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理记:林黛玉死亡案件的科学推理

红楼探玉 作者:王一 著


推理记:林黛玉死亡案件的科学推理

林黛玉的死亡案件,扑朔迷离。

关于她真实的死因,学者们一直竞相猜测,各种假设层出不穷,争论不断。

林黛玉本来体质不好,经常咳嗽,生病逝世似乎比较合理。也有人分析得很具体,说林黛玉是得肺结核而死的。另有学者认为,根据潇湘妃子投水而死的典故,林黛玉应该是沉湖死的。周汝昌先生几十年前就有这种说法,后来被刘心武先生发扬光大。另外,还有人根据“玉带林中挂”的判词,认为林黛玉是上吊死的。甚至有极少数的人认为,林黛玉是被人下毒害死的,这就成了他杀!

众多不同的观点,让林黛玉的死亡看起来越来越悬疑。

学者们各自提出的论据,似乎都有道理,所以谁也说不服谁。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探究以上论据,就会发现很多论据实际上非常荒谬,根本经不起推敲。

作为一名业余侦探、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学徒、东野圭吾的同行,我将从《红楼梦》小小的细节中抓到这些伪证的把柄,将它们彻底粉碎!我将向你展示铁一般的证据,并为你还原林黛玉的死亡真相!

我的推理完全科学,甚至运用了植物学的知识。正如神探伽利略为了破解杀人案件,经常组织物理实验一样,我为了推断林黛玉的死亡真相,还进行了实地考察,进行了严谨的测量,亲手验证了书本上的知识。如果你喜欢我的推理,请称呼我——神探达尔文。

好了,不开玩笑了,就让我们开始这个刺激的推理过程吧。

一、论沉湖说之荒谬

1.大观园池塘太浅

周汝昌先生和刘心武先生曾经提出,黛玉是沉湖而死的。刘心武先生还分析说,黛玉沉湖的具体位置就是大观园的紫菱洲。

对此本人实在不能苟同。我们先不说其他的,单从技术角度上沉湖就不可能实现。这是因为大观园的池塘太浅,根本淹不死人!

据我分析,大观园池塘的水深应该在1.2米左右,最深也不会超过1.5米。

读者朋友们肯定笑了,说你怎么能知道大观园池塘的深浅呢?

请别笑。我真的知道大观园池塘的深浅!

探究大观园池塘的深浅,需要从一个看似无关的小细节着手。那就是池塘里的荷花。对,大观园的池塘里种着荷花!

我们首先要做一个简单的植物学科普。荷花,又称荷、莲、莲花、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属睡莲目,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性喜相对稳定的平静浅水。荷花的根茎称莲藕或藕,花称荷花或莲花,叶子称荷叶,花托称莲蓬,莲蓬里的种子称莲子。荷花的花期是6月至9月。

大观园的池塘中植有荷花,在《红楼梦》中多次提及。笔者摘录了一些描写大观园中荷花的文字,供大家参考。这些文字涉及了荷花、荷叶、莲蓬、藕、水芙蓉,其实说的都是荷花。

翠缕道:“这荷花怎么还不开?”史湘云道:“时候没到。”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红楼梦》第四十回

宝玉道:“怪道呢,上月我们大观园的池子里头结了莲蓬,我摘了十个,叫茗烟出去到坟上供他去,回来我也问他可被雨冲坏了没有……”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

池中又有驾娘们行着船夹泥种藕。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

独有宝玉一心凄楚,回至园中,猛然见池上芙蓉……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特别是第七十八回中,文中直接说“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这里的芙蓉指的就是水芙蓉,即荷花。所以说,大观园池塘里不仅种植着荷花,而且这些荷花是可以开花的。

好了,既然大观园的池塘是个荷塘,里面种着荷花,那么这个荷塘到底有多深呢?

我专门为此查阅了种植荷花的书籍,结果有了重大发现。那就是,如果要荷花开花,池塘不能过深,水深还要保持稳定。如果水深超过1.5米,荷花便不能开花!因此,池塘植荷以水深0.3-1.2米为宜!

既然大观园池塘里的荷花能够开花,那么池塘的深度绝对不会深过1.5米!

我们还知道,大观园是贾家请工匠制造的人造景观,池塘也是人造池塘,是专门用来种植荷花的。因此,工匠们肯定会建造一个适合荷花生长的环境,所以一定会把水深设计在1.2米以内!

总而言之,大观园池塘的水深应该在1.2米以内,绝不会超过1.5米。林黛玉如果跳下去,是绝对淹不死的!

黛玉沉湖的观点,不攻自破!

为了验证植物学书上的理论,我还专门跑到母校清华大学的荷塘边做了测量。我选了三个位置做了测试,一处约0.27米,一处约1.2米,一处约1.27米。与植物学书上写的完全一致!0.3-1.2米就是人工荷塘的设计水深范围!

大观园池塘的水很浅,除了荷花这个细节外,还有其他细节佐证。例如,贾家人等曾经在池塘里坐过船,而这个船是靠撑的。这在第四十回中有详细的描述。

说着,一径离了潇湘馆,远远望见池中一群人在那里撑舡。贾母道:“他们既预备下船,咱们就坐。”

姑苏选来的几个驾娘早把两只棠木舫撑来,众人扶了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刘姥姥、鸳鸯、玉钏儿上了这一只,落后李纨也跟上去。凤姐儿也上去,立在舡头上,也要撑舡。

凤姐儿笑道:“怕什么!老祖宗只管放心。”说着便一篙点开。到了池当中,舡小人多,凤姐只觉乱晃,忙把篙子递与驾娘,方蹲下了。

既然是撑船,水就不可能太深,要不然撑杆都够不着水底。所以,撑船的细节也能印证大观园池塘的水很浅。

水很浅,淹不死人,道理很简单。

当然,有的读者可能会问,林黛玉在别的地方沉湖行不行?一定要在大观园内么?这样问的读者可能不清楚古代女性和现代女性的区别。现代女性天天想去哪里都可以,而古代未出嫁的少女,一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天天深居简出。在贾府这样的贵族家庭更是如此。女孩子们不仅很少出门,出门也要有人陪同。整部《红楼梦》中,几乎都没有看到林黛玉出过贾府的门。在那样的年代,林黛玉独自跑出大观园,然后找个地方投水,这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说,那些坚持沉湖说的学者们,是不是没有好好观察大观园的水文地理呢?

2.林黛玉嫌水脏

当然除了这种独门的植物学分析,我们还可以从林黛玉说的话看出,她根本不会选择沉湖自尽。原因很简单,林黛玉嫌水脏!

在第二十三回黛玉葬花这个故事中,宝玉本来建议“把花扫起来,撂在水里”,但是黛玉却说:

“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在林黛玉看来,池塘里的水看着干净,但是流出去外面以后就会被各种浊物污染,因此花瓣不能撂在河里。

林黛玉对花瓣都如此珍惜,何况对自己的身体。明知会被“脏的臭的”“糟蹋”,自己怎么会跳进这不清不楚的水里呢?

因此,从林黛玉的内心分析,沉湖也绝对不是她的选择。

3.“潇湘妃子”的真实寓意

我相信,让沉湖派想到沉湖这个死亡方式的,一定是林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

传说舜帝的王妃娥皇、女英二人追随舜巡视南方,当来到洞庭、湘水时,得悉舜已死,二人便泪洒斑竹,投水以殉,化为湘水女神,或称湘夫人、湘妃、潇湘妃子。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住所潇湘馆种满竹子,而且林黛玉天性爱哭,因此探春把林黛玉比作湘妃,并送了她“潇湘妃子”的别号: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按照沉湖派的思路,既然林黛玉被称为“潇湘妃子”,而潇湘妃子又是投水死的,那么林黛玉应该也是投水死的。

这是个大胆的假设,也是个合理的假设,提出这个假设的学者至少看了潇湘妃子的典故。可惜这个结论没有经过小心求证。

无论从大观园池塘的深度,还是林黛玉对洁净的癖好,还有林黛玉的前世病根(这个我们一会儿再讨论),沉湖都不可能是林黛玉的结局。

有心的读者可能会问,如果“潇湘妃子”不是暗示林黛玉投水,这个别号有什么其他方面的暗示么?

当然有。“潇湘妃子”的寓意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层含义,潇湘妃子娥皇、女英看到舜帝死了,泪洒斑竹,从而湘妃竹上有了泪斑。而林黛玉也是爱流泪,她到人间就是为还泪的。第二层含义,潇湘妃子是因情而亡的,林黛玉也是因情而亡。

前两层含义学者们基本都能看到,但难的是第三层含义。这第三层含义并不是预示投水,而是人数!潇湘妃子是娥皇、女英两个人,而绛珠仙子也是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这才是潇湘妃子典故中最深层次的寓意。。

这才是曹雪芹把林黛玉比作“潇湘妃子”的深层次原因。

4.“冷月葬花魂”与沉湖有关吗?

沉湖派的另一个论据是中秋联句中林黛玉说的“冷月葬花魂”。当时正值中秋月夜,史湘云和林黛玉在凹晶馆即兴对诗。最后两句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其中,“寒塘渡鹤影”是史湘云赋的,“冷月葬花魂”是林黛玉赋的。

沉湖派认为“冷月葬花魂”预示着黛玉沉湖,但是我凝视着这五个字,许久许久,但是无论如何,我实在看不出来有投水的意思。这句根本就没有提到水啊!

沉湖派也许会说,一定要加进“寒塘渡鹤影”的意境才行。好吧,“寒塘”确实有水了,但这有问题啊!“寒塘渡鹤影”是史湘云说的,应该是预示史湘云的命运,怎么能随便用在林黛玉身上呢?而且,就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两句都是在形容林黛玉之死,这两句的意境也跟沉湖没有关系啊!

“寒塘渡鹤影”的意境是:一只仙鹤飞过,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池塘上。“冷月葬花魂”的意境是:在寒冷的月夜,花魂被埋葬了。这两句的意思都与沉湖的意境差太多了。如果曹雪芹真的要暗示黛玉沉湖,得让黛玉吟出“寒塘葬花魂”之类句子才说得过去吧。

二、论上吊说之荒谬

也有学者认为林黛玉是上吊死的。这种说法只有一个看似合理的论据,那就是林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玉带挂在树上,是不是预示着林黛玉会上吊自杀呢?

当然不是。让我同样地用植物学的知识来驳倒你吧。

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没有注意到此条判词的插图。让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下,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第五回

请注意,这条判词的插图上画着“两株枯木”。就笔者看来,光是“两株枯木”这四个字,就与上吊的情景不符。

“枯木”在互动百科上的解释是:因各种原因死亡但仍站立未倒下的树木。(树木、植物等)失去水分;没有生趣;枯燥;枯萎;枯树。

首先,一个人要想上吊,会找“枯木”么?木都枯了,禁得住人的体重么?读者们请忍住笑,听我说完。说实话,任何稍具常识的人就知道,“枯木”是很脆弱的,一压就断的。一个人如果想上吊,会在“枯木”上搭玉带么?这是真的想死么?

其次,判词的插图上有两棵树。这又有问题了。你们说,自杀上吊会找两棵树么?这是上吊还是上吊床呢?如果真是上吊在两棵树之间,画面太美我真的不敢想象。

实际上,双木是林字,木又代表绛珠仙草(绛珠仙草是草木,林黛玉也说自己是“草木之人”)。“枯”,无水也。“枯木”有“泪枯”的含义,是为了表达林黛玉临死时眼泪流尽,跟上吊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玉带呢?又为什么要它挂在木上呢?

很简单,“玉带”是“黛玉”的完美谐音。曹雪芹既然写了玉带,总要和双木搭配,那么“挂”在枯木上就是很不错的设计(难不成把玉带摆在地上?)。而且,“挂”“枯”本身都有“死”的意思,足以预示林黛玉的死亡。

三、林黛玉因情而病、因病而亡

上面谈到林黛玉沉湖说、上吊说之荒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曹雪芹在前文对林黛玉的病反复铺垫。如果最后林黛玉自杀了,或是被人杀害了,那之前铺垫这么多生病的细节目的何在呢?

而且,沉湖派和上吊派的学者们可能没有注意到《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细节,这个细节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林黛玉是病死的。那就是茗玉小姐的故事。

1.茗玉小姐“一病死了”

揭示林黛玉命运的,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红楼梦判词、红楼梦曲、黛玉诗词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又非常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就是第三十九回中,刘姥姥给贾府一家讲的故事:

“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宝玉听了,跌足叹惜,又问后来怎么样。刘姥姥道:“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宝玉忙道:“不是成精,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

茗玉小姐的故事总结下来是这样的:大家闺秀独生女茗玉小姐“知书识字”,但“一病死了”。老爷太太为其盖了祠堂。后来茗玉小姐还魂了,在雪地里抽柴。

看到这里,对《红楼梦》熟悉的读者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茗玉小姐就是在类比林黛玉啊!她和林黛玉的各方面设定都太像了。让我们回顾一下林黛玉的情况: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茗玉小姐和黛玉小姐在各个方面都一模一样:

(1)独生女

茗玉:“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

黛玉:“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

(2)知书识字

茗玉:“小姐知书识字”。

黛玉:“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3)父母爱如珍宝

茗玉:“老爷太太爱如珍宝”。

黛玉:“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

(4)名字

茗玉:茗是茶的意思,而茶是青色的。

黛玉:黛是青黑色。

对茗玉小姐的介绍只有两句话。而这两句包含的信息,展示了和林黛玉一模一样的信息,而且连文字上的拟合度如此之大。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要用茗玉小姐来映射林黛玉,并道出林黛玉的结局。

那么茗玉小姐的结局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所以说,林黛玉的死因非常明确,就是病死的。

2.杜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亡

而且,茗玉小姐的故事也和《牡丹亭》类似,基本上是一个缩略版的《牡丹亭》。《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也是大家闺秀,也是独生女,也是知书识字,也是十六七岁就一病而亡,她死后父母也为她修了祠堂(梅花观),杜丽娘死后也是还魂了。这么多相似点绝不可能是巧合!

茗玉小姐的名字也大有玄机。因为“茗玉”倒过来就是“玉茗”,而“玉茗先生”就是《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汤显祖写作的地方就是临川老家的“玉茗堂”,他创作的四部戏曲也被称作“玉茗堂四梦”。

那么,根据《牡丹亭》的情节,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遇,但梦醒后仍然思念柳梦梅,最后思念成疾,在中秋夜病亡。所以杜丽娘是因情而病,因病而亡。

既然茗玉小姐的故事是《牡丹亭》的缩略版,而茗玉小姐映射的是黛玉,那么黛玉也应该是因情而病、因病而亡。

这个结论也和脂砚斋的批语完全吻合。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脂砚斋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第一出《豪宴》;(脂砚斋:《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脂砚斋:《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脂砚斋:《邯郸记》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脂砚斋:《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离魂》又称《闹殇》,是《牡丹亭》的第二十出戏,讲的就是杜丽娘病重去世。既然《牡丹亭》的《离魂》被认为“伏黛玉死”,这再次印证了林黛玉应该和杜丽娘一样,是因情而病、因病而亡。

3.林黛玉的病根

无论是茗玉小姐的故事,还是元春点的《离魂》,都揭示了林黛玉因情而病、因病而亡的结局。那么在《红楼梦》的具体情节上,有没有关于林黛玉因情而病的铺垫呢?

当然有。

林黛玉的病根在《红楼梦》第三回就有交代: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笑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可见,林黛玉的病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要病好,不能哭,也见不得外姓亲友。众所周知,林黛玉是绛珠仙草的化身,而绛珠仙草到人间的使命就是还泪给贾宝玉,偿还神瑛侍者前世的“灌溉之情”。本来要还泪,但一哭就病;本来要报答贾宝玉,但一见贾宝玉(外姓亲友)就病。这个病怎么可能医好呢?

所以我们看到,林黛玉也是因情而病。要报答神瑛侍者前世之情,所以才要还泪。然而还情、还泪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一生也医不好的病。

实际上,林黛玉的病是前世命定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林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而绛珠仙草长期受到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才“得久延岁月”,“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但正是由于绛珠仙草“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衷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书中说的体内的“缠绵不尽之意”,就是绛珠仙草要报答神瑛侍者的情感和愿望。而这缠绵之意,也就是林黛玉的病根。因为有了这缠绵之意,人间的林黛玉才会不断流泪,不断感伤,特别是在见到神瑛侍者贾宝玉的时候。

4.林黛玉第一次流泪

果不其然,林黛玉的第一次流泪,就是因为见到贾宝玉。

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贾宝玉问她有没有玉。这么问的原因是贾宝玉是衔玉而生的(即通灵宝玉),所以希望林黛玉和他一样也有。但当贾宝玉发现林黛玉并没有玉的时候,突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通灵宝玉虽没有被砸坏,贾宝玉也被贾母劝住了,但这件事却让林黛玉在晚上独自流泪:

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他见里面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息,他自卸了妆,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息?”黛玉忙笑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了,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来,倘或摔坏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

——《红楼梦》第三回

对于林黛玉的第一次眼泪,脂砚斋评道:

“黛玉第一次哭,却如此写来。”“前文反明写宝玉之哭,今却反如此写黛玉,几被作者瞒过。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

第一次见到宝玉,黛玉的病根就发作了。因为她见到了自己前世的恩人,这个人似曾相识,仿佛在哪里见过。虽然前世的记忆已经模糊,她心中却有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意要倾诉,在感伤时流下了泪水。

这泪水是爱的泪水。今生的爱,来自前世的缘。

这一天,是轮回后的初遇。从此,绛珠仙草的还泪之旅开始了。

5.爱与泪的循环

自从还泪之旅开启,林黛玉就进入了一个爱与泪的循环。

例如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以后把自己的旧手帕送给黛玉。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送个新物件还好,把自己用过的手帕送给异性,是非常大胆的私相传递的示爱举动。

林黛玉收到帕子以后,也非常受触动。

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馀意绵缠,令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旧帕上走笔写道: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

黛玉感受到宝玉的爱情,“不觉神魂驰荡”,她感到“可悲”“可笑”“可惧”“可愧”,种种复杂的心情汇聚一起。对宝玉的感情,让她的病根又犯了,她“一时五内沸然炙起”“由不得馀意绵缠”,在旧手帕上题诗三首。诗未做完,已是“腮上通红”“病由此萌”。

这“馀意绵缠”,不就是前世聚积的“缠绵不尽之意”吗?这“腮上通红”的病,不就是她一出生就自带的病根吗?

黛玉的病根让她渴望见到宝玉,但每次见到宝玉、和他产生感情纠葛,黛玉就会伤感、流泪,这让她的病情愈发严重,但却不能阻止她越陷越深,周而复始。

这是一个爱与泪的循环,直到林黛玉去世。贾宝玉和林黛玉最后也没能结合。林黛玉终于抑郁病重,泪尽而亡。

这才是林黛玉的死亡真相。

四、林黛玉的死亡时间

1.人到中秋不自由

刚才分析中秋联句时,我说从“冷月葬花魂”中看不出林黛玉沉湖的暗示。但这句凄美的“冷月葬花魂”,到底透露了什么信息呢?

“冷月葬花魂”讲的是林黛玉的死,而“冷月”透露了林黛玉的死亡时间,这应该是一个寒冷的、有月的夜晚。

我们知道,林黛玉和史湘云是在中秋节联的句,“冷月”讲的也是中秋的月亮,那么林黛玉会不会就是在中秋节死去的呢?

这很有可能。

我又查了一下《牡丹亭》,发现杜丽娘也是在中秋节去世的!

既然脂砚斋说“《牡丹亭》中伏黛玉死”,那么林黛玉也许和杜丽娘一样,也是中秋节去世的?

(春香:)春香侍奉小姐,伤春病到深秋。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小姐病转沉吟,待我扶他消遣。正是:从来雨打中秋月,更值风摇长命灯。

(杜丽娘:)枕函敲破漏声残,似醉如呆死不难。一段暗香迷夜雨,十分清瘦怯秋寒。

(杜丽娘:)哎也,是中秋佳节哩。老爷,奶奶,都为我愁烦,不曾玩赏了。

(杜丽娘:)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

(杜丽娘:)你便好中秋月儿谁受用?剪西风泪雨梧桐。楞生瘦骨加沉重。

——《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昆曲版称《离魂》)

我看了看杜丽娘去世时的天气——“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雨打中秋月”“十分清瘦怯秋寒”“残生今夜雨中休”“剪西风”。可见是一个风雨交加、天气寒冷的中秋节。

这样的环境,与林黛玉诗句中的“冷月葬花魂”不是很相似吗?中秋节已是秋季,中秋节的夜晚寒意森森,这不正与“冷月”相吻合吗?

林黛玉在中秋联句,道出“冷月葬花魂”,很可能就是预示自己也死于中秋节的夜晚。

2.十七岁的秋季

不仅如此,曹雪芹连林黛玉死时的年龄都做了暗示。在刚才讲的茗玉小姐的故事里,茗玉小姐是在十七岁一病死了。那么,林黛玉会不会也是在十七岁时去世的呢?

这也很有可能。

根据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中的考证,《红楼梦》从第七十一回到第八十回,宝玉的年龄是十五岁。而黛玉作为绛珠仙子,是和神瑛侍者一同下凡的,因此与宝玉同岁,也是十五岁。那么,八十回后贾家被抄家,经历这些变故用了两年,林黛玉在十七岁去世。这个时间线的发展是合理的。

更重要的是,《红楼梦》从第五十四回到第七十回,宝玉和黛玉的年龄是十四岁。然而在其中第六十三回,麝月抽花名时抽到荼蘼花的令牌,上面写着旧诗“开到荼蘼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这里的“三杯送春”,有可能就是预示三年后黛玉的去世。而从黛玉十四岁加三年,正是十七岁光景。同样,在第七十回中大家咏柳絮作诗,宝琴有一句“三春事业付东风”,似乎也是对三年后黛玉去世、人走楼空的暗示。

而且,《红楼梦》第一回中就描写了中秋节的场景,当时破落书生贾雨村受到望族甄士隐的邀请,共度中秋。贾雨村还口占七绝一首。这里脂砚斋批语道:“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所谓“三秋作关键”,是说书中有三次描写中秋,都很关键。

我查了一下,书中正面写中秋有两次,第一次就是开篇贾雨村和甄士隐度中秋,第二次就是林黛玉和史湘云中秋联句。与贾府密切相关的只有林黛玉和史湘云中秋联句这一次。所以,在八十回后,曹雪芹至少还会再描写一次关键的中秋场景。而这次描述的也许就是林黛玉的中秋之死。

中秋节,本来是团圆的节日,但黛玉却孤独地死去。

黛玉去世的时候,宝玉并不在身边。对此,黛玉的诗词里曾有过不少暗示。

例如,黛玉的《葬花吟》中有一句:“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其寓意是:“本来明年就要嫁给你了,但没想到你流离在外,家里房子空了,婚姻也成了泡影”。诗中还有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两不知”可能也是暗示在黛玉离世的时候,宝玉并不在身边。在林黛玉的《唐多令》里也有:“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也表达了同样的意境。

五、推理陈词

好了,灰色的小细胞们已经推理完毕。

现在,请所有红学家都来到大观园的怡红院,坚持沉湖说的、坚持上吊说的、坚持黛玉是生病死的,都来吧。

坚持沉湖说的,请你们出门向西,那里有一个美丽的荷塘,你们千万不要犹豫,直接跳进去。我相信你们马上会改变想法。

坚持上吊说的,请你们出门向北,到栊翠山上找两棵枯死的梅树,解下腰带,把两头试着搭在两棵枯树的枯枝上,然后请你把头搭在腰带上,千万不要犹豫。我相信你们马上会改变想法。

坚持林黛玉是病死的,你们答对了,林黛玉是因情而病,因病而亡的。她死于中秋节的寒夜,病情加重,泪尽而逝,终年只有十七岁。不过她的病是与生俱来,是前世种下的情根,并不是什么肺结核。

推理看似结束了。

但是等一下,神转折的时刻到了。我现在要宣布,你们都错了!其实林黛玉并没有真的死去!

对,她其实还在人间!

什么?你不信?

那请看下一篇文章吧——《林黛玉还魂,绛珠仙回生》。

前方高能,胆小慎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