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江右、闽中、岭南等地的诗文作家

明代诗文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作者:尹恭弘 著


第三章 江右、闽中、岭南等地的诗文作家

明初,除浙、吴两地外,江右、闽中、岭南以及其他地区都出现了不少诗文作家,说明当时诗文创作的繁荣有着广阔地域和人数众多的特点。这是文学史上少见的文化现象,这似与大战争环境下不少地区的相对平静,许多人专心于诗文创作有很大关系。

第一节 刘崧及江右其他诗文作家

明初,江右地区也出现不少诗文作家,如刘崧、危素、甘瑾、龚敩、刘绍、刘炳、梁兰、陈谟。其中刘崧创作成就最高,不少人宗其诗,人们称之为江右派。

刘崧(1321~1381),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今属江西)人。七岁能赋诗,元末举于乡。洪武三年(1370),以人材举职方郎中,迁北平按察副使,坐事输作京师,寻放归。洪武十三年,征拜礼部侍郎,署吏部尚书,致仕归。洪武十四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位。著有《槎翁诗集》八卷、《槎翁文集》十八卷。[1]

刘崧的诗作能较广泛地反映元末大动乱中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这在明初诗人中是不多见的现象。从《采野芹》、《养牛叹》可以看出下层人民生活的困苦:

采野菜,行且顾,野田雨深泥没路。稚男小女挈筐笼,清晨各向田中去。茫茫四野烟火绝,去年秋旱下年雪。草根冻死无寸青,却揽枯荄泪流血。水边蒲荇未作芽,甘荠出泥先放花,长条大叶瘦且老,得似家园松韭好。枯肠暂满终易饥,酸苦螯人还自知。采野菜,行且哭,贫家食菜苦不足,寨军掠人还食肉。

——《采野芹》

田家养牛如养子,爱惜皮毛少鞭箠。一冬霜雪无青草,还盐羹龁糠秕。全家性命系一牛,牛肥即喜瘦即愁。木阑土屋护干暖,出入更防人夜偷。乱来买牛如买马,典尽春衣酬买价,寸田尺土未得耕,军来牵牛谁敢争!拦街号哭送牛去,青草空余旧眠处。君看新来山寨军,前日亦是耕锄人,即今打量不耕土,身著牛皮食牛脯。

——《养牛叹》

选取“野菜充饥”、“养牛送军”来表现下层人民生活困苦,颇具典型意义,而且形象生动。至于上层富裕阶层在动乱年代也不安宁。生前造的大屋,正如《东家叹》所描绘的那样被迫离去:“全家远去无遗屧,日落鼪鼯啸飞叶。离离烟草门苍空,时有邻儿拾檐铁。”死后造的高坟,正如《后掘塚歌》所描绘的那样遭到盗掘:“邱坟已见遭掘伐,棺槨还闻被椎剖。锦衾绣袂颜色新,玉珥金环光照人。前年幽鬼窖中物,去作谁家富贵春。”刘崧对各阶层在动荡战争年月里各种不同状况的描绘,是他善于接触现实题材的表现,是其诗作的一大特点。

刘崧是转益多师、兼师众长的诗人,他在诗集自序中曾说过:“年十六,得临川虞翰林、清江范太史诗,诵之,昼夜不废。益求汉魏而下盛唐以来号为大家者,得数百家,遍览而熟复之,因以究其意之所在,然后知体制之工与夫求声之妙,莫不隐然天成,悠然川注,初不在屑乎一句一字之间而已。”通览其诗,他较善于七言,七古歌行、七律、七绝皆有不少较好的作品。他的七古、歌行能努力学习杜甫,在沉郁顿挫处用意。如《告天鸟》通过小鸟告天的失势以及凤凰的劝慰,寄托着某种寓意,就颇有跌宕之势:

江南有小鸟,群飞上天入林杪。黄茆岭头拾虫蚁,声声告天鸣不了。山前山后春雨晴,啾啾千声连万声。瞥然飞出不可见,失势一落犹哀鸣。凤凰南飞顾之笑,何不远引为娱嬉。谓尔躯体陋,羽毛无鲜奇,径寸之茆可以营尔栖,一粒之粟可以充尔饥,胡为踯躅苦抱愤,奋首上诉鸣声悲。劝尔勿多言,多言生间危。吻弊吭绝徒尔为,天门九重深不知。

他的《叹息行赠别胡思齐》、《醉歌行赠周仲常归九江兼柬许天启汤又新二山长》、《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题边长文为黄子邕画雪舫斋图》、《题堵郎中画湘汉秋色图》、《寄赠万德躬时在清江》等诗皆具有这样的特长。刘崧的七律清雅工巧,如《入东坑》:

东坑石路入云堆,东岸人家倚岸隈。半沼紫萍风乍过,一林黄叶雨初来。涧寒野鸟还争聚,山暖岩花只自开。却望松楸生暮色,重来怅望使心衰。

他的“水分彭蠡溶溶绿,山送匡庐冉冉青”(《湖口县》),“一春时少催花雨,二月偏多摆柳风”(《海子桥午憩》),“茶烟出户自明晦,花雨拂檐时有无”(《触事》),“啼猿虚疑近翠壁,飞鸟划恐回高岑”(《题山水画》),“野猿引子溪藤绿,山麝眠香石作红”(《感愧寄李子翀邓子益》),“水落寒潭鱼可捕,草肥秋陇兔堪罝”(《水口田家》)等诗句,状景皆见一定工巧,颇能体现其律诗的特长。

刘崧也善文。黄宗羲评其文“峭厉转折”(《明文授读》),的确如此。例如《虎咥木偶人记》最后的一段:“嗟乎!虎之毒人甚矣,乃有乘以肆奸者,彼宁复知有天道哉。方虎之咥木偶人,误也,然冒冠衣而据非其所者,卒能致祸,偶人其假冒而失其所据者欤。及虎之陨于窝也,若有使然者,然贪得不已,自足以丧其身,不必神之所为,而偶人以毁丧之余,邂逅虎毙,遂食厚报,亦过幸矣,彼悻悻然不胜于得丧之末,而反覆缪迷以逞媚于鬼神者,岂非愚且惑哉!”从虎、盗、木偶、人四方面纵横议论,行文摇曳多姿。又如《送画史李约纪序》从画工与史官的关系入手议论,笔力也峭拔灵活。其文有一定功力,在明初散文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危素(1303~1372),字太朴,金溪(今属江西)人。元翰林学士承旨。明洪武初,召至京,授翰林侍讲学士,坐失朝罢。寻复故官,兼弘文馆学士,后谪佃和州卒。著有《说学斋稿》、《云林集》。[2]危素善诗,流丽之中有劲健清刚之气,如《游庐山栖贤寺》:“弱冠好山水,朅来庐阜阳。憩涧微雨至,入林春风香。载经三峡桥,地籁闻铿锵。解带缘石磴,爱此泉流长。泄岩凝素乳,洒树见飞霜。泠泠转空曲,湛湛流清光。五老九千仞,绝天中央。紫烟射仙壑,白云冠僧坊。幽思稍愉快,良朋共翱翔。访古慕宗向,悟元愧裴杨。超然色界游,圆灵大无方。弱当毕吾志,混迹麋鹿行。”描写庐山精丽的图画,表现游者愉快的心境,皆写得凝练厚重。他如《崈山游》、《小孤山歌》、《寄张太乙张时留江淛》、《送郑复常归三山省亲》等诗皆有这样的特长。所以,《四库总目提要》说:其诗“气格雄伟,风骨遒上,足以凌轹一时”。评价是相当高的了。

甘瑾(生卒年不详),字彦初,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明初为严州同知。诗集已散佚,诗存在《列朝诗集》、《明三十家诗选》等总集中。他处于元明相交的年代,因而有着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感慨,他往往像左思一样,借咏史来抒怀。如《读文丞相传》:“万里胡天泣楚冠,南云归计路漫漫。尚图一旅兴王易,不念孤儿立国难。楼橹海门西日暗,剑歌江介朔风寒。九原负痛遗编在,朔雪残灯掩泪看。”掩泪翻看过去悲壮的历史,其中有多少感叹。他如“欲从故老询遗事,斗酒难浇磊磈愁”(《钱塘怀古》),“西风一剑英雄泪,已逐寒江日夜声”(《题余忠宣公请援兵书卷后》),“一自鼎湖龙去后,小臣何地泣遗弓”(《读靖康遗事》),皆是如此。甘瑾善于律体,诗风清僻流丽,如:

迹不到城市,逢人无厚颜。一瓢风外树,双屐雨中山。流水春喧礁,归云暮掩关。忧时心未已,只盖鬓毛斑。

——《题何梅阁山居》

轻寒天气半晴时,陇麦畦桑绿渐肥。谁与试烟传蜡烛,且谋沽酒典寿衣。东风门巷桐花落,流水池塘燕子飞。吟罢不堪搔短发,杜鹃只解促春归。

——《清明》

铸景炼词,颇具特色。汪端《明三十家诗选》曾评说其诗:“彦初初攻律体,辛酸婉丽,绕故国旧君之思,殊近玉溪、江东风格。”把他的律诗说成接近唐代李商隐、江东三罗的风格,评价也是不低的了。

龚敩(生卒年不详),字文达,铅山(今属江西)人。元末以明经分教广信。明洪武初,征为四辅官,以老乞归。复起为国子博士,迁司业,再迁祭酒,坐放诸生假不奏闻免。著有《鹅湖集》六卷。[3]龚敩的诗风特点是清婉谐畅,其表现隐逸之情的《题苍云轩》是如此:“满谷筼筜绿未干,古苔深锁万琅玕。无心隔断千山晓,不雨翻成六月寒。碧干初齐犹绕绕,清明如染自漫漫。渭川烟景今犹昔,谁复相从赋考槃。”其咏怀古迹的《过赤壁》也是如此:“赤壁争雄又几秋,江波不断古今愁。风腥远水鱼龙混,草没荒城鹿豕游。樊口斜晖穿树出,汉阳孤屿接天浮。年光不逐豪华去,剩有残碑记竹楼。”他的诸体诗作中,还是七律较见功力,以上引诗已足以说明这一点了。他也能文,文笔清新轩爽,如《瀫江秋色序》描写江景颇有抒情色彩,而且干净利落:“余闻瀫江之景,至秋为最佳,平波粼粼,鸭绿如染,天光云影,回映青空,雾嶂晴峦,倒浸沉碧,与夫断烟疏柳、古木寒鸦、红蓼白萍、丹枫黄菊,所以远连江浒、近匝水湄者,不可尽述,此固丹青之所不可描,绮纨之所不能及者,谓之瀫江秋色,不亦宜乎。”又如《梅友说》,通过论辩,说明梅友的意旨,其文笔也有朗爽清逸的特点。

刘绍(生卒年不详),字子宪,后以字行,号纬萧野人,新城(今江西黎川)人。明洪武中,官翰林应奉。有人以为他是元遗民,将其诗编入《元音遗响》中。刘绍擅长于五言,他的《秋怀》组诗颇似阮籍的《咏怀诗》,反映着他身处元明之交的各种复杂的情绪。如:“大化日旋运,曦娥去悠悠。俛仰宇宙间,身命谁能留。迷复眚在己,不耕宁有秋。鸡鸣起为善,思与大德俦。朝露竟几何,怅望日增忧。”这种人生之嗟正是那动荡时代的曲折反映。刘绍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都有诗咏叹,如《涿州》、《真定城》、《滹沱河》、《磁州市》、《邺下书怀》、《清化镇》、《福昌塞在宜阳西》、《宜阳洛南山二十里楚家庄》、《邯郸》等。这些游历诗不单纯是写景,往往是将景物、情怀、理趣融为一体,同样反映那动荡时代的特征,如《涿州》:“抱介耻儇媚,离光滋慨慷。叩阍道无由,恻恻辞帝乡。寒冬百卉腓,驱马践严霜。晨过涿鹿城,惊飚恍沙场。息徒用税驾,遐眺临空荒。群山从西来,千里横青苍。倚剑事悲咤,令人忆轩皇。蚩尤今则无,战伐何茫茫。落日笳鼓发,连营旌旆扬。吾行竟何之,流止嗟殊方。”刘绍五言,风骨劲特,颇有魏晋风格,在江右诗人群中,很是引人注目。

刘炳(生卒年不详),字彦昺,鄱阳(今属江西)人。明初献书言事,授中书典签,出为大都督府掌记,后除东阿知县。阅两考,引疾归。洪武末,他尚在,未知殁于何年。著有《春雨轩集》。[4]刘炳诗颇注意学习杨维桢,因而多乐府,诗风也显得繁丽奇崛。例如:

奉君五彩凤凰之绮幄,七宝鸳鸯之锦床,博山氤氲之水屑,金盘沆瀣之琼浆。春风无情不相待,朱颜绿鬓年年改。姑苏台上鼓如雷,四时歌舞百花开。当年意气今安在,鬼火如灯秋似海。

——《行路难》

月来愁亦来,心怜月去愁应改。楼高月转迟,停筝坐倚熏笼待。月落却成眠,谁知枕冷愁仍在!

——《寒夜怨》

不难看出,其诗颇多哀怨之音、凄楚之调。这种情绪,不仅表现在他写作的众多的哀悼朋友的诗作上,而且其他类型的诗作也有强烈的表现,如赠答诗《和九日韵寄朱见中》也贯穿着哀伤之情:“野树荒台带晚阴,昔年歌舞忆登临。桃花纨扇而风冷,蔓草铜夕露深。旧梦青云连馆阁,多情华发老山林。江南庾信伤秋倦,疏雨帘栊怯暮砧。”刘炳诗作总要染上一层厚厚的悲剧色彩,这是值得注意的特色。

梁兰(生卒年不详),字庭秀,又字不移,泰和(今属江西)人。田居不仕,故以畦乐自号。著有《畦乐诗集》一卷。[5]由于梁兰终身未入仕途,所以他能日与友人寻山水之乐,也得隐居乡间之趣,其诗也多为山水田园诗。这些诗主要表现其游玩山水、隐居田园的闲情逸致,例如:

武姥楼阁山之巅,数家茅屋依山前。栖岩白云晴冉冉,绕林碧筱寒娟娟。仙子索诗请题壁,樵叟黄茶呼引泉。凭高骋怀极幽赏,使君佳句令人传。

——《游武山和韵》

云生幽谷中,任情自来去。高举会飘风,旋阴结芳树。寄语谷中人,白云有深趣。

——《云谷》

守拙一圃间,衡从五亩余。芝麻在高邱,杂以果与蔬。春至百草生,趁晴聊荷锄。筋力岂不劳,芜秽亦已除。家人会知我,慰以酒满壶。偶坐斟酌之,日落西山隅。归来北窗下,我心一事无。

——《西畦自适》

从艺术上看,其诗风清雅和粹,所以人们纷纷用“摅其悠远之思著为歌,旷然有古高士之节”(王希范)、“出于自然,默契靖节千载之上”(王达善)、“萧散闲澹之趣,悠然于篇咏之间”(相若思)、“冲澹闲雅,有自得之致”(邹仲熙)、“翛然存陶、韦之致”(《四库总目提要》)来评论其诗。可见,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诗风的形成往往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陈谟(1297~1388),字一德,泰和(今属江西)人。明洪武初,召赴阙,以疾辞归。后屡聘为江浙考试官。著有《海桑集》十卷。[6]由于陈谟同梁兰一样,主要隐居在乡间,因而也较多山水田园诗。这些诗除有一些表现其炼丹学道的消极情趣(如《题隐者山房》)外,主要是表现与自然为伴的愉悦心情,例如:

小隐清江上,无心竞白鸥。蓼云团竹屋,芦雪点羊裘。放鹤归何晚,看花醉即休。底须终日苦,三百六鱼钩。

——《清江钓隐》

结构秀峰下,清江长在门。吟看辋川树,眠借武夷云。白石种成玉,瘿藤刳作尊。谁为知己者,竹祖与桐君。

——《题段氏山房》

诗风恬淡舂容,但诗味不够浓郁。他也善文。其文不少也是表现隐逸者一种生活情趣,如《一篷春雨轩序》、《竹间记》、《篷窗记》、《东湖隐居记》、《龙山小隐图记》等文皆是如此。这些文章文气舒缓,文笔简洁,有一定文学色彩。杨士奇是陈谟的外甥,《海桑集》即为杨士奇所编。《四库总目提要》说“东里渊源实出于是”,从文风特点看,确有一定道理。

第二节 林鸿及闽中其他诗人

在以林鸿为首的“闽中十才子”出现之前,闽中已出现了三位较有成就的诗人,他们是张以宁和蓝仁、蓝智兄弟俩。

张以宁(1301~1370),字志道,古田(今属福建)人。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四年(1327)以春秋举进士,博学强记,有俊才,人呼小张学士。明洪武二年(1369)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还,道卒。著有《翠屏集》四卷。[7]

张以宁是明初善于七古的诗人之一。他写的七古雄丽遒劲,如《严州大浪滩》:

东来乱石如山高,长江斗泻湍声豪。蛟鼍奔走亡其曹,青天白云扬洪涛。舟子撑杀白木篙,长牵百丈嗟尔劳。侧身赤足如猿猱,舟中行子心忉忉,山木杜鹃号。

又如《登大佛岭雨中,云在其下》、《闽关水吟》等描写山水,《长江万里图为同年汪华玉赋》、《题李白问月图》、《题赵子昂书杜少陵魏将军歌赠钱雪界万户》、《题郭诚之百马图》等题写书画,皆具有这样特长。所以,汪端《明三十家诗选》评论说:“(张以宁)七古骨力遒劲,才气排宕,发源杜陵,出入遗山、道原之间,可以独张一军。”张以宁也善近体,写得清新雅洁,颇见功力:

野性夙所忻,青山无垢氛。落花一夜雨,幽树满川云。鹿迹间行见,松香独坐闻。殷勤招白鹤,予亦离人群。

——《题刘君济青山白云图》

马首桓州又懿州,朔风秋冷黑貂裘。可怜吹得头如雪,更上安南万里舟。

——《有感》

张以宁提倡作诗要有灵“悟”。他在《山林小景诗序》中说:“夫为诗者,非模拟摽掠以为似也,非雕琢剞劘以为工也,非切摩声病、组织纤巧,以为密且丽也。必也涣然而悟,浑然而来,趣得于心手之间,而神溢于札翰之外,是则诗之善也。”在《黄子肃诗集序》中又说:“古之为诗者,发之情性之真,寓之赋比兴之正,有常有变,随感而应,一是悟言而已矣。”所以,总的看来,张以宁诗作较富有才情。

蓝仁(生卒年不详),字静之,崇安(今属福建)人。元末,杜清碧隐居武夷,崇尚古学,他与其弟智,一同前往拜师。其师授以四明任松卿诗法,遂谢科举,一意为诗。明初内附,随例徙濠,居琅琊者数月。放归,以老寿终,著有《蓝山集》六卷。[8]

其诗主要描述他隐居山村的生活,如《暮归山中》突出了“暮归”的情景:“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又如《雪中偶成》则突出了冬天的生活情景:“背部茅堂早闭门,天寒独恋缊袍温。琴书散漫无宾客,稼穑艰难有子孙。作杖稍能扶病力,梅花强欲恼吟魂。蹇驴踏雪如堪借,行尽溪南数里村。”而且,其诗反复地表现了他那病、忧、愁、苦的心志:“惆怅闲窗巾悦在,孤坟宿草已青青。”(《春日忆章屯故居》)“同气雕残衰朽在,百年光景似晨星。”(《题西山庵》)“衰年无思独栖栖,月旦何劳更品题。”“平生百感复千忧,老景如登海上舟。毒雾不知何处尽,飓风空说有时休。”(《述怀》)“灯影背窗愁作伴,雨声喧枕梦惊还。”(《病中》)“九日凄凉思弟妹,十年忧患信乾坤。”(《愁日书怀》)“黄花寂寞憎诗瘦,白发凄凉畏酒醒。”(《九日西庄怀弟》)“年光唯老我,世事更愁人。”(《更愁》)“狂来诗有兴,愁极酒无功。”(《非昔》)“故人怜病起,稚子笑行迟。”(《病起》)看来,这位曾流放一段而后一直隐居山村的诗人对新兴的明王朝并无多大兴趣,感情也不那么融洽,故而叹病抒愁之作也就翩翩而至了。正因为多抒写愁苦之辞,所以感情深沉一些。陈田《明诗纪事》评蓝仁诗是“骨格老苍”,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蓝智(生卒年不详),字明之,一作性之,仁之弟。元末弃去科举学,与其兄师杜清碧,倡和为诗。明洪武十年(1377)以荐授广西按察司佥事,著廉声。从刘炳《挽蓝氏昆季》诗中“桂林持节还,高风振林谷”来看,其晚年又尝谢事归里。著有《蓝涧集》六卷。[9]

蓝智的七古歌行写得豪健爽朗、顿挫浏亮,具有一定气势。陈田《明诗纪事》评其诗“音节高亮”,大概就指此。如《丹崖歌,崖在大花滩之上,西去零陵五十里,望之若云锦然》:

断崖千尺云锦悬,芙蓉薜荔摇空烟,珊瑚铁网相钩连,赤豹下搏苍龙渊。旁有石穴凝可穿,洞门深锁朱陵天。我欲径入求神仙,丹光出林夜赫然。红叶如雨堕我前,青鸟飞去何时还。我方持节西南偏,石壁有路无由缘。赤松黄石书可传,桃花一笑三千年。

又如《书铜雀台瓦》诗,受到徐《笔精》褒扬,认为可“泣鬼神”。他如《送闽县史邱子胤回三山》、《赤壁》、《相逢行赠徐刚中之建宁兼柬黄彦美总帅》、《老君洞》等诗皆有这样长处。他的律诗熔炼俊逸,这是其注意学唐的结果。如五律《雨中同孟原佥宪登嘉鱼亭》:“高阁流莺外,荒城驻马前。江寒三月雨,春老百蛮天。折柳悲横笛,飞花落钓船。乾坤总羁旅,把酒意茫然。”七律《幔亭峰》:“两崖离立阴阴然,上有乔木高参天。仙家楼台鸡犬静,石潭云雾蛟龙眠。渔人樵子时相见,水鸟山花亦可怜。九曲棹歌谁和得,千年遗响堕苍烟。”皆具有一定的功力。

与林鸿同时或稍后于林鸿的诗人群中,有所谓“闽中十才子”之称。除林鸿外,他们是:高棅、王恭、王偁、陈亮、郑定、王褒、唐泰、周玄、黄玄,在这十人当中,林鸿、高棅、王恭、王偁是较有影响和成就的诗人。[10]

林鸿(生卒年不详),字子羽,福清(今属福建)人。少任侠不羁,读书能强记。明洪武初,以人才荐,授将乐儒学训导。居七年,拜膳部员外郎。性脱落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归三山。周玄、黄玄、林敏、陈仲宏、郑关、林伯璟、张友谦、赵迪诸人,皆是鸿的弟子,可见他作诗的影响。著有《鸣盛集》四卷。[11]

林鸿论诗,崇尚盛唐。他认为:“汉魏骨气虽雄,而菁华不足,晋祖玄虚,宋尚条畅,梁以下但务秋华,少秋实。惟唐作者,可谓大成,然贞观尚习故陋,神龙渐变常调,开元、天宝间,声律大备,学者当以是为楷式。”(《明史·文苑传》)因此,林鸿自身也很注意选词炼色,注意学习盛唐诗的格调和意境,如“夜来沧海寒,梦绕波上月”(《金鸡岩僧室》),渲染僧室周围的阴森气氛,颇为传神;又如“天青海气灭,地古寒烟浓”(《无诸钓龙台怀古》),将时间与空间有机联系起来,烘染在钩龙台的怀古之情,也很出色;再如“鱼风苇上起,蚌月波中光”(《同郑二宣江上泛舟》),描写泛舟水上的绮丽风光,别是一番情味;还有“苦雾沈旗影,飞霜湿鼓声”(《出塞曲》),以“苦”状雾,以“飞”描霜,生动地勾人联想,“沈”、“湿”二字形容旗影、鼓声,也很易引人想象。林鸿这方面功力,引起不少诗论家的注意和评点。胡应麟《诗薮》举出林鸿“珠林积雪明山殿,玉涧飞流带苑墙”,“诸天日月环龙衮,九域山河拱象筵”,“衲经雁宫千峰雪,定入蛾眉半夜钟”,“云边夜火悬沙驿,海上寒山出郡楼”等诗句,认为是“气色高华,风骨遒爽”。陈衎《槎上老舌》举出“人分沧海色,江转白云痕”,“山钟知寺远,海月忆家贫”,“落日扁舟去,秋风万里心”,“重关逢雪度,走马见星移”,“郢树侵吴近,淮流入海长”,“古柳垂青蔓,沙河急暮流”,“三军随虎竹,万里度龙沙”,“古戍冰成垒,春湟雪作花”,“谿桥寒吐月,驿树晚藏烟”,“关云遮越断,海雨入吴深”等诗句,认为是“五言佳境”;又举七言“云边夜犬鸣沙驿,海上寒山出郡城”,“残烟野戍闻寒笛,落日枫林见驿梅”,“南粤云来螺渚北,东瓯天接虎门巷”,“苏小门前人散后,灞陵桥上燕来时”,“寒山月落青枫晚,野戍霜白雁晴疏”,“乱山背水孤城晚,独树临关一叶秋”等诗句,认为是“如此苍辣警策”。诗论家之所以有这样审美感受,与林鸿注意学习盛唐很有关系。林鸿从理论到实践都倡导学习盛唐,使他成为“闽中十子”之首并开一时风气的诗人。当然,他学习盛唐过程中,有时模拟有痕,所以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批评他说:“循行矩步,无鹰扬虎视之姿,此犹翡翠兰苕、方塘曲渚,非不美观,未足与量江海之大。”

王恭(生卒年不详),字安中,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少游江海间。中年葛衣草庐,归隐于七岩之山,凡二十年,自称皆山樵者。永乐四年(1406),以儒士荐起,与修大典,年已六十余。书成,授翰林典籍,居顷之,投牒归。著有《白云樵唱》四卷、《草泽狂歌》五卷。[12]

《白云樵唱》、《草泽狂歌》皆是王恭未仕时期的作品。其诗多凄凉之调。如其咏物诗总有一种愁绪怨情: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春雁》

西风昨夜灞陵秋,千树萧条带驿楼。莫道离人空有恨,暮蝉寒雀也关愁。

——《衰柳》

百战沙场老此身,长楸宫草几回春。只分弃掷寒郊路,犹自悲鸣恋主人。

——《老马》

又如他的山水诗也常有愁苦之情,《舟过彭蠡》在秀丽的“匡庐色”中却引起他的“凄然念乡国”的思绪。再如他的送人诗更有催人泪下的相思之情:

横笛对离亭,扁舟越江口。月下何人最断肠,天涯怨别吹杨柳。杨柳繁音愁复愁,棓桐萧瑟江枫秋。长林半夜叶皆脱,积水三江云不流。长夜漫漫听未了,变羽回宫犹嫋嫋。越海天边鸟不飞,闽关月暗猿声小。须臾一曲更凄清,零落梅花满楚城。楚城迢迢接河碛,边客闻之泪俱滴。黄埃积雪暗长关,绝城穷荒草根白。此夜愁心独对君,明朝怅别又离群。单于城上吹羌管,只知相思不忍闻。

——《闻笛歌送人之塞上》

至于他的怀古诗,更多用“春寂寂”、“草萧萧”、“断碑”、“古苔”等意象,造成一种冷寒的凄凉气氛,如以下二首:

姑苏城下刺兰桡,却忆吴王古市朝。香辇路边春寂寂,馆娃宫外草萧萧。千年往事空啼鸟,半夜疏钟自落潮。明发不堪回首处,螟烟秋雨过枫桥。

——《吴城怀古》

野庙大江干,萧萧树色寒。断碑荒草没,画壁古苔乾。龙去春潮在,猿鸣海月残。英雄那可问,东逝正漫漫。

——《题无诸庙壁》

所以,顾起编《国雅》评论王恭是“思多凄怨,托喻颇深”,的确抓住了其诗的特点所在。

王偁(生卒年不详),字孟扬,永福(今属福建)人。元潮州总管翰之子,翰于明初抗节死,其母教之读书。洪武二十三年(1390)领乡荐,乞归养母。成祖即位,征至京师,授国史院检讨,充《永乐大典》副总裁,后坐解缙党,下狱死。著有《虚舟集》五卷。[13]

王偁能转益多师,所以《四库总目提要》批评他说:“故集中若《感遇》诸作,规抚拾遗;《咏史》数篇,步趋记室,《将进酒》、《行路难》等亦颇出入于李白。虽未必尽合古人,而意度波澜,时复具体,固不比于优孟衣冠矣。”他的《感遇》诸诗的确似陈子昂那样,感悟人生,体认哲理,如:“团魄载阳焰,终古无亏盈。因人示朏朓,侧见死与生。蟾蜍薄阴来,顾兔潜其形。何当凌倒景,一睹天地精。”又如:“太白夜食昴,流辉烛天街。精感动穹漠,君心宁见怀。白璧忌暗投,徒使按剑猜。所以狂接舆,风歌归去来。”而他的《咏史》诗又像左思那样,深寓寄托,如:“狐白仅一腋,胜彼千羊皮。壮士出片言,万诺空奚为。毛生奉平原,自脱囊中锥。提携十九人,咤彼犹婴儿。一语定从盟,不待日昃时。英风被广座,磊落诚可奇。知人岂不难,长铗声同悲。”至于他的《将进酒》、《行路难》,显然具有李白那矫矫不羁的气势。

王偁虽如陈田《明诗纪事》所说,“以跌宕驰才”,但其创新精神仍然不足。

高棅(1350~1423),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长乐(今属福建)人。永乐初,以布衣召入翰林为待诏,后迁典籍。著有《啸台集》二十卷、《木天清气集》十四卷等。[14]

高棅虽然笔力较为纤弱,但是他的五言短古写得较好,颇有韦应物、柳宗元的风韵,如:

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

——《峤屿春潮》

大江白露下,秋气横沧浪。夜色不映水,微风忽吹裳。孤舟待明月,时闻兰杜香。

——《衡江夕露》

林下云水香,幽亭识花气。相看话所思,春色令心醉。之子寻幽期,孤琴入空翠。

——《春涧幽亭》

有一股自然、清新的气息。当然,高棅主要影响并不是在创作上,而是编选了一部《唐诗品汇》。这部诗选编成于洪武年间。高棅对以前唐诗选本颇有微辞,在总序里说:“载观诸家选本,详略不侔,《英华》以类见拘,《乐府》为题所界,是皆略于盛唐,而详于晚唐。他如《朝英》、《国秀》、《箧中》、《丹阳》、《英灵》、《间气》、《极玄》、《又玄》、《诗府》、《诗统》、《三体》、《众妙》等集,立意造论,各该一端。惟近代襄城杨伯谦氏《唐音》集,颇能别体制之始终,审音律正变,可谓得唐人之三尺矣,然而李、杜大家不录,岑、刘古调弗存,张籍、王建、许浑、李商隐律诗,载诸正音,渤海高适、江宁王昌宁五言,稍见遗响,每一阅读,未尝不叹息于斯。”于是,他要编选这部《唐诗品汇》,“以为学唐诗者之门径”。在这部选集中,他能看出唐诗演变,论诗推崇盛唐,标举体格气象,这些自然是本于林鸿,但要推其更远的渊源,那就是根源于宋代严羽了。这部书对明代前后七子颇有影响。

第三节 孙及岭南其他诗人

明初岭南的诗人群中,有“南园五先生”之称,他们是孙蕡、黄哲、李德、王佐、赵介。他们共结诗社,他们互相唱和,但其诗风的特点和个性并不完全一致。[15]

孙蕡(1338~1393),字仲衍,南海(今广东广州)人。他于书无所不读,文思又较敏捷,为诗文常不属稿。早年与王佐共结诗社于南园,开抗风轩以延一时名士。时人称其为西菴先生。洪武三年(1370)中进士,授工部织染局使。后出任虹县主簿,饶有政绩。又被选入为翰林典籍学使,预修《洪武正韵》。洪武九年,官平原主簿。洪武十一年,以失职被罚修南京城垣。不久,罢归乡里。洪武十五年,召拜为苏州府经历。洪武二十二年,又被谪戍辽东。洪武二十六年,大将军蓝玉恃功骄恣被杀,蕡曾为其题画,受株连处死。著有《西菴集》。[16]

孙蕡善写歌行。徐子云评论其诗“清圆流丽,如明珠走盘,不能自定”(转引自《明诗综》)。正可说明其歌行的特点。《骊山老姬行》,婉转流畅,虽然是着意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也稍嫌猥冗,但其描写声音有自己的特色:“初听乍如风雨至,再弹还作凤凰鸣,清如玉女钧天奏,壮似雕戈出塞声。涧水带冰时哽咽,春雷震石忽凭陵,凭陵未已旋清悄,清悄渐凝声渐小。四座无言俱寂寥,余音已断犹萦绕,溶溶宛宛复悠悠,切切凄凄还窈窈。”运用顶真、叠词等修辞手法,将声音的变化很好地表达出来。孙蕡描写“老姬”身世,错综恍惚,颇有小说家的气息,这也是其歌行写得较长的原因之一。《南京行》在描写豪雄“远胜秦中与洛中”的南京景色时,具有一定的气势,也烘染出较为瑰丽的色彩。而《送翰林典籍张敏行之官西上》描写的“敦煌城下沙如雪,敦煌城头无六月”的塞上风光,被人誉为是“嘉州(岑参)遗韵”。由此可见孙蕡歌行的笔力的纵横变化。另外,他在赠送友人的歌行中,能充分运用铺排艺术手法,描写各人的身份和特征,如《赠皇甫隐士文远》中的隐士形象:

先生风度与人殊,面如玉仍秃须。侯门不挂一步脚,厌杀人间呫嗫儒。蒋陵白下清溪曲,垂柳疏疏数椽屋。芸窗磊落一万卷,客去自倚风轩读。秦淮买竹起高楼,兴未酌酒楼上头。科头举白乱浮客,胡琴羌笛声啾啾。朋宾自饮还自散,先生醉眠忘早宴。蒲葵巨扇醉不醒,人定钟阑始知饭。沉酣本以陶性灵,有人兀坐还惺惺。屯蒙火足金母啸,卦气白白升黄庭。看君出处有妙策,为人不迁亦不激。随时无怪互隐显,意欲不遣人人识。……

他如《赠关元帅景熙》、《往平原别高彬》、《寄诃林长老明静照》等诗皆具有这样的特长。

曹洁躬曾指出:“仲衍善言风景,于广州则云,‘丹荔枇杷火齐山,素馨苿莉天香国’;于罗浮则云,‘紫极房栊倚日开,蕊珠楼阁中天起’;于云南则云,‘蛮官见客花布袄,村妇背盐青竹篮’;于武昌则云,‘武昌城头黄鹤楼,飞檐远映鹦鹉洲’,‘汉阳树白烟景湿,行人如鸥沙际边’;使未至其地者,诵之亦当神往。”(转引自《明诗综》)可见,孙蕡善于抓住各个地域和景观的不同之处和特点进行描绘,这也是他作诗的又一长处所在。再比如他的《下瞿塘》,不仅将瞿塘滩险流急的情景描绘出来,而且将诗人“下”的情况也勾画了了,是一首很善言风景的舟行诗:

我从前月来西州,锦官城下十日留。回船正值重九节,巫山巫峡风飕飕。人言滟滪大于马,瞿塘此时不可下。公家王事有程期,敢惮微躯作人鲊?人鲊瓮头翻白波,怒流触石为漩涡。长年敲板助船客,破浪一掷如飞梭。滩声橹声历乱聒,紧摇手滑橹易脱。沿洄划转如旋风,半侧船头水花没。船头半没船尾高,水花作雨飞鬓毛。争牵百丈上崖谷,两旁捷走如猿猱。停船把酒酹苍昊,因笑吾生真草草。吟诗未解追谪仙,万里经行蜀中道。巴东东下想安流,便指归州向峡州。船到岳阳应渐稳,洞庭霜降水如油。

这里有人们的劝慰,有自己的决心,有行途惊险的直接描绘,有间接感受的着意渲染,最后作者想象过了瞿塘的平坦之路,以与瞿塘形成鲜明对照,真可谓写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孙蕡除歌行外,其七律、七绝皆有一定的功力。他的七律有的高华壮阔如《怀四川》:“草堂烟树入青霄,汉殿荒台秀黍苗。宇宙大名今尚在,风云霸气未全销。寒星夜落支机石,锦水春明驷马桥。花柳旧游今几载,西风蓬鬓影萧萧。”有的清丽典雅如《江上》:“江上青枫初著花,客帆和月宿蒹葭。过云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五家。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州阅岁华。”他的七绝往往是景、情交融,令人回味:

绿杨阴下玉骢嘶,丝络银瓶带酒携。梦入南园听夜雨,不知身在蒋陵西。

——《寄王彦举》

白帝秋高木叶黄,蜀中长是雨浪浪。瞿塘水落漩涡小,一路看山到岳阳。

——《出蜀》

蒋山山头秋月明,龙江江上暮潮生。行人又是金陵客,卧听西风鼓角声。

——《龙江夜泊》

另外,他的《昭君》诗一反悲昭君的调子,独辟蹊径,不同凡响:“莫怨婵娟堕胡尘,汉宫胡地一样春。皇家若起凌烟阁,功是安边第一人。”其题旨与近来曹禺剧作《王昭君》可谓不谋而合。综合上述,不难看出,孙蕡是岭南诗人群中的佼佼者。

黄哲(?~1375),字庸之,番禺(今广东广州)人。性好山水,结庐蒲涧,往来罗浮、峡山、南华诸名胜,以为未足,辞家度庾岭,游吴、楚、齐、燕。明太祖为吴王驻师金陵时,李善长、张昶、汪广洋交荐之,拜为翰林待制,入书阁侍太子读书,寻兼翰林典签。洪武初,奉使青、徐,寻出知东阿县。洪武四年(1371)升东平府通判,上疏陈时务,明太祖怒其狂妄,罢归。归家后,授徒数百人。洪武八年,以他事诖误,竟置于法。他著有《雪蓬集》十卷,已佚。其诗在《广中五先生诗选》和《广州四先生诗》中。[17]

黄哲同孙蕡一样善写歌行,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曾指出,黄哲的歌行比起孙蕡来,“才情少劣,气骨胜之”。这的确说明了两人歌行的差异。从《醉歌行为邝复初雄飞昆仲赋》诗作可体验到黄哲歌行“气骨胜之”的特点:

昨日风雨中,我来自西山,不知春早暮,花落长林间。林间幽人心事闲。相逢一笑开云关。问我别来春几度,五见飞花满行路。黄橙丹荔绕池栽,水清离离照芳树。登高酌我黄金罍,倾情写意无嫌猜。携觞复就花下饮,鸟啄余花铺绿苔。我惜落花君莫扫,乘兴即来坐芳草。江山如此多阅人,与君相期恨不早。君家伯仲多才雄,白眉更是人中龙。东山还著谢松屐,百世行藏安得同。尔曹曾辞鹤书召,予亦蹉跎走荒峤。华发盈簪已自惭,乌中折角从人笑。悠悠行路心,惟君可知音。南冠发楚奏,拂拭瑶华琴。商声凄凄夜沈沈,酒酣风悲月出林。终然苦调不可听,为君更赋还山吟。他年访我桃花洞,洞口花残春正深。

真可谓感情跳荡,文气游走。他如登台览景的《临高台》,描写水情的《河浑浑》,畅叙友情的《王彦举听雨轩》,祝贺成功的《费将军凯还歌》,赠送朋友的《将进酒赠彭生秉德》、《短歌行与蓝山陈彦中》等诗,皆具有这样的特长。当然,比起孙蕡来,黄哲的歌行常有粗硬之处。此外他的律绝诗中也有一些清隽劲健之作,如七律《舟泊龙湾寄孙仲衍》:“吴樯楚柂十年间,又度秦淮虎豹关。眼底故人成寂寞,梦中尘业负高闲。九州风雨东南会,七泽波涛日夜还。江上思君云路杳,掀篷愁对蒋陵山。”语语双关,耐人寻味。又如七绝《游洪范池与刘文正》:“洞门斜日照金潭,千尺藤萝挂石龛。骑马独来高处望,满山松柏似江南。”用笔疏朗,意境清新。总的看来,黄哲的诗作成就不如孙蕡。

李德(生卒年不详),字仲修,自号采真子,番禺(今广东广州)人。元末读书家中,深于经学。洪武三年(1370)被荐至京师,授洛阳长史,继迁济南、西安二郡幕,自陈不能吏,原就教官,得湖广汉阳教谕,秩满改广西义宁教官。晚年倦游南归,卒于家中。著有《易庵集》,已佚,诗存于陈暹辑的《广中五先生诗选》和《广州四先生诗》中。

李德与岭南其他诗人不同之处,就是他着意学习李贺。他也想通过奇特的想象和浓重的色彩,造成幽冷凄艳、华丽怪诞的艺术境界,如:

青楼春酣鹦鹉杯,孔雀屏风锦绣开。银鸾玉凤娇未歇,杨柳斜飞舞回雪。越娘含醉弄丝桐,十纤宛恨哀丝中。裁成白雪恼芳容,长卿茂陵发如蓬。

——《青楼曲》

金井鸟啼风槭槭,桂树团团江月白。洞房秋思满娇娥,泪滴珊瑚眠不得。玉台尘鉴少光辉,彷彿孤鸾彩翼垂。莲枯蕙折无人惜,露湿绮疏生网丝。

——《房中曲》

只是这部分诗作摹拟痕迹较重,又缺乏新鲜的感情和意旨,并非是成功之作。李德倒是一些抒写情怀、述说友情的近体诗,尚写得精警圆美,颇见功力,如:

社燕西飞节物过,年华世事两蹉跎。晴天白鸟来无数,落日浮云看渐多。黄菊何人归短棹,红蕖秋水淡洪波。寂寥多恨凭谁遣?摇落无心奈尔何。

——《社后漫兴》

湖山兴不浅,而我亦淹留。得罪缘微禄,怀君属早秋。淡云乡树远,孤月旅情幽。借问衡阳雁,何时到广州?

——《立秋日登汉阳朝宗楼怀乡中诸发》

两首皆将景观与心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

王佐、赵介在当时都甚有诗名,但他们现存的诗歌都不多了,已较难看出他们诗作的个人特点。

王佐(生卒年不详),字彦举,家世本河东(今山西永济),元末,侍父宦南雄,遂占籍南海(今广东广州)。早年与孙蕡共结诗社于广州南园,开抗风轩以延一时名士。其诗与孙蕡齐名,“时谓构辞敏捷,王不如孙;句意沉著,孙不如王”。洪武六年(1373),征至京师,拜给事中。居官二载,辞归乡里。他著有《听雨轩》、《瀛洲》二集,今均佚。王佐数首近体诗,颇具情韵,如《忆舍弟彦常》:“庭草秋仍绿,江枫晚渐稀。年光随水去,事业与身违。远海犹传箭,殊方未授衣。翩翩南去雁,故作一行飞。”《书所见感旧》:“小小银筝压坐偏,曾将古调寄新弦。芙蓉绿水秋将老,鹦鹉金笼语可怜。两鬓秋霜明镜里,十年春梦夜灯前。湖山隐约人如画,空负当年罨画船。”他也能歌行,如《醉梦轩为钱公铉赋》倾吐“我亦醉梦”的感想,《唐仙方伎图》题写一幅图画,但无甚显著的特色,时人说其歌行可“伯仲高、岑”,显然是过誉之辞。

赵介(1343~1389),字伯贞,番禺(今广东广州)人。少时博通群籍,见元末政治混乱,不愿出仕,种二松于屋旁,名所居轩曰“临清”。性狷介,不喜结交达官贵人。唯与诗人往还酬唱而已。明初屡为有司所荐,皆苦辞不就,洪武二十二年(1389),以家人有事坐累,逮赴京师,病卒途中,著有《临清集》,已佚。他存诗虽然不多,但其诗很注意表现对象的特征,如《听雨》突出从“听”落笔:“池草不成梦,春眠听雨声。吴蚕朝食叶,汉马夕归营。花径红应满,溪桥绿渐平。南园多酒伴,有约候新晴。”《南楼对月》又着重从“对”处泼水墨:“夜上南楼看月色,水晶帘卷银河碧。冰轮倒射沧波寒,对此清光是何夕。举酒邀月真吾俦,夜长不用秉烛游。万里凉风满襟袖,洞庭七泽涵清秋。秋声冷拂珊瑚树,湘娥鼓瑟鲛人语。试吹玉管遏行云,曲中彷彿霓裳舞。霓裳舞罢回明珰,北斗已挂西山傍。但愿清尊长对月,今人古人何足伤。”一首清雅,一首繁丽,但“听”、“对”都传神表达出来了。

第四节 其他地区的诗文作家

明初,安徽、湖南、河南、山西、河北等地也出现了一些取得一定成就的诗文作家,如陶安、唐桂芳、詹同、朱同、宋讷、王翰、李延兴等人。

陶安(1315~1371),字主敬,当涂(今属安徽)人。元举人,为明道安节书院山长。入明,累官至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著有《陶学士集》二十卷。[18]在元明之交这个动荡的年月里,陶安的诗作经常抒发一种归隐的情绪,如《三湖》:“三泽茫茫一碧连,白苹风起棹歌传。树头烟浪浮沈日,水底星河上下天。苇长新沙留雁梦,草腥残箔湿蛟涎。何当结尾琼瑶窟,买取临堤二顷田。”又如《寄丰叔良》之二也有这种联想:“阿咸九月到,寄我尺书看。尽日不释手,空江频倚栏。乡山微雨外,客梦一窗寒。遥想林泉胜,无忧寝食安。”因而他对山水有特殊的亲切感情,如《当门小山》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小山”视为“知己”:“山脚踏墙头,全身尽呈露。殆类知己人,豁达吐心腑。秀色排闼入,意多默无语。晚来白雾起,对面不得睹。夜坐虚檐下,惆怅失佳侣。晓翠忽舒颜,为尔早开户。”又如《江色》描写富有动感,也颇有艺术感染力:“竹屋晨启关,江色直飞入。空碧压几案,阴阴四壁温。玻璃作天地,泠然手可挹。万象随升降,元气动呼吸。临岸步观涨,石阶没千级。岷巴与湘汉,众水大会集。合流去东北,海水亦起立。”陶安诗尽管写得爽朗清浅,但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原因就在于他描写山水的亲切性和情趣性。陶安也善文。他的一些散文和其诗歌一样,有对山水的亲切之情。如《乐山斋记》则说明人所乐不仅要乐物之形,而且要乐物之德。山之形是巍峨秀拢,山之德是高厚静重。只有“岩耕而谷处,抚泉石之幽美,览林壑之清邃”、“游则忘归,爱则成癖”的人,才能真乐山,就是既乐山之形,又乐山之德,否则就是玩物丧志了。又如《槎溪记》先述槎溪的由来,后联系到张骞乘槎事,具有浓郁神话色彩。可是,现在槎溪的主人却对这些神话不感兴趣,他是真隐士,所以作者感叹道:“先生备一槎之美,逍遥于溪上,其德如泉之有本,其寿如川之方至,其积善之泽,方演而未艾,曾何慕乘槎之空谈也哉!”这两地主人对山水的感情实际就是陶安的感情,所以通篇文章写得清新畅达。

唐桂芳(1299~1371),一名仲,字仲实,歙县(今属安徽)人。元末历南雄路学正。明初,摄紫阳书院山长。学者称白云先生。著有《白云集》七卷。[19]其诗多送人之作,有的表现了真挚的情怀,如《送汤生执中》:“薄暮云已收,微寒雨还作。居今念暌离,戚戚意不乐。何时竹屋眠,共看灯花落。”有的表达了殷殷的嘱托,如《送杨曾之浙东》:“佳丽金陵地,萧然尔独居。门无私客谒,座有谏官书。清切登台久,光华入幙初。浙东劳远役,民瘼问何如。”从中也可见诗人的为人。唐桂芳诗风清新婉丽,时有情趣,例如:

繁昌县前白杨树,随处柴门傍水开。可是夜深风露冷,流萤一个渡江来。

——《遣怀》

我正无心懒似云,那堪奔走污缁尘。飞花岸柳偏留客,吹浪江豚忽拜人。玉带暂抛烦转语,楞伽曾写悟前身。异时好说金山寺,小小渔舟唤渡频。

——《程仲庸游京口留金山寺》

“流萤一个”、“小小渔舟”好似点睛之笔,激发读者的想象。唐桂芳也善文。他曾在《奉陈养吾书》中表达了他仰慕苏老泉为文的心情:“闭户探赜,古今上下,融液胸臆,故下笔源源而无艰险窘迫态。”他为文也从容与逶迤,辞气顺畅。如《溪山一览亭记》说明了“地以山显,山由人重”的道理,因而勾画此亭周围的山脉,充满着诗情画意。又如《岑溪清隐图记》先点明一种特殊情况:“夫水中可居为洲,未闻水中可居为山也。”可是,他写的恰恰是水中山,层层道来,清晰畅达。再如《游钓石记》先说明几次游历,均未注意此石,只有朋友相约饮酒于此才发现这个钓石的特殊性:“如印,然而不刓,如台,然而不陂不陭。”由此感叹:“石之遇舍,固有时哉。”文章也充满生机。

詹同(生卒年不详),初名书,字同文,婺源(今属安徽)人。元末为郴州路学正,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入明,累官至吏部尚书,与宋濂等修日历,为总裁官。后以老乞归。著有《天衢吟啸集》、《海岳涓埃集》。[20]一个人处在动荡的年代,其思绪要纷繁复杂得多,作为诗人就应善于把握宅门。詹同也可称一个。他的诗有的寄托着世事多变的无限感慨,如《蒿里》:“城中市声如海水,纷纷甲第连云起。自从秦鹿走中原,蓬蒿长遍鸣珂里。夜深鬼语风吹沙,光怪走地圆如瓜。兔葵燕麦芃芃地,尽是当年宰相家。”有的诗则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如《狭路相逢行》:“上有千丈之崖古铁色,下有无底之潭水俱黑,中间小道石艰涩。君马南,我车北,狭路相逢何逼仄。安得来经如康庄,两贤相让无相阨。”还有的诗表现对未来风波的担忧,如《公无渡河》:“江上春来风雨恶,大浪小浪江中作,一苇之航何足云,荡漾中流几飘泊。人鲊瓮,鬼门关,下隔深渊咫尺间,饥蛟食人骨如山。公无渡河当早还。”无论是感慨,无论是愿望,无论是担忧,皆是当时战乱所带给人们的复杂感情。在这样情况下,人们自然想到归隐,如《张氏白石山房诗》所描写的“归卧山中云”,《松涧亭》所表现的“高人于此构小亭”,就是这种感情的最好表现了。詹同的诗风是劲健爽朗。难怪他的诗在当时颇负盛名,能与宋濂文相媲美。

朱同(生卒年不详),字大同,自号朱陈村民、紫阳山樵,休宁(今属安徽)人。洪武中,以人材举,为东宫官,寻进礼部侍郎。坐事死。[21]著有《覆瓿集》七卷。[22]《四库总目提要》说其诗“爽朗有格”,的确抓住了其诗风的特点。他描写农村清新爽朗,使人油然升起一种亲切之感,如《散步至枫林》:“信步寻春不知远,小径委蛇绕平。雨余翠滑石磴危,青梅如豆低垂枝。屋上青山压檐重,风里幽禽时一弄。主人不归柴门关,山犬认人自迎送。花落乌啼白日闲,依微机杼鸣林间。徘徊不觉归来晚,淡黄落日衔空山。”又如《归故宅》则将“笋穿舍北”、“梅倚墙头”的农村看成是避“兵尘”的避风港:“曲曲清溪来往频,故园又得见先春。笋穿舍北竹绕屋,梅倚墙头花笑人。泉石几家供客眼,江山万里暗兵尘。由来轩冕多翻覆,涧水松风未是贫。”联系到他的身世,联系到他所处的时代,再联系到自号朱陈村民、紫阳山樵,对其诗的理解会更深入一些。朱同不仅描写农村是如此,就是咏古诗也不是给人以凄凉的意绪,而是爽朗的感慨,如《登子陵钓台有感》:“清晓扁舟维岸阴,百年几渡来登临。游人仰扳石磴险,飞台俯瞰沧波深。客星帝座一时事,江水云山千古心。哲人去矣不可见,击剑空作秋龙吟。”朱同诗作的确有自己特色。陈田《明诗纪事》说朱同“诗格高老,亦明初一作家”,看来是有道理的品评。

宋讷(1311~1390),字仲敏,号西隐,滑县(今属河南)人。元进士,官盐山知县。明洪武六年(1373)为北平考官。洪武十三年征为国子助教,迁翰林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改国子祭酒卒。著有《西隐集》十卷。[23]宋讷洪武五年秋过元宫,抚今追昔,联想翩翩,写出了著名的《王子秋过故宫》的组诗,共计十九首。第一首云:“离宫别馆树森森,秋色荒寒上苑深。北塞群臣方驻足,中华将帅已离心。兴隆有管鸾笙歇,劈正无官玉斧沉。落日凭高望燕蓟,黄金台上棘如林。”一开头就说明人材对王朝兴衰的重要性,可见宋讷是有一定政治识见的。其十五首云:“清宁宫殿闭残花,尘世回头换物华。宝鼎百年归汉室,锦帆千古似隋家。后宫鸾镜投江渚,北狩龙旗没塞沙。想见扶苏城上月,照人清泪落胡笳。”其十九首云:“云霄宫阙锦山川,不在穹庐毳幕前。萤烛夜游隋苑圃,羊车春醉晋婵娟。翟华去国三千里,玉玺传家四十年。今日消沉何处问,居庸关外草连天。”皆写得悲凉酸楚,缠绵悱恻,颇有几分艺术感染的力量。而且,这十九首诗重布置。这一点宋讷《纪行程诗序》曾强调过:“昔人论杜少陵以诗为文、韩昌黎以文为诗者,盖诗贵有布置也。有布置则有得其正、造其妙矣。故学者当学杜,则所学法度森严,规矩端正,得其师焉。”这组诗从各个不同角度生发感慨,很有层次性,就是因为匠心独运的工巧。宋讷也善文。他的《巢云松记》一开始就以抒情的笔锋说明巢云松的特殊性:“云山,气也,天下之山皆出之焉。山云磅礴而松生长其下,沐沆瀣之华,薄日月之光,野鹤上栖,石泉下溉,高岩重峦,深培远护,视生于道途、植于庭院而气色不振者,盖屈其戛云之资,挠其凌云之势也。”他的《望云图记》一开始就以娓娓动听的语调叙述了狄仁杰故事与云的关系,并追溯以云纪官、以云辨色的渊源,这样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可见,他为文很善于开头运笔。这恐怕也是他重视布置的结果。

王翰(生卒年不详),字时举,夏县(今属山西)人。元季隐居中条山中。明初,为周府长史。王素骄,有异志,正谏弗纳,断指佯狂去。后起为翰林编修,谪廉州教授,因少数民族地区发生暴乱而死。著有《梁园寓稿》九卷。[24]陈田《明诗纪事》评论说:“时举诗,蕴藉中特饶秀劲之色。”的确如此,他的个人抒怀诗有这样的特点,如《秋怀》:“秋窗昨夜秋风起,百感心成一寸灰。千里雁来书未至,五更虫语梦初回。地连洛汭浮云断,山接荥阳夕照开。何日黄河航一苇,中条山顶望青台。”“何日”的叹喟实已将其秋怀的意蕴暗暗地揭示出来了。他的题画诗实际上也有这样特色,如《陵阳春晓图》:“陵阳山下林亭好,更有高人为卜邻。几个修篁鸣翠雨,一溪流水隔红尘。灵龙过涧能迎客,幽鸟到窗如唤人。少住梁园惊岁月,春来顿觉归梦频。”一个“惊”字,很好地将“春晓”与“归梦频”有机联系起来了。当然,王翰也有些意旨显豁的诗作,例如《铸镜行》:“妾念嫁时新铸镜,铸成团团秋月色。从夫从军藏入匣,镜面已昏妾面隔。红颜落为霜叶枯,绿发已随秋草白。妾颜虽改心不转,手携团镜情脉脉。昨日书来在桑乾,新衣未寄旧衣单。秋风入户吹罗幌,妾身未衣念郎寒。何时降王来款塞,罢负长戈卸征镫。归来对镜试春衫,困镜重磨妾扫黛。”感情是那样热烈,意旨是那么明朗。看来,王翰的创作并不是那么单调。

李延兴(生卒年不详),字继本,东安(今属河北)人。元进士,授太常奉礼兼翰林检讨。明初,属典邑校。著有《一山集》九卷。[25]他擅场长歌,往往写得激昂慷慨,时有一些怪异之处,如《度居庸》:“岁暮矣风凄凄,车中行客胡不归。一车南,一车北,南来北去何时息。车行欲近关上头,鞭牛不前吁可愁。须臾摧挽在平地,车中儿女欢且讴。短褐萧萧风雪里,山径荒寒多虎兕。呼儿取暖供晚炊,瓦铛黍米和沙煮。黄昏露宿官道边,茅店鸡鸣载行李。殷勤起谢车中人,万岭千山多苦辛。严风吹霜皮肉死,一身只有筋骨存。安得筋骨化为山下土,填却千山万山无险阻,尽使行人免愁苦!”文气跳荡多变。他如《墨竹》、《福源精舍》、《壁间杂画》、《松雪画马歌》、《石鼓歌》等皆有这样特点。因而《四库总目提要》评论其长歌说:“长歌纵横磊落,尤为擅场。中有学李白不成,流为卢仝、马异格调者。好奇之弊,其失不免犷而野。然愈于剪红刻翠、以词为诗者多矣。”他不仅长歌写得纵横磊落,就是其他诗体,也写得劲爽磊砢,颇为拔俗。如五律《读贾谊王粲传》:“白发悲王粲,青春羡贾生。万言辞慷慨,一赋气峥嵘。吊屈心犹壮,依刘恨未平。怀贤坐长夜,耿耿若为情。”又如七律《别易水诸公》:“一家远隔万重山,古道人稀独自还。夜月屡倾燕市酒,春风又度雁门关。晴天雨散千峰外,野屋云生半席间。兄弟何时重会面,灯前相对话时难。”这些诗皆具有这样特长。总之,作为一个北方诗人,其诗确有一股刚劲之气,这是与不少南方诗人不同的地方。


[1] 刘崧本著有《钟陵》、《五云》、《邓溪》、《双溪》、《凤山》、《瑶峰》、《墨池》、《东门》、《珠林》、《龙湾》、《北岩》、《龙门》、《戊己》等13个诗集。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应泰合刻为《刘槎翁先生诗选》,凡12卷。今存有此刻本,并有清抄本传世。当然,其诗更为流行的版本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真如斋刻本,题名《槎翁诗》,凡8卷。今存有此刻本,收入《四库全书》者也以此刻本为底本。刘崧的文集《槎翁文集》,凡18卷,今存有嘉靖元年(1522)徐冠刻本。《四库全书》存目著录此集,但说其集为8卷,误。

[2] 《说学斋稿》、《云林集》分别为危素的文集、诗集。《说学斋稿》今存有好几种类型的抄本,一种是不分卷的《说学斋稿》,如清初曹氏倦圃抄本、清康熙三十八年王氏孝慈堂抄本、清咸丰七年翁同书家抄本等;一种是四卷本的《说学斋稿》,如清彭氏知圣道斋抄本;还有一种是二卷本的《说学斋稿》,也是一种清抄本。《云林集》也有几种类型的抄本传世,一种是二卷本的《云林集》,有明、清抄本传世;一种是12卷本的《云林集》,有清抄本传世;另外还有一种不分卷的《云林集》,也是一种清抄本。据《千顷堂书目》,危素的集子本有50卷,其集已不存,因而这些抄本的内容并不相同,有待互校。收入《四库全书》者为四卷本《说学斋稿》和二卷本《云林集》。

[3] 据《明史·艺文志》、焦竑《国史经籍志》记载,《鹅湖集》为6卷,但流传甚少。程敏政《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搜采极博,均不及其名姓,可知其集亡佚已久。《四库全书》编者裒集《永乐大典》所收的龚敩诗文,依原目仍厘定为六卷。

[4] 刘炳的诗文集,本名《春雨轩集》,后改名为《刘彦昺集》。《四库全书总目》曾作过说明:“所著诗文本名《春雨轩集》,乃其门人刘子昇所编,杨维桢尝为评定。其评亦附载集中。维桢及危素、宋濂、徐矩皆为作序,王袆、俞贞木、周象初皆为作跋。此本题曰《刘彦昺集》,不知何人所改也。”其集今存如下几种重要版本:一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刘熟刻本,题《春雨轩诗正集》9卷、《附集》一卷,附集为其杂文。二是清古炤堂抄本等,题名《鄱阳刘彦昺诗集》9卷。三是清抄本,题名《春雨轩集》,凡8卷。另外,还有《四库全书本》,题《刘彦昺集》9卷。

[5] 《畦乐诗集》1卷,今存有清初刻本、清初抄本以及《四库全书》本。

[6] 《海桑集》为其外甥、门人杨士奇编,今存的明刊本为10卷,诗2卷,文8卷。清康熙十九年(1680),其裔孙陈邦祥重新编辑,刊刻行世,集仍为10卷,但诗为5卷,文亦5卷。《四库全书》收录本即以此刻本为底本。

[7] 《翟屏集》四卷初刻于宣德三年(1428),再刻于成化十六年(1480),为其嗣孙淮所刊。《四库全书》的收录本实以成化本为底本。另外,其集还有一些抄本传世,有的卷次与刻本不同,如明悠然斋抄本,为《翠屏诗集》一卷、《后集》一卷、《文集》三卷。

[8] 《蓝山集》,今存有嘉靖五年(1526)蓝刻本,凡6卷,有诗680余篇。集前有洪武年间张矩、蒋易序,建文年间倪伯文序,正统年间陈琏序。另有明抄本传世。但这些版本,《四库全书》编者皆未寓目,收录《四库全书》的是《永乐大典》辑本,仍厘为6卷,以符原目。以嘉靖本与《永乐大典》辑本相较,嘉靖本多出诗150余篇。

[9] 《蓝涧集》,今亦存嘉靖年间蓝刻本,凡6卷,有诗500余篇。但此刻本,《四库全书》编者未得寓目,因而从《永乐大典》搜辑其诗300余篇,仍厘为6卷。因而,四库所收的《永乐大典》辑本的诗作比嘉靖本少100多篇。

[10] “闽中十才子”的说法,根据《明史·文苑传》的记载:“闽中善诗者,称十才子,(林鸿)为之冠。十才子者,闽郑定,侯官王褒、唐泰,长乐高棅、王恭、陈亮,永福王偁及鸿弟子周玄、黄玄,时人目为二玄也。”以林鸿为首,闽中十才子中一些人有结诗社之举。又据《明史·文苑传》记载:“晋府引礼含人浦源,字长源,无锡人也。慕鸿名,逾岭访之。造其门,二玄请诵所作,曰:‘吾家诗也。’鸿延之入社。”可见他们结有诗社。但闽中十才子是否均参与诗社,还有林鸿其他弟子如赵迪、林敏、陈仲宏、郑关、林伯璟、张友谦是否入诗社,据现有材料很难确定,闽中十才子有诗选,为明人袁表、马荧所编,题名《闽中十子诗》,凡30卷,于万历四年(1576)从高以陈家所藏诸人之诗中选辑而成。此十人遗集已不尽传,因而其集就更显珍贵。今有《四库全书》本。

[11] 《鸣盛集》4卷为鸿郡人温州知府邵铜所编,刊刻于成化年间。此刻本今存。另外还有抄本存世,是从邵铜刻本录出。收入《四库全书》者也以邵铜刻本为底本。

[12] 《白云樵唱》、《草泽狂歌》皆为王恭未仕时期的作品。《白云樵唱》,今有明抄本、《四库全书》本;《草泽狂歌》,今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另外,王恭还有《凤台清啸》,乃官翰林以来的作品,但早已亡佚。

[13] 《虚舟集》5卷,今存嘉靖元年(1522)陈墀、郑铭依据王俊的弘治刻本的重修本,另外还有明抄本、清抄本、《四库全书》本。

[14] 《四库全书》存目著录高棅有《啸台集》20卷、《木天清气集》14卷,此二集完整的刻本今已不存。今存这样四种本子:一是明万历刻本,题《闽高待诏诗集》,凡五卷;二是明姚宗甲抄本,是个残本,题《高漫士诗集》,仅存卷1至卷2、卷5至卷11,共存9卷;三是明怡颜堂抄本,题《三山翰林院典籍高漫士木天清气诗集》,不分卷;四是清金氏文瑞楼抄本,题《高漫士木天清气集》,凡14卷。

[15] 南园诗社以孙蕡、王佐为中心。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说:“孙蕡与佐结诗社于南园。开抗风轩以延一时名士。”孙蕡《南园歌》写道:“昔在越江曲,南园抗风轩。群英结诗社,尽是词林仙。”并且在《琪琳夜宿与彦举(王佐)联句序》里具体说明参加诗社的成员:“畴昔年十八九时,一时闻人相与友善,若洛阳李长史仲修、郁林黄别驾楚金、东平黄通守庸之、武夷王徵士希贡、维扬黄长史希文、古冈蔡广文养晦、番禺赵进士安中、及其弟能判澄、徵士讷、北平蒲架阁子文、三山黄进士原善,共结诗社南园之曲。”可见,诗社不止南园五先生。

[16] 《西菴集》,今存两种主要版本:一是弘治十六年(1503)金兰馆活字印本,集前有张习序,从序中可知,此集乃张习所编定,是集凡十卷,有诗无文。另一种版本是万历十五年(1587)叶初春刻本,是集凡9卷,诗8卷、文1卷,收入《四库全书》者即以此刻本为底本。弘治本与四库本相校,不仅分卷有异,而且篇什也互有出入。弘治本有而四库本无者,计90篇。四库本有而弘治本无者,亦有8篇。是集有待辑校。

[17] 《广中五先生诗选》,明陈暹编,凡2卷,是集选录了孙蕡、黄哲、李德、王佐、赵介五人诗作。今存有嘉靖年间刻本。到了崇祯十年(1637)葛征奇又对是选进行了修订,重新梓刻行世,题《南园五先生诗》。《广州四先生诗》,未著编辑者名氏,凡4卷。今有《四库全书》本。是集选录了黄哲、李德、王佐、赵介四人诗。南园五先生,除孙蕡有《西菴集》存世外,其余四人的别集皆已亡佚,这四人诗赖此二个选本得以流传。

[18] 《陶学士集》20卷,今存有明弘治十三年(1500)项经刻递修本。收入《四库全书》者也以此刻本为底本。集内有诗10卷、文10卷。

[19] 据《明史·艺文志》载,唐桂芳有《白云集略》40卷,早已不传。收入《四库全书》的《白云集》7卷,从程敏政所编的《唐氏三先生集》录出。程敏政所编的《唐氏三先生集》,内收唐元、唐桂芳、唐文凤三人选集。前列诸集原序,后附以传记铭志之文,稿成而毁于火。正德十三年(1518)唐氏裔孙泽濂得其副本于程师鲁,因重为补辑,徽州知府张文林刊刻之。《四库全书》即以此为底本收录。

[20] 詹同的《天衢吟啸集》,今存有清抄本,凡2卷,上有清朱彝尊、赵宗建跋。詹同的《海岳涓埃集》,已佚。

[21] 朱同的死因,从其诗作中可透露一些消息。他的《遭诬得罪赋诗见志》云:“四十趋朝五十过,典章事业历研磨。九重日月瞻依久,一代文章制作多。岂有黄金来暮夜,只愁白发老风波。归魂不逐东流水,直上长江诉汨罗。”盖因赃罪见诛,这就说明《双槐岁抄》、《尧山堂外记》关于朱同因御沟有浮尸而赐死的记载,实是无稽之谈。

[22] 《覆瓿集》今存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歙邑朱氏刻本,凡8卷,卷8实为附录。还有清抄本传世,分《覆瓿集》7卷、附录1卷,收入《四库全书》者即以此为底本。

[23] 《西隐集》10卷、附录1卷,今存明万历六年(1578)刘师鲁刻本。收入《四库全书》者即以此刻本为底本。另外,其集还有清初抄本传世,上有清宋宾王补序并校。

[24] 据《明史·艺文志》记载,王翰著有《敝帚集》5卷、《梁园寓稿》9卷。《敝帚集》已佚,《梁园寓稿》今存正德十三年(1518)高天锡刻本,卷数与《明史·艺文志》记载相合。收入《四库全书》亦以此刻本为底本。另外,焦竑《经籍志》记载,王翰还有《山林樵唱》1卷,也已佚。

[25] 《一山集》9卷有数种清抄本、《四库全书》本。《湖北先正遗书·集部》亦收入此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