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故事
孔子仁爱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他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即仁爱。所谓仁爱,就是“爱人”,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孔子讲,“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爱天下之“民”,爱一切人。
孟子恻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同情心,人人都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尊敬我的长辈,还要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还要爱护别人的晚辈)“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要主动地与他人同做善事)
师德宽容
娄师德(630—699年),唐朝郑州原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人,年轻时考取进士,做了江都县尉,后在朝中做了刑部尚书和御史大夫。
娄师德为人宽厚,很有度量,即使手下人冒犯他,他也从不计较。
有一次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临行前,娄师德对他说:“我现在是宰相,你又去做很高的地方官,人家会嫉妒我们。你知道怎样才能保全自己吗?”他弟弟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也不还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娄师德说:“这恰恰是我最担心的。人家拿口水吐你,是人家对你发怒了。如果你把口水擦掉,说明你不满,人家就会更加愤怒。应该让唾沫不擦自干。怎么样?”他弟弟点头称是。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历。
刘宽多恕
刘宽(120—185年),东汉时期华阴(今陕西省潼关县)人。为人有德量,涵养深厚。有一次,他乘牛车外出,恰遇有个人遗失了一头牛,把刘宽驾车的牛认做了他的牛。刘宽默默不言,随即下车步行回了家。过了一会儿,失牛的人把自己的牛找到了,就把刘宽的牛送回来还给他,并且叩头谢罪说:“我很惭愧,对不住你,随你办什么罪好了。”刘宽和颜悦色地说:“世间的东西难免有相像的,容易认错,既然你送还了我,何必还要谢罪呢。”当地的人都很佩服刘宽这种不与人计较的雅量。
后来,刘宽先后做了三个郡的太守官。他办理政务,仁厚宽恕,属下官吏有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打他们,以示耻辱。百姓感念他的德政,渐渐深受感化。
刘宽性情温良,从未发过脾气。有一次,夫人为了试探刘宽的度量,正当早晨刘宽衣冠整齐要去朝见皇帝时,就让侍婢端了一碗肉羹进来,故意弄翻倒在了刘宽的朝服上。刘宽神色不变,仍然和蔼关切地问侍婢:“肉羹烫伤了你的手没有?”
世期义行
南宋时候,有个严世期,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乐善好施。有一年,当地正赶上饥荒,他同村有三家人都生了儿子,怕养不活,都想丢掉不要。严世期听到消息,赶忙送去了粮食和衣服救济他们三家,这三个孩子才被养大。同县有两个老人,一个九十岁,一个七十岁,都是年老有病,孤孤单单没有依靠。严世期知道后,供应他们衣服粮食二十多年,死后还给她们买棺安葬。他的同乡严宏、潘伯等十五个人,在荒年饿死了,尸体没有人收殓,严世期就买了棺木,把他们安葬了,又收养了他们留下的孩子。后来,当地县令将这些事上奏朝廷,朝廷就派人在严世期家门口挂了一块匾,上书六个大字:“义行严氏之闾”,还免了他家的工役,又免了十年的租税。
士谦好施
隋朝时,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姓李,名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今河北省赵县)人。他从小就没了父亲,等到母亲也去世了以后,他就捐出自己的家宅作了寺院,并立志不去做官。
李士谦继承了祖上巨大的遗产,家中很富裕。可是他的生活,比穷人还要节俭,穿的是布衣旧衫,吃的是粗茶淡饭,心里想的都是如何救济那些无衣无食的穷人。
有一年饥荒,很多同乡无法生活,李士谦就拿出自己家中的数千石谷子,借给就要断粮的穷人。到了第二年,因为还是歉收,上年借谷子的人都无法偿还,就到李士谦的家中去道歉。李士谦招待他们在家中吃了饭,又当众把乡人们借谷子的债券全都烧了,对他们说:“我家中的存谷,本来就是预备救济大家患难用的,并不是想囤积赚钱。现在你们的债务已经了结,希望你们不要再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