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绽放青春】

世间曾有林徽因 作者:张晓立 著


【绽放青春】

桃花嫣红了笑脸,柳树又抽出几许柔嫩的新绿。挂在墙上的老月份牌,像一本古雅的线装书,飞快地翻过了一页又一页。那些微小的心事,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就这样被时光的洪流冲得暗淡了,消散了。或许,一切都在消逝,一切又都在生长。当年那个在高门大院里背诵唐诗宋词的小姑娘,似乎只是在时光流转的一个罅隙,像长在春日里的一株幼苗,蓦然间便拔高了一截。

一些微妙的情愫,不知何时已悄悄地住进心田。面对这个充满无限生机的世界,她沉静的外表下,一颗纯粹而美好的心灵,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对于一个已经告别了懵懂的童年,长成一个青涩的少女的林徽因而言,生活美好得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其中的纷繁、富饶,几乎让她美丽的双眼应接不暇;那未知的一切像两扇门扉半掩,充满了神秘的诱惑。

而此时,这个十六岁的少女,她的眉目已经逐渐疏朗起来,如同春天来临之际,厚厚的冰雪消融,露出群山巍峨,山河壮美,一切终于显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她如同一块绝美的灵玉,需要假以时日细细磨琢。而当我们静静端详她留存于世的几张照片,她的五官,却有一种雕琢之美,两弯新月般的黛眉一径扫到鬓角里,双眸里似含着秋水,小巧而秀挺的鼻子,两片轮廓清晰的唇瓣,像娇艳的、饱含着甜美汁液的玫瑰,在展现完美表象的同时,静静地吐露着幽芳,像是在无声地告诫世人,它生存于世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供人观赏。

从混沌的无知孩童,到清丽可人的少女,她已经完成了生命的蜕变。诗人常常用“豆蔻”来形容初长成的少女。彼时的林徽因,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如同江南的春天里,一场雨过后,红杏枝头那粉白中含着一抹桃红,将开未开的一朵。微带着几丝娇羞,却又隐隐向世人昭示着一种神秘的美。

她的一颦一笑,恰似桃花嫣柔,于不经意间,轻轻撩动人心中的柔软;她起步坐行之间,似有一缕三月的清新的风拂过面颊,如此灵动的韵致,仿佛一幅江南的逶迤画卷,渐次展现在眼前。

十六岁,正是人一生之中最美的年纪。这年,对于林徽因而言,似乎注定要发生点什么。对于外界,这个看似文静的少女,一直踮起脚,好奇地眺望着。她已经隐隐感到,前方似乎有一些美丽的事物,正静静地等着她。关于生活,她需要切身去体验。

对此,冥冥之中早有安排。1920年,林徽因随父亲到欧洲游历。她终于得以放逐自己的身心,尽情去拥抱渴望已久的一切。她暂时离开了处于内忧外患中的祖国,将一切抛诸脑后,迎接她的是一片全新的天地。这段经历是林徽因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在这里,她看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接触到的是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文化思想。

其间,她和父亲租住在一位女建筑学家的寓所里,正是这位房东、这位女建筑学家点燃了林徽因生命的光焰。那个一直工作到深夜,却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身影,使林徽因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在她以往的认知里,在传统的观念里,似乎旧社会的女人唯一的使命便是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伺候堂上的公婆。她从来没有想到女人也可以挣脱家庭的樊笼,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夜阑人静,一灯如豆。望着女房东房间里的灯光,这个十六岁的少女,内心无端地生出几分感慨,几分好奇。那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竟令一个女性如此专注?带着按捺不住的好奇和欢喜,这个热情开朗的少女叩响了女房东的房门。与此同时,她那双纤纤素手也轻轻地打开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房东是一位极具理性的女建筑师,她的房间里随处散佚着建筑方面的书籍,白天的时候,这里有阳光照射,也有一片宁静的微尘,无声地阐释着她的执著和专注。在这位女建筑师身上,林徽因看到,原来女性不只有柔弱纤巧,还可以具有一种力量美。林徽因由此对建筑产生了深深的痴迷。她确信,那一定是一个值得去探索和求知的世界。

她将房东那些蒙了尘的厚厚的建筑书籍借过来,一页一页地翻过,游走在字里行间,她仿佛正行走在各个时期的风格迥异的建筑群里,她的双眼被点亮了,她那颗纤弱、敏感的心灵,更是如海般澎湃,如山峦般起伏。直到那炽烈的太阳也已疲倦,悄悄地潜到地平线下去了,房间里越来越暗的光线终于将她唤醒,她站起身,微微扭了扭酸痛的腰肢,仿佛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里,她可以放飞自己的身心,尽情地去驰骋。于不知不觉中,她与建筑进行了一次神交。那是一种全然忘我的感觉,一种前所未有的丰盈,充实涌遍了全身。原来对一件事物痴迷到深处,是值得灵魂为之粉身碎骨,值得花费毕生的精力去研读的。

这个才情斐然,而极其聪慧的女子,在她的生命里,最先进驻她那充满诗情画意般的心扉的,不是徐志摩,不是梁思成,与所有的男人无关。在这些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发生之前,她已经几乎将自己的整个身心扑向建筑这片神秘而极具魅惑的领域。她明白,爱情是容易消逝的幻觉,只有建筑才是生命的全部。虽然她骨子里也是多愁善感的女子,但她绝不做扑火的飞蛾,在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她心中的天平总是倾向于理智那端。

这一时期的经历,使林徽因对建筑学有了全新的定义。原来那看似简单的建筑,并不仅仅是由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几何形体,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在此之前,林徽因从来没有想过,那些冰冷的建筑甚至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加以诠释,而它们竟美得不可名状。

每次于不经意间瞥见女房东那些凌乱的、铺在桌上的设计图纸,她的双眸都不由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仿佛从这一时期起,她才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以往那些线条生硬的建筑,忽然被注入了生命和灵魂,在她眼里变得美轮美奂起来。此时,这个身在异国他乡的少女,想起祖国,想起那些典雅而富丽堂皇的古建筑,心中竟然升起一种奇异的自豪感。她确信,有一天自己终将去解读那些古建筑的魅力。了解它们,是人世间最美妙的一件事。

在欧洲游历的这段日子,女房东打开了林徽因通往建筑殿堂的大门。置身其中,这位少女看到无限绚丽繁盛的景象,缭乱了她的眼,讶异之余,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亲自去弄个明白。

有感于女儿对建筑的痴迷和热爱,林长民并没有阻拦。相反,他的心头有无限的欣慰。很多事情,似乎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女儿心系建筑,他虽然多多少少有点意外,但也早有洞悉。他知道这个女儿绝不会是一个一辈子默默跟在丈夫身后的小脚女人,她将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思想,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因此,思想开明的林长民,十分支持女儿,父女俩常常一起钻研。他们是父女,更是无话不谈的知己,林徽因常常将自己对于建筑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讲给父亲听,一直以来,林长民有什么事情,也总喜欢和这个聪慧的女儿商量,并且非常赞同女儿将此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

这一选择使林徽因的生命变得更加富饶,更增一抹瑰丽的色彩。从此,每当她行走在欧洲的街头,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关注那些建筑,它们简洁流畅的线条常常令她叹为观止,它们大气浑厚的外表常常令她由衷地赞叹。这些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象,在这个少女的双眼中,它们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楼群,而是上帝在人间的杰作。

这一时期,徜徉在欧洲这个全新的世界里,林徽因的灵魂陷入深深的战栗中。建筑世界的大门豁然洞开,使她感受到那不朽的来自建筑艺术的魅力。即便前路漫漫,道阻且长,即便是以匍匐的姿态,她也要抵达。

彼时的林徽因虽然还只是一个小姑娘,正值锦瑟年华,于不知不觉间,已出落得清雅可人。然而,她没有像大多数同龄的少女一样,无知无求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没有迷失在那片异域风情中,更没有醉倒在那一帧帧旖旎的风光中,而是默默选定了自己毕生为之努力的目标。

【最美邂逅】

伦敦是一座风情万种的城市。

英国最美的风景在伦敦,而伦敦最美的风景在康桥。康桥,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地方,无数莘莘学子荟萃之地,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天才、艺术家、思想家,他们犹如一颗颗光芒闪耀的星斗,将这座桥点缀得举世瞩目。

康桥,无疑是一个最适合发生浪漫故事的地方。那桥下的粼粼微波,已经涌动了千年。千年的等待,似乎只为演绎一段惊世的传奇,一份绝美的爱恋。彼时,一株一株的水草,在水中以最悠然的姿态,款款摆动着青碧色的腰肢。那沉睡在水底的软泥,似乎都极尽温柔的情意。

就在这时,跫音响起,一抹纤雅的身影自桥上走过。如同浪花渐次迭起,所有的雾气都开始逐渐后退,自动让开道路。在这个薄雾的天气里,林徽因出现在康桥。这历史性的一刻,周围的一切,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微妙的变化,来迎接这个少女的登场。从她亮相的那一刻起,真正的故事开始拉开帷幕。

爱情不是一出独角戏。此时,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徐志摩,已经在此恭候多时了。二十四岁的、风华正茂的男子。对于一个男人而言,他还太年轻。他呼吸着异域的新鲜空气,满眼都是清新的景致,不知不觉间,他的一颗心已经在康河的柔波里酥软了、沉醉了,他不由得想将自己化作一棵水草,与康桥融为一体,永不分离。

生命已经静静地滑过二十四个年头,他的感情世界尚且一片虚空,那颗自由不羁的心灵,从来不会轻易停驻,也不会轻易交付给任何一个女子。徐志摩,这个才华横溢的男子,他的内心有如火般的炽烈,又有如雪般的纯情。那段包办的婚姻,并不符合他的理想,内心深处,他极力想挣脱家庭的樊笼,飞向更广阔的天和地。他在《想飞的愿望》里曾经这样说道:“如果有可能,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要是这皮囊太重,就掷了它!”大凡诗人都是主观的,徐志摩是一个只遵循自己内心去生活的人。为了爱情,为了自由,可以义无反顾。

徐志摩身上有着诗人所特有的浪漫气质,决定了他不可能甘于平凡的生活,他就像一个火种,等待被点燃,像一场华丽的焰火,等待着绚丽的绽放。对他而言,生命绝不能像一口枯井一般,了无生趣。而至此,他生命的底色还是苍白的,还没有被涂上一抹飘逸的色彩。冥冥之中,他似乎一直在等待那至为灵动的一笔。

来到康桥之前,他从未写过诗。而康桥下的粼粼微波,仿佛某种诱因,启发了他诗性的一面。他天生是一位诗人,与林徽因的相遇,使他更像一位诗人。

他们的相识是绝美而浪漫的。一边是不知情为何物的花季少女,一边是浪漫的诗人,而横亘在他们中间的便是那条充满诗意的康河。

暮春时节是康桥最美的季节,一树树绚烂的樱花令人流连忘返,紫红的、粉红的玫瑰开得如火如荼,到处都是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然而康桥下的微波,似乎并没有被这美景所惊动,于微风过处,激动水痕,圈圈圆圆到岸边,是一贯的优雅而笃定的姿态。

此时的林徽因是正值青春的花季少女,她的周身散发出迷人的气息,如同早春里那朵最娇嫩的花苞,饱含鲜美的汁液,不经意间便吸引很多人驻足、观望。因此,她经历爱情的机会会有很多。但那不过是俗世里的、属于凡男俗女们的俗套故事。几乎千篇一律的情节,平庸的收稍,那不是属于她的。她需要的是生命的奇迹,而不是凡俗的爱情。而她与徐志摩的相逢便是生命里的一次奇迹,如此璀璨绚丽,像最炫美的焰火,迅速蹿至最高空,那绝美的一瞬,令举世为之赞叹。

彼时的康河,自林徽因出现的那一刻,一切都变得明媚而柔和起来,淡淡的、若有若无的烟雾,像一张轻软的罗网,将一切笼罩其中。富于浪漫情调的康桥无声地依偎在这片温柔的薄雾里,显得格外娇慵。一切都是那么恬静,那么稳妥。几缕淡淡的金色洒在薄雾之上,是阳光,阳光出来了!清透如一杯醇酒,似乎正等着人们去细细咂摸、品尝。

那出现在桥上的少女,纤弱的身影渐行渐近。

在此之前,那诗人正扶着桥栏,观赏水中游弋的鱼儿。蓦然间一转头,他不由怔在那里。

望着面前仿佛从诗中,从画里走出来的女子,他的双眸慢慢被点亮。少女的每一声跫音,都仿佛在叩击他的心坎儿;她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使他的灵魂受到轻微的震动。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这位浪漫而多情的诗人,第一眼便爱上了不期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少女。林徽因是一个能让世间很多男人对她一见钟情的女子。她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清新灵动,她浑身散发出来的那抹让人无法抗拒的迷离的气息,使她就像这伦敦的雾,总能在不经意间,将人轻轻俘获。

怔怔地望着眼前的少女,仿佛只在瞬间,诗人感觉天地都为之生动起来。此时,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心,能变成一座城,让她在这个薄雾的天气,踩着细碎的莲步,轻轻步入城中,从此在其中安静地栖居下来。

与徐志摩相遇时,十六岁的林徽因正是一生中最美的年华,如一朵婷婷的莲花。那清水芙蓉般的天然风韵,令徐志摩心旌动摇。茫茫人海,有幸与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相遇,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这是太完美,太过于理想化的场景。而他们的相识,刚好晚了一步。林徽因虽然还没有嫁作人妻,徐志摩却已为人夫、为人父。

他们本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男才女貌你侬我侬,从此相依相携,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充满诗意的生活。然而,冥冥之中,是造化弄人,还是有缘无分?他们最终天南地北劳燕分飞。我心中常常生出一种揣测:如果相识时,徐志摩没有家室,他们是不是就可以像所有的童话故事里的结局一样——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倾城之恋】

初见徐志摩时,林徽因并没有像对方一样立刻萌生出炽烈的爱意。相反,这个十六岁的、尚不知情为何物的少女,内心是混沌的。她的感情世界虽然有葱茏的绿意,但还是一片未经开拓的处女之地,从不曾被涉足过。偶尔有燕语呢喃,但她的心扉并没有为之开启。这个纤弱的少女,就像一个太轻盈、太美好的梦,一下子就将徐志摩那颗心柔柔地击中。

因为林徽因的存在,伦敦、康桥,一切在徐志摩眼中都变得越发风情万种,即使是那些有雾的日子,那些布满阴霾的日子。自从遇到这个少女,似乎眼前的一切都变了。她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他灵感的大门,那些诗意的火花迸溅着、闪烁着,像一条清澈的小溪,从他的笔端汩汩流出,填满了每一寸空间。他生命的底色不再单调,开始有了绚丽的色彩,他的生命变得丰盈起来。

他多希望这个少女的心扉,也可以为他洞开,只为他洞开,容他慢慢走近,一路聆听那花开的声音,那一定是一个异常美丽的梦幻花园。

两颗心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想要与之相偎,要穿越多少障碍,行过多少路程?对此,徐志摩虽然无从丈量,但他早已做好了翻山越岭的准备。或许,在浪漫多情的诗人心中,这微妙的生命只是一场幻觉,她却是一束最美丽的光焰。为此,他甘愿将自己变成一只盲从的飞蛾,只要生命没有停止,他就将义无反顾地追逐下去。

在爱情里,最重要的是棋逢对手。但往往我们翻遍茫茫人海,也很难遇到那个可以匹敌的人。

在遇到林徽因之前,徐志摩一定常常在心中感慨:举世滔滔,竟无高手对阵。

她固然是貌比天仙,才情斐然的女子。

他虽生在富贵之家,但也绝非只有满脑子风花雪月的纨绔子弟。

作为家中的长孙独子,徐志摩自降生那一刻起,便承载着家族的殷切希望。而他也过早地显露出非凡的天赋,从十三岁起,便开始在校刊上发表文章。二十一岁时,他到美国克拉克大学攻读银行学,三年后,到伦敦剑桥大学做旁听生。在此期间,在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下,他开始用手中的笔,在那个充满诗意的领域尽情挥洒。

如果说在欧洲游历的这一时期,结缘建筑是林徽因的收获之一,那么与诗人徐志摩的相逢则是另一段至为美妙的际遇。徐志摩带给她的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更为繁盛的世界。

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诚挚,徐志摩很快与林长民父女成为好友。对于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林长民亦是十分欣赏,三人常常一起品茗论诗,笑谈古今。

徐志摩广博的见闻和熠熠闪光的才华,令林徽因在不知不觉中为之倾倒。在此之前,除了自己的父亲,她大概从未接触过一个这样的男子。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自由的思想,他的生命绽放出一种强大的激情和活力,相形之下,周遭的一切似乎都暗淡了。

他们相对坐在客厅里,他给她讲西方的文学、诗歌,不知不觉间,为她开启了另一扇奇异的大门,他将她引领到其中。这个十六岁的少女,有着异常聪慧的头脑,并且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很快,她便沉浸在那座文学艺术的殿堂里,沉浸在他为她编织的那个华彩的梦里。“你遇到一个怎样的男人,便会经历怎样的爱情故事。”遇到浪漫而富有诗意的徐志摩,林徽因感到生活变得前所未有地美好起来,平淡的日子焕发出新的光彩,似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徐志摩的指引之下,她的纤纤素手终于拾起与生俱来的那支彩笔,开始了诗文创作。

林徽因日后能在文学这个百花园里,种下一株属于自己的奇葩,固然与先天的天赋才情有关,但也离不开徐志摩的影响和熏陶。

逐渐地,这个尚不知情为何物的少女,终于感受到诗人的炽烈情感。感受到他望向自己时,眼底的痴迷和目光的焦灼,似乎要将她整个人装在眼睛里。

初恋是生命里最美好的一件事情,一颗心开始变得悸动,变得不安起来,却又时时刻刻充满着甜蜜的欢喜。一些微妙的情愫,一些无法言说的秘密,都化作了唇角转瞬即逝的娇羞。此时,这个十六岁的少女,流转的眼波里有了温柔的情意,在徐志摩的蜜意柔情里,在他特有的浪漫情怀里,她的心如一场春雨过后的小溪,很快涨满了。

伦敦是一座多雾的城,当他们并肩行走在康桥上时,若有若无的薄雾恰到好处地遮住了她脸上飞起的一抹红云。空气里弥漫着幸福的味道,康桥下的柔波微微荡漾着,那水草招摇着,展现着自己婆娑的舞姿。原来,爱情是这样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甜蜜。这个十六岁的少女,清雅的脸庞上流露出恬静的笑容,心中暗暗思忖着。

康桥如同一座伊甸园,置身其中,他们犹如亚当和夏娃,一任年华老去,不管时日长久。在一对相爱的人的眼中,只有彼此。

一个是浪漫多情的诗人,一个是美丽的花季少女。他们虽然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这份绝美的恋情却是彼此心底最美丽的回忆。虽然在徐志摩短暂的生命里,犹如走马观花一般,出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女人,但林徽因始终在他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一隅,她在他生命的底色上,描绘了至为灵动的一笔。她是他灵感的源泉,是他生命里的一束光焰。

而徐志摩之于林徽因,是人生中最浪漫、最唯美的一段记忆。她虽然最后选择梁思成为终身伴侣,内心却始终封存着一段绝美的回忆。她的心中始终保有一份新鲜的、持续的爱情,任凭时光的淘洗和打磨,不会有丝毫的褪色。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爱意也没有减损分毫。弥留之际,她的最后一个心愿是见见张幼仪。当年过半百的张幼仪带着孩子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望着这个平庸而陌生的妇女,心中一定在想:难怪他不爱她。终其一生,她一直深爱着徐志摩,对于他的一切,她永远像那个十六岁的少女一样,充满了好奇和憧憬。由此便不难理解,在她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最想做的事情是看看他的发妻和他的孩子。

他像一只永不疲倦的青鸟,舒展洁白的羽翼,在天空中自在地游弋。徐志摩的一颗心始终是自由的。没有阻碍,没有牵绊,甚至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于他而言,一旦爱了,便会深深沦陷其中,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在诗人的浪漫情怀中,爱情真可以抵消一切吗?

他甚至忘记了那个天使一般的孩子,那是他的至亲骨肉,他生命的延续。他也忘记了他的妻,一个善良而朴实的女人。当他望向林徽因时,他的双眼里写满了痴迷和炽烈,心中充斥着满满的爱意,但这爱意却从不曾分给那个一直默默勤俭持家的女人分毫。

在林徽因面前,徐志摩是一个浪漫的情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但在自己的妻子面前,他是一个无情的丈夫,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除了一腔浪漫主义情怀,他还拥有一颗狂热不羁的心灵。因此,我们不能用世俗的常规礼法去约束他、去衡量他。这位风流而多情的诗人,为了爱情,他可以抛下很多,可以牺牲很多。

他一直想摆脱家庭的樊笼,他沉浸在油画般充满异国情调的康桥,他追逐着“人艳如花”的林徽因,恨不能将自己的整个生命、整个灵魂都交付给她。爱、美、自由,是他毕生的追求。因为诗人的灵感离不开爱情的滋养,富于浪漫主义情怀的徐志摩,对于美好的事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贪恋,他反复探索和求证着生活中的真、善、美,惟其如此,才能使他的灵魂得以净化,才能写出金质玉声的、洁净的诗句。除了诗意,他的骨子里还有一种清洁的精神。徐志摩其人其诗其情,都是不落尘俗的。这样一个内心充满了美好情感,充满了诗意的男子,若有缘相识,任何一个懂得的女子都会对他一见倾心吧!

【蔓草丛生】

人生之中最难得的,便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生命里最珍而重之的那个人,与之相许今生,共筑爱巢。

遇到林徽因,徐志摩的整个生命被点亮了,他视她为灵魂的伴侣,以为自己终于找到生命中的女神。他想和她相依相携,双栖双宿。

而徐志摩的出现,也使林徽因感受到初恋的美好,她的心中始终荡漾着一种甜蜜的、青涩的感觉,一种朦朦胧胧的欣喜充盈着她的心扉。这个卓尔不群的、充满诗意的男子,他不仅是她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更让她明白了爱情的真谛。

与徐志摩相遇,林徽因感觉整个世界为之焕然一新。

这正是爱情的神秘所在,透过那爱人的身影,我们将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或许它如海市蜃楼一般,更多的是一种虚幻的色彩,但毕竟美好,这已足够。在真正的爱情里,我们本就是一个盲人。

彼时的林徽因正是如花般的年纪,她忘情地沉浸在爱河里,几乎不能自已,她何尝不想和徐志摩共筑爱巢,从此诗意地栖居在一起?

伦敦的薄雾总是那么缥缥缈缈、若有若无,恍若一片轻纱,一个若有若无的梦境。置身其中,在感受到这份美好的同时,心底有一种微微的不安悄悄升起。当现实生活美好至极,便失去了几分真实,这一切会不会真的只是一个梦呢?当一朝薄雾散尽,阳光普照,一切真相大白,自己该怎样面对那赤裸裸的现实?

是不是自己以为的美好,只是梦幻泡影,一切终将消散、破灭?待那时,方知晓,原来一切都是捕风,一切都是捉影。

此时,林徽因那颗纤弱敏感的心,像康桥下平静的流水一般,无端地起了一阵风,河面被微微吹皱了。除了无限的温馨浪漫,她的心底涌起淡淡的惆怅。

女性的第六感常常超常的敏锐,哪怕周遭一片黑暗,她们也能像一只慵懒的猫,在看似不经意中捕捉到那不同寻常的气息。现实证明,林徽心中的怅惘和忧虑,并不是毫无缘由的。

这位多情而浪漫的诗人,像一片幽谧的森林,任那个美丽少女的足迹在其中探寻,他知道她终有一天会发现真相,但他相信,真爱可以穿越一切阻碍。

伴随着脚步的深入,林徽因果然看到令她讶异的情境,原来………原来他已绿树成荫子满枝。自己全心全意爱着的那个男人,他早已将自己的一切交付给另一个女人。

雾,还是那么若有若无,带着一种朦胧的、缥缈的美感,静静地包容着这座城。这个素衣白裙的少女置身其中,仿佛立在时光的无涯荒野里。倏忽间,感觉一切都失去了辨识,失去了方向,自己该怎么办?

对于林徽因而言,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如薄雾般迷离起来。但在徐志摩心中,却没有这种错综复杂的迷离感,在这个诗人单纯而任性的内心世界里,一件事情可以很简单。什么是规章制度?什么是世俗礼法?在他眼里不过是封建社会残余下来的礼教,那些传统的道德观念散发出发霉的味道,在他眼里是如此可笑。这位风流多才的诗人,他天生拥有一颗自由不羁的心灵,不可能受到任何形式上的束缚。

在多雾的伦敦,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时期,徐志摩对英国的一切都是那么赞赏和留恋,这里仿佛只有一个季节,永远停留在充满生机的、清新宁静的春天。这里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康桥,有规模宏大的皇家歌剧院,似乎连空气里都充满文明和开放的气息。此时,他孤身一人,以求学的名义沉浸在这片旖旎的异国风情里,暂时得以抛开所有的烦恼,所有来自生活的责任和重担,仿佛每一次的呼吸都充满了幸福和自由的味道。

那是康桥上花草的芬芳,是爱情的芬芳。回想起那抹素衣白裙的身影,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曼妙多姿起来。一切都如早春的蜂巢,酝酿着无尽的甜蜜。沉浸在那少女似水般的柔情里,他多想将自己化作一条水草,永远囚禁在那片脉脉温情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