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少年漂泊求学路

为时代放声歌唱:贺敬之传 作者:丁七玲 著


第二章 少年漂泊求学路

1.找学校去

贾汪火车站,一大群背儿牵女的难民焦躁地等待火车的到来,四名身穿军训服装的少年和一个年纪稍大些的青年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对远方的憧憬,他们就是贺敬之和他的四个伙伴,准备搭乘火车前往湖北。

火车虽然晚点到站,可总算来了,看到已挤成沙丁鱼罐头般的车厢,大家傻了眼:怎么上车啊?急中生智,五个身手灵敏的年轻人抓着把手爬到车厢顶棚上,总算搭上了火车。

车厢外的乘客没有安全保障,为防止小偷趁乱作案,其他四人把身上的路费都交给最壮实的陈德秀保存。贺敬之恋恋不舍地从衣角取出临行前母亲缝进去的五块钱——那是家里仅存的财产,他脑海中闪过父母殷切期待的目光。前路迷茫,不知自己能否顺利找到母校?

火车蜿蜒前行,饱受摧残的中原大地和在田间地头辗转逃难的衣衫褴褛的同胞尽收眼底,贺敬之深感战争带来的苦难。

火车在徐州暂停补给,他们下车去难民收容所领取一份干粮,接着乘车继续前行,经津浦路、陇海路前往河南方向。快到河南漂河附近,天色渐晚,突然爬上来几个手持匕首的歹徒,他们扫视着车厢顶上的难民。和其他衣衫褴褛的难民相比,贺敬之他们五个衣着更为整齐一些,其中的陈德秀还背着一个包袱,看着像有点儿货。

歹徒们手持匕首向他低喝道:“把钱交出来!”

师生五人怎能屈服,那是他们的路费和救命钱啊!他们咬牙顽强跟歹徒搏斗着。厮打过程中陈德秀被打下火车。其他四人焦急地喊着陈德秀的名字,只听到风中隐隐传来的呜咽声。

“怎么办?”他们乍遇突发事件一下子懵了,这时老大哥任宝善决定,大家到前面的小站点下车,去寻找陈德秀。

四人下车后急忙回转,沿着铁轨一路小跑,嘴里喊着陈德秀的名字。找了好一阵子,终于在不远处看到一瘸一拐的陈德秀向他们走来。看到赶来的伙伴们,陈德秀委屈地瘪着嘴抽泣着:“我差点就摔死了,幸好被铁桥栏杆挡了一下……”

看到他身上、脸上全是摔破的血痕,大家都很心疼,连连安慰他。相互搀扶着,他们走回刚才下车的小站,又等了好一会儿,才爬上另一辆南行的平板列车,继续中断的旅程。

到达汉口车站后,他们挤入拥挤的难民队伍中,买到了前往均县的船票。第二天一早,师生五人登上汽船逆汉水而上。前面就是母校了,压抑不住欢喜的心情,他们叽叽呱呱地畅谈起未来。

他们的口音引起船上一位军人的注意,攀谈后得知,此人也是山东老乡,要往郧阳军中就职。乍听乡音,几个人都很激动。这位军人与准备从军的任宝善老师尤其投机,相谈甚欢。

途经一个叫钟祥县的小地方,汽船中途停泊、补充淡水,大家纷纷下船寻找落脚之地。贺敬之他们来到一个小店,老板娘看到他们身穿脏兮兮的军训服,陈德秀的脸上还有一道道的血痕,以为他们是逃兵,就报了警。他们差点被地方保安抓起来,幸好在船上认识的那位军人赶来做了一番解释,才得以脱险。

在襄樊,贺敬之他们与任宝善老师依依作别,四个少年经过一路波折坎坷,终于到达目的地均县,思念已久的母校近在眼前。

1938年秋至1946年,合并入国立湖北中学的兖州简师,虽地处鄂西北的小城,师资力量却非常雄厚,起用的大多是原湖北省高的班底,名师汇集,诲人不倦;学生也是优中选优,不仅学习成绩优良,而且思想活跃。学生们组织“读书会”,创办壁画墙报,演出很多抗日救亡话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