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一、基本思想
今天,我们的生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然而对生活与人本身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如生活的意义与基本规律是什么,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发展方向与最终归属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认识这些基本问题,生活就会迷茫而缺少效率。
这的确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时刻都在生活着,如何生活是大家时时都在谈论与思考的问题,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分析,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但这些分析都显得片面与表面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生活有无系统的基本规律?能否建立一个真实的生活理论而不是迷茫于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知识中?
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存在形式与变化规律,生活也是一样。但在对生活规律的探索中,我们很难从现有的知识中找到答案,而必须重新静下心来观察、思考与总结。
二、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至今困扰着我们,然而一个现实的情况是我们都在为追求幸福而生活。
生活是各种心理活动形成感受的过程,而幸福是人们在这种感受中产生的满足感。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受到不同的物质刺激后,一个被称为腹侧纹状体的脑部区域会变得活跃,并通过释放多巴胺等令人兴奋的神经递质参与脑部的奖赏。
其实,幸福就是通过不同事物的刺激让人产生满足感,如获得财富与地位、体验不同环境与获得某种启发等,是大自然对人的一种激励。
人类是在生命体应对环境变化的激励中进化而成的:从原始的生命体对环境做出反应求得生存,到进化为动物积极应对变化来获得满足,再到人类为获得满足而寻找和创造变化,以及由此形成人类体验各种事物及意义的情感与思想。这也就是生活的实质。
因此,生活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在于感受不同,人的各种行为也由此得以解释。如安全的需要,是人们为了延长生命以获得更多享受的机会;对地位与财富的追求,是人们为了得到更多享受的条件;生活需要交流,因为人们能从交流中获得更多感受;而交换就更明确了,那就是互通有无;语言与文字、知识与技术的产生及发展,在于提高人们获得新事物的能力和手段;我们所说的追求,可理解为对特定事物的享受需要。
三、基本理论
我们要理解生活,就需要探索生活的理论,而这个理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可归纳为如下几个基本思想:
1.事物观
生活是一种感受的过程,它表现为是什么、会怎样、该如何等,我们把这种感受的内容与对象叫作事物,并作为理论分析的对象。
事物都以其特有的能对人产生影响的多种意义存在。如水果具有营养、味道与样式等多种对人产生影响的意义。显然,若水果没有这样的意义,我们就不会去感受它,也就不存在这样的事物概念了。
每一事物都有其不同的意义,需要我们去认识,同时其多样性意义导致不同事物间的相同性,这就需要我们积累经验来提高生活的效率。
2.感受印象规律
有一种被西方热烈讨论的“视觉道德”现象,即你驾车时发现前面有行人,你会急转弯。而此时转弯所面临的危险与危害其实更大,因为侧面有更多的人。
是什么原因导致你选择可能轧死更多的人而不是更少的人呢?这就是因为当时的感官反应,即印象深刻的视觉支配了你的行为。而侧面虽然有更多的人,但没有视觉刺激形成强大的印象而难以影响你的行为。
生活是由你所感受的事物组成的。事物对人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它的意义,还取决于该事物给人的印象程度,且事物给人的印象越深,其对人的生活的影响越大。反之,亦然。
生活中人们最容易受印象深的事物影响,如经验与环境,而影响的结果是该事物给人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人们受其影响更大,并如此循环而构成生活中的感受印象规律。
根据感受印象规律,我们可得出两个重要的生活结论:一是人们通常把眼前的生活看得过于重要,由此导致行为的短期性与生活的盲目性;二是人们的生活通常局限于自己的经验与所处的环境,其结果必然是人的情感与思想变得狭隘,并因此把自己的经验与感受看得重要而导致与他人产生矛盾和冲突。
也许人类本身就生活在一个极其有限的感官世界里与自以为是的狭隘经验中,由此决定了人类发展的局限。
生活不缺少有意义的事物,但有太多的事物因缺少让人感受的机会而失去意义。同时真实的世界太复杂,我们不必太认真与太执着,而只需在有限的时间与环境里获得好的感受即可。
3.经济规律
动物都具有对变化产生是什么、会怎样、该如何的意识,其实质就是一种效率,即“经济”要求,其目的是获得更多生存和遗传的机会。
人类在这种经济性行为要求中形成了丰富的情感与复杂的思想,并产生了获得幸福而回避痛苦的基本要求,于是在各种由“好”与“恶”构成的事物中,以最少的“恶”来获得最大的“好”,便成为生活的基本规律。
生活中的市场经济其实是这种普遍性经济规律的一种表现,而片面与非真实的经济学也就不可能称得上科学。
4.生活的相同性规律
人的经历会留下记忆,即事物的各种特征在人的大脑神经中形成相联系的经验,并在相同性事物的刺激下再现,从而使人的行为与情感表现出连续和重复性特征。
人的这种神经联系会因记忆再现而得到强化与发展,使其能被相同性更少的事物激活,并演变成某种生理与遗传特征。
如恐怖的经历,其环境中特定的人物、形态、颜色与气味等会与恐怖情感产生联系而形成经验,而在人们再次受到这些相同性特征的事物的刺激时,就会引发恐怖情感与经验的再现,并发展为今后更少的相同性事物刺激也能再现而表现出敏感与胆小的个性特征。
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有针对蛇类的特殊“雷达”,其原因就在于一定时期蛇类对人类的致命性与普遍性伤害给人造成了太多的恐惧和记忆,从而进化出能对蛇类图像进行敏感反应的特殊神经细胞。
从对变化的反应,到重复而形成经验,最后演变成可遗传的生物个性,反映了在人类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中,有许多相同的事物,人们不必思考与选择,从而把节约的能量与时间用于应对更有意义的环境变化。
这种对相同性刺激的反应还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是由于在群体生活中人们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相同反应,必然导致人的行为很容易刺激他人相同神经的活跃而表现出相同的情感。
5.比较规律
一个面包对人的作用有多大?从面包本身来看,无疑很大:它为人提供了宝贵的营养与能量。但人们却不一定会这么想,道理很简单,如果食物很充足,即使没有该面包,人们仍可获得充饥食物与营养,且如果有更好的食物可供选择,人们还会因用面包充饥而感到痛苦,这就是比较的结果。
也许我们正生活在天堂里,但我们也许并不会因此就感到幸福;或者我们正生活在地狱里,但我们也许不会因此感受到痛苦,因为让人产生感受的是变化与不同,我们在意的是比以前好、比别人强。
幸福也没有绝对与客观的标准,只是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经历与条件提出的要求是否能得到满足而已。
所谓代价,也就是享受与理想的相对比较而已。生活中总有许多可供人们选择的事物,人们必然会选择最好的。而如果人们不得不选择较差的,就会形成一种痛苦,显然这种痛苦产生于与最好的选择比较所形成的机会损失感,即代价。
我们之所以把工作看成一种劳动,就在于工作约束了人的自由而失去了选择更好生活的机会,因而如果工作以外没有更好的生活选择,工作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即是享受而不是痛苦的代价付出了。
代价是生活中基本而重要的概念,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思考,否则我们的理想离现实生活就远了。
6.稳定规律
稳定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大自然的基本精神,并由此决定了事物存在的原因、我们解释事物的基本理由。
如物体往低处运动是为了找到更稳定的位置;高能量物质通过裂变与辐射释放能量来获得低能量的稳定状态;人类通过对话、争吵与战争化解矛盾、重建秩序、获得新的平衡和稳定;动物为延续后代而牺牲自己,物种之间残酷竞争是为了更强、更能适应生存环境,以此实现物种的稳定;我们形成国家、组成家庭与加入群体,是为了有序与稳定地生活。
人类探索未知与追求道德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所产生的生存危机反应,这也是人类追求稳定的意义体现;人类学习知识与发展技术不仅是想活得更有意义,更深层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环境,其实最终也就是为了更稳定的生活而已。
生活是为了幸福,这仅仅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斗争所获得的激励而已。显然,离开了大自然的稳定精神与激励,人的情感与思想就不会形成,幸福也就不存在了,人类本身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