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巷 先生祠
从中山东路与护国路的交接路口,往护国路方向行几十米,往右边缺口进入,不远处就能在墙壁上看到蓝色路牌:白沙巷。
巷内大段老式砖墙。黑色砖块,有年代感的排列方式,底部位置则是大石块的基石,老砖墙中间的旧式小窗,处处透着时代感。在中间一段老墙上长满青苔和杂草,俨然已是立体植被景观。
白沙巷不长,缓慢步行也就十分钟以内的路程。巷子也不宽,电瓶车会车也要放慢速度。走在巷子中,蜘蛛网一样的电线纵横交错,穿着睡衣的行人,站在路边三三两两聚头聊天,老城街坊里的生活气息十足。
这里至今保存着一些老式住宅的样子。在白沙巷3号破败的房屋,大门位置全是肮脏的生活污水,往里看去是个大杂院,黑暗潮湿,红砖斑驳,杂草丛生。
而在远一点的岁月里,这里的标签是名门大宅。
在白沙巷2号的贵阳市六一幼儿园,是曾经的刘统之先生祠。从外观看,刘统之先生祠大气宏美,新近刷成的黄色墙体,鲜艳显眼。大门是“民国”时代典型圆拱门,中西合璧的风格,门顶位置有刻字:刘统之先生祠,署名为“南海康有为”。整座宗祠布局缜密、雅致美观,拱形大门,二进二院,配以东西两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黑墙青瓦。
1917年,这里由时任财政厅长的张协禄所修建,时任贵州省省长的是刘显世,张则是刘显世的“四大台柱”之一。1919年张协禄因政治斗争失败服毒自杀,刘显世将这座私宅转了过来,为纪念自己的父亲刘统之,改名为“刘统之祠堂”。
豪门大院,历经转手,两个家族,几代人,这个祠堂在贵阳人的记忆里有着很多故事。
刘统之,原籍兴义,他是黔军的创始人之一,早期办有团练,更重要的是,他积极发展教育。他曾捐资重建“笔山书院”,选拔和资助四十余名学子东渡日本求学,向黔西南及贵州乃至全国输送大量政治家和军事人才,包括后担任参议院议员、拒绝曹锟选票贿选的刘显治;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后策划护国运动、创办大夏大学、任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长的王伯群以及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
而如今,曾经的刘家名门老宅,已经变成幼儿园。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刘统之,以他命名的祠堂继续用于教育,也是“很有意义”。
在白沙巷内,刘统之先生祠外,听见墙内幼儿笑声阵阵。曾经的历史烟云,似乎已经消散在普通老城慢生活中,关于这里的记忆,年轻一点的贵阳人记忆里更为清晰的或许是关于幼儿时代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