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课堂
一、智慧课堂学习中
智慧课堂是个新生事物,可以说代表着教学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流派,也是信息技术人的一个教学理想,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的深度改革,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笔者有这样几点感受。
(一)关于智慧课堂与翻转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立足于信息技术的改革,借鉴国外的慕课及翻转课堂的有效教学范式,创立了一种微课加翻转课堂的具有中国当代教育特色的教育方式,目前正全面推广。其强大的内生性生命力在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用微课代替了导学案问题单,用系统化碎片学习的方式,使整个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之前的预习,变得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富有实效。现在所谓的智慧课堂,不太主张在课前用微课的形式进行预习,也不太主张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翻转,而是寄希望于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利用信息技术使课堂变得高效。就初衷来讲,慕课联盟、翻转课堂、智慧课堂,都是教学改革当中的有益探索,无所谓优劣好坏。就效果而言,翻转课堂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智慧课堂在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上还没有特别经典的范式,或者说,智慧课堂在广大一线教师的头脑当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特别清晰的可操作的实践思路。
(二)关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型
智慧课堂有一个原理性、基础性的教学模型,主要包括布置任务问题驱动、知识学习、训练巩固梳理、拓展延伸。里面比较有特色的是问题布置与任务驱动,它要求教师在新课导入的时候,不但要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而且要明确任务,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关于智慧课堂的几点困惑
智慧课堂重点是微课的设计与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目的。微课设计与使用的重要标准,就是能否为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服务。对整个课堂各个教学环节都进行微课设计,这不但增加老师的负担,有些环节也毫无必要。所以微课的设计,应该是在对整个教学设计通盘考虑之后,看哪些环节借助信息手段能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
2.何时运用。因为智慧课堂不主张课前预习和实施翻转,所以微课一般都用在教学过程当中。智慧课堂的目的有两项,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与创造性。不利用微课使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呢?另外,关于微课的使用,建议组委会让教师在实际教学的、与学生直接配合的过程中,去展示微课的使用时机。
3.怎样融合。智慧课堂提倡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这个提法非常好,但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怎样能够有效做到呢?实际地讲,有些学科根本做不到。这是由不同学科的本质所决定的。信息技术也只是众多学科的一门,在其他课上的基本功能就是扶助和支持,如果让整个信息技术占据了课堂的最主导地位,那么其他学科的特色就将失去。因此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时,不可盲目夸大信息技术的主体作用,使其喧宾夺主。
4.教师技能。是否所有的老师都能做智慧课堂呢?是否信息技术比较优秀的老师就能够处理好智慧课堂呢?不见得。笔者认为,智慧课堂的根本、核心不在于信息技术,而在于老师本人的学科教学经验和育人能力。有老师这样说道:“没有十年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和积累,是做不了智慧课堂的。”这点非常有道理。学科依然是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要在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理解学科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世界,透视人生,培养学生智慧。这里的“学科”包括的是不同的学科。没有哪一个学科能代替其他学科去实现育人的功能的。
社会及科技手段的变革,肯定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改革,农业社会的韦编竹简笔墨纸砚,工业社会的幻灯投影电脑互联,现在信息社会的云存储大数据,这些都肯定会深刻影响整个教育教学领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以人为本,用学科去理解世界,透视人生,培养智慧,始终应该是我们重视和探究的。
二、智慧课堂领悟中
经过了一天的学习,观摩了几个非常有水平的微课展示,又兼听了专家及教授的点评,笔者对微课的制作及使用渐渐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不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形式,而是一种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的资源,用信息手段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支持。不是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可以用微课进行设计,微课资源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其主要形式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还包括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二)关于微课资源的使用时机
微课资源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使用。课前的微课资源主要是供学生自主预习使用;课中的微课资源主要是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破解重难点使用;课后的微课资源主要是供学生反复复习、巩固强化使用。课前的微课资源和翻转课堂非常相似;课后的微课资源相当于复习巩固;智慧课堂下的微课资源主要是指课堂进行当中所使用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位教师说:“微课资源的设计,要更多地从学情出发,考虑学生的感受。”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微课资源的现实意义和实用功能,突出了其育人的本质。
(三)关于微课的形式
教师不能将45分钟的课堂设计都进行微课化。微课的时间必须控制在5~8分钟左右,时间再长就不称为“微课”了。同时也不可把微课和课堂实录、教学课件弄混,这一点是目前微课运用中教师比较容易犯的错误。
(四)关于微课的内容
一件微课资源,就是要针对一个知识点、一个问题或一个任务进行设计,不要求全、求多、求深。笔者参加过一个微课展示活动,展示过程中,我校参赛的四位老师这点做得都非常好,专家评委的点评都以我校老师的微课视频为例,并且引用了我校参赛老师的相关观点。微课内容要紧紧贴近学科本质,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理解学科结构的过程中,恰当深度地融入信息技术,要把微课设计放在整个学科教学和学习设计的宏观框架当中。
三、关于微课应用思路
学习结束,收获很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转化为教育实践,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领悟微课内涵
在新奇、质疑与懵懂并存的心态中,我们接触到了微课,并渐渐对其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如果凭自己的理解给微课下个定义,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而设计的,时间不超过8分钟的微型课程资源。
微课和慕课不同的是:慕课一般用在学生预习的时候使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终身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而微课可以用在课前课中课后,时间不同,其目的、效果也不同。微课和课堂当中使用的课件也不相同,课件是和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及过程并行的,而微课只是针对一个知识点、一个问题,是为实现一个任务,突破一个目标而设计的。微课和课堂实录也不相同,课堂实录只是一种现场录像,而微课主要是为了讲解,要给出知识方法,一般还要结合具体的实例。
弄清楚了微课是什么,不是什么,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确切的认识,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研究,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二)要本着立足自己、实践本土应用的原则
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不能照搬照抄,照搬照抄来的东西会让师生水土不服,难有收获。学得真髓,立足自己的实践,总结自己的经验,将外来的种子植根于本土的土壤,才会有最终的收获。各个地方师资水平不同,学情有差异,课程资源有别;而对新生事物的理念转变要有一个过程;一些专家所提出的一些理想课程和现实的课程还有很大差异;首创难工,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矫正、补充和完善。这些都决定了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时,要以一线老师为研究主体,进行本土化的实践,绝不可照搬照抄。
(三)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策略
微课,如果大规模进入常规教学,将给整个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变化,因此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并有效实践的过程。并且教改不容许失败、反复甚至倒退,这就要求仍要采取典型引路、试点先行的策略。要在实验班里选取不同学科的代表老师,让他们在教学过程当中逐步地使用微课,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为本学科教师及同年级老师提供鲜活案例和有效经验。这样推进是比较稳妥的。不能盲目全面推开,否则不但会加重老师的负担,而且会造成教学管理上的混乱,严重的还会降低教育教学质量及学校育人水平。
(四)努力探索,灵活运用创新课形式
微课的运用,会给常规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要求常规教学的某些环节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平常的集体备课,就要结合教学目标,在通篇谋定教学设计之后,对微课资源的脚本、相关设备、组内人员的分工等进行详细的安排。课堂教学中的微课使用前面已经阐述。在进行作业设计及学科能力拓展方面,微课资源的使用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语文阅读拓展训练,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利用微课,可以先介绍一种阅读的方法,然后以课内或课外的相关语段为例,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拓展训练。
此外,关于微课的制作,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进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微课资源真正焕发出生命力。
四、智慧教育的探索
笔者曾在外国语学校学习观摩智慧教育及微课的实践,在基层学校、一线老师那里,确实有一些比较成型的智慧教育的做法和探索。
比较流行的智慧教育,应该是这样定义的: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使教学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促进教学中的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精神,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造就适应未来智能化社会发展的有智慧的人才。总之,智慧教育就是想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变得智慧起来。
关于智慧教育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其理论依据与实践模式也并没有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对智慧课堂,笔者有以下几点疑惑。
1.所谓的依托信息技术的智慧教育,真的能让人变得有智慧、聪明起来吗?智慧有多种定义,其前提是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多变性,并在实践当中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仅靠信息技术,脱离了对学科知识结构及逻辑的根本理解,不依靠有效的实践活动,如此教学,学生能形成真正的智慧吗?
2.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理科的训练似乎很有好处,但是对培养学生文科的人文素养来讲,有效果吗?在某种意义上,信息技术对人文学科是一种残害。比如对语文学科来讲,学生要借助文字,通过想象来理解人物,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如果把陈晓旭演的林黛玉通过屏幕放出来,谁能分清是林黛玉还是陈晓旭呢?文学味、语文味及想象的翅膀都在哪里呢?
3.智慧课堂中的信息技术的作用,实际上不能促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的理解是,信息化的作用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这是其本质功能所在,实际上其功能也仅限于此。一线校长及老师们对智慧教育的理解及模式构建,还比较靠谱,但是有些专家学者,理想化地无限扩大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作用,从教育本质及学科特色来讲,这种理论会有多大的生命力呢?
关于智慧课堂教学的构建,学校的研究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其主要流程包括:以翻转课堂为前提,以问题设置为导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知识构建为呈现,以小组合作为补充,以教师点拨为升华。
关于智慧教育及生命课堂的构建,共探索的努力是难得的,但是对教育本质及学科教学特色的追问,应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