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崛起军界

冯国璋传 作者:彭秀良 著


北洋武备学堂肄业,参加甲午战争,随使东瀛,对冯国璋的军界地位都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他仍然处于边缘地位。袁世凯小站练兵,奠定了北洋新军的基础,也使得冯国璋在军界崭露头角。从此冯国璋搭上了袁世凯这班车,深度参与晚清时期的军事教育,成为当时中国影响颇大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

一、小站练兵

甲午之役,中国竟败于蕞尔小国日本,清廷上下大为震惊,于是编练新军的呼声日盛,这才有小站练兵之举。

位于天津市津南区的小站练兵园

小站距天津东南70里,原名新农镇,是天津至大沽站中间的一个铁路站。原淮军军部曾在此驻扎屯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李鸿章的军事顾问汉纳根(Von Hanneken)的建议下,清政府派遣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小站以德国陆军操典编练“定武军”10营,计4750人,包括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胡燏棻(1840—1906年),安徽泗州(今泗县)人,祖籍浙江萧山,字芸楣,亦作云眉。进士出身,捐道员,得以补天津道。先后任广西按察使、顺天府尹、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邮传部侍郎等职。他一生力倡维新,主张向西方学习,振兴国家。正因为胡燏棻有一定的新式思想,所以被委办编练新军事宜。后调任津芦铁路督办,才由袁世凯接替他。

“定武军”的各级军官多为淮军将领,另外还选拔了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何宗莲、吴金彪、曹锟、田中玉、刘承恩等担任教习或军官,并购买西洋先进武器,期望以新式装备、新法训练形成新的军队阵容。袁世凯奉旨接替胡燏棻后,立即将“定武军”进行扩编改造,制定新的军制,并全部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成“新建陆军”。

新建陆军包括步队八营,共8000人;炮队两营,共2000人;马队两营,每营500人,共1000人;工程队一营,计1000人。全军总共1.2万人,以步队为主,炮队为辅,马队巡护,工程队供临时调遣。在编制上分为两翼,设统领2人,下设分统、分领训练,每分统统辖步队二千,炮队二千,马队一千。其组织如下:

新建陆军步队营,设统带官兼1员管辖全营,帮统带官1员,管带领官4员,哨官12员,哨长24员,督排哨长4员。

新建陆军炮队营,设统带官1员,管辖全营。帮统兼左翼领官1员,管辖3哨。副领官兼哨官3员,哨长9员,各管重炮2尊。管查炮马哨长1员,帮统兼右翼领官1员,管辖3哨。副领官兼哨官3员,哨长12员,管查炮马哨长1员,帮统兼接应马炮队领官1员,管辖3哨。副领官兼哨官3员。哨长9员。管查炮马哨长1员。

新建陆军马队营,设统带官1员,管辖全营。帮统官1员,领官兼哨官4员,哨官8员,哨长12员。

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官1员,帮带官1员,委员1员,管理桥梁司队官1员,木工4队,铁工1队,水工2队。管理地垒司队官1员,筑工4队,石工1队,筐工2队,土工2队。管理电雷司队官1员,雷兵3队,管理修械司队官1员,修炮铁工1队,修枪铁匠2队,修械木工1队。管理测绘司队官1员,测绘1队,印化兵1队。管理电报司队官1员,工匠1队。

新建陆军督练处,督练官1员,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官1员,执法营务官1员,督操营务处1员,督队稽查先锋官14员。另教习处洋教官13员,翻译13员,粮饷局总办委员1员,管理采买制造委员2员,军械局总办委员1员,收发军械委员2员,军医局正医官1员,副医官1员,还有转运局、侦探局等。

新建陆军须帐篷2400个,全部用外国帆布制造,每名士兵均备洋制雨衣、雨帽和洋毯,每哨有洋表、双筒望远镜和指南针。每二营有行军电台。每官长有督队腰刀1把,手枪1只

新建陆军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第一支陆军近代化的完成。做出这个判断的理由是:第一,这支部队全面使用了西式武器、西法编制、西法操练,增强了自身的战斗力;第二,这支部队已不是单一步兵的旧式陆军,而是一支拥有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等多兵种的部队;第三,这支部队起用一批出身于洋学堂(包括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的青年军官

据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视察新建陆军时,对该军的装备和训练有素赞赏有加:“会协办大学士荣禄奉诏检阅新建陆军,时公方统工程营,凡水雷、旱雷、踩雷及各种制造,独运精思,创制奇诡。荣相阅视,尤为嗟叹。翌年二月,荣相复奉命来镇检阅。荣相之往来须过海河,见公所制帆布桥,步骑炮车行过如履坦途,而散则为舟,可游泳,事过拆卸卷藏。荣相深为惊异,反复来,公复为架布桥。”这里所说的“公”还不是指冯国璋,而是王士珍,时王氏正充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荣禄从未见过这么多的新式装备,他的赞叹肯定是由衷的。这时,冯国璋在干什么呢?

冯国璋加入小站练兵的队伍后,先是被委任为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袁世凯取得小站练兵权以后,聘翰林出身的徐世昌任参谋营务处总办(也就是他的参谋长),可徐世昌根本不知兵,袁世凯不得不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中寻找练兵和带兵的干部。荫昌给袁世凯推荐了四个主要干部,即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和梁华殿,王士珍被任为讲武堂总教习兼工程营管带,段祺瑞被任为炮兵学堂监督兼炮兵营统带,梁华殿被任为督操营务处总办。可梁华殿有才无命,到小站后不久,即在一次夜间操练中不慎落水淹死了,冯国璋遂被提升为督操营务处总办。

冯国璋在小站练兵期间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营规操法。小站练兵之初,袁世凯只是在“定武军”的基础上,仿照德国陆军模式扩充组建起一支队伍。但是,所有奠定新军基础的一切工作刚刚起步,军制、条规、操法粗糙零乱,需要全面筹划。而制定营制军规,是一项颇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冯国璋的身上。

冯国璋从两个方面着手制定营规操法。一方面,邀请在华的外国军事专家到小站研讨兵法,力争使新建陆军的营制操典与国际标准接轨。另一方面,根据新建陆军现有的规模,结合个人所学兵法的体会,“讨论折中”,与王士珍、段祺瑞等几位总办合作,将各兵种的兵法、操典、营规以及各项图说,“次第成书”。其中,大都由冯国璋“一手修定”。

冯国璋主导的这套营规章程共计有十八种,如兵丁驻扎营内暂行章程、操场暂行规则、出操规条、行军暂行章程、择地暂扎各条、夜战防守暂行章程、监战条规、打靶法式、验报枪枝章程、损械罚章等等,内容系统规范,具有可操作性。冯国璋明确要求“教练诸法,必由督操处会同洋员,按照泰西新式操法,先教官长,依次转教兵勇,以期一律。凡教一事,又必须操练纯熟后,始可依次加进,不得躐等草率”。意图严格训练,达到国际水准。与湘淮军单纯添练洋操相比,前进了一大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英国海军司令贝思福到小站参观各队操演后,评价新建陆军兵弁“操法灵熟,步武整齐”;野战演习时,官兵“娴习口号,熟谙行阵”,认为新建陆军“为中国最有望之兵”

冯国璋在为新建陆军制定营制军规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照抄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而是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要素。谨以冯国璋参与编成的《劝兵歌》为例,就是教育士兵要好好当兵:

谕尔兵,仔细听:

为子当尽孝,为臣当尽忠。

朝廷出利借国债,不惜重饷来养兵。

一年吃穿百十两,六品官俸一般同。

如再不为国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

自古将相多行伍,休把当兵自看轻。

一要用心学操练,学了本事好立功;

军装是尔护身物,时常擦洗要干净。

二要打仗真奋勇,命该不死自然生;

如果退缩干军令,一刀两断落劣名。

三要好心待百姓,粮饷全靠他们耕;

只要兵民成一家,百姓相助功自成。

四莫奸淫人妇女,哪个不是父母生?

尔家也有妻与女,受人羞辱怎能行。

五莫见财生歹念,强盗终久有报应;

纵得多少金银宝,拿住杀了一场空。

六要敬重朝廷官,越分违令罪不轻;

要紧不要说谎话,老实做事必然成。

七戒赌博吃大烟,官长查出当重刑;

安分守己把钱剩,养家糊口多光荣。

你若常记此等话,必然就把头目升;

如果全然不经意,轻打重杀不容情。

过去我们总是指责这首《劝兵歌》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有麻痹普通士兵思想的嫌疑。现在重新打量其中的歌词,有哪句不是教人守法向善的?“安分守己把钱剩,养家糊口多光荣”,这句歌词尤其令人动容,这正是中华民族家文化的精髓。

二、完善新军军制

如果说小站练兵时期制定营规操法仅仅是冯国璋对中国近代军制做出的初步贡献,那么,其后他跟随袁世凯率部移驻山东和担任直隶军政司教练处总办期间所做的工作,特别是常备军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国近代化的军制建设得以完成。

聂士成的武毅军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清政府派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袁世凯乃率所部移驻山东,此时已改称武卫右军。在前一年,练兵大臣、大学士荣禄督练武卫军,这是清政府“集权中央”的一种做法。荣禄创建的武卫军,最大的特点是将主帅统辖的权力付与满人,削弱汉人掌兵的权力。因此,荣禄把直隶提督聂士成的武毅军调驻芦台,改其番号为武卫前军;把甘肃提督董福祥的甘军调驻蓟州,改其番号为武卫后军;把四川提督宋庆的毅军调驻山海关内外,改其番号为武卫左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被改为武卫右军。荣禄则另募亲兵一万人,号武卫中军,驻防南苑。这就是荣禄编练的武卫五军,明的是加强京师外围的警备实力,暗的则置于交通便利、耳目易周的地方,以便控制。

在此武卫五军中,聂士成武毅军、董福祥甘军、宋庆毅军,皆以旧将练新兵,战斗力不强。义和团运动风起,聂士成殉难天津,董福祥遣戍新疆,毅军无所作为,荣禄的武卫中军亦溃败不能成军,硕果仅存者只是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武卫右军调驻山东,得以保存其原有的实力,并且还扩张了自身实力,这就是改编山东旧军。

原来,山东有旧军达34营,军伍混乱,散漫无纪,陈迹相因。袁世凯将山东旧军改编为新军,遂调冯国璋负责山东全省军队督操事宜。接受命令后,冯国璋决心从根本做起,改定营制。他按新法设官编伍,汰疲弱去冗杂留精壮,“裁莠存良”,把分散芜杂类如乌合之众的兵勇,改编成包括步、马、炮三个兵种,总共二十个营,共计一万四千人的新式部队。清政府赐名“武卫右军先锋队”。在改编山东旧军的过程中,冯国璋进一步改进了新建陆军军制的不足,使其更接近于西式军制。

新建陆军原有的军制大致是:一军分两翼,每翼下设营、队、哨、棚四级。作战以营为主,每营分四队,队下有三哨。队的编制是模仿湘军兵制,因兵器不同而分。现既已按兵种设营,队的建制则重叠隔膜,遂将其取消。哨是最基本的战斗单位,冯国璋减少营员,增加哨员,改为每营设四哨,每哨分九棚。这样,每翼下面的层级就减少了一级,只剩下营、哨、棚三级。这种编制方法也成为后来民国陆军军制的基础。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0月,袁世凯由山东巡抚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扩充北洋军实力的努力。袁世凯“整军经武”的活动正逢其时,因为在他升任直隶总督的第二年,清政府就下谕,要求“各省督抚整顿兵制,期归一律”。对于这一上谕,袁世凯积极响应,很快就制定出募兵章程十九条上报清政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2月2日,袁世凯又向清政府上奏说:“直隶幅员辽阔,又值兵燹以后,伏莽未靖,门户洞开,亟须简练师徒,方足以销萌固圉。”“惟入手之初,必须先募精壮,赶速操练,分布填扎,然后依次汰去冗弱,始可兼顾,而免空虚。现拟在顺直善后赈捐结存项下,拨款一百万两,作为募练新军之需”。清政府批准了他的要求。于是,袁世凯在保定创办直隶军政司,作为北洋军的总部。直隶军政司督办由他本人自兼。军政司下设兵备处、参谋处、教练处,分别以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为总办。教练处的职责是“考查训练兵队及审定学堂课程等事”,责任也是很重的。教练处另设帮办一人,由郑汝成担任(以后曾任上海护军使)。教练处下设二股,提调二人,分别由李纯(以后曾任江苏督军)、南元超担任。其时,冯国璋已由补用知州升为补用知府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冯国璋与段祺瑞、王士珍等联手,依照德国军制拟订出《北洋常备军营制饷章》,在国内首先创建了常备军制度。规定常备兵、续备兵、后备兵各以三年为期。现役常备兵三年,月支全饷;期满后退为续备兵,月饷减至一两;又三年退为后备兵,月饷减半,平时各就其业,冬季调操一个月,发全饷;再三年除去军籍,不予征调。这样,年限减少,并给予常饷,可使“编氓不生疑畏之心,军伍易广招徕之路”。当年,北洋常备军左镇建成,共十营六千人,编制方法为镇(师)、协(旅)、标(团)、营、队(连)、排、棚(班)。北洋常备军实行番号、武器、服式、军制四统一,“实开常备军风气之先”。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北洋常备军编成六镇、共七万人(含学兵营),是为全国编练常备军的楷模。

北洋常备军在军制上的另一个突破,是将以往的募兵制改为征兵制。严格规范征兵条件,要求应征者身高一律在4.8尺以上,五官端正,体魄健壮,力举百斤,不吸鸦片,务为地道的土著村民,不许地方官滥保溃勇游民。尽管由于条件所限,征兵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但在征募新兵时,实由地方官列出本地各乡、村应征名单,“酌量公举”,做到了征募结合。

北洋新军训练

此外,北洋常备军坚决实行带兵军官经过考试择优选拔的制度。第一协编成后,王士珍第一个考中,担任了第一协协统;第二协编成后,冯国璋考试成绩最高,当上了第二协协统。

受直隶军政司练兵成绩的影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清政府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练兵处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但奕劻昏庸不知兵,实际主持人为袁世凯。练兵处设军政司、军令司、军学司三个部门,每司设正副使各一人。这三个部门的职责分别为:军政司负责“考查官兵,筹备军需”,下设考功、搜讨、粮饷、医务、法律、器械等科;军令司负责“运筹机宜,筹划防守,赞佐本处出纳号令及用兵机密事务”,下设运筹、向导、测绘、储材等四科;军学司负责“训练各军操法、整饬武备学校、订期选员、呈请分派各处、校阅队伍、考试学堂等事”,下设编译、训练、教育、水师等四科。由此可见,“练兵处的职权是非常广泛的,凡新章制操法、将领奖惩升迁、军官培养、派员留学、枪炮弹药、后勤马匹等无所不包。练兵处既是新军编练的最高领导机关,又是新军编练的督察机关”。其中,军政司正使刘永庆,副使陆嘉谷;军令司正使段祺瑞,副使冯国璋;军学司正使王士珍,副使陆建章。该年年底,担任军令司副使的冯国璋二度赴日本“取经”,次年归国后升任练兵处军学司正使,负责全国的军事教育与训练工作。

练兵处从设立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1月合并到陆军部,共存在三年时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统一了全国新军的营制饷章。为改变新军编练中的混乱状态,练兵处成立伊始,就参照西方营制,结合中国实际,开始制定新军营制饷章的工作。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9月12日,练兵处会同兵部,将制订的新军营制饷章上奏清廷批准。该营制饷章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军事文献,它将新军训练中的一切,从招募、训练、立军、分军、征调、奖惩到武器、运输、营舍、卫生等条理化、制度化、法律化,是一部庞大的军事法典。从此,各省新军编练即以此为蓝本,新军编练走向统一和正规。冯国璋在担任军学司正使期间,为晚清新军军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督办军学

建立军事学堂,培养新军军官,是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袁世凯的作用也仅仅在提倡、创办和维持方面,而长期担任军事学堂实际主持人的冯国璋与段祺瑞的作用,似乎更值得肯定。后来,冯国璋又主持全国的军事教育工作,更是对晚清军事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冯国璋被任命为直隶军政司教练处总办,“先设练官营,以张君士钰为帮办,遴派教员修明操法,于是北洋旧有之军与新成之军,教练渐归一律”。他规定练官营的主要任务是要选派教员,整肃旧军营伍,修明操法。具体做法是将在职的下级军官调到练官营训练学习,按兵种分成步兵、马兵、炮兵、工兵四个队,任命李泽霖为步队队官、王廷桢为马队队官、张绍桢为炮队队官、贾宾卿为工队队官,分头教练洋操,由旧军营规章法向新军靠拢,逐渐划一,便于进行统一指挥。

北洋陆军每个镇都配备了重机枪

为提高练官营的训练成效,冯国璋亲自到操场讲课示范。在酷热的夏天,他和学员一起站在操场上,边讲解边示范。有一个学员听课入了神,竟然忘记了撒尿,把裤子尿湿了。下课后,其他学员取笑他,冯国璋看他年纪很轻,便过来解围,和颜悦色地安慰一番,然后把他领到自己的房间,拿出一条裤子让他当即换上,并表扬这个学员认真学习、专心听讲的好作风,鼓励他将来当个好军官。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它表明冯国璋为训练旧军官做出了巨大努力。只是练官营开办的时间不长,便停办了。

练官营之外,袁世凯又委托冯国璋创办了北洋行营将弁学堂。“袁公又建议设将弁学堂,仍一委之公。淮军宿将于于而来,年之高者,且逾六十,武职则至提镇,文职则至道员,且有侍卫一班,以宫禁之虎臣,厕于诸生之列,资望既峻,约束良难。公独刚柔得中,四方材俊,一听公部勒”。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开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5月,冯国璋为督办,雷震春为总办,总教习为日本步兵少佐多贺宗之,副总教习为日本工兵大尉井上一雄。这个学堂主要招募旧军中的将官和侍卫等入堂肄业,相当于后来的将校研究班,故而学员的年龄偏高,且级别也很高。

冯国璋不仅制定了严格的校规来约束这些学员,而且亲自过问校风军纪事宜。据冯国璋的第六个孙子冯海崙回忆说:“我祖父当军校督办时,对于学员管教十分严格,赏罚严明。有一次一个学员(此人系满人贵族),在校外宿娟并偷吸鸦片烟,无人敢管,当时有人告密,我祖父立即亲临现场,搜查属实,当即命令随从将其人及烟具等物一并带回学校。此人口出不逊,表示贵族身份,随从人员如实以告,我祖父大怒,将军帽用力摔在地上,并声言‘我可以不做此官,也要严明纪律’。他亲自用军棍责打该员,致使军棍折成两段,遂将此员开除军校。此时我父亲也是该学堂学员,这是他亲眼目睹,从此全学堂学员深受教育,再无人敢违反校规,学堂受到当时社会上各界人士的好评。”在冯国璋的严格管理之下,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办得有声有色,到该学堂学习的除直隶省以外,还有山东、山西、河南等省的将弁,因此又称“各省将弁学堂”。该学堂以八个月为一期,共办四期,毕业学员总数为545人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其前身就是北洋速成武备学堂

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停办后,袁世凯又奏请清政府开办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开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始隶直隶军政司教练处,冯国璋以教练处总办兼任该学堂总办。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冯国璋调任京职,段祺瑞出任该学堂督办。在冯、段两人的先后主持下,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成效卓著,成为继天津武备学堂后又一所大型的军事学堂。前后三期共培养各种军事人才达758人之多,比较著名的学生有杨文恺、卢永祥、齐燮元、李景林、刘汝贤、齐振林、何恩溥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该学堂改称陆军速成学堂后,不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录取人数(每年考收学生1140人),而且,学生来源也从原先的北洋各省扩大到全国。陆军部还规定,以后各省的留学生也必须从这些学生中选派,不得“另自选送,以昭画一”。此外,该学堂还设有留学生预备班,留学生必须在此学习后,经考核合格,才能派遣出国。这就使陆军速成学堂有可能在向全国输送大批军事人才的同时,又培养了一批才学俱优的留学人员,蒋介石、杨杰、张群、王柏龄等都是在该学堂上完预备班后留学日本的。显然,陆军速成学堂在培养军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 较之于它的前身北洋速成武备学堂,都有很大提高。

正是由于冯国璋在督办军学方面取得的成绩,袁世凯才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保举赏给冯国璋三代正一品封典。在上奏的附片中,袁世凯对冯国璋表扬有加:“经臣行令副都统冯国璋督理北洋武备各学堂,受事之始,几无从着手。该署副都统统筹全局”,“时逾四载,功效彰明。如练官营、将弁学堂,成就不下千员。此次速成各学堂,成就又七百余人,而由学堂遣赴东西各国留学人数尚不在内。成材之众,近所罕见”

冯国璋在督办军学方面取得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在担任练兵处军学司正使时主持制定的《新定陆军学堂办法》,旨在全国建立军事学校系统。“其入手大旨,则已有学堂学营之行省,统一其教条,未有学堂学营之行省,迅立其基础。一年小成,三年而大备,参合程度,制为章程,使各省殊途同归,斠若划一”。《新定陆军学堂办法》把全国的军事学校分为四级:

初级教育是陆军小学堂,“教以普通课及军事初级学,并养成其忠爱、武勇、机敏、驯扰之性质,以植军人之根本。”陆军小学堂学制三年,学生毕业后,约有九成升入陆军中学堂继续学习。

陆军中学堂是第二级教育,“教以高级普通课及紧要军事学,并作成其立志节、守纪律、勤服习之实际,以扩军人之智能”。在课程方面, 无论军事学科还是一般学科,均较陆军小学堂深邃,分科也更细,仍以普通文化课为主,兼习军事。其军事学专门学校的性质主要表现在日常的训育和教养,而非课程教育方面。至于训育与教养方式,则仿自日本陆军幼年学校。陆军中学学制两年。学生入堂后食用各项均由学堂发给,另给津贴银两,每年递增,其待遇等级高于陆小学生。毕业后,分入步马炮工辎重各队,历服正兵弁目诸务,期以四个月,名曰“陆军入伍生”,然后挑入兵官学堂,约有九成能够继续学业。

陆军兵官学堂是第三级教育,目的是造就初级武官,是继小学、中学之后的最后一级军官养成教育。陆军兵官学堂专收陆军中学堂毕业生,欲使其成为新军官的唯一产地,以便有效地统一军制。这一计划是理想化的,它恪守军官必出自学堂的观念,改变将领拔自卒伍的传统做法。可是它的实现需要时间,需待陆军中学堂学生毕业后才有生源,才可能开办。所以实质上清朝无一所正规的军官学校,没有一期正规的军官学校毕业生。

第四级教育为陆军大学堂教育。这一级教育与前三级教育不同,它不是新军官养成教育,而是在职军官深造教育。考选经陆军兵官学堂毕业,“在营二年以上,核其最优者拔入大学堂”,“教以高等兵学,统汇各科,淹通融贯,具指挥调度之能”。这一所大学堂在辛亥革命前与上述陆军兵官学堂一样未能设立。它所确立的深造教育思想及学制办法在民国后才得以实现。

《新定陆军学堂办法》“规定了学堂等级、课程次第、学生额数、学期年分、升学办法,从而建立了完整的陆军军事学校系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从这部规划清朝军事教育远景蓝图的《新定陆军学堂办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冯国璋运筹全局的战略眼光,也可窥见其强国安邦的深层思索与追求。

四、编写军事著作

编写军事著作,是冯国璋为中国近代军事理论体系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他最早参与编纂的军事著作,是在小站练兵期间与段祺瑞、王士珍等人一同完成的《训练操法详晰图说》和《新建陆军兵略录存》。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十一日,袁世凯奉旨率部开往山东。途中,袁世凯向清政府上奏,揭示练洋操的弊病及改正办法,并请在全国范围内公布统一的军事规章。四月十五日,清政府秘密指示袁世凯草拟一份报告以备参考。袁世凯即于五月间亲自主持编撰《训练操法详晰图说》,据末附的名册统计,参与编纂绘缮的人员共有四十六人之多,为首的是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阮忠枢、言敦源等人。言敦源为之写了《题记》:“以下各叶,皆光绪己亥夏秋之交,督办新建陆军时幕僚给事之作。商榷文字,以徐公为首,而合肥段公、正定王公、河间冯公皆在给事之列。”据此看,全面主持编纂工作的是徐世昌,而写作班子由言敦源担任主稿,冯国璋是主要参与者之一。

《训练操法详晰图说》扉页

《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于同年7月18日完成呈进。全书凡二十万言,三百六十四目,分装二十二册,从训和练两方面详细记载了武卫右军训练、攻守、驻扎、步队操法、枪法、阵法、战法,炮队操法、炮法,马队操法、阵法、战法,工程队操法及沟垒说、电雷说、测绘说,并练兵要则、格式、饷章、规则律令及条教等。《训练操法详晰图说》大量录用西方国家的军事操典,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军事上具体运用的典型,而且图文并茂,通俗易解,士卒不用太多的文化就能看懂。《训练操法详晰图说》受到了清政府的高度赞赏,并被定为清末编练新军的教科书,从而在北洋建军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德威上将军正定王公行状》中也对这件事做了简略记载:“公乃与段公祺瑞、冯公国璋编纂《新建陆军训练操法详晰图说》及《兵略录存》奏上,政府嘉奖。”《兵略录存》是《新建陆军兵略录存》的简称,是袁世凯主持小站练兵时章制、禁令、训条等内容的汇编,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冯国璋亦参与其中。

除去前述两本书以外,清宣统二年(1910年)前由冯国璋审阅、修改并作序的北洋军事学堂教材有十余部,如《武备通论》、《步队战斗教练草案》、《战法兵语》、《军刀操法》、《教练新兵击放法》、《马匹之骑御法》、《辎重教练》、《军事初阶》、《辎重应用问题图解》等,还有一些经他鉴定、审阅但并未作序的教材,如《籍记图说》、《改定日本士官学校马学教程》等。这些凝聚着心血的文字,体现了冯国璋对中国近代军事理论体系的探索,兹分述如下:

首先,在掌握近代军事学的方法上,主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强调基础军事课的重要性。因公务繁冗,他本人要编写军事基本知识教科书的计划未能如愿。贺丹臣受其嘱托完成《军事初阶》一书,他亲撰序言:“欲行远者必自迩,欲登高山者必自卑,欲求武备之精微亦必基于浅近武备之学层累,曲折百出而不穷,然如蹿等以求,终不能得其门径。国璋督理北洋学堂时曾与贺君丹臣计议及此,丹臣因有《军事初阶》之作,先总纲,次军事,次地形、地图、工程、枪炮、测量、方位、气候、命令、队种、誓所、行军、战斗、卫生、内务,凡十八种。编语不必深义,不必奥因,其本根之地,浚其知识之源,由是精而进之,其成就岂可复量。”这段话形象地阐明了学军事如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这一年,他把《军事初阶》略作增减,在专门培养满族高级军事人才的贵胃学堂传授,获得王公懿亲的一致好评。

其次,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划分军事学各分支学科的方法问题。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为《辎重队教练》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指出,军事学各分支及各门课程“自与各科学小有异同,盖以其所任之义务在彼,不在此也”。这句话指明的是,军事学与其他科学部门的区分在于“所任之义务”的不同,即所发挥的不同。与此类似,辎重学也和步、马、炮、工等军事学各分支一样,也在于“所任之义务”的不同。

再次,提出了将辎重学作为军事学独立学科的思想,并付诸实践。从北洋武备学堂到后来新设立的军事学堂,最初只设置步、马、炮、工四科,测绘等学科根本不受重视。冯国璋根据新军编练的需要,不仅增设了测绘、经理、机械等专业科目,还添设一门新的军事分支——辎重学科。他指出,“辎重是军中命脉”,军队的弹药、装备、衣食住,“则非辎重不为功”。在军事学中,辎重学属独立学科,不可轻视,从而把后勤保障与战争胜负的关系提到重要位置。他并向袁世凯郑重建议设立辎重科,教授辎重学,奠定了辎重学在中国近代军事学上的地位。

冯国璋在主持北洋各军事学堂以及担任练兵处军学司正使期间,在吸纳德国、日本军事学说、战术思想的基础上,揉进了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尽管他这套军事理论体系还显得比较粗糙,也难说带上多么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在中国近代军事学史上还是应有其地位的。可惜的是,目前对冯国璋军事思想的研究十分薄弱,盼有识之士能填补此空白。

五、出任军咨使

由于冯国璋在新军训练上的出色表现和军事理论方面的深厚造诣,他被清政府视为少有的军事干才,因而获得了比较快的提升。

清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初五日(1906年5月27日),清政府在北京创办了陆军贵胄学堂,冯国璋被任为总办。陆军贵胄学堂是为王公大臣、贵族子弟专门设置的,根据上谕:“建立贵胄学堂,令王公大臣各遣子弟投考入学,亲习士武,洵属振兴武备之资。”校址位于北京铁狮子胡同东口路北。

陆军贵胄学堂专门培养满族高级军事人才,成员是王公世爵、四品以上的宗室以及现任满蒙文武大员子弟。该学堂还附设王公讲习所,冯国璋经常亲自为王公懿亲讲军事学,“使其身价倍增,从此与满族亲贵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到王公讲习所听课的不仅有载涛、铁良等当朝权贵,更有载沣这位后来的摄政王。冯国璋因此关系,在袁世凯被排挤出清政府以后,仍能获得满族亲贵的信任,而他之所以能够出任贵胄学堂总办也是出于铁良的保奏,这说明满族亲贵开始以冯国璋为拉拢对象。

陆军贵胄学堂同学录封面

陆军贵胄学堂学员于清宣统元年十一月初十日(1909年10月23日)毕业,全体学员包括摄政王载沣等听讲人员都领到了毕业文凭,一并刊入同学录。在此之前不久,冯国璋以“堂务难办力辞其差使,政府初拟不允,旋以该堂现改法政与陆军情形稍有不同,遂准其辞差”。辛亥革命爆发后,陆军贵胄学堂停办,贵族学生全部编入陆军预备学校第一期肄业。

冯国璋在担任陆军贵胄学堂总办的同时,又获得了另一个更高的职位。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一日(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厘定官制,兵部改为陆军部,以练兵处、太仆寺并入;原练兵处军令司改为军咨处,冯国璋任军咨处正使。“宣统纪元,军咨府成立,公为军咨府军咨使,其上有大臣二人。公以军咨使承宣于下,盖已揽军事之大纲,以为得行其志矣”。清宣统元年(1909年),军咨处改为军咨府,其性质相当于参谋总部,以载涛、毓朗二人为军咨大臣。在军咨大臣之下设军咨使二人,掌管总务厅事务。冯国璋出任军咨使。“以为得行其志”的冯国璋,开始对清政府的军事建设提出全盘性的设想与规划。

首先,他提出军队宜定练兵宗旨,谋定后动。练兵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设假想敌。“谓各国练兵,均有注射之的,如甲之练兵,则对于某国;乙之练兵,则对于某国。有所对,则地理之讲求,器械之演习,将校之指挥、侦探,亦必有所豫期。一旦有事,则知己知彼,习惯自然。我国练兵,则茫无所据。既无成谋之在握,岂有胜算之可操,是宜定练兵之宗旨”。有了假想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既无成谋在胸,自无胜券在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以往国防意识茫然一片的局面。设立假想敌的提法,显然是冯国璋深思熟虑的结果。

其次,他提出要设立军区,这样军队设防和配合协作才能统一筹划,协力合作。“中国幅员广漠,地势不同,省各几师,多寡未当;且师以省配,各有畛域,非国防所宜是。宜改置军区,择其险要,利其交通,合数省为一区,区各数师,无事则会操,有事则分哨”。中国幅员辽阔,地势各异,每省军队人数不一,军备戍防画地为牢,互分畛域,不利于整个国家防御体系的需要。因而,全国宜收分散为集中,改置军区。按战略要地、交通要道,合并几省为一个防区,防区内各军统一行动,“无事则会操,有事则分哨”,使全国形成一个整体,声息相通,便于统一调配,统一指挥。改置军区,可能是冯国璋看到各省督抚对于清政府有一种离心的倾向,才发此感想而要统一全国的军队成一体化配置的。

再次,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定教育普及之程,筹通国皆兵之法,筑军港以复海军,辟工厂以造利器”,确属荦荦大端。开设军港,建设海军,开兵工厂制造新式枪炮等等,均是很有见地的主意,也是甲午战争后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载 沣

从冯国璋这封数万言的条陈中,可以看出他极具时代急迫感与忧患意识。这个条陈“充分体现了冯国璋的近代战争意识和国防思想,是其军事近代化理论渐趋成熟的标志”,这样的评价一点也不为过。但是,冯国璋这些前瞻性的建议却不被清政府接纳。这引起了冯国璋的强烈不满,“公乃愤吾谋之不用,浩然思去其官。值西陵与祭,坠马受伤,方有元配吴夫人之丧,而母孙太夫人又已逝世,屡乞假不得请,公亦钳口结舌,随声画诺,不复言天下事矣,然清廷固知公之可大任也”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先后去世,载沣监国摄政,辅佐年仅三岁的小皇帝溥仪继位,年号宣统。载沣(1882—1957年),袭号醇亲王,是光绪的弟弟,时年二十七岁。他要对袁世凯下手,他身边的清朝青年贵族也暗中怂恿杀袁以泄愤。迫于形势的压力和张之洞的阻拦,最后清政府用患足疾的借口将袁世凯赶走。袁世凯被罢官,作为亲信的冯国璋也心神不宁。尽管那几年冯国璋一直在升官,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升任西陵梁各庄值班大臣,宣统皇帝登基又加封一级,不久再加一级,还被赏戴头品顶戴,在北洋高级将领中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冯国璋依然不安于位。正好冯国璋陪同以载沣为首的满汉大臣去西陵祭拜光绪亡灵,不慎坠马受伤。又赶上原配吴夫人去世,高堂老母也不幸辞世,冯国璋辞官不准,他只好应付差事,不复高谈阔论了。

出任军咨府军咨使,是冯国璋在晚清时期担任的最高官职。有传记作者说冯国璋曾任过北洋常备军第六镇和第三镇统制,陶菊隐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也作了同样的表述,都是不准确的。笔者遍查了张国淦的《北洋军阀的起源》、张联棻的《北洋军的建立》(均载杜春和等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册)和《清末陆军编练沿革》,均未见有类似的记载,当属误植。

六、参加两次秋操

秋操,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一个独特名词,意为秋天里的操练。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兵种之一。三秋季节,草肥马壮,历代帝王选择此时举行骑兵或骑步兵结合的军事操练,是为秋操。清光绪三十一、三十二年(1905、1906年),清政府调动数万名新军先后在直隶河间、河南彰德进行了两次规模巨大的军事演习,即秋操。这两次秋操展示了晚清军事改革的成就,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冯国璋都参与其中。

河间秋操是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4日到28日举行的。由于参加秋操的北洋新军是袁世凯一手操练的,他又是练兵处会办练兵大臣及这次秋操的阅兵大臣,所以,袁世凯无疑是这次秋操的策划者和最高指挥。为保证秋操的成功,充分显示北洋新军的实力,袁世凯在秋操前精心进行了安排和部署。首先是设立了秋操的参谋作业机构——阅兵处,冯国璋被任命为总参议兼评判处首领,“总理阅兵各处事务,遵奉阅兵大臣之谕施行方略,监视军情、评判战况并指导演习等事”。阅兵处下设评判处、综理处、递运处、传宣处、执法处、接待处、信号处等七个处,分工负责秋操的有关事宜。

参加河间秋操的北洋新军共两镇四混成协,总兵力为45002 人,几占北洋新军的三分之二。这两镇四混成协分为南北两军,南军由第四镇和第四、第九混成协组成,任命王英锴为总统官,陆锦为总参议,官佐目兵夫役共22513 名。北军由第三镇和第一、第十一混成协组成,总统官段祺瑞,总参议李世锐,官佐目兵夫役共22489 名

几万军队参加秋操,粮饷器械、军需供应为最重要之事。冯国璋根据袁世凯的命令,选择河间府属之臧家桥、沙河桥适中地方暂设军粮分所,就近馈米粮之外,量给饼干、柴草、麸料,兼储并蓄,至于枪炮、子弹、车辆、马匹等,都做了充分准备。

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对河间秋操极为关切,秋操期间曾发电慰问。河间秋操结束后,袁世凯将会操情况详细向两宫作了汇报,并将反映秋操实况的照片、办事章程、方略命令及战况评判、训词等上呈。光绪、慈禧阅后甚为高兴,下特旨对袁世凯、铁良等人进行表彰,并鼓励其进一步努力,精益求精。河间秋操的成功,冯国璋是出了大力的。

彰德秋操是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22日至25日举行的,彰德即是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与河间秋操不同的是,彰德秋操是南北新军联合举行的军事大演习,袁世凯的北洋新军组成北军,湖北新军和河南新军组成南军,南北两军总兵力为两镇两混成协,总共33958人。北军以段祺瑞为总统官,陆锦为总参谋官,总兵力为一镇一混成协,共16172人,是由上年未参加河间会操的部队临时拼凑而成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和河南新军第二十九混成协合编成南军,任命张彪为总统官,黎元洪为第八镇统制官,王汝贤为第二十九混成协统领官,兵力为17786人。冯国璋被任命为南军专属审判官长,想必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中间彰德大操、太湖大操以及直隶会操频数,靡役不从,均学术为之发踪指示也”。这句话既概括了冯国璋在河间秋操及彰德秋操中的作用,也指明了参加秋操对冯国璋军事学知识与思想的深刻影响。

图19 彰德秋操中的清军炮兵

除河间秋操、彰德秋操外,冯国璋还参与了一次流产的秋操,即永平(永平府在今河北省卢龙县)秋操。永平秋操原定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7日至21日举行,因武昌起义爆发而被停办。永平秋操计划抽调陆军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第二十镇一部及禁卫军一部分编为东、西两军,共计33000人。东军系由第一、第二、第二十镇各部,编成混成第一镇和混成第三协;西军系由第四、第六镇及禁卫军混成第二协,编成混成第四镇和禁卫军混成第二协。冯国璋被派充东军总统官,舒清阿派充西军总统官。

永平秋操的总方略是东军为敌军,由秦皇岛登陆后向北京方向攻击;西军为主军,其主力向滦州方向进发迎战敌军。在永平秋操的攻、防计划中,以东军为入侵的假想敌,可以看出冯国璋军事设想的某些影子。但是,永平秋操尚未开始,武昌起义已然爆发,清政府不得已取消了原先的秋操计划。同时,为了镇压武昌起义的革命军,参加秋操的新军迅速被集结起来,开往湖北前线。“永平秋操本就是将新军置于实战环境下的一次军事演习,新军各部官兵、武器装备及后勤供应等临战准备极为充分,无疑为清政府迅速集结兵力、开拔南下提供了极大便利”。永平秋操不仅为清政府迅速集结兵力、开拔南下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为冯国璋提供了便利,他被任命为第二军军统,赶往湖北前线,开启了人生路上的一个新里程。

  1. 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2.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第一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52—53页。
  3. 黄征、陈长河、马烈:《段祺瑞与皖系军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4. 尚秉和:《德威上将军正定王公行状》。
  5. 张一麐:《故代理大总统冯公事状》。
  6. 张立真:《冯国璋与中国早期的军事现代化》,《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7. 李宗一:《袁世凯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55页。
  8. 张立真:《冯国璋与中国早期的军事现代化》,《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9. 《谕由北洋、湖北派员校阅各省训练新兵》,来新夏:《北洋军阀》(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4页。
  10. 《拟拨顺直善后赈捐存款募练新军片》,《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8页。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清末陆军编练沿革》,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0页。
  12. 公孙訇:《冯国璋年谱》,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清末陆军编练沿革》,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49页。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清末陆军编练沿革》,第48页。
  15. 《东方杂志》,1905年第4期。
  16. 张华腾、苏全有:《清末练兵处述略》,《光明日报》1999年5月7日。
  17. 张一麐:《故代理大总统冯公事状》。
  18. 张立真:《冯国璋真传》,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19. 张一麐:《故代理大总统冯公事状》。
  20. 公孙訇:《冯国璋与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
  21. 河北省政协文史委、保定市政协文史委编:《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22. 《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60页。
  23. 张国淦:《北洋军阀的起源》,杜春和等:《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24. 转引自公孙訇:《冯国璋与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
  25. 张一麐:《故代理大总统冯公事状》。
  26.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清末陆军编练沿革》,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10页。
  2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清末陆军编练沿革》,第310页。
  2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清末陆军编练沿革》,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10页。
  29. 朱建新:《清末陆军学堂》,《历史档案》1997年第3期。
  30. 转引自《骆宝善评点袁世凯函牍》,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131页。
  31. 尚秉和:《德威上将军正定王公行状》。
  32. 潘荣:《教头总统冯国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33. 公孙訇:《冯国璋年谱》,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34. 公孙訇:《冯国璋年谱》,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35. 公孙訇:《冯国璋年谱》,第7页。
  36. 王栋亮:《清末陆军贵胄学堂述略》,《历史档案》2008年第4期。
  37. 公孙訇:《冯国璋年谱》,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38. 王栋亮:《清末陆军贵胄学堂述略》,《历史档案》2008年第4期。
  39. 张一麐:《故代理大总统冯公事状》。
  40.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页。
  41. 张一麐:《故代理大总统冯公事状》。
  42. 张一麐:《故代理大总统冯公事状》。
  43. 张一麐:《故代理大总统冯公事状》。
  44. 张立真:《冯国璋与中国早期的军事现代化》,《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45. 张一麐:《故代理大总统冯公事状》。
  46. 田胜武、田艳华:《冯国璋全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47. 张华腾:《河间、彰德会操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48. 张华腾:《河间、彰德会操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49. 张华腾:《河间、彰德会操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50. 张一麐:《故代理大总统冯公事状》。
  51. 彭贺超:《宣统三年的永平秋操》,《历史档案》2014年第2期。
  52. 彭贺超:《宣统三年的永平秋操》,《历史档案》2014年第2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