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龙洞桥 长龙那头是大明

贵山之阳,城事过往:寻访那些被遗忘的记忆 作者:白凤


龙洞桥 长龙那头是大明

在贵阳龙洞堡,“见龙桥”几乎算是个地标,处在重要的交通位置。几个方向都是人口聚集地,每天来往行人车辆众多,川流不息。这番光景如果向后退回到五百年前的明代,在这里“站岗”架连河谷两岸扮演见龙桥角色的则是另一座桥:龙洞桥。

在见龙桥不远处,这座古桥,至今尚存。

从下游方向看,龙洞桥桥身较长,桥头桥身多处长着茂密杂草,在山谷中颇有沧桑感;桥下水较深,深色水面见不到底,加之有污水排放,桥下形成逆流。

龙洞桥为三孔石拱桥,桥面没有护栏,整体建筑都是石块垒成,圆弧桥洞从外到内,石块分三排有不同排列方式,缝隙小。

从上游方向看龙洞桥,能够看到第一个桥洞和第二个桥洞衔接的位置,有十分明显的裂缝,多块石块突出。查看桥洞的新旧程度和石块排列方式,发现第一个桥洞和另两个桥洞存在差别。三个桥洞并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按照第一个桥洞上桥面的石块排列方式,能够看出原本应该在同一水平面的石块被压弯在现有桥面上。

从桥面看,龙洞桥大约长五六十米,宽处八米有余,窄处大约四五米。桥一头是老纸厂,一头则是木头村,从老纸厂一头看去,整个桥身呈“S”型,较为特别。

原先的龙洞桥只是单孔石桥,后来在木头村一头加上双孔桥身,两桥连接在一起,才成了今天的形态。

对于S型形态,还有另一种说法:当初建桥时,因山洪暴发,大水将老龙洞桥淹没。水从见龙洞中乘势而出,从桥边经过,把桥弄垮了。在木头村老人们的理解中,大水是龙在水中,而龙前行呈“S”型,后人们便将桥按照龙水中行走的形态建成,因而呈S型。

造型奇特的龙洞桥,早就名见经传。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关梁》载:“龙洞桥,在治城南十里龙洞铺侧。”嘉靖《贵州通志》载:“龙洞桥,在治城南龙洞河上。”清乾隆《贵州通志》载:“龙洞桥,在城南十里头铺。”道光《贵阳府志》载:“龙洞桥,在城南十五里头铺。”

龙洞桥最早的历史远在明弘治(1488—1505)之前。

在明清时代,这里是湘黔驿道之津要,守护的是贵阳东面门户,省内省外都是交通要点。

而龙洞桥建造之后的五百多年,在连接两岸方便百姓生活的同时,在龙洞堡这个交通要道上,也是贵阳东面的一个要塞所在。

五百年的风雨里,龙洞桥历经多少次冲毁又修缮,如今桥是否还是最先的古桥,不得而知。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龙洞桥”一名,也和“S”型桥身一样,如同巨龙蜿蜒在深谷中,这一头是正在崛起的龙洞堡,另一头则是遥远的明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