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月 因为敬惜,所以有涌流的回馈
一 巨大背景
即使是写极其微小的对象,心中也要有潜藏的巨大背景。地理的背景。民族的背景。历史的背景。人类、地球和宇宙时空的背景。这样,你所落墨的对象,即使微小,本质也是巨大的,富有力量的。
“我看见了亚洲的表情。”一位年轻的中国电影人说。
由此话,想到:诗人海子的亚洲和太平洋。
内心深处,需要存在大的东西。
长期蜗居于褊狭地方的写作者,因为此点容易缺乏,所以需时刻警醒。
二 一个汉语作家的“写”
谁在写?个人。我。
用什么写?汉字。
写什么?写作资源。人的内在和人的外在,以及,内在和外在的联系。
怎么写?写法。技术。
优秀的写,是什么样的?形式。内涵。
三 母语:汉语
我在逐渐强烈地感受到母语:汉语。
四 因为敬惜,所以有涌流的回馈
汲饮汉语之美。
是的,汲饮。汉语之美是甘凉丰沛的山泉,可以汲——饮。
每一个汉字,追溯其源头,都充满山河的气息,植物的气息,星辰的气息,祖先活动的气息。
汉字是纷繁世界(物质、精神)象形的转述和凝定。色彩、音响、动作、情感,都涵纳于简洁的笔画之中。
拥有汉字,感觉幸福。
想到中国古老的传统:敬惜字纸。
因为敬惜,所以有涌流的回馈。
五 气感强烈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东坡先生此语,给予我以强烈气感。
六 垫
一本墨青色封皮的崭新笔记本,开始使用,写作我的《烧制汉语》。
翻页过来,左侧太薄,书写不顺,遂用法国哲学家让·波德里亚(1929—2007)的书《冷记忆1980—1985》(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垫之。
七 语言之马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说:“‘驱策’你进入诗歌或文学的是语言,是你的语感,而不是你个人的哲学或政治,甚至不是创作的冲动,或青春。”十分认同。
布罗茨基的另外两句话也很有意思。
A.“散文作家若缺少诗歌创作经验,其作品难免冗长和华而不实。”
B.“人们不知道当诗人转向散文写作时诗歌蒙受的损失,但是,散文因此大大受益却是毫无疑问的。”
八 苏东坡和辛弃疾
苏东坡(1037—1101)写过《赤壁怀古》,辛弃疾(1140—1207)写过《赤壁》。由此同一题材,很容易看出两人之异。
东坡此词结尾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稼轩此词结尾是:“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悲天地,为予窄”——英雄困顿无路,稼轩硬顶硬撞,这是典型的外家拳法;“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面对现实压迫,东坡则如太极高手,轻轻侧身一捋,迎面撞击而来的强大力量便顷刻化解。东坡从来是人生问题的化解高手。
九 笛:烈烈男儿之气
而个人仍爱辛弃疾。
中国传统写吹笛,一般都是此种主流情状:或“短笛无腔信口吹”,或“晚风拂柳笛声残”。
而辛弃疾写吹笛,一洗传统,震出新声:“一声谁喷霜竹”;“长夜笛,莫吹裂”——“喷”与“裂”,烈烈男儿之气,扑面而至。
一〇 “一整套的个人风格”
字——句——标点——段落——章节——文章——书籍。“一整套的个人风格。”
一一 武功高手
辛弃疾常读常新。
他看透过去:“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他也看穿未来:“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常常以口语成词,如“有个尖新底,说底话,非名即利。说得口干罪过你。且不罪,俺略起,去洗耳”(《夜游宫·苦俗客》)。
常常以引用经典、典故成词,如“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常常以童话成词,如“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确是具有突破之力、开创之功的诗人。他或友好,或藐视,或践踏一切既成艺术法则,如武功高手,进入了自由之化境。他具有极强的消化能力,万物皆为我词所备、所用。执笔在手,举重若轻,墨笔犁开的语词浪花,时时给人有信手拈来、烂漫天成之感。就我个人而言,中国古代诗词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活泼泼的个人形象。
“白发多时故人少”;“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均是天才之句。
一二 毁和誉
即使是伟大作品,阅读后的分歧也是如此之大。
譬如针对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的《尤利西斯》,福克纳(1897—1962)至为推崇:“应当像识字不多的浸礼会传教士看《旧约》一样,要心怀一片至诚。”而博尔赫斯(1899—1986)则宣称:“我认为《尤利西斯》是乔伊斯的一个失败。读他的书,我们只能看到人物的细枝末节,但是,却无法认识这些人物。”
评论任何一个对象,毁和誉总是互相伴随。所以,一个作家的写作,听从自己的内心就已足够。
一三 4000个汉字,一个汉语作家的全部
《说文解字》收汉字9353个;《康熙字典》收汉字47035个;《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收汉字16534个。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
《周易》全书18437字(不含标点,下同),用字量1257字;
《老子》全书5635字,用字量816字;
《论语》全书16114字,用字量1365字;
《孙子兵法》全书6150字,用字量768字;
《孟子》全书37244字,用字量1897字;
《庄子》全书67495字,用字量2925字;
《淮南子》全书132932字,用字量3904字;
《史记》全书580171字,用字量4832字;
《红楼梦》全书729636字,用字量4426字;
李白990余首诗作,用字量3560字;
杜甫1500余首诗作,用字量4350字;
白居易3000余首诗作,用字量4600字;
《毛泽东选集》1—4卷,用字量2891字;
《孙中山全集》,用字量2673字。
国家语委曾经公布的常用汉字数量是3500个,其中,2500个常用,1000个次常用。
看来,4000个汉字,就是一个汉语作家的全部。如此公平,都是4000个汉字,就看你创造出怎样的世界。
一四 语言辨识度
李白豪逸,杜甫沉郁,白居易晓白,李长吉诡谲。无数人共用着三四千个汉字,但在优秀作家那里,他们就有功力能够在这公用的几千个汉字身上,深深烙上各自鲜明的个人印记。
此,即为“语言辨识度”。
一五 判断分明
一个作家的信念、操守、沉默的力量以及内心对理想的执着与捍卫,在真正的读者那里,很容易判断得到。
同理,某些写作者满溢的自骄、拙劣的花样、虚弱的内心以及油彩涂抹的表情,无论怎样掩藏,也如在光天化日之下表演,令人失笑。
一六 语言变化如此巨大
对抗通用的公共语言,寻找属于个人的独特语言。
从《论语》,到《水浒传》,再到当代汉语文学,虽然仍是那数千个汉字,但显而易见,语言的变化,是巨大的。
一七 曹操英雄观
曹操(155—220)与刘备(161—223)“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饮酒之时,曹操遍议天下英雄,所述英雄观令我印象深刻。
曹操云:“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
做文学者,亦当有此英雄心。
一八 半埋于泥尘之中的铜雕
当代汉语的境遇:犹如半埋于泥尘之中的铜雕。
写作者的使命之一,就是洗净铜雕,让每一个汉字充分显露出它的能量,包括气息、色泽、味道、质感。
不,不仅是让其显露,甚至还要赋予。
一九 毛泽东的“俯视”
毛泽东(1893—1976)热爱“俯视”。他有自己内在的独特视点。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等。
毛泽东“形象思维”的特征是:大,宏观,气吞千古。确实超迈常人。
丑月 蓝色星球上面
二〇 全新的“孤悬”与“寂寞”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的段落:“太空中见到的地球壮美得令人窒息,但当你背向它的时候,一种莫名的孤独却会瞬间攫住心灵。曾经,和平号空间站的一位美国宇航员在出舱执行完任务后,面对着蔚蓝的地球和茫茫宇宙竟然走火入魔,悬在舱外久久不肯回来,指挥官不得不派人把他强行拖回。事后,这位美国太空人解释说,当他回头看到天地相连的景象时,突然感到自己是如此渺小,一瞬间,仿佛思想和行动都被冻结了一般,不由自主地便想留在那个无边无际的空间里。”
这是一种只有现代人类才感受到的全新而深刻的“孤悬”与“寂寞”。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也失却至高无上的地位,宇宙中至少存在1000亿个星系,而原以为浩瀚无垠的银河系,也不过沧海一粟,只是众多星系中的一个……
人的本质的虚无感,由此产生。
二一 局限
以前在某篇短文中曾经写过:太平洋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张巨大、蓝色书桌。
现在思之,这还仅仅只是一种“地球视角”。
若从宇宙角度审察,这张书桌,依然只是“渺沧海之一粟”。
二二 云南东巴纸
土法所造的云南东巴纸,让我看见中国纸的亲切前世。初视粗糙,细辨之下,却细致、精密。特别是成品纸页中清晰混夹的丝缕植物纤维,让我嗅到了凝定着的自然(植物)和人(制作者)的呼吸。
人类发明的纸和文字,记录了人——星空下此一生物——全部的内心。
二三 释名
沈从文(1902—1988)。“从文”这股宿命的力量,拉着这位早年从武的湘西青年,回到“文”的路途。文似乎是弱的,沈从文似乎也是弱的,但这位由楚地贡献给中国文学的伟大作家,却是以柔弱克刚强的典范。是南方的水赋予了他智慧。他以文的如水柔弱,抵抗着命运与时代的莽撞刚强。最终,他是胜者。“亦慈亦让”,是他的形式,“不折不从”,才是沈从文这个人的真正内核。
郭沫若(1892—1978)。沫若即若沫。水上的泡沫,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洪流里,都是安全的,显眼的——但是,随波逐流的泡沫,终究是轻浅的。
郁达夫(1896—1945)。郁与达,一对矛盾。时代境遇与个人情感之郁,对世情人生的练达和通达,在这位浪漫感伤的浙籍作家身上,交相纠缠。正是在郁与达这对矛盾中,“郁达”之“夫”度过他的一生。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大海所生的儿子,所以,他是“海子”。难怪,“太平洋”这个很难入诗的名词,也成为他诗歌的关键词。他是太平洋的儿子。他年轻的死,也与海有关:他选择了大海之侧的山海关,自主结束了自己在俗世的呼吸与心跳。
昌耀(1936—2000)。盛大、耀眼的光芒。可以判定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昌耀的光芒,还会越来越强劲。不过,强劲光源的背后,总是漆黑的。漆黑之中,昌耀,这个男人的肉体之上,布满了锈蚀和伤痛。
鲁迅(1881—1936)。迅,按现在的理解,是尖锐的速度,不光仅指鲁氏(周氏)文风,还暗含生命的短促。从汉字的原初意义来辨析,迅,《说文解字》释“疾也”;而“疾,病也,从疒,矢声”。要之,迅,即病来如箭之意。一代文豪与战士的英年早逝,尽在“迅”中?
二四 激动
汉语之中,已经诞生了《周易》《老子》《论语》《庄子》这些伟大著作,已经拥有了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这些伟大诗人,这令人激动且备感鼓舞。
二五 幻象和幻感
诗贵主观。具体来说,诗美之源,我以为,在于诗中的幻象和幻感。
幻象可细分成:幻视、幻听、幻嗅、幻触、幻味等。
“鬼灯如漆点松花”,“灯上我恍惚遇见这个灵魂/跳上大海而去”,这是幻视。
“羲和敲日玻璃声”,这是幻听。
“黑暗的沙漠布满盐的气息”,这是幻嗅。
“她的目光是坚硬的”,这是幻触。
“乡野的秋天,有烤玉米的焦甜”,这是幻味。
诗中的幻感,是指独特的、个人的主观感受。如:“黎明以前的深水杀死了我”;“漆黑的夜里有一种笑声笑断我坟墓的木板”。
幻象和幻感,只是技术、形式层面的东西,运用它们的最终目的,是展示情感,表现所写对象本质的真实。
二六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
读曾国藩(1811—1872)文字,服膺处众。如:“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等等。曾氏其人,确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在十九世纪的集大成者,真正所谓既是“办事”人,又是“传教”者。
近世卓绝人物对湘人曾国藩的评判,允为解人之语。
梁启超(1873—1929)评曾:“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泽东评曾:“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蒋介石(1887—1975)评曾:“曾公人格乃国人精神典范。”
人言曾氏:“曾公貌之过人处,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而绝有光,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二七 博尔赫斯的汉语气息
“他曾计划要到中国去。”博尔赫斯遗孀在答记者问中透露(“孀”,一个女子遭遇人生霜雪)。
博尔赫斯,我很惊讶他的作品转化成汉语之后,依然在字里行间保留有作家个人这么强大的气息。
二八 默读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重温李白(701—762)。
二九 蓝色星球上面
我们的地球。
年龄:46亿年。
平均半径:6371公里。
赤道周长:40075公里。
表面积:5.11亿平方公里,其中约71%为海洋。
内部灼热,地核温度为6880℃。
我的脑中,深刻着一幅从月球上拍摄的地球照片:一颗美丽、微小的蓝色星球,孤独无依地,悬浮于漆黑的宇宙之中。
在这颗蓝色星球上面,有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有人的哲学、艺术、爱情和种种的梦想。
三〇 一部自沉的汉字册页
繁茂吐香的植物。美丽皎洁的人。梦幻般的河流。各种各样的神灵。
这是曾经的南方的现实。
一部刻满汉字的册页,穿越人事与时光的混沌区域,缓缓地,自沉于植物的香气和水流之中。
三一 中国思想的本质特征
中国思想的本质特征,是变化和关系。
“变化”,即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的变化,都可用阴阳的盛衰消长、互相包孕来概之。
“关系”之说,最显著地表现在“五行”的相生相克上。五行,即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的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和物质特征。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三二 中国文化三大宇宙
中国文化研究、探索的领域,私人以为,主要包括三大宇宙:
自然宇宙,如风水、星占;
身体宇宙,如中医、太极;
人事宇宙,如伦理、政治。
三三 “滚滚”
“滚滚”,字形即代表意义,看到这两个汉字,就使人如见黄河长江的汹涌之水。“汉字几乎还是一种完全未开发的材料。”(杨炼)
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表征,又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之本身。
三四 一本等待挖掘的书
黎明
上昼
正午
下昼
黄昏
午夜
——六个章节的标题,是否可以构成一本书?一本等待我去挖掘出来的全新之书?
黎明:初醒。萌芽。一切都有可能的开始。
上昼:缓慢而热度渐强地进入情节。
正午:燃烧。阳光炽烈。巨型战争般的高潮段落。
下昼:赤红的铁。虽然在它的内部,已经开始了冷却的程序。
黄昏:连死亡也显得无比温柔。
午夜:浓黑。不见星月。就在这样的浓黑之中,又在酝酿着全新的开局。
三五 “割舍掉”的内容
意大利导演费里尼(1920—1993)在其电影《罗马》(1972年完成)中“割舍掉”的内容有:
“我们本想拍一场关于夜游的戏;一场罗马对拉齐奥的足球比赛,一个球迷打赌输了得潜水到英雄广场上的喷泉中……关于罗马的女人;关于罗马的夏季风和云……”
“我曾想到要在片中插入一些看起来出自无心的静止画面,幻灯片式催眠的停格:罗马如画的街景、有大喷泉的小巷弄、被庞然阴影切割的庄严大楼荒芜的景象、悲怆但精彩绝伦的废墟、在白天交错的明亮中或夜晚淫荡的紫红中所撷取的影像;无声、没有意义、神秘的画面;动人心弦的非人之美。”
所以,尽管影片已经拍完,在费里尼心中,“我却有连主题都还没碰触到的奇怪感觉”,“罗马,依然纯洁无瑕,跟我拍的关于她的这部电影一点也不相干。我还想拍另外一部,其他的关于罗马的故事。”
所有的对于某个地方的描绘与呈现,都是主观。一千个不同的创作者,就有一千个不同的“罗马”。所以,尽可以自由表述。
你就是你要表现的对象。不管不顾公众的个人。破除一切禁锢的自由。
三六 曹操·曹丕·曹植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的慷慨雄豪之气,于此毕现。这六行诗句,是处在一个想象中的高位写出,“姿貌短小”的曹孟德的君临之风,猎猎有声。
到其子,文字之气出人意料地急剧变弱。试看曹丕(187—226)之诗:“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燕歌行》)再看曹植(192—232)之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七哀》)曹氏兄弟以堂堂男儿之身,竟不约而同地喜用女性视角。
上述父子三诗,都关涉到风,而气局之异,明眼人自可立判。曹操文字也多感伤悲凉之绪,但他的感伤悲凉中始终挟裹有一股振强之气;而其子,则一味沉溺,毫无崛起。有魏一朝,为何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年寿命(220—265),从曹氏父子殊异的文字之气中,似乎可探原因。
三七 感受中国
鄂豫交界处的太白顶,是地理上和秦岭一起,分辟中国为南、北两部的桐柏山之主峰。
立于巨石裸露的太白极顶,劲风拂膝。个人此刻的视野里,北望,中原浩茫;南眺,楚湘连绵。身侧,有寺曰云台;寺畔,有井为淮井(淮河真正发源处)。群山如波稳固,白云峥嵘翻卷。感受中国。
寅月 我用词语的幻觉……
三八 徐霞客的文字功夫
去江阴前辈徐霞客(1587—1641)故居瞻仰。故居天井内,犹存霞客当年手植罗汉松一株,历四百余年,一人已经无法合抱。
归后翻《徐霞客游记》,醒目之句不断跃入眼帘,如:
础石犹伟,已犁为田。
烧枝炙衣,炊粥而食。
山花红紫斗艳,山木干霄。
以所携兰花栽小峰间石台上以供佛。
是夕,始睹落照。
巨室鳞次,大聚落也。乃市酒于肆而行。
对照现代汉语,霞客前辈笔下之文,新鲜、传神,又简易、通俗。此文字功夫,令我心服。
三九 想象过即发生过
“魔幻现实主义”的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这样对自己说过:“凡想象过的,都发生过。”
四〇 两个人说
“在每个词的深处,我参加了我的诞生。”(阿兰·博斯凯《首篇诗》)
“我有我的护身符:语词。”(亨利·博斯科《风光与景色》)
四一 学习罗布-格里耶
“他的作品始终是围绕着一些画面——记忆、性、梦、巧合、中断、空白、差异、重现或其他不明之物。”
从阿兰·罗布-格里耶(1922—2008)那里,我学习到反叛,学习到组合、拆散或拼装文字,学习到强烈个人化的表达,学习到坚定果敢的自由。
四二 古老的心态,遥远的心态
一位我尊敬的师长、作家给我来信:
“要沉着气,慢慢来,对于艺术而言,这是一个尤其需要慢的年代。需要古老的心态,遥远的心态,需要凝视和专注。”
字字,应镌刻于心壁。
四三 汉字使用三层面
虽然是同样的三四千个汉字,但是不同的人使用它们,效果却如同云泥霄壤。
私人以为,汉字的使用可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记录交流层面,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层面;
其次是审美层面,如何把汉字用得舒服、用得好看;
再者是创造层面,用似乎普通的汉字,凭一己之力,创造出一个自我的、崭新的世界,这是使用汉字的最高层面。
四四 字见其人,字见时代
我于书法,心慕鲁人颜真卿。颜真卿(709—784),字清臣。真卿,清臣,名字如其人,真正的奇伟清真君子。
颜氏是“一变古来成法”的开风气者。东晋以来主流的清俊妍美书风,被他突破,颜氏之书,带来了具有盛唐神貌的刚健雄厚、雍容壮伟的新书风。
字见其人,字见时代,在颜真卿身上,最为典型。
颜真卿一生忠烈悲壮,浩气冲天,其人不只为文,其迹更近于武。安史之乱时,曾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叛军,被推为盟主,率兵20万,挫败安禄山进攻潼关的计划。公元783年,年逾七旬的颜真卿,被派前往叛军李希烈部劝降,遭囚不屈,终被李希烈缢死。他的书法,正大厚实而刚健雄伟,恰如其人。欧阳修(1007—1072)赞之:“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此乃字见其人。
丰润雍容、庄重正大的颜体书法,恰好又是唐朝时代精神之体现,一人之书,承载了有唐一代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观念。此乃字见时代。
苏轼如是推崇颜氏书法:“故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四五 东坡作文秘诀
东坡晚年被贬海南儋耳时,有江苏江阴人葛延之者,不远万里,“绝海往见”,从东坡游。东坡感其诚,遂教之作文之法:
“譬如市上店肆,诸物无种不有,却有一物可以摄得,曰钱而已。莫易得者是物,莫难得者是钱。今文章,词藻、事实,乃市肆诸物也;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东坡的作文秘诀。事见南宋无锡人费衮所著《梁溪漫志》。
四六 他
众声喧嚷之世,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愿意远远地,一个人。
四七 “一切都存在于我自身之中”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印象深刻于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1931年出生)处女诗集的书名。
因为孤独,谷川热爱沉默,他说:“语言属于人类,而沉默则属于宇宙。沉默中蕴含着无限的力量。”
某次访谈中,谷川与访问者的一个问答,我认为击中了诗人与诗歌写作的奥秘。
问:如果让您把自己比喻为草原、沙漠、河流、大海、荒原、森林或天空,您认为自己是什么?为什么呢?
答:打个比方说,一切都存在于我自身之中。
四八 三人
王国维(1877—1927)说:“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车前子(1963年出生)说:“不伦不类的另一个说法或许就是天马行空。”
高行健(1940年出生)则热爱“自成主张,自有形式,自以为是”。他阐释自己的《灵山》一书:“把游记,道听途说,感想,笔记,小品,不成其为理论的议论,不像寓言的寓言,再抄录点民歌民谣,加上些胡编乱造的不像神话的鬼话,七拼八凑,居然也算是小说!”
四九 灵山慧语
如下“灵山慧语”,可时常默念,日日自省: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五〇 我用词语的幻觉……
“我用词语的幻觉……”这是兰波(1854—1891)在《地狱一季》里说过的话。在阅读中遭遇此行文字时,内心有触电般的一震,感觉这是神授的沟通。
“幻觉”,这是兰波诗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这既是他的创作原则——其诗歌生涯的终结之作《灵光集》是“幻觉”原则的天才实践,又是他进行诗学评判的可称为是唯一的标准。
兰波自述:“我认为应该成为幻觉者,使自己具有幻觉的本领”;“我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成为幻觉者”。他以此标准,评判着周围的重要诗人:拉马丁“有时是幻觉者,但却被古老的形式捆死了”;雨果“过于固执,但在他晚年的著作里仍然表现出幻觉的才能……《晨星》一诗差不多可以说明雨果在幻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波德莱尔“是第一流的幻觉者,诗人之王,真正的上帝”。(以上引文均见1871年5月15日兰波致保尔·德梅尼信)
“幻觉”,因为这个概念,我确信,我和兰波的手,越过百年时光,握在了一起。
五一 残雪
残雪(1953年出生)是当代中国作家中少见的、专心开掘“内在世界”的探索者。她的决绝、自信和人类眼光,令人尊敬。她的如下自述,可以见其写作特点:
“对自我挖掘越深,通道就越宽,世界才越大。”
“我追求的是那种非理性的、狂想或冥思的极致。”
“全身心地沉浸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有点奇怪的时间与空间里头,让笔先行,让自己所不知道的主题自行展开,让自己控制不了的结构自动形成,让每一个词携带另一个世界的神秘气味。”
不过,残雪也并非是完全的“自动写作”,她同样没有舍弃理性:“我的小说是潜意识与理性合谋的产物”;“本能地采用了理性的方法来写非理性的小说”。
五二 两镜头
暮色旧瓷碗里清亮的酱油汤。
破败的灰砖墙旁,一树孤独怒放的白紫泡桐花。
——江南县镇的春天?
五三 破译
沿着笔画的象形根须,感受汉字秘密承载的宇宙人生信息。
五四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对比
美国的伊哈卜·哈桑所列“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差异,可给写作者提供方法论上的启发。兹举我感兴趣的几例(前:现代主义;后:后现代主义):
向心——放射
整体化——解构
文类/界限——文本/互涉文本
附属结构——并列结构
读解——误读
所指——能指
宏大历史——微小历史
类型——变体
确定性——不确定性
卯月 江南的父性
五五 重温
重温里尔克(1875—1926)的话,还是这么好:
“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
“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不够做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因为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
“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走向内心’,长时期不遇一人——这我们必须能够做到。”
“它们炫耀一种近似的艺术,实际上却否定了、损伤了艺术的存在,如整个的报章文字、几乎一切的批评界、四分之三号称文学和要号称文学的作品,都是这样。”
五六 江南的父性
江南这块地域的大海元素,长久以来,被人严重忽略。人们见惯的,是其内部的杏花春雨和小桥流水;而那股不停地拍打、摇撼着江南东部边缘的伟大、磅礴的大海力量,则被严重忽略。
他们看不见的,还有火,独自映耀过黑夜、映耀过我,并源源诞生出南国汹涌陶器的灼烫火焰。
被遮蔽的,还有江南的质朴、坚毅与深邃,还有虽饱受磨难、历尽沧桑却始终呈现的生命的勃勃尊严。
江南的父性,或许,我正在写出。
五七 封底的话
黄永玉(1924年出生)在其新著《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的封底,写有这样一句话:
“文学上我依靠永不枯竭的古老的故乡思维。”
五八 雪狮
位于呼和浩特市区的大召(无量寺),气场古老而强劲。
置身于银佛与盘龙的深幽寺内,我深深钦慕于藏传佛教中雪狮的寓意:勇猛,以及,智慧。
五九 一座镇
乘公共汽车去一座小镇。空旷幽暗、只回荡狼狗吠声的茧站。石头缝隙间长满绿草的驼背石桥。已改作私人作坊、有三两老妇在静默地折着纸锭的昔日寺院。已经污染但仍有串条鱼灵活游动的弯曲河流。偶见的丛丛盛放的油菜花和蚕豆花。泡开水的蹒跚老人。在木门内埋头做作业的鲜艳女孩。寂静午后……
这座江南小镇,在我的直觉中,藏满了无数故事,潜存着一本本未被写出的书。
六〇 中华经典的篇幅
《周易》,约五千言(限《周易》本经);
《老子》,约五千言;
《论语》,约一万六千言;
《孟子》,约三万七千言;
《庄子》,约六万七千言。
总计约十三万言,即为中华文化之儒道源泉。
六一 火焰和大海
就个人而言,江南滋养我的两大元素是:火焰和大海。
六二 江南市镇的神秘
“我进入空无一人的老屋,碗橱里的碗碟还在微微晃动,木门上留着推门时留下的湿手印,似乎刚才还有人在这屋子里,听到我进来就放下手头的活匆匆隐退了。我跑过一间又一间的屋,想追赶那个隐退的人,想看看他(或她,或它)到底是谁?可总觉得那人就离我一步之遥,而在我进入他的空间之前,他又进入了另一个空间。”
友人、作家马汉记述的少年之梦。深含有一种江南老旧市镇的神秘。
六三 冷冰川语录
读冷冰川(1961年出生)的黑白作品,直观印象是精微纷繁;穿越直观印象,随之感受到的是洁净通透;再仔细凝审,就会发现这些作品的真正内质:清澈的至简。以纷繁写至简,内涵和张力由此产生。
我热爱的冷冰川语录:
“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艺术最大的秘密就是爱与赤子之心。”
“用一幅作品证明自己的一生。”
“我就是为了背叛规则才热衷于创作的。”
“一切从零开始,尽情地表现你自己。”
“中国文化艺术,人多的地方,最少艺术。”
“艺术里的‘大多数’永远是错误的。”
“一万个时髦也抵不到自己的一个微小的世界。”
“无所畏惧。”
六四 “大体量”作家
我心目中的“大体量”作家有:莎士比亚、麦尔维尔、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兰陵笑笑生、乔伊斯、哈代、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紫式部、陀斯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等等。
应该经常翻读一下这些“大体量”作家的作品,以领略气场,体悟精神的强力,感受“文字建筑”所达到的雄伟与恢宏。
六五 高晓声的话
友人、无锡籍作家李鸿声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和常州籍作家高晓声(1928—1999)在一起时,高说过的一句话他至今清晰:
“20年之后,苏南的土地,要到水泥板底下去找了。”
目视今日,不得不承认,这是作家的洞见。
六六 “珍惜造化这个最大的老师”
在一本地方内部小刊物上,读到如下一段有关书法的话语,深觉说得好:“书法中最珍贵的是自己的面目,不是单纯地跟古人学技法,不能亦步亦趋,不能跟风。自己的东西不珍惜,那就是对不起天地这个最大的老师……自己是什么?是慢慢地与天地中的大德栉风沐雨而来的,是从潜移默化中来,跟着血液长出来的,一个人到了成年之后,能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就说明这个人是否珍惜自己,是否珍惜造化这个最大的老师……”
以上所说,其实何止书法!自我。造化。学习。风格。血液。珍惜。艺术领域的这些概念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值得探究。但获得“自己的面目”,应为所有领域艺术家的最终追求与成熟标志。然而,绝大多数的艺术学习者,终其一生,也没有获得自我面目,这是因为,他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只知“进去”,不知“出来”;更为深层的因素,诚如上述,是他没有“珍惜自己”,没有“珍惜造化这个最大的老师”。
六七 个人理解的汉语特性
首先,汉语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为什么说汉语是有限的?因为汉语的主要载体汉字是有限的。而用有限的汉语,即能够对一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极其详尽精微的描绘,在此意义上,汉语又是无限的。
其次,汉语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说汉语是具象的,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承载汉语的汉字,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是具象的;二、如前所述,汉语能够对一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具象的描绘。说汉语是抽象的,是因为,诉诸于视觉和听觉的汉语,就像其他任何一种语言一样,终究无法代替语言所指的对象本身,所以汉语的本质是抽象的。不过,这种抽象性反而更加完善了汉语的具象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汉语具象性和抽象性的巧妙融合。
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所以,汉语是非常富有魅力、具有强大表现力的一种语言。
用汉语写作的人,是有福的。
六八 江南的大海元素
再说江南的大海元素。我识见了大海灌注给江南的气质和空间。我独自沐浴并受熏于此。蓝色大海,它的局部柔弱而顺从;它的整体,浩瀚且具无人、无物能挡的巨大力量。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它的颜色,由此成为了我们所置身的星球的表征。
黑暗中的大海,平静,却内力骇人。
我热爱这种大海。这是武艺和文字的最高境界。
六九 《楚辞》关键词
“楚”,双木下面一足,《说文解字》释为“丛木”。从直观的字形来看,楚,即为一方有人活动,充满草木的地域。
我读《楚辞》,觉其中之关键词,无外有三,即:植物、水、人事。
七〇 书法:毛泽东与蒋介石
比较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笔迹特征,很有意思。
毛蒋书法,差异若云泥。毛氏书法,正如“润之”二字,浪漫奔放;蒋氏书法,则可用“中正”来判,现实守矩。毛高蹈飞行;蒋脚踏实地。毛汪洋恣肆;蒋静影沉璧。毛笔走龙蛇,舍我其谁;蒋刚峻内敛,严谨有度。毛之字,突出的是一位诗人;蒋之字,显影的是一位儒者。
字如其人,信然。
七一 复苏
红色火焰照耀,使沉睡的记忆复苏。
七二 土地庙联
在江苏高淳漆桥老街,看到一座土地庙的对联:
土会生百福,
地能纳千祥。
既生,又纳。敬重并崇拜承载我们的土地。
七三 人间缩影
一个优秀的写作者,是将自己的故乡,视为人间的缩影。
辰月 明月在我们头顶
七四 四大菩萨
佛教四大菩萨为: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友人、作家马明博借四大菩萨之名号,来说明为文之道,甚恰切。
文殊:为文要“殊”,要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观音:为文者应观听世音,世音包括自然和人生之音。
普贤:文章的终极功能之一,是普及贤理。
地藏:大地,含藏一切,包容一切。写作者应脚踏实地,从大地汲取智慧和前行的力量。
七五 “破”之三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杜甫此句中的“破”字之义,杨义(1946年出生)的解释,允称全面。
“破”之第一层意思,是破烂之破,因为勤奋用功,将书都翻烂了;第二层意思,是破解之破,不光从形式上翻烂了万卷书,而且对于其中之内容意义,已尽数读懂、破解;“破”的第三层意思,杨义称应解为突破之破,翻烂万卷书,破解万卷书,然后就应从中突破而出,破茧自飞,形成一个崭新的、活脱脱的自我。
“破”字三层意思,可视之为读书的三种境界。
七六 偏居一隅
作家与现实之间的通道,必然是个人的、非从众、非主流的,必然是他人罕至、自己开辟并独行的小道。
十分认同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这句话:“艺术家与现实对话的位置必然是偏居一隅的。”因为“偏居一隅”,所以他所呈示的现实,必然是独特的、自我的,而价值,也正由此凸现。
七七 “明月在我们头顶”
譬如,“明月在我们头顶”,或“一片寂静的山地”,都可以成为一本书开头的第一句话。
正如维姆·文德斯(1945年出生)所言,他看到的每一张照片,都可以成为一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
七八 如何写作一个中国城镇
“无法分类的作家”(汉娜·阿伦特语)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构想中的巴黎,由如下关键词组成:
1.拱廊街,时新服饰商店,店员。2.时尚。3.古老的巴黎,地下墓穴,破坏,巴黎的衰落。4.沉闷,周而复始。5.奥斯曼化,街垒战。6.钢铁建筑。7.各种展示,广告,格兰维尔。8.收藏家。9.居室,痕迹。10.波德莱尔。11.梦幻城市和梦幻住宅,未来之梦,人类虚无主义。12.梦幻住宅,展览馆,室内喷泉。13.游手好闲者。14.知识理论,进步理论。15.卖淫,赌博。16.巴黎的街道。17.回转全景。18.镜子。19.绘画,青春艺术风格,创新。20.各种照明。21.圣西门,铁路。22.密谋,手工业行会。23.傅立叶。24.马克思。25.照相术。26.玩偶,机器人。27.社会运动。28.杜米埃。29.文学史,雨果。30.股票交易所,商业史。31.复制技术,石印术。32.公社。33.塞纳河,老巴黎。34.闲散游惰。35.人类学唯物主义,宗派史。36.综合工科学校。
叙写或虚构一个中国本土的城或镇,应该如何去做?本雅明的巴黎或可给予启发。
南美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1942年出生)曾说:“我构建我的祖国的形象时,就像人们玩智力拼图,只择取适合我设计的部分而忽略别的。”
七九 耳目的新鲜状态
午后静寂。出门,围墙另侧,那个昔年资本家园宅内的两棵百年银杏,浓荫墨绿深暗,而漫天的日光亮白。一刻之中,觉夏天已至。奇异的季节感受。
这种时刻,总有类似这样的诗句在脑中回旋:“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强劲的中国文学语境。这种语境对写作者而言,既是滋养,但更是局限和束缚。作家应时时顽强突破这种局限和束缚,在汲取滋养后,获得个人自己的新鲜耳目感官。就像被钱钟书(1910—1998)称颂过的杨万里(1127—1206)一样,学问深厚如杨万里者,在其写诗一刻,他的耳目,始终保持着原初的新鲜状态。
八〇 卑微的反抗者
从语言学角度看,一切谋求创新的写作者,都只是卑微的反抗者。文学创新,无外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暂且不管,在此单说形式。
罗兰·巴特(1915—1980)讲过两个概念:“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而“言语”则属于个人,它是私有财产。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人们生活在同一语言规则的天空下,他们都是语言逃脱不了的臣民。属于个人的“言语”似乎可以由你尽情地胡言乱语,进行言语的“狂欢”——这是你个人的自由。但是,一旦你想走出家门与他人沟通,你的“言语”就必须符合“语言”规则,否则,一味自由、坚持胡言的话,便丧失交流。因此,“言语”实际是不存在的,绝大多数人的个人“言语”只是社会“语言”——看不见的语言也在削平人的个性。
写作者,就是那些努力使自己的“言语”存在的人。但是,对于“语言”的这种反抗是卑微的,写作者的“言语”本质上仍须符合“语言”规则,否则也会丧失交流。譬如,“我在吃饭”这句话,写作者欲创新,他也许存在如许“言语”自由:“饭我在吃”,“吃饭,我在”,“在吃我饭”,“我饭在吃”。但他同样没有这种自由:“吃在我饭”,“吃我饭在”,“在饭吃我”。突破“语言”规则的纯个人“言语”,历尽孤独嘲讽最后被社会承认,也成为“语言”——拥有这种“言语”的人是写作上的杰出者。写小说的友人阿福说,海明威似乎获得过这种幸福。
八一 脱页的旧笔记本
“巨大的预制场。楼板。沙堆。搅拌机。窝棚内的地铺上民工围坐打牌。酒瓶。城郊:伤疤。伤痕累累的土地。夜的江。‘月恒渡口’。水的触觉。狼狗。对岸零星的红灯。铁驳渡船。鸣声。修水泥堤岸。拖拉机。在泥泞路上的夜里骑车人。荒废的地方。树杈。铁皮烟酒店:供给民工。内里的电视。一只脏的可乐塑料瓶在江边漂。车轮与道路的坚钝摩擦灭掉了江声。为到江边,问了两个人。两个场景。烟酒小超市的女老板。黑暗处油污修车铺内的戴耳机少年。”
——一本已经脱页的旧笔记本中的某段记录。最后没有成文。经由这些文字,多年以前那个夜晚的视、听、嗅、触诸觉,重又清晰再现。
八二 地理感
非常喜欢李白由三峡出川入楚时写的那首《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时年李白约二十五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句,写尽了长江入楚后,告别群山,骤然开阔之特征,“地理感”十分强烈。
古人“地理感”强烈的诗句,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明明上天,烂然星陈”(《八伯歌》);“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屈原);等等。可惜,在当代作家身上,此种在大自然的容器与怀抱内的机会与对自然的感受力,正在严重弱化。
陆游(1125—1210)当年由浙入蜀,费时一百六十天,同样路程在今而言,乘飞机两小时左右足矣。一百六十天与两个小时,这种快速便捷的代价,即是类似《入蜀记》这样的好书在今天的彻底丧失。
八三 一个写作真理
海明威(1899—1961)的A Moveable Feast的中文译名,我喜欢《流动的盛宴》,而非《不固定的圣节》。“一个姑娘走进咖啡馆……她非常俊俏,脸色清新,像一枚刚刚铸就的硬币。”(汤永宽译文)比喻独特、简洁、准确,典型的海明威风格。
“也许离开了巴黎我就能写巴黎,正如在巴黎我能写密歇根一样。”离开了一个地方才能写那个地方,告别了一种记忆才能写那种记忆,这近乎是一个写作真理。
八四 传统·个人
从古老的井里,汲取新鲜透明的汩汩泉水。
中国传统与个人写作。
八五 理解中的散文
理解中的散文,是除韵文之外的一切汉语文章。小说、散文(传统观念上的)、日记、书信、随笔、札记、论文、历史著作、诗话、科学笔记等等,都是散文的子民。
散文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度。散文的疆域无边无际。但必须清醒的是,散文疆域的无边无际,并不意味着每个散文写作者所拥有的疆域也是无边无际。散文从来是公正的:你的内心有多大,你笔下的散文疆域才有多大。局促者,他的散文如此逼仄;强力者,他的散文气象浑然。
某些历史时期的散文之弱,并不是散文此一文体存在问题,而是写作散文的人存在问题。散文完全具有承载当代复杂现实生活的能力。
八六 公共性质的书,本质是私人性的
世间的书,如恒河之沙。人和书的相遇,需要缘分,需要人的心灵与书的心灵的契合。自己热爱的书,并不沮丧有无数的人也同时在读,因为个人坚信,某一本书,只对真正的热爱者敞开心胸。无数的人貌似在阅读一本书,其实他们与这本书的关系始终只是陌路人,匆匆擦肩而过的陌路人。他们阅读了,但是并没有进入这本书的心灵。
因此,公共性质的书,在本质上是私人性的——书只与少数它的真正读者发生深层的血肉交流。
八七 台湾导演魏德圣
2008年创下台湾华语影史最高票房纪录的《海角七号》,从艺术上客观分析,并无多少特别出彩,反而可说是相当传统,即为日常底层生活蒙一层理想、浪漫、温情的光。《海角七号》的成功,个人以为是出色地写出了大海,写出了特定的台湾地域。酸甜苦辣的日常生活背后,总能让观者感受到美丽大海的存在,感受到和煦大海气息的晨昏渗透。
如果将电影《海角七号》和该片导演魏德圣(1968年出生)在大陆出版的《小导演失业日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一书互相参看,更有意味。此书是魏德圣拍《海角七号》之前一段生活的日记,一个未成名时的艺术青年的日记。从中可见电影与导演真实生活的若干互渗。读日记中有关日常生活细节的记叙,让人“会心”,感到两岸的生活,并没有因海峡之阻隔而有什么不同:
“丈母娘和妻子都有一点洁癖……为了保持清洁,规定也就多得跟鸟毛一样……为了能在一堆如鸟毛般的规定下求生存,我和丈母娘达成了一个默契,家里归她和妻子管,阳台归我管。”
“如今丈母娘不在,妻子上班,我剧本完成了,想写本小说却写不出来,于是我决定趁中午无人可管的时候放松一下自己。我到市场买了一条五花肉,我模仿原住民烤肉的方式,将五花肉切成数块,丢到锅子里煎烤,只撒上盐巴,再切些蒜。一盘肉。一杯高粱酒。我的午餐。略微烧焦的猪肉在齿间咬出一团油香,再拌上一口蒜,美味极了。吞下肥油的猪肉后,再含住一小口高粱酒……好舒服啊!”
他从台北回台南老家。“明明回家的目的是借钱,怎么母亲主动开口,我反倒拒绝了。那天晚上,我假意有急事要回台北。我匆忙离家。坐进直达台北的双层巴士上,我沮丧到了极点。我调整座椅,穿上外套,准备入睡时,感觉外套怎么有一块硬硬的,我翻开来看……我当场痛哭……母亲在外套的内里,用透明胶带粘了八千块钱……”
八八 土地与收获的重
青色的、一望无际的有力麦芒,倾斜的、近乎倒伏的结籽油菜——即将收获的大地,在此季,有特别的沉重。一种收获的重。
我想在自己写下的、属于我的书籍中,也拥有这种土地与收获的重。
巳月 河南诞“道”,山东诞“儒”,南方诞“诗”
八九 间接握手
手植。
在江苏省宜兴市的闸口,有苏东坡手植西府海棠一树,至今年年开花。当地文人描述花开盛况:“紫云蒸霞,临风袅娜,宛然西子再世;晕匀醉脸,娇艳欲滴,明妃春睡未醒。”
在江西省婺源县的文公山,犹存朱熹手植杉树十六棵,高直入云,蔚然深秀。
多少世纪之后,我在现场,手抚海棠与巨杉,宛然与东坡、朱熹间接握手。一种奇异感受。
九〇 诱惑
红月。
南方书简。
鹤。
中国篮子。
——充满张力和引力的题目,诱惑着你用汉字,去完成它们。
九一 疾速的时空转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一种疾速的时间与空间的转换。正所谓“雄逸气象,是为天纵”。
九二 欧阳修的文章术
苏轼《东坡志林》曾记欧阳修所述文章之术:
“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多读,多写,文章优劣便能自判,至理。
九三 问答
问题:怎样活捉非洲狮子?
回答:用一张筛子筛除撒哈拉沙漠的全部沙子,剩下的就是要捉的狮子。
恢宏、新颖的回答。
九四 两种学问理想
《近思录·为学》载:“伊川曰:‘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等于是当今的写照!学问的最高理想,应该是为成就自己;而今之巡视,则很容易看出绝大多数的学者,仅仅是追求别人知道自己而已。
古今相较,江河日下。
九五 呓语·撕掉
需要呓语,需要有写完就自行撕掉的心态。
或许,这样能够一点点接近自由,写作的自由。
九六 河南诞“道”,山东诞“儒”,南方诞“诗”
老子,河南鹿邑人;庄子,河南商丘人。
孔子,山东曲阜人;孟子,山东邹城人。
故,河南诞“道”,山东诞“儒”。
而比庄子小二十九岁的屈原,游走在南方的山泽草木之间,故,南方诞“诗”。
九七 写作解放之一
法国人勒克莱齐奥(1940年出生)说:“作家是寓言的制造者,他的世界不是产生于现实的幻想中,而是产生于幻想的现实中。”
九八 中国思想重镇之南移
看到一则材料,分析中国思想重镇的逐渐南移情况,颇受启发。
宋代以前,中国思想重镇集中在黄河流域。此地域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渊源地,因为儒、道、佛三家均在此萌发生长或落地生根。代表人物老子(河南鹿邑)、孔子(山东曲阜)、孟子(山东邹城)、庄子(河南商丘)、贾谊(河南洛阳)、王弼(山东金乡)、何晏(河南南阳)、董仲舒(河北景县)、邵雍(河北范阳)、程颢(河南洛阳)、程颐(河南洛阳)、张载(陕西眉县)、司马迁(陕西韩城)等,都生活于黄河流域。
明清时期,学术南移至长江流域。此间代表人物有:王守仁(浙江余姚)、顾炎武(江苏昆山)、李贽(福建泉州)、三袁(湖北公安)、金圣叹(江苏苏州)、王夫之(湖南衡阳)、黄宗羲(浙江余姚)、段玉裁(江苏金坛)、钱大昕(上海嘉定)、戴震(安徽休宁)、赵翼(江苏常州),等等。
晚清至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之重心又更南至岭南地区。尤以康有为(广东南海)、梁启超(广东新会)、孙中山(广东香山)为代表。
九九 儒·道·佛
儒,着眼于组织,故“入世”。儒家所谓忠、信、仁、义、礼,都是针对人与人的关系而言。
道,着眼于个体,故“出世”。道家重视个体的独立存在,偏好于“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崇尚的是个体的“逍遥游”。
佛,着眼于个体的从前和未来。佛家讲人的今世,只是人的从前和未来之无限链条上的一个小小环节。
故,一切学术和文学,都植根于一个字:人。
一〇〇 敬重汉字
一颗活字,无论泥制、木刻或者铜雕,都让我珍惜、敬重。一颗活字,蘸上墨色,印在纸上,就是一个中国的汉字。“哭”,一颗眼泪在飞;“笑”,真正是喜笑颜开;“木”,一株树高直;“火”,一朵火苗在跃动;“川”,一条河流始终不歇——汉字,如此逼真于现实世界的视像。汉字的能指和所指,应该无其他文字能敌。
一〇一 童年剧烈的收割气息
回到家乡。想象和现实的窑火之侧,江南的麦子以及油菜,大片大片地黄了。麦穗和油菜荚成熟覆拥,饱满零乱的草黄色之中,潜藏着我童年剧烈的收割气息。
一〇二 上课
汉语文学传统无声地在给我上课,散文的写法其实无法胜数。
《论语》,教导我散文可以是谈话体。
《庄子》,这样的虚构与玄想,谁说散文不能运用?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史著作式样的散文。
《搜神记》,充分展示人类想象力的“志怪”一路。
《与朱元思书》,书信体散文。
《东坡志林》,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散文可以写成片段式的札记。
《梦溪笔谈》,科学笔记也是散文。
《入蜀记》《徐霞客游记》,前辈早在示范日记体游记这一古老式样。
……
在传统中真正睁开眼睛,其中的营养汲取不尽。
一〇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氛围
在单位寂寥得近乎荒凉的图书室内,总让我重温20世纪80年代学生时代强烈感受到的中国文学氛围。这种氛围由如下书籍组成:
《王西彦选集》
《我走过的道路》(茅盾)
《何其芳文集》
《蛰居散记》(郑振铎)
《曹靖华散文选》
《丽尼散文选集》
《拈花集》(周瘦鹃)
《殷夫集》
《蒋光慈文集》
《燕山夜话》(邓拓)
《知堂回想录》(周作人)
《岑桑散文选》
《纸醉金迷》(张恨水)
《马伯乐》(萧红)
《淘金记》(沙汀)
《田汉诗选》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
《憩园》(巴金)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论雅俗共赏》(朱自清)
《圣地》(欧阳山)
《香雪海》(柯灵)
《榕树文学丛刊》
《山谷风烟》(陈残云)
《九月菊》(杨书案)
《乡关何处》(艾煊)
《彩虹坪》(鲁彦周)
《赤龙与丹凤》(陈登科)
《创业史》(柳青)
《别了,蒺藜》(汪浙成、温小钰)
《清江壮歌》(马识途)
《海,沉思的海》(士敏)
《蒲柳人家》(刘绍棠)
《驿路折花》(从维熙)
……
在一个书架上,还有几本翻旧破损的三毛的书排在一起,书名在那个年代是如此熟悉:《谈心》《梦里花落知多少》《倾城》《哭泣的骆驼》《夏日烟愁》。
夏日烟愁。像青涩的少年,在夏日阳光炽白的乡镇午后,陷入寂静,陷入刚刚来临、无法说清的一种最初的迷惘。
午月 泥沙俱下,向往的境界
一〇四 私人散文书籍
我感激如下属于我私人的散文书籍,薄的散文书籍。
《流动的盛宴》(海明威)
《双重火焰》(帕斯)
《爱尔兰日记》(伯尔)
《东坡志林》(苏轼)
《文化与价值》(维特根斯坦)
《克尔凯戈尔日记选》(克尔凯戈尔)
《伍尔芙日记选》(伍尔芙)
《绿风土》(张承志)
《斯坦贝克日记选》(斯坦贝克)
《波丽娜1880》(皮埃尔让·儒佛)
《认识东方》(克洛代尔)
《物质生活》(杜拉)
《战争》(勒克莱齐奥)
《从文自传》(沈从文)
《药窗诗话》(吴藕汀)
《幽梦影》(张潮)
一〇五 一个逼近的现实
虽然内心对散发纸张和油墨味道的书籍充满了热爱之情,但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逼近的现实:我承认,以纸为介质的传统书籍,必将被新一代的电子阅读器所取代——就像往昔,纸张的书籍取代了竹简和帛书一样。
现在所能做的,只是希望这样的取代来得慢些,希望植物性质的传统书籍的生命,能够延长得更长久一些。
一〇六 行旅
在华夏山川间行走,就好像穿行在一篇伟大、壮阔的中国文章之中。
一〇七 镌刻感
写作,就是将汉字,镌刻在纸上。
镌刻感,是一个作品成功的标志。出色的诗歌和散文,因其篇幅相对较小,故容易给人以镌刻的感觉。而如果一部字数浩繁的长篇小说读完后也有此种“镌刻感”,那么,无疑它就是杰出的经典。在我的阅读体验中,《红楼梦》是之,《日瓦戈医生》是之,《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之。
一〇八 看到
一座七层八面的隋代古塔之上,我看到这样的四个字:
等视一切。
一〇九 凉亭白壁上的涂鸦
在古运河大公桥堍新建凉亭的白壁上,有稀疏的涂鸦。仔细察看,出自于两个人:一个是叫“阿雄”的少年,另一个是未留名字的女孩。
“不报塘南之仇就不是阿雄”,“兄弟们等我一年(阿雄)”——这是“阿雄”的留言,字大而疏,也许是随手捡黄色的碎砖写就,所以字迹看起来较淡。
“七月,我就要离开这块伤心地”——在凉亭南北两面墙壁上,相同字迹的这样的话各出现一次。看得出,这应该是一个女孩的字,用黑笔写出,很小,排列很整齐,笔画间既显现伤心的决绝,又有一丝不舍的留恋。
“阿雄”显然是在“塘南”遭遇了挫折。“塘南之仇”是什么样的仇?“兄弟们等我一年”——这一年“阿雄”要去往哪里?他去干什么?一年之后返回的少年“阿雄”,会如何报仇?
女孩为什么伤心?是爱情失败还是其他?她是外地女孩还是本地女孩?现在是六月,她要七月离开,这段时间她在做什么?她离开此地要去何方?未来的命运会是怎样?
——“阿雄”和女孩,由白墙上的寥寥数语,均可以展开绵长、跌宕的人生故事。
一一〇 重力作用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不只江河,文化、思想和人事也滚滚东下。像长江上游两位著名的川籍诗人李白和苏轼,就因为重力作用,最后也到达了中国低处的东部——安徽的马鞍山收藏了李白,江苏的常州收藏了苏轼。
在东部安身立命,需要寻找一块突兀且稳固的礁石。置身于上,才可以安稳地俯察、旁观自上而下的滔滔洪流,聆听轰鸣,择取营养。
如若没有这样的礁石,则极易被洪流淹没,冲入东方更低处的大海而不能获救。
一一一 友人长篇
伍尔芙的《达洛威夫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尤利西斯》,《庄子》,《诗经》,中国成语……友人阿福就要开始写作的一部长篇的隐形元素。它要像一块织锦地毯,初看图案斑斓,细察又是非常的严谨和有条理——阿福描述此新长篇的整体特征。“WORD文档中写30万字。”他说。
一一二 渴望抽汲
北方人文,庄严朴拙,又深邃峻急。
我的文字,正迫切地需要抽汲此种滋养与力量。
一一三 读朱新建
“一个人很容易宣泄,比如在同伙中间很牛,打架又是第一,玩什么都是他第一,他往往就没有力气与他的内心较劲。所以,你仔细研究一个成功的诗人,成功的画家,或者成功的艺术家,他的童年往往在小伙伴中间不是很成功的,但是他内心想成功的欲望很强烈,比如说拿破仑,据说他如果个子不是那么矮,就不会在军事上那么狂,这种说法都有它的道理。”朱新建(1953—2014)在他的《决定快活》这本书中讲的这段话我也觉得“有它的道理”。这实际是一种“人生的平衡律”在作用。上天总体是公平的,某人在甲方面优秀突出,在乙方面肯定资质平平。蚌病成珠,蚌不病则肯定无珠。
读此书,感觉朱新建已经是一个自我完成的人,在他的个人天地甚至已渐至游刃有余之境。但客观来分析,朱氏的格局和品,还是小,还是低。就像他在这本书中的一句自白一样:“李白、杜甫、白居易这种,白居易我稍微能接受一点,就是,小而放荡……就是题材小,但是放荡,好玩一点……太关心民众,太过深刻,先天下之忧而忧,这反正在性格上不是我最喜欢的那类。”
一一四 泥沙俱下,向往的境界
泥沙俱下,是令我向往的境界。
小溪小流,清澈居多;而气象恢宏的大江大河,则一定是泥沙俱下。
一一五 设想
美术上有“对景写生”一说。曾经有借用此法,写一本书的设想。譬如在古老的运河街区,选取五十个局部环境,坐在那里,对景,用文字记录所见、所闻、所触、所嗅、所想。此种书成,应该很有场景感和时代感。
一一六 我喜爱的《论语》句子
我喜爱的《论语》句子,愿意一抄再抄。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义不为,无勇也。”
5.“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7.“士不可以不弘毅。”
8.“君子不忧不惧。”
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0.“刚、毅、木、讷,近仁。”
11.“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1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4.“不患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6.“道不同,不相为谋。”
17.“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一一七 说出生地:宜兴
陶都宜兴人杰地灵,世称“教授之乡”,有“无宜不成校”之誉。历史上,宜兴一地,出过四位状元,十位宰相,四百多名进士。在当代,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宜兴籍的就有二十余人;另有教授八千余人。从传统风水角度观察,此处是吉兆之地。
宜兴地处天目山余脉,天目来龙,在此停顿,正是生气凝聚的吉穴所在。宜兴之西,有稳固连绵的皖南山区作为坚实背靠;北和南,分别有宁镇山脉和天目山脉耸起舒适扶手;东方开阔,阳光照彻,且有两重如镜的大气水域,一为太湖,一为太平洋。如此,宜兴之地,“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要兼备,是为吉所。
一一八 伟大的旁观者
老子(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是一位伟大的、已经心安理得的人。
他以自己的思索,在自我感觉中,弄清了所置身的这个世界的发展序列。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的开始,是“无名”。
“有名”者,老子命其名为“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有名,万物之母”的具体阐述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综上,老子厘清的世界序列是:
无名——有名——道——一——二——三——万物。
老子以其短暂一生,理解、命名并统辖了无限的宇宙时空。
老子是伟大的旁观者,他所拥有的气度,恢宏而虚静: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种旁观,是一种君临的旁观。
一一九 我喜爱的《老子》语录
我喜爱的《老子》语录,愿意一抄再抄。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5.“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静为躁君。”
8.“知其白,守其黑。”
9.“物壮则老。”
10.“胜而不美。”
11.“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1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1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6.“大者宜为下。”
1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21.“善战者不怒。”
2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一二〇 一代逊于一代
对于宇宙人事,老子是超拔于上,孔子是详解于内。
细究学问的格局与气象,自老子、孔子而下,几乎是一代逊于一代。当代学术,则既局促,又繁琐。
未月 以驰骋之心而写
一二一 作家友谊
三岛由纪夫(1925—1970)和川端康成(1899—1972)长达二十五年的深挚友谊让我羡慕。虽然年龄相差二十六岁之多,但两人之间的相敬、相惜、相重之情状,让我心领神会并油然感动。一位作家在其一生中能遭逢到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师长或友人,那他是幸运和幸福的。
作家之友谊,在中国文学领域内,古代可推李白(701—762)和杜甫(712—770)。李杜之谊,若论情感的投入,似乎杜甫要大于李白。现代文学史上的友谊典范,则推鲁迅(1881—1936)和瞿秋白(1899—1935)。鲁、瞿年龄虽也参差,但两人的情感投入却完全是对等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赠瞿此语,已成世人皆知的名言。
一二二 不成功的童年
“如果说童年对我走上创作道路有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孤单,因为体弱多病,不能参与别的孩子的公共活动,所以我有一个离群的童年,从很小时候我就是一个街头生活的旁观者了。我靠胡思乱想来弥补远离集体的缺憾,我一个人行动,独立完成我的童年生活。”作家苏童(1963年出生)的这段自述,正好印证了作家海明威的观点——有人提问: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回答:不愉快的童年。
想到弗洛伊德(1856—1939)说过:“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
“一个人的世界也是个世界,而且可以是个很大的世界,这是我创作自信的最大的理由。”认同苏童这句话。
一二三 影片片段
一位欧洲导演小说化的影片片段:
他们在S城又似P城。她不得不提前离开,他为她到处寻袋,要装大堆唱片。后他们在酒吧喝酒。凌晨去他朋友家。朋友一家遗留着三十年代的生活。窗外是巨楼身体,风也进不来。沉闷着叹息!
一二四 长卷般的旅程
生命的成长,就是一场渐渐展开的奇异旅程。比如一位在夏日乡镇游荡的懵懂少年,他的一生,将会到达世界的哪些地方,将会遇见哪些影响他人生的人,无法预知。由此,生命前行,长卷般的旅程渐次展开。
一二五 辞赋小道,壮夫亦为
俗语有云:“辞赋小道,壮夫不为。”其实,辞赋之道,壮夫亦为。中国一流诗人中,文武双全者,可举李白、陆游、辛弃疾为代表。
出生西域、五岁随父迁居蜀地的李白,精通剑术,平时剑不离身,所谓“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崔宗之《赠李十二》)。李白的同时代人曾记述他“少任侠,手刃数人”(魏颢《李翰林集序》)。
浙江诗人陆游则是射虎英雄。放翁四十八岁时,曾在陕西汉中抗金前线任职,其间巡边战斗,有射虎经历。其诗纪之:“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刺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
“词中之龙”辛弃疾,更是有勇有谋的将帅之才。他二十二岁时,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抗金队伍。曾只身追擒窃印而逃、准备投降金人的义端和尚,最后追上,夺其印、提其头而返,军中一时传为美谈。二十三岁时,又“赤手领五十骑”,将降将张安国“缚取于五万众中”,《宋史》载此事:“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一二六 中国古代写景之句
“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此为东坡晚年被贬海南时,“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此句显示坡仙虽则人生受挫、年岁已晚,但他那横溢才气,依然是一以贯之的逼人、壮阔。
然写景之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我印象最深者,还数杜工部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烂漫星块,参差悬垂于无垠平野之上;银亮的月色和大江,交融涌流,已经无法分清哪是月光哪是江波。星、平野、月、大江,垂、阔、涌、流,前辈杜甫用四个名词和四个动词,为世界诗歌贡献了这一千古佳句。
一二七 刘海粟、董欣宾逸事
潘小庆先生寄赠的《朴庐纪事》一书中,有《导师》一篇,记刘海粟(1896—1994)、董欣宾(1939—2002)逸事一桩。
1977年,年近不惑的董欣宾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成为刘海粟的研究生。因刘常住沪上,又经常应邀四方云游,很少对弟子有所关照。某日,董夹着一卷画作,急匆匆地跑来找潘,他们是好友,董要潘跟他一起吃过晚饭,陪他去金陵饭店见刘海粟。
其时,坐落于南京新街口的金陵饭店可谓是“鹤立鸡群”,等闲人等往往不敢贸然进入。
“因欣宾胸佩南艺红色校徽,前去拜见的又是南艺名誉院长、导师,名正言顺。我们不仅得到侍立于门厅的服务员颇有礼貌的鞠躬,还有小姐引领。
“当叩开海老所住的房门,只见大套间的会客室里,拥簇着一堆人,有穿蓝色中山服的,也有西装革履者,一个个酒足饭饱的样子,正在纷纷离座,与大师寒暄、话别。待客人散去,欣宾和我才应师母夏依乔的招呼,忐忑落座。此时,埋坐在大沙发里的刘海粟,头戴贝雷帽,身穿红白相间的花毛衣,气度不凡,对董欣宾大声喊道:‘小董,怎么样?今天来见我,带录音机没有?我现在讲每句话,都是可以写进美术史的……’欣宾见状,马上应声道:‘刘老,我知道……’”
数语之间,彼时彼刻刘之神情态度,跃然纸上。
一二八 童年·声音
艺术分类方法众多,按我个人喜好,常用浓郁型或清淡型判之,或用内倾型或外倾型区分。
何训田(1953年出生)的音乐专辑《声音图案》(封套上的一句话是:“一部为所有物种而作的元音乐”),应该是典型的内倾型艺术。音乐中的何训田,和文学中的卡夫卡、残雪,同属一类。内倾型艺术,展示人类浩渺神秘的内宇宙。内宇宙之广大复杂,并不逊于客观存在的外在宇宙。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即使独处于封闭之室,内宇宙,也能成为他无尽的创造之源。
翻读《声音图案》里所附文字小册,再一次感受到童年对任何门类艺术家的滋养和深远影响。
作为音乐家,何训田的童年记忆主要是声音记忆。在童年,他“听到了很多声音。住在教堂边上,基督教。每天听钟声起床,听钟声入睡。那边还随时传来唱诗班的声音。周围还有很多卖东西的各种叫卖声,是唱出来的,包括饭馆里的报菜师也是唱着报菜名。经常走七十里的山路去父亲的农场,走夜路,经过墓地、树林、河流,听到各种自然声音和一些怪异声音。我十二三岁去当纤夫时,又听到了川江号子、民间歌谣和号子手唱的联本长篇历史川剧。还有教堂里的唱片、收音机和高大华丽的风琴”。
童年的声音,成就了一个优秀的音乐家。
一二九 超拔之气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种浩然之气,我理解为是一种“超拔之气”。碌碌世间,你需要怀藏此气,隐然而发,如此,才会获得超拔、挺立的精神气质。
想到太极拳中,“虚灵顶精”一势。
一三〇 独特语感
阅读的最终目的,从写作角度而言,就是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语感。
而阅读,即是进入众多“他人”的语感。
在无数种他人的语感中浸润既久,最终应该酿成一种自我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语感。
一三一 故乡元素,组成生命密码
童年和童年所置身的地域(故乡),密切不可分。故乡的客观风景和精神风景(习俗、传说等),炼制着一个人的心灵,并稳定地成为你的生命基因。
罗列一下所能想到的自己的故乡元素:蜀山,平原河网上的一座独立小山,长满松竹,宋代川人苏东坡登临过;三娘娘庙,纪念三位可敬的故乡女性;蜀山下的南街(明清时始有),诞生过许多紫砂大师的江南水街;街边的蠡河,因当年范蠡西施而得名;烧制陶器的窑火;亲人;周围的人;桥;蠡河上运载陶器的驳舰;桥有红阳桥、丁蜀大桥、油车桥、蜀山桥、大木桥、白宕大桥、施荡桥等;丁蜀镇街;迷宫式的陶瓷工厂;戏馆子、电影院、湖光影剧院;东坡书院,我小学就读的所在地;四月初八吃乌饭;五月初五吃粽子;夏至吃馄饨,吃了不会疰夏;龙窑;漫山的陶瓷残片;有车通往上海、南京、镇江、无锡、湖州、杭州的丁山汽车站;陶瓷公司;邮电局;似乎在天边其实很近的东面太湖;宁杭公路;属于天目山余脉的连绵南山;稻田、麦田、油菜田、苜蓿田;合新厂(父亲干活的陶瓷工厂);红阳生产队;红阳矿产品加工厂(农余的母亲在此干活);蠡河之上、蜀山背后的月亮;相公庙;南街人家狭隘幽暗的内部空间;小学和初中的老师;空旷的、白热太阳的夏日午后……
如此种种,组成了我的生命密码。
一三二 布罗茨基对阿赫玛托娃的尊崇
生性骄傲的布罗茨基对阿赫玛托娃有着罕见的尊崇:
“我说过,与阿赫玛托娃的每一次会见对于我都是极为出色的体验。这时,会切身感受到遇上了一个比你优秀的人。”“阿赫玛托娃仅凭嗓子或一扬脑袋就将你转化成人。”“我在一切方面都绝对相信她。”(引文见《布罗茨基谈话录》,东方出版社2008年4月版)
杰出的诗人并非目空一切,于此,可见布氏对前辈的敬重之心。
一三三 写作解放之二
写作,也可以是写可能的存在,你认为的存在,而非客观的存在。写作解放之二。
一三四 核辐射之源
对写作者而言,童年是巨大的核辐射之源。它的强劲的影响力,是隐性的,深远的。
离开乡土后的沈从文虽然居住城市,但他杰出的小说如《边城》和《长河》,仍然是童年湘西孕育的孩子。
海子天才的诗歌具备了人类的普遍性,但仔细的阅读者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在他的诗行中,存有查湾——海子童年所生活的那个南方长江畔乡村的强烈印记。
一三五 在东方目睹到梵高
暑夏的太湖西岸,白烫的阳光如绚烂怒放之花。有河流夹杂其中的、微微起伏的土地,在尽情喷涌出人栽或自长的各类绿色植物。不管不顾日光的灼烤,绿意茂盛、酣畅、疯狂,在争先恐后挤往生命的极致。
土地、绿色和河流之上,是明净燃烧的蓝空。大朵小朵的白云,浓,而且重,在擦着偶尔一两棵高大枫杨树的绿冠而移。拧扭、汹涌、旋动——在东方的故乡,我同样目睹到西方梵高的生命笔触。
自然,永远是艺术之母。
一三六 以驰骋之心而写
“以驰骋之心而写。”
“人们坐在辽阔的星云下仰观天象。”
以上两句,都是今日遭逢的有气息的句子。强劲气息。
一三七 记取
强大的精神力量,强烈的叛逆感,内心应该始终葆有。不如此,写作肯定是从俗的、无骨的、虚弱的。
申月 焚烧一遍,然后新生
一三八 进步神话的致命性阴暗
目前定居在法国乡村的荷兰人类学家和哲学家托恩·勒迈尔(1941年出生)在其《以敞开的感官享受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一书的中文版前言中,说过如下话语:
“我讨论的课题,都涉及消费社会的崛起和它给地球、大自然和景观带来的后果。正是在这些问题中,现代化的有问题甚至有破坏性的方面,都表现出来了。”
“很久以来我一直坚信,进步有我称之为‘两重性’的特点,它既带来开明、工业化和繁荣,但也带来损失和毁灭。”
“直线式和没有问题的进步是一种幻想,任何一种发展都会带来矛盾,任何一个‘前进’的步伐,都是以别的方面的损失为代价的。第一个最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的思想家是卢梭,第二个是马克思。”
“现在,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关于进步的神话的致命性阴暗方面。那个神话最初迷住了西方,后来迷住了世界的其他部分。在消费社会里,我们西方人受到失控了的唯生产论、永远的技术革新以及新需求的不断创造的折磨。它们带来了对大自然和景观的破坏、对人与地球之间的和谐关系的破坏、物化和‘商品拜物教’、个人主义和孤独、丧失方向和精神混乱。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为了这些困难,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寻找补偿。我要指出的是,人们对禅宗佛教和道教、针灸、风水、太极拳越来越感兴趣。”
“新中国处于独特的局面,因为它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悠久文化,而该文化仍然有足够的生命力,完全能够接受现代世界的挑战。”
这个西方人由衷的话语,有其自我的切身感受,这是对人类如何前行的忧思;这些话语,对正积极地以汇入世界(西方)洪流为荣、为目标的东方人而言,是一种警醒,它催促我们停顿下来,进行思索。
一三九 艺术家不是科学家
艺术家不是科学家,对世界的看法越自我,越独特,越偏激,他的价值,越大。
艺术家的存在理由,在于“个人”;
艺术家的死亡之所,是“公众”。
一四〇 火焰和太极
火焰映耀了我的最初生命。母亲生我的披屋,距离烧制陶器的窑火,直线不足百米。我呼吸到的这个世界的第一口空气,带有火的光影和热度。
火焰,外形柔软无骨,实则却能烧毁一切。外在绵柔而内隐金刚,极类于武术中我折服的太极。
火焰和太极,甚至可以是江南精神、东方精神的象征。
一四一 焚烧一遍,然后新生
焚烧一遍,然后新生。
生命和艺术,需要多重这样的“焚烧”和“新生”。
一四二 火焰
我如此熟悉这些火焰——
稻麦柔软的火。
油菜秆坚硬的火。
茅柴热烈的火。
竹子响爆的火。
松枝淋漓滴油的火。
梦中的火。
夏夜闪电的火。
倒一点父亲的烧酒在桌上,用火柴点燃而呈现淡蓝的摇曳的火。
——它们,让我幽暗的童年发亮、发烫。
一四三 火的精神分析
“若一切缓慢变化着的东西能用生命来解释的话,那一切迅速变化的东西就可用火来解释。火是超生命的。火是内在的、普遍的,它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天空中。它从物质的深处升起,像爱情一样自我奉献。它又回到物质中潜隐起来,像埋藏着的憎恨与复仇心。”——《火的精神分析》,法国加斯东·巴什拉著。
“肉体的血液滋养着激情那无形的火焰……激情的火焰烧尽骨髓。”——《双重火焰》,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1998)著。
一四四 一个下午
【甲】“因为毛细血管渗血,母亲去世时很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死得很难看’。她一生小心翼翼维护的美全部毁于一旦,谁还能看出她可曾是华西大学四十年代的大美女,牙科本科生,地下党,革命者——脸上紫一块红一块的。刚开始时,我还和她开玩笑,说她像只大熊猫。母亲虽然灰心,还是笑应了两句……后来,越来越不行,我们预感大事不妙,十分悲观,直到完全昏迷前,我听到抱怨了几句:‘……太奇怪了,本来好好的,莫名其妙!简直莫名其妙!’”四川诗人钟鸣散文新著的某个片段。为钟鸣的母亲哀悼。【乙】秋天绵软无力的夕阳,贴在对面楼房单调枯燥的水泥墙面上。某个窗台持续传出断续、坚韧的古琴声。这是古琴家教老师在教他(她)的学生。【丙】《白蛇传》剧情。峨眉山白蛇(白素贞)、青蛇(青儿)不耐山中寂寞,在游西湖时遇许仙。白爱许忠厚,乃结为夫妇。金山寺禅师法海得知此事,便来破坏,唆使许仙在端阳节用雄黄酒向白劝饮。白因此酒显露原形,将许仙吓死。白醒后,冒险到昆仑山盗仙草,救活许仙。法海又将许软禁寺内。白与青施用法力,水漫金山,终因白怀孕力弱,败回杭州。许仙逃出金山寺,在西湖断桥,与白相遇,夫妻和好如初。白生下一子,满月时法海又用金钵来捉白素贞,将其压在雷峰塔下(转引自《新编越剧小戏考》,赵洁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一次发现,《白蛇传》的空间转换竟是很大:杭州(西湖)、镇江(金山寺)、四川(峨眉山)、新藏交汇处(昆仑山),横跨了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另外,仙界—凡界,也是空间转换之表现。【丁】吃梨。砀山梨。1.76元/千克。“天惠超市,天天实惠;天惠食品,天天放心。”包装袋上超市条形码上的广告。质粒粗糙却汁水丰沛的梨肉,来自安徽北部。此梨产地砀山,处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地,以砀山为中心的这一区域,在中国历史上足可雄视他方,因为,这里曾诞生过如下人物:仓颉(河南虞城),老子(河南鹿邑),庄子(河南商丘),刘邦(江苏丰县),项羽(江苏宿迁),曹操(安徽亳州)。砀山梨,质优价廉,每年提醒我秋天的真正来临,每年个人必吃之水果。【戊】“写给胡志明主席复习太极拳的要点。1.以意运气,不使僵力。2.意动形随,一动无有不动,四肢随腰转动。3.全身要松,骨节要以意松开。4.身形要中正不偏(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斜),步要分虚实,动作要轻灵稳定,不呆不滞。5.腰要松,变转处要运得圆而匀,灵活而有拧转之意。停势时腰要松中带塌下去之意。6.头顶与尾闾保持直线,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则身形自然正直。三尖要对(手尖、鼻尖、足尖)。7.眼神随主要之手转动前视。8.意存丹田,腹部要保持松舒状态。9.松肩,垂肘,膝盖不过足尖,手前按时亦不过足尖,保持身形正直与重心稳定。10.动作要连贯、均匀,保持弧形。势停意不停,每势将停未停之时,下势之机已从此而起。11.每势劲贯九分,神气须贯到十分。12.动作练熟后,腹式呼吸须与动作配合(用鼻呼吸)。13.为了疗病、保健、延年益寿,每天应练二三遍拳套,以轻松舒适为原则,以微出汗为度;出汗过多,练后觉太累,均非养身保健之法。”(《顾留馨太极拳研究》,顾留馨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独自在家的一个周日下午。
一四五 苏皖山野笔记
银杏绿叶间累累的白果,像浸透水的一颗颗黄色小鹅蛋。
这个季节,吊瓜像悬挂的小小红灯笼,间或有未成熟的几只,仍如绿色的微型西瓜。
红掌白羽的两只肥鹅,从篱笆边的狭道上蹒跚而来,伸长脖颈巡视的气势,宛如君临的山乡之王。
板栗的刺果多像团成球的绿圆刺猬。村庄人家的场地上,到处摊晒着取出板栗后的有刺外壳,这是入冬后很好的燃料。家家的编织袋里,都鼓鼓地装满了新收的板栗。此地的批发价是3元一斤。
低缓的群山间的平地上,是整块整块的水稻田。青绿的稻叶间已经显现收割前的金黄。风吹过,耳旁充满的,是沙沙沙的宁寂自然之声。
白杨树在风中抖动的深绿叶子很大。因为赶路已经微微出汗的我,坐在路旁树下。这是山乡僻静的秋日。因为树叶抖动,所以,身上、地上和笔记本白色纸页上的深绿叶影,也在不停抖动。
一四六 谁首先听到秋风
刘禹锡(772—842)《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清晨,初至的寒凉秋风,吹过庭树之声,在人世,是谁最先听闻?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然而,诗人却偏偏有解,而且解得是如此清晰分明:孤客最先闻。这就是诗人的信誓旦旦和独断专横。
至于是什么样的“孤客”?庭中的秋风为什么是“孤客最先闻”?诗中空白。读者对这种空白的诸多想象,便共同完成了这首关于秋风的诗。
在东方,人心与自然有着高度的契合;
含不尽之意,见于质朴言外。
——此诗都是最好的例证。
一四七 刘力红《思考中医》
刘力红(1958年出生)的《思考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是一本功力深厚的著作。处处谈医,时时又超越医道,常予人以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
书中多见的对汉字的确实解读,也启读者之思。比如解“病”字。病字由形符“疒”(ne,去声)和声符“丙”组成。“疒”,《说文解字》解为:“倚也。人有疾病,像倚箸之形。”人不舒服了,就像直直的筷子想靠着什么东西。“疒”其实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半部是表示床榻的符号,右半部是人的符号。病字的形符“疒”,实际上已经代表了现代意义上的疾病。那么,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丙”呢?是否仅仅为了表音?刘力红否认这种浅见,他深入解读:病之用“丙”有它的特异性,“丙”在天干之中属南方,又属火,属心。《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君主之官明,则整个身体就会安定。所以,“丙”字这个心,这个南方火是一个主宰,是整个身体的关键,病与不病,就要看这个心。病之造字,道理在此。由此,刘力红认为:汉字的“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并且声符所表的这个义对于文字是很关键的部分,这一点也希望研究古文字的同道注意”——此诚为道中人之独特识见。
由刘力红的这个观点,我们还可以加深对“病”字本义的理解。《说文解字》释“病”:“疾加也。从疒,丙声。”“病”为什么是“疾加”,同样能从声符“丙”中求得答案。《说文解字》释“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炳然即茂盛貌。病茂盛了,当然就是“疾加”了。由于从分析汉字中悟得妙机,刘力红信服于周汝昌先生(1918—2012)在谈中国文化的魅力时所说的两个“最”字:其一,“‘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其二,“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一四八 每一颗这样的汉字
我所使用的数千颗汉字,我要努力让其中的每一颗,都在火焰中炼制一遍——这种经历了火焰因而质地完全不同的汉字,是独特的,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汉字。
每一颗这样的汉字,都是英勇无畏、供我驱策的将士;
每一颗这样的汉字,又都是我心中的一尊小小的神。
一四九 火焰,我秘密的生命质地
“汹涌、灼烫、喷吐、漆黑、强劲……”检视我仅从感官上就偏好的这些个人的习惯用词,我发现,它们竟然都和火焰密切相关——即使是“漆黑”,也是为了衬托出火焰的更明亮、更耀眼。
火焰,我秘密的生命质地。
一五〇 一只蟋蟀在鸣叫
秋夜,故乡旧宅一只蟋蟀孤独、有力的清鸣,足以抬起我睡眠中的、整幢木头椽子的房屋……
一只蟋蟀在鸣叫。午夜空旷。岁月清晰。
一五一 中国文化的秘密资源
《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太极、中医、术数文化,还有神秘信息聚藏的独特汉字——个人直觉里,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存有大量我们至今未解,或我们至今只窥其形、未懂其神的秘密资源。今日人类和宇宙如何健康地朝前运行,答案,或许在这些资源中可寻。
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洵非虚语。“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细究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这些观点,你会发现,深义存焉,东方的态度与智慧存焉。特别是对当代世界,它们有着特别的启示之用。
酉月 北方师长
一五二 神话与现实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谓蟾蜍,而为月精。”(《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酉阳杂俎·天咫》)
1969年,人类首次登上了这颗富于文学和神话色彩的星球。现在,我们已经熟知悬挂于我们头顶的这轮“明月”的种种:
月球,本身不发光,没有水,没有生命,没有声音;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月球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为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稍多;月球表面积小于地球上亚洲的面积;月球质量约7350亿亿吨,只相当于地球质量的八十一分之一。
一五三 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强调并追求自我完成。我领会并深刻认同他的此种“自我提醒”:“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后学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公元前289)应和前辈声音:“声闻过实,君子耻之。”
一五四 内感
在季节转换的空旷清晨,能感觉到天地缓慢、寂静的磅礴运行。
一五五 “独”的重要
肯定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而非是:“众与天地精神往来”。
——“独”的重要。
一五六 贺兰山石
一块深紫近黑、夹杂几处淡泥绿大小圆点的贺兰石,在我不断的手握接触中,渐渐地,浸有我的手温。这块阻挡腾格里沙漠东侵的贺兰山之石,粗糙,桀骜,我把它从西夏故地带回。
现在,在我的书桌上,静默地,像有一整座贺兰山,给我输送刚毅、寥廓的北方之气。
一五七 北方师长
一位北方师长的来信:
你的讯息,是我深深的欣慰。骤然地,有那么多话想与你说,那么多感受涌起,又委实无法说清……
这是我的灰暗日子里,久违的激情了。这样的生命体验,让我知道,你在我生命中的分量。
(因身疾积重难返,我极少上网,信迟复为歉,想你是能体谅的。)
没想到我的身体,多年来,早已渐有沉疴,而始终不自知,一拖再拖,待无法再工作时,方去医院,却已是崩溃了。
我的一生都是欠债之人。欠艺术的、欠历史的、欠我死去和活着的朋友的,也欠我自己的身体的,等等。
重债总是要重还的。我现在就不得不重新来过,吃了很多的药,针灸也无数了,不停地跑医院,还要调整原有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还要心静,还要与不能工作的焦虑做斗争,等等,心情坏到了极点,所有的煎熬都要久久承受,真感到与疾病的抗争,一点也不逊于创作终极的跋涉。
这也是我一直不愿与朋友们联系的原因,没有什么好消息告之,而在疾病中我的情绪与心境又极差,不能为朋友们做些什么,又要让大家担心,于我是极深的负疚。
好在终于还是一点一点地在好起来,虽然极慢,虽然总是反复,但感觉上今年还是比去年强了。希望明年能更好一些。
在这样的盼望中,牵引我的还有一个多年来深深的愿景——多么想去你那儿相聚相叙,与你在一起的温暖是多重的也是厚重的。这样的实现,在我治病过程的内心里,是激励也是召唤,常常借此告诉自己——这也是对我与疾病抗争的犒劳呵。
呵,不知不觉间,竟然写下了这么多字,这是几年来第一次写下这么多字。感觉自己又能写字了,又有些力气了,写字中间没有像从前一样喘不过气来,需要休息几次,真为这样的突然发现、突然来临的“进步”而高兴。
希望真能以此为契机,渐渐好起来。
……
北方师长,我内心认定的、具有强大人格力量的、我的精神引领者。
一五八 上乘境界
“视人如草,无法为法。”中国武术在技击层面的上乘境界。
其实,在纸上行笔之时,细想上述八字,亦会觉得顿时有如神助。
“视人如草,无法为法”——同样是写作中国文章的上乘境界。
一五九 玄想
夜。墨。黑夜如中国墨汁。
盛放墨汁的容器是什么,无法知道。
白昼,就是墨汁写完的间隙。
又有谁来磨墨。于是,容器内黑夜的墨汁又满。
是谁在写?笔是何样?写在何处?什么内容?
—— 一种思索或想象的过程。
一六〇 过去年代的制陶人生活
“祖父好喝红茶,他的茶叶只买一个浙江姓蒋的山农的。山农个子高高,古铜色的脸庞,脑后还披着长发。他每年春天步行数十里给祖父送来茶叶,没有一次不成交的,而且还会在我家住一晚再回家。据说祖父去世后的第二年他还送来过一次,祖母给了他回去的路费后他便黯然离去,以后再也没来。祖父买下茶叶后还要在锅里烘焙,然后放进饼干筒里储藏,整整喝一年。祖父、祖母每天清晨五点钟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不一会儿,就有人敲门了,第一个到的准是施福生师傅,他们要用这把洋桶壶泡茶,边喝边聊直至上班。”(裴俊峰《一把洋桶壶的故事》,载《紫砂研究》,史俊棠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在故乡宜兴,这是过去年代典型的制陶人的生活,简朴,干净,温情,令人长久地追想。
一六一 “把现在当作我们窗外的噪声来听”
青少年时期没有读过某部经典,其实无须羞愧。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1923—1985)的自述,给我们安慰:“一个人在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除了乐趣,如何从经典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教益,卡氏介绍他的方法:
“从阅读经典中获取最大益处的人,往往是那种善于交替阅读经典和大量标准化的当代材料的人。”具体的操作手段是,“把现在当作我们窗外的噪声来听,提醒我们外面的交通阻塞和天气变化,而我们则继续追随经典作品的话语,它明白而清晰地回响在我们的房间里。”
一六二 由庄重而美丽的汉语写出
谁能为人类写出一本书?
如下内容应该不可或缺:
人类所置身的这颗星球的环境。
人这一生物的生、死、爱、恨、离别、相聚、孤独以及友情。
这本书应该写出的,是人的复杂与单纯,是人的宿命的悲剧和永恒的美好。
它不需要卷帙浩繁。
它可以是一册诗集。
它也可以是一本综合运用了现今所有文体的薄薄书册。
它应该由庄重而美丽的汉语写出。
一六三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很是形象:“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1936年《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
一六四 既,又
于汉字:既,纵横任侠;又,惜墨如金。
一六五 男·女
典型的民间戏剧中,有丰富的资讯可供人辨识,给人启发。像发源于苏南的锡剧,它的五部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戏是:《庵堂相会》《拔兰花》《借红纱》《约四期》《失金钗》——用形象的建筑术语来比喻,也即所谓的“一正梁”“四庭柱”。
《庵堂相会》讲一对青年男女青梅竹马,自幼订婚。后来,女家暴富而男家衰落。女父嫌男家贫穷,意欲毁除婚约,为女另行择婿。但女不允。九年后的一天,女得知男寄住在某庙,便以烧香为名,前往探视。途中受阻于独木桥前。此时,男正巧祭祖归来,也要过桥返庙。因多年未见,两人已不大相识,互生猜测,乃各述儿时往事试探对方。至庵堂,男女终于弄清真相,决心婚姻大事要自作主张,并约定于端阳节完婚。
《拔兰花》讲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两人约好,让男出外帮工三年,积攒钱后回来结百年之好。临别,男以素兰花赠予女,以作定情信物。男走后,女之父母强迫她嫁给某富户。婚后女备受虐待,苦不堪言。三年后,男攒足工钱回村,闻讯寻至富户家。见女当窗绣花,头上依旧插戴当年自己赠她的素兰花。于是隔窗拔取兰花,男女重逢,悲喜交加。
《借红纱》讲一对青年男女私下定情,男允诺外出做生意,赚钱后即来娶女。未料男被人引诱,沉湎于赌博,债台高筑。三月后男回到女处,用谎言借得女方红纱一匹。将纱当了换钱之后,再去聚赌,居然大赢,不但还清赌债,赎回红纱,还买了西瓜背到女处。男向女告白一切并坚誓:从此不再赌博,好好做生意赚钱。两人遂欢喜吃饭、唱曲至谢幕。
《约四期》讲一青年书生与富家小姐暗结私情,约期相会。未料,男方因种种缘故,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的四次约会,均竟失约。最后双方见面,道明原因,误会冰释,遂又约期相会。
《失金钗》讲一貌美女子奉命烧香,途中邂逅一男。男遂寻机挑逗。女起初不予理睬,后因路途寂寞,方答话同行。男一路卖弄见识,以博女欢心。至庙后,男趁女专心烧香拜佛之时,将女头上金钗悄悄拔下。归途中,路过一四眼井,女好奇观井,从水中倒影发现头上金钗遗失,惶急万分。男假意答应雇人掏井觅钗,并亲送于女,因而诓得女方地址。翌日,男到女家,借还钗调戏。女识破伎俩,急中生智,将男诓至门外,闭门不睬。男只得怏怏离去。
上述五部传统锡剧,均讲男女情事。于此可见,在大众艺术领域,男女关系永远是重要核心。男与女,看似简单,发生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却万千复杂。用关键词概括上述五部锡剧:《庵堂相会》:“圆满”;《拔兰花》:“悲剧”;《借红纱》:“欢喜”;《约四期》:“误会”;《失金钗》:“拒绝”。
一六六 真放松者,大境界人
太极拳极重放松,练拳讲究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然后再刚复归柔,至不刚不柔,亦柔亦刚之境界。
写作也是如此,能真放松者,都是大境界之人。宋人苏轼,便是真正的放松大师(他自己的气功锻炼也益助于此?),随意涉笔,皆成佳文。他的长短题跋,最能显现苏氏风格的放松情态。如《跋草书后》一则:“仆醉后,辄作草书十数行,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
一六七 惊
张承志,竟已经六十七岁了!突然发现,心目中似乎永远处于英雄中年阶段的张承志,竟已年过六旬!时光何其匆促!(张承志,1948年出生)
一六八 内在生命图景
中国的八大山人(1626—1705),荷兰的梵高(1853—1890),挪威的蒙克(1863—1944),他们展示的,都是独具强烈个人特征的内在生命图景。世间之人、之物、之风景,都只是他们随手拿来的承载之物,他们的注意力其实并不在此,他们真正专注的,是他们自身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这些承载之物上面的,各自或隐忍或呐喊的激烈情感与激烈生命。
由他们的画作,我们醒悟:仅仅是“象”,还远远不是艺术。
一六九 “我是不会动身的”
台湾摄影家阮义忠(1950年出生)曾说:“我在办摄影杂志的那几年,事实上已周游世界各国,大陆我也来过很多趟,拍了不少照片。可是当真正在摄影创作的时候,我几乎把所有心力放在了台湾这片土地上,因为它跟我的成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读到这段话,立刻让我想起费里尼的话:“偶尔他们提议我拍一些必须要旅行的电影:譬如美国电视台想送我去西藏、印度、巴西,好拍一段精彩的关于宗教及地方魅力的影片。很吸引的提议,我立即就说好,但同时心里有数,我是不会动身的。我最喜欢的路线是罗马—奥斯提亚—维特波尔三角地带。我待在这里很好,所以我的回答是:我拍一部关于罗马的电影吧,因为我生活在罗马,而这个城市我喜欢。”
阮义忠和费里尼的共同点是:艺术,最好是站在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发言。在说自己方言的特殊土地上,你表达普遍的世界。
一七〇 个人哲学·内心情感
《四季》《人与土地》《正方形的乡愁》《看见菩萨身影》,这些是阮义忠各成系列的摄影集之名。仅从这些书名,似乎就可判断照片质地和所具有的思想深度。书名所涉及的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读阮义忠的摄影作品,能够深刻感悟到,任何艺术的内在支撑,都不可或缺以下两种:
一是个人的哲学;一是质朴、深挚的内心情感。
一七一 心气
内在的心气必得要高,不高,笔下的气象无法为大。
正如吾乡前贤徐悲鸿(1895—1953)所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一七二 文学批评
一棵苹果树对一棵桃树提建设性意见:你为什么不试试结一些苹果,苹果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像我这样的“红富士”。——类似于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批评。
你这棵桃树确实不错,所结桃子的色泽和味道也确实很好,但总是觉得单调了些。你为什么不试着在枝头同时结一些香蕉、橙子或者葡萄,这样就丰富了;还有,你的桃子老呈现为圆形也不好,以后不妨将有些改良成扁形、方形或长条形。——类似于一群批评家对一个作家的建议。
擅写“青春期冲动”的玛格丽特·杜拉斯曾批评与她“有过友谊”的罗兰·巴特,他“所缺少的就是……贯穿在表现青春期的那种冲动”。由此,杜拉斯认定巴特是“某种已经僵化、写作循规蹈矩的作家”。但客观事实上,罗兰·巴特恰恰是文学领域激进地反叛语言传统的革命者。
一千八百年前,中国的曹丕曾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典论·论文》)
戌月 他们曾经如是说
一七三 暗涌
东方,太平洋磅礴清新的蓝色气流,在人所不知的白昼和夜晚,暗涌入我身心。
一七四 一道选择
是积极地钻营圈子,结交关系,以博取虚妄的名声?
还是尊重自己,坚持内心和纯粹的艺术,甘守世俗所谓的寂寞之道?
这是一道选择。
在这道选择面前,我们很容易就能够判断一个人。
一七五 他们曾经如是说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我本能地不属于任何团体。”
“我的书中到处都有天文学的影子。”
“科学是人类最伟大的探险……人文科学是对我们人类最好的描绘。”
“全书充满了黑暗。”
“作者不流泪,读者不流泪;作者不惊奇,读者不惊奇。”
莫里亚克(1885—1970,法国作家):
“伟大的小说家是打破框框的。只有他才能使用一定的模式。”
“一个具有真正的小说家气质的人是会超越这些清规戒律、这些想象之中的规则的。”
“因为卡夫卡本人使我着了迷。我读过他的日记,读过他的书信,以及有关他的一切资料。然而说起他的小说,我却无法阅读它们。”
“差不多所有作品都会逝去,但作家却永存。除了《忏悔录》外,我们极少阅读卢梭的其他作品,或者说,除了《墓畔回忆录》外,极少阅读夏多布里昂的其他著作。”
庞德(1885—1972,美国诗人):
“我心目中孔子的宇宙,便是韵律与张力交互为用的宇宙。”
“在美术史上,色彩一度衰亡,莫奈和印象派画家使之起死回生。”
“我在六十五岁之后,很难相信自己竟然比当年所见到的詹姆斯年纪更大。”
艾略特(1888—1965,英国诗人):
“我想把自己的尺度强加在别人身上是最糟糕的事了。”
“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要是我一点儿也不必为生活操心,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写诗上,很可能会扼杀我的创作生命。”
赫胥黎(1894—1963,英国小说家):
“写不出东西来的时候就读书,小说、心理学、历史,读什么都无所谓,不是为了吸收观点或材料,只是为了重整旗鼓。”
“批评家之所以引不起我的兴趣,是因为他们关心的是过去的、已经完成的,而我关心的是未来的。”
“我从《尤利西斯》中获益不大。我认为这部小说非比寻常,但是其中很多是反面教材,教你小说不该这么写。”
福克纳(1897—1962,美国小说家):
“对我来说,最好是当妓院的老板。我认为这是艺术家最理想的工作环境。”
“好的艺术家相信没有人有资格指导他。”
“我创造了自己的天地。在空间上、时间上我都像上帝一样摆布这些人……我喜欢把自己创造的世界想成宇宙间的一块基石,虽然只是一块小小的基石,可是把它拿开的话,整个宇宙就会崩塌。”
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籍小说家):
“有独创性的艺术家可以模仿的只有他自己。”
“布莱希特、福克纳、加缪,还有许多其他的人对我来说绝无任何意义,而且,当我看到批评家和作家朋友们把恰特莱夫人的爱的描写或庞德先生的那些全都是装模作样的造作乏味的胡言乱语看成‘伟大的文学作品’之后,我不得不去努力排除对一场弄昏我的头脑这样一个阴谋的疑心。”
“使我留名后世的书是《洛丽塔》与我论述《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作品。”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
“你写到你还有活力的地方,而且知道下面要写些什么,你就停下笔,力图挨过一个晚上,到第二天才去碰它。”
“最好的写作一定是在恋爱的时候。”
“当一位作家略去他所不知道的东西时,它们在作品中像漏洞似的显示出来。”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诺贝尔文学奖无论颁发给谁,总是文学的一种荣誉。我不是为获奖者是否够格而争论不休的那种人。”
雷巴科夫(1911—1998,俄罗斯作家):
“我的创作的工具是记忆和想象。”
艾利森(1914—1994,美国作家):
“作家唯有借着描写某一特定环境中的某一特定人物,才能达到普遍性。”
“如果想迎合别人,那么他还没上场就先吃了败仗。”
“美国小说是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征服;当它描写美国经验时,同时也创造出美国经验。”
君特·格拉斯(1927—2015,德国作家):
“有许多作家,他们一生始终专注于描写某一地区,那就是他们的出生地……那里发生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也可能发生,这个偏僻、闭塞的地方能够反映和折射世界上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只是所带有的色彩不尽相同罢了。”
“我想做的是要扩大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使之包括潜意识、幻想、梦幻、想象等等这些人们因看不见摸不着便通常斥之为所谓非现实的东西。”
“我的作品在出版之后,我连一本也没有读过。”
马尔克斯(1928年出生,哥伦比亚作家):
“第一句话……决定着全书的风格、结构,甚至篇幅。”
“我正在写的作品是我私生活的一部分。”
“在文学创作的征途上,作家永远是孤军奋战的。”
一七六 中国风水术
中国风水术,其潜在的语言,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风水术认为,大地自有其经络和穴位。这种认识,是把自然视作为有血肉灵息的生命体(大地的肉身意识)。拥有这种自然观的人类,对于我们所置身的地球,本能的态度是相敬、相惜、相谐,而不可能是去盲目征服或疯狂攫取。
这种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的当代,正愈来愈显示出它正确的光辉。
一七七 试说北京和南京
从中国地形大势来看,北京地处自西向东的昆仑山脉和自北向南的大兴安岭山脉这两条巨大来龙的聚合休憩、共饮海水之地;对广大的中国南方而言,北京又天然地具备其高屋建瓴之优势,是以,北京乃风水佳地。
南京纵有王气,只因其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既不藏风,又难聚气;长江虽可作为战略屏障,但究其实质,也是头上悬水,是故,历代以南京为根据地者,终究难图最后霸业。而且,南京的“金陵”别称,终究不吉。
一七八 人事
在故乡,县城通往乡镇的嘈杂中巴车上,耳畔所听,记录于此。
其一。现在最主要是联系打电话的人……他是独子……赌博输了钱又去借高利贷……人家打电话来了,人已经绑架,再不还钱,森林公园收尸……找人去打招呼,钱总归是会还的……
其二。叫叫他,眼睛会弹开来看,证明他有知觉的……还好是到家后再生病的,要是在路上不得了……他帮老板开一辆轿车送到山西去的,老板在山西开煤矿,要用车……要是在路上突然没有知觉,高速公路上车开得那么快,肯定是翻车没有命了……要是身体好的,老板本来是要他待在山西帮忙做管理的……他腰子上头有一个瘤,如果另外一只好的,拿掉一只腰子没关系的……现在不好做手术,心脏不好,好像肝上也有问题……他(她)家已经借给他五万块钱……病还要看下去的,钱不晓得将来怎么还……
——社会人事之冰山一角。
一七九 文学之内,阴阳互换
任何文学批评都是主观的,都不可避免地染上批评者自身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偏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空旷大如此,陈子昂(约661—702)刚强、沉郁的文学个性,已淋漓尽现。所以,子昂追慕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之文学观念,正属意料之中。他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其实,客观来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其内在逻辑发展力量来推动形成的。“风骨”至顶,“彩丽”渐生;“彩丽”既盈,“风骨”又长——文学之内,阴阳互换,道理同样存焉。
一八〇 “也许始终是败北,可是……”
记下沈从文的话。“我生命中有一种十分‘谦虚’,又十分‘自信’的情绪在生长……也许因此越来越像不现实,或生命中总被‘不现实’那一部分支配,生活永远陷于败北状态。可是不妨事,因为‘谦虚’和‘自信’还依旧存在……也许始终是败北,可是败北的是人事生活上的一面,应当还有另一面和好音乐一样,永远能有光辉的!”沈从文致张兆和信,写于1956年10月13日,时在山东济南。
由主客观多种因素而最后修炼成的沈从文性格:于外,至柔;于内,至刚。
一八一 名字背后
稍加分析若干中国当代作家的名字,亦觉深义存焉。
张承志,是“承志”,而非“创志”或“锐志”;韩少功,是“少功”,而非居功自傲的“多功”;贾平凹,是凹下去的平地,而非凌云的高峰(因为既平且凹,所以有了积蓄的容器);苏童,是童子,而非壮夫;莫言,是不说,而非雄辩。
上述诸名,是否隐含了一种东方式的智慧与习惯:力量的最后呈现,必以退让谦逊、深涵内敛的蓄势为第一要务。
一八二 古人书法两类
古人书法,概括言之,似可分为“向外放”和“向内收”两大类。
苏轼书法,有骨有肉,气血丰满,属“向外放”一类。而且,正因为其字有肉,所以东坡的抗命运击打能力超强。
“梅妻鹤子”的林和靖(967—1028)之字,则可归于典型的“向内收”一类。黄庭坚(1045—1105)评林字:“清气照人,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
一八三 韩愈经验
韩愈(768—824)论文章追求气势。他认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确实,同由汉字组成的文章,气势之有无,文章之面目便有云泥之别。
韩愈某次的为文经验自述,对在艺术领域独自锐意探索的孤独者而言,似应会有共鸣:
“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
一八四 梦境
记叙梦境。次第虚幻的红灯笼的光晕,浸入漆黑不动的古老城河。孤寂的桥石。参差的旧瓦屋顶。漆黑的河。像没有生气的阴郁版画。黑夜的阴郁版画。石巷中的一棵树正在夜间落叶,奇异碧青的树叶,在深冬,落满了树身周围的石头地,如此新鲜的纷乱青叶——像人家吵架后新摔碎的青色瓷盘。青叶和石巷的地面,都反射湿润的光亮,原来空中在飘着细雨。细雨濡湿头发。一种清晰的孤独之感。后来,在一幢闪耀霓虹的巨大建筑物的荒凉背后,发现盘旋而上的狭窄铁质楼梯。持续地走上去,推开一扇没有关紧的小门,便进入巨大建筑物温暖、暗红的内部。没有见到一个人。又从原来露天的狭窄铁质楼梯下来。破败烟酒店内的店主表情同样阴郁,而且麻木。出租车像过山车一样越过高耸大桥。一处楼厦如林却依然冷清阴郁的人类聚居地。大门的电动栏杆在无声升降。没有人。荒寂如同月球的空城。局部的细雨空地。他似乎为了某种理由而等候了漫长岁月。方形粗大的建筑廊柱向夜空和地底无限延伸。皎洁的白。暗红的光。夜晚的阴影,被切割成锐痛又甜蜜的几何形状。
一八五 一瞬
父母渐老,环境改变,然冬日深夜,风吹动老家木格窗玻璃的响声,仍含藏少年时代诸多的真切信息。
一八六 古典卷册的凋零之美
田野间一小块又一小块水洼中经霜的残荷,透露出一种中国古典卷册的凋零之美。
亥月 文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一八七 “池水”已否“尽墨”
“池水尽墨。”池中洗笔,日积月累,竟致满池之水,尽染墨色。无论何种艺术领域,要想真正有所进步,必须时时自问:
你的“池水”,“尽墨”已否?
一八八 树枝·汉字
窗外,小扇形的银杏树叶骤雨般纷落。日显疏朗的树枝,在冬天的书页间,像我熟悉的古老象形汉字。
一八九 每一本书都有其自足的气血周流
那么多书籍堆垒。每一本书,都凝聚有某一生命个体思想与情感的能量。所以,每一本书都有其自足的气血周流。而那么多的书籍在周围,更是形成了一种似乎无睹却强劲回旋的精神之气场。你不去阅读的书,就像你暂不联系的朋友,但它们的存在,就足够在静默中给你借鉴、激励和影响;你翻开了某一本书,就是和一位朋友相约坐下,开始了一段对谈的时光。
一九〇 “不拥有时间”的文字
翻读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1932年出生)的随笔集《密涅瓦火柴盒》(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感觉很难进入,书中那种浮躁的、光怪陆离的炫耀式笔触,让我产生一种天然的拒斥。深究原因,发现这些文字,其实就是“不拥有时间”的文字(作家刘烨园先生的独特理论)。埃科在写作它们时,是即时的、喧噪的、走马观花的心态——书中所收,均为其人替一家周刊所写的专栏文章;而缺乏一种“宁静和专注、空寂和凝视、慢和停驻的时间心态”(刘烨园语)。因为写作时是“现在进行时的当下心态”,所以,《密涅瓦火柴盒》就无法“拥有时间”。而不“拥有时间”的文字,尽管“妙趣横生、古怪精灵”,尽管“慧黠机巧、天马行空”,终究是不具备价值的泡沫。
拥有什么样的“时间心态”,就会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差异是如此明显——在我看来,写出《密涅瓦火柴盒》的埃科,和写出《玫瑰之名》的埃科,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位作家。
一九一 郁达夫及其他
郁达夫和王映霞(1908—2000)1928年2月在杭州成婚,时郁32岁,王20岁。1940年,两人离异。1942年,王映霞和时任重庆华中航运局经理的钟贤道结为连理,婚后育有两女一子(其中一女夭折)。郁达夫1945年在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杀害,终年49岁;钟贤道1980年病逝于上海,终年72岁;王映霞2000年病逝于杭州,终年92岁。
有访者晤谈钟、王之女钟嘉利女士(1945年生于重庆万州,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职退休),谈及郁达夫,她只评以淡淡一句:“他的面相孤薄,一看就是少福之人。”
一九二 百丈怀海丛林要则
百丈怀海禅师(749—814)曾述丛林要则二十条。其中,越出佛界,具普遍意义的要则有(我印象深刻者):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一九三 卓然特立之吾
《焚书》,《藏书》,以剃刀自刎的福建人李贽(1527—1602)自取的书名,中国文化中罕见的直接呈现的决绝勇气。李卓吾,“卓然特立之吾”。“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盲,既中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这是他的《焚书》。“与世不入”,“吾姑书之而姑藏之,以俟千百世之下有知我者。”这是他的《藏书》。
一九四 寒夜窑火
寒冷深冬,想念昔年遍布故乡的窑火。
烧制陶器的窑火,用青翠松枝做燃料的窑火。
遍布的、跃动方言俗语的火焰,映红河流和夜晚,给孤寂清贫的童年以温暖。
一九五 三种时间
在中医领域,存在三种时间。
“顺时间”:显示为生老病死。
“无时间”:显示为长生不老。
“逆时间”:显示为返老还童。
这三种时间,几乎涵括了文学作品中所有的时间形态。
一九六 挣拔
无论再多的书籍,人和文字,仍应时时不忘挣拔出来,呼吸野气。
无畏无媚、勇往独行的野,谨记。
一九七 苏轼与博尔赫斯的同一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这是苏轼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杜撰的典故,曾引起欧阳修的惊奇。
卡尔维诺说博尔赫斯:“他的每一个文本都通过援引另一些属于某个真实或想象的图书馆的书籍,而加倍或多倍地扩大其空间。这些被援引的书籍,要么是古典的,要么是不为人知的,要么根本就是杜撰的。”“他用这一方法写的第一篇非凡的故事《接近阿尔莫塔辛》于1940年在《南方》杂志发表时,读者竟真的相信这是一篇关于某位印度作者的书评。”
——11世纪亚洲的苏轼与20世纪美洲的博尔赫斯的同一。
一九八 语言和情绪也具有能量
台湾统一企业集团总裁林苍生(1943年出生),应该算一位独具个性的企业家。他甚至要求“统一”在生产面包时,须全程播放莫扎特音乐。他如是介绍“统一”的面包生产:“除了原材料不可残存农药,生产过程亦不添加防腐剂及人工色素等,这些是‘身’的部分。统一的生产线人员都保持快乐的心情与面包对话,这便做到‘心’的部分。而在生产面包的过程中,还要全程播放莫扎特的音乐,这已经进入产品‘灵’的部分了。科学研究证实,‘在音乐中发酵’的面包其酒石酸多了11倍、苹果酸多了5倍,可提升波动值并增进健康。所以说相同的原材料及设备,由不同的公司来生产,其产品的‘波动值’是不同的,这就是‘企业心灵’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似乎是有些不可思议。
由此,想到小时候,老家过年蒸团子时,大人们总要特别叮嘱孩子,要说好话,说吉利的话,这样团子就会蒸得好,蒸出来的团子就会好吃。
看来,语言和情绪也具有能量,那些貌似无知无觉的客观物质——譬如团子和面包——也会接受此类的能量而改变自身。
一九九 江南团子的柔与刚
江南习俗,冬至日吃团子,过年前蒸团子。江南团子,花色繁多:色分青、白、粉;馅有菜肉、萝卜丝肉、豆沙、芝麻、花生、红枣等。甫从蒸笼里蒸熟,热气腾腾,晶莹圆润——此种食物的阴柔之美,于斯呈现。然而,正是这种外形精致细腻的吃食,较之粥、饭,它又是最为耐饥的——团子内在的刚性,让人,特别是劳作者,有深刻的体验。
相柔性刚,柔刚一体,江南品质之显现。
二〇〇 文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文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岁末之问。
在庸常人世、匆匆生命中,寻找到真实的自我?
证明自己活过,存在过?
探究并展示一个孤独生命的内在宇宙?
发出自己的声音,寻找到这个星球上的同类?
为人类留存一份特殊个体的感官与思想档案?
抵抗时间的方式之一?
揭示人世、社会、生活的动人秘密?
孤寂生命的慰藉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