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绪论

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研究 作者:邱绍雄 著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研究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股市的繁荣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新的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表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对于市场认识的历史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投资意识开始觉醒,是当代中国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股市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新成员,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新意,与市场经济和基于市场经济的市场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当代中国的股市有自己鲜明的特色。[1]一是它诞生的历史不长。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成立后大陆第一家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标志着当代中国从此有了股票交易。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同年12月19日上海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通常业内以此作为中国当代股市正式诞生的标志。当代中国股市诞生至今不过短短二十多年的历史。二是它的发展速度快。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之一,当代中国股市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便跨越了发达国家一两百年走过的股市历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它已经成为世界规模第二大的股市。三是它与当代中国人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目前中国股票和基金账户开户数双双超过一亿大关,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中国家庭投身股市。股市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牵动着十三亿人的脉搏和心跳,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社会一条敏感的神经。

股市是进行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市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者无论是自身的资本积累,还是有限的借贷资本,都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巨额资金需求,于是出现了股份制,建立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来筹措资金。谁购买了上市公司的股票,谁就成为这个公司的股东,就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有有限责任,在承担风险的同时分享收益。股票具有流通性,如果股票持有人急用现金或想转换成其他证券,可将股票出售,这样就形成了股票交易行为。

党中央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对中国股市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动产和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它既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也包括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对于老百姓来说,在这些“财产性收入”中,“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等只有少数人有能力获得,而“银行存款”现在实际上是负利率,出租或买卖“不动产”缺乏经验,只有投资于“有价证券”简便、好学、易行,具有广泛的可操作性,因此现在股票投资理财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普遍的内容。股票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社会许多人、许多家庭最敏感的话题。

在经济市场化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依赖发达的资本市场,一个民族的兴盛必须依托强大的资本时代。21世纪的中国注定会进入一个经济空前发展、体制全面转型、国家和平崛起的新时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全民的投资意识、资本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家庭的财产将证券化,股票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投资理财的重要渠道。股市与当代中国人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广泛,因此可以说股市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是重要的,股市对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股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新成员,股市的加入使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了股市以后,喜欢冒险的人们,追逐财富的手段不再是单一的勤劳,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省吃俭用,而是研究一幅幅变幻莫测的K线图。人生的希冀有时就在一根根跳动的红绿线条中,一旦掌握玄机,财富便可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一旦失算,财富瞬间缩水。在暴富和破产之间,有着许多传奇的故事,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股市的诞生、发展和繁荣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观念,激发了社会的财富想象与市场精神。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在股民身上表现得最为充分,股民的体验最为真切。

所谓股市题材小说是指以股市参与者为主人公、以股市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说。它是原生态地保留中国市场文化最丰富的矿藏,从小说这个角度表现了中国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化。

伴随着当代中国股市的成长而诞生的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是它诞生的历史更短。它是在当代中国股市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之后才得以出世的。二十多年前开始有作品出现,近十年来才有大量作品集中涌现。二是它的文化含量高。因为它表现的是当代中国人一种新的生活,一种与中国当代社会市场化转型密切相关的生活,充满文化上的新意。三是它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中国股市题材小说会越来越繁荣。

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与股市以及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市场文化的联系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话题。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全面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市场化”进程,市场文明成为当代中国最活跃、最重要的人文景观。这是一种迥异于以往的社会景象。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的这种变革,已经步入巨变之轨的中国文学,历史性地给予了它真正的青睐。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开始兴盛后,中国当代小说创作致力于拓展、丰富这一表现领域,以股市生活为题材、以股民为主人公的小说创作风起云涌,盛况空前,成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股市题材小说创作从静水微澜终至春潮漫卷,对于市场中国的透视更从局部扩展为全景,翻开了中国当代文学书写股市生活的新的历史篇章。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既不能离开特定经济形态的规约,又不能脱离文学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伴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发展壮大,表现股市生活的文学作品也从无到有、从一元到多元,呈现出不断勃发之势,这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创作和内涵,也体现了当代文学发展的多样化选择。

伴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与繁荣,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非股民变成股民,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创作日趋繁荣,其文化意味日益彰显。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对中国当代股市生活的文化思考是丰富的,也是深刻的。它源于中国当代社会市场化转型,又表现了中国当代社会市场化转型;源于中国文化发展,又表现了中国文化发展,因其直接触摸人性人情的底蕴而充满文化上的新意。它如一面多棱镜,多姿多彩地展现了中国当代社会市场化进程中的文化景观。它以其表现的多样性、题材的现代性以及阐述的真实性,将市场文化予以了多样化的文学演绎与表达,生动揭示股市生活的文化蕴含,讲述股民群体身处市场经济中的生命感觉,描绘他们努力实现市场价值的人生履历,演绎人性欲望与商业道德、财富伦理、市场理性、文化传统之间的重重纠葛,揭示商业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困境与心灵裂变。

股市题材小说创作在中国有比较长的历史,茅盾以大家的风范和笔力涉猎这一领域,他创作的《子夜》《交易所速写》等作品,别具一格地开拓股市题材,力透纸背地塑造鲜活的股民形象,全景式地展现时代画卷,从民族工商业生存与发展的特定视角,描述一个民族向现代化、市场化迈进的艰难历程,在中国股市题材小说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继承了中国股市题材小说创作的优良传统,以异乎寻常的敏锐反映当代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变化。

股市题材小说创作的繁荣是中国当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它是瞬息万变的中国股市留下的真实的“生命痕迹”,是观察中国当代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它表现股市如何神秘地影响和改变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心灵欲望和价值观念,通过股市深刻地反映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反映了这个时代特殊的激情与狂热。

年轻的中国当代股市和更为年轻的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使得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研究处于萌芽状态,股市题材小说尚未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足够关注。把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特的研究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具体描写出发,解读小说中的“股市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挖掘、总结蕴藏在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中的文化新质和新意,从中研究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研究中国文化的嬗变,这是一个国内外学术界刚刚起步的工作,具有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股市文化是市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股市文化是在股票市场投资融资活动中,由投资者、融资者、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中介机构形成的共同体中体现出来并反映其价值观念、投资理念、行为规范等文化规则的集合。”[2]股市监管者、上市公司、上市中介机构、券商、基金公司、散户、庄家、股评家、财经记者、投资顾问、投资银行家等“股市参与者”,他们在股市的“生存状态”,他们在股市的“赢利模式”,他们的角色特点和职业精神,他们作为胜利者的“炒股智慧”,他们作为失败者的经验教训,这些“人”的生活和观念有文化价值。中国的股市文化是中国股市在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积淀,集中表达着这一特定市场文化体系的核心价值。因为所有的股票都是投资人在买进卖出,所以股市的一切变化都离不开人性,也就是说股市永远都会带着人的性格,带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烙印。

市场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变资本、资产变资本、资信变资本的过程既是社会经济高度市场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高度文明化的过程。股市所激活的先进文化因素与它所唤醒的现代意识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整个中国全面走向现代市场经济最有利、最现实的条件。资本意识、交换意识、投机意识、信用意识、冒险意识、竞争意识、契约意识、公平意识汇合起来的市场意识将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意识。股市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德的训练场,强化着我们的坚韧、忍耐、百折不回,股市还是现代市场精神的培育园,市场意识在这里茁壮成长。

把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文化解读,探讨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如何以一种文化身份参与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以期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视域与价值空间。源于股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源于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与中国股市的紧密联系,源于股市对中国人价值观念和心灵欲望的影响,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研究具有时代价值、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作者几乎都是“股市中人”,一般都有在股市中搏杀多年的经历。资深散户、机构操盘手、财经记者、职业经理人等行业精英是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创作队伍的主力军。他们不是为了写小说才到股市中去体验生活的,他们是在股市中“讨”了多年生活之后,在对中国股市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之后,在对自己的股市生活有了深刻的文化审美认识之后,才拿起手中的笔“宣泄”自己在股市中的生命感觉。出自这些“股民”作家之手的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绝少编造痕迹,是瞬息万变的中国股市留下的真实“痕迹”,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留下了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写真,荟萃了众多股市参与者的真实生命体验,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变化和价值颠覆与重构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文化模本”,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时代血脉的收缩和贲张,使人性的善恶多了一个淋漓尽致挥洒的舞台。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变革,它必然要求建构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文化精神。这种新的文化精神需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为代表,崇“理”)和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以“商”为代表,重“欲”)的优点,同时剔除两者的弱点,形成一种古今中外交融的“合金”式文化。这种“合金”式文化最理想的境界是“理欲并重”,既重社会秩序和公德,也尊重个人的权利和价值,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为了修正中国传统主体文化“重理轻欲”的缺陷,为了防止现代市场文化从“轻理重欲”发展到“纵欲”,发展到“人欲横流”,为了在价值取向上“理欲并重”,中国文化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儒商互补”。

“一个时代的文化总是最大量、最集中、最具体地反映在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以至成为历史学家研究文化史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3]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突出价值在于它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市场化转型而生长的文化特性。它聚焦股市生活,书写资本神话,诠释市场精神和财富意义,表达了一个时代的兴趣所在,在当代中国构建新的经济秩序、财富伦理和市场信仰,成为“市场化文学时代”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兴盛既基于市场时代来临后“日常生活文化化”的社会变革,也源于与之同构对应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文学创作现实。在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之间有待开掘的空白之地中,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算得上是最值得开垦的一片沃土,因为无论作品自身还是它的生产方式都打上了市场经济社会里最显性的文化印记。

中国当代社会一切变化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身影——市场,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巨变与市场的联系。

第二节 中国当代股市的历史及其特色概述

中国当代股市的萌芽生长是一个艰难的生命诞生过程。从姓“社”还是姓“资”的长期争论,到邓小平“坚决试,不行可以关”的英明决策;从股份制改革的争论,到开放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直到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股市走过了近三十年的风雨成长历程。

1984年11月1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批准,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成立,并向社会发行每股面值50元的股票1万股,筹集了50万元资本。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行的第一只上市股票。飞乐音响成为上海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其股票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股票。虽然有报道说深宝安和北京天桥成立股份制企业更早,但是发行股票,小飞乐在先。以此为标志中国当代股市开始了自己的萌芽。

1986年在长江三峡国家体改委召开的一个相关会议上,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先生就明确建议中国二十年内别搞股票市场,可以先搞二十年股份经济,理由是中国不具备搞股票市场的市场经济基础。

1986年11月,邓小平把一张面值50元的飞乐音响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给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

1989年,深发展派息分红,中国股市的第一波牛市狂潮由此引爆。当时深圳仅有5只股票上市,但涨幅却很惊人。1990年5月至6月的一个月中,这5只股票涨幅分别是:深发展100%,万科380%,原野210%,金田140%,安达380%。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同年12月19日上海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业内通常将这一天定为中国大陆股市正式建立之日。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不仅给“股票市场到底姓社姓资”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1992年10月25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结束了上海、深圳地方政府作为证券市场主要监管者的时代。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充分表明时至1997年,对于大力推行股份制、发展股票市场,已经得到了包括中央领导高层在内的上下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同和高度重视;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股市发展的政策基调,已经从“坚决试”转变为“大力发展”。

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施行,这是中国证券业的第一部大法,初步形成了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国证券业的第一部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正式施行为标志,中国股市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2001年的中国股市爆发了最为惊心动魄的“国有股减持”事件。6月12日《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引发股市狂泻。2004年1月31日,就股市连续多年低迷及市场长期积累的股权分置的矛盾,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国家战略任务的高度,提出了九个方面的纲领性意见(简称“国九条”),为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4月,解决股权分置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启动。截至2006年底,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解决资本市场的陈年顽疾后,中国股市终于从熊市中挣脱。随之沪深股市开始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上证指数由2005年6月6日最低点998.23点上涨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最大涨幅为513.6%。这也成为中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位。

2007年中国基金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辉煌,呈爆炸式增长。在居民的财产分配中,基金第一次成为个人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在财富效应的推动下,投资基金成为一种大众生活方式。截至2007年,公募基金的规模突破3.2万亿,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逾1/3,基金持有人数量突破1.3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国家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它肯定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肯定了投资者追逐财富的正义以及利益保护的必要,为投资者通过买卖股票以实现货币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全面恶化,“金融海啸”对中国股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证综指从2007年最高点位6124点下跌到最低点位1664点,下跌了72%。2009年春节前后,因为中央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较好预期,更由于信贷放松之后的资金推动,A股市场大部分股票进入了上涨通道。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五年中国股市一直处于调整状态。

中国当代股票市场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经历了深圳“8·10事件”、“3·27国债期货事件”、“银广厦事件”、蓝田神话、亿安科技、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和基金黑幕等一系列问题事件后日益成熟,股权分置改革、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强调信息披露、打击内幕交易等一系列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的制度加快了中国股票市场走向成熟的步伐。兼具新兴与转轨双重特征的中国当代股市,市场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得到逐步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加强,逐步形成了自己越来越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从一个资本贫国逐步发展、建设成为一个资本大国。1990年,中国社会的金融资产只有区区3.8万亿元,证券化金融资产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二十年后的2010年全社会金融资产超过了100万亿元,其中证券化金融资产超过40万亿。股票市场作为引导居民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风险、共享收益的重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据统计,1991年境内上市公司总数为14家,总市值109亿元,二十年后的2011年底:境内上市公司总数为2342家(境外上市公司总数为171家),开户数14050万户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股市占全球股市市值7.38%,首次超过日本份额,位列全球第二。

股票市场是股票发行和股票交易的场所,其主要功能一是筹集资金,企业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把分散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以支持社会化大生产和大规模经营。二是转换机制,通过在股票市场发行股票并上市流通,企业可以完成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上市公司作为投资者的投资对象,它在股票市场的表现反映了该企业的发展前景,投资者通过买进或卖出股票,完成对企业的价值再发现,从而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分散风险,股票市场在给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了投融资渠道的同时,也提供了分散风险的途径。从资金需求者来看,通过发行股票筹集了资金,同时将其经营风险部分地转移和分散给投资者,实现了风险的社会化;从投资者角度看,根据个人承担风险的程度,通过买卖股票和建立投资组合来转移和分散风险,以促进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

股市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会最先从股票市场反映出来。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股市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田,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紧密相连。中国当代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不仅是经济成长的发动机,而且还建立了一种经济增长基础上的人人可自由参与的财富分享机制。资本市场为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机制转型提供了天然的市场化平台,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如果没有资本市场,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正是资本市场使单个股东或由少数几个股东组成的企业成为社会公众公司,这实质上是企业制度的结构性变革,对中国企业来说,无异于就是一次制度革命。资本市场使中国的企业不仅有了股东意识和公司治理的概念,而且有了对收益与风险匹配原则的深切理解,更通过强制性的透明度原则使其开始具有经济民主精神。

中国当代股市的“中国特色”十分鲜明。

中国当代股票市场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上发展起来的,这和西方股票市场的发展起源截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股市,是遵循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自然生成的“天然产品”,而中国的股市,则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探讨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土壤里,在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发展的经验,又要考虑中国国情、遵循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催生的“人工产品”。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需要,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逐步从独资、合伙发展到股份公司,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建立在股份制度自然演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股市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也必然表现为一个瓜熟蒂落的自然成长历程。在中国,股市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产物。由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学习苏联的经验,存在对公有制形式的片面理解,单纯强调发展国有经济。社会化规模经营的大工业企业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性分配制度,采取政府投资、国家所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与此相适应,中国改革前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几乎是单一的国家所有、国有独资的形式。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独资、合伙甚至是股份制的旧官僚企业、民族资本家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的国家投资、国家重建,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各个领域的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并在这种以国家独资为资本组织形式的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社会分配机制、储蓄和投资运行机制。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经济特区先行尝试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随后,在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广下,股份制改革被推到了中国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台,股市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当代股市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中国的股票市场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视,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股票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股票市场具有很大的敌意,因此才有股票市场“姓社姓资”的争论,而当时的经济政治体制(行政计划的公有制)是排斥股票市场的。只是出于“白猫黑猫”的实用主义才对股票市场“不争论,大胆试”。只有国有企业可以发行股票,妨碍了资源在全社会范围的有效配置;公有股份不能流通,与资源的有效配置相矛盾;股票发行的“额度制”事实上是把发行股票当成一种利益在各地各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不仅不符合资源有效配置的要求,而且明显违反了资本市场的常识和普遍原则;发行价格的确定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定价原则背道而驰;长期坚持的“短缺”发行方式保证了“卖方”的发行市场,扭曲了资源配置和有效定价的机制。

上市公司质量整体不高、分红制度不完善。上市公司质量是整个股票市场的基石,质量的高低影响到市场的气氛和投资者的信心。从最初股份制改造以增加就业,到股市为国企融资脱困服务以减少银行金融风险,大批大中型国有企业包装入市,而股权分置的制度性安排和退市机制不完善,造就了一大批绩差甚至造假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不分红,不想分红,分不出红,是中国当代股市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样,中国当代股市的涨跌就往往取决于系统性态势,即当大量货币进入股市时,它就大涨,普涨;反之当大量新股源源而来,货币政策从紧时,股市就只能选择向下,跌跌不休,跌跌不止。

投资者不成熟、结构不太合理。股票投资者是通过买卖股票进行投资的各类机构法人和自然人,因此可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大类。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政府机构投资者、企事业单位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以及各类基金;个人投资者是股票市场上数量众多的自然人。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散户)为主,他们缺乏投资知识,短期投资理念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差。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盲目跟风,具有很明显的“羊群效应”,这增强了中国当代股市的投机性和风险性。股票市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缺失,损害了投资者的投资利益和投资信心,导致投资者投资理念与投资行为扭曲。投资者崇尚“短线是金”,对上市公司的准确估值几乎成为可以不考虑的因素。在大量的社会资金尚缺乏投资渠道的情况下,规模较小的股市成为资金炒作的理想对象,其结果就表现为中国股市波动性大、股价不区分上市公司业绩差异地同涨同跌。由于缺乏稳定的机构投资资金,使得中国股市长期以来容易暴涨暴跌。

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诚信有所缺失。股票市场中介机构是为股票的发行与交易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起到股票投资者与筹资者、股票买卖双方的桥梁作用。股票中介机构包括证券经营机构和证券服务机构两类:证券经营机构又称券商,是依法设立,从事证券业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可以用自己的资金买卖证券,主要在证券市场上充当承销商和经纪商的角色;证券服务机构是依法成立、从事证券服务的法人机构,主要包括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证券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证券信息公司等。一些中介机构不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而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准绳,损害投资者利益,如挪用客户保证金、操控股价等。由于在引进和接轨一些国际上通行的交易产品和交易方式时,没有相应适时建立起适合我国市场实情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范,以至于“对倒对敲”“坐庄”“老鼠仓”等内幕交易和违法违规行为总能依赖不对称的信息优势得逞于一时。

市场监管经验缺乏,直接干预股市政策频繁。中国当代股市在其发展的初期就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市”特征。所谓“政策市”是指受政府政策左右影响很大的股市。我国股市管理层重调控轻监管,导致股市的优胜劣汰机制、公正博弈规则和监管秩序一直未能有效建立。沪深股市的每一次涨落,几乎都可以成为“政策市”或“政策市文化”的蓝本。

由于我国股民投机心理较强,参与证券投资的动机主要是快速实现最大利益,其手段多以博差价为主,所以股市稍有风吹草动,很多股民便买进杀出,追涨杀跌之风盛行,股市的交投极其活跃。国外成熟股市股票的年均换手率一般不到40%,而我国股市的年均换手率却超过600%,是国外成熟股市的15倍。股市交投过旺造成股市的暴涨暴跌,美国纽约股市从开办到现在的二百多年间,日涨跌幅度超过3%的只有10次,而沪深股市涨跌幅超过3%的时间却要占整个交易日的20%以上。

新股发行市场还没有走出实质性审批框架,权力、资本和资源结合在一起,极易滋生腐败和权力寻租。一些发行人有的公然隐瞒事实真相、伪造虚假文件骗取上市资格;有的虚构损益、隐瞒重大事项;有的在评估文件中虚增资产;有的哄抬发行定价,盲目追求超募,严重透支成长性。这不仅反映了发行定价机制上资本约束的缺失和市场约束的不健全,也是对市场公平、公正和公信的公然挑战,对诚信文化的严重玷污。

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源于这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股市生活,是原生态地保留中国股市生命痕迹的丰富矿藏。

第三节 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创作概述

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是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股市题材小说的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文化变迁密切相关,更与商业社会里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正是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潮,所以作为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最突出的变化是更多地表现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和主题。以市场经济及其状态下的人生和社会变化为内容的经济题材小说空前增多。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正是在中国当代小说这个历史变化中横空出世的。

文化精神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新的生长点。一方面是文学出于对社会精神中泛滥一时的商业气息的抵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90年代思想文化环境的进一步开放,许多长篇小说更加注重对文化精神的表现。经济题材小说中人文精神明显突出,这些小说在描写巨大的经济力量时,没有出现物欲压迫下人类精神的丧失,也没有出现物质追求与精神家园的对立,而是满怀深情地描写了经济活动中人的精神、情操和理想,成为经济题材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中国当代小说发展的这种背景中,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萌芽,与新中国证券市场相伴而生,但它的诞生和发展不可能与中国股市的诞生和发展完全同步。它是待中国股市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社会影响之后,待中国股市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之后,待股市参与者对中国股市、对自己的股市生活有了一定的审美认识之后,以股市参与者为主人公、以股市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才有可能萌芽、生长。

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是中国当代小说中充分表现中国当代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的部分,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化内涵。它对于当代中国人身处股市之中的人性人情的书写是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当代中国人因为生活中有了股市这个新玩意而出现的新变化。

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开拓者是专业作家钟道新。钟道新的《股票市场的迷走神经》(《当代》1991年第6期)是中国当代最早以股市生活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中国当代第一代散户股民常锐并不平坦的成长道路,同时艺术展现了中国股市这一“新生儿”艰难降生的历程。

毕淑敏的中篇小说《原始股》(《青年文学》1993年第5期)是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第二部重要作品。小说描写股票刚刚出现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的时候大家对它不同的态度及其变化。它通过某国家机关内部一场购买原始股的风波,表现了人们对金钱的渴望,表现了横空出世的股市对中国当代社会、对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冲击和影响。

林坚的《股市大炒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成为中国当代第一部股市题材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当时的股市英雄形象——股市大炒家梁栋,刻画了当时中国人炒股的特点以及初起的股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反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念。

李其纲的《股潮》(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塑造了当代中国股市初起时的第一代散户股民形象,勾勒出了一幅幅股市淘金者拼搏的画面,表现了当代中国人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新的欲望,一种新的念想。

瓜子是中国当代第一个出版系列股市题材长篇小说的作家。他分别于1997年6月和1998年3月在海天出版社出版了股市题材长篇小说《股城风流》及续篇《股市大枭》。《股城风流》从股民的角度描述了中国当代股市的成长,描写主人公郭维维炒股发家的历史,塑造了当时的股市庄家雏形形象。《股市大枭》通过描写一家公司上市的过程来反映1996年前后的中国股市生活。

沈乔生是中国当代第二位出版系列股市题材长篇小说的作家,也是目前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创作时间跨度最长的作家之一。沈乔生于1997年11月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股市题材长篇小说《股民日记》。小说描写股市里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散户股民,塑造了周欢这个股市庄家形象,表现股市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留下的浓重“烙印”。

应健中是中国当代第三位出版系列股市题材长篇小说的作家,也是描写散户股民的高手。1998年12月他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股市题材长篇小说《股海中的红男绿女》,小说以描写上海散户股民为特色。

1991年到1998年是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萌芽期。

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人物形象不够丰富,反映股市生活的面不广。这个时期的股市题材小说写得最多的是散户股民,写得最好的也是散户股民。股市庄家形象不成熟,不丰满,只是股市庄家形象的雏形;操盘手、股评家形象只是偶尔现身,不仅数量非常少,而且就形象的成熟程度来说只能说是雏形的雏形。

1999年到2004年是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成长期。

老莫的《股神》(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塑造股市庄家形象,描写龙在田和雷鸣豫两位“股神”、两位庄家在股市的争斗。

上海知名作家俞天白是中国股市里最早的股民之一,其股票投资的成就及影响不亚于其文学成就。他的股市题材长篇小说《大赢家——一个职业炒手的炒股笔记》(作家出版社1999年3月)形象地表现了股市对当代普通中国人生活的影响。小说的主人公曾经海是中国散户股民的精神标本。

1999年4月沈乔生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第二部股市题材长篇小说《就赌这一次》。小说塑造了黄大鲸这个股市庄家的形象,描写散户股民生活。

张华林的《金漩涡》(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11月)描写散户股民中的奋斗者、胜利者,表现股市给人们提供了新的出路、新的机会、新的谋生方式。

时隔近两年之后,应健中出版了自己第二部股市题材长篇小说《股市中的悲欢离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小说描写证券公司与机构联合坐庄,欺骗坑害股市中的散户股民。

《股海沉浮》是一部股市题材短篇小说集(《上海证券报》文学工作室编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9月),小说以描写散户股民为主,表现股市新人的成长。

张成是中国当代第四位出版系列股市题材长篇小说的作家。他的《金叉:股市操盘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专门描写股市中的操盘手,描写股市中庄家机构之间的残酷搏杀。

2002年一年之中有三部股市题材长篇小说问世,这是此前没有过的现象。张成的《金雾:庄家龙虎斗》(作家出版社2002年5月)描写股市中的庄家,描写拥有大笔资金的机构在股市中的呼风唤雨。容嵩的《股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描写政府官员、公司高管、机构资金围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展开的幕后活动和交易,是资本运作的雏形。郭雪波的《红绿盘》(群众出版社2002年9月)的特色和价值在写散户,写散户炒股的心理活动,非常细腻、真实。

老奇的《天尽头》(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描写超级庄家华尔投资公司与面临破产的上市公司金通股份合谋骗取普通股民十多亿资金,揭露股市黑幕,鞭挞股市为非作歹行为。《金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是张成继《金叉》《金雾》之后创作的又一部股市题材长篇小说。某地一家企业被内定为新一年度当地的上市公司,就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之时,事态逆转。其上市额度被当地另一家企业悄然暗中夺取。小说围绕郭副市长伙同赵建昌收购两家上市公司的中心事件展开,描写了股海的波诡云谲。矫健既是知名作家,又是股市高手,他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结构在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作家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创作出版了系列股市题材长篇小说。《金融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塑造了一个散户出身的庄家形象,描述了企业上市和实业家兼并上市公司的故事。张泽的《扭曲的K线》(花城出版社2003年12月)的特色在反映主力资金与上市公司的勾结联系上,揭露京城权贵资本势力介入股市炒作。

2004年是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创作的丰收年,一年有七部股市题材长篇小说诞生。李唯的《坐庄》(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集中笔墨描写股市中的庄家。岳明的《别跟着我坐庄》(民族出版社2004年1月)的描写对象非常独特,是一家证券公司的营业部。丁力是中国当代出版股市题材长篇小说最多的作家之一,《涨停板,跌停板》(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是他一系列股市题材长篇小说中的第一部,描写股市里的资本运作。乔峰的《时光倒流》(华艺出版社2004年4月)描写私募基金在股市坐庄的过程。雾满拦江的《大商圈·资本巨鳄》(花城出版社2004年5月)刻画了一批活跃在当代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布衣英雄。杜卫东的《右边一步是地狱》(作家出版社2004年9月)主要反映股市中散户股民的生活。潘伟君的《大上海的梦想岁月:一个操盘手的传奇》(重庆出版社2004年12月)专门描写股市职业操盘手。

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进入成长期后创作数量激增,作家队伍特色基本形成。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优秀作者一般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亲自炒过股,品尝过炒股的酸甜苦辣;二是具有很深厚的文化文学修养,同时兼有股民和作家两种身份。作者深厚的财经知识背景,股海搏击的实战经历,跟踪市场深度采访的股市浸润,诸种因素使得他们创作的股市题材小说不仅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真实性,而且富于股市启蒙、股市教育意义。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传媒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学成为新生股市题材小说的摇篮。2000年以来,很多股市题材小说都在网站公开,广为流传,譬如张成的《金叉:股市操盘手》节选连载本《股市操盘手》曾同时在数十家网站转载,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因此可以说正是网络传播这一新媒介的加入催化了股市题材小说的迅速发展。

成长期的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在内容上承前启后,承接萌芽期股市题材小说的传统,散户股民形象丰富多彩,庄家雏形成长为成熟的庄家形象,成为成长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取代散户股民形象成为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主角;出现了专门描写操盘手形象的作品,张成的《金叉:股市操盘手》和潘伟君的《大上海的梦想岁月:一个操盘手的传奇》塑造了股市职业操盘手形象,标志着成长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已经出现了专门描写一类除散户、庄家之外的股市参与者的作品;一些在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中没有出现的股市新人物、新形象开始在成长期的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中出现;资本运作或者资本运作雏形成为成长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表现的新内容。

股市庄家是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表现的重要对象之一,出现了股市庄家形象的雏形,如《股市大炒家》中的作家梁栋,《股城风流》中的股票大王郭维维,《股市大枭》中的“股市强人”王小虎,《股民日记》中的周欢,是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中就成熟程度和重要性来说仅次于散户股民形象的股市参与者群体。成长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中的庄家形象异彩纷呈。《股神》中的雷鸣豫、龙在田,《就赌这一次》中的黄大鲸,《股市中的悲欢离合》中的强幕杰、柳浩军,《金雾:庄家龙虎斗》中的金董事长,《扭曲的K线》中的叶澜、郑蓉,《金融街》中的崔瀚洋、黄旭,《坐庄》中的丰信东、薛淑玉、肖可雄,《时光倒流》中的私募基金公司,都是在股市中呼风唤雨的庄家。股市庄家形象的这些发展变化是与这个阶段中国股市发展的实际相吻合的。这个阶段中国股市中的庄家规模越来越大,具有的能量越来越大,释放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后来随着股市庄家在中国股市的能耐日益增强,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股市庄家形象在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成长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中的散户股民形象更加丰富多彩。散户股民形象在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萌芽期就已经成熟,曾经是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主角。《股票市场的迷走神经》中的常锐、刘科,《股潮》中的董吉、关阿姨、工人国社平、美女成婷、黑蛋都是形象生动的散户股民。进入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成长期后,散户股民形象队伍已经不及股市庄家形象队伍庞大,已经不再是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主角,但是与萌芽期的散户股民形象相比较,成长期的散户股民形象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丰满深刻。辞职炒股的曾经海(俞天白《大赢家——一个职业炒手的炒股笔记》)、因炒股亏钱自杀的张文强(张成《金叉:股市操盘手》)、财政厅的副处长许多谋、出家人吴弘川(容嵩《股惑》),从部队退役的军官葛锐勇(郭雪波《红绿盘》),大学美术教师许非同和他的妻子辛怡(杜卫东《右边一步是地狱》)都是成长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中特色鲜明的散户形象。

2005年至2008年是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成熟期。

从2005年5月开始,上市公司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从制度上弥补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缺陷,股市又迎来了发展良机。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进入成熟期,股市题材小说的创作日趋丰富,短短四五年间作品数量几乎相当于前十几年的总和,成为文化市场的一大消费热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2005年出现了内容非常独特的股市题材长篇小说——萧洪驰、胡野碧著的《股色股香》(团结出版社2005年1月)。它是中国第一本描述投资银行家(券商)生涯并揭示内地、香港两地证券业务内幕的小说,是中国第一部全方位描写股市一级市场的小说。《从壹万到百万要多久》(渔火者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9月)的主人公张富贵则是一个文人炒股的标本。

2006年有三部股市题材长篇小说问世。《财道》(葛红兵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1月)描写证券公司主导的资本运作和竞争。《暗箱》(林夕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描写一家民营公司上市的过程,这是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此前较少涉及的内容。《股殇》(黄睿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描写股市中的庄家,描写他们发家的历史,描写他们坐庄的过程,描写他们的资本运作。

2007年是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创作的丰收年。《基金经理》(赵迪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是当代中国第一部专门描写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现状和内幕的股市题材小说。李德林是著名证券类刊物《证券市场周刊》的主任记者,创作出版了系列股市题材长篇小说:《阴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5月)描写中国股市的资本运作;《天下第一庄》(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描写一个资本运作高手的资本运作故事,描写一个庄家在股市的崛起,兴风作浪,直至最后灭亡;《迷影豪庄》(中信出版社2007年10月)描写股市中的神秘庄家。丁力既担任过上市公司董事局负责人,也掌控过机构自营盘。他的《高位出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作为一部探究股市内幕的股市题材小说,用四篇看似独立又紧密相关的短篇小说将股市的内幕一层一层地揭开。他的《高位出局·透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描写资本运作。花荣是中国第一代职业操盘手,他的《操盘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年5月)专门描写中国股市中的操盘手,描写由他们主导的坐庄。紫金陈的《少年股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6月)是一部武侠风格的股市题材长篇小说,缔造“股市江湖”传奇,描写私募基金,表现股市新人的成长。沙本斋的《股海别梦》(北京出版社2007年7月)以中国证券基金为背景,讲述了股市中的八个故事。先当专业作家后来专门炒股再写股市题材小说的李江,他的《绝色股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0月)形象地表现了当代中国人的交换意识在股市这块资本沃土上的茁壮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刘丽这个从散户股民中成长起来的股市精英形象很有文化意蕴。周雅男的《纸戒》(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12月)表现股市新人的成长。天行的《金融帝国1》(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描写李锋作为一个操盘手的成长过程。矫健的《换位游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描写证券公司的操盘手,旨在揭露股市黑幕,鞭笞股市为非作歹之辈。

2008年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创作依然丰收。天行的《金融帝国2》(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描写中外资金机构在期货市场上的争斗。一扔就涨的《股剩是怎么练成的》(中信出版社2008年1月)细腻地描写了股民在股海沉浮的心理活动,表现了股市人生百态。如果说丁力的《高位出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是揭露庄家内幕的话,那么他的《上市公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则是进一步揭示上市公司的本质。赵迪的《资本剑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集中笔墨描写资本运作高手导演的资本运作故事。李德林的《阴谋2》(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4月)描写上市公司和庄家合伙造假,上市公司、庄家跟QFII国际资金以及国内的机构联手,操纵西北生物的股价。柳峰的《股神1》《股神2》(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讲述一个普通投资者在股市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的奋斗史、成功史,塑造了一个青年股神形象。王新平的《股路不归》(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8月)细腻地描写大机构操盘手的操盘心理活动,描写股市心理博弈是其突出特色和价值。纸裁缝的《女散户》(重庆出版社2008年9月)描写散户股民。小说的主人公郭越和自己的大姐郭延都非常需要钱,都到股市来“淘金”,最后把自己“淘”得伤痕累累,“淘”得跳楼自杀。丁力的《散户》(现代出版社2008年9月)描写散户股民,主人公翟红兵作为一个散户,他走向股市的心路历程在普通中国人中有代表性,他在股市中的心理活动在中国股民中也有代表性。陈一夫的《热钱风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0月)是一本关于海外热钱对中国悍然发动金融战争的股市题材小说。顾子明的《金融战争》(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10月)揭露了股市种种黑幕,描写主人公孟振荣在股市坐庄,尔虞我诈。财神的红袍是一位见证了十几年股市牛熊转换、潮起潮落的资深市场人士,也是一位创作出版了系列股市题材长篇小说的非常有成就的股市题材小说作家。他的《解禁》(北京出版社2008年12月)表现当今社会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如何被逼着走向股市,表现了股市给普通人带来了改变生活的机会和可能。黄恒是股市中人,1993年底进入股市,1998年底开始在证券公司做经纪人,创作出版系列股市题材长篇小说《逃庄》《金融道》《大成功》。《逃庄》(北京出版社2008年12月)描写机构庄家在股市的合作与斗争。

成熟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总的特征是成熟。它的成熟不仅体现在作品数量大增,而且表现在对股市生活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上。在散户、庄家、操盘手等股市参与者之外,成熟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出现了专门描写基金经理、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的作品,表现了国际金融较量。资本运作高手取代股市庄家成为成熟期股市题材小说的主角。股市庄家形象在成熟期的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中出现了分化,一部分股市庄家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股市庄家,他们热衷于在股市坐庄,如《高位出局》中的王艳梅、许才江、陈开颜、胡君声、王星焰,《操盘手》中的吕太行、章子良等等;另一部分股市庄家则演变为资本运作高手,他们一边在股市坐庄,一边在股市、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如《股殇》中的王云龙,《天下第一庄》中的欧阳笑天,《迷影豪庄》中的萧水寒,《阴谋》中的杜子明、王刚、刘冰,《资本剑客》中的楚明达、郝丹阳、林义荣、池万里、陈继良,《财道》中的崔钧毅等等。后来这类形象进一步演变为资本英雄,成为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表现的最重要的角色。

2009年至今是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新变期。

2009年中国出现了十多部以股市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著名作家周梅森是股市风云人物,他的《梦想与疯狂》(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描写当今资本时代的资本英雄,是中国股市题材小说进入以资本英雄为主要描写对象时期的标志。黄恒的《金融道》(北京出版社2009年4月)以2000年前后的股票市场为背景,以顾大明掌控、操作联盟资金操纵股市,不择手段地赚取巨额金钱为脉络,塑造了袁非、钱晨、陈红梅等股民形象。柴火棍的《玩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描写康南这个赌性极强的浪子,凭着自己的经验和聪明在海外创办了一家对冲基金公司,管理操纵着上亿美金的资金,并在“9·11”事件之后席卷全球的股灾中立于不败之地,却被动地卷入了弟弟康北的非法集资炒股事件中。《出师:投资家培训班日记》(新世纪出版社2009年4月)的作者扬韬是一位征战多年的股市老手。应邀来到好友孙大老板的公司,原本只想安安静静地履行自己做股票赚钱的诺言,没想到在好友之女的安排下,主持了一个培养投资家的学习班。出类拔萃的金融系高才生被扬韬一步步领入了投资的殿堂。朱昭宾、梁丽华的《股惑》(花山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描写庄家在股市里的资本运作。陈思进、雪城小玲《绝情华尔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从一个曾经的留学生、在华尔街闯荡多年的金融机构高管的视角来观察华尔街,是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原先很少涉及的内容。丁力的《生死华尔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分别在纽约和深圳的投资经历及穿插其间的感情故事。沈乔生的《枭雄》(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与《股民日记》《就赌这一次》共同构成了他的“中国股市三部曲”。小说描写股市里的庄家,塑造了楚南雄这位集中国国粹和当代资本理念于一身的股市枭雄形象。郭现杰是一家私募公司的职业经理人,熟悉私募基金运作潜规则。他的《私募》(花山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描写具有神秘色彩的私募基金,描写私募基金之间的博弈。王海强是资深股民,现任某期货公司高层管理,拥有丰富的股票、期货实战经验,拥有指导客户团队操作的管理经验。他的《股剩战争》(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8月)描写股市新人的成长。熊昌烈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拓荒者之一,担任过期货公司、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的高管工作,了解许多普通投资者无法了解的资本内幕,而小说所写也多为作者本人的所见所闻和真实经历。他的《资本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描述中国大陆资本市场草创初期从无到有过程中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真实再现了中国资本市场上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杜树的《胜负》(花山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描写以弱胜强的资本博弈,再现了中国大陆企业海外上市的运作过程。

2010年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出现了十多部长篇小说。黄恒的《大成功》(北京出版社2010年1月)在惊心动魄的股海搏击过程中,描述了一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鲁晨光的《沪吉诃德和深桑丘——戏说中国股市二十多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把沪深股市比作充满熊妖的大山——股指山,把沪深股市灵魂形象化为堂吉诃德和桑丘。小说通过两位主人公的趣味对话,揭示了美好理想和丑陋现实的冲突,道出了作者的投资理念和人生哲理。财神的红袍的《股弈》(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2月)描写一个炒股高手因遭遇暗算步入股市陷阱而落败潦倒,最后凭借“炒股九式”以及藏市捡漏迅速积累财富,成功复仇。狼牙瘦龙的《涨停》(华文出版社2010年6月)描写资本强人的资本运作。白丁的《股市教父》(华夏出版社2010年6月)描写股市英雄。周倩在2010年一年之内创作出版了两部股市题材长篇小说。《操纵》(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描写庄家在股市上坐庄,进行资本操纵。《投资总监》(武汉出版社2010年11月)塑造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形象,描写基金公司与上市公司合作进行的资本运作。杨鹏是大学教师,同时又是证券机构投资策略总监。他的《投资家》(作家出版社2010年7月)描写了股市英雄的成长,描写他们为财富而搏杀的生活。袁谅的《大年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8月)的主人公有着黑道背景的饭店小老板左川抓住国企改制良机,迅速发迹,走上了私募之路。在股市中越走越远,越玩越大,最后跳楼自杀。仇子明毕业于南京大学,供职于《经济观察报》,曾因报道上市公司内幕而遭受全国通缉。他的《潜伏在资本市场》是一部从财经记者这个独特的视角描写中国资本市场的股市小说。身陷囹圄的财经记者满腔热血书写资本传奇,还原最真实的血色资本市场。顾子明的《资本的魔咒》(华文出版社2010年10月)剥开资本市场层层画皮:公司为了上市尔虞我诈,很多资本玩家在金钱的诱惑下失去了良知和底线,不断沉沦。沈良是股市中人,他的《裸奔的钱》(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描写中国当代年轻的一代在股市期市的拼搏和成长。周其森的《借壳》(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11月)描写资产重组。

2011年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创作依然繁荣。狼居士的《坐庄》(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对股市庄家的生存状态有独特的描写。墨石的《操盘》(武汉出版社2011年3月)描写股市中的内幕策划人这个新的股市参与者。尚烨的《绝杀局》(武汉出版社2011年4月)描写股市阴谋和争斗:路远炒股发家,办起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公司投资部的经理罗绍阳偷梁换柱,争夺路远的公司资产。《血色交割单》(中信出版社2011年4月)是仇晓慧股市题材小说的处女作,细腻的女性视角和宏大的历史叙事串联起资本市场的大事件,揭秘中国股市。迷糊汤的《纳斯达克病毒》(重庆出版社2011年5月)描写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塑造年轻一代资本英雄形象。昆金的《交易日1940》(武汉出版社2011年5月)是我国首部展示抗战时期中日股票战争的股市题材小说,揭开1940年上海经济战线中日本人的惊天骗局。鲁小平的《重组》(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描写资产重组,讲述主人公云开宇离开银行下海后在金融领域纵横驰骋的经历及情感困顿。迷糊汤的《裸钱》(金城出版社2011年7月)揭露股市黑幕。高力的《暗庄》(东方出版社2011年8月)描写资本运作。孟悟的《逃离华尔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11月)描写外国股市。欧阳之光的《我在私募生存的十二年》(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2月)以私募为题材,结合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揭秘私募这一神秘的行业,充满对人性、人生和财富的思考。

2012年股市题材小说的创作精彩纷呈。苏肃的《股市套中人》(作家出版社2012年1月)描写股市散户。狼牙瘦龙的《创业板》(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年1月)和周倩的《财务总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描写股市出现的新角色,塑造股市新形象。稻城的《色变》(大连出版社2012年1月)描写股市庄家。王天成的《股惑》(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3月)描述了最普通的散户在股市中的徘徊挣扎。业余网络小写手Priest的《资本剑客》(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7月)的主人公大龄女青年杨玄是纵横金融圈的“资本剑客”,年少得志几经大起大落。郝文的《上市》(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揭露民营公司上市背后的黑暗内幕,充分展现了钱、权、欲纠结背后资本与人性的碰撞。陈楫宝财经记者出身,曾供职于商务部研究院、《21世纪经济报道》,成功操盘某公司A、B两轮股权融资,是一名创业家、投融资研究专家和实践者。他的《对赌》(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0月)的主人公秦方远从华尔街摩根士丹利总部归来,主导B轮融资,成功融资3000万美元。杨小凡的《天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10月)描写天泉集团的改革改制、兼并扩张、重组上市、产权出让。《股市奇缘》(阳光出版社2012年12月)的作者陈学连早年供职于一家上市公司,亲历了该公司由辉煌走向衰败的过程,后辞职做了一名职业投资人。小说描写诡谲莫测、风云变幻的股市将几个本不相识的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股海处处是激流、暗礁,一块传世美玉的出现使他们的命运更加离奇。

2013年股市题材小说创作成果丰硕。李正曦的《操控》(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揭秘超级庄家的翻云覆雨,洞悉资本大鳄的惊人操控。易楼兰的《上市赌局》(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描写企业上市。小说曝光上市引发的种种离奇事件,描写因一场上市赌局而导致的各种扭曲人性。仇晓慧的《大时代·命运操盘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描写股市天才袁得鱼不停地去索求父亲死亡真相,揭开股市血腥内幕。熊星《投资高手》(九州出版社2013年5月)的主人公杨子俊是华尔街的投资高手,一场奇遇使他得以加盟国内一个庞大的家族企业——中企集团。小说描写他在国内资本市场左奔右突,很快成为市场的一头抢钱狼。朱子夫、徐凌的《谁是庄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5月)讲述一个关于上市公司股权争夺的高智谋故事。姜立涵的《CBD风流志》(作家出版社2013年6月)以国际著名投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为背景,以奋斗在北京CBD金融圈的主人公许家祺为主线,揭秘在华投行、证券公司、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评估等机构的真实生活。刘晋成《投资人》、《投资人2》(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9月)描写私募基金经理林东的成长,描写私募基金之间的争斗。

2014年股市题材小说创作势头不减。财神的红袍《资本玩家》(北京出版社2014年1月)描写一群年轻人,不满足朝九晚五的日子,选择了自己创业,选择了在股市中搏击风浪,通过资金托管,收获了丰富的人生梦想。资本玩家游走在股改政策边缘,尽享制度缺失所创造出来的“制度红利”,游戏人生,最终沦落为丧家之犬。黎言的《老鼠仓》(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3月)是国内首部描写“老鼠仓”的股市题材小说。小说揭露幕后黑手操纵股市的各种玩法和猫腻,展现了权力和资本、欲望和道义之间的纠结和疯狂。孙玲的《激情停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描写一个北漂少女思珏和一位资深操盘手潘家昌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将操盘的整个过程融于故事中,表现股市的残酷,也表现了股市中人性的贪婪。顽石《不作不死》(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年11月)讲述2011年底“重庆啤酒”演绎的一幕精彩绝伦的黑天鹅事件。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公司、上市公司、财经媒体、监管机构和投行以及各类“寄生物”,在本能利益驱动下,联合演绎了一场从丑小鸭到白天鹅,进而嬗变为黑天鹅的资本游戏。

新变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总的特征是对中国当代股市生活的表现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不断创新和变化。资本英雄取代资本运作高手成为新变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主角。资本英雄是这个时代的资本大鳄和枭雄,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大展雄图。这些资本英雄形象与此前的股市炒家、股市庄家、资本运作高手形象一脉相承,由他们发展而来。以股权争夺为核心的资本运作依然是新变期股市题材小说描写的重点。这些资本拥有者玩的资本魔方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新玩意。

随着中国股市的繁荣发展,股市中不断有新的角色出现,股市题材小说中就不断有新的股市参与者形象出现。新变期股市题材小说出现了专门描写私募基金的《私募》和专门描写投资总监的《投资总监》、塑造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形象的《财务总监》。《操盘》中出现了新的股市参与者——内幕策划人的形象,有开创之功。《创业板》描写中国股市的新名堂——创业板,表现创业板这个中国股市的新成员。

新变期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对散户股民生活的表现更有深度,从文化高度观察散户股民生活,表现股民人性在股市中的裸露。外国股市更多地进入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的视野。以中国人的眼光来观察分析外国股市,使我们观察分析中国股市股民的时候多了一个比较,多了一个国际视野。

新变期的中国股市题材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新特点,有向连续小说发展的趋势。黄恒在2008年至2010年三年间创作出版三部以股市庄家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股市题材长篇小说《逃庄》《金融道》和《大成功》;财神的红袍在2008年至2010年三年间创作出版了两部以资本新人成长为主题的股市题材长篇小说《解禁》和《股弈》;周倩在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创作出版了三部股市题材长篇小说《操纵》《投资总监》和《财务总监》;狼牙瘦龙的《涨停》(2010年)、《创业板》(2012年)描写股市的资本运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股市横空出世时,许多作者以其反映股市生活的创作自觉,忠实地记录了这个中国当代社会的新玩意。随着股市的起伏涨跌,作家们对股市生活的认知不断深入,探索更为理性,创作也日趋成熟,从当初的注重呈现股市生活原貌发展到弘扬一种市场文化精神,对股市生活意义和价值的开掘逐步深化。作者形象地表现了股市生活的文化意味,不仅使作品的艺术品位大大提升,对于我们民族构建新的市场精神也不无启迪。与中国当代社会市场化转型和股民群体的崛起相伴随,中国当代股市题材小说创作日趋繁荣,呈现出类型化特点,即成为“一组时间上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数量上已形成一定规模、呈现出独特审美风貌并能在读者中产生相对稳定阅读期待和审美反应的小说集合体”[4],开拓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表现了中国当代小说的“与时俱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