他却总是在抗拒,嘴里嘟囔着“自己走”。这番拉扯的结果是披头散发的我强行抱起挣扎哭闹的他艰难走向停车位。

简直就是一场硬仗——谁打过谁知道。

终于有一天,不想再披头散发的我突然觉得,应该放手,不再去拉扯他,而是走在他旁边,保持着正常的步行速度。观察他的同时,警惕着有没有车子从后面驶来。

奇迹发生了。

小孩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乱走乱跑,他与我保持着几步的距离,跟着我的步伐,一路小跑到停车的位置,乖乖站在车子旁等我开门。

原来,他一直以来的挣扎,只是想独立行走,而非在车库胡闹。

养儿方知父母恩。有了孩子之后,才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父母的辛勤付出有了彻底深刻的感悟。那份操心,岂是只字片语能概括!

为人父母,都想给孩子全部的爱、最好的最好。而付出爱的同时,孩子需要相同多的信任。你越拉他,出于对他自控能力的不信任,他越抗拒,越与你背道而驰。你累,他也很沮丧。

朋友的儿子到了叛逆的青少年时期,临近升学考试,却沉迷电脑游戏。朋友平日心思扑在职场,对孩子疏于照顾,现在急得跳脚,他越骂,孩子越是充耳不闻,骂急了甚至会反过来与父母动手。

简直是家门不幸!旁观的朋友们无一不这么想。

养个孩子真是操一辈子心——小婴孩时怕他吃不饱穿不暖,托给保姆或学校怕被虐待,长大了要担心他言行规矩,再大些便是升学的压力,好不容易毕了业出了社会,父母还要暗搓搓去人民公园物色物色好对象。

这么看来,为人父母的这一生,真是还前世债。

遇见开始陪孩子做作业的朋友,我总劝他们不要太在乎,读书这回事得过且过就可以了。但回头自己深想,那只是自己的孩子还小,不到这时候,风凉话说说太简单。

可真正好的教育,陪着做功课只是其次,爱与信任,才是孩子一辈子无法被夺去的财富。

父母生育了我与胞弟两个孩子,谈不上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但也踏踏实实规规矩矩。父母那一代人,为温饱打拼,别说什么陪做功课了,我一路考上名校,爸爸才迷迷糊糊知道女儿是个学霸。

我和胞弟应该也都曾经历过叛逆迷茫、看什么都不顺眼、觉得全世界没有人理解我们的青春期,而父母给予的是完全的信任,从未歇斯底里指责过。他们始终深信自己所生的定是本质纯良的好孩子,以身作则孝顺长辈,对旁人也极为热情慷慨。

待我长大成人,才意识到,这才是我人生中最最重要的财富。

我只想给小孩全部的爱,最多的信任。

我只愿我的孩子善良正直,不需要太聪明太优秀,过豁达开心的人生,无畏无惧地来这世间走一遭、尽情经历这人世间的快乐与悲伤。

11 天堂地狱

一旧友,艺术家,孩子是快上小学的年纪。平日里虽不需上班打卡,却也忙个四脚朝天。认识了很多年,从毕业、恋爱、结婚生子,不常见面,却是一起经历了人生许多重要时刻、困难时会拔刀相助的朋友。

几年前比较热络时,只听说婆婆帮她搭把手照顾孩子,大半时间与小夫妻一起生活。

这婆媳之间琐碎到末末渣渣的事情,也算大家聚会的谈资之一。

朋友性格独立、善良、有些内向,那时她总说,跟婆婆同一屋檐下,要和平共处,只能靠忍耐。

她自嘲“忍者神龟”。

“婆婆”这个形象,那时对我等单身未婚女青年来说,自然是避之不及的。更有闺蜜开玩笑说自己希望将来的丈夫是孤儿,这样就不用面对婆媳问题这个世纪难题。不论怎样,与公婆同住是万万不可接受的。

而婆婆们做出来的奇葩事,说来怕是能做几天几夜的下酒菜。

近日与朋友重聚,自然问起了家里近况。朋友出人意料的说,跟婆婆之间的关系已经亲如母女。

H-O-W?

(听了这话,我原本眯眯小的眼睛瞪大了不少)

道理自然是亘古不变的——婆婆爱儿子爱孙子,妻子爱丈夫爱儿子,两个女人爱着同样的两个男人、同一个家庭,理应相亲相爱,不管各自的方式方法是怎么样的。

“我原本总有看不惯的地方,生活习惯,琐琐碎碎,但她照顾孙子,如此全心全意。老人照顾孙辈,并非天经地义,他们放弃自己舒服的生活,我从心底感激。”

朋友说,她不再是忍耐,现在有了分歧,绝不会上升到矛盾,一笑了之。

婆婆冬天坚持她和丈夫一人一被,因为她怕自己的宝贝儿子着凉。

“天哪!不可理喻!”几年前,一众姐妹简直觉得这个婆婆精神不正常。

“现在我们真的一到冬天就主动分被子盖,还拿这事儿出来说笑。”朋友又拿这事儿出来说,但一切都不同了。

生活中的小事情,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句无心的话,一份让人发笑的坚持,比起一个长辈对家庭真心的付出,算得了什么!

另一个朋友,夫妻闹离婚,已经发展到撕破脸,不管谁对谁错,谁都没落个好。

婆婆帮她带大女儿,从婴儿起,日日夜夜、悉心呵护,连我等旁人看着都羡慕。

如今,两家人闹翻,婆婆的那份付出不再受到媳妇的牵记,而婆婆也只挑恶言恶语来攻击媳妇。

佛说六道轮回,皆在人间。可怜的是他们带着这么多忿恨,现在只怕是在地狱徘徊。

朋友指责老公就是个妈宝,才会这么没担当!

瞧瞧,古往今来不变的道理还有另一说——婆婆爱儿子,妻子爱丈夫,两个女人爱着同一个男人,怎么能和平共处?

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看你自己怎么想。

12 原生(附后记)

香港曾有个艳星叫陈宝莲,未满18岁便在母亲的逼迫下签约拍三级片出道,29岁跳楼自杀。

一位友人说陈宝莲原是上海人,与她小学同班。

“她那时候叫赵静,父母离婚后改叫刘照静。高,瘦,当时不算容貌出挑。有段时间还经常玩在一起,在她家里用枕头互相打闹玩。长大后知道一个很漂亮的香港艳星叫陈宝莲。跳楼死了以后才知道原来她就是赵静。拿来照片细细辨认,才隐约看出当年的影子……”

友人感叹,“人间戏剧,时时都在身边发生。”

的确。

而这件事之所以在十多年后被媒体重提,是陈宝莲当年留下的幼子,如今已长大成人。坊间传言王菲的前经纪人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天后也一直在经济上给予资助。如今,昔日艳星之子已长成翩翩少年郎。

这孩子好可怜,那么小妈妈就跳楼死了……

这孩子好可怜,那么多男人看过他妈妈的脱戏……

茶余饭后的闲话基本是这样的。

然而,

这世界好可悲,五十步笑百步……

这世界好可悲,那么多人活在直男癌晚期……

十多年前,我上中学,不知怎的班上有位同学没有父亲的事被传了开来。我忘了她为什么没有父亲,是父母离异还是早年丧父?大概那个时候就没有搞清楚过。

我只记得回家说了这件事。后来家里人给了我两张电影票叫我邀这位同学放学去看电影。

很多年后,回想这件事,总觉得心中百般滋味。

我们对一个人的好究竟是出于同情抑或是某种歧视呢?

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那个年代被自然而然地归类为弱势群体,一如今天陈宝莲的儿子。

文明已经到了今天这样的地步,我们的社会在某方面却从未进步过。

前几日新闻说一个小学的入学报名,要求父母到派出所开具无犯罪证明。真是笑掉世人大牙!我们的古人孔夫子已经说过“有教无类”,几千年过去了,难道父母坐过牢,孩子不能进入小学接受义务制教育?

朋友的饭局上,一女友口无遮拦问在座的一个男孩子:“你家有离婚史吗?”

言下之意,如果你的所谓原生家庭不完整,那么我绝对有权力怀疑你将来也不会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

恰巧男孩子的父母刚刚离异,场面一度尴尬到冰点。

其实,我们80后、90后这代人,父母光明正大离婚带给我们的痛苦远不及貌合神离的完整家庭,远不及父母念叨“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此类不能面对自己婚姻的失败把罪名扣在孩子身上的不负责任行为。

又或许你成长在一派和睦相亲相爱的家庭中,却难保不是个妈宝或自私至极的家伙,整日盘算着怎样啃老让父母帮着带孩子。

一个朋友,很小的时候目睹了父亲的出轨,后来父母离婚,各自组织了家庭,他随母亲生活。多年过去,他长大了,母亲也有了新的好归宿。

我问他是否还怨恨父亲,他说:“一直以来,我伤心的,只是他不相信我与母亲可以为他带来幸福。我只想给他看看,我现在长成了不错的大人。”

朋友长成了很优秀的大人,开朗又努力,对女朋友也很好,从未恐婚,也从未带着任何恨意生活。

一日跟一位精神科医生闲聊,说起减肥的话题,他说美国现在有一种名为Contrave的新药组合进入了临床,好似是先让人服食一种抑郁厌食的药,再用另外一种药剂治愈这种抑郁症。

这个当作笑话来讲的话题很快就过了。但转念一想,人生本就是破碎的,我们要做的不过是缝缝补补。

小孩子幼儿园的绘本里有这样一本书,叫“It’s Ok To Be Different”——你的肤色种族、你高大或矮小、你身体的健全或残缺、你有两个爸爸或者没有爸爸,都是ok的。

原生家庭的好或坏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自我或错待他人的借口,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足够强大到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谁的人生不留一些遗憾而活呢?外人又何必带着对残缺家庭孩子的偏见成就自己内心那一丝卑微的优越感?

(后记)

此文在网络上发表后,收到了不少反馈,其中不乏斩钉截铁反对的声音。

的确,我们怎么可以否认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呢?而一个人的童年是否双亲健全和睦又是至关重要。

国外很多杀人狂魔都有着不幸的童年,导致人格扭曲。

我自己出生在非常美满和睦的家庭中,父母兄弟,其乐融融。一个好的家庭给人的力量是很大的。安全感、信任感,也直接影响到孩子长大后待人接物的方式。然而,我自己的孩子却从一出生就要在一个只有妈妈的单亲家庭长大,他没有选择,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出生都无从选择。

但是,这个世界所有的事情都非必然的直线。

引用一位读者给我的反馈:

“人生路上会遇到更多际遇,原生家庭的注定是业果,明白、接受、爱它、放手,都不应该被束缚及定型。对自己如此,对别人更应该明白。”

13 清明

好姐妹在朋友圈吐槽,你们扫墓就扫墓,不要搞得像春游一样。

可那扫墓途中整片整片盛开的金黄色油菜花不正宣告着春天正当时嘛?人生好像也是这样,没有全然的苦,亦无完整的甜,快乐搭配忧伤,最下饭。

上海的这个冬天极为漫长,春日迟迟不来,总算在清明时节暖了。

中国人有这么个说法,先人去世的头三年,定要在清明当日去扫墓,于是我总在想,那些墓前的人们,今日是否特别哀伤?

中国人的节气和习俗有时颇为有趣,哀悼的事要集体行动,似乎要在这一日之间,抱团进香烧纸钱,一同哭泣。而烧纸钱的人口里总念叨着“拿去用啊拿去用啊”这样的话,听起来更像自我安慰。

好多年的清明时节不在家乡度过,今年是一定要去给祖先长辈扫墓的。为避开交通的拥堵高峰,选了上周的非节假日,但墓地也是人满为患。

姨母的墓前是早些时候表姐去扫墓留下的残花。

我与母亲每次去总要迷路,十多年了,总不能准确找到,要在墓园里兜兜转转耗费些时间。

这一次也是如此。

隔壁墓前,一个年轻的男子已经在祭扫,他一个人带着个很大的背包,放在地上,认真地在搬弄祭品。

我忍不住偷瞄过去,因为祭品实在丰盛,冷食炒菜、水果点心。那男的摆了又摆,连筷子杯子也仔仔细细放好,真的一副在饭桌上布置餐食给长辈的模样。

那是一个双人墓穴,只葬了一人,应是那男人的双亲之一。

我与母亲拜祭完姨母离开时,那男的还在烧纸钱,不急不缓地。

“你看到隔壁那男人吗,真的是很有心,很孝顺,这年头,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

没想到母亲也注意到了。

没有在正清明的日子拜祭,说明离世已经多年,还能这样用心祭扫,一个人,真的是心中相信,自己那泉下的母亲或父亲可以吃得到他准备的菜肴,用得到他捎去的财物吧。

有个朋友,早先出来聚会时说自己的祖父日前离世了。

“过世时,我正在外面,结束了原先的行程,赶了回来。”

作为旁人,节哀之辞还未说出口,她已豁然地挥手。

“离世前,几乎每天都去陪伴老人走最后的日子,现在离开了,虽然心中哀伤,却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听了这话,心中也为朋友释然了些。

愧疚,才是令人呼天抢地觉得呼吸也要停止的情绪吧。凡事尽人事听天命,也是放过自己。

清明过了,油菜花开,而我们不应只在好的季节过好的人生,而应在有生之年,珍惜每一天。

14 Enjoy your baby

手指不小心被夹到,喊了声“痛”。两岁多的小孩子跑过来模仿着我平时的样子,对着手指又吹又摸,然后给了一个很紧的拥抱表示安慰。

夜里入睡了,听到小孩子的房间传来声音,竟然说着这样清晰的梦话,“我给你摸摸了,你觉得不痛了吧。”

一时之间,心中很暖,眼眶发热。

每一个有幸做妈的,大抵都能感受到这种时刻,也许是有了孩子之后最最幸福的瞬间了。

日前有个很受追捧被热传的帖子,历数做妈之后那“苦不堪言”的日子——整日忙忙碌碌、蓬头垢面、带孩子的日子如同打仗一般,再无人唤你Linda或Cindy,只剩大头妈、豆豆妈。

的确也是没错,排除那些生了不管潇洒做甩手掌柜的,但凡是自己操持家务养育小孩的总不免要面对孩子给生活带来那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无懒觉可睡,一年里可以晚上外出跟朋友聚会玩耍的次数可用一双手数完,等等等等。虽不至于要用“牺牲”这样的字眼,但一个母亲为孩子所放弃的人生种种享乐、事业发展的机会,却是真真切切的。

我们不谈值不值得。见仁见智,不予置评。

不是那种喜欢跟别人细细簌簌说自己孩子有多可爱的妈(至少主观上是这么努力着的),因为也讨厌人家这样。孩子么,不都是天真无邪,自己的孩子不论长得多难看愚笨,总也觉得可爱得心也要融化,有什么好多谈。

可孩子这玩意儿,真是神奇,出生时一个热水瓶大小的婴孩,一天天长大,很快会走会跑会叽里呱啦说很多话,会知道你辛苦你手指受伤,这难道不是生命的奇迹吗?

能够健康平安地活着的每一天,就是生命的奇迹呀。

自从小孩子出生,总时常在想,若说“投胎是门技术活”,他今生成为我的孩子,是否是一个好的选择呢?当然,我们彼此其实都无从选择,我只能尽力做到我能做的,仅此而已。而世上的父母,不都是给了他们能给的所有吗?

有个姐姐总说,做妈的会变得贪心,还未出生时只求孩子平安健康地出生,什么好看难看都是后话。但渐渐地,你发现他似乎有点才华,便起了小小的贪念,送他去学这学那,望他成龙成凤、光耀门楣。

与一位友人闲聊,他说祖辈是那种家底丰厚的人家。

“旧社会你若吃得太多、长得太壮,看着便有点像苦力,所以那时祖母会叮嘱儿子少吃点,文弱书生的样子才似有钱人家的贵公子。”

后来友人移居到美国,发现西方人自小注重锻炼和营养,“长得就是比我们这种文弱书生看上去型格”。

说过笑过后,不免感慨,做妈的哪个不希望子女好,错的只是观念,没有心意。而观念的种种对错,受限于时代、受限于每个人的能力,不应太多责难。

而我跌跌撞撞粗手笨脚之间,却也把孩子带到了会跑会跳的现在,回头看看,这看似乏味辛苦的每一天其实正是因为孩子的存在而变得意义非凡。

孩子刚出生头几天带着他去儿科医生那儿检查,连换块尿布也手忙脚乱,奶水不足一听孩子哭了要喝奶更是心烦。医生检查完送我出病房时跟我说了句“Enjoy your baby”(享受这个孩子)。

一路过来,时常会想起这句话。我们总说,等到他断奶能吃东西了就轻松了、不用尿布了就轻松了、上学了就好点了、再大点你就没那么累了。

好日子,似乎都在那近在眼前却遥不可及的彼时、彼岸。

然而,不管他是十天大的婴孩还是三岁大的horrible three(可怕的三岁),想着今天给他做点什么好吃的、带他去哪个公园打球、为了他长成正直有爱的人而更加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这样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今天,就是最最好的日子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